第718章 遼東亂(續)

建安十五年,大抵很平靜。

似乎在經過了兩年動盪之後,諸侯們不約而同,決意休養生息,息止干戈。

吳侯孫權,遷治所於建康。

而後大力推行屯田之法,以充盈庫府。表面上,他似乎不願和曹操發生衝突。然則私下裡,小動作不斷。長沙桂陽兩地,孫曹衝突不止。但總體而言,都是小規模的衝突,或者說是試探對方底線,沒有釀成大規模戰事。

“江東碧眼兒,欲架孤於火上炙烤乎?”

鄴都王城,紫宸閣內。

曹操冷笑一聲,把書信丟在一旁。

“碧眼兒勸孤稱帝,言願奉孤爲主。

此獠野心之大,世人皆知。欲使孤爲千夫所指,衆矢之的……其心可誅。”

一旁大臣,皆沉默無語。

孫權勸說曹操稱帝,斷然是不安好心。

可是……郭嘉偷偷看了荀彧一眼,卻發現荀彧神情沉冷,一言不發。

年中時,荀彧自許都來到鄴城,拜副丞相。此前,荀彧一直不肯來鄴城任職,令曹操多少有些不快。這態度上的突然變化,讓曹操有些懷疑。

不過郭嘉卻知道,荀彧之所以來,並非是他對漢室的感情發生了變化,也是迫於無奈。

荀氏和曹氏的聯繫,近年來越發緊密。

老一輩人的故去,也使得荀氏,感受到了越來越大的壓力。荀氏而今,便是以荀彧和荀衍爲主。荀諶的故去,的確令荀氏損失頗大,不過卻無傷根本。

荀彧兩兄弟中,荀衍過於剛強,不適合家主之位。

於是在反覆磋商後,將荀彧推上了家主位置。不在家主位子上,和在家主位子上,完全是兩個概念。在私人感情裡,荀彧更傾向於漢室朝廷,希望漢室中興。可當他登上了家主位子之後,荀氏未來,就壓在他的肩頭。

他不可以再以個人喜好來判定是非,而要從家族利益着想。

漢室中興?

而今已經成了笑話!

就連那漢室宗親劉璋,又有多少中興漢室的想法?

以前,荀彧可以去奢望,去幻想;但是現在,他必須要以冷靜的態度,來面對這個問題。曹、荀已密不可分……隨着潁川其他家族的壯大,荀氏如果不盡快做出選擇,到頭來很可能就面對一場殘酷的清洗……荀彧很清楚,那清洗的結果是什麼。

既然已經追隨了曹操,那也只有繼續追隨!

在反覆思忖之後,荀彧最終決定,放棄原來那些不切合實際的想法,全身心投入曹魏陣營。

而荀彧的改變,對於已經搖搖欲墜的漢室而言,更是巨大打擊。

漢帝再無半點力量,還對抗日益強大的曹操。好在曹操對他還不錯,該有的一樣都不會少,軟禁在偌大的許都皇宮之中,不使他與外界接觸。

整個許都,上至衛將軍夏侯惇,尚書令董昭,下至城門校尉王買,全都是曹操的人馬。漢帝就算有再大的本事,可在這牢籠裡,也無可奈何。

郭嘉擔心,荀彧很說出什麼不妥帖的言語。

好在,荀彧並沒有任何反應,只坐在旁邊,一言不發。

曹操閉上眼睛,似乎是在沉思。

這一年來,着實發生了不少事情。

府兵制在四州順利推行,在年末時,曹州也已經開始,推廣府兵,預計今年可以完成計劃。而幷州推行,則最爲通暢,在半年時間裡,鄧稷搭建八十餘軍府,興建二十六座軍鎮,形成了一個極爲完整的構架……相對而言,幽州則有些麻煩。

地方豪強的阻撓,使得府兵制的推廣出現困難。

曹朋連續斬殺了十餘名當地豪紳,激起不小的波折。不過,最終卻被曹朋以更爲酷烈的手段鎮壓,令漁陽、右北平兩郡豪強最終低頭,府兵制才得以推行。

也只有曹朋,纔有如此兇狠的手段。

據說,他在兩天裡,消滅了漁陽近十家豪強,斬首逾千人之多,令幽州上下,爲之驚恐。當然了,如此酷烈的手段,必然會被無數人羣起而攻之。

許都日報連續月餘,抨擊曹朋兇殘手段。

最後還是在曹操的指示下,新興的鄴都報業開始做出還擊,纔算是轉移了視線。

這件事的好處就是,幽州府兵制的落實。

而壞處就是,曹朋兇名更甚。

不過在曹朋而言,這算不得什麼。對於曹操來說,曹朋自污其名,也頗符合他的心思。他覺着,曹朋懂事,也明白事理,絕對是一個棟樑……建安十六年春,曹操下詔,拜曹朋爲新武侯!

原河西郡新武鄉,則正式升格爲新武縣,成爲曹朋食邑所在。這也是曹魏集團中,第一個被拜爲縣侯的武將。曹朋拜新武侯之後,卻一下子低調起來。

十六年三月,曹操才收到了曹朋的書信。

“遼東公孫氏冥頑不化,新武侯已決意,對遼東用兵,同時聯合呂氏漢國,夾擊高句麗。若此戰功成,則幽州可再添一郡。只是這樣一來,幽州地方官員不免出缺,諸公可有什麼舉薦?遼東高句麗一定,則必然會與扶餘國產生諸多牽扯。所以出缺遼東之人選,必須要謹慎方可。”

話音未落,荀彧起身。

“臣舉薦一人,可擔當重任。”

“何人?”

“便是魏軍太守,鄴都校尉步騭步子山。”

“哦?”

“子山離任海西中郎將,河西太守,武威太守……熟知異族習俗。此人學識不俗,更精通兵事,可以出鎮遼東。況且幽州府兵推行,遼東局勢複雜。單憑文遠一人,恐力有不逮。子山也曾參與西北府兵推廣,經驗豐富。有他駐守於遼東,則遼東大局可定,幽州從此不復混亂……”

郭嘉開口道:“可是子山爲上郡,真兩千石俸祿。

而遼東不過下郡,使他前往,會不會有些不妥?畢竟他在魏郡兩載,也是兢兢業業。去年環郎私自販賣八牛弩之事,也是他一手操辦。若這時候派他去遼東,只怕會有人說,大王是爲夫人出頭,打壓步子山吧。”

“那簡單,若只是品秩問題,大可以參照武陵大行府設置。

於遼東設置大行府,拜子山爲大都督,同樣也是真兩千石俸祿,兼任遼東太守,也就順理成章。奉孝莫忘記,遼東地處邊塞,周邊有呂氏漢國和扶餘國。即便是攻破高句麗,也要面臨和當地百姓的接觸……這大行府,是最爲合適的官署。”

大行府在武陵試推行以來,成效顯著。

曹彰在當地官員的配合之下,迅速展開了局面。沙摩柯王平徵召三千無當飛軍,並配以極好的待遇。諸多武陵蠻紛紛響應,曹彰順勢又徵召八千人,以作爲備用。整個大行府,徵兵萬人,令荊南局勢隨之變化。

而隨着曹彰的成功,大行府的規模,也在不斷變化。

集合了軍事、外交以及種種事務於一體,是一個綜合性的職能機構。

曹操想了想,也覺得在遼東設置大行府,最爲合適。

於是,他點頭道:“如此,便任步騭爲遼東大行府都督,遼東太守之職。”

旋即,曹操話鋒一轉,“不過新武侯言要前往呂漢督戰,主持高句麗之戰……孤亦以爲,此舉可行,同時能加強呂漢臣服之心。然則五軍都護府,還需有人主持。新武侯舉薦龐統暫領都護府事宜,諸君以爲如何?”

郭嘉荀彧等人相視一眼,拱手道:“此議可行。”

“哦?”

“那龐統出身荊州鹿門山龐氏,其父龐季,大王想必印象極深。

其弟龐林,如今拜襄陽太守,頗爲沉穩。而龐統才能,更是卓著,在荊州素有‘鳳雛’之名。大王可還記得,司馬德操曾言,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龐統,便是鳳雛。龐統曾任河西郡太守,今爲都護府丞。

河西郡府兵,是他一手推行。

此前新武侯曾上《府兵制諫言》一書,也正是出自龐統之手。

但若冒然爲大都護,恐怕也不太合適。不如拜龐統爲五軍都護太監,假幽州府兵事。這樣既可以堵悠悠衆口,於龐士元而言,也極爲適合。”

這太監,和後世的‘太監’,卻不一樣。

在東漢,太監是一個官名。而那些‘公公’,則是被稱之爲寺人,閹宦……曹操想了想,也認爲可行。

“既然如此,傳詔下去,就以龐統爲都護太監之職。”

郭嘉和荀彧相視一眼,在彼此眼中,都看到了一抹笑意。

原來,步騭和龐統這兩個人選,全都是出自曹朋建議。

不管怎樣,總算是不負了阿福所託……++++++++++++++++++++++++++++++++++++++++++建安十六年暮春,張遼下令,以向寵爲先鋒,馬謖爲參軍,徵召漁陽新建十二府兵馬,向遼東發動了攻擊。而這出兵的藉口,便是公孫氏與海賊勾結,於遼東灣襲擊曹朋座船,意欲謀反。勿論公孫氏怎麼解釋,這罪名卻被坐實。張遼在出任遼東太守的時候,對公孫氏便不滿。

而今找到了理由,更師出有名。

在一樁樁證據面前,張遼以從未有過之強勢,自肥如出兵,攻入遼東。

公孫氏倉促應戰,卻怎是張遼對手?

只二十天,遼東被張遼攻陷。

而公孫氏苦苦期盼的高句麗援兵,卻遭遇到呂氏漢國極爲兇猛的打擊。

呂漢上將軍龐明,督大軍五萬,發動猛攻。

悄然抵達歸漢城的曹朋,則密令郭淮接手高順兵馬,鄧艾爲參軍,孫紹徐蓋張虎爲先鋒,奇襲國內城。高句麗兵馬在毫無半點防備的情況下,被呂氏漢國軍隊一舉擊潰。位宮倉皇而走,兵敗國內城,逃亡扶餘國。

隨後,曹朋領趙雲法正,在五月中,與張遼匯合國內城。

六月,曹朋以五軍大都護之名,使信任大行府都督,遼東太守步騭發送國書,向扶餘國國主討要位宮人頭。扶餘國最初,態度非常強硬,堅決不肯交出位宮。

六月中,曹朋以郭淮爲先鋒,佯攻扶餘國。

同時以趙雲率三千親兵,越過遼山,奇襲扶餘國……趙雲在三日之內,連奪扶餘國十二寨,兵臨扶餘國國都城下。扶餘國主驚慌失措,赤足披髮裸身,率扶餘國文武大臣出城投降,並呈上位宮首級,表示歸附曹魏。

從遼東戰事發起,到扶餘國投降。

這場看似應該是極爲慘烈的大戰,只持續了不到三個月。

在初秋到來之時,戰事結束。

捷報傳至鄴都,令曹操喜出望外,邀請鄴都士紳名流,通宵暢飲……這一戰,不單單是奪回了遼東四郡之地,更擴土千里,拿下了高句麗和扶餘國兩地,使得曹魏領土,一下子擴張無數。這可是自曹操稱王以來,除匈奴河之戰外,最爲輝煌的戰果。即便是當初曹朋在河湟廝殺,也未能比得上這次戰役的成績。畢竟,奪取高句麗扶餘國,那可是正經的開疆擴土之功。

曹操旋即下令,置高句麗郡和扶余郡兩郡。

同時下詔,在未來五年中,當向兩郡遷徙十萬戶,以加強對兩郡控制。

這也是曹操和歷代漢室君王最爲不同的地方。

他不在乎虛名,在乎的是實際利益。已經到手的好處,再讓他吐出來,那是萬萬不可能。雖然有不少人反對曹操攻佔兩郡,言此舉非仁義之師所爲。但曹操又豈能聽從他們的主意?一意設立兩郡,要徹底將兩郡控制於手中。

建安十六年,對於曹操而言,無疑是美妙的一年。

隨着高句麗郡和扶余郡被佔領,使曹操稱帝的呼聲,突然一下子高漲起來。

可面對這種呼聲,曹操卻保持了沉默!

他沒有再說什麼‘欲使孤於火上炙烤’的言語,言語間更顯得極爲謙卑。

曹操在鄴都日報上,發表了文章,表明自己並無篡漢之心。

然則明眼人卻可以看出,曹操使得分明就是欲擒故縱之計……其野心,已經昭然。而其功績,更給了他足夠的資本。只不過到目前爲止,還沒有一個合適的時機,讓他公然篡奪漢室。所以,他這篇文章,更像是爲自己造勢,以創造出合適時機。

可是,就在曹操全力製造聲勢的時候,卻發生了一樁大事,將天下的目光,一下子轉移。

同時,也爲曹操篡漢,創造了最爲有利的藉口!

建安十六年暮秋,劉璋,死了……

第563章 隱憂第713章 上魏王治荊南策第378章 最後的刺客第211章 不眠之夜第677章 絕境第27章 百鍊鋼刀(二)第644章 亂戰第636章 梳理(三)第406章 紅水縣第573章 荊襄世族第543章 文舉相邀第293章 逼賈詡獻計第487章 涼州大決戰(六)第499章 涼州大決戰(十八)第218章 兵困下邳第287章 一篇檄文引發的血案第29章 九女城第292章 偏離軌道的歷史第361章 殺氣凜然第10章 雛鳥初啼第627章 荊州變(三)第433章 是時候結束了!第349章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第99章 子廉不廉第256章 脣槍舌劍第545章 不知天地,焉論天下?第206章 我將帶你們赴死第348章 朱夏第169章 風雲再起第457章 涼州亂(五)第490章 涼州大決戰(九)第93章 風起雲動第106章 三喜臨門(一)第306章 以退爲進第189章 慘案第273章 命案迭出第255章 拼‘師’有道第530章 角力第560章 張菖蒲第2章 生逢建安元年第602章 欺人太甚第244章 西涼馬騰第186章 慘案(一)第577章 無終第119章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二)第234章 夏侯真第141章 虓虎第226章 生與死第316章 延津大撤退第392章 命案第234章 夏侯真第643章 子龍第510章 雒神,雒神第334章 粉墨登場第399章 說曹朋,曹朋到!第139章 照夜白(一)第168章 東陵亭第216章 狙擊張文遠第471章 誰爲姑臧令?第322章 與五子良將同行第408章 生意第297章 風水輪流轉第336章 二選一,選擇題第367章 匈奴,匈奴(二)第337章 擬蛇,刺殺!第219章 燕人第11章 我有凌雲志第293章 逼賈詡獻計第24章 鄰家有女(二)第344章 喜事登門第681章 暗渡陳倉第688章 置身事外第540章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第327章 衝冠一怒第611章 生死一線間第584章 南陽之爭第一彈第632章 約法三章第301章 官渡之延津第133章 誰贊成,誰反對(一)第534章 南陽太守第351章 三年後第7章 鯤鵬定有乘風日第648章 爲皇叔最後一謀第223章 只爲那嬌憨笑靨第388章 紅水集外第665章 益陽之戰(一)第264章 臨危受命第8章 籌謀未來第338章 五禽功第612章 曹黃初會第567章 南陽之大賢第596章 間隙第469章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第586章 南就聚風雲第311章 延津大撤退第625章 荊州兵(一)第589章 不欲戰,絕不畏戰第145章 千古紅顏第388章 紅水集外第696章 恩怨情仇
第563章 隱憂第713章 上魏王治荊南策第378章 最後的刺客第211章 不眠之夜第677章 絕境第27章 百鍊鋼刀(二)第644章 亂戰第636章 梳理(三)第406章 紅水縣第573章 荊襄世族第543章 文舉相邀第293章 逼賈詡獻計第487章 涼州大決戰(六)第499章 涼州大決戰(十八)第218章 兵困下邳第287章 一篇檄文引發的血案第29章 九女城第292章 偏離軌道的歷史第361章 殺氣凜然第10章 雛鳥初啼第627章 荊州變(三)第433章 是時候結束了!第349章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第99章 子廉不廉第256章 脣槍舌劍第545章 不知天地,焉論天下?第206章 我將帶你們赴死第348章 朱夏第169章 風雲再起第457章 涼州亂(五)第490章 涼州大決戰(九)第93章 風起雲動第106章 三喜臨門(一)第306章 以退爲進第189章 慘案第273章 命案迭出第255章 拼‘師’有道第530章 角力第560章 張菖蒲第2章 生逢建安元年第602章 欺人太甚第244章 西涼馬騰第186章 慘案(一)第577章 無終第119章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二)第234章 夏侯真第141章 虓虎第226章 生與死第316章 延津大撤退第392章 命案第234章 夏侯真第643章 子龍第510章 雒神,雒神第334章 粉墨登場第399章 說曹朋,曹朋到!第139章 照夜白(一)第168章 東陵亭第216章 狙擊張文遠第471章 誰爲姑臧令?第322章 與五子良將同行第408章 生意第297章 風水輪流轉第336章 二選一,選擇題第367章 匈奴,匈奴(二)第337章 擬蛇,刺殺!第219章 燕人第11章 我有凌雲志第293章 逼賈詡獻計第24章 鄰家有女(二)第344章 喜事登門第681章 暗渡陳倉第688章 置身事外第540章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第327章 衝冠一怒第611章 生死一線間第584章 南陽之爭第一彈第632章 約法三章第301章 官渡之延津第133章 誰贊成,誰反對(一)第534章 南陽太守第351章 三年後第7章 鯤鵬定有乘風日第648章 爲皇叔最後一謀第223章 只爲那嬌憨笑靨第388章 紅水集外第665章 益陽之戰(一)第264章 臨危受命第8章 籌謀未來第338章 五禽功第612章 曹黃初會第567章 南陽之大賢第596章 間隙第469章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第586章 南就聚風雲第311章 延津大撤退第625章 荊州兵(一)第589章 不欲戰,絕不畏戰第145章 千古紅顏第388章 紅水集外第696章 恩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