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朱雄英的妙計

朱標監國對大明來說不是什麼稀罕事兒了,可是這次不同。

以前他監國,只負責讓朝廷正常運轉,說白了就是處理一些常務事。

大事其實還是朱元璋拿主意。

這次明確要求他總攬國政。

什麼意思?

就是說皇帝啥都不管了,一切悉聽太子安排。

這意義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羣臣第一反應就是,莫非朱標發動政變,將朱元璋給控制起來了?

但隨即就將這個想法給驅趕了出去。

換成別的朝代,那根本就不用考慮,肯定是這種情況。

但大明朝不一樣,皇帝還真有可能撂挑子。

畢竟老朱也不是第一次,表露出想提前退位的想法了。

身邊的重臣幾乎都知道這事兒。

所以,反應過來之後,羣臣馬上就知道,皇帝這次是真的想退位了。

勳貴們自然是萬分不捨,他們的地位財富全來自於老朱啊。

官僚集團則是心中狂喜,這老殺才終於退了,仁厚的太子掌權,我們的日子就能好過不少。

不過不管心中是怎麼想的,事兒還是要按照程序來辦。

羣臣都非常誠懇的表示:大明不能沒有你啊陛下,陛下你可不能捨天下萬民而不顧啊。

朱元璋感嘆的道:“咱自4084年也就是至正十一年起兵,至今已經三十六載。”

“這三十六年來,咱宵衣旰食、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幸賴諸臣公齊心協力,咱大明方有今日盛況……”

“但咱也累了,想歇歇了。”

“以前咱怕太子年幼無法擔當重任,不敢有所懈怠……”

“現在他已到壯年,且這麼多年來協助我處理朝政未有失誤。”

“上能孝敬父母,下能友愛兄弟,外能得百官之心……”

“咱很欣慰,終於可以放心的歇歇了。”

這話可以說是情真意切,不少官吏都深受感動。

於是事情就這麼定了下來,朱標正式開始監國。

但大家都把握不準,朱元璋到底退到什麼程度了。

所以第二天,照樣有許多奏疏被送到了他那裡。

朱元璋看都沒看,全部送到了東宮,並嚴令以後不許再將奏疏送來。

並且還拒絕了所有的覲見請求,只有徐達、湯和等老臣才能見到他。

這其實是一次很正常的試探。

大家先要知道朱元璋的真實心意,才能確定以後如何自處。

如果他將這些奏疏留下了,那就說明他並未真正放權,大事還要找他彙報。

現在他看都沒看就弄走,還嚴令以後不許送,還拒絕所有覲見。

就說明他是真的徹底退,以後除非有天大的事情,一般都不用再來找他了。

羣臣心裡有了譜,做事自然也就有了分寸。

接着大家都將目光看向了朱標,等待着這位太子殿下會如何做。

按照正常情況來說,朱標這會兒應該以求穩爲主。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這麼做一來是安皇帝的心,你看吧我不會胡來的。

二來是安羣臣的心,大家放心幹活,我不會動伱們的。

三來也需要時間熟悉政務,以免貿然出手反而壞了大事。

等過上幾個月,徹底穩定下來之後,再按照自己的心意,一點點對國政進行調整。

但朱標就是朱標,不同於任何一個太子。

他一上來就直接下達了幾條政令,而且還都是和軍方有關的。

說白了,他一上手就先動了兵權。

他先是下令,北部邊軍收縮兵力,嚴加防範北元南下劫掠,且無令不得擅啓邊釁。

這可以說和朱元璋的主動出擊策略完全背道而馳。

文官集團自然非常高興,大明是時候休養生息了。

但武將和勳貴集團卻出現了不小的微詞。

倒不是他們不滿意朱標,就算朱元璋突然這麼做,軍方也會有意見的。

不打仗我們靠什麼立軍功,我們靠什麼封妻廕子?

靠國家給的俸祿,我們幾時才能發財?

當然,他們更擔心的是,國家是不是從此就刀兵入庫、馬放南山了。

真要如此,他們軍方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

這是涉及到根本利益的事情,不是針對朱標。

就在這時,徐達、藍玉、馮勝、傅有德等統帥,紛紛站出來表示對太子的支持。

這些大佬出面,軍方和勳貴馬上就老實了,政策順利執行。

親眼目睹了此事,陳景恪感嘆不已。

但凡換一個太子,都不會在剛掌權的時候就先對軍方下手。

可他是朱標,所以他做了,而且還非常順利的就做成了。

“看到了吧,什麼叫威望,這就是,你要和殿下學的還多着呢。”

他如是對朱雄英說道。

朱雄英沒好氣的道:“那是我爹,我不比你瞭解嗎?”

然後他湊過來說道:“我考慮了一下,教化百姓之事不能通過學政。”

他說的教化百姓,是和前朝做對比,讓百姓知道大明的好,以增加歸屬感和認同感。

陳景恪疑惑的道:“哦,爲何?不通過學政,你準備怎麼做?”

朱雄英說道:“你想啊,普通百姓有幾個能讀的起書的?”

“我們從學政入手,能看到這種對比的,還是隻有讀書人羣體。”

“百姓照樣看不到,又有何用?”

“總不能讓學子們去鄉村給百姓們上課吧?”

嘖,古代版讀書人下鄉?

算了,還是別搞了。

陳景恪也覺得很有道理,就問道:“確實如此,那你覺得該怎麼辦纔好?”

朱雄英說道:“從軍方入手。”

陳景恪失笑道:“你不會準備讓軍人去教育百姓吧?”

朱雄英很認真的說道:“你聽我慢慢說……大明沒有預備役制度,這一點你是知道的。”

陳景恪頷首,預備役在東漢以前是很常見的制度。

百姓農閒季節接受軍事訓練,平時是維護地方治安的主要力量,有需要可以直接招募入軍上戰場。

後來光武帝劉秀廢除郡國兵和兵役制,改爲募兵制。

募兵就是拿錢當兵,於是就出現了以當兵爲生的職業兵。

有了職業兵,預備役就成了非必要的東西,也跟着被廢。後來的朝代,有的繼續採用預備役制度,有的沒有設置預備役。

大明也沒有預備役,爲什麼呢?

一開始朱元璋採用的軍戶制,兵皆從軍戶出,也就沒必要再從普通百姓裡搞預備役了。

畢竟預備役每年訓練,哪怕只有一個月,也會耽擱生產,還會增加百姓的負擔。

這也是光武帝廢除預備役的初衷。

他太瞭解民間疾苦了,採用了很多減輕民間負擔的措施。

後來因爲陳景恪的提議,大明取消了軍戶制改爲募兵制加軍功爵制,也同樣沒有搞預備役。

一開始大家都沒有注意到這個缺陷,等需要補充新兵的時候,軍方發現新兵的素質非常差。

需要更長時間訓練,才能成爲合格的士兵。

平時這個問題還不算大,可真遇到緊急情況了,是很致命的。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很簡單,預備役。

全新的預備役制度,已經制定好了,只不過眼下還未來得及實施。

朱雄英繼續說道:“預備役士兵每年都需要訓練一個月,我們就利用這一個月時間教化他們。”

“然後等他們訓練結束,再回家將這些東西告訴家裡人。”

“人都有好爲人師的一面,普通百姓也一樣。”

“他們學到了新東西,回家之後必然會炫耀。”

“如此一來,用不了多久百姓就能知道大明的好。”

“而且這麼做還可以避開學政系統,減少阻力。”

還是那句話,學政系統是國之大事,無數人都盯着這一塊的。

貿然從這裡入手,會引起強烈的反彈,這是朱雄英不願意見到的。

聽完他的計劃,陳景恪不禁擊掌讚道:

“妙啊,這一招實在是妙。”

“既可以避開敏感的學政系統,又可以直接將信息傳遞給最基層的百姓。”

“對於預備役士兵來說,這也是一次開闊視野的機會。”

“對朝廷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爲他們做思想工作的機會,能讓他們明白爲何而戰。”

見得到他的認可,朱雄英也徹底放下心來,然後得意的道:

“你也覺得可行嗎?哈哈……我可真是太聰明瞭。”

陳景恪心下莞爾:“你能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的辦法,確實很聰明。”

“而且這一招用好了,也有助於打破士紳階層對話語權的壟斷。”

朝廷想要將自己的聲音傳達到基層,只能依靠官僚士紳。

至於他們會不會傳達,傳達的過程中又會如何魔改,朝廷根本就控制不了。

即便朱元璋通過種種手段,狠狠的打擊了士紳宗族勢力,依然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情況。

如果朱雄英這一招用好了,朝廷就又多了一種向民間傳達信息的途徑。

古代預備役,基本是每戶出一名壯丁參加。

只要朝廷在集訓的時候,將想要傳遞的信息告訴他,就相當於是告訴了他的家庭。

而且文武分離,這條渠道也不用擔心被文官堵塞。

朱雄英也立即就明白了其中的深意,興奮的道:

“是啊,朝廷也可以利用這一個月的時間,通過預備役的口,充分了解基層信息。”

“如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文官集團欺上瞞下。”

“好好好,我馬上就將此策整理出來,去找皇爺爺商量。”

陳景恪攔住他,說道:“別急,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朱雄英頓時就知道,他又有了新想法,立即就追問道:

“你想到了什麼?”

陳景恪組織了一下語言,說道:“你不覺得現在的兵役制存在一個很大問題嗎。”

朱雄英疑惑的道:“什麼問題?”

陳景恪說道:“退役和輪休制度,主要是輪休。”

朱雄英不解的道:“輪休?”

陳景恪解釋道:“現在的兵役制度,默認了一旦參軍入伍就要終生服役。”

“除非是傷殘或者朝廷縮編軍隊,纔會有部分人被退役。”

“當然,這不是關鍵問題。”

“問題是,朝廷沒有制定輪換制度。”

“這就意味着一旦服役就要永遠生活在軍隊裡,直到死亡或者退役那天。”

“可士兵是人不是機器,他們是活生生的人,也有家人也需要正常生活。”

“現在正在服役的明軍,很多已經從軍二三十年。”

以前大明採用的是軍戶制,不打仗的時候士兵是可以回家生活的。

且必須回家生活,因爲他們還承擔着屯田任務。

“可軍戶制廢除之後,朝廷卻沒有制定相應的輪換政策。”

“這也就意味着,自從軍制改革以來,將士們就在沒有休息過一天。”

“現在時間短還沒什麼,時間一長後果不堪設想啊。”

這是上次他推測北元局勢變化失誤之後,重新檢視了自己過往的政策,發現的一個缺陷。

一個在古代人看來壓根就無所謂的問題。

因爲從募兵制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基本就意味着終身制。

可是作爲一個現代人,陳景恪太清楚這種制度的殘酷之處。

所以改變就成了必然。

只是當時的情況不適合提出輪換制——說白了,輪換制只有在非戰時才能使用。

之前大明一直主動出擊,他突然要搞輪換制,是很不合時宜的。

本來他的計劃是,接下來五年朝廷以休養生息爲主,他趁機提出輪換制,是最合適的。

現在朱雄英突發奇想,要在預備役制度裡面,添加一個思想教育課。

他臨時決定,既然要改那就一起改。

別今天改一點,明天改一點,簡單的事情反而變複雜了。

陳景恪將輪換制的重要性,詳細的給朱雄英剖析了一遍:

“人的精神承載度是有限的,一旦超過極限很容易崩潰。”

“所以必須要給將士們輪休時間,讓他們去過正常人的生活。”

“因爲體驗過正常生活的美好,他們纔會更有動力去拼搏。”

朱雄英沉吟許久,頷首說道:“有道理,別說是將士們,若讓我天天待在一個地方不動。”

“不能見妙錦……額,不能見家人,我也會厭煩。”

陳景恪假裝沒有聽到他的口誤,繼續說道:

“而且咱們可以先在軍中,給將士們做思想工作,教他們忠君愛國。”

“等將士們輪休回家,也同樣會將在軍中學到的東西告訴家人。”

“與你在預備役展開的教化工作齊頭並進,我相信效果會更好。”

朱雄英連連點頭,說道:“是極是極……可是要如何輪休,又不影響國家安危呢?”

第339章 屬於華夏的學問107.第107章第289章 政變89.第89章 恩及父母第333章 沒有龍傲天第32章 馬皇后一刻三驚第239章 下次一定第62章 制度上的無奈197.第196章 一切從揭皇榜開始第81章 老朱覺得自己又行了第255章 我畢生的追求209.第208章 無題203.第202章 沒那麼簡單(新年快樂!)113.第113章 這些可都是棋子155.第154章 兩個億啊兩個億202.第201章 攤丁入畝第280章 你的心真髒啊第272章 朱雄英的妙計第45章 葬禮?秀場!158.第157章 藍玉:太孫心裡有我第62章 制度上的無奈第252章 構建帝國體系190.第189章 無不懷念我大元啊第291章 這就是大明第272章 朱雄英的妙計第66章 傲嬌的父子倆136.第136章 扒皮王第317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127.第127章 如果萬一呢。159.第158章 藍玉:誰敢居功自傲我殺誰第259章 良善者難成大事第254章 何爲盛世第254章 何爲盛世112.第112章 方孝孺瘋了?第71章 自古以來第242章 新羅婢113.第113章 這些可都是棋子188.第187章 黨同伐異第82章 心眼真多啊第39章 聖人言可殺人第84章 徐達還朝第266章 破王廷第19章 當然聽皇帝的216.第215章 匠籍如奴籍第2章 大明嫡長孫217.第216章 生產力改變生活第329章 提防瓦剌102.第102章 假鈔第50章 老朱臉上掛不住了89.第89章 恩及父母174.第173章 藍玉寶刀未老啊第33章 學問哪來的?第276章 朱標要強化內閣第292章 河西戰略218.第217章 無題第34章 新篇章第307章 一剎那的英雄174.第173章 藍玉寶刀未老啊第297章 建文?嘉文?119.第119章 新鈔問世驚羣臣第345章 血染淡馬錫第79章 擴招的緣由207.第206章 妙錦讓問的第14章 生活處處是神話第323章 安置成年親王第316章 偉大思想第309章 那啥無題第58章 唯儒獨尊第15章 太孫伴讀179.第178章 福報?剝削!210.第209章 陽謀第307章 一剎那的英雄第325章 再造乾坤168.第167章 吾死,汝等自爲之。第290章 佈局和收穫第83章 讓他當駙馬?152.第151章 他還得謝咱呢第78章 混亂的計官體系205.第204章 某高麗(完)第267章 合格的宰相第256章 歷史賦予的使命132.第132章 因爲尊重143.第142章 新都暢想第18章 和朱元璋住一個屋檐下第52章 解決之法87.第87章 病之源118.第118章 君臣之道124.第124章 從批閱奏疏開始第299章 繼續無題151.第150章 內部提純150.第149章 太孫好像有點不正經第16章 李善長的怨憤93.第93章 妖僧姚廣孝204.第203章 謀高麗第311章 用工荒177.第176章 異常223.第222章 心懷鬼胎124.第124章 從批閱奏疏開始第45章 葬禮?秀場!
第339章 屬於華夏的學問107.第107章第289章 政變89.第89章 恩及父母第333章 沒有龍傲天第32章 馬皇后一刻三驚第239章 下次一定第62章 制度上的無奈197.第196章 一切從揭皇榜開始第81章 老朱覺得自己又行了第255章 我畢生的追求209.第208章 無題203.第202章 沒那麼簡單(新年快樂!)113.第113章 這些可都是棋子155.第154章 兩個億啊兩個億202.第201章 攤丁入畝第280章 你的心真髒啊第272章 朱雄英的妙計第45章 葬禮?秀場!158.第157章 藍玉:太孫心裡有我第62章 制度上的無奈第252章 構建帝國體系190.第189章 無不懷念我大元啊第291章 這就是大明第272章 朱雄英的妙計第66章 傲嬌的父子倆136.第136章 扒皮王第317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127.第127章 如果萬一呢。159.第158章 藍玉:誰敢居功自傲我殺誰第259章 良善者難成大事第254章 何爲盛世第254章 何爲盛世112.第112章 方孝孺瘋了?第71章 自古以來第242章 新羅婢113.第113章 這些可都是棋子188.第187章 黨同伐異第82章 心眼真多啊第39章 聖人言可殺人第84章 徐達還朝第266章 破王廷第19章 當然聽皇帝的216.第215章 匠籍如奴籍第2章 大明嫡長孫217.第216章 生產力改變生活第329章 提防瓦剌102.第102章 假鈔第50章 老朱臉上掛不住了89.第89章 恩及父母174.第173章 藍玉寶刀未老啊第33章 學問哪來的?第276章 朱標要強化內閣第292章 河西戰略218.第217章 無題第34章 新篇章第307章 一剎那的英雄174.第173章 藍玉寶刀未老啊第297章 建文?嘉文?119.第119章 新鈔問世驚羣臣第345章 血染淡馬錫第79章 擴招的緣由207.第206章 妙錦讓問的第14章 生活處處是神話第323章 安置成年親王第316章 偉大思想第309章 那啥無題第58章 唯儒獨尊第15章 太孫伴讀179.第178章 福報?剝削!210.第209章 陽謀第307章 一剎那的英雄第325章 再造乾坤168.第167章 吾死,汝等自爲之。第290章 佈局和收穫第83章 讓他當駙馬?152.第151章 他還得謝咱呢第78章 混亂的計官體系205.第204章 某高麗(完)第267章 合格的宰相第256章 歷史賦予的使命132.第132章 因爲尊重143.第142章 新都暢想第18章 和朱元璋住一個屋檐下第52章 解決之法87.第87章 病之源118.第118章 君臣之道124.第124章 從批閱奏疏開始第299章 繼續無題151.第150章 內部提純150.第149章 太孫好像有點不正經第16章 李善長的怨憤93.第93章 妖僧姚廣孝204.第203章 謀高麗第311章 用工荒177.第176章 異常223.第222章 心懷鬼胎124.第124章 從批閱奏疏開始第45章 葬禮?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