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廢立須慎重

這種坑爹的事竟然要問我的意見?皇帝陛下,你平日的乾綱獨斷哪兒去了?

杜士儀忍不住在心中大罵,但越發意識到,傳聞中李隆基獨寵武惠妃十幾年,甚至後宮那些新進而年輕貌美的妃妾都不能入法眼,恐怕是非但沒有誇大,而且事實尤有過之

電光火石之間,他的腦子飛速轉動了起來,隨即便長揖反問道:“陛下所問,是想讓臣爲壽王講課,還是和其餘諸位集賢殿學士一樣,不止壽王,其餘諸位皇子諸王亦是一併聽講?”

“只壽王一人聽講如何?諸王共同聽講又如何?”

杜士儀直起腰來,從容不迫地答道:“臣聞聽諸皇子師長皆有定例,並非專師講授,爲的就是禁絕有人因爲一己之私,而對皇子灌輸種種私念。所以,倘若以臣爲壽王一人之師長,臣即便此刻不會這麼想,卻不能擔保今後不會對壽王灌輸臣的一些私貨。要知道,臣這些年所行的奇思妙想不少,可離經叛道的想法也不少,到時候若是教壞了皇子,臣豈非對不起陛下厚愛?而倘若不是爲一人,而是爲諸王講課,臣少不得約束自己,不要把某些不該講的東西拿出來。”

李隆基被杜士儀這直截了當的回答說得爲之一怔,緊跟着就饒有興致地問道:“所謂離經叛道的想法,杜卿也說來給朕聽聽?”

“臣幼年曾經在家中所藏古卷中,找到一卷漢時所繪的世界地圖。因見中原以外,隔着重洋大洲,尚有其他更多的國土,因此一直都深爲嚮往。奈何後來家中大火,這卷地圖給燒燬了,臣卻難以壓抑對那些異邦的好奇,向各方商人高價買來了不少或真或假的地圖,而拙荊出身富商大賈,也襄助不小。就在數月之前,臣還資助了校書郎任滿的王昌齡,以及其友高適,請他們遠去西域,遠探大食國之事。”

杜士儀毫無滯澀地胡謅,看到御座上的當今天子不以爲忤,反而沒有打斷,繼續聽着自己說,他自然就繼續信口開河道:“所以,臣到江南時,曾經到東海之濱遠眺,有心想象大海的彼方還有些什麼地方。一次,臣突然見遠處大船航來,並非如平地見人一般,由小而大,而是先見桅杆,再見船帆,最後船身方纔如同浮出水面似的進入視野,這時候,臣禁不住會想,古人云天圓地方,那船行爲何不是先小再大,而是如此出現?會不會這世界本是圓的?”

把這麼一個近代科學中最常見的現象拿出來,他緊跟着又如同十萬個爲什麼似的拋出了一系列事實和現有道理不相符的論證,直到發現李隆基漸漸露出了有些頭疼的表情,而武惠妃則更是雲裡霧裡,臉上雖然仍有因爲他回絕而揮之不去的失望,但更多的茫然。眼見火候到了,他方纔低聲說道:“所以,臣這麼多年只有陳季珍一個真正的入室弟子,就是因爲臣的爲什麼實在是多了些,除卻季珍那樣的一張白紙,旁人是很難吃得消的。宇文大郎能撐到幾時,也說不好。”

李隆基細細思量着杜士儀剛剛說的那些話,越琢磨越是覺得三觀盡毀,想想自己這些兒子中有的是不省心的,他最終有些意興闌珊地揮了揮手,一錘定音地說道:“好了好了,你的難處朕明白了你這個中書舍人知制誥,本來就已經夠忙了,倘若再多教授之責,未免擔子太重。惠妃,十八郎也是朕喜愛的兒子,朕一定會挑最好的學士當他的師長。”

“那妾身就代十八郎謝過陛下了。”武惠妃乖巧地把愛稱換成了正式的稱呼,本以爲李隆基會就此還宮,誰知道天子在站起身後,突然又開口說道,“朕打算去梨園看看樂工們所排的新舞,杜卿昔日精擅琵琶,音律亦是一絕,便隨同朕一塊去吧。”

“臣謹奉詔。”

李隆基竟然陡地起意帶着杜士儀前去梨園,其他人行禮送了君臣二人離去之際,無不面面相覷。武惠妃今日目的沒有達成,自是心頭大不高興,叫了李清和幼子陪伴後,就徑直離去了。至於其他諸王則是笑呵呵地和姜度竇鍔打着招呼,也有人好奇地圍着今日大出風頭的張興問東問西。等到漸漸衆人散去之際,頭一次應付這許多金枝玉葉的張興剛剛擡起袖子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他就聽到耳畔傳來了一個淡淡的聲音。

“告訴你家杜中書,有人瞧上了他那個女弟子,讓他小心些。”

張興從來沒見過玉奴,只聽人提起有這麼一個人,這會兒大吃一驚的同時立刻扭過頭朝來聲之處望去,卻發現說話的人竟是他從未想到的一個人——那不是別人,竟然是當今太子,大唐儲君李鴻眼看着對方沒事人似的與鄂王光王相攜而去,他只覺得心裡亂七八糟一塌糊塗。

身爲從前只在河東河北呆過,從未到過兩京的外鄉人,他頂多只在從前讀史書的時候知道帝王之家常有兄弟鬩牆,可眼下儲君和其他皇子諸王之間有些什麼恩怨,他一無所知,而且皇太子竟然對他說出這等話,難道就不擔心他泄露出去?

而另一邊李隆基興致極好,出了馬球場,他也不坐步輦,竟帶着杜士儀以及隨從人等安步當車地前往梨園。尤其是一進入那絲竹管絃聲陣陣的地方,他便打手勢屏退了大多數隨從,只留着高力士以及寥寥幾個宦者在身邊。

走着走着,杜士儀就察覺到有些不對勁了。腳下的路雖然鋪着青石,但四周圍卻越來越僻靜,剛剛還彷彿就在耳邊的樂聲,也彷彿越來越遠似的,模模糊糊不太分明。他不動聲色地稍稍回頭張望了一眼,發現高力士等人竟然已經被撇下了二三十步遠,他立時醒悟到,只怕李隆基是有話要對自己說。

“杜卿剛剛力辭爲壽王講課,而且還搬出了那樣古古怪怪的理由,朕只想問你,若今日求你爲師的是太子呢?”

“臣一樣誠惶誠恐,不敢奉詔。”杜士儀見李隆基突然一轉身問了這麼一個問題,他就坦然說道,“太子也好,壽王也好,都是陛下的骨肉,臣和他們年紀相差沒那麼大,不若那些集賢殿學士老成沉穩,若是真的熟稔了,興許不知道何時就會一時忘情,以平常人的心態待之,萬一有所疏失,那就大爲不妙了。”

“那朕再問你,太子雖冊爲儲君多年,然則心性學問都不堪爲君,而壽王年少聰穎,過目能誦,朕若欲行廢立,你又想說什麼?”

“陛下家務事,臣不敢多言。”杜士儀見李隆基微微色變,他在說出這麼一句當年李鼽對高宗皇帝所言,從而一錘定音,造就了後世那位君臨天下的武后的名言之後,他又用極其平淡的語氣說道,“縱觀古今,史上諸多明君都曾經更易過太子。景帝易太子,因而有漢武逐匈奴定大漢強音;漢武廢太子,因而有昭帝盛年而亡;隋文帝易太子,因而有煬帝兩世而亡天下;至於其他沒那麼有名的君王廢立太子的,更是比比皆是。一廢一立,有成有敗,有得有失,都在陛下一念之間。臣身爲外人,多言未必切中陛下心坎,惟願陛下慎重。”

杜士儀舉出漢景帝、漢武帝以及隋文帝這三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廢太子作爲例子,其中有的繼任者確實創下了不小的功業,也有的繼任者碌碌無爲,更有的繼任者直接敗了江山,也就把自己的想法都給說清楚了。儘管這聽上去比正面直諫要委婉得多,可在打發了其他宦官遠遠去守着,自己稍微走近了一些的高力士聽來,他卻不禁暗自稱讚杜士儀這話說得巧妙。

當今天子如今對太子的疑忌和不喜已經很重了,與其說是因爲趙麗妃已死,太子早已沒有當年的聖眷,還不如說是因爲已經成年的太子隨着年歲越大,越容易讓人不放心——想想看,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位子看似風光,可身爲天子,誰不恐懼被正當風華正茂的太子奪權?而今杜士儀不說太子和壽王誰好誰不好,只是提醒天子,更易太子在將來存在風險,而且加上了慎重兩個字,足夠李隆基去好好想一想了。

平心而論,武惠妃如今雖然深得聖眷長久不衰,可後宮中的事,實在是保不準將來

“杜卿所言,比那些一味說太子無差錯之輩,果然中肯多了。”李隆基釋然地點了點頭,繼而便欣然相邀道,“罷了,朕今日被你勾起了興致,一會兒準備上場一奏羯鼓,杜卿以琵琶相和如何?”

“陛下既然有此雅興,臣敢不奉陪?”

在梨園陪着興致勃勃李隆基從彈琵琶到探討樂譜樂理,又得了天子允許去見了公孫大娘,足足耗費了一個多時辰,當杜士儀離開洛陽宮時,已經是申時過後的事情了。出宮門過了天津三橋,他就看到張興快步迎了上來。意識到對方竟然是在這裡一直等候到現在,他就不禁嗔怪道:“出了宮先回去就是了,何必一直在這裡虛耗時間?”

“我本來也是打算回去的,可陛下和中書走後,太子……太子殿下讓我捎帶一句話給中書。”見杜士儀果然沒了剛剛那輕鬆表情,張興方纔壓低了聲音說道,“太子殿下說,有人盯上了中書從前教過琵琶的楊氏小娘子,請中書務必小心。”

第725章 團拜辭諸相第1148章 誅楊第341章 官高一級坑死人第1001章 利誘韋堅第1196章 翻臉第562章 騰換陳糧第30章 竹林之中論疾苦第631章 步步緊逼第391章 仗義方爲友第949章 天寶第1211章 生死之間第895章 惠妃薨第1109章 待風雷乍起第717章 兩敗俱傷亦奢望第188章 名相風儀世無雙第495章 吳郡第一家第703章 玉奴歸來第646章 名士雲集第560章 明修棧道第570章 招兵買馬第542章 雲州好男兒!第871章 連環套,計中計第732章 驕橫遇剋星第409章 民心向背第889章 問君願從否?第238章 劍勢颯沓如流星第470章 葉鬼主第676章 此心此情,可昭日月第661章 張九齡第652章 平定第201章 蟄伏待飛時第521章 知制誥第415章 奪人權柄,一言九鼎第1239章 成王敗寇第895章 惠妃薨第514章 君前鬥法第477章 出蜀揚帆天下第1205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50章 禮有大倫第172章 借刀殺人第28章 一舞劍器動四方第326章 府試,廢后!第376章 貴主親做媒第262章 纔出試場,又爲試官第475章 恩威並濟第458章 波瀾乍起第460章 運籌於帷幄之中第426章 一哭二鬧三上吊第735章 替罪羊,心不平第261章 天下第一尉第539章 出鎮一方第516章 破碎一片“芳心”第513章 惠妃邀遊園第946章 鴻鵠之志,名將事敗第396章 飄零四海覓知音第422章 衆所矚目杜十九第170章 藏鋒之劍第1265章 又追贈一個太子第701章 辭謝賜官,惠妃之請第887章 五鎮節帥第108章 驚變第671章 大動干戈,不死不休第287章 狼狽而退第370章 迂迴輾轉,壞人好事第766章 薦君鴻詞科第1254章 比死多口氣第458章 波瀾乍起第1190章 磨刀霍霍謀東宮第886章 第一名將第842章 毒餌第146章 試賦之道,靈動...第1123章 獻策安祿山第420章 酒不醉人人自醉第811章 隴右第一炮第1189章 衆望所歸第701章 辭謝賜官,惠妃之請第346章 抗爭第676章 此心此情,可昭日月第118章 行卷第1062章 人心所在第569章 論功行賞∥∥第587章 戮力同心第1259章 喪子之痛第873章 斷腕求活第334章 御前激辯,針尖對麥芒第289章 君知我意,我體君心第912章 雛鷹放飛第403章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第27章 婉言辭御史第234章 奚族之主,殺機隱現第1128章 紛紛亂亂大後方第841章 等價交換第425章 天字第一號大壞蛋第78章 救人如救火第274章 此消而彼長,人約黃昏後第483章 急於求成第165章 顏氏家風,夫人...第801章 節度之威第1042章 懷柔,副帥第690章 準卿三條奏
第725章 團拜辭諸相第1148章 誅楊第341章 官高一級坑死人第1001章 利誘韋堅第1196章 翻臉第562章 騰換陳糧第30章 竹林之中論疾苦第631章 步步緊逼第391章 仗義方爲友第949章 天寶第1211章 生死之間第895章 惠妃薨第1109章 待風雷乍起第717章 兩敗俱傷亦奢望第188章 名相風儀世無雙第495章 吳郡第一家第703章 玉奴歸來第646章 名士雲集第560章 明修棧道第570章 招兵買馬第542章 雲州好男兒!第871章 連環套,計中計第732章 驕橫遇剋星第409章 民心向背第889章 問君願從否?第238章 劍勢颯沓如流星第470章 葉鬼主第676章 此心此情,可昭日月第661章 張九齡第652章 平定第201章 蟄伏待飛時第521章 知制誥第415章 奪人權柄,一言九鼎第1239章 成王敗寇第895章 惠妃薨第514章 君前鬥法第477章 出蜀揚帆天下第1205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50章 禮有大倫第172章 借刀殺人第28章 一舞劍器動四方第326章 府試,廢后!第376章 貴主親做媒第262章 纔出試場,又爲試官第475章 恩威並濟第458章 波瀾乍起第460章 運籌於帷幄之中第426章 一哭二鬧三上吊第735章 替罪羊,心不平第261章 天下第一尉第539章 出鎮一方第516章 破碎一片“芳心”第513章 惠妃邀遊園第946章 鴻鵠之志,名將事敗第396章 飄零四海覓知音第422章 衆所矚目杜十九第170章 藏鋒之劍第1265章 又追贈一個太子第701章 辭謝賜官,惠妃之請第887章 五鎮節帥第108章 驚變第671章 大動干戈,不死不休第287章 狼狽而退第370章 迂迴輾轉,壞人好事第766章 薦君鴻詞科第1254章 比死多口氣第458章 波瀾乍起第1190章 磨刀霍霍謀東宮第886章 第一名將第842章 毒餌第146章 試賦之道,靈動...第1123章 獻策安祿山第420章 酒不醉人人自醉第811章 隴右第一炮第1189章 衆望所歸第701章 辭謝賜官,惠妃之請第346章 抗爭第676章 此心此情,可昭日月第118章 行卷第1062章 人心所在第569章 論功行賞∥∥第587章 戮力同心第1259章 喪子之痛第873章 斷腕求活第334章 御前激辯,針尖對麥芒第289章 君知我意,我體君心第912章 雛鷹放飛第403章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第27章 婉言辭御史第234章 奚族之主,殺機隱現第1128章 紛紛亂亂大後方第841章 等價交換第425章 天字第一號大壞蛋第78章 救人如救火第274章 此消而彼長,人約黃昏後第483章 急於求成第165章 顏氏家風,夫人...第801章 節度之威第1042章 懷柔,副帥第690章 準卿三條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