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浙江新政

“戶主趙遷,戶口七人,原有田十二畝,現在均田二十八畝,糧二十八石……”

“戶主王牧,戶口二人,原有田二畝,現在均八畝,糧八石……”

“戶主吳會,戶口一人,原無田,現在均田四畝,糧四石……”

九月中旬,江西吉安府永寧縣濟安鎮內,此時此刻正在進行着一場浩浩蕩蕩的均田運動。

江西吉安府,作爲江西官員的集中地,這裡毫無疑問是被流配官員最多,被繳獲田畝最多的地方。

伴隨着新政官吏抵達,由朝廷下放的流官、吏員開始接手吉安府事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均田政策。

伴隨着秋收結束,那些曾經的佃戶被齊民編戶後得到了屬於自己的耕地。

“傳我教令,臘月後,徵募吏員四萬,南調教習,對浙江執行新政!”

“臣以爲……”黃福似乎早就想過這個問題,因此他不假思索的說道:

“東北爲我朝北方糧倉,又產鐵與黃金,自然要修建,不過剛纔殿下您已經有了準備,那臣就不班門弄斧了。”

“等浙江和這三地新政結束,朝廷的情況也就一目瞭然了。”

不過現在的朱高煦財大氣粗,解縉案的查抄足夠大明修建四條這樣的鐵路,所以他大手一揮便決定了修建這條鐵路。

不過對於西北,他就覺得黃福太過保守了。

在軍隊和數萬官吏的組織下,浙江新政開始推行,而南方的廣西也頻頻報捷。

忽的,腳步聲從殿外傳來,班值太監走入殿內作揖:“工部尚書黃福求見殿下……”

好好經營的情況下,他每年最少能收穫九石,除去自己的口糧,起碼還能存下六石,販賣後二貫餘錢,幾乎等於他過去近十年的效率。

朱高煦詢問郭資,郭資聞言皺眉道:“先前流配的那些罪民還有許多沒有抵達流配點,他們的口糧對於朝廷來說也是筆不小負擔。”

“等兩京鐵路開始修建後,我自然會派人勘察出一條新的鐵路。”

“你不用管這件事,稍許我寫信給老頭子就行,鐵路得修建,但這條鐵路的價值太低,現在修建的話,不知要到猴年馬月才能回本。”

“殿下……”

朱高煦記得上次對南直隸全境京察,最後查出也不過千餘萬貫,新政推行結束就已經花完,而今再看江西,朱高煦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攢下的那麼多家底。

話音到此,郭資呈上一份文冊:“這是今年繳獲那一千六百餘萬畝耕地的田賦糧,按照規矩,給百姓按照人頭留下五成,剩下的全部上交,合計一千七百二十四萬六千餘石。”

四周的人都從年輕走向了老邁,自己雖然正值壯年,可也能感覺到時間在自己身上的流逝。

一旦西北鐵路修通,那南方的糧食可以走海運和兩京鐵路運往北方和西北,只要不出現萬曆那種連大臣都不任命,導致基層官員不足的皇帝,這些鐵路足夠解決北方的糧食問題。

只是轉瞬間,這羣當初被慫恿抵制新政的農民,現在成爲了新政最堅定的擁護者。

大明並沒有在黃河修建大橋的能力,雖說馮勝在蘭州修建了黃河大橋,但那只是浮橋,根本無法通過火車,因此最終還是要以中轉坐船的方式前往南岸,從南岸乘坐火車從鳳陽直抵江浦。

他們能更改的,無非就是土地和戶口情況,諸如一些多年壞賬和貪腐卻根本改不了。

“鄉鎮人口基本都滿足了人均四畝的標準,少部分超出,少部分不足。”

近四十萬軍戶被遷徙,而他們曾經駐紮的地方則是被設立縣鎮。

教令發出時,肇州四衛已經抵達浙江,並開始對浙江都司進行整編,最後將十二衛四所的七萬餘屯田衛監督,乘海船往廣西遷徙。

三言兩語間,朱高煦便解決了這次繳獲的問題。

只有一種聲音的廟堂,對於在位者來說,無疑是很恐怖的。

“浙江新政快些,然後對湖廣、廣東、福建三地進行新政。”

朱高煦說着,將一本奏疏推了過去,亦失哈將奏疏轉交給郭資,郭資看後立馬就明白了朱高煦的意圖。

十月初,隨着均田運動徹底結束,春和殿內的朱高煦也得到了此次解縉案和江西新政的結果。

“鐵路勘察已經結束,不過在勘察至北京時,陛下降下旨意,令官員勘察從北京到大寧—白城—鶴城—鎮虜的鐵路。”

“鐵路出現後,許多地方都會變廢爲寶,例如那漠北雖然耕種困難,可卻有不少露天的礦產。”

新政針對的主要還是江西的士紳富戶,對於一些富農是沒有針對的,況且就算沒有針對,江西的耕地也肯定是不夠百姓均分的。

“除了這條鐵路,你作爲工部尚書,你覺得大明朝現在還需要修建哪幾條鐵路?”

黃福穿着常服走入殿內,朝着朱高煦作揖道:

評價了廣西的情況後,朱高煦纔對亦失哈開口道:

在他離開後,朱高煦也摸了摸自己的八字鬍,隨後低頭處理起了奏疏。

全程兩次跨越運河,一次跨越黃河,這其中運河的橋樑還能修建解決,但黃河就不行了。

亦失哈解釋着,朱高煦也擡頭看了看亦失哈。

“若是蒸汽機船也是日後能出現的,那臣以爲,長江以南只需要修建一條鐵路就足夠。”

相較於上次江東六府的雷聲大雨點小,江西可謂是悶聲發財的代表。

隔着老遠,他們便看到了前方港口懸掛的牌匾,呂宋港三個大字讓人看得熱淚盈眶。

不得不說,還得是抄家來錢最快,哪怕是大航海前的大明朝,士紳富戶的藏金藏銀也並不少。

“我的田啊!!”

一個月前,鄭和橫穿小西洋,抵達了滿剌加海關千戶所,如今一個月過去,鄭和也差不多抵達兩廣了,所以朱高煦特意詢問。

朱高煦記得黃福似乎活到了正統年間,比歷史上的自己可活的長多了。

永樂十四年正月十六,剛剛結束元宵,朱高煦便對六軍都督府下發教令。

對於這羣人無法株連九族,即便遷徙也不會有多少人,他的目標始終是胥吏和軍戶。

也在他退出後不久,浙江即將推行新政的事情開始傳播。

與此同時,他也與黃福說道:

【繳獲金七千三百六十四兩三分,銀七十九萬三千六百二十兩整,錢一百七十五萬四千二百貫,糧七十九萬四千石,馬一千四百二十、牛二萬三千七百五十,獲田三百七十五萬四……】“與江西一比,廣西的土司倒還真算得上貧窮。”

率先抵達的新政官吏開始招撫四周百姓,接手當地的耕地繼續耕種,而遷徙廣西的四十萬軍戶則是按照每戶錢三十貫,糧四十石就廣西安置,並會發放耕牛。

【十一府,四十八州,五十縣,戶五十二萬四千三百二十七,口二百四十六萬四千二百三十二人,耕地一千三百七十六萬五千四百二十七畝】

除此之外,浙江都司剩下的十二衛四所,由在京聽操的肇州左右二衛、吉林左右二衛節制,前往廣西戍邊,並更爲民籍。

“至於黔國公、曹國公、穎國公、江陰侯等人,則是各賞南洋銅山一座。”

時間一點點流逝,直至鞭炮作響,永樂十四年如期而至,大量畢業學子根據成績得到了吏員的錄取通知,北方沒了學生的教習也開始舉家南下。

“王舉人的田,現在是我的了!”

儘管只有兩條鐵路,可這造價也並不便宜,畢竟沿途多山川,造價恐怕是兩京鐵路的數倍。

“一千二百五十七萬六千餘名百姓,耕地四千二百一十三萬三千餘畝,其中水田三千四百二十七萬六千畝,水澆地二十九萬七千餘畝,旱地七百五十四萬畝。”

黃福畢恭畢敬作揖,見朱高煦沒什麼要說的,他這才退出了春和殿。

“不過爲了防止偷盜鐵軌的現象,臣建議在路線沿邊修建倉庫,先把材料運抵,隨後一口氣動員數十萬百姓,多點修建,並不會拖延工期。”

新政派勢大,如果一口氣把浙西也打壓下去,那麼廟堂之上還真就是新政派一家獨大。

只有哈密修通鐵路,朱高煦才能在日後東察合臺汗國內亂時收復西域,這是他有生之年能做到的事情,自然不會放過。

也在他處理奏疏的時候,數千裡海疆外的一支船隊從東南方向緩緩靠近了一處港口。

“即交趾通往昆明,再通往蠻莫的鐵路。”

“朝廷查抄所獲的一千六百餘萬畝,已經通過口數均分給了八百餘萬百姓,全江西六成以上百姓都得到了惠利。”

“要遷徙百姓的話,臣建議明年再開始。”

“除此之外,北方除了東北方向的鐵路,還需要修建一條從京城經過山西、直通西安,再前往蘭州的鐵路。”

黃福說出造價,而這個造價看上去不如清末五百萬英鎊的造價高,但考慮到物價,實際這條鐵路造價並不低。

“上次烏程、歸安、德清三縣大疫時我便下教令說過這件事,讓好好注意災後處理,現在不僅沒能遏制,反而擴散到了其它五縣,造成更嚴重的疫病死傷。”

四畝水田,以他的能力,每年可以穩定產出十石以上。

況且,他只能改變大明朝,卻無法改變地球,因此二百年後的小冰河期依舊會到來,而屆時西北依舊會爆發十數年的旱情。

兩京鐵路從北京東向南滄州、德州、東昌、兗州、徐州、宿州、鳳陽、定遠、滁州至江浦。

大寧都司麾下的大寧、新城、營州三衛南下浙江換防。

拿着奏疏,朱高煦唏噓一聲,畢竟就奏疏上的繳獲來看,即便有五成被軍隊均分,但加起來也不過才四五百萬貫。

雖然朱棣是天子,黃福也應該聽朱棣的,但朱棣畢竟不懂鐵路,所以黃福想先來詢問一下朱高煦。

七萬屯田衛軍身後是三十餘萬親眷,因此這次的戍邊,無非就是一場遷徙罷了。

一時間,自我揭發的官員層出不窮,僅是十月間,便有正七品以上六十二名官員自我檢舉。

“以朝廷的能力,完全可以在亦力把裡的國都開發數百萬畝耕地來耕種,憑藉鐵路來養活數萬大軍。”

對於他們,朱高煦將其抄家,但並沒有流放。

“八百萬貫,五年完工,每年要支持一百六十萬貫……”

他們收割的糧食,大部分上繳給了朝廷,朝廷則是發給他們未來一年的口糧。

遷徙而來的四十萬軍戶以鄉、鎮爲單位,與從山中遷徙而出的苗瑤土民共同被安置在桂中平原的廣袤土地上,文冊也在不斷更新,直到冬十月才送抵朱高煦的案頭。

“鄭和如今在交趾停靠,並準備將帶回的金雞納樹皮交給傅讓,方便傅讓深入長山圍剿蠻寇。”

朱高煦對西南的鐵路十分滿意,交趾通往滇西的鐵路修通,那交趾的糧食可以源源不斷的運往滇西,而東北和江南的軍工則是可以走海上運往交趾,走陸路運往滇西,幫助大明朝控制三宣十慰。

“江西的人口還是太稠密了,我準備把人均耕地不足三畝的遷徙去貴州,你覺得怎麼樣?”

黃福自然知道朝廷在解縉案中查抄甚多,但八百萬貫不是小數目,所以他小心翼翼的提醒朱高煦。

“古董字畫送往北京,入內帑,院落交給各地官府販賣。”

對於這樣的政策,沒有人感到不舒服,因爲他們都沉浸在了自己突然得到均田的喜悅中。

“有了這筆錢,浙江新政也可以提上日子了。”

“除此之外,既然陳恭襲涇國公,那陳懋便累功寧陽伯吧。”

這兩條鐵路,足夠讓大明朝的工部忙碌十幾年了。

“浙江的吏治,是該好好整頓整頓了。”

對於這樣的消息,廟堂上的人都明白這是什麼意思,新政派有些不舒服,浙西派則是緩了一口氣,急忙書信通知地方官員早做打算。

“各軍將士,按照功績賞賜、拔擢……”

“教令張輔襲英國公爵,授張純爲泗城伯,盛庸爲潯州伯,劉真爲慶遠伯,孟瑛爲保定伯……”

“回稟殿下,是如此。”郭資作揖迴應,同時繼續道:

“江西的齊民編戶很快,當下有二百一十六萬城池生活人口,剩下一千四十餘萬鄉鎮人口。”

根據戶部尚書郭資的彙報,站在窗臺前的朱高煦臉上浮現笑意:

“均分給了八百餘萬百姓,也就是說,現在起碼有八百多萬百姓是人均四畝耕地?”

在日後可能出現蒸汽機船的情況下,黃福認爲四川、湖廣、江西等長江兩岸完全可以走蒸汽機船,沿海省份亦是如此。

畢竟自己死的骨頭都沒了,黃福都沒死呢。

“不管耗費多少也要修建。”朱高煦語氣不容置疑,黃福也作揖道:

“材料應該足夠,經過去年的提升,每年囤三萬噸鐵料來修建鐵路不成問題,現在只要投入足夠的人力,大概五年餘三個月就能竣工。”

黃福的想法偏保守,畢竟鐵路造價不菲,當下大明沒有能在黃河修橋的能力,更別提長江了。

交代了一切,朱高煦揉了揉眉頭:“鄭和到哪了?”

二十年過去,他多年攢下的錢不過五貫,原本想着這輩子也就這樣了,然而隨着朝廷的均田運動開啓,他也得到了屬於自己的田地,而且還是水田。

亦失哈比朱高煦大十一歲,如今朱高煦已經三十四,而亦失哈也四十有五了。

唯有不通河運的西南,西北需要兩條鐵路來應對地方局勢。

這樣的改變,如何讓他這樣的佃戶不高興,不喜悅?

現在最恐懼那羣被流配之人的不是朝廷,而是他們這羣均了田地的農民……

雖然是單身漢,可他並不懶惰,只是因爲家中貧窮才單身到了現在。

【戊子,浙江寧波鄞縣、蔥溪、奉化、定海、象山五縣疫,民男女死者九千一百餘口】

朱高煦交代過後,黃福這才作揖道:“臣讓人試修了一里鐵路,造價比原本預計的六百三十萬貫還要高,恐怕會在八百萬貫左右。”

作爲鎮裡著名的單身漢,三十二歲的吳會咧着嘴大笑,儘管穿着粗布麻衣,整個人蓬頭垢面,可現在的他卻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裕的人。

“殿下,您看……”

這場遷徙從正月十六持續到三月仍在繼續,而北方的新政大軍也進入了浙江境內,開始對浙江京察,並推行新政。

“你的想法不錯,但還是太保守,西北的鐵路不應該侷限在蘭州,而是要想向更西方的哈密修建。”

在過去的二十年時間裡,他都作爲鎮上王舉人的佃戶生活着,每年經他料理的田地都能畝產二石半以上,可屬於他的糧食卻只有一石二斗。

“寶鈔銷燬,黃金入金庫,白銀和銅錢鑄新幣存於國庫。”

朱高煦聽後露出笑容道:“老頭子這是想着修鐵路打漠北啊……”

反觀江西,刨除寶鈔和耕地都還有兩千多萬貫的折色,接近大明四成財政收入。

朱高煦所說情況,便是此時大明朝新政制度下的財政情況。

如今才十月,距離臘月還有兩個月,現在公佈新政推行時間,這不是給那羣傢伙提醒了嗎?

只是這種迷糊沒持續太久,郭資便想到了朱高煦的意思。

即便按照以前每年要交三成左右的田賦、苛捐雜稅,他也能留下九石糧食,更別提如今只收稅一成了。

田埂上,濟安鎮上千名百姓激動的撲到了屬於自己的田地上,從此之後他們再也不是佃戶,而是田主。

“以前我們不去挖掘,是因爲成本太高,可如今有了鐵路,我們再不挖掘,那不是便宜了瓦剌和韃靼嗎?”

“除此之外,錦衣衛與西廠抄家所獲也在上面,共有宅院別墅院落五千餘座,黃金六萬九千七百餘兩,白銀四百三十六萬四千九百餘兩,銅錢一千七百七十餘萬貫,寶鈔二千四百六十餘萬貫,還有古董字畫十四萬餘件,糧食三百餘萬石。”

“殿下想要收復西域?”

“除了漠北,南洋也是一樣,不過現在說這些還太早,你不過五十二,你我君臣還有十幾二十年的時間,放心看着便是……”

郭資接下教令,隨後緩緩退出了春和殿內。

如果不是朱高煦時常讓醫生爲自己檢查,確定自己沒有什麼隱疾在身上,他還真不一定能自信對黃福說這話。

浙江都司的屯田衛已經快四十年沒打過仗了,加上武器裝備也是洪武年間留下的,因此面對肇州四衛的監督,並沒有人敢於反抗。

黃福猜到了朱高煦的心思,朱高煦也不掩飾:

“當下亦力把裡還算忠心,我自然不會對他們出手,但現在忠心不代表以後也忠心。”

“臣倍感榮幸……臣告退”

“西域確實大片黃沙,但卻也不是毫無綠洲。”

七月中旬,黔國公沐春與曹國公李景隆平定大藤峽苗瑤叛亂,廣西齊民編戶,丈量土地。

熬了十餘年,熬走了江東和江西后,剩下的浙江便水到渠成了。

“讓他進來。”朱高煦點頭,班值太監也很快將黃福召入殿內。

“對亦力把裡,我們還需要好好防備,日後若是遭遇入侵,也要有反擊並收復失地的能力。”

從北京修建一條通往大同、太原、西安、蘭州、肅州、哈密的鐵路,是朱高煦未來二十年一定要做到的事情。

“臣領教令……”

“今年之所以還能維持,也主要是因爲沒收了今年繳獲之田部分田賦所致。”

苦難的日子終究過去了,而這一切都得益於朝廷的新政。

“相比較洪武十四年,人口增加了近一百萬,耕地增加三百餘萬畝。”

朱高煦的聲音威嚴而出,可郭資卻有些摸不着頭腦。

浙江都司原十五衛四所的戰兵整編爲三個募兵衛,並調往大寧戍邊。

站在甲板上,這羣身穿鴛鴦戰襖的將士熱淚盈眶,而站在他們面前的洪保則是緩了一口氣:

“走了一圈,終於回來了……”

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458章 工業展開第438章 舊人將去第520章 與時俱進第84章 帝王心性第417章 京都保衛戰207.第207章 子債父償第484章 把控輿論第59章 東窗事發第17章 興亡百姓苦193.第193章 卻胡兵七百里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191.第191章 十六字訣第396章 先甜後苦246.第246章 末路盡忠323.第323章 討債兄弟296.第296章 改封諸藩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第353章 二下西洋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48章 老當益壯第117章 終得所願第6章 陰晴圓缺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第54章 洪武移民第396章 先甜後苦第80章 紫金山下第451章 繁花似錦第5章 洪武暮色第396章 先甜後苦180.第180章 另尋他路第80章 紫金山下第432章 生擒元裔180.第180章 另尋他路210.第210章 風雨前奏第8章 徐氏治戎335.第335章 波流涌動第505章 直掛長帆141.第141章 大破其賊146.第146章 水陸並進第114章 東宮三傑第414章 張弛有序285.第285章 謀劃安南第375章 臥龍鳳雛312.第312章 不安分的爹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156.第156章 兵臨城下第336章 未竟之業第519章 長治久安145.第145章 關外之王第381章 背有靠山第487章 草臺內閣225.第225章 風起雲涌174.第174章 天子收網第110章 佈局成功第415章 戰爭序幕第459章 闔家團圓267.第267章 撥亂反正150.第150章 戰火再起275.第275章 貓哭耗子第116章 末路盡忠第126章 百里無鳴第336章 未竟之業第475章 父債子還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435章 四方雲動第344章 把船靠過去第404章 遠洋崑崙角第419章 大航海到來第133章 讓利移民第454章 北上之旅232.第232章 得遼望寧第33章 金陵街坊第498章 萬國來朝284.第284章 諸事繁雜第356章 永樂二徵第8章 徐氏治戎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164.第164章 燕王掃北273.第273章 勝券在握319.第319章 南征安南335.第335章 波流涌動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298.第298章 家有遺傳第71章 燕府勢大第91章 仁官不仁民304.第304章 苛捐雜稅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316.第316章 朱教習第346章 永樂五年第113章 功臣末路184.第184章 火繩槍318.第318章 小國強人第38章 宋國公府第412章 天神的孫子
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458章 工業展開第438章 舊人將去第520章 與時俱進第84章 帝王心性第417章 京都保衛戰207.第207章 子債父償第484章 把控輿論第59章 東窗事發第17章 興亡百姓苦193.第193章 卻胡兵七百里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191.第191章 十六字訣第396章 先甜後苦246.第246章 末路盡忠323.第323章 討債兄弟296.第296章 改封諸藩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第353章 二下西洋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48章 老當益壯第117章 終得所願第6章 陰晴圓缺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第54章 洪武移民第396章 先甜後苦第80章 紫金山下第451章 繁花似錦第5章 洪武暮色第396章 先甜後苦180.第180章 另尋他路第80章 紫金山下第432章 生擒元裔180.第180章 另尋他路210.第210章 風雨前奏第8章 徐氏治戎335.第335章 波流涌動第505章 直掛長帆141.第141章 大破其賊146.第146章 水陸並進第114章 東宮三傑第414章 張弛有序285.第285章 謀劃安南第375章 臥龍鳳雛312.第312章 不安分的爹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156.第156章 兵臨城下第336章 未竟之業第519章 長治久安145.第145章 關外之王第381章 背有靠山第487章 草臺內閣225.第225章 風起雲涌174.第174章 天子收網第110章 佈局成功第415章 戰爭序幕第459章 闔家團圓267.第267章 撥亂反正150.第150章 戰火再起275.第275章 貓哭耗子第116章 末路盡忠第126章 百里無鳴第336章 未竟之業第475章 父債子還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435章 四方雲動第344章 把船靠過去第404章 遠洋崑崙角第419章 大航海到來第133章 讓利移民第454章 北上之旅232.第232章 得遼望寧第33章 金陵街坊第498章 萬國來朝284.第284章 諸事繁雜第356章 永樂二徵第8章 徐氏治戎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164.第164章 燕王掃北273.第273章 勝券在握319.第319章 南征安南335.第335章 波流涌動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298.第298章 家有遺傳第71章 燕府勢大第91章 仁官不仁民304.第304章 苛捐雜稅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316.第316章 朱教習第346章 永樂五年第113章 功臣末路184.第184章 火繩槍318.第318章 小國強人第38章 宋國公府第412章 天神的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