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百里無鳴

第126章 百里無鳴

“唏律律……”

“哇…哇…哇……”

正午,當凌亂的馬蹄聲在道路上響起,與之一起響起的還有天空之上那“哇哇”亂叫的烏鴉們。

如今已是正月二十,在北歸的路途中,朱高煦乘船渡過了渤海海峽,併成功在金州中左所的渡口登陸。

由於還是早春,因此遼東近海大多都是冰層,自淺灘沒入海中十數步的厚厚冰層,是朱高煦在前世難以看到的場景。

當然,相比較中左所的慘況,這種自然場景根本無法吸引他的注意。

金州中左所,這是去年十月倭夷入寇的劫掠對象。

雖然已經過去了三個多月,但中左所外那成片的廢墟依舊引人注目。

中左所外茫茫一片的白雪地裡,路過的朱高煦等人可以清楚的看到許多被焚燒焦黑的垮塌廢墟。

積雪中,中左所接任的軍戶們挖掘出了一條丈許道路。

積雪與泥土使得道路十分泥濘,前方的中左所石堡上還能看到許多刀劈斧鑿的痕跡。

在這裡駐守的軍戶們穿上了過年時都督府發的新棉襖,但即便如此,他們臉上卻還是很少能看到笑容。

幾乎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朱高煦他們來時的碼頭,警惕的模樣好似下一秒那裡就會竄出數千倭寇一般。

望着四周的一切,便是鐵人也會忍不住沉默,朱高煦他們也不例外。

在朱高煦的帶路下,他們一行二百餘人走到了中左所的城門口,在這裡早就候着一名穿戴甲冑的千戶官了。

“金州衛中左所千戶官吳城,叩見渤海王!”

伴隨着千戶官開口唱禮,四周的數十名軍戶、百戶官紛紛準備下跪,但卻被朱高煦叫住:

“不用跪了,我們補給些乾糧就走。”說罷,朱高煦眼神示意亦失哈,亦失哈也當即策馬去到隊伍末梢,從隊伍後方叫來了三輛挽馬車。

他帶着挽馬車入了中左所,朱高煦也向吳城詢問道:“北邊道路的積雪化了沒?”

“回殿下……”吳城躬身作揖:“從此地前往金州的官道積雪已經被清掃,但往北的官道還被積雪淤堵,恐怕得等到二月中下旬才能回暖融化。”

“看樣子我們得在金州休息一個月了。”朱高煦轉頭看向林五六交代,林五六也不免搖頭:

“好在殿下你提前通知讓傅指揮使他們在登州休息,不然過幾天恐怕我們都要在雪裡紮營了。”

傅讓他們雖然出發早,但由於帶着糧食和許多物資,因此他們的速度並不快,直到前天朱高煦他們抵達登州時,傅讓他們也才堪堪到了即墨縣。

算起來,他們恐怕得到月末才能抵達登州,剛好趕在雪融前渡海抵達中左所。

“殿下,都準備好了。”

不多時,亦失哈帶着三車糧食從中左所內走出,林五六見狀也翻身下馬,從行囊裡拿出五貫錢遞給了吳城。

“殿下,您這……”

吳城看着林五六手上的錢一臉詫異,朱高煦卻道:“朝廷驛道開銷甚大,若是人人如我這般運走十幾石糧食,中左所又能堅持多久?”

“這錢你差人去南邊登州買十幾石米補全,亦或者發給所裡的兄弟,就當是犒賞他們戍城備倭的獎賞。”

話音落下,朱高煦也帶着隊伍往來時的路繼續往回趕。

既然陸路積雪難以行走,那他們就只能乘船一路北上,去海州或者蓋州探路了。

如果海州和蓋州北上的官道也無法行走,那他們也只好在當地休整了。

在朱高煦的招呼中,吉林衛二百餘兵卒調轉馬頭往碼頭趕去,而吳城則是看着他們背影搖了搖頭。

站在他一旁的一個百戶官也不免唏噓道:“陛下還真捨得,居然把這樣的賢王往吉林船廠塞。”

“慎言”吳城看了一眼他,隨後將錢丟到他手上:

“糧食就不用買了,你招呼兩個兄弟買幾隻羊來犒勞犒勞大夥,剩餘的再買糧食。”

“是……”百戶官接過錢,隨後與吳城走回了中左所內。

只是一刻鐘,朱高煦他們再度回到了船上,隨後五艘官船駛出旅順灣,往西南面繞行後,才繼續往北邊的蓋州駛去。

站在甲板上,吹着刺骨的海風,朱高煦看了看十四世紀末的遼東近海,不得不說要比前世的遼寧近海乾淨些,魚蝦也多些。

時不時的,朱高煦還能看到黑壓壓的魚羣,可謂資源豐富。

林五六這羣江南人見狀,口水都快流出來了。

“殿下,伱說他們幹嘛不捕魚啊,這一網下去,恐怕能有幾千斤魚吧?”

一名戌字百戶出來的兵卒詢問朱高煦,朱高煦聽後卻無奈道:

“你們都在長江裡捕魚,不知道這海里的兇險。”

“先不說天有不測風雲,海里尤甚,單那海船的價格就足以讓許多人打消念頭。”

“海邊能捕魚的地方都有漁船,似這種地方已經算是比較深的地方了,沒有個百料漁船是沒人敢來這種地方捕魚的。”

“我聽聞在那福建沿海就有許多百姓因爲貧窮而駕駛河船出海捕魚,結果這一去便再也回不來了,沿海有不少寡婦村,道理就是如此。”

“這麼恐怖啊……”聽着朱高煦的話,衆人頓時吸了一口涼氣。

“你們不信就去船首看看。”朱高煦招呼他們往船頭走去,當他們來到時,果然看到了一道道丈許高的海浪。

這樣的海浪,足以將五十料以下的船隻掀翻,便是百料出海都不一定保險。

見這大海如此兇猛,饒是林五六這羣在長江裡從小遊到大的江南小子都不由遠離了船頭。

因爲甲板寒冷,很快他們就都一窩蜂跑回了船艙裡,而朱高煦依舊在甲板上放風。

說是放風其實也不太對,因爲他正遙望遼東半島,現在想着它的前世今生。

遼東這塊地區,自三國司馬懿屠戮漢人開始,這地方就遭遇了大量少數民族入侵居住。

即便後來唐高宗時期滅亡高句麗,闊別三百多年收復遼東,但由於當時的唐王朝處於四方開拓的時期,因此並沒有足夠的人口遷移來遼東,這也就導致了後來唐肅宗廢止安東都護府。

只是唐肅宗這一退,漢人便退了整整六百一十年,直到洪武四年,漢人才重新收復部分遼東,而後一直到洪武二十年才光復遼東全境。

因此實際說起來,大明真正全面統治遼東的時間,也不過八年罷了。

元末遼東地區持續十五年的社會動亂,大量蒙古人、色目人與高麗人、女真人對漢人地主進行絞殺,這對遼東社會經濟是一場空前的浩劫。

最後的結果是遼東漢人銳減,至明軍收復遼東全境時,整個遼東僅有三十萬人,並且多以高麗、色目及蒙古、女真人爲主。

爲了防禦殘元勢力南下,朱元璋也有意識地把北平、山東的人口遷移到遼東,而將遼東的少民遷移去北平、山東。

至如今的洪武二十八年正月,遼東有軍戶十四萬戶,人口四十餘萬。

不過即便如此,每年卻還是有戍遼軍戶南逃,有的走海路,有的走陸路,不管如何,他們都想着逃離遼東。

這不僅是因爲明初遼東氣候惡劣,更重要的是遼東處於一個被三面包夾的戰略緩衝地帶。

正因如此,軍戶們纔不斷地逃亡,而軍戶逃亡帶來的就是遼東當地的建設持續跟不上來。

建設不行,新來的軍戶就更想跑,因此形成了一個死循環,而遼東的人口也從明初到明末,自始至終撐不起一個行省,政治只能掛靠在山東布政使司上。

老朱派朱高煦來是有他的打算的,這點朱高煦自己也能猜到。

如果朱高煦能守住吉林,那遼東北面就可以在吉林和大寧的護衛下變得安全,許多軍戶就避免了直面戰爭,他們自然也就能留在遼東了。

畢竟當下朝鮮還算消停,儘管時不時其內部會有北伐派妄圖侵佔遼東,但朝鮮的李成桂還是十分清醒的。

只要朱高煦守住了吉林,那遼西的軍戶就能享受太平。

如果他能更進一步的掃蕩長白山,招撫其中東海女真,那整個遼東就都安全下來了。

一旦遼東安全,那遷移過來的軍戶自然願意留下,畢竟洪武年間的軍戶待遇還算不錯。

不過即便如此,伴隨着衛所武官開始兼併土地,沒有土地的軍戶還是會逃亡。

所以在朱高煦看來,遼東必須得在日後成爲一個正常的行省,裁撤衛所改設府縣,不然即便老朱戰略規劃做得再好,也不一定能永保太平。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遼東也不完全是衛所制,當下的蓋州、海州、復州、金州便是州縣制。

朱高煦沒有記錯的話,歷史上老朱好像就是在今年將這四個州縣裁撤,遼東徹底轉爲衛所制。

對此,朱高煦沒有什麼感受,因爲不管老朱制定怎麼樣的政策,日後都會被朱允炆和自家老爹、以及日後的自己所推翻。

只不過在當下,他依舊還得按照老朱制定的路線走下去。

想到這裡,朱高煦也呼出一口氣,隨後轉身回到了船艙之中。

從金州中左所到蓋州有四百里海路,不出意料的話,朱高煦他們應該在明天辰時左右抵達蓋州……

時間流逝,和朱高煦估計的差不多,第二天辰時左右他就被亦失哈他們從船室裡叫醒了。

“殿下,到蓋州了,不過接下來的路有點難走。”

走上甲板,朱高煦聽着耳邊亦失哈的話有些疑惑,但當他走到船舷的時候他就知道爲什麼亦失哈會這麼說了。

只見厚厚的冰層擋住了船隻進入蓋州港口的航道,而此刻的他們距離蓋州港口還有半里,但這半里都是厚達一尺以上的冰層。

Www_ TTκan_ ¢ ○

“先派人去問問官道能不能走,能走我們就小心些上岸。”

朱高煦對亦失哈吩咐,亦失哈也點頭道:“林小旗已經派人去了。”

由於還沒有到吉林,朱高煦還沒有正式給林五六委任官職,所以他還是小旗。

不過儘管如此,隊伍裡的所有人也都基本知道林五六是他們這羣人中的頭頭,對他的話沒有陽奉陰違這一說。 得知林五六已經安排人去了岸上,朱高煦也就坐在了一個兵卒給自己端來的馬札上。

大約過了半個時辰,那個去探路的人也回來了。

“林老大,碼頭的兵卒說官道可以走到三萬衛,就是有些難走,車輪過不去。”

回來的兵卒站在冰層上對林五六招呼着,林五六得了消息也從船梯走上甲板,如實稟告了朱高煦。

朱高煦聽後沒有着急下令出發,而是看了看天時,望着陰沉的天色,他擔心還會下雪,因此還是決定在船上待幾天再走。

“備些柴火糧食,我們等哪天太陽出了再走。”

“是!”

見朱高煦要發話,林五六老實的應下,倒是亦失哈及時說道:“殿下,在這船上住着難免難受,您要不上岸?”

“兄弟們都在船上,我去岸上像什麼話?”

朱高煦皺眉回絕了亦失哈的建議,隨後轉身回到了船室中。

不出朱高煦的預料,正午剛過,天上就洋洋灑灑的飄起了雪花,讓在甲板上吃飯的一些兄弟們一個個的笑罵跑回了船室裡。

“這北邊真是冷的,這面我才端出去一字時不到,居然都已經涼了。”

“你要是再呆一刻鐘,指不定就結冰了。”

“哈哈哈……”

船室裡的兄弟們說說笑笑,望着他們,朱高煦的臉上也掛起了笑容。

在抵達吉林前,這是他們爲數不多能放鬆的日子了。

朱高煦低頭喝了一口熱湯,而他預測的這場雪並沒有很快停下,反而越下越大。

大雪一直下了七天,朱高煦他們也在船上住了七天。

直到正月二十八,那雪才慢慢的停下,次日太陽便出來了。

見到太陽出來,朱高煦也知道雪季應該過去了,因此開始招呼所有人上岸。

在他的命令下,二百護衛小心翼翼的將戰馬、錢、糧食等物資運到蓋州渡口。

瞧着朱高煦下船,蓋州知州也讓城內的衙役兵卒幫忙搬運東西。

直至正午,伴隨着所有東西都運上渡口,朱高煦纔出現在了渡口處。

他與蓋州的知州客氣了幾句,隨後便帶着隊伍北上了。

望着他離去的背影,那知州也不免對身邊人道:“以往藩王路過蓋州,都得要美酒佳餚伺候,住的稍差便叱罵我等。”

“倒是這渤海王禮賢下士,寧願住在船上也不爲難我等,實乃賢王矣……”

他的話贏得了許多官吏的認同,但朱高煦卻不甚在意,只是帶着隊伍着急趕往吉林。

如朱高煦的預料,自二十八開始,他們一路北上都能看到不斷在融化的積雪。

當然,與其隨之而來的便是泥濘的道路。

從蓋州到遼陽不過二百六十餘里,但朱高煦他們卻整整走了五天,直到二月初二龍擡頭時,他們才抵達了遼陽。

“終於到了。”

望着遠處的遼陽城,滿身泥點的朱高煦鬆了口氣。

這倒不是說他們的路程結束了,而是朱高煦他們可以在遼陽休息幾日。

朱高煦來到遼東,自然要與遼東總兵官周興議事,而周興也早早在遼陽等着自己了。

不出預料,朱高煦他們纔到遼陽城南邊不久,遼陽城的方向就奔馳而來了一隊騎兵。

“敢問可是渤海王殿下?”

身穿布面甲的十名騎兵來到了隊伍的面前,亦失哈見狀自然不可能讓朱高煦親自答話,因此上前作揖道:

“這位便是渤海王,敢問周總兵官何在?”

“殿下千歲!”

“不用下跪,莫髒了甲冑。”

聽到來人真的是朱高煦,十名騎兵連忙翻身下馬,好在朱高煦勸住了他們,不然這一身布面甲就得清洗了。

“殿下,周總兵官已經在安定門等您了。”

帶隊的小旗官撒了個謊,此刻的周興並未等朱高煦,畢竟誰也說不準朱高煦什麼時候到,不過他確實在安定門附近。

“請讓周總兵官爲我一行人準備飯食,此外我家殿下還有其它事情與周總兵官商談。”

亦失哈充當着傳聲筒的角色,那騎兵小旗官聞言也連忙回禮,而後翻身上馬,自己策馬回了遼陽城,留下了九名騎兵帶路。

對於北邊邊軍的布面甲,朱高煦這邊並沒有幾個人感到好奇,畢竟布面甲早在前元時期就已經開始裝備部隊。

自宋末世界氣溫下降,北方軍隊就開始將換裝布面甲,這不僅是因爲它可以保暖,而是它還可以更有效地防止甲片生鏽。

當然,布面甲也並不是貼肉穿着,在甲片與鴛鴦戰襖中間還必須有夾袍。

布面甲的防禦力並不算低,不過到了夏季,許多邊軍還會換爲外披的明甲(扎甲)。

說白了,明初的明軍中遠程火力依舊不足,銅銃與碗口銃並不足以壓制披甲的北方遊牧民族,因此肉搏是戰場上的常態。

在肉搏這方面,扎甲比布面甲更有統治力,所以北方的戰兵常備一套扎甲與一套布面甲。

不過對於朱高煦來說,日後他麾下的軍隊但凡在北方作戰,自然要以布面甲爲主。

扎甲雖然肉搏出衆,但重量卻比布面甲重了十到十五斤,這點重量違背了朱高煦追求的機動性,而他之所以追求機動性,則是因爲他有自信弄出火繩槍。

火繩槍一旦出現,並進一步搭配長矛,那不管是邊軍還是遊牧騎兵,只要沒有對他形成絕對的數量壓制,朱高煦都有信心能夠擊敗對方。

在他如此想着的時候,他們這一行二百餘人也來到了遼陽城的安定門。

在安定門下,身穿袍服的一個六旬老翁對朱高煦作揖:

“末將遼東總兵官周興,叩拜渤海王……”

“老將軍與諸位免禮,莫要髒了袍子。”

朱高煦翻身下馬,周興等人聞言也沒有繼續跪下去,畢竟誰都不想大冬天換洗衣服。

“這馬恐怕是汗血馬嗎?”

見朱高煦牽着馬走來,周興等人的目光都被赤驩所吸引。

不得不說,已經三歲的赤驩雖然還未成年,但其個頭卻已經不比尋常的河曲馬小,反而還大些。

“確實是皇爺爺所賜汗血馬。”

朱高煦將赤驩的馬繮遞給了亦失哈,隨後對周興作揖:“這次來遼陽城恐怕要叨擾幾日,不僅是爲了與老將軍聊聊兀良哈與西陽哈的事情,更是爲了糧食的事情。”

糧食是朱高煦在吉林的重中之重,他早在出發前就與老朱商量好了,每年積雪融化後就一口氣送一整年的糧食。

對此,老朱當時也答應的爽快。

按道理來說,朱高煦應該相信自家爺爺,可他確實被老朱騙過太多次,這問題必須得落實,不然他去吉林就真的和流放沒區別了。

“末將已經在不遠處的酒樓開酒席三十桌,請殿下與諸位移步。”

周興做出請的手勢,朱高煦聞言也與他一起走向了酒樓。

路上朱高煦也會打量路上的行人,在山東與南直隸時他不覺得,但來到了遼陽城後,他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大明的人口問題。

偌大的遼陽城,寬五丈的街道上一眼望去百餘步,卻基本沒有幾個行人,這樣的人口密度,恐怕纔是遼東的常態。

這麼想着,朱高煦也與周興來到了一處三層酒樓,並帶着亦失哈和林五六隨他上了三樓。

所有的桌上都只擺了碗筷,沒有飯菜,不過這也不奇怪。

儘管酒樓弄了火牆,並緊閉了門窗,但遼東二月初的氣溫依舊寒冷,恐怕能有零下十來度的感覺。

如此的氣溫,確實要比後世冷許多,畢竟大明二月等於後世三月,諸如三月初的遼陽,恐怕很少能有在正午時分還依舊零下十幾度的時候。

“上菜吧!”

周興對早早候着的酒樓掌櫃招呼,那掌櫃點頭應下,隨後朱高煦便見夥計將一個個放滿柴火的火盆擡出來。

這些火盆蓋上了鏤空的鐵蓋,一個個的被放到了桌下,這樣能暖和衆人的腿部。

畢竟是在遼東,遼陽城內基本是土路,很少有江南那樣的青磚石路。

因此,出門一趟不少要打溼些鞋子,放個火盆能烘乾也是極爲舒服的。

哪怕是朱高煦,他在去到吉林之後的第一件事也是規劃軍堡,擴建城池。

如果條件可以,他或許會在吉林城修建如紫禁城一樣的火道、火牆來實現供暖。

畢竟在這遼東什麼都缺,唯獨不缺燃料……

(本章完)

第363章 誘敵深入第398章 大發戰爭財第481章 日不暇給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34章 戰亂之苦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281.第281章 螳臂當車者第344章 把船靠過去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19章 衛所尚足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第398章 大發戰爭財第103章 亂我家者145.第145章 關外之王第492章 衣冠禽獸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354章 伉儷情深第475章 父債子還第119章 心態轉變第391章 大明孝子第92章 鳥盡弓藏第427章 積學有待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第479章 傳統手藝322.第322章 應對自如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第77章 北地難安第428章 其勢可謂221.第221章 出兵削藩261.第261章 軍民魚水156.第156章 兵臨城下320.第320章 高歌猛進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215.第215章 女真八衛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132章 得隴望蜀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第461章 解決民生270.第270章 兵臨城下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366章 此子類父第420章 亦步亦趨第60章 嶽婿矛盾175.第175章 睚眥必報299.第299章 南征北討229.第229章 破軍如牧羊165.第165章 偷樑換柱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217.第217章 名利皆要第453章 棒雞倭狗144.第144章 凱旋南歸第28章 潛龍在淵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109章 雲南告急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289.第289章 鄭和下東洋299.第299章 南征北討第109章 雲南告急第506章 父強子壯第354章 伉儷情深第57章 入宮覲見第18章 小子野望239.第239章 負債累累第342章 開港招撫第379章 家國難掌第40章 燕府三子248.第248章 渤海入關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152.第152章 姻緣自天降212.第212章 搭臺唱戲第377章 明滅錫蘭第337章 離經叛道第23章 爺孫較勁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461章 解決民生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473章 自取滅亡第363章 誘敵深入第111章 喜事連連206.第206章 挾父自重第30章 父子相似176.第176章 三王巡邊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第17章 興亡百姓苦275.第275章 貓哭耗子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304.第304章 苛捐雜稅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188.第188章 黃雀在後190.第190章 百步穿楊第389章 日本國變第40章 燕府三子289.第289章 鄭和下東洋第517章 國有疑難可問誰第45章 爲朱氏孫
第363章 誘敵深入第398章 大發戰爭財第481章 日不暇給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34章 戰亂之苦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281.第281章 螳臂當車者第344章 把船靠過去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19章 衛所尚足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第398章 大發戰爭財第103章 亂我家者145.第145章 關外之王第492章 衣冠禽獸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354章 伉儷情深第475章 父債子還第119章 心態轉變第391章 大明孝子第92章 鳥盡弓藏第427章 積學有待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第479章 傳統手藝322.第322章 應對自如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第77章 北地難安第428章 其勢可謂221.第221章 出兵削藩261.第261章 軍民魚水156.第156章 兵臨城下320.第320章 高歌猛進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215.第215章 女真八衛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132章 得隴望蜀138.第138章 欲要北征第461章 解決民生270.第270章 兵臨城下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366章 此子類父第420章 亦步亦趨第60章 嶽婿矛盾175.第175章 睚眥必報299.第299章 南征北討229.第229章 破軍如牧羊165.第165章 偷樑換柱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217.第217章 名利皆要第453章 棒雞倭狗144.第144章 凱旋南歸第28章 潛龍在淵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109章 雲南告急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289.第289章 鄭和下東洋299.第299章 南征北討第109章 雲南告急第506章 父強子壯第354章 伉儷情深第57章 入宮覲見第18章 小子野望239.第239章 負債累累第342章 開港招撫第379章 家國難掌第40章 燕府三子248.第248章 渤海入關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152.第152章 姻緣自天降212.第212章 搭臺唱戲第377章 明滅錫蘭第337章 離經叛道第23章 爺孫較勁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461章 解決民生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473章 自取滅亡第363章 誘敵深入第111章 喜事連連206.第206章 挾父自重第30章 父子相似176.第176章 三王巡邊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第17章 興亡百姓苦275.第275章 貓哭耗子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304.第304章 苛捐雜稅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188.第188章 黃雀在後190.第190章 百步穿楊第389章 日本國變第40章 燕府三子289.第289章 鄭和下東洋第517章 國有疑難可問誰第45章 爲朱氏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