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衛所尚足

第19章 衛所尚足

“希啦……”

“今日就是考校的日子了,不知道考校官什麼時候到。”

清晨,伴隨着倒水的聲音響起,與之一起響起的,是院內楊展略帶擔憂的聲音。

此刻的小院內,朱高煦依舊穿着普通明軍士卒的大紅胖襖,又稱鴛鴦戰襖。

他坐在主屋門口,手裡拿着一塊粗布擦着臉,顯然剛剛洗漱完畢。

在院子的水井邊上,王瑄和楊展二人則是剛剛把洗臉水倒入旁邊的水渠裡。

楊展在擔心朱高煦,而王瑄卻對着朱高煦有信心。

他沒多說什麼,只是提着水壺走回了廚房。

至於朱高煦,他擦完臉,將毛巾晾曬在書房窗臺上後,便轉過身來笑着安撫楊展:

“陛下對我不會有太高的希望,因而你也不用擔心。”

“與其擔心考校的事情,倒不如擔心一下早上吃什麼。”

朱高煦話音一落,王瑄就從廚房裡伸出頭來:“殿下,昨日的牛肉還未吃光,吃牛肉米粉如何?”

“好!”朱高煦笑着應下,王瑄也當即回到了廚房,緊鑼密鼓的收拾了起來。

時光荏苒,五天的時間一晃而過。

似乎在意識到自己無法以眼下大明國力破解朱元璋的佈置後,朱高煦便放鬆了心態,徹底躺平了下來。

這幾天他除了必備的讀書外,其它時候都在和楊展、王瑄練武,閒暇時去東邊的秦淮河上游游泳來解暑。

“殿下,您真的不擔心?”

楊展望着走向廚房的朱高煦,不知道朱高煦爲什麼這麼從容。

要知道,如果朱高煦能一鳴驚人,那他或許能成爲諸藩子弟中的佼佼者。

“擔心是沒用的,要擔心也得吃飽飯再擔心,你們吃幾兩米粉?”

朱高煦走進廚房挽起袖子,在簸箕之中拿出了一把幹米粉。

“我吃三兩!”王瑄在吃飯的事情上倒是尤爲積極。

“二兩吧……”楊展回了一句,還想說些什麼,但看到朱高煦波瀾不驚的模樣,一時間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只能閉上了嘴。

“那就下一斤吧,我有些餓了。”

朱高煦將幹米粉掂量了一下,隨手丟到了一旁的木盆裡。

王瑄見狀,當即拿起葫蘆瓢打了半盆水,隨後又倒入三分之一的沸水。

朱高煦倒是駕輕熟路的將昨夜沒吃完的滷牛肉切片,同時打開了旁邊的小鍋鍋蓋。

鍋中是一條牛腿骨,並且看樣子已經被燉了許久了。

王瑄熟練的爲竈臺添火,朱高煦也在旁邊的鍋裡倒入沸水,等火勢大起來後纔將已經泡軟的米粉下鍋。

他熟練切蔥、秦椒,而王瑄則是將昨晚準備好的一顆白菜掰開丟入鍋中。

待佐料備好,朱高煦將米粉撈出,而王瑄已經準備好了三個大大的木碗。

待米粉被朱高煦分入碗中,不等朱高煦開口,他便將切好的滷牛肉片分別放入三個碗內,而後朱高煦也舀出三瓢牛骨湯。

牛骨湯倒入碗中之後,王瑄興高采烈的將佐料分別倒入三個碗,同時拿出青鹽分別放入,而後將三碗米粉分別端出。

在他端出的同時,朱高煦擡起牛骨湯鍋,起小鍋煎了六個荷包蛋。

等他擡着荷包蛋走到院裡,王瑄已經等的望眼欲穿。

“坐下吃吧。”

朱高煦將荷包蛋放在石桌上,招呼一聲後便開始動筷,而王瑄也急不可耐的開吃,唯有楊展一臉愁容。

“我們這一頓,怕是隻有一些富農才能偶爾吃吃。”

朱高煦夾起一個荷包蛋,帶着一絲調侃開口,旁邊的王瑄和楊展也先後點頭表示附和。

確實,他們三人吃的費用並不低,就這一頓早飯,也不是一般平民能吃得起的,只有一些擁有三十餘畝地的小富農才能偶爾這麼吃上一頓。

想要頓頓都這麼吃,那家裡沒有百來畝地還真的做不到。 這是生產力導致的結果,而朱高煦經過這麼一個月的走動,也大概瞭解了南京百姓的生活情況。

洪武年間的大明朝沒有水泥、鋼筋可供使用,因此諸多水利設施修建速度緩慢不說,還極爲消耗糧食。

水利完善能讓土地糧食增產三成,而整個大明還有許多地方只能自己挑水種地。

像南京因爲在天子腳下,水利設施已經建設起來,因此一年下來,一畝地產出也在二百斤到四百斤之間,不過大部分還是三百斤左右。

三百斤米在江南價格也就五百來文,而一個雞蛋價格便三文。

算上米粉,朱高煦他們這一頓早飯估計在二十幾文,相等於外城一個民夫一天半的勞力所得。

普通農戶因爲在洪武初年得到分田,因此一家五六口人通常有二十餘畝地,交稅過後,不算打工的話,他們的年收入也就在十兩出頭,勉強能養活一家五六口人。

照朱高煦他們這種吃法,僅早飯,他們三人一年就要吃去七兩多,再算上午飯和晚飯,恐怕得二十兩打底。

“王瑄,雲南的軍戶生活如何?”

說起民生,朱高煦想起了大樹營的三村百姓,因此問起了雲南軍戶的生活。

對此,自小跟隨父親前往雲南,並在當地成長起來的王瑄有着極大的發言權。

“別的地方咱不太知道,不過宜良的軍戶還算過活。”

王瑄一邊吃着米粉,一邊回答道:“陛下移民雲南,去到雲南的移民大部分都是軍戶。”

“這些年來,所裡的軍戶將當年北虜撂荒的壩子田都開墾了回來。”

“按照都督府的規矩,每一軍戶受田五十畝爲一分,給耕牛、農具,教樹植。”

“不過,軍屯田每頃要納糧十二石,也就是每個軍戶分別出六石,並且還有三石率,繳率多的則有寶鈔作賞,少的罰當地武官俸祿。”

“雲南的壩子田貧瘠,五十畝能出五十石便算極佳了,正常產出也就四十餘石,不過這些糧食都得全部上交所裡。”

“全部上交所裡?”朱高煦手頭動作停頓,不敢相信軍戶過得那麼慘,不由追問:“那軍戶吃什麼?”

“還有月糧、行糧和餘田啊”王瑄用看怪物的眼神看着朱高煦,似乎在想這不是全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嗎。

“餘田?”朱高煦疑惑,楊展見狀也爲其解釋道:

“衛所的軍屯田都是衛所的,軍屯田以外私人開墾的則是餘田,屬於軍戶自家的田,可以用衛所的耕牛開墾耕種,但每畝每年要交一斗二升糧作賦。”

“嗯……”王瑄點頭附和,並繼而解釋起了月糧和行糧:

“雲南衛所的子弟,每家每戶都有十幾二十畝餘田,只需要交固定的田賦,其它的雜稅則不需要繳納。”

“除此之外,兵卒每個月有固定的月糧,每月初給發,正常是馬軍月支米二石,步軍總旗一石五,小旗一石二,旗軍一石。”

“與月糧同時發放的還有月鹽,成了親的二斤,沒有的一斤。”

“不過,近年來也不發月鹽,改發寶鈔了。”

“行糧則是出衛所要發的糧食,正常都是每天一到兩升。”

“除了這些,有的時候都督府還會不定期的發放冬裝、布匹和棉花,軍戶日子還過得去。”

王瑄形容了一下雲南軍戶的生活,在朱高煦聽來,算不得好,但也不至於餓死人。

按照王瑄的形容,軍戶們屯田種出的糧食都歸衛所,但同時衛所又會承擔一定的口糧,額外還有十幾二十畝餘田產出,算下來每個軍戶一年能收入三、四十石左右,折算銅錢也就是十貫上下。

不過,軍戶要種六七十畝地,因此家裡的人口必不可少,因此吃的也多。

因爲需要勞動力,所以不停地生兒子,而兒子長大後,原本衛所定額的田地就不夠產出一家人的吃食了。

朱高煦沒有記錯的話,前世自己在大學上課時學過,洪武年間的衛所逃戶不在少數。

尤其是到了宣德、正統年間軍戶人口驟增後,軍戶所種屯田得出的糧食根本養不活自己,每年逃役的軍戶少則萬許,多則數萬。

從王瑄口中,朱高煦對衛所軍戶的生活和衛所制度有了一個見解。

總的來說,衛所制的一些缺點會隨着軍戶人口增加而不斷放大,除非大明能不斷髮新的屯田和餘田給軍戶,不然軍戶逃亡是遲早的。

就這點來看,衛所制與南北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差不多,不過……

“篤篤!”

正在朱高煦想着衛所制的優缺點時,突如其來的敲門聲打斷了他的思緒。

(本章完)

第45章 爲朱氏孫第517章 國有疑難可問誰第410章 倭奴叛亂第9章 營中小院178.第178章 得寸進尺第368章 明屬榜噶喇海166.第166章 父子相見第4章 魁首第489章 倉攢吏第40章 燕府三子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第362章 後事之師第350章 朝日孝子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第411章 喜上加喜第485章 遠征克什米爾第79章 中元祭日第421章 壩上江南第460章 好事成雙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第84章 帝王心性160.第160章 哈達嶺之戰第489章 倉攢吏335.第335章 波流涌動第381章 背有靠山第98章 但願海波平第82章 拓土之論第415章 戰爭序幕第425章 人君姿態第35章 位高權重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191.第191章 十六字訣第465章 風浪不止242.第242章 勢必不還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第117章 終得所願第106章 倭夷入寇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第54章 洪武移民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第490章 擔子難挑第498章 萬國來朝第421章 壩上江南第15章 武英殿中298.第298章 家有遺傳第354章 伉儷情深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518章 顏李案212.第212章 搭臺唱戲289.第289章 鄭和下東洋第39章 敲山震虎163.第163章 歸家亦苦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62章 老丈難當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第97章 龍江船廠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第516章 自爆第448章 遷都北京第75章 魏國公府第374章 好事不斷第76章 造船平倭第499章 兄友弟恭第458章 工業展開第104章 歸北不遠第441章 父慈子孝第84章 帝王心性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第399章 審時度勢第480章 攜老扶幼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191.第191章 十六字訣第419章 大航海到來第460章 好事成雙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159.第159章 血戰不退第516章 自爆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第69章 爺孫和睦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第57章 入宮覲見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第426章 瘋狂作死第454章 北上之旅第426章 瘋狂作死第497章 洪熙八年第445章 解縉案第60章 嶽婿矛盾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第389章 日本國變第379章 家國難掌第26章 羽林左衛第96章 孫幫爺背鍋281.第281章 螳臂當車者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第127章 終抵吉林第45章 爲朱氏孫
第45章 爲朱氏孫第517章 國有疑難可問誰第410章 倭奴叛亂第9章 營中小院178.第178章 得寸進尺第368章 明屬榜噶喇海166.第166章 父子相見第4章 魁首第489章 倉攢吏第40章 燕府三子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第362章 後事之師第350章 朝日孝子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第411章 喜上加喜第485章 遠征克什米爾第79章 中元祭日第421章 壩上江南第460章 好事成雙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第84章 帝王心性160.第160章 哈達嶺之戰第489章 倉攢吏335.第335章 波流涌動第381章 背有靠山第98章 但願海波平第82章 拓土之論第415章 戰爭序幕第425章 人君姿態第35章 位高權重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191.第191章 十六字訣第465章 風浪不止242.第242章 勢必不還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第117章 終得所願第106章 倭夷入寇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第54章 洪武移民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第490章 擔子難挑第498章 萬國來朝第421章 壩上江南第15章 武英殿中298.第298章 家有遺傳第354章 伉儷情深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518章 顏李案212.第212章 搭臺唱戲289.第289章 鄭和下東洋第39章 敲山震虎163.第163章 歸家亦苦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62章 老丈難當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第97章 龍江船廠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第516章 自爆第448章 遷都北京第75章 魏國公府第374章 好事不斷第76章 造船平倭第499章 兄友弟恭第458章 工業展開第104章 歸北不遠第441章 父慈子孝第84章 帝王心性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第399章 審時度勢第480章 攜老扶幼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191.第191章 十六字訣第419章 大航海到來第460章 好事成雙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159.第159章 血戰不退第516章 自爆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第69章 爺孫和睦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第57章 入宮覲見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第426章 瘋狂作死第454章 北上之旅第426章 瘋狂作死第497章 洪熙八年第445章 解縉案第60章 嶽婿矛盾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第389章 日本國變第379章 家國難掌第26章 羽林左衛第96章 孫幫爺背鍋281.第281章 螳臂當車者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第127章 終抵吉林第45章 爲朱氏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