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第281章 螳臂當車者

第281章 螳臂當車者

“你說的都是俺想做的。”

大輅裡,對於朱高煦所說的話,朱棣倒是沒有認爲誇大其詞。

兩宋的三易回河和元末的戰亂讓北方農業經濟一直處於殘破狀態。

別的不說,單說後世的兩個農業大省,河南和河北來說。

河南在洪武年間的田畝數量才十四萬頃,北平稍多也不過二十六萬頃。

一頃爲百畝,也就是說河南只有一千四百萬畝,北平二千六百萬畝。

按理來說,兩省的耕地潛力哪怕無法達到後世的程度,也要恢復到北宋巔峰時期的八千萬畝纔對。

儘管這個八千萬畝的數據是推算出來的,但即便按照紙面數據,也應該不少於四千三百萬畝。

現在的問題在於,河南加北平二省人口連五百萬都沒有,能維持眼下的耕地規模已經十分不錯。

所以,遷都北平開墾河北,移民河南開墾當地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

想到這裡,朱棣看着朱高煦:“你準備怎麼移民?”

“對北平可以遷都,但對河南,只能強行遷移了。”朱高煦深吸一口氣。

他確實想要天下百姓吃上飯,可一味的仁愛無法讓百姓吃飽。

“直隸、浙江、江西,這一京二省人口遷徙多年,卻依舊有三千萬之數。”

“反觀耕地數量,三省耕地也達到了一億六千餘萬畝。”

“父親您是看過百姓種地的,若是有牛馬等牲畜,尚且能種十餘畝,但若是沒有牛馬牲畜,便只能操持四五畝。”

“饒是如此,卻也能讓百姓勞累到力盡不知熱的程度。”

“江南的遷移得繼續堅持下去,不管是對西南還是中原,都得加大力度。”

“此外,還需要找準時機,對北邊的蒙古人進行劫掠,劫掠大量牛羊馬匹來幫助百姓提高生產效率。”

“別的地方不提,單單漠東的兀良哈若是能收復,那憑藉當地的草原,以及兀良哈人的牧羣,每年起碼能爲朝廷提供數萬頭耕牛挽馬。”

“這數萬頭耕牛挽馬丟到任何一處地方,都能取代十數萬人力。”

朱高煦說着生產力的問題,朱棣聞言卻眼前一亮:“畜力確實是一個問題,不管是民生還是行軍打仗都需要。”

“俺這幾日看了你爺爺弄的馬政,不能說不好,只是見效太慢了。”

朱棣不止是天子,也是曾經的燕王,大明北邊第一將領。

因此,他很清楚馬匹和馬政的重要性,心裡也早就有了更改馬政的想法。

軍馬是冷兵器時代重要的軍事物資,歷代王朝均非常重視軍馬的飼養和管理,故有“馬政,國之重者”之說。

明朝的馬政可謂是集前代的之大成,無論是官牧軍牧民牧,官督民牧,戶馬法,丁馬法,田馬法,茶馬法,市馬法皆有涉獵。

其中以永樂年間是巔峰時期,不過具體它是怎麼成爲巔峰時期,朱高煦並不瞭解。

因此,朱高煦也很好奇朱棣會說出什麼政策。

“俺和伱說……”朱棣眼見朱高煦感興趣,立馬就開始吐露他的腹稿。

簡單來說,洪武年間馬政從朱元璋在定都金陵之初,就已經開始,不過當時的馬政範圍只能存在於應天等六府二州,並且主要是讓百姓牧馬。

不過這六府二州皆爲長江下游的農耕區,牧地狹窄,又無專業牧民,僅以農民兼營,其數量遠不足以供軍事之需甚明。

隨着戰事北移,直面裝備精良的蒙元騎兵,朱元璋對戰馬的渴求更加迫切。

洪武四年,朱元璋設立了專職的機構以加強對馬匹的蓄養。

嶺北之戰後,意識到軍馬不足的朱元璋採取一系列措施加緊籌措馬匹。

首先是設太僕寺於滁州,統於兵部,後又增設了五個牧監,下轄九十八羣。

同時,朱元璋又定下養馬之法,令百姓共養馬匹,並規定了養馬的數量與孳息數。

到洪武二十八年,他又下旨令“江南十一戶,江北五戶共養馬一匹。”

不過這樣的民間養馬政策不僅拖累了百姓,而且困擾了朝廷。

洪武三十年,朱元璋開始擴充馬政範圍,分別於遼東、北平、山西、陝西、甘肅設立了行太僕寺。

太僕寺本身只管官牧,但是京城太僕寺可以在管理官牧之外,統管民牧。

說到底,各太僕寺和行太僕寺官牧主要爲各衛所官軍和軍舍餘丁養馬,屬於強加給兵卒的一項附加差。

屯軍作爲生產糧食的專業兵種來養馬以抵消掉田稅,這屬於是變相的以政府津貼補助屯軍養馬,是太僕寺官牧的主體。

至於民牧則是太僕寺將馬匹散發到民間馬戶牧養,有關這些散發出去給民間的馬的相關事務則由太僕寺管理。

面對這樣的局面,朱棣的想法是,設太僕寺於北京,而滁州舊有的太僕寺則是改爲南京太僕寺,轄區仍是原來的六府二州,官馬民牧區域尚維持在洪武年間的範圍。

對於民牧,他重新制定了一套“計丁養馬”的馬政體系,整套體系就是把按“民戶”分配養馬的形式轉變成了按“人口”數來養馬的形式,同時對獎勵條例進行了相應的改變,變成了“免一半田租”的政策。

當然,有獎勵自然就有賠償,如果種馬被養死了,而孳生的數量不夠就需要賠償,雖然看似是讓百姓承擔了一定量的風險,但也屬實情有可原。

畢竟無論是官兵還是百姓,其飼養的馬匹都是來自於明朝廷,也就等同於養馬戶的馬都是白來的,所以勢必就會有很多人都不重視馬匹的飼養,甚至還對軍馬肆意勞役,造成軍馬生病甚至是傷亡。

故而,朱棣在制定獎賞條例提高養馬戶的積極性之餘,也一併制定賠償條例的目的就很明顯了。

無非就是爲了提高養馬戶對軍馬的重視程度,使得其能夠盡心盡力的完成軍馬飼養事務,而不是肆意勞役軍馬,從而儘可能的減少明朝廷自身的財政損失。

單從這些來看,朱棣的馬政還算是比較完善且人性化的。

不過就“輒賠補”這一條卻讓朱高煦皺眉,畢竟他太清楚明代官僚的尿性了。

況且,江南並不適合養馬,不然朱元璋也不會讓江南十一戶養一匹,江北五戶養一匹了。

馬政要推廣,但得看地方,必須選擇適合馬政的地方。

如果沒有足夠的草場和土地,那對於百姓來說,養馬就是一種負擔了。

因此對於朱棣的想法,朱高煦開口說道:“父親的想法不錯,也可以試試,但我覺得養馬得挑對地方,也得挑對人。”

“江南兩淮之地實際上並不適合養馬,朝廷所擁有的河套、大寧、渤海、陝西、河西、北平、河南等地實際上更適合養馬。”

“別的不說,就單單說渤海的吉林馬場,其每年可出欄馬數幾乎堪比江南的六府二州,能保證每年產出兩千餘匹軍馬。”

“這樣的地方,在渤海還有很多,不僅適合養馬,更適合養牛、養羊。”

“因此我以爲,與其將馬政負擔給江南百姓,不如給關外、給北平、陝西等地百姓。”

“按照父親的“計丁養馬”,關外二百餘萬百姓,起碼能養馬百萬,而且他們所擁有的土地資源比江南百姓多出太多太多。”

“唯一需要在意的,便是對他們的賦稅蠲免和豆料補貼。”

朱高煦的想法比朱棣要單一一點,他想直接把洪武年間發給江南六府二州的民馬給回收,統一交到關外遼東、大寧、渤海三地的百姓手中,由當地的百姓來養馬。

關外的地盤足夠大,不說遼東,單說渤海的長春、吉林、肇州這三地的草場就足夠放養六府二州的十數萬匹民馬,讓它們撒歡生活。

關外的女真人養馬本事不差,更別提自從哈剌兀被朱高煦活埋後,兀良哈每年都有部落南下投奔渤海了。

這件事情,也是前幾日亦失哈寫信給朱高煦,朱高煦才知道的。

這羣蒙古人和女真人都是養馬的好手,如果他們只負責養馬,那他們肯定能把馬匹伺候的舒舒服服,用不了幾年就能使着十幾萬匹馬變成幾十萬匹。

不過對此,朱棣就有些不太願意了,他與朱高煦交流道:“江南的十幾萬匹民馬,俺還得調給陝西、山西和北平,不可能全部給你。”

“父親能給我多少?”朱高煦也不奢求朱棣把民馬都給自己。

“六府二州的民馬有十二萬四千六百匹,我調六萬匹給你如何?”

朱棣商量着,朱高煦聽後也點頭:“可以!”

六萬匹民馬已經不少了,如果按照朱高煦的專業養馬來執行,再加上渤海現有的牧羣,那每年估計能穩定產出近五萬馬駒。

不過,按照他的辦法養,那就有點費錢了,而朱棣的辦法基本不費錢。

父子二人交談如此,剛好大輅也抵達了東宮附近。

朱高煦下車恭送朱棣離開,自己則是轉身返回了東宮。

“殿下,您回來了?”

當一道聲音響起,朱高煦便看到了一名臉型瘦長,身穿鬥牛服的太監。 這個其貌不揚,臉型瘦長的太監,便是朱高煦從朱棣那裡討要來的鄭和。

“如何,你去龍江船廠看過了嗎?”

朱高煦開口,並往東宮內裡走去。

鄭和跟上了他,差他半個身位緊跟着,嘴裡不斷迴應:

“奴婢去看了,龍江船廠已經在建造五千料戰船了,不過這船能否下水成功,他們心裡都沒底。”

“此外,奴婢回來時還去翻看了金州船廠的消息,他們已經按照殿下您的教令,將九連城改爲定遼縣,並且準備在當地修建船廠了。”

定遼也就是後世的丹東,對於朱高煦來說,眼下的東北木材資源豐富且方便運輸,在東北造船不僅能促進當地實業,還能方便日後的其它產業建設,因此他保留金州造船廠,還開闢了定遼造船廠。

龍江造船廠的技藝是大明最高,一旦五千料大船能在這裡建造成功下水,那朱高煦就會遷徙其中部分工匠前往定遼船廠,在那裡建造海船。

“福建的造船廠也要早早修建起來,我們雖然只修建二百餘艘戰船,不過日後朝廷一旦開海,它們就需要應對民間需求了。”

朱高煦走進了春和殿內,鄭和也將他的話給記了下來。

“殿下。”

殿內,等候許久的鬱新、黃福、夏原吉、胡綸四人開口,朱高煦也示意鄭和:“賜座。”

“是!”鄭和令人賜座,鬱新四人也成功入座。

朱高煦坐在幾年前朱允炆坐在的位置上,旁邊站着鄭和,面對的是鬱新四人。

鬱新、夏原吉、黃福三人論起年紀,分別是六十五,三十五和三十九。

此刻的他們三人愁眉苦臉,顯然是被朱高煦一項又一項的大工程而頭疼。

“我知道三位爲何頭疼……”朱高煦開門見山:

“疏通黃河,遷都北京,設置海軍……還有眼下的山東等四都司軍屯糧廢除,以及每年供給關外六百萬石糧食等事情都是大事,都需要花錢。”

“高皇帝尚在時,我常爲朝廷創收,而今花費不少,卻並非爲了個人利害,而是爲了朝廷。”

朱高煦對三人解釋了自己爲什麼要做這些事情,同時也不忘安撫三人。

“呂宋、日本等地皆有金銀銅礦,以我看山點礦的觀察,拿下這些地方,朝廷起碼能獲利二百萬貫。”

“殿下!”鬱新聽到‘拿下’二字就坐不住了,他作揖道:“前元未嘗沒有徵討日本,可結果卻十分慘淡。”

“我固然知道。”朱高煦笑着擡手,示意鬱新別激動,同時解釋道:

“日本的金銀銅礦,主要在鯨海的一座海島上,那座海島除了被他們拿來流放一些犯人外,此刻並無人發現上面的金銀銅礦,因此想要奪取十分容易。”

“另一處銅礦,在日本……”

朱高煦說着,目光示意鄭和,鄭和也連忙將一幅朱高煦所繪畫的日本地圖掛起來。

這張丈三長寬的地圖,幾乎將大明和朝鮮、日本囊括進去,其中兩個地方被硃筆圈起來,一個是佐渡島,一個是石見地區。

“諸位請看,這個金銀島(佐渡島)幾乎無人,而我已經令人修建驛道,日後完全可以走鯨海衛(海參崴)前往金銀島。”

朱高煦用教條指着地圖上的各種地名,這些地名都被標註了出來,很容易看懂。

“此外,日本石見地區也有金銀礦,不過當地屬於日本國本土,我們必然無法上去開採金銀礦,因此我才籌建海軍,準備讓鄭和與海軍一同前往日本。”

“第一,可以展示天朝國力,威懾宵小。”

“第二,可以建立朝貢貿易,以少量金銀購買石見地區北邊的隱歧羣島,在當地建立一個長久的商埠。”

“第三,可以駐紮少量軍隊,保障朝廷在鯨海和隱歧的利益。”

由於有地圖,因此朱高煦對日本的態度淺顯易懂,三名大臣聞言雖然並不支持,但也沒有之前那麼反對了。

見三人態度轉變,朱高煦也讓鄭和掛上了南洋的地圖。

依舊出自朱高煦所繪,儘管精確不如後世,但大體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朱高煦將教條放到了廣州,然後指向呂宋:“從廣州出發前往呂宋,然後在南洋進行第一次下西洋活動,朝廷的商品可以在這些地方換取許多珊瑚、香料和珍珠。”

“這些東西帶回後,起碼能給朝廷帶來數百萬貫的收入,僅此一項就可以解決東北和營造北京的問題,加上東洋貿易,黃河疏通也就不用擔心了。”

“同時,呂宋有大量的華僑,朝廷可以招撫華僑設立衙門,讓他們負責當地的礦產開採事宜,朝廷只需要訓練他們,提供兵器甲冑就足夠。”

“以當地的情況,我估計第一年貿易能帶回十數萬貫,後續只要找到金銀銅礦,每年起碼能有五六十萬貫的收入運至京城。”

朱高煦簡單說完了自己的底氣,可鬱新三人卻聽得直皺眉。

不怪他們三人懷疑,實在是朱高煦的語氣太輕鬆了,就好像出去就是撿錢一樣。

他這邊二三百萬貫,那邊幾十萬貫,另一邊數百萬貫……

這一串串的數目就好像一張張大餅,狠狠的落在了三人頭上。

“殿下……”鬱新沉吟片刻後緩緩作揖:“非老臣不信任殿下,而是確實沒有這樣的先例。”

“自我開始便有。”朱高煦輕笑,他自然知道下西洋是有難度的,不過這難度對於大明來說都可以克服。

歷史上鄭和憑着五千料寶船和碗口銃、短兵、火門槍就能七下西洋,現在他手裡有加農炮和火繩槍,如果連原來的七下西洋都達不到,那他乾脆抹脖子算了。

“請問殿下,如此投入需要多少年?”

鬱新見朱高煦自信,只能無奈道:“自五月以來,朝廷調糧遼東、籌備登基,犒賞臣工,已然花費千萬石。”

“太祖高皇帝所留府庫,僅剩三千二百四十餘萬石,加之殿下您還要以鈔抵稅一載,陛下又蠲免天下賦稅過半……”

鬱新深吸了一口氣:“今年朝廷的歲入,恐怕不足二千萬石,可基本的支出卻不少於二千四百萬石。”

“加上您的這些事情,明年恐怕要從府庫之中撥出一千萬石彌補虧空。”

“即便明年賦稅恢復,可按照現在的花法,頂多五年便要坐吃山空。”

大明每年盈餘一千二百八十餘萬石,不過朱高煦廢除了遼東、大寧和山東的軍屯後,這個盈餘將會下降到一千二百萬石。

加上遼東每年所需的糧食,這個盈餘會下降到五百萬石左右。

如果再減去營造北京,疏通黃河,增設海軍等等固定支出,那每年就是虧空六百萬石左右。

三千二百四十萬石,確實只夠朱高煦虧五年。

“五年的時間足夠了。”

朱高煦自然清楚自己的大手大腳,不過他也清楚該花的錢必須要花。

這些錢花完後,一旦事情步入正軌,那日後就是得到反哺的時候。

“東北的開墾情況如何?”朱高煦側頭看向鄭和。

眼下亦失哈不在,鄭和除了忙碌海軍戰船的事情,就是負責朱高煦身邊的瑣事。

東北開墾現在由孫鋮負責,他一手包辦山東移民和東北開墾,以及移民安置等事情,忙得焦頭爛額。

好在渤海的學子已經走出不少,足夠幫他應對每個月數萬移民和地方開墾的統計,因此孫鋮每個月會給朱高煦送來文冊。

“五月開墾二十八萬六千二百餘畝。”鄭和略帶感嘆的開口,而這數額也讓鬱新等人眼神詫異。

顯然,他們沒想到東北的開墾速度這麼快。

“牲畜太少,不然還可以更快。”朱高煦對衆人開口,同時說道:

“剛纔我與陛下談了馬政的事情,決定把江淮六府二州的民馬一分爲二,分別發往北方和關外,讓北方百姓與關外百姓爲朝廷養馬。”

“這批馬如果去了遼東,每個月起碼能多開墾幾萬畝耕地。”

“你們心疼糧食,我清楚,不過遼東百姓給我們的回報也不低。”

朱高煦對鬱新等人開口說道:“每個月五十萬石糧食的耗費確實很大,但相比較每個月近三十萬畝的開荒速度,這點耗費便不算什麼了。”

“只要多堅持一年,遼東就能多出數百萬畝耕地,日後便能多出數十萬石田賦。”

“臣等清楚……”鬱新作揖,但他卻遲疑道:“只是朝中非議此事的人並不少。”

顯然,對於朱高煦拿關內數百萬石糧食去開發東北的事情,廟堂上不滿的情緒已經積壓起來了,不然鬱新三人也不會硬着頭皮過來。

他們三人是朱高煦進入京城那一日就委任的吏部、戶部和工部尚書,對於下面的情況如何,他們的反應最爲真實。

只是聽到這話,朱高煦卻略微眯了眯眼,他已經給了江南面子,以鈔抵稅七百萬石比起朱允炆給他們的,只多不少。

見朱高煦不高興,一旁的胡綸見狀也連忙起身作揖。

“臣今日來,便是要與殿下說這件事……”

(本章完)

第31章 謠言害人第422章 新年氣象第365章 生擒阿魯臺第89章 孤家寡人第445章 解縉案第37章 一舉一動第505章 直掛長帆第70章 何不燒煤第465章 風浪不止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第514章 南楊北王第14章 常鱗凡介第137章 北亂南治第519章 長治久安298.第298章 家有遺傳第96章 孫幫爺背鍋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第4章 魁首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第353章 二下西洋第445章 解縉案第392章 新年氣象第413章 狗咬狗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240.第240章 尷尬境地第44章 爲天子筆第93章 謹言慎行266.第266章 衣冠禽獸第487章 草臺內閣284.第284章 諸事繁雜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第3章 燕府虎兒269.第269章 緩兵之計第102章 西南欲亂279.第279章 永樂新政第80章 紫金山下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第62章 老丈難當第85章 行鈔稅法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第386章 波斯之亂147.第147章 崽坑爺糧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第406章 東洲第一人173.第173章 翻手之間第423章 殺雞儆猴第33章 金陵街坊第406章 東洲第一人第53章 難成大器第101章 錢鈔事起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11章 親親相爭第522章 崑崙角海戰第360章 再徵漠北第383章 河中風雲第57章 入宮覲見第512章 物是人非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第7章 便宜舅舅第412章 天神的孫子第508章 快馬加鞭未下鞍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第135章 兀狄哈狠人297.第297章 海貿之爭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第95章 身不由己293.第293章 對日市舶第473章 自取滅亡第45章 爲朱氏孫300.第300章 滿載而歸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第510章 漠北大捷第434章 皇明宗規第121章 除夕守歲259.第259章 兩線作戰第404章 遠洋崑崙角第377章 明滅錫蘭278.第278章 年號永樂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156.第156章 兵臨城下第81章 孝陵之上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第40章 燕府三子第393章 呂宋開荒第407章 永樂十年262.第262章 京師震動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47章 東宮名錄第14章 常鱗凡介第501章 天子點兵321.第321章 南北夾擊第129章 百廢待興152.第152章 姻緣自天降第497章 洪熙八年第87章 老謀深算第454章 北上之旅第80章 紫金山下225.第225章 風起雲涌
第31章 謠言害人第422章 新年氣象第365章 生擒阿魯臺第89章 孤家寡人第445章 解縉案第37章 一舉一動第505章 直掛長帆第70章 何不燒煤第465章 風浪不止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第514章 南楊北王第14章 常鱗凡介第137章 北亂南治第519章 長治久安298.第298章 家有遺傳第96章 孫幫爺背鍋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第4章 魁首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第353章 二下西洋第445章 解縉案第392章 新年氣象第413章 狗咬狗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240.第240章 尷尬境地第44章 爲天子筆第93章 謹言慎行266.第266章 衣冠禽獸第487章 草臺內閣284.第284章 諸事繁雜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第3章 燕府虎兒269.第269章 緩兵之計第102章 西南欲亂279.第279章 永樂新政第80章 紫金山下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第62章 老丈難當第85章 行鈔稅法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第386章 波斯之亂147.第147章 崽坑爺糧235.第235章 枕戈待旦第406章 東洲第一人173.第173章 翻手之間第423章 殺雞儆猴第33章 金陵街坊第406章 東洲第一人第53章 難成大器第101章 錢鈔事起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11章 親親相爭第522章 崑崙角海戰第360章 再徵漠北第383章 河中風雲第57章 入宮覲見第512章 物是人非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第7章 便宜舅舅第412章 天神的孫子第508章 快馬加鞭未下鞍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第135章 兀狄哈狠人297.第297章 海貿之爭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第95章 身不由己293.第293章 對日市舶第473章 自取滅亡第45章 爲朱氏孫300.第300章 滿載而歸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第510章 漠北大捷第434章 皇明宗規第121章 除夕守歲259.第259章 兩線作戰第404章 遠洋崑崙角第377章 明滅錫蘭278.第278章 年號永樂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156.第156章 兵臨城下第81章 孝陵之上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第40章 燕府三子第393章 呂宋開荒第407章 永樂十年262.第262章 京師震動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47章 東宮名錄第14章 常鱗凡介第501章 天子點兵321.第321章 南北夾擊第129章 百廢待興152.第152章 姻緣自天降第497章 洪熙八年第87章 老謀深算第454章 北上之旅第80章 紫金山下225.第225章 風起雲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