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好事成雙

“噼裡啪啦——”

七月中旬,隨着噼裡啪啦的鞭炮作響,華蓋殿內也走上了兩對新人。

朱棣身着一身紅色圓領袍,頭戴翼善冠,十分滿意的坐在主位。

在他身旁,朱高熾和朱高煦則是一樣穿搭,旁邊還擺着茶水。

在張燈結綵的武英殿裡,父子三人都臉上露出笑容。

相比較他們三人,剛剛從南京火急火燎趕來北京的朱瞻壑則是一臉懵。

他看了看身旁笑容燦爛的朱瞻基,又看了看自己,哪怕到了此時,他還沒接受自己即將成親的事情。

相比較他的迷糊,負責此次皇孫婚禮的鴻臚寺官員可就馬虎不得了,他執事行禮,奏請陛殿。

又對導駕、樂作、陳設如常儀,安排文武百官具朝服,對朱瞻壑與朱瞻基這兩對新人四次拜禮。

當這一切結束,鴻臚寺官才上前下跪致詞道:“臣等,恭惟皇孫嘉禮既成,益綿宗社隆長之福。臣某等不勝忻怵之至,謹當慶賀。”

話音落下,又與百官對兩對新人再行四拜,而後禮畢。

“賜宴!”

朱棣坐在高位開口,羣臣也紛紛就坐大殿兩側的宴席中。

不過這並沒有結束,因此在百官坐下後,朝中命婦紛紛來到長道前,對暫管後宮的郭琰行禮。

“參見太子妃,恭惟皇孫嘉禮既成,益綿宗社隆長之福。”

“賜宴”郭琰臉上輕笑,頷首代徐皇后下懿旨賜宴。

待命婦入宴,郭琰這才走上前對朱棣行禮:“皇孫嘉聘禮成,益綿景福。”

“賜宴!”

朱棣繼續開口,而這次入宴的就是朱高燧、朱瞻坺、朱月英等本家宗室了。

隨着他們入宴,朱瞻基率先以長孫身份攜孫氏上前行禮,而後先對朱棣遞茶,聽朱棣訓話,其次對朱高熾遞茶,聽朱高熾訓話,最後纔到朱高煦面前遞茶。

“太子殿下請喝茶……”

朱瞻基與孫氏遞茶來,朱高煦接過茶水,也不知道懷着什麼情緒飲下。

“這次總不能還能養出一個戰神了吧……”

瞧着這小兩口,朱高煦心裡有些忐忑。

待他飲茶結束,隨便說了兩句話,便讓這對新人起身入宴去了。

在朱瞻基之後,自然便是朱瞻壑與他的妃子沐氏了。

相比較朱瞻基可以自己選擇,朱瞻壑就沒有那麼多可能了。

他的妃嬪早就被朱棣與朱高煦定下,那便是十三歲的沐氏。

沐氏是沐春之女,歷史上的沐春三十六歲病逝軍中,幾個子嗣都基本上幼年夭折,所以沒有留下後代。

不過這一世,沐春不僅有了子嗣,並且還是二子一女。

沐氏雖然只有十三歲,但長得亭亭玉立,皮膚雖然不如中原女子白皙,但勝在五官動人。

李文忠、沐春,這兩人都是少年出名,容貌俊秀的代表,沐春年輕時也十分俊朗,其女兒自然高挑美麗。

“爺爺您喝茶……”

朱瞻壑迷迷糊糊的跪在朱棣面前遞茶,朱棣十分高興的笑着對朱瞻壑說道:

“當年沐英還叫朱文英的時候,我沒少被他調侃,現在要是他知道他孫女嫁給我孫子,不知道會是什麼表情。”

“哈哈……你們要相敬如賓,這沐氏小女子說起來也算我的侄孫,你要好好待她,她若是不好受,我也不饒你。”

朱棣這個時候倒是想起了自己和沐英的關係,同時不忘教訓着朱瞻壑,生怕這廝對沐氏不好。

“爺爺放心吧,孫兒秉性純良,自然不會對……”

朱瞻壑說着說着撓撓頭:“爺爺,這皇孫的妃子怎麼稱呼?也是王妃?”

“額……”朱棣頓了頓,瞪了他一眼:“自己問你爹去!”

“喔……”朱瞻壑尷尬起身,帶着沐氏走到朱高煦與郭琰面前下跪,五拜三叩。

“爹孃,你們喝茶。”

朱瞻壑與沐氏先後對朱高煦與郭琰遞茶,朱高煦接過飲了一口,無視了朱瞻壑,目光放在了眉宇間英氣十足的沐氏臉上。

“嫁給我這頑劣子,算是委屈你了。”

“殿下哪裡的話……”沐氏回答落落大方:“能嫁給皇孫,是妾身的福氣纔是。”

朱高煦聞言,嘴角雖然掛着笑,卻搖搖頭道:

“這廝還要在軍校就讀三年半,然後戰場實習併入伍三年,之後還得下放地方做吏員三年,算下來差不多十年。”

“這十年時間,你若是願意,便與他他東奔西走,若是不願意,便安心在宮中休養,等他回來便是。”

“額……妾身……”沐氏顯然沒料到朱瞻壑身爲皇孫,居然還要經歷那麼多事情。

在她看來,一個皇孫,就讀五年中學已經十分可以了,現在還得讀軍校,參軍和下放地方。

一時間,沐氏也不知道怎麼評價自家這個公公,支支吾吾也不知道該怎麼說。

她也是從小嬌生慣養長大的女子,如果跟着朱瞻壑東奔西走,她還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接受。

“不要緊,回去慢慢想便是。”

郭琰見沐氏被問住,連忙笑着開口打圓場。

“好了,去給你大伯遞茶吧。”

“是……”

在郭琰的提醒下,朱瞻壑帶着沐氏去給旁邊脖子伸老長的朱高熾遞茶。

朱高熾喜笑顏開的接過,笑呵呵誇讚了朱瞻壑一表人才,沐氏知書達理後,便讓他們入宴了。

朱高熾其實挺中意沐氏的,不過他們漢王府與黔國公府需要相互制衡,根本不可能聯姻,所以面對現在的結果,他也只能選擇接受了。

“傳膳吧!”

朱棣側目看向王彥,王彥連忙點頭,隨後唱禮傳膳。

父子三人與郭琰坐在主位用膳,簡單吃完後,朱高煦便率先一步離開了華蓋殿。

老頭子可以安心吃東西,他可不行。

不出他的意料,剛剛返回春和殿,他便見到了堆積如山的近三百份奏疏。

“現在的奏疏是越來越多了。”

瞧着這堆奏疏,朱高煦對身旁的亦失哈感嘆,亦失哈也笑道:“疆域變大了,自然事情也就多了。”

“以國朝當下的情況,即便漢唐兩代也拍馬不及。”

“嗯……”聽到亦失哈的話,朱高煦倒也沒有反駁,畢竟在他眼中,現在的大明已經成爲所謂的“日不落”。

從東邊的美洲到西邊的非洲,不管是陸地還是海上,都能找到大明的商品與旗幟。

實控加羈縻的土地,也僅僅比蒙古帝國要少罷了,就連大唐最大的疆域版圖都不如當下的大明朝大。

不過對比西北疆域,大明朝還是略微弱了一些,因此西北鐵路必須貫通。

朱高煦得在有生之年內,將鐵路修到伊犁去,這樣才能保證大明朝可以控制中亞。

只要鐵路修到伊犁,那帖木兒國是否存在就不那麼重要了。

想到這裡,朱高煦開始沉浸在奏疏的處理中,而朱瞻基與朱瞻壑兩人也在幾個時辰的宴席中醉酒下桌,被人扶着返回了十王坊的漢王府,以及春和殿裡的長壽殿休息。

兩對新人溫存了數日,便被通知要陪同朱棣北上燕山狩獵。

不過在出發之前,北邊卻傳來了不太好的消息。

六月中旬,馬哈木與太平、把禿孛羅與阿力臺在忽蘭忽失溫爆發衝突,雙方各領騎兵三萬在忽蘭忽失溫鏖戰三日,燕然都指揮僉事王戎率三千騎出海喇兒城,奔至忽蘭忽失溫,勒令雙方罷手。

馬哈木與阿力臺見狀,只得罷手回師。

這場戰事中,雖然兵力相當,並且韃靼部的軍械裝備遠多於瓦剌部,可韃靼部的阿力臺完全被馬哈木壓着打,因此王戎此舉無疑偏向韃靼部。

馬哈木等人返回漠西后,對王戎此舉十分不滿,派使臣南下上奏此事……

“伱們的事情我知道了,你們都是大明的臣子,我不希望看到你們雙方廝殺。”

坐在武英殿內,朱棣坐在椅子上對馬哈木派遣南下的使者勸慰道:

“這樣吧,朝廷這邊撥五百斤茶葉和兩千個鐵鍋讓你帶回去,你告訴馬哈木,就說這是朝廷幫韃靼部向你們支付賠償,這件事就這麼算了。”

“另外,朝廷已經在亦集乃築城,用不了幾年,你們就可以前往亦集乃互市,暫時再忍受兩年委屈。”

朱棣一開口,那使者便無奈跪下叩首:“謹遵皇帝陛下聖旨。”

“好了,你先去休息吧,稍許我讓禮部的官員帶你在北京好好走走。”

朱棣一開口,那使者也只能無奈離去,而坐在一旁圍觀了整場的朱高煦則是嘆氣道:

“可惜,阿力臺能力不足,不然這場戰事,瓦剌應該會損失不少。”

“無礙,到時候我親自領兵去征討瓦剌。”朱棣面對漠北倒是十分自信。

見狀,朱高煦只能感嘆馬哈木運氣好,如果朱棣沒有抓走阿魯臺,那馬哈木這一仗本該被韃靼重創身死才行。“瓦剌遭受重創,實力卻恢復的比韃靼還快,恐怕是吸收了東遷的一些部落。”

朱棣很瞭解漠北的情況,正常情況下,瓦剌的實力恢復的絕對不會有那麼快。

現在看來,除了河中部落東遷被馬哈木討到了便宜,便也沒有其它可以解釋這種情況了。

“陛下,戶部尚書郭資求見。”

班值太監的聲音打斷了父子間的對話,朱棣見狀也頷首道:“宣!”

隨着朱棣開口,戶部尚書郭資的身影也就出現在了武英殿內。

他朝父子二人走來,最後跪下五拜三叩,唱禮起身。

“陛下,各布政使司及都司的稅糧文冊已經上交,這是彙總……”

郭資雙手呈出一本文冊,王彥見狀上前接過,並交到了朱棣的手上。

興許是在北京更舒服些,朱棣在北京理政的精神也好了不少。

他將文冊翻開,不由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朱高煦本以爲老頭子會在看完後,直接把文冊遞給自己,卻不想他直接道:

“這個家你自己在管,你覺得今年的情況如何?”

朱棣沒有給朱高煦看,而是讓他猜,不過朱高煦也能大致猜出今年的情況,因此作揖道:

“田賦應該在六千萬石左右,軍屯籽糧應該不足三百萬石,商稅及雜項、礦稅約一千二百萬貫,算上官營的貿易利潤,今年歲入應該在四千二百萬貫左右。”

“人口的話,應該不會超過九千萬,約在八千九百餘萬左右,耕地的變化應該不會太多。”

朱高煦將自己的預估給說出,朱棣聞言看了看,頷首道:“和你預估的差不多,但支出也很多。”

他將文冊遞給了王彥,王彥轉交給朱高煦翻閱。

朱高煦簡單反應,確實發現各類情況和自己所說的差不多,但同時支出也很大。

兩項鐵路同時開工,材料的運輸無疑是最大的耗費,相比較之下,平整道基反倒是顯得沒那麼麻煩。

兩京鐵路經過的地方都有足夠的人力,招募工人也並不困難。

只要錢給的夠多,頂多半年時間,兩京鐵路的道路地基就能挖掘平整並建設好。

真正的難題,是運輸和鋪設鐵軌,以及獲取枕木。

枕木從遼東、琉球府獲取,運輸到淮安府、河間府後炮製,鐵軌則是各省鑄造運輸。

僅僅七個多月時間,鐵路上便已經花費八十萬貫,一年下來一百五十萬貫實屬正常。

不過按照這樣的速度來看,兩京鐵路興許用不了七年時間。

“鐵路進展到什麼程度了,各地的鐵軌、枕木儲備如何?”

朱高煦詢問郭資,郭資聞言也作揖道:“臣正要稟報此事。”

“兩京鐵路已經由鐵道兵馬司接管,沿邊有二百五十二個倉庫,已經儲備四尺五寸標準的鐵軌一萬六千噸,枕木七百二十噸。”

“按照估計,每裡鋪設鐵軌約九十噸,當下可以鋪設一百七十八里。”

“鑑於許多地方運送鐵料困難,臣想詢問是否可以與工部協調,對部分地區率先動工,先保證鐵軌能運輸到部分地區倉庫,降低路上運費。”

“如此的話,成本能降下半成左右。”

郭資詢問朱高煦,朱高煦聞言合上文冊:“如果確實對朝廷有益,那你便與黃福商量看看,總之工期不能耽誤。”

“臣領命……”郭資作揖應下,同時雙手呈出一份文冊。

“這是工部遞交戶部的東北鐵路文冊,這本是從北京東至遼河西的第一段,臣經過檢閱確認無誤,請陛下閱覽。”

“交給太子吧。”朱棣對查賬不感興趣,他喜歡賺錢和花錢,但不喜歡過程。

按照朱棣的吩咐,王彥將文冊遞給了朱高煦。

朱高煦翻閱過後皺了皺眉,這是東北鐵路的第一段,全程八百八十里,造價三百二十六萬貫。

“過去半年,礦工增加數量多少,產量提高多少?”

修建鐵路的錢糧大明朝都有,唯一缺少的就是鐵料。

朱高煦已經投入大價錢開始提升鋼鐵產量,現在過去七個多月,他很想知道情況如何。

“增加三萬六千四百人,預估今年能提高一萬二千噸。”

“此外,房山的工業區已經開始開始有機械進入,就是工人的工價是否太高了?”

郭資詢問朱高煦,朱高煦卻反問他:“中學畢業的工人可不好找,每個工人每年五十貫的工價算高嗎?”

“不算……”郭資汗顏,年俸五十貫,這都快趕上從八品官員的俸祿了。

朱高煦給官營工人的工價很高,即便是礦工,也是不分地區,包吃包住的同時,每日工價五十文。

除此之外,若是不幸發生礦難,則是撫卹一百貫,待遇極佳,而且招募條件並不高,聽話就行。

他這麼做,就是要讓民營礦場把待遇提高上來,他可不希望大明的工業起步建立在工人血淚上。

他要真這麼做,正統年間的礦工起義,興許就要提前幾十年爆發了。

“當下全國隸屬官營的工匠有多少,戶部這邊有記錄嗎?”

“有!”見朱高煦詢問,郭資不假思索道:“茶礦紡織及瓷器、軍械等各種工場,分別有七十四萬四千餘人。”

洪武年間有匠戶二十五萬,而今翻了三倍還多,但待遇卻是天差地別。

一個是拼命向外逃,一個是拼命往裡擠,才幾十年光景,工人反而成爲香餑餑了。

“六十五萬四千餘人都是男丁?”

朱高煦詢問,郭資卻搖搖頭:“也有六萬多負責紡織的女工,主要是紡織鴛鴦戰襖,串聯甲片的工作。”

“新作物推行如何?”朱高煦把目光放到了紅薯玉米的推廣上,郭資聞言也畢恭畢敬說道:

“按照吩咐,已經對西南及東北等地區推廣了紅薯、玉米、土豆、花生等作物。”

“不過在江南之地,百姓對這些作物不太感興趣,只是對新作物中的許多蔬菜種子興趣較高。”

“倒是在西南山區及東北地區,這些作物推廣速度較快。”

郭資解釋完,朱高煦也頷首解釋道:

“不奇怪,江南與湖廣不缺主糧,自然不會在意能不能吃飽。”

“倒是西南山地多,東北空地多,對於這些作物反而容易接受。”

整個明代,全國範圍內米價都十分均衡,但人相食的記錄卻很多,這並不是明代貧窮,而是因爲氣候原因,明代的農業經濟十分脆弱。

明代的災害爆發次數很高,因此許多農民去年還在大魚大肉,下一年便有可能因爲一場災害傾家蕩產,遠走他鄉。

這其中朱高煦記憶最深的,就是崇禎年間的《河南雜記》。

在西北鬧着饑荒的時候,河南農民還能出入鄉里,吃席間送出數十文的份子錢。

結果纔過去一年,那些豪擲數十文的農民便因爲大旱情飢餓而死,就連記載這本雜記的秀才也差點餓死家中。

地方官府有心賑災卻糧倉無糧無米,農業環境脆弱的讓人不忍直視。

對於朱高煦來說,他現在都很不看好大明朝能渡過1620年~1650年的那三十年大關。

畢竟在他記憶中,這三十年是全國性旱災爆發的時期,全國性的旱災持續十幾年,期間還有海嘯、洪澇。

江南之地被海水倒灌,許多土地成爲鹽鹼地,西北之地遭遇旱情,最長九年滴雨不下,僅有涇渭等大河周圍還能有點水源,其它地方……

搖搖頭,將這些未來的事情甩出後,朱高煦對郭資吩咐道:

“除夕前,將朝廷的鋼鐵、紡織、新作物推廣、煤炭、水泥等各行各業的產量做一個彙總,不需要特別準確,但最少戶部要知道這些東西的情況。”

“臣領教令……”郭資作揖應下,隨後見朱高煦沒有什麼想說的,便躬身退出了武英殿。

瞧着他離開,朱棣這纔對朱高煦詢問道:“你這蒸汽機得藏好,別讓旁人尋到。”

“您放心吧。”朱高煦搖頭笑道:“蒸汽機也有許多難關,不然我們也不會耗費十六年時間都無法將其應用民間。”

這還真不是朱高煦自吹自擂,即便給其它國家蒸汽機,他們也沒辦法一比一的仿造出來。

在冶金這一塊,中原一直到康熙年間才被西方跟上,直到幹隆年間才被反超。

歷史上中原的冶金都能做到如此成績,更別提經過幾次改良並已經使用上近代高爐技術的大明冶金了。

現在的大明不是高爐不夠用,而是鐵礦開採速度太慢。

鐵礦的開採速度之所以那麼慢,則是因爲火藥還沒有取得什麼階段性的進步,但這個急不來。

朱高煦只知道無煙火藥,但他不知道無煙火藥是什麼成分,因此火藥的事情只能靠太學的太學士自己研究。

當下採礦速度跟不上,朱高煦只能增加礦坑來提高產量,這也是無奈之舉。

“行了,你明日收拾收拾,在瞻壑開學前,我們父子爺孫幾人去燕山圍獵,看看這燕山禁伐十六年,有沒有多出什麼新的獵物。”

朱棣擺手示意朱高煦回春和殿,朱高煦聞言作揖:“兒臣也要去嗎?”

“當然,一個都不能少。”朱棣語氣堅決。

見狀,朱高煦只能硬着頭皮應下,隨後走出武英殿,令人準備起了幾日後的出巡圍獵。

第523章 歲朝兆佳第383章 河中風雲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196.第196章 窮兵黷武第336章 未竟之業第417章 京都保衛戰第42章 旁敲側擊第2章 大教場第505章 直掛長帆第84章 帝王心性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第481章 日不暇給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244.第244章第39章 敲山震虎第130章 秦王樉薨第401章 再議北征236.第236章 演員陳亨第22章 《削藩論》第74章 二子善謀331.第331章 高麗者魚鱉也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第37章 一舉一動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第76章 造船平倭298.第298章 家有遺傳第437章 江左恥辱第387章 中亞老四第20章 靖難戰神曹國公第480章 攜老扶幼333.第333章 兀良哈末路267.第267章 撥亂反正第83章 擅寡而長第107章 會廳議倭230.第230章 否極泰來162.第162章 死傷甚重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第65章 上架感言225.第225章 風起雲涌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320.第320章 高歌猛進第486章 爲人三思304.第304章 苛捐雜稅279.第279章 永樂新政第456章 衣錦還鄉第65章 上架感言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第489章 倉攢吏第347章 鄭和回國279.第279章 永樂新政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27章 練兵爲強第347章 鄭和回國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375章 臥龍鳳雛274.第274章 闔宮焚燃第45章 爲朱氏孫第385章 試點江南第461章 解決民生192.第192章 兵者詭道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222.第222章 奉天靖難166.第166章 父子相見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112章 威震西南第472章 瓦剌西遷第81章 孝陵之上249.第249章 海軍朱成功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第419章 大航海到來第32章 採生折割第342章 開港招撫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509章 判若兩人319.第319章 南征安南第509章 判若兩人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第415章 戰爭序幕第371章 西南震怖第398章 大發戰爭財第116章 末路盡忠第360章 再徵漠北第477章 拉幫結派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38章 宋國公府第522章 崑崙角海戰第403章 養倭爲犬第122章 臨出行前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408章 新老更替第493章 癸卯貪腐第479章 傳統手藝第406章 東洲第一人275.第275章 貓哭耗子第30章 父子相似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
第523章 歲朝兆佳第383章 河中風雲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196.第196章 窮兵黷武第336章 未竟之業第417章 京都保衛戰第42章 旁敲側擊第2章 大教場第505章 直掛長帆第84章 帝王心性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第481章 日不暇給283.第283章 兄友弟恭244.第244章第39章 敲山震虎第130章 秦王樉薨第401章 再議北征236.第236章 演員陳亨第22章 《削藩論》第74章 二子善謀331.第331章 高麗者魚鱉也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第37章 一舉一動330.第330章 同甘共苦第76章 造船平倭298.第298章 家有遺傳第437章 江左恥辱第387章 中亞老四第20章 靖難戰神曹國公第480章 攜老扶幼333.第333章 兀良哈末路267.第267章 撥亂反正第83章 擅寡而長第107章 會廳議倭230.第230章 否極泰來162.第162章 死傷甚重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第65章 上架感言225.第225章 風起雲涌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320.第320章 高歌猛進第486章 爲人三思304.第304章 苛捐雜稅279.第279章 永樂新政第456章 衣錦還鄉第65章 上架感言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第489章 倉攢吏第347章 鄭和回國279.第279章 永樂新政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27章 練兵爲強第347章 鄭和回國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375章 臥龍鳳雛274.第274章 闔宮焚燃第45章 爲朱氏孫第385章 試點江南第461章 解決民生192.第192章 兵者詭道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222.第222章 奉天靖難166.第166章 父子相見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112章 威震西南第472章 瓦剌西遷第81章 孝陵之上249.第249章 海軍朱成功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第419章 大航海到來第32章 採生折割第342章 開港招撫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509章 判若兩人319.第319章 南征安南第509章 判若兩人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第415章 戰爭序幕第371章 西南震怖第398章 大發戰爭財第116章 末路盡忠第360章 再徵漠北第477章 拉幫結派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38章 宋國公府第522章 崑崙角海戰第403章 養倭爲犬第122章 臨出行前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408章 新老更替第493章 癸卯貪腐第479章 傳統手藝第406章 東洲第一人275.第275章 貓哭耗子第30章 父子相似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