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好事不斷

“這就是你說能增產兩成的東西?”

武英殿裡,當朱棣伸出手在經過處理的土化肥之中抓取的時候,朱高煦纔開口道:

“說是兩成有些誇張了,不過穩定增產一成以上是沒有問題的。”

“想要製作這些東西,主要得從海上的鳥糞島獲取鳥糞石,然後經過處理後搭配一些草木灰製作,肥力比農家肥要高出許多。”

“就太學之中的試驗田來說,試驗田在沒有用肥料時,畝產在三百斤左右,在使用農家肥的情況下能達到三百六十斤左右,而使用了土化肥的試驗田則是可以達到平均四百斤的水平。”

朱高煦將試驗田的情況給彙報了出來,並繼續彙報道:“如果還要說詳細些,那就是水田、水澆田的產量情況。”

“在太學農學所中使用土化肥的試驗田裡,水田平均四百斤,最高四百六十二斤,水澆田平均三百四十斤,最高畝產三百八十二斤。”

“除此之外,北方也有研究,其中選用的是吉林農學的試驗田的產量。”

“其中水田平均畝產達到一百六十七斤,最高一百八十五斤,水澆田平均畝產一百二十二斤,最高一百四十七斤”

說完數據情況,朱高煦才繼續道:

朱棣的想法朱高煦也想過,只是他認爲將土化肥分攤到軍屯手中實在太分散了。

“當下國朝只有南海島嶼上有大量鳥糞石,兒臣算過,即便安排一百艘五千料馬船,一年頂多跑三趟,三趟大概能帶回十五萬噸鳥糞石,經過製作後能得到四十五萬噸土化肥。”

有了好東西,朱棣第一想法就是給軍屯田用,畢竟大部分軍屯田的產出依舊全部上交五軍都督府,而這樣才能實現朝廷的利益最大化。

“你要用蘇鬆二府,就得着手丈量耕地了……”

既然如此,乾脆還不如把某一地區劃分出來,方便管理。

“是。”朱高煦知道這是朱棣心裡沒底的表現,所以他詳細解釋起了自己未來將會對蘇鬆二府做出的改變。

至於這個地方,朱高煦則是選的是蘇州、松江二府。

後面的話他沒有再說了,不過朱棣明白是什麼意思。

朱棣呢喃着這個數目,只是稍微細算便明白這土化肥的好處。

朱高煦作揖躬身,朱棣聞言略皺眉頭:“俺……”

“既然如此,那便沒有什麼問題。”

他沉吟半天沒說出一句,末了看了看朱高煦後才道:“俺幫你說服他們,同時會讓紀綱和陳瑛幫你的。”

朱高煦口中的噸他也知道是什麼單位,一噸爲一千斤,一千斤土化肥能照顧二十畝地。

聽到朱高煦要將蘇鬆二府拿來做土化肥示範區,朱棣話裡有話的提醒起了他。

一來這二府的水患已經被治理大半,二來則是這裡距離南洋、長江、運河都足夠近,三來則是這裡的糧食畝產高,耕地足夠廣袤。

二府的問題在於,耕地數量沒有問題,但耕地質量問題很大,戶口劃分問題更大。

“按照每畝撒五十斤來看,頂多能顧及九百萬畝。”

他的話說完,整個武英殿安靜了不少,朱棣原本看向土化肥的目光,從一開始聽到是鳥糞的嫌棄,再到後來聽到每畝增產百斤的重視。

“這東西,給軍屯田用如何?”

二府有百姓近三百萬口,耕地一千四百萬畝,同時也是畝產極高的地方,平均每畝二石。

“九百萬畝……”

九百萬畝看似不多,可九百萬畝土地都增產百斤,這就是六百萬石糧食了。

“試驗田數據來說,將化肥放在江南,能取得最大的利益,因爲土化肥的產量十分有限。”

要動蘇鬆二府,就等同在動廟堂之上大部分人的蛋糕。

朱棣可不是不知民的天子,他很清楚許多江南百姓根本用不起農家肥,因此對於富戶來說,土化肥的出現頂多就是增產四十斤,可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就是增產百斤。

凡是朝中說得上名字的官員勳臣,幾乎沒有一個人是不在蘇鬆二府購置田地、宅院的。

作爲江東六府中除應天府外最繁榮的兩個府,蘇鬆二府在擁有大明4%人口的同時,還掌握着大明10%的田賦,因此它們不僅有繁榮的經濟,還有錯綜複雜的關係。

“渤海出身的人,兒臣能說服。”

朱高煦回禮,朱棣卻追問道:“你得先與俺說,你對二府準備如何做。”

“因爲要挖掘鳥糞石來製作,而一艘五千料馬船頂多能採回五百噸鳥糞石,五百噸鳥糞石和草木灰一起製作後能得到一千五百噸土化肥,因此土化肥產量需要看鳥糞石產量,以及草木灰產量。”

這樣的存在,無疑可以稱得上是‘國之重器’。

說完這些,朱高煦不忘補充道:“當然,這是在鳥糞石充足的情況下,要是鳥糞石不夠的話……”

可如果要把軍屯土地集中,那無疑難度更大,波及的百姓更多。

朱棣看着自己面前口袋中的土化肥,目光難以挪動開來,呼吸更是急促了起來。

蘇州、松江二府地理上連成一片,是江南地區最富饒繁華之地,僅松江一府,歲賦京師至八十萬石,是天下聞名的產米區。

在如此氣候、地理、人口條件下,無疑是集中使用土化肥的最佳地方。

朱棣的遲疑是燕府出身的文臣武將,一旦能說服他們,其它人便無法阻礙朱棣。

朱高煦解釋道:“草木灰好說,東北和南洋開荒路上,要多少有多少,難點在於鳥糞石。”

“兒臣的意思是,將土化肥直接分發給蘇湖鬆三府的百姓,然後就地徵稅、買糧。”

“你說產量有限,那是多有限?”

也正因如此,蘇鬆二府的耕地劃分纔會容易出現問題。

“蘇鬆二府人口近三百萬,耕地一千四百萬畝,但承擔了三百八十五萬石田賦。”

“兒臣認爲這田賦無需削減,甚至可以略微增加到四百萬石。”

“不過在此的前提是,丈量當地田地情況,同時按照耕地情況進行收稅。”

“雖然這樣有些複雜,但朝廷也只是在蘇鬆二府如此收稅,並且派遣的里長、糧長、吏員也會是尋常府縣的兩倍。”

朱高煦說罷,朱棣輕聲道:“四百萬石……”

他略微算了下,若是按照朱高煦的建議,那蘇鬆二府每畝田要徵收四十二斤糧食。

“想讓百姓改換農家肥爲土化肥可不容易。”朱棣看着朱高煦提醒道。

“可又有幾家百姓能用得起農家肥?”朱高煦反問朱棣的同時,又開口道:

“朝廷給出的化肥,按照每斤一文售賣,而多產糧食百斤,上交稅糧後還能有三百五六十斤,比原先產量高出五六十斤,而今蘇鬆米價每斤三文,百姓每畝可多賺百餘文。”

“況且即便是農家肥,那費用卻也不便宜,每畝最少要用三車,每車三四十文,可不比化肥便宜。”

“只要朝廷給出政策,兒臣不相信那些用不起農家肥的百姓會不用土化肥。”

朱高煦有把握,沒有人比他更懂得農民爲糧食增產的渴望。

即便面對新鮮事物時他們會變得十分保守,但只要朝廷之中的官員率先開始使用土化肥,那百姓也會爭先效仿。

“你的政策是什麼?”朱棣詢問,朱高煦也順勢說道:

“民間的風向,都是以官員爲主,而官員又以宮廷爲主。”

“兒臣準備說動在蘇鬆有田的官員使用土化肥,並讓他們吩咐宣傳,同時在各縣鄉鎮的官府衙門開設官店,以朝廷名義對土化肥進行擺放售賣。”

他口中所說的“說動”,倒不如說是脅迫,畢竟相比較百姓,當下的官員們更好控制。

蘇鬆二府多少官員手上的田是乾淨的,他們比誰都清楚。

朱高煦這次承認他們手上的田,可以說爲許多人免去了牢獄之災。

經過這麼些年治國,朱高煦也差不多看開了。

均田地如果能均,那自然是最好的。

如果不能均,那就加強稅收和吏治管控,只要確保稅能收上來,並且能合理用到百姓身上去,那反倒利於管理天下。

田賦、雜項、商稅這樣的直接稅徵收起來過於麻煩,倒是類似鹽、茶、鐵這樣的間接稅收起來比較容易。

如果不是當下大明的貨幣儲量還不足以支撐徵收貨幣稅,朱高煦甚至想提前進行稅收改革。

在市場不成熟的情況下,如果提前進行貨幣徵收,那隻會適得其反。 晚明張居正一條鞭法原本是不錯的政策,可這個政策具有強烈的“泛江南”主義。

這所謂“泛江南”主義就是以泛江南的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湖廣、江西等中南、東南部地區經濟市場來篤定全國市場。

在大航海白銀不斷涌入大明的背景下,經營絲綢、瓷器、茶葉的南直隸、浙江、江西、福建等四省就好像工廠,不僅直面海洋貿易航道,也在生產加工售賣的產業鏈上穩步向前,故此經濟繁榮。

其次的廣東、湖廣二省,前者以二道販子的身份加入海上貿易,後者則是在江南廣泛種植棉花、桑樹的同時繼續耕種糧食,成爲繼江東蘇鬆常湖等府之後的大糧倉。

江南雖然種糧食的人比以前少了,可他們做生意賺的卻多了,可以高價從湖廣買糧。

也就是說,海外流入的白銀,基本都涌入了這六個省的腰包裡,這六個省也是從東向西最先開始貨幣市場化的省份。

對這些地方徵收貨幣稅是沒有問題的,這點從晚明浙江動輒起運幾十萬兩就能看出。

不過相比較它們,大明的其它省份問題就比較糟糕了。

整個北方除了山東金礦開採情況不錯外,其餘省份根本沒有太多礦業產出,所以在一條鞭法後,北方百姓變賣糧食爲錢,再用來交稅成爲常態。

關鍵在於,北方民間的貨幣儲量並不多,而朝廷徵收貨幣後,也並未能將南方的貨幣集中投入北方發給百姓,而是分散在天下投入,並且北方投入除了軍餉外,其餘投入並不算高。

如此長此以往下來,北方的貨幣儲量自然是越來越少,錢荒也開始隨之發生。

加上官員的貪腐問題得不到解決,百姓對於稅收的不滿和對法律權威的質疑現象開始增加。

這種情況下,如果合理整理吏治,適當政策傾向北方,那民意還可以挽救,不過這時大明已經進入了十七世紀。

隨着歐洲三十年戰爭開始,德川幕府閉關鎖國這兩種世界政治變化的發生,世界涌入大明的白銀開始急速減少,而貿易帶來的銅錢流出卻在繼續。

不僅如此,東北的女真崛起,西北的天災蔓延更是加重了原本就岌岌可危的財政問題。

這些各種問題,都是朱高煦需要預防的問題,因此他沒有一味的遵循世界經濟,而是將世界經濟漸漸變爲國內經濟。

西南的銀銅礦,呂宋和日本的金銀礦,這些礦產是大明市場貨幣化的重要支柱。

只要它們能穩住幾十年,並不斷將金銀銅礦運往本土,那隨着市場貨幣儲量漸漸充足,加上貨幣政策偏向北方,那大明就可以開始降低直接稅,增加間接稅。

大明的鹽價無疑是歷朝歷代最低的,私鹽情況也是最猖獗的。

相比較宋代幾十上百文一斤的官鹽,明代官鹽價格不過十餘文,可即便如此還有百姓覺得貴,這是因爲私鹽過於便宜了。

明初私鹽還不算猖獗,不過據朱高煦瞭解,百姓也基本以食私鹽較多,因爲私鹽比官鹽便宜了五文。

別看只是五文錢,但如果算下來,大明七千萬百姓每人少交五文錢,朝廷就減少三十五萬貫收入,更別提每個人每年最低吃鹽三斤了。

如果能斷絕私鹽,按照正常的官鹽價格進行買賣,那大明光鹽稅便能穩定在三百萬貫左右,並且還會隨着人口增長而不斷增長。

像萬曆年間那種人口一億五千萬的局面,光鹽稅就能收到七百萬貫,稍微擡高一點鹽價,收稅千萬貫絕對沒問題。

畢竟萬曆年間即便是陝西西安這種西北城池,一名普通力夫每日工價都能維持在二十文,一年花費在鹽上的工錢不過三日工罷了,算上全家也不過半個月。

只要這筆上交的稅收能落到民生上,那對整個天下無疑是有利的。

想到市場貨幣問題,朱高煦也對朱棣開口道:

“過去七年以來,朝廷從西南和海外收穫白銀、銅錠經過鑄錢環節,如今已經對北方的民間通過以工代賑釋放八百餘萬貫,對南方釋放六百餘萬貫,府庫之中尚有新錢六百餘萬貫。”

“因此兒臣這次對蘇鬆二府的新政中,還準備採用貨幣收取的方式來測試江南情況。”

一條鞭法對朱高煦來說也有值得借鑑的地方,因此他準備以蘇鬆二府爲試點來收取貨幣稅。

如果這條辦法可行,那日後朝廷會在江南收取貨幣稅,再將貨幣通過以工代賑的方式轉移給北方,緩解北方錢荒。

同時,朝廷又可以將部分貨幣投入南方市場,將南方糧食運往北方,加速南方內陸省份的貨幣市場化。

一旦貨幣市場化,那間接稅就可以開始徵收了。

這是一盤大棋,即便是朱高煦自己,腦袋也不免有些亂糟糟的,更別說朱棣了。

對於朱高煦說的這些話,朱棣只覺得頭疼:“日後這種事情伱還是自己辦吧,弄完了告訴俺就行。”

“是。”朱高煦也有些頭疼,他只覺得自己所掌握的經濟知識,根本無法支撐如此龐大的一個國家。

因此具體的政策內容,他還得和夏原吉、黃福、郭資等人商量過後才能得出結果。

“父……”

朱高煦正準備繼續說什麼,卻聽到這時身後傳來了腳步聲。

他回頭看去,便見到亦失哈拿着兩份奏疏走進了武英殿,並從容作揖:“奴婢參見陛下,殿下。”

“殿下,這是呂宋和海軍都督府送來的奏疏。”

亦失哈將奏疏遞給朱高煦,朱高煦先打開了海軍都督府的奏疏,看過後才鬆了一口氣。

“怎麼了?”朱棣詢問朱高煦,朱高煦也遞出奏疏道:

“朝廷需要草木灰,而從南洋、東北起運的話價格又太貴,江南又無充足山林,因此兒臣便將目光放到了小琉球(臺灣)上。”

“小琉球還是一片原始,雖然面積不算大,可由於降雨充沛,島上植被豐富,用來焚燒草木灰不僅能方便日後開拓,也方便解決草木灰問題。”

“草木灰、木炭,這些都算是不錯的資源,可以解決江南百姓的農業和薪火問題。”

“此前兒子最爲擔心的就是島上的瘧疾和瘴氣,不過隨着第二次下西洋展開,朝廷也將會從東洲獲得可以減輕瘧疾症狀的藥材。”

“不是說第三次下西洋才能獲取嗎?”朱棣皺眉詢問,朱高煦卻搖頭道:

“第三次下西洋是獲取大批樹皮,而第二次下西洋則是在抵達崑崙角(好望角)後派出先遣船隊,在當地學習當地人的語言,搜尋朝廷所需動植物,等待第三次下西洋抵達當地並作爲中間人介紹雙方。”

朱高煦可不覺得南非地區可以支撐鄭和所需的龐大補給,因此在此之前,朝廷會先向南美派出一支先遣隊建立外交關係,並學會對方語言來介紹雙方。

同時,崑崙角地區也會建設宣慰司,等待第三次下西洋時爲艦隊提供一定補給。

如此一來,等到第三次下西洋的時候,鄭和抵達中美洲就能在當地採買物資,同時派遣陸地先遣隊前往中美洲西部地區建設宣慰司。

待鄭和返回大明,下西洋就宣告結束,取而代之的將是下東洋的大明洋(太平洋)貿易活動。

只需要在日本東部地區和足利幕府租借一個島嶼建立官廠,然後順着北太平洋環流,大概四十天就能抵達北美西部,一路向南大概十天左右就能抵達第三次下西洋先遣隊建設的宣慰司補給。

等到回來時,再走中太平洋環流,算上避開臺風的時間,頂多兩個月就能返回大明。

避開春季和冬季颱風頻繁的這兩個季節,船隊一年基本可以走兩次。

只要在中美、南美分別建立一個宣慰司,與當地建立外交和貿易,那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許多了。

即便無法殖民,大明也能憑藉出色的商品從美洲獲取大量金銀銅錠,並扶持當地政權。

相比較大明的可選擇性,歐洲的選擇性就少很多了。

歐洲無法東進,便只能南下和西進,因此他們將來註定要對美洲進行侵略,因爲他們沒有大明這樣出色的商品,也無法和平搶佔當地市場,所以只能選擇使用武力。

他們使用的武力越頻繁,美洲百姓就會越傾向大明,致使歐洲陷入局勢困境,只能從中非着手。

“想的有些遙遠了。”

朱高煦將目光收回來放到了朱棣身上,朱棣也在看完小琉球軍報後點頭道:

“他們說北邊有一個天然的港口可以建設,這倒是個好消息,不過你準備什麼時候登陸島嶼?”

“俺沒有記錯的話,現在鄭和還在阿里沙國吧?”

阿里薩也就是後世的印度奧利薩邦,鄭和最近幾個月都在清剿當地航道的海盜,因此還繳獲了不少東西。

不過這些東西相比較艦隊的維護,倒是可以說是不值一提了。

“鳥糞石開採困難,兒臣準備先組建船隊開採鳥糞石,然後等鄭和帶回部分樹皮和樹種後開始着手對小琉球的開發。”

“不過在此之前,這小琉球也可以更名爲琉球府了,暫時不派遣官員。”

朱高煦解釋完,朱棣頷首道:“這件事你自己看着辦,另一份奏疏是什麼內容?”

他好奇詢問那份來自呂宋的奏疏,朱高煦也將其打開看了一眼,滿臉笑意的遞給了朱棣。

“這是份比剛纔還要好的消息。”

“還要好的消息?”朱棣迫不及待的接過,而後便看到了一排“金燦燦”的字句。

【呂宋城北八百里,掘土出金……】

第401章 再議北征第510章 漠北大捷第488章 欣欣向榮第442章 環球航行314.第314章 試點四川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第469章 建元洪熙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第490章 擔子難挑第417章 京都保衛戰159.第159章 血戰不退第407章 永樂十年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188.第188章 黃雀在後269.第269章 緩兵之計第84章 帝王心性第135章 兀狄哈狠人158.第158章 黑雲壓城215.第215章 女真八衛327.第327章 太子監國第433章 北征告終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第368章 明屬榜噶喇海第117章 終得所願第465章 風浪不止第396章 先甜後苦第479章 傳統手藝第58章 以鈔抵稅第62章 老丈難當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第401章 再議北征256.第256章 蒙古來投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261.第261章 軍民魚水第406章 東洲第一人269.第269章 緩兵之計第132章 得隴望蜀196.第196章 窮兵黷武171.第171章 親情難割270.第270章 兵臨城下第457章 爹求你件事139.第139章 萬事俱備第129章 百廢待興321.第321章 南北夾擊317.第317章 烏斯藏都指揮使第398章 大發戰爭財第336章 未竟之業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274.第274章 闔宮焚燃171.第171章 親情難割第340章 青藏驛道第124章 前路漫漫第357章 朱家歡樂第495章 孝子慈孫175.第175章 睚眥必報第51章 孜孜不倦314.第314章 試點四川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第405章 怨種父子第59章 東窗事發第14章 常鱗凡介第415章 戰爭序幕第376章 貪心不足第124章 前路漫漫254.第254章 登州海戰第60章 嶽婿矛盾第362章 後事之師第134章 以待天時第56章 陳年往事256.第256章 蒙古來投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88章 晉府難安第476章 大明銀行第512章 物是人非第363章 誘敵深入第481章 日不暇給174.第174章 天子收網第106章 倭夷入寇197.第197章 西南戰起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第15章 武英殿中第389章 日本國變300.第300章 滿載而歸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第434章 皇明宗規第505章 直掛長帆第365章 生擒阿魯臺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417章 京都保衛戰第367章 調停諸國184.第184章 火繩槍第60章 嶽婿矛盾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第45章 爲朱氏孫第354章 伉儷情深308.第308章 父不識子150.第150章 戰火再起222.第222章 奉天靖難第348章 恩逾慈母第90章 燕府三寶
第401章 再議北征第510章 漠北大捷第488章 欣欣向榮第442章 環球航行314.第314章 試點四川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第469章 建元洪熙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第490章 擔子難挑第417章 京都保衛戰159.第159章 血戰不退第407章 永樂十年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188.第188章 黃雀在後269.第269章 緩兵之計第84章 帝王心性第135章 兀狄哈狠人158.第158章 黑雲壓城215.第215章 女真八衛327.第327章 太子監國第433章 北征告終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第368章 明屬榜噶喇海第117章 終得所願第465章 風浪不止第396章 先甜後苦第479章 傳統手藝第58章 以鈔抵稅第62章 老丈難當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第401章 再議北征256.第256章 蒙古來投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261.第261章 軍民魚水第406章 東洲第一人269.第269章 緩兵之計第132章 得隴望蜀196.第196章 窮兵黷武171.第171章 親情難割270.第270章 兵臨城下第457章 爹求你件事139.第139章 萬事俱備第129章 百廢待興321.第321章 南北夾擊317.第317章 烏斯藏都指揮使第398章 大發戰爭財第336章 未竟之業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274.第274章 闔宮焚燃171.第171章 親情難割第340章 青藏驛道第124章 前路漫漫第357章 朱家歡樂第495章 孝子慈孫175.第175章 睚眥必報第51章 孜孜不倦314.第314章 試點四川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第405章 怨種父子第59章 東窗事發第14章 常鱗凡介第415章 戰爭序幕第376章 貪心不足第124章 前路漫漫254.第254章 登州海戰第60章 嶽婿矛盾第362章 後事之師第134章 以待天時第56章 陳年往事256.第256章 蒙古來投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88章 晉府難安第476章 大明銀行第512章 物是人非第363章 誘敵深入第481章 日不暇給174.第174章 天子收網第106章 倭夷入寇197.第197章 西南戰起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第15章 武英殿中第389章 日本國變300.第300章 滿載而歸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第434章 皇明宗規第505章 直掛長帆第365章 生擒阿魯臺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417章 京都保衛戰第367章 調停諸國184.第184章 火繩槍第60章 嶽婿矛盾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第45章 爲朱氏孫第354章 伉儷情深308.第308章 父不識子150.第150章 戰火再起222.第222章 奉天靖難第348章 恩逾慈母第90章 燕府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