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永樂二徵

“嗚嗚嗚……”

三月中旬,呼聲焦躁間,江東門碼頭再次迎來了繁忙。

站在碼頭上,代表天子的龍舟及黃羅蓋傘一個停泊船位,一個矗立岸上。

碼頭之上充斥着馬匹上船,兵卒上船的畫面,整個碼頭足有兩萬餘將士和上千名文官。

朱棣北征路上,一如既往的不會缺乏文臣的陪同,不管他是捨不得權力,還是想讓這羣江南文臣看看北方的環境艱苦,總之對於皇帝來說,他這做法並無不妥。

不過這樣的做法,首要保證的就是己方實力能蓋過對方,甚至能遊刃有餘的戰勝對方,不然就會像某位留學生一樣,不僅自己被俘,兵部和戶部兩位尚書,以及內閣大學士及六部侍郎大部分被一鍋端。

如果不是留學生沒把五朝老臣,禮部尚書胡濙和戶部尚書王直帶走,那北京才真是岌岌可危,僅憑于謙一個兵部侍郎根本鎮不住場子。

“六部尚書我留給你,我帶六部的左侍郎還有殿閣大學士去北邊就行。”

“你留在南邊監國之餘,別忘了好好照顧你孃親。”

黃羅蓋傘下,身穿黃色袞服的朱棣事無鉅細的交代着朱高煦,對此朱高煦也針對每一句給出迴應。

歷史上韃靼、瓦剌兩部自從分別被朱棣揍了兩頓後,韃靼每次聽到朱棣北征就立馬逃跑,瓦剌直接稱臣,成爲大明北征韃靼的馬前卒。

在朱棣北征病逝期間,馬哈木之子的脫歡在朝貢北京回程路上將太平殺害,把禿孛羅失也在同年底被脫歡殺害。

老大那一脈往後數,除了朱見深和朱厚照幹得不錯,朱祁鈺、朱載坖平庸外,其它人簡直就是稀碎。

曾幾何時,他帶着二十幾萬大軍北巡時,麾下騎兵也不過才七八千。

朱祁鎮上臺不到三年,阿臺汗被攻殺身死,全蒙古統一之下,朱瞻基成功養出了一個不亞於王保保時期的一個蒙古政權。

就這份外部戰略佈置,朱高煦真不知道怎麼吹所謂的“仁宣之治”。

雖說永樂開朝時,朱棣不放心把馬政交給朱高煦一個人管理,故此把馬政一分爲二,但隨着這七年過去,朱棣對朱高煦可謂十分滿意,所以朝廷上下大小事務幾乎都交給了他處理。

如今十二三年過去,自己都能輕鬆拉出三萬多騎兵了。

想到這裡,朱棣不免看向了紫金山方向,似乎在給孝陵之中的老朱彙報工作。

不過也正因爲瓦剌直接稱臣,所以在朱高熾、朱瞻基即位後並沒有將他們放在心上。

朱棣捋了捋自己的大鬍子,臉上的高興掩蓋不住。

朱棣回過神來,詢問了一下馬政的事情。

“沒什麼,就是政務上的事情。”朱高煦回過神來,只能扯了一個謊,畢竟他總不能說出老大那一家子幹出的好事情吧。

“此外,兒臣覺得這一戰,您最好是能把阿魯臺直接消滅,不然以蒙古人的性格,阿魯臺只要遭受這一次重創,日後必然都躲着您走。”

“眼下朝廷的太僕寺治下豢養未騸的軍馬爲七萬餘匹,已經騸的軍馬約二十二萬。”

聯想到這些,朱高煦不免日常吐槽起了大侄子。

“三萬四千騎兵和兩萬兩千馬步兵,嘿嘿……”

“除此之外,還有未騸乘馬十五萬匹,已騸乘馬二十六萬匹。”

直到他發現朱瞻基根本沒管自己征服土爾扈特部的事情,他立馬意識到機會到來,在接下來的十幾年裡開始統一蒙古的戰爭。

最起碼瓦剌和麓川別想在自己活着的時候崛起,不能把他們滅亡也要把它們重創,留給兒孫十幾二十年太平。

在朱高煦的彙報下,直接掌握在太僕寺和軍隊的牧羣數量有近一百萬匹馬,三十餘萬頭牛。

“北邊的民夫、糧草已經徵調齊全,只要您不要想着打完阿魯臺再去打馬哈木、太平他們就行。”

“一旦被您重創一次,日後您就別再想找到他們的主力了。”

一想到這些,朱高煦就覺得自己取代老大那一大家子簡直就是天命所歸。

“你想什麼呢?”

“兀良哈是沒有辦法,他們無法攜帶大量牲畜從漠東逃回漠北,但韃靼和瓦剌不一樣。”

等朱瞻基死的時候,留給朱祁鎮的局面是全蒙古除阿臺汗外,其餘部落盡數臣屬瓦剌的局面。

“對了老二,馬政你弄得怎麼樣了?”

“嗯……”

至此,瓦剌三大部中脫歡一家獨大。

北邊養出了一個能拉出九萬兵馬的瓦剌,南邊養出一個能拉出十幾萬兵馬的麓川,海上舊港宣慰司也日漸式微,中南半島陽奉陰違,西邊哈密還被瓦剌挾持……

朱瞻基對於其它兩部也不扶持,只在名義上冊封太平之子捏烈忽襲爵爲賢義王,結果脫歡直接派兵征服土爾扈特部,並忐忑等了幾個月。

朱高煦這話是根據他對蒙古人的瞭解,以及對歷史的清楚所分析的。

“俺這次帶着羽林三衛和肇州左右二衛北上,算上孟章所轄的肇州、吉林二衛,朱能和丘福的燕山衛和蔚州衛,以及王義的大寧衛,一共是十個衛,五萬六千人。”

人口沒有太大增長,百姓叛亂規模比永樂年間還要大,外部局勢糜爛一片。

正因如此,朱棣很多事情不用過問,朱高煦就能辦的很好,甚至超出朱棣的預期。

看着朱高煦明明有事卻不想說,朱棣狐疑的應了一聲,隨後纔看向了正在上船的文臣武將及兵馬。

如果算上西北、西南、西番的邊騎,那大明也有近七萬騎兵了。

“除了軍馬和乘馬,牧場還養有挽馬近三十萬匹,耕牛三十餘萬頭。”

就他們乾的那些事,朱高煦生怕自己告訴朱棣後,朱棣直接高血壓被送回幹清宮和徐皇后作伴。

朱棣看着朱高煦不說話,一臉狐疑。

這個數據,是歷史上朱棣在永樂十九年才完成的功績,但由於朱高煦亂入,致使大明提前滅亡兀良哈,獲得了大批牧羣,加上渤海草場充足,豆料充足,故此纔得到了這樣的成果。

這些掌握在朝廷手中的挽馬耕牛都是實打實的生產力,如果將他們投入到某一省,那能迅速讓一省之地增加許多耕地。

當然,前提條件是配給百姓足夠的豆料和糧食,讓他們可以毫無顧忌的開荒。

“這些挽馬和耕牛,你準備調撥給誰?”

朱棣自然也明白挽馬和耕牛對農業的重要性,所以詢問起了朱高煦。

對此朱高煦則是不假思索的回答道:“雖然有耕牛挽馬六十餘萬,但能出欄的從事農業生產的不過十餘萬。”

“這些耕牛挽馬,豢養在漠東三衛的就地發放給當地百姓,爭取三年後讓當地百姓每人擁田十畝以上。”

“至於剩下的,兒臣準備調給北直隸、山東和河南。”

北直隸、山東和河南,這三個省不管放在哪個時期都是農業上的大省,可由於兩宋遼金三易回河和元代以來的黃河決口,此時生活在這三省土地上的百姓不過九百餘萬,所開墾耕地也不足八千萬畝。

這三省的耕地潛力不用說多,如果能有配套的耕牛和挽馬,那一戶人家完全可以粗放式耕種近百畝耕地。

按照三省一百五十餘萬戶來算,哪怕不移民,這些百姓也能在後續開墾並粗放耕種一億五六千萬畝耕地。

這三省的耕地潛力如果按照後世來算,那足足有三億畝,即便黃河沒有改道,沒能衝擊出來東營那一大片,也不會少到哪裡去。

朱高煦其實很想在北方搞大農莊式的生產方式,即北方二百餘萬戶百姓,開墾並耕種數億畝耕地的經濟形式,然而生產力不允許他這麼做。

沒有進入工業化前,一個農民純人力頂多耕種五畝,一個五口之家頂多不超過三十畝,哪怕粗放些,也不過五十畝。

粗放式的下場必然是畝產不如精耕細作來的高,這點太學的試驗田已經試過了。

在江南精耕細作一畝地能產出兩石半乃至三石,粗放耕作頂多兩石,甚至部分只有一石七八斗。

所以即便北方粗放耕種,也不會突破現有產出的產量。

想要突破現有產量,就是讓生產力提高,而生產力的提高除了科技進步,就只有發放作爲生產力的耕牛、挽馬。

十餘萬耕牛挽馬如果投入一個省,那能在口糧保證的情況下,讓這個省在人口不曾流入的情況下,耕地直接增長數百萬畝。

因此,這十餘萬耕牛挽馬對於江南是錦上添花,可對於北方諸省卻是雪中送炭。

朱棣對於朱高煦的安排很滿意,但還是建議道:“最好還是安排給北直隸,日後調糧走北直隸要比河南距離更近一些。”

由於朱棣上次北征返程在北直隸東邊修建了天津衛,因此北直隸的糧食也可以走天津運往遼東的遼河,一路抵達開平後,北上四百里就能走長春北邊的松原所運往鶴城衛。

這條路線走下來,時間不會超過二十天,損耗不會超過四成。

“那就先滿足遷入河南百姓的需求,然後盡數交給順天府、永平府和河間府的百姓吧。”

朱高煦做出安排,朱棣頷首後也看了看上船的隊伍。

在確定還需要一段時間後,朱棣也和朱高煦交代道:“甌寧王府的事情,你不要查了。”

“兒臣沒查。”聽到朱棣說起甌寧王府的事情,朱高煦低垂眼眸頷首。 見狀,朱棣鬆了一口氣:“這事情俺已經解決好,你不用插手,這次伱監國,不會有人給你添亂子了。”

“是……”朱高煦點頭,同時也不忘對朱棣交代道:

“父親此次北征,若是能多多繳獲牛馬南下,可直接交託給孟章、王義在大寧、渤海分別牧養馴化這些耕牛、挽馬。”

蒙古牛不會耕種,想讓它學會耕種,必須人工干涉並馴化他們才行。

這個時間短則幾個月,長則幾年,如果無法馴化,那就留着當牧種,等待生下小牛後,人工開始馴化小牛來耕種。

朱高煦讓朱棣把牧羣交給孟章,是因爲渤海和大寧、遼東等地已經有一套成熟的馴化體系了。

朱棣自然也知道,所以他沒有像以前一樣討價還價,而是點頭應下後重復吩咐:“記得照顧好你孃親,俺回來要見她好好的。”

“您放心……”朱高煦躬身作揖,朱棣見狀也招呼王彥跟自己準備上船。

瞧着他們走遠上船,朱高煦心裡百感交集。

江風吹了他許久,他才嘆息着轉身離去。

在回到金輅附近後,朱高煦便見到了焦急等待在原地的亦失哈。

“怎麼了?”

“四川發生了民變……”

亦失哈的回答讓朱高煦緊皺眉頭:“上車說。”

“是!”亦失哈爲朱高煦開門,在朱高煦上車後跟隨上去,並吩咐金輅和護衛返回宮城。

做完這一切後,亦失哈才從袖中拿出了四川布政使蹇義的奏疏。

接過奏疏一目十行,朱高煦大致搞清楚發生了什麼。

四川人口稀少是事實,所以在李景隆、盛庸、沐春等人改土歸流,平定西南夷叛亂的過程中,被俘的土民並非是就地安置,而是遷徙到了四川、湖廣等地安置。

朝廷挑選的安置地方,通常是丘陵或平原地區,而不是挑選容易割據的山區。

站在土民的角度來看,從山區遷移到丘陵、平原上,這是一件大喜事纔對。

況且隨着四川新政展開,朝廷開始給土民和四川百姓提供一定數量的口糧,讓他們可以放心開荒耕種,這更是好事一件。

當初朝廷安置土民的地方,是朱高煦親自選的潼川、資州和順慶府的西南丘陵平原地區。

正因如此,他從未擔心過當地土民會叛亂的事情。

此刻他手中的奏疏中,蹇義簡單彙報了一下土民叛亂的原因和情況。

簡單來說,就是自從川東南貴州地區的土司從南京返回當地後,便有不少主動選擇接受改土歸流。

對於接受改土歸流的土司,朝廷的做法是遷移一半土民進入二府一州,調撥口糧,發放農具的同時指揮他們自己修建房屋,並對四周開墾荒地。

這一切做法並無不妥,至少在蹇義看來,這放在這個時代簡直就是仁政。

然而隨着土民遷徙到二府一州的數量越來越多,其中不免混雜了一些其它大土司的耳目。

他們日常煽動當地的土民,不過在朝廷調撥口糧和發放農具,修建房屋的仁政下,並沒有多少土民選擇信任這羣人。

然而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頑固的土民聚集在了他們四周。

起先蹇義也沒放在心上,而是覺得朝廷只要開誠佈公,幫助他們在當地安居樂業,他們就不會發生譁變的事情。

可事實證明蹇義還是低估了這羣人的頑固,這次的民變發生在順慶府治下的西充縣,起因是因爲一場暴雨致使朝廷押運給西充縣土民的糧食耽擱。

其實耽擱的時間並不長,不過五天而已,並且西充縣的縣丞已經調查過治下土民的情況,家中都有起碼半個月以上的餘糧,所以簡單解釋過後,他便沒放在心上。

然而在朝廷的兵馬司和縣丞離開後,當地一些居心不良的土民開始蠱惑四周土民,並說他們吃了太多糧食卻沒有產出,朝廷已經決定徵調兵馬圍剿他們。

這種漏洞百出的謊言,在當地縣丞乃至蹇義,甚至朱高煦看來都那麼可笑,然而對於常年被土司盤剝,被官兵追殺的土民來說卻十分常見。

二月二十四日,西充縣土民叛亂,好在他們準備不充足,沒能攻下西充縣。

隨着西充縣放飛信鴿送出消息,西充所的衛所兵開始調兵平叛。

由於四川衛所改制,所以西充千戶所的兵卒是滿額的一千人。

當這一千人出現在西充的時候,不足萬人的土民叛軍僅在交鋒間隙就開始潰敗。

對於西充千戶所的官兵來說,土民只要叛亂就是叛軍,所以他們自然沒有手下留情。

交戰半日,數千土民叛軍屍首分離,剩餘不足四千人被趕來的西充知縣、縣丞招撫。

一場普通的鎮壓,原本也就到此爲止了,然而隨着有心人的發酵,二府一州不少土民卻聽信謠言,認爲這是朝廷對土民的屠殺開始。

正因如此,過去半個多月的時間裡,二府一州先後爆發了十餘場土民叛亂,規模從數百人到數千人不止。

“一羣雜種!”

朱高煦看着奏疏內容破口大罵,他罵的不是被蠱惑的土民,而是致使蠱惑土民的人。

這件事他都不用想就知道是川東南的貴州四大土司在搞事。

雲南的三大土司裡,木氏已經接手改土歸流,其它兩個土司距離四川太遠。

廣西三大土司沒有那麼長的手,所以只能是貴州的四大土司。

“楊文進入四川了嗎?”

朱高煦詢問亦失哈,亦失哈點了點頭:“他已經在資州平定叛亂了。”

“告訴他,以招撫爲主,其次纔是動兵。”朱高煦提醒道:

“另外,把這件事情告訴當地的土民,讓他們清楚誰纔是敵人。”

說罷,朱高煦想到了西南的佈局,隨後繼續道:“此次叛亂結束後,立馬着手開始募兵訓練,火器要加緊送往四川。”

“六月前要實現對四大土司的包圍,當地衛所高築城、廣積糧,老老實實等待援兵。”

“另外讓西廠駐川東南區域的土司進行調查,看看他們最近在幹嘛。”

佈置完一切,朱高煦看着亦失哈將這一切用書筆記下。

待他寫完,朱高煦這才揉了揉眉心,而亦失哈也擔心道:“殿下,同時對漠北和西南動兵,這會不會太頻繁了些。”

“當斷則斷,趁朝廷有兵有錢,施以霹靂手段才能讓他們知道誰纔是天下共主。”

朱高煦毫不猶豫的給出回答,他從來不把那羣試圖頑抗朝廷的土司當正常人,他們說到底也是野心家。

如果不趁這個時候解決他們,那留到後世就又是一場播州之役、奢安之亂。

反正朝廷現在有錢有糧還有人,並且四大土司也纔剛剛得知朝廷要着手對貴州進行全面改土歸流。

以他們的速度和所能借助的材料來看,他們無法構築抵擋西南軍團手中的攻城炮。

既然如此,那自己爲什麼不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這羣傢伙盤踞當地數百上千年,手中積攢的錢糧和耕地、人口不在少數。”

wWW⊙ttkan⊙c ○

“加上此前他們在安南所做之事,所劫掠之財貨、人口,拿下他們之後所繳獲的東西,即便無法填平軍費,也不會讓軍費有想象之中的那麼大。”

朱高煦做出分析,並對亦失哈交代道:“雖說我不把他們放在眼裡,但以他們對當地的熟悉來看,這場戰事應該要持續一兩年。”

“抓住這個時間,讓山東、渤海、遼東等地畢業的部分學子學習當地土民的土話,這樣會方便我們日後直接管理當地。”

朱高煦交代着亦失哈,可亦失哈卻笑着作揖道:

“殿下放心,這件事情您之前就安排過了,一些畢業學子已經學習兩年有餘了。”

“我之前安排過?”朱高煦聞言也尷尬一笑:“倒是忙的忘記了,現在倒是能派上用場了。”

“既然這樣,那就讓他們抓緊學習,估計頂多一年,朝廷就需要派人前往當地部分地區進行管理了。”

“是!”亦失哈點頭回禮,而此刻金輅也駛進了宮城,停在了東宮門口。

朱高煦在亦失哈的幫忙下下車,走進春和殿後似乎想到了什麼,回頭看向亦失哈:

“對了,幫我查一查這兩年科舉的進士裡有沒有一個叫做王驥北直隸進士。”

“奴婢領教令”亦失哈點頭,儘管不知道朱高煦爲什麼要找這人,但他向來是按照意思辦事。

瞧着亦失哈走遠去辦這事,朱高煦也不由看向了晴朗的天色,用手遮在眉目前,低語道:

“蔣貴、陳懋都有了,現在再湊齊王驥,大明還能再興旺四十年……”

第131章 日出松江第109章 雲南告急184.第184章 火繩槍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284.第284章 諸事繁雜第13章 大樹營內第130章 秦王樉薨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第2章 大教場第436章 春風吹又生第47章 東宮名錄第522章 崑崙角海戰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第94章 朝夕禍福第135章 兀狄哈狠人第427章 積學有待第444章 天家無情第137章 北亂南治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第103章 亂我家者第500章 朱門父子180.第180章 另尋他路第360章 再徵漠北第459章 闔家團圓第6章 陰晴圓缺第6章 陰晴圓缺第95章 身不由己第448章 遷都北京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第461章 解決民生第451章 繁花似錦第391章 大明孝子第370章 父子合謀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112章 威震西南161.第161章 一騎當千第363章 誘敵深入第466章 各懷鬼胎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第367章 調停諸國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第407章 永樂十年第129章 百廢待興258.第258章 楊清水驛之戰第76章 造船平倭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441章 父慈子孝244.第244章257.第257章 大戰在即第50章 漢人皆說胡兒語第43章 春和不和第514章 南楊北王第2章 大教場191.第191章 十六字訣第76章 造船平倭第364章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325.第325章 永樂三年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23章 爺孫較勁147.第147章 崽坑爺糧第43章 春和不和246.第246章 末路盡忠第402章 甕捉野豬第502章 洪熙大閱兵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第504章 各懷鬼胎第406章 東洲第一人第101章 錢鈔事起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217.第217章 名利皆要第31章 謠言害人第357章 朱家歡樂265.第265章 午夜驚魂第124章 前路漫漫第90章 燕府三寶第505章 直掛長帆第405章 怨種父子第343章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139.第139章 萬事俱備第468章 漠北事變第33章 金陵街坊207.第207章 子債父償第118章 未雨綢繆第461章 解決民生第99章 閉門思過223.第223章 戰火奮燃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第6章 陰晴圓缺第424章 燕臺虎峪第33章 金陵街坊第485章 遠征克什米爾284.第284章 諸事繁雜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414章 張弛有序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
第131章 日出松江第109章 雲南告急184.第184章 火繩槍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284.第284章 諸事繁雜第13章 大樹營內第130章 秦王樉薨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第2章 大教場第436章 春風吹又生第47章 東宮名錄第522章 崑崙角海戰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第94章 朝夕禍福第135章 兀狄哈狠人第427章 積學有待第444章 天家無情第137章 北亂南治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第103章 亂我家者第500章 朱門父子180.第180章 另尋他路第360章 再徵漠北第459章 闔家團圓第6章 陰晴圓缺第6章 陰晴圓缺第95章 身不由己第448章 遷都北京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第461章 解決民生第451章 繁花似錦第391章 大明孝子第370章 父子合謀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112章 威震西南161.第161章 一騎當千第363章 誘敵深入第466章 各懷鬼胎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第367章 調停諸國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第407章 永樂十年第129章 百廢待興258.第258章 楊清水驛之戰第76章 造船平倭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441章 父慈子孝244.第244章257.第257章 大戰在即第50章 漢人皆說胡兒語第43章 春和不和第514章 南楊北王第2章 大教場191.第191章 十六字訣第76章 造船平倭第364章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325.第325章 永樂三年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23章 爺孫較勁147.第147章 崽坑爺糧第43章 春和不和246.第246章 末路盡忠第402章 甕捉野豬第502章 洪熙大閱兵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第504章 各懷鬼胎第406章 東洲第一人第101章 錢鈔事起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217.第217章 名利皆要第31章 謠言害人第357章 朱家歡樂265.第265章 午夜驚魂第124章 前路漫漫第90章 燕府三寶第505章 直掛長帆第405章 怨種父子第343章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139.第139章 萬事俱備第468章 漠北事變第33章 金陵街坊207.第207章 子債父償第118章 未雨綢繆第461章 解決民生第99章 閉門思過223.第223章 戰火奮燃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第6章 陰晴圓缺第424章 燕臺虎峪第33章 金陵街坊第485章 遠征克什米爾284.第284章 諸事繁雜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414章 張弛有序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