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第257章 大戰在即

第257章 大戰在即

“定射裝填、預射三輪,目標萊州城垛,自我調整角度……”

“預備……放!!”

“轟轟轟——”

建文二年二月二十二日,當專屬渤海軍的炮兵用語出現在山東半島陸地上的時候,第一個直面渤海神機三營炮擊的,是橫亙在青州府與登州府之間的萊州府城。

城外,由三千神機營,一百門野戰炮,以及兩千女真馬步兵的渤海精銳將萊州城團團圍住。

幾日時間,登州府全府被後續登陸的渤海馬步軍、騎兵及馬步神機營拿下。

朱允炆口中那被賊兵“蹂躪”的二十餘萬百姓,成功擴大範圍到了七十八萬七千餘人,並且還在不斷增加。

例如眼下,當一百門野戰炮展開炮擊,本就由屯兵與鄉勇組成的萊州縣守軍開始自亂陣腳。

萊州城的城垛在不足半里的距離下遭受炮擊,許多被擊中的牆垛炸裂,碎石飛出。

儘管沒有造成什麼傷害,但那種心理上帶來的壓力讓守軍難以承受。

“把城垛通通打光,然後用火繩槍和開花彈壓制。”

“末將領命!”

城外的渤海軍中,孟章用望遠鏡打量着萊州的城防,確定野戰炮可以摧毀城垛後開始下令。

得令的炮兵千戶開始繼續指揮炮擊,神機營火炮以每字時一輪的炮擊流程開始對萊州傾瀉炮彈。

在山東,他們根本不用擔心把火藥和炮彈打光。

僅在登州府繳獲的火藥,便多達四十餘萬斤,而山東在明初更是產鐵大省,僅官營的鐵坊產鐵就達到了三百餘萬斤,位居全國第三。

就連火繩槍所使用的鉛彈,山東每年也能產出三十二萬餘斤。

因此,從登州府繳獲的除了火藥外,還有許多鐵料和鉛料。

這些料子,足夠支撐渤海軍一路攻城拔寨。

“孟大哥,你說殿下有必要叫我們攻城拔寨嗎?”

“我們眼下,不應該直接騎兵突擊京城嗎?”

孟章身旁,跟隨他而來的趙牧眺望萊州城,話裡話外十分好奇。

對此,孟章也想了想,片刻後纔開口道:“淮河泗水之地,說到底還是有些屯兵的,就如這山東。”

“雖說是屯兵,但早年太祖高皇帝在時,亦會訓練他們,因此他們也有不俗戰力。”

“當然,較之我們,他們是差了很多,但如果用來守城,亦或者是曠野騷擾,那還能給我軍帶來不小麻煩的。”

“何況眼下關外百萬百姓的糧食僅夠吃一個月的時間,從登州前往京城,最少也有一千三四百里。”

“若是我們無法在一個月內拿下南京,那關外的百萬之民吃什麼?”

“況且,弟兄們登陸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因此殿下所想的,應該是利用這一個月,儘可能將糧食、人口運往遼東。”

孟章說着,又示意趙牧看向萊州城。

“那城裡,起碼有十幾萬百姓,上百萬石官、民糧。”

“若是拿下萊州城,乃至整個萊州府的話,那我們就無後顧之憂了。”

拿下登、萊二府,這是朱高煦在出發前留給孟章的任務。

登萊二府有民一百六十萬,有耕地六百餘萬畝,是妥妥的產糧之地。

拿下登萊,就可以解渤海的燃眉之急,就可以讓渤海放出雙手。

想到這裡,孟章繼續看向了萊州城,冷着臉:“繼續炮擊,要麼他們投降,要麼我們攻城。”

“轟轟轟——”

沉悶的火炮聲響起,再度朝着萊州城頭的牆垛打去。

在半里不到的距離中,哪怕是渤海火炮中射程較短野戰炮,也能做到十炮中七。

萊州城東的牆垛在渤海軍不停的炮擊中開始成段垮塌,守軍只能不斷依靠尚未被摧毀的其它牆垛躲避。

從辰時到正午,能被守軍所依託的牆垛越來越少,最後乾脆擠到了箭樓之中。

看着這一切,萊州衛指揮使欲哭無淚,只能抓住從城中跑上箭樓的指揮同知詢問:“都司的援兵什麼時候到?”

“沒有…沒有援兵了…”指揮同知同樣欲哭無淚:“都司回信說了,青州被賊軍以騎兵圍城,各衛只能自守,無援兵馳援萊州。”

“完了……”聽到沒有援兵,萊州衛指揮使恍若雷擊,雙腿一軟,直接坐在了地上。

黃昏時分,萊州城的東城牆垛有近七成被渤海軍的火炮摧毀,萊州衛指揮使房惠、知縣汪和開城投降,獻上衛所的《軍屯冊》與萊州府《魚鱗圖冊》、《黃冊》。

眼見萊州投降,孟章當即讓知縣汪和與指揮使房惠寫信給萊州各千戶所、百戶官及各處縣鎮,由渤海騎兵派往。

一時間,萊州府各州縣衛所望風而降。

與此同時,朱高煦也率領三千騎兵截斷了青州城通往各府縣的交通要道,親率三千騎兵包圍了青州府,營造出了一種要一步步拿下青州,進逼濟南、德州、滄州三地的假象。

如此消息通過信鴿傳往北平各府縣,李景隆所率兵馬開始由晉州直奔德州,吳高、徐凱二人,分別領兵退往李景隆所佈置的涿州、東安防線。

安陸侯吳傑接到李景隆軍令,從徐凱手中分兵五萬南下馳援滄州。

俞通淵、平安、陳暉、滕聚等人更是親率兩萬騎兵南下,先一步抵達了滄州。

爲了防止被朱高煦切斷補給線,南軍三十萬人齊齊被他所調動,這讓剛剛帶隊走出燕山山脈,準備在北平大展身手的朱棣發了起懵。

“你說老二渡海拿下了登州,現在已經打到青州了?”

二十四日,在南軍馳援運河的時候,朱棣才從燕山之中走出,剛剛抵達昌平便得知了這條好消息。

不止是他不敢置信,朱能、丘福及朱高煦的老部下王義都不敢相信。

他們繞道突襲蔚州、包圍大同,就這才調動了李景隆十萬大軍,結果朱高煦直接上演了渡海登陸,一副要切斷運河的架勢,逼得三十萬南軍南撤防守。

“老二這魄力,都快趕上俺爹了……”

饒是朱棣,也不由感嘆了起來。

不是每個人都有朱元璋那種氣魄,況且即便是朱元璋,他也不過是指揮了萬人渡海進攻遼南,這難度和朱高煦從遼南渡海進攻山東可不是一回事。

朱元璋敢於派馬雲、葉旺渡海遼南,是因爲遼南的劉益投降明軍,明軍有了接應的人手纔會如此。

可反觀朱高煦,單從信上的情報來說,他是完全靠渤海水師的實力擊退了南軍引以爲傲的水師,然後炮擊拿下了登州城。

“老二這小子,是越來越了不得了。”

朱棣唏噓一聲,作爲十分喜歡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朱棣看着眼下局面,不由的想起了李世民和李淵。

“俺不會步李淵後塵吧……”他如朱高熾當初與張氏所說的一樣,陷入了片刻的糾結。

不過他畢竟是朱棣,那個被朱元璋譽爲肅清沙漠的燕王。

抓抓大鬍子,朱棣又笑道:“還行吧,距離俺還差了些。”

他的那份自信又回來了,面對當下複雜的局勢,朱棣也翻身下馬,示意朱能他們幾個跟上。

帶着朱能等人,朱棣將地圖攤開在地上鋪開,隨後指着北平、滄州、涿州、德州、青州等地開口道:

“眼下,老二替北平解了圍,南軍的吳高、徐凱依託胡良河、蘆溝河與俺們對峙,加上李景隆先前修建的塹壕、土城,俺們要是正面與他們交手必然不利。”

“吳高這個人心思縝密又膽小,當初和老二做對手的時候就像個王八一樣耗着,肯定不會出來與俺們交手。”

“倒是東安的徐凱那邊好對付,而且只有五萬人。”

“東安距離滄州二百五十里,即便是俞通淵和平安、陳暉、滕聚他們四個人率騎兵馳援,也需要起碼兩天的時間。”

“況且徐凱衝動又膽小,即便出營,也會向滄州方向求援。”

“俺的想法就是,先拿下滄州援軍,然後趁徐凱馳援時設伏擊敗他,然後繞到吳高的身後,用最快的速度趁他還沒得到徐凱敗亡的消息,在清晨時分突襲。”

朱棣很敢想,用六萬馬步騎兵配合,擊敗滄州的援兵,然後再擊敗徐凱五萬精銳,最後又奔襲一百三十餘里外的吳高。

只要這一計劃能成功,吳高和徐凱、吳傑的二十萬大軍將會被打的丟盔棄甲,李景隆只能帶着手中十萬步卒重整潰逃南下的敗兵。

不過這麼做也有問題,那就是他們需要青州的朱高煦儘可能的將李景隆的主力吸引到德州,這就需要朱高煦進一步威脅濟南,給李景隆更大的壓力。

“王義你派八百里加急,走永平乘船前往登州,將消息送給老二,看看老二能不能做到。”

朱棣不給諸將思考的時間,便自顧自的拍下案來。

王義聞言也沒有拒絕,而是順從的作揖,畢竟這件事並沒有威脅到渤海的利益。

如果朱棣真能擊潰吳高和徐凱的十五萬大軍,屆時只要和自家殿下南北配合夾擊,李景隆剩下的那十七萬大軍也會很快敗亡。

因此在王義的授意下,渤海的一隊加急馬步兵奔向了永平,朱棣也在理清思緒後決定率軍先返回北平休整一夜,好好籌謀何時動兵。

黃昏時分,他便率大軍抵達了北平城下,朱高熾帶着朱高燧、張玉前來迎接他。

“爹,老二拿下了登萊,把南兵吸引過去了。”

“俺今早聽說了。”

翻身下馬,朱高熾迎上來的同時說着南邊的事情,朱棣也點頭笑着表示知道。

隨後他將目光投向了張玉,點頭打過招呼後,這纔將目光放到了老三朱高燧身上。

由於是小兒子,加上自己的過度寵溺,因此老三朱高燧持寵而嬌。 去了京城後,朱棣原本以爲他能改改脾氣,結果不曾想反倒是變本加厲了。

在這北平緊要時刻,朱棣、朱高熾二人都穿着鴛鴦戰襖,就連太監都披上了號衣,唯獨朱高燧穿着顯眼,披着一件綢緞圓領袍。

朱棣也不好在衆人面前說教他,只是對朱高燧開口道:“老三,在北平多聽伱大哥的話,俺明日還得繼續南下。”

“兒臣知道了。”朱高燧不以爲意,他現在只覺得自家二哥都打到青州府了,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能打進京城,到時候他也能弄個親王噹噹。

瞧着他那副模樣,朱棣不由皺眉,朱高熾看出情況不對,連忙站到朱棣身旁打圓場。

“爹,娘還在後府等着您呢。”

“嗯……”朱棣頷首,對一旁的張玉交代:“張玉,你帶人佈置城外營壘,補充馬料,給將士們殺豬宰羊,弄些肉食吃吃,俺先回府上去了,稍晚些再來作陪你們。”

“末將領命……”張玉應下,朱棣便帶着朱高熾和朱高燧返回了燕府。

在回去的路上,朱高熾也與朱棣說道:“三日前,兒臣給遼東撥去了十二萬石糧食,不過北平和永平的糧食還能撐到九月,您不用擔心。”

“撥給老二是好的,他那裡百姓多,況且我聽聞他拿下登萊後,又遷移了登萊的一些人口前往了遼東。”

朱棣的消息十分靈通,這些事情就連朱高熾都不知道。

“遼東苦寒,老二遷移這麼多百姓過去,恐怕百姓會很不願意。”朱高熾對遼東的認知,還是充滿了江南士大夫的那種偏見。

朱棣聽後不是很喜歡,反倒是爲遼東說了起來:“那遼東,雖說比北平冷些,但也沒冷到哪裡去。”

“說是苦寒,當年俺到北平的時候,北平也不過百萬人,如今都二百餘萬了,也變得繁榮了些。”

“現在遼東百姓數量也過百萬之數,繁榮起來也是遲早的事情。”

“更何況,老二的理政手段也是被你爺爺青睞的,我看他在渤海就幹得不錯,不然也不可能憑藉貧瘠的渤海就拉出四五萬的人馬。”

“這數量,就連人口是渤海數倍的遼東都拉不出來,老二隻要稍加治理,日後遼東說不定會成爲一個好地方。”

朱棣具體也說不出用什麼手段能把遼東治理的繁榮,但是見過吉林城的他堅信自家老二的理政能力。

連那麼貧瘠的吉林,都能在他的手段下不過數年就變得堪比江南一些府城,如今得了遼東和大寧、登萊百萬人口,關外之地必然興盛。

“那兒臣就拭目以待了。”朱高熾笑笑,但不是嘲諷,而是打趣。

朱高煦的理政能力,還有他那一手看山點礦的本事,這些朱高熾都是清楚的。

旁人說要讓遼東興盛他不信,但如果執政的是老二,他便會相信。

父子二人交談甚歡,跟在他們身後的朱高燧則是看着嫉妒。

“二哥立功又不是你跟着立,你擺什麼譜。”

他在心中暗自嘀咕,卻不想是他自己參與不進這個話題,怪不得旁人。

倒是在他總想着用朱高煦來壓制朱高熾的時候,此刻遠在千里之外的朱高煦卻在忙着算賬。

“殿下,都在這裡了,每個小旗借了多少東西,打了多少白條,都計算在這裡了,一共是七百二十四石五十六斤豆子,一千三百四十二斤米和七十二頭豬,三百四十五隻羊。”

青州城外,當三千渤海精騎截斷道路,擺出架勢吸引李景隆的時候,徐晟抱着一堆賬本走了進來,口中說着一大串數據。

這些東西,都是渤海軍這三千精騎這幾日和百姓借走的東西。

坐在帥帳內,朱高煦用刀吃着烤羊腿,見徐晟來了,便開口說道:

“這借了東西的村莊都要登記造冊,讓孟章帶人來組織他們遷徙去登、萊二府,用當地的耕地來償還。”

“這工作繁瑣,因此南下前我已經讓亦失哈帶着一千吏目南下,你需要把賬本送到登州,把我的要求告訴亦失哈就行。”

“好!”徐晟咧嘴笑着,同時坐在地上,單手倚着朱高煦的案几。

他那模樣放在這個時代的文人看來是不尊重朱高煦,但在渤海卻是常態,渤海軍紀嚴明,可也充滿人情味。

“百姓們都不信我們會還。”徐晟小心翼翼說着,朱高煦卻淡然用刀削了大塊肉遞給徐晟:“自我們之前無人這般對他們,他們自然不信。”

“不過自我們之後,他們便信了。”

“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嗎?”徐晟狼吞虎嚥得將那大塊肉吃下,朱高煦卻輕笑:

“爲的就是讓百姓知道我們纔是子弟兵,而南軍還是他們所認知的南兵。”

南軍的紀律好嗎?

自然是好的,但那是和封建時代的其它軍隊相比。

如果要拿南軍和接受了近現代訓練的渤海軍相比,南軍就和兵痞沒什麼兩樣,頂多也就是內地的官兵軍紀好些,類似甘涼、遼東、陝西等地邊兵就不行。

這不是歧視,而是擺在眼前的現實。

邊兵成分複雜,有漢人更有蒙古人和西番人,他們接受的教育自然是無法與內地的官兵相比的,所養出的思想也大相徑庭。

在他們看來,自己腦袋懸在褲腰帶上,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死了,拿點好處有什麼的。

就是這種思想,讓他們和渤海軍成爲了兩種時代的代表。

朱高煦推行的是兵卒一定要接受教育,哪怕付出代價也要如此。

接受教育的兵卒,尤其是軍事教育的兵卒是十分可貴的,就如眼下的老渤海軍。

老渤海軍可以接受丈量田畝、簡單繪圖、登記造冊等曾經胥吏才能做的事情。

一旦要擴軍,四萬老渤海軍可以立馬擴編爲四十萬人,而且他們所帶出的兵卒,紀律必然要比南軍要好上那麼一些。

這四萬老渤海軍,便是朱高煦日後掌握大明軍隊的底氣,而渤海的三萬多學子,則是朱高煦掌握江南經濟的底氣。

當然,三萬學子想要掌握直隸、江西、浙江三千萬人的經濟和稅收未免太過困難,所以朱高煦還需要在關外不斷培養學子。

如果他有十萬關外學子,他就敢給他們配護衛,對江南開展耕地清查,保證每一年的賦稅不出現拖欠。

江南常年拖欠賦稅,還不是吃準了朝廷拿不出那麼多胥吏來維持地方運轉,只能依託士紳富戶的關係來收取基本稅收?

既然如此,那自己就用關外的學子來取代他們的作用,將稅收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當然只是這樣還不夠,攤丁入畝纔是緩解百姓壓力的辦法,不過朱高煦要做的攤丁入畝和雍正要做的不同。

雍正的攤丁入畝,無非就是明代中後期地丁合一的升級版。

這項舉措客觀上是對底層農民人身控制的放鬆,但這項改革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沉重的負擔問題。

不管是攤丁入畝還是官紳一體當差納糧,還是豁除賤籍、地主佃戶平等法律……這些東西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負擔。

因爲它們從本質上就是爲了剝削百姓而達到充實國庫的政策,而雍正的理念也是爲了充實國庫,而非改善民生。

攤丁入畝造成了很大的災難,地主與富農尚能維持,但擁有貧瘠的土地的貧農則入不敷出,反而造成了流民。

火耗歸公是增加國庫財政收入的手段,百姓的負擔沒有減輕,反倒更加沉重了。

廢除賤籍,本質上就是爲了向這羣不用交稅的賤籍收稅。

至於官紳一體當差納糧,這項政策很好,但怎麼施行,能不能實現?

至少在朱高煦的印象裡,這項政策就連雍正自己都只在部分地區實行過一段時間,然後就悄無聲息的沒了。

對農民收稅,朱高煦還是那個看法,收稅要從土地收,但同時要根據地方的情況不同,設置不同的稅收門檻。

這點上,老朱對北方除山西,南方除江南外都做得很好。

畝產高的地方自然要多收,畝產少的地方便要少收。

說出來很容易,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十分困難。

想要把這套系統運轉好,必須要有足夠的基層稅收官員,因此興教育是能維持國家稅收系統運轉的前提。

在興教育的同時,還必須要牢牢掌控住這個教育系統,不然就會落得國子監的下場。

明初朱元璋、朱棣能靠國子監的貢生來隨意裁撤更替不作爲官員,但到了明朝中後期就不行。

說到底就是國子監都被滲透成了篩子,加上他們的背景也大多是江南、湖廣一帶,他們自然不願意爲了朝廷去得罪自家家鄉的鄉紳富戶。

“頭大啊……”

朱高煦一想到日後自己要治理一個國家,並且還要將這個國家治理好,腦中思緒就不斷涌出。

他如果要讓大明維持一個封建體制,那治理大明自然很容易。

可他不能,因爲他清楚眼下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南洋、東南亞、東北亞、西域、青藏、漠南漠北、海外……

大航海的時代已經要開啓了,大明既然有搶佔先機的資格,那爲什麼要平白讓出去。

但凡江南三省三千萬人口能輸送出去一千萬,大明都能實現實控東北、西域加大半個南洋。

怎麼運用六千萬人來治理這個龐大的國家,進而實現歷史跨越,這纔是朱高煦所想的治國理念。

“殿下!”

朱高煦還在想日後怎麼治國,帳外就傳來了塘騎的聲音。

徐晟起身走出帳外,不多時返回後對朱高煦作揖:

“殿下,濟南方向朝我們放出步塘了,大概是李景隆的十萬南軍抵達德州了。”

“來了嗎?”朱高煦將腦中治國的思緒收回,將所有思緒投入到了如何對付南軍這個問題上。

他的目光投向了帳內掛着的那副地圖,心中已經有了想法。

(本章完)

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第454章 北上之旅請假第341章 南洋海賊王第77章 北地難安202.第202章 山窮水盡第415章 戰爭序幕第387章 中亞老四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第445章 解縉案151.第151章 風雨前綴334.第334章 道貌岸然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第377章 明滅錫蘭156.第156章 兵臨城下第423章 殺雞儆猴請假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第449章 東洲金銀礦164.第164章 燕王掃北第104章 歸北不遠第498章 萬國來朝第380章 白手起家第454章 北上之旅第130章 秦王樉薨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第458章 工業展開第40章 燕府三子第33章 金陵街坊262.第262章 京師震動第92章 鳥盡弓藏第19章 衛所尚足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323.第323章 討債兄弟第50章 漢人皆說胡兒語第452章 永樂十五年144.第144章 凱旋南歸289.第289章 鄭和下東洋第394章 藥石難醫第518章 顏李案第11章 親親相爭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第28章 潛龍在淵第98章 但願海波平185.第185章 東征西討第66章 宮中密談第48章 老當益壯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151.第151章 風雨前綴請假第38章 宋國公府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第126章 百里無鳴第431章 硬頂上第368章 明屬榜噶喇海第127章 終抵吉林第448章 遷都北京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162.第162章 死傷甚重178.第178章 得寸進尺210.第210章 風雨前奏第455章 人在囧途166.第166章 父子相見第61章 校臺比試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第459章 闔家團圓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第498章 萬國來朝265.第265章 午夜驚魂第93章 謹言慎行第22章 《削藩論》第73章 平倭論第431章 硬頂上276.第276章 理清稅制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268.第268章 滿城風雨第503章 洪熙之隆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第410章 倭奴叛亂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第132章 得隴望蜀第408章 新老更替第12章 天下糜爛第101章 錢鈔事起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第490章 擔子難挑241.第241章 歷史變動第348章 恩逾慈母262.第262章 京師震動第26章 羽林左衛第35章 位高權重225.第225章 風起雲涌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241.第241章 歷史變動244.第244章322.第322章 應對自如324.第324章 桑稼疾苦第135章 兀狄哈狠人
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第454章 北上之旅請假第341章 南洋海賊王第77章 北地難安202.第202章 山窮水盡第415章 戰爭序幕第387章 中亞老四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第445章 解縉案151.第151章 風雨前綴334.第334章 道貌岸然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第377章 明滅錫蘭156.第156章 兵臨城下第423章 殺雞儆猴請假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第449章 東洲金銀礦164.第164章 燕王掃北第104章 歸北不遠第498章 萬國來朝第380章 白手起家第454章 北上之旅第130章 秦王樉薨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第458章 工業展開第40章 燕府三子第33章 金陵街坊262.第262章 京師震動第92章 鳥盡弓藏第19章 衛所尚足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323.第323章 討債兄弟第50章 漢人皆說胡兒語第452章 永樂十五年144.第144章 凱旋南歸289.第289章 鄭和下東洋第394章 藥石難醫第518章 顏李案第11章 親親相爭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第28章 潛龍在淵第98章 但願海波平185.第185章 東征西討第66章 宮中密談第48章 老當益壯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151.第151章 風雨前綴請假第38章 宋國公府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第126章 百里無鳴第431章 硬頂上第368章 明屬榜噶喇海第127章 終抵吉林第448章 遷都北京179.第179章 磨刀霍霍162.第162章 死傷甚重178.第178章 得寸進尺210.第210章 風雨前奏第455章 人在囧途166.第166章 父子相見第61章 校臺比試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第459章 闔家團圓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第498章 萬國來朝265.第265章 午夜驚魂第93章 謹言慎行第22章 《削藩論》第73章 平倭論第431章 硬頂上276.第276章 理清稅制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268.第268章 滿城風雨第503章 洪熙之隆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第410章 倭奴叛亂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第132章 得隴望蜀第408章 新老更替第12章 天下糜爛第101章 錢鈔事起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第490章 擔子難挑241.第241章 歷史變動第348章 恩逾慈母262.第262章 京師震動第26章 羽林左衛第35章 位高權重225.第225章 風起雲涌153.第153章 大婚告急241.第241章 歷史變動244.第244章322.第322章 應對自如324.第324章 桑稼疾苦第135章 兀狄哈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