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第268章 滿城風雨

“你讓俺撤回涿州是爲甚?”

初六黃昏,當白溝河北岸的燕軍營盤內響起了朱棣的問詢聲,姚廣孝也盤算着佛珠開口道。

“眼下南軍應該已經知道二殿下突襲到淮南了,以貧僧之見,理當暫時不與南軍交手,而是等待南軍動向,趁着其南下時側擊將其擊敗。”

此刻的大帳內只有姚廣孝和朱棣兩人,而面對姚廣孝的話,朱棣也緊皺眉頭:“若是這李九江不走呢?”

“不會。”姚廣孝搖搖頭道:“二殿下敢於輕裝南下,肯定是有所依仗,就朝廷在南邊的十餘萬兵馬,定然是擋不住二殿下的。”

“況且,若是我們與李景隆在此糾纏,那反倒是落了下乘,理當藉着南軍南下而跟隨南下,將我們與應天距離拉近,即便到時候二殿下出了什麼事情,我們也還有另一副家當繼續與南軍交手。”

姚廣孝的想法很簡單,撤回涿州,讓李景隆輕視他們,然後等待朱高煦在南邊把事情鬧大,屆時李景隆必然要帶着軍隊南下,而朱棣就可以趁機與李景隆打運動戰。

就今日的情況來看,兩軍正面對壘之下,燕軍是很難擊敗南軍的。

因此,倒不如讓南軍自亂陣腳,自行調整隊伍南下,藉此發揮燕軍優勢,將李景隆的二十萬大軍在南下道路中擊潰。

當然,姚廣孝只是提了個建議,具體採不採納,還是得看朱棣自己。

不過在朱棣開口前,姚廣孝還是提醒道:

“此外,殿下還需要明瞭一件事,我軍雖有十七萬之衆,但其中五萬可都是二殿下的兵卒。”

“眼下若是二殿下拿下京城,那帝位到底是給您,還是他自己取之……”

姚廣孝提起了關於帝位的問題,而這正巧是朱棣沒有想過的。

昨日他還在想着如何擊敗李景隆的二十萬大軍,如何南下徐州,如何渡過江淮與長江。

可是這才一夜過去,姚廣孝就帶着朱高煦突破淮河,直抵淮南的消息找到了他。

面對這個問題,朱棣連一絲猶豫都沒有,他自然是想做皇帝的。

可眼下,依照姚廣孝的說法,朱高煦顯然是站在上風,而且自己還不能與他撕破臉皮。

如果朱高煦要自己做皇帝,那他就只能做太上皇了,但自古到今,太上皇的下場似乎沒有幾個是好的。

“你覺得要怎麼樣?”

朱棣沉聲詢問姚廣孝,姚廣孝卻還是那句話:“跟着南軍撤往南邊,而後在二殿下渡江包圍應天時輕騎南下,只要包圍了應天,您再輕騎南下,二殿下顧及孝道,即便不想讓出帝位,也要與您商量着來。”

其實姚廣孝更想讓朱棣輕騎南下,可他沒有朱高煦的水師,運不了那麼多的糧食,因此一旦輕騎南下遭遇變故,朱棣這一副家當或許會遭受重創。

屆時若是這父子二人沒有拿下應天,局勢可就不好說了……

面對姚廣孝的話,朱棣糾結了片刻:“老和尚,你確定那李九江會撤退嗎?”

“眼下不是李九江要撤退,而是朝廷讓他必須撤退。”姚廣孝太清楚廟堂之上那羣人的脾氣了。

眼看朱高煦打到淮南,不多時就會包圍揚州城,他們一定會坐不住。

以他掌握的情報來看,朝廷已經調了吳高、李堅、俞通淵等十一萬大軍南下,可按照他們的行軍情況來看,除了俞通淵和平安應該能率領萬餘騎兵在這幾日抵達淮南外,其餘兩部步卒起碼要到本月中下旬。

雖然朱高煦表面上拋棄了輜重和火炮,但姚廣孝很清楚,如果朱高煦真的拋棄了這兩樣東西,那是絕對打不下雲梯關的。

他能打下雲梯關,就說明他不僅有糧食,還有隱藏好的火炮。

朱高煦一旦有火炮,並且趕在吳高、李堅等人南下前炮轟揚州城,那揚州城告急也不過就是三五日罷了。

知兵的人能沉住氣,可廟堂之上的那羣人絕對沉不住氣。

姚廣孝說罷,將目光放到了朱棣身上,朱棣也在燭火下面露糾結。

過了片刻,他才緩緩擡頭道:“北撤五十里,若是李九江真的率大軍南下,俺就帶七萬馬步騎兵南下截擊他!”

伴隨着朱棣開口,姚廣孝心底的石頭也徹底落地。

同時也就在他們商討南下事宜的時候,應天城卻愁雲慘淡。

即便已經是黃昏,但行走在街道上的兵卒和官員卻依舊不少。

自朱高煦包圍揚州以來,江南物價飛漲,而朝廷以寶鈔充爲軍餉的政策,更是讓整個應天唏噓一片。

朱元璋以鈔抵稅換回的上千萬貫寶鈔,在建文朝廷的政策下,瞬間釋放出了一大半。

不管是長江水師還是平倭水師、揚州守軍、應天守軍和鎮江守軍。

許多兵卒都收到了已經貶值到每貫四百文的寶鈔,不僅如此,這些寶鈔的價值還在不斷下降。

這樣的情況,讓兵卒所獲得的寶鈔越來越不值錢,甚至連一石米都買不到。

這樣的氣氛,使得整個江南守軍防守鬆懈,而朱允炆卻還在擔心北邊的朱高煦,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內部的問題。

“渤海庶人已經包圍揚州兩日,不出意外的話,明日黃昏越巂侯與平保兒所率一萬鐵騎便會進入揚州府境內,至於吳高和李堅兩部還需要七八日的時間才能進入揚州府,十日左右才能抵達揚州城。”

武英殿內,朱允炆對羣臣說着眼前情況,同時打壓道:“這渤海庶人看樣子是自投羅網,用不了多久就會被朝廷的天羅地網給束縛了。”

朱允炆單純看着雙方紙面情況,對此的齊泰也走上前作揖道:

“眼下江南人心浮動,朝廷理應減免賦稅來安定江南人心。”

“臣附議……”暴昭也開口附和。

他們二人一開口,衆人紛紛開口附和,似乎江南民情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時候。

對此,朱允炆卻皺了皺眉:“眼下朝廷錢糧不足,運河沿岸數千萬石的水次倉糧食難以運往南邊,各都司儲備倉和承宣布政使司的常平倉也無餘力,若是還要減免江南賦稅,那……”

朱允炆雖說對文人好,可他也不是什麼都不懂。

從洪武三十一年到如今,他已經減免了兩次江南賦稅,如果繼續再減免,那江南賦稅就比北方的陝西、山東等地還要低了。

有所減必有所加,如果屆時不能及時解決叛軍,那北方是肯定要加賦稅了,這等於把北方軍民推向朱棣那邊。

因此面對黃子澄和暴昭等人的建議,朱允炆難得選擇駁回,而衆人眼看自己的上疏被駁回也不覺得奇怪。

不過,他們也有辦法能讓朱允炆同意。

“陛下,如今應天城內僅有上直萬餘兵卒,以及不到三萬人的五城兵馬司,臣請募鄉勇守城!”

方孝孺緩緩開口,朱允炆聞言暗皺眉頭,將目光投向了齊泰。

“臣以爲,可募京城鄉勇守城,對招募鄉勇的富戶鄉紳給予蠲免賦稅。”

齊泰自然清楚黃子澄等人的想法,不過他也覺得應天守軍不足,因此在朱允炆失望的目光下選擇了同意。

待他開口後,朱允炆也無可奈何,只能選擇硃批招募鄉勇的新政。

不過在硃批結束後,朱允炆倒是沒有愚蠢的連民間情況都不瞭解,而是詢問道:“朕聽聞近來江南物價飛漲,一貫寶鈔連一石米都買不起,此事是否是真的?”

朱允炆質問六部羣臣,齊泰倒是不加掩蓋,直接回答:“回陛下,確實如此。”

“三軍士氣如何?可有怨言?”朱允炆擔心詢問,然而方孝孺卻打岔道:

“陛下請放心,三軍將士皆知道朝廷難處,況且朝廷也承諾在戰事結束後補發軍餉,陛下不用擔心。”

“那就好……”朱允炆頷首,隨後擺手示意衆人可以退下了。

“臣等告退……”

羣臣退下,瞧着他們的背影,朱允炆揉捏了一下跳動的眼皮,只覺得放不下心來。

與此同時,距離京城數百里的揚州城外,燈火通明的渤海軍營盤之中朱高煦正在推算時間。

他用楊展渡過長江口前的消息來推算,大致推算出了他們眼下應該還在前往石莊的路上。

不出意外的話,他們需要五六天的時間才能包圍京城,而那時的自己也可以帶兵渡江而下,完全不用與盛庸交手。

不過在他看來,盛庸似乎在等機會出城與自己交戰。

如果只有他一個人,他肯定不敢帶着兩萬上直精銳和四萬江淮屯兵與他交手。

眼下他將大軍調出城北與城南,這說明他肯定是有援軍的。

南軍的情況,朱高煦十分清楚,如果說有人能在這幾日馳援南下,那肯定是平安、俞通淵所率領的在京聽操鐵騎。

那七千騎兵加上山西補給給他們的三千騎兵,足可以湊足萬騎。

如果他們真的南下,那對付自己肯定會使用騎兵側擊和後擊這兩種方式。

“陳昶,讓全軍火炮分爲二組,分別列陣對北,對東。”

“另外給火炮搭上帳篷,防止梅雨提前到來!”

朱高煦對坐在一旁的陳昶開口,陳昶也作揖應下,連夜讓人調整火炮列陣角度。

翌日清晨,伴隨着初七到來,渤海軍還是沒有進攻揚州城,這讓守城的盛庸不免擔心起來。

他擔心朱高煦藏了後手,也想到了李景隆提醒的水師問題。

他派人前往松江府打探消息,不過卻並沒有打探到什麼不對勁的事情。

時間一點點過去,直到初七黃昏時刻,揚州城的局勢才發生了一絲變化。

俞通淵與平安等人經過多日的長途跋涉,總算趕在初七的黃昏時分抵達了揚州府北面二十里的昭伯鎮。

擔心人困馬乏的俞通淵下令全軍休整,而渤海的塘騎也將他們到來的消息傳回給了營盤。

朱高煦對他們的到來不以爲意,畢竟他早就想過俞通淵和平安會輕騎南下,只是他並不把這上萬騎兵放在眼裡。頂多還有五六天,他就能包圍京城,截斷朱允炆的所有出路,他沒有必要着急和俞通淵、平安交手。

他現在要做的,就是死守營盤,然後在包圍京城的同時渡江而去。

“這渤海庶人,見我們來了也沒什麼動靜,看樣子是沒把我們放在眼裡。”

昭伯鎮內,當俞通淵得知南邊的朱高煦對他們的到來熟視無睹時,他當即便被氣笑了。

想他俞通淵南征北戰一生,還從未遭遇親率騎兵上萬而被人無視的情況,更何況朱高煦麾下兵馬只有四萬,而他僅騎兵就一萬。

“爹,明日我們要大軍南下嗎?”

站在俞通淵下首位的一名高大將領詢問,這是俞通淵的次子俞靖。

在俞通淵一家沒有被藍玉牽連的時候,俞靖也是名震三軍的勇將。

“先等平都督去揚州打探打探消息,熟悉這渤海庶人的用兵方法再決定如何對付他。”

俞通淵輕撫長鬚,雖然對朱高煦看不上他很氣惱,但對於怎麼對付朱高煦,他還是十分清楚的。

他與朱高煦未曾交過手,但是從吳高、劉真、耿𤩽等人的節節敗退來看,朱高煦決不是好相與的對手。

他南下路上,吳高與他說過朱高煦的用兵方法和缺點,可俞通淵不以爲意。

他很清楚,朱高煦這個年紀正是學習兵法最快的年紀。

吳高既然詐退過一次,並且被朱高煦察覺,那朱高煦肯定會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因此朱高煦在之前所表現的所有用兵方法都得推翻。

“將大軍分爲三隊,每隊輪班着甲備敵,塘騎放出二十里遠,小心渤海庶人夜襲。”

俞通淵交代了俞靖一句,轉身便去院內休息去了。

如今的淮東之地,百餘萬百姓早早奔逃,許多經過元末的老人很清楚要逃去哪裡,因此他們紛紛避開有水驛、驛站、驛道的地方,跑去偏遠的鄉下躲避。

如此一來,倒是讓南軍、渤海軍在補給輜重上都十分困難。

自黃河奪淮入海,兩淮之地土地荒蕪貧瘠,百姓流離失所,農業欠缺。

其中,洪武二十四年,黃河決陽武黑陽山,一分爲二,南支走開封城東南下,奪潁河,從阜陽入淮河,北支往東北流,在東平匯入大清河,走濟南入海。

黃河的這種操作讓朱元璋好不容易恢復的江淮農業再次遭到破壞,因此朱元璋花費大力氣開始填塞北支,讓黃河全支改借潁河奪淮入海。

至於後世人所說的,朱元璋不讓黃河北流是因爲祖陵問題,那不過是一個謠傳罷了。

鳳陽皇陵、祖陵、中都都在淮河邊上,真要是不想讓這兒出事,那朱元璋應該極力避免黃河奪淮纔是。

他之所以不能容忍黃河北流,恰恰是因爲有北宋三易回河導致河北糜爛的前車之鑑。

要是真的讓黃河南流斷絕,全線北流入海,那黃河很容易在再氾濫的時候把山東、河北南部、河南北部搞成黃泛區,這樣北平就成了孤懸。

萬一蒙古趁機反攻,北平、大寧正當敵衝卻背水而戰,物資給養都無法供應。

眼下距離洪武二十四年不過纔過去九年,兩淮之地的農業還未能從上次的黃泛之中恢復,因此李景隆的二十萬大軍幾乎佔據了運河水次倉的所有儲備。

面對揚州、昭伯鎮的七萬明軍補給,建文朝廷只能從江南不斷運輸物資北上。

這樣的做法,進一步加劇了江南物價飛漲,朱允炆不得已只能繼續發放寶鈔來維持大軍軍餉。

“娘地,又是寶鈔!”

應天府朝陽門,當最新一個月的軍餉以寶鈔形式發放時,駐守此地的兵卒們立馬就發起了牢騷。

“李千戶,朝廷已經發了兩個月寶鈔了,這寶鈔現在一貫連七十斤米都買不了,什麼時候我們上直淪落的連屯兵都不如了?”

朝陽門甬道內,幾名二十出頭的兵卒詢問穿着千戶官甲冑的李忠,李忠聞言也擦了擦額頭的汗:

“伱們以爲我想要寶鈔啊,我每次都讓都督府發糧食和錢,可都督府說現在北邊戰事物資緊缺,只有寶鈔給我們。”

他與四周的弟兄們解釋着,可四周的兵卒聞言卻一味咒罵:“辛苦當一個月差,軍餉連一石米都沒有,還得借錢過日子。”

“這羣文官給自己減免賦稅,對我們就用寶鈔來糊弄,真該死!”

“我們還算好的,聽說長江水師和平倭水師的弟兄,連撫卹發的都是寶鈔。”

“娘地,這麼缺德?”

朱允炆擅發寶鈔的舉動讓應天守軍十分不滿,他們可不會理會什麼朝廷困難,他們只知道繼續這樣下去,他們家裡都揭不開鍋了。

“好好巡邏吧。”李忠聽着麾下弟兄們這麼說,只能無奈嘆了一口氣。

倒是在他安撫了自家弟兄沒多久,另一名千戶官帶着十幾個弟兄來到了朝陽門。

“李忠!你們今天拿的是銅錢還是寶鈔?”

當熟悉的聲音響起,李忠回頭後果然看到了同爲千戶官的張廣。

“自然是寶鈔,下面的弟兄沒少抱怨。”

李忠嘆了一口氣,張廣聞言也咒罵:“娘地,我剛纔在定淮門看着西南運來了三十艘滿載銅錢的船,朝廷明明有銅錢,卻還給我們發寶鈔。”

“你看錯了吧?”李忠愕然:“不是說西南在叛亂嗎?”

“那也只是一處叛亂,又不是所有地方都叛亂。”張廣咒罵道:

“我看這次就是那羣文臣不捨得把銅錢發我們,所以採用寶鈔來搪塞我們。”

“聽說許多人都去都督府詢問了,我來問你就是問問你去不去?”

“去!”李忠不假思索,如果朝廷真的有銅錢而不給他們發,那他自然要去鬧一鬧。

“走!”張廣一擺手,當即便帶着李忠向着五軍都督府走去。

類似這樣的情況,不斷在此刻的京城各處城門上演,與此同時,擔任右軍都督府左都督的徐增壽也成爲了被問責的人。

只是一上午,他便在魏國公府接待了不下三十名武官。

好不容易安撫了衆人,徐增壽還沒來得及休息,便聽到有故人來尋他。

“讓他進來吧。”

徐增壽擦了擦自己額頭上的汗珠,還以爲又是來問俸祿的武官們,卻不想來人是一個他並不熟悉的人。

“你是……”

徐增壽皺眉看着眼前之人,那人聞言卻笑着作揖:“錦衣衛揚州府千戶官胡綸,奉我家主人之命,來給左都督送信。”

胡綸作揖回禮,同時拿出了一封書信。

不過在遞出書信的時候,他還提醒了一嘴徐增壽:“左都督,這信中內容看完最好焚燬。”

“……”聽着胡綸如此說,徐增壽略皺眉頭,接過信後將其打開,一目十行的將信中內容看完後,他立馬合上了書信。

“你家主人還說什麼了?”

徐增壽目光凝重,胡綸也笑道:“我家主人說,希望左都督好好保全自己,近段時間不要再與北邊諸將聯繫,只要按照信中所寫的去操辦就足夠。”

徐增壽略皺眉頭,胡綸送來的信件,毫無疑問是朱高煦的親筆信。

心中,朱高煦親筆所寫京城被破就在這幾日,因此朱高煦希望自己不要與朱棣繼續來信,以免被人抓到把柄,而是靜靜等待自己兵臨京城。

對於朱高煦知道自己與朱棣來信的事情徐增壽並不覺得奇怪,他唯一好奇的就是朱高煦準備如何渡過長江。

長江天險可不是單純的好聽,如果沒有水師……

徐增壽忽然愣住,因爲他想到了近幾天沒有了動靜的長江口水戰。

“難不成高煦把陳瑄和楊俅招降了?”

徐增壽不傻,陳瑄被人彈劾的事情他也聽到,並且還爲陳瑄上疏辯護。

加上楊俅本來就是得朱高煦舉薦才得以統帥平倭水師,如果說朱高煦要招降二人,也不是不可能。

這信若是出自旁人,徐增壽興許還不會信,可出自朱高煦的話,就由不得他不相信了。

“事情我知道了,你告訴你家主人,我親自統轄神策門、金川門。”

徐增壽人在府中,倒也不怕消息走漏,胡綸聞言作揖:“那卑職便告退了。”

“嗯……”徐增壽親眼看着胡綸離開,待他走後纔將手中信件焚燬。

只是看着那燃燒的信件,徐增壽突然想到了他那姐夫。

“這對父子,恐怕有得鬧了……”

第64章 募兵之論278.第278章 年號永樂331.第331章 高麗者魚鱉也第17章 興亡百姓苦320.第320章 高歌猛進第4章 魁首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第54章 洪武移民第414章 張弛有序第104章 歸北不遠第389章 日本國變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232.第232章 得遼望寧第126章 百里無鳴第409章 資本道路第87章 老謀深算第62章 老丈難當第96章 孫幫爺背鍋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第460章 好事成雙第455章 人在囧途第72章 小鬼難纏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第112章 威震西南207.第207章 子債父償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第121章 除夕守歲第342章 開港招撫267.第267章 撥亂反正275.第275章 貓哭耗子290.第290章 沿海商幫第450章 浙江新政243.第243章 月漾橋之戰第116章 末路盡忠300.第300章 滿載而歸第448章 遷都北京第20章 靖難戰神曹國公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316.第316章 朱教習第385章 試點江南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第437章 江左恥辱308.第308章 父不識子第120章 各有難處168.第168章 茁壯成長第403章 養倭爲犬第389章 日本國變233.第233章 解放遼南第60章 嶽婿矛盾第424章 燕臺虎峪第453章 棒雞倭狗第124章 前路漫漫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第392章 新年氣象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第399章 審時度勢第488章 欣欣向榮332.第332章 窮途末路第487章 草臺內閣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第489章 倉攢吏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第389章 日本國變217.第217章 名利皆要第515章 天家無情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267.第267章 撥亂反正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170.第170章 野人來投第22章 《削藩論》第508章 快馬加鞭未下鞍第502章 洪熙大閱兵第496章 枕戈待旦322.第322章 應對自如第510章 漠北大捷160.第160章 哈達嶺之戰第7章 便宜舅舅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504章 各懷鬼胎第109章 雲南告急222.第222章 奉天靖難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462章 孤家寡人第474章 程匯元案第76章 造船平倭第25章 春和宮內第92章 鳥盡弓藏第67章 大本堂內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第337章 離經叛道第525章 吸血盛宴第395章 厚德嘉貞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180.第180章 另尋他路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244.第244章第490章 擔子難挑315.第315章 打開新世界第2章 大教場
第64章 募兵之論278.第278章 年號永樂331.第331章 高麗者魚鱉也第17章 興亡百姓苦320.第320章 高歌猛進第4章 魁首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第54章 洪武移民第414章 張弛有序第104章 歸北不遠第389章 日本國變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232.第232章 得遼望寧第126章 百里無鳴第409章 資本道路第87章 老謀深算第62章 老丈難當第96章 孫幫爺背鍋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第460章 好事成雙第455章 人在囧途第72章 小鬼難纏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第112章 威震西南207.第207章 子債父償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第121章 除夕守歲第342章 開港招撫267.第267章 撥亂反正275.第275章 貓哭耗子290.第290章 沿海商幫第450章 浙江新政243.第243章 月漾橋之戰第116章 末路盡忠300.第300章 滿載而歸第448章 遷都北京第20章 靖難戰神曹國公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第128章 城中皆白丁316.第316章 朱教習第385章 試點江南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第437章 江左恥辱308.第308章 父不識子第120章 各有難處168.第168章 茁壯成長第403章 養倭爲犬第389章 日本國變233.第233章 解放遼南第60章 嶽婿矛盾第424章 燕臺虎峪第453章 棒雞倭狗第124章 前路漫漫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第392章 新年氣象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第399章 審時度勢第488章 欣欣向榮332.第332章 窮途末路第487章 草臺內閣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第489章 倉攢吏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第389章 日本國變217.第217章 名利皆要第515章 天家無情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267.第267章 撥亂反正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170.第170章 野人來投第22章 《削藩論》第508章 快馬加鞭未下鞍第502章 洪熙大閱兵第496章 枕戈待旦322.第322章 應對自如第510章 漠北大捷160.第160章 哈達嶺之戰第7章 便宜舅舅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504章 各懷鬼胎第109章 雲南告急222.第222章 奉天靖難200.第200章 星落太原第462章 孤家寡人第474章 程匯元案第76章 造船平倭第25章 春和宮內第92章 鳥盡弓藏第67章 大本堂內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第337章 離經叛道第525章 吸血盛宴第395章 厚德嘉貞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180.第180章 另尋他路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244.第244章第490章 擔子難挑315.第315章 打開新世界第2章 大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