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吸血盛宴

“噼裡啪啦——”

硝煙瀰漫,新年到來。

在噼裡啪啦作響的爆竹聲中,洪熙十年如期而至。

轉瞬間,便已經是朱高煦來到這個時代的三十四個年頭。

如今的他,虛歲已經四十有八,而本該早早去世的朱棣也活到了六十八歲。

對於父子二人能活這麼久,朱高煦並未表現出任何詫異,他比較詫異的,主要還是返回雲南的好大哥居然活到了五十這個坎。

當然,這是從個人層面來說的變化,而歷史的變化則是變得讓人無法依據史書。

洪熙十年本該是歷史上的宣德二年,這一年明軍從交趾撤兵,時隔四百多年被收復的交趾,最終在收回二十年後被放棄。

這一年葡萄牙原本應該在恩裡克的帶領下,逐步沿着摩洛哥向南方的桑海帝國探索,逐步積累海洋知識。

這一年美洲本該因爲長期旱災而導致糧食短缺,各個城邦國家分崩離析。

除此之外,日本、朝鮮、韃靼、瓦剌、帖木兒等各個政權都應該專注於國內,有的在改革,有的在內鬥。

只是以上的所有都已經被朱高煦推翻,大明朝成爲了歷史上的第一個日不落帝國,這比西班牙的日不落帝國提前了一百多年。

日本的天皇一脈斷絕,只剩下了足利氏的天王一脈。

朝鮮的咸鏡道成爲了大明的東海府,朝鮮的掘金地從咸鏡道成爲了崑崙洲。

南方本該重新崛起的麓川王朝已經覆滅,大明的官員和兵馬深入到了緬甸北部和泰國北部地區,三宣十慰變成了三宣七慰。

海上,呂宋、舊港、滿剌加、錫蘭、忽魯謨斯、木骨都束、崑崙角、檀香羣島(夏威夷),東洲、北洲等各個宣慰司、千戶所讓太陽所照耀之地都插上了大明的旌旗。

從東北亞到東非,大明的藩屬國多達七十餘國,成爲了華夏曆史上宗藩體系的巔峰。

除了歐洲、西北亞沒有大明的屬國外,其餘地方都充斥着大明的藩屬國。

執掌如此龐大的一個帝國,僅憑個人能力無疑十分困難。

要麼分權,要麼放權,這是歷史留給朱高煦的兩條路。

對此,他選擇分權給了朱瞻壑,同時下放了部分理政權力給六部。

殿閣的權力依舊被他所壓制和限制,天下也因爲剛剛過去的顏李案而變得清澈許多。

這個影響了大明兩京十七布政使司的大案,也終於在這一年的大朝會落下了帷幕。

“去歲,天下戶數二千餘三十六萬四千餘,口數一億餘七百八十二萬餘。”

“天下田畝數爲六百九十七萬三千一十六頃,又餘八十九畝四分。”

“朝廷所入田稅、商稅、關稅、礦稅合計折色爲五千三百四十六萬三千餘貫,存金十九萬三千四百餘二十七兩整。”

“江南鹽茶酒政推行後,增稅三百一十六萬貫。”

“此外,顏李案後續抄家折色所獲約三千一百六十萬貫左右。”

郭資將去年朝廷的整體收入情況進行彙報,除了江南鹽酒茶政嚴格推行後在基礎稅收上增稅三百餘萬貫外,去年最大的收入依舊還是“顏李案”的抄家所得。

金庫的黃金收入通常不計入可調動錢糧範疇,但即便如此,洪熙十年的大明朝在當年可調動錢糧這方面,也達到了八千五百萬貫左右。

可以說,顏李案前前後後給大明朝貢獻了近六千萬貫的收入,但這些收入都是他們趴在朝廷背上吸血所得。

顏李及其黨羽趴在大明背上吸血二十五年,吸出了一個富可敵國的利益集團。

面對這場鬧劇,朱高煦也不得不做出了最終判決。

“下旨,依律將顏延、李冕車裂於市,其親眷斬立決,其同黨依罪判處斬立決、流放等不同罪名。”

高坐金臺上,朱高煦的聲音傳遍了整個奉天殿,令人大快人心的同時,也不免令羣臣心中驚悚。

皇帝從未判決過如此重的刑罰,可見皇帝對顏李案的痛恨。

“陛下,臣刑部尚書金純有事啓奏!”

刑部尚書金純站了出來,朱高煦隔着冕旒看了他一眼,語氣平淡:“準!”

“陛下,顏李案牽扯官員已經高達七千四百餘名,吏員更是高達九萬八千餘人,按照《大明律》,這羣人的親眷都需要被牽連,如此一來牽扯數量便高達一百二十餘萬。”

“陛下,若是判決如此多的人流配,恐怕會影響各地秩序……”

金純話音落下,許許多多的官員也作揖道:

“陛下,臣以爲,朝廷之律法中牽連未免過於頻繁,是否可以修改律法。”

“陛下,牽連親族過多,即便發配也需要數百萬貫的費用,得不償失啊陛下。”

“陛下……”

一時間,百官紛紛爲顏李案中被牽連的官吏親眷喊話,但朱高煦很清楚,他們爲的不是顏李案中的官吏喊話,而是爲了今後的自己。

他們都料不準,自己日後會不會也被牽連,自己的親眷是否會因爲自己而被牽連流配。

正因如此,他們纔會如此萬衆一心的爲顏李案官員親眷喊話。

然而他們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如今的《大明律》是朱高煦親自制定的,而其中牽連的律法也是朱高煦讓人加上去的。

朱高煦之所以這麼做,爲的就是解決地方人口過於稠密,部分地區民族比例不協調的問題。

當今被牽連的一百二十萬人,除了已經被判處發配的五十餘萬人外,剩下的七十餘萬人都是大明朝穩固邊疆的重要資源。

這樣正大光明進行人口遷徙的資源,朱高煦個人怎麼會選擇放過呢?

“說完了嗎?”

朱高煦一開口,嘈雜的殿內瞬間安靜下來。

面對衆人那又驚又怕的目光,朱高煦緩緩開口道:

“律法皆朕親自制定,你們是覺得朕所制定律法過時了,還是擔心日後你們也會成爲顏李案中的一員?”

“臣等不敢!”聽到皇帝這麼說,剛纔諫言的衆人紛紛跪下叩首。

望着他們,朱高煦沒有仔細追究,只是表明了態度:

“律法既然制定就要遵守,若是他們的丈夫、父兄沒有觸犯律法,那朝廷會隨意的抓捕他們並流配嗎?”

“他們的丈夫、父兄貪腐的時候,他們難道沒有跟着享樂嗎?”

“享樂的時候不勸阻,案發之後卻以爲與自己無關,世界上哪有這麼好的事情。”

“下旨,顏李案剩餘七十餘萬罪民發配雲南,身處雲南的罪民,則發配孟養、孟墾、麓川三府爲民。”

如果不是沒有足夠那麼多人使用的抗瘧粉,朱高煦甚至想把這七十萬人直接發配到雲南行都司三府爲民。

“臣領旨……”

刑部尚書金純嘴裡發苦,只覺得自己日後恐怕要被這羣人刀筆苛罵數百年了。

“戶部繼續……”

朱高煦收回目光,將目光放到了戶部尚書郭資身上。

郭資聞言站出來作揖,隨後繼續彙報起了朝廷的財政問題。

“去歲,朝廷行政支出約二千九百餘萬貫,六軍都督府軍餉及軍費支出一千九百餘萬貫,工程上的維護和支出約八百五十萬貫。”

“結合上述,去歲朝廷結餘二千八百三十六萬貫。”

“如今,國庫及天下常平倉之中積存摺色尚有六千五百二十四萬貫,另有不可動的金庫黃金五百四十餘萬兩。”

“除去抄家所獲國債,當今國債僅有百餘萬貫尚未償還,洪熙十三年連本帶利,約一百五十六萬貫。”

時隔二十年,大明朝的國庫積存終於重新突破五千萬貫,達到了六千五百餘萬貫的程度。

以此作爲結果來說,直到當下正在修建的湖廣、漠北、西北等三條鐵路竣工,朝廷這筆錢都不存在用完的情況。

正因如此,作爲這次出工又出力的黨派,楊士奇率先站出來作揖道:

“陛下,國庫當下既然充盈,臣以爲可以着手修建從武昌通往寧波的江南鐵路。”

楊士奇站出來後,作爲殿閣大學士的楊榮也站了出來。

“陛下,臣與工部討論過,江南鐵路全長二千七百八十里,從寧波爲起點,途徑紹興、杭州、嘉興、松江、蘇州、常州、鎮江、應天、太平、池州、饒州、南昌、九江,最終抵達武昌,串聯湖廣鐵路。”

“如此一來,沿途可影響近三千萬百姓之民生,實乃惠利江南百姓之工程。”

“陛下,臣以爲然!”楊溥附和起來,而三楊表態後,廟堂之上不少人紛紛作揖表態。

他們支持修建湖廣鐵路,就是爲了方便與江南鐵路串聯。

只要江南鐵路的工程同意,那他們對江南也算有些交代了。

不過他們也知道,當今陛下如果不同意,那他們再怎麼建議也不可能將工程落地。

“准奏!”

“果然……準了?”

當威嚴的聲音從金臺上傳來,衆人原本還以爲又會像之前一樣被駁回,卻不想金臺上的那位居然批准了。 “江南鐵路修建同時,再從嘉興、杭州修建鐵路前往湖州,從湖州修建鐵路通往廣德,最後抵達南京。”

朱高煦不僅同意了江南鐵路,甚至同意了江東地區的另一條鐵路。

兩條鐵路加在一起,里程起碼有三千三百之多,這是楊士奇等人不敢相信的。

“工部派人勘察,此外朕準備修建從海州通往金州,再前往定遼的鐵路,以及從長春通往吉林的鐵路。”

朱高煦將他的意思交代出來,在修建江南三千三百餘里鐵路的同時,繼續對東北修建兩條里程合計一千二百里左右的鐵路。

工部尚書的黃福聞言上前作揖道:“陛下,以工部在湖廣和東北鐵路的里程費用計算,此四條鐵路,大約會耗費兩千萬貫,具體工期需要具體勘查後才能得知。”

黃福給朱高煦打了一個預防針,畢竟兩千萬貫不是小數目,即便總工期十年,那每年投入也平均在二百萬貫左右。

雖然這比起正在修建的另外三條鐵路不算什麼,但也絕對不是小數目了。

“安排勘察吧。”

朱高煦示意黃福安排人操作,隨後便看向羣臣:“六部奏報……”

在他的示意下,六部其餘尚書和六軍都督府、都察院分別上奏,而楊士奇等人則是陷入了江南鐵路工程立案成功的欣喜中。

大朝會在這件事情後也舉辦的很快,不過半個時辰便走完了剩下的所有流程。

朱高煦起身離開後,羣臣山呼萬歲,高唱千秋。

直到朱高煦帶着朱瞻壑坐上步輿,朱瞻壑纔開口詢問道:“父親此前都不答應修建江南鐵路,如今怎麼突然答應了?”

朱瞻壑記得自家父親說過,發達地區的鐵路與落後地區的鐵路一旦聯通,如果朝廷控制力度又剛好下降,那人口便會源源不斷的涌向發達地區。

這種情況,對於大明當下地方疆域不穩的情況並不是一件好事。

“北方和西北已經穩固,只要西南不出亂子,江南修建鐵路便不會有什麼。”

朱高煦迴應的同時看了一眼朱瞻壑,叮囑道:“一昧索取只會讓百姓積怨,朝廷過去六十年向江南索取了多少賦稅,你心裡應該有點底氣。”

“早年有水利工程,百姓對於朝廷的怨言還不算大,如今水利工程漸漸完善,只剩下維護,那江南百姓自然會將目光投向其它。”

“江南鐵路遲早得修建,趁此機會修建,總比將來沒了錢再修建要好。”

“何況……”朱高煦頓了頓,飽含深意的看了一眼朱瞻壑。

“將財富集中到一處處理,總比跑來跑去要容易許多。”

朱高煦的話讓朱瞻壑恍然大悟,人口集中就是財富集中,而財富若是集中在江南,那以大明官員與商人勾結的環境,若是日後再興大案,那隻需要在江南興一場大案,就足夠解決朝廷的燃眉之急。

朱瞻壑剛剛明瞭,朱高煦便對他繼續交代道:

“重要的不是怎麼抄家,而是再分配。”

“百姓的錢都集中到了這羣人手中,而這羣人的消費始終有限,如此一來,錢就會被限定在他們手中,花不出去。”

“這種情況下,朝廷若是要對其動手,那動手成功後要做的就是讓錢流通起來。”

“興基建是一種手段,還有官營貸款則是第二種手段。”

“不過這第二種手段若是玩不好,那便會發展成爲如兩宋官營高利貸一樣的惡政,所以需謹慎。”

朱高煦所說的是北宋神宗時期王安石新政下推行的“市易法”,所謂市易法就是以略低於高利貸的利息向商戶們提供貸款,商戶們則以房屋之類的固定資產作爲抵押。

不提市易法的高額利息,這項政策本來是一項讓錢流通起來,發展經濟的好政策。

結果,官員們爲了完成工作任務,強迫轄下商戶貸款,有需要得貸,沒需要也得貸,朝廷因此收穫了一堆爛賬。

儘管神宗一度允許商人們將還款期限延長三年,按月還貸,但經歷熙豐變法折騰後的開封城百業蕭條,無論如何法外開恩,商戶們都沒有能力按時還錢給朝廷,所以才又有了宋哲宗年間的“大拘掠”。

所謂“大拘掠”,也就是財產大清查和收入大管控,而清查管控的對象,就是那些欠了朝廷貸款的商戶。

這次行動中,不管大戶小戶,一概沒收房屋,接管收入,直到他們將欠朝廷的錢連本帶利還上。

當然,朝廷是“仁慈”的,特許小戶“拘掠一半”,只按欠款的半數進行管控資產和收入。

這件事被諫議大夫樑燾得知後,他緊急上奏勸阻。

他認爲把百姓每天的收入都拘掠到朝廷手裡,不足的部分再勒索滯納金,這是在斷他們的生計,最後一定是百姓破產,朝廷也收不回欠款,誰也沒好處。

也許是覺得上面這些道理還不足以說服朝廷,樑燾又站在朝廷的立場,以“貼黃”的形式從利益角度出發,對奏章內容做了一番補充。

不過這份貼黃的補充,就涉及到了北宋朝廷對天下吸血的手段了。

從這份貼黃中,朱高煦也吸取了不少從對付百官和富戶的手段。

這其中內容大概是朝廷是高度優待京師之民,平常日子不怎麼騷擾他們,所以京師之中能發育出數百家大姓。

若是遭遇戰事,急需錢用,朝廷則可以將數十家大姓弄過來,一天之內就籌足了軍費籌。

朝廷養着這些京師之民,平日不動他們,正是爲了讓他們在這種時候派上用途。

現在朝廷應該好好愛養這些因變法而遍體鱗傷的京師之民,如此再過個一二十年,他們又可以發育成若干大姓,可供朝廷在緊急之時取用。

這份拿“祖宗之法”說事的黃貼,實際上是在勸告朝廷,不要光想着吸血,也得注意造血和養豬。

血造多了,豬養肥了,到了關鍵時刻再吸血、再宰殺,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

有意無意之中,樑燾道破了宋都開封本質。

在北宋治下,開封城富麗繁華了一百六十餘年,但這種富麗繁華,並不是自由生長的結果,而是皇權瘋狂吸血和官僚消費的產物。

開封是一座沒有產業的城市,它幾乎完全依賴“官吏兵卒消費”來維持運轉。

這一點,朱高煦是在來到大明後,閒暇時翻閱北宋的《東京夢華錄》所看到的。

在書中所描述的開封,雖然有着各式各樣讓人眼花繚亂的奢侈消費,但幾乎沒提到任何其他產業。

奢侈消費的羣體,也是一羣吃朝廷財政飯的羣體。

倘若這羣羣體集體撤離,那開封的富麗繁華就會瞬間崩塌,整座城市也會瞬間失去活力歸於死寂。

也就是說,宋都開封是一座純消費城市,它的活力源頭是權力集團的極盡奢靡,它的繁華背後是全國稅賦源源不斷地輸入。

爲了維持這種奢靡與繁華,權力集團在北宋全境長期實施高強度汲取。

即便在號稱仁治的宋仁宗時代,也是民生凋敝,不堪重負。

官員陳舜俞就在奏摺裡公開批評仁宗朝的施政,說它“取民之財可謂悉矣”,用盡了所有盤剝百姓的手段。

在這樣的吸血遊戲裡,宋都開封的百年繁華,不過是一場畸形的消費盛宴。

正因如此,士大夫纔會無比懷念這個時代,至於升斗小民,不過是被身丁錢逼到溺死自家孩子的耗材罷了。

北宋用來對付天下人的手段,朱高煦並不會用來對付天下人,因爲時代是向前的,每一代人和每一代人對生活的標準也有所不同。

活着是封建背景下的主旋律,而現在的大明已經摸到了工業時代的門檻,所以要追求的不僅是活着,而是要活好。

讓天下財富自己聚集在江南,而後在江南反覆收割官僚集團和與之勾結的大商閥,將他們的財富二次分配給百姓,這是能讓大明朝維持下去的最佳燃料。

當然,這些燃料討論到根本,還是百姓,畢竟這些財富是官僚集團和大商閥勾結後從百姓身上壓榨而來。

他們朱家雖然是當下最大的地主,但朱家當地主的前提是統治維持下去。

如果統治維持不下去,那官吏頂多就是跪下磕頭,但他們朱家可就是身死道消了。

明末二十餘萬宗室被屠戮的場景,就是統治維持失敗的下場。

思緒落地時,擔着朱高煦的步輿也落在了地上。

他走下步輿向殿內走去,殿閣的大學士們則是還沒有返回武英殿。

走回偏殿內坐下,朱高煦看向了朱瞻壑並開口道:“海外的政務熟悉如何?”

“基本已經熟悉,兒臣以爲簡單的讓東洲三國百姓挖掘金銀只會讓他們滋生恨意,必須要讓他們也享受到工作帶來的好處,他們纔會心甘情願的繼續爲朝廷工作。”

“與此同時,朝廷也應該在日後加快對東洲、北洲的人口遷徙,另外對東洲和北洲的宣慰司還要加以限制。”

“日後若是有新式的武器出現,必須要以本土的軍隊爲主,始終讓本土領先海外,這樣才能在海外發生暴亂時搶佔先機。”

“此外,尤其需要注意船工和軍械局工匠的流動,一旦他們出走海外,將是朝廷莫大的損失。”

朱瞻壑話音落下,朱高煦對他詢問道:“兩大洲距離大明始終太遠,若是朕要冊封你的兄弟前往當地,你是什麼看法?”

“兒臣對幾位弟弟十分信任,但其餘藩王……”朱瞻壑聲音壓低,表明了意思,也沒說的太明顯。

“人言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倒。”

“你有這想法也正常,你的兄弟和子嗣若是足夠多,那倒也沒什麼,若是太少,那就不太行了。”

朱高煦沒說太明顯,需要朱瞻壑自己領悟。

朱瞻壑聞言作揖,也不再多說什麼,只是上前爲朱高煦斟茶,朱高煦也提起硃筆打開了那一本本奏疏。

第79章 中元祭日第63章 書房論兵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第7章 便宜舅舅285.第285章 謀劃安南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第402章 甕捉野豬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222.第222章 奉天靖難258.第258章 楊清水驛之戰第416章 琵琶湖之戰第85章 行鈔稅法第377章 明滅錫蘭第500章 朱門父子第486章 爲人三思334.第334章 道貌岸然176.第176章 三王巡邊第77章 北地難安295.第295章 籌謀安南152.第152章 姻緣自天降第381章 背有靠山第34章 戰亂之苦第373章 廟堂局勢第28章 潛龍在淵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第512章 物是人非196.第196章 窮兵黷武第419章 大航海到來173.第173章 翻手之間第526章 扶危濟困165.第165章 偷樑換柱第21章 權力遊戲第468章 漠北事變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第438章 舊人將去第363章 誘敵深入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第73章 平倭論248.第248章 渤海入關319.第319章 南征安南第125章 渡海登萊196.第196章 窮兵黷武219.第219章 湘王自焚212.第212章 搭臺唱戲204.第204章 故人重逢第523章 歲朝兆佳242.第242章 勢必不還284.第284章 諸事繁雜第12章 天下糜爛第500章 朱門父子308.第308章 父不識子第10章 輕鈔重錢第537章 蘇州遊行第121章 除夕守歲271.第271章 兵圍京師183.第183章 收復忽喇溫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第43章 春和不和第367章 調停諸國第35章 位高權重第56章 陳年往事第538章 伶牙俐齒兒第349章 梟雄終焉163.第163章 歸家亦苦第61章 校臺比試第378章 着手北方第398章 大發戰爭財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第412章 天神的孫子第366章 此子類父257.第257章 大戰在即第380章 白手起家222.第222章 奉天靖難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第100章 燕府女諸生222.第222章 奉天靖難第530章 世界局勢第497章 洪熙八年第6章 陰晴圓缺320.第320章 高歌猛進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437章 江左恥辱第118章 未雨綢繆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第526章 扶危濟困第129章 百廢待興第431章 硬頂上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第417章 京都保衛戰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第425章 人君姿態第496章 枕戈待旦160.第160章 哈達嶺之戰191.第191章 十六字訣269.第269章 緩兵之計第94章 朝夕禍福
第79章 中元祭日第63章 書房論兵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第7章 便宜舅舅285.第285章 謀劃安南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第402章 甕捉野豬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222.第222章 奉天靖難258.第258章 楊清水驛之戰第416章 琵琶湖之戰第85章 行鈔稅法第377章 明滅錫蘭第500章 朱門父子第486章 爲人三思334.第334章 道貌岸然176.第176章 三王巡邊第77章 北地難安295.第295章 籌謀安南152.第152章 姻緣自天降第381章 背有靠山第34章 戰亂之苦第373章 廟堂局勢第28章 潛龍在淵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第512章 物是人非196.第196章 窮兵黷武第419章 大航海到來173.第173章 翻手之間第526章 扶危濟困165.第165章 偷樑換柱第21章 權力遊戲第468章 漠北事變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第438章 舊人將去第363章 誘敵深入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第73章 平倭論248.第248章 渤海入關319.第319章 南征安南第125章 渡海登萊196.第196章 窮兵黷武219.第219章 湘王自焚212.第212章 搭臺唱戲204.第204章 故人重逢第523章 歲朝兆佳242.第242章 勢必不還284.第284章 諸事繁雜第12章 天下糜爛第500章 朱門父子308.第308章 父不識子第10章 輕鈔重錢第537章 蘇州遊行第121章 除夕守歲271.第271章 兵圍京師183.第183章 收復忽喇溫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第43章 春和不和第367章 調停諸國第35章 位高權重第56章 陳年往事第538章 伶牙俐齒兒第349章 梟雄終焉163.第163章 歸家亦苦第61章 校臺比試第378章 着手北方第398章 大發戰爭財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第412章 天神的孫子第366章 此子類父257.第257章 大戰在即第380章 白手起家222.第222章 奉天靖難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第100章 燕府女諸生222.第222章 奉天靖難第530章 世界局勢第497章 洪熙八年第6章 陰晴圓缺320.第320章 高歌猛進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第470章 洪熙元年第437章 江左恥辱第118章 未雨綢繆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第526章 扶危濟困第129章 百廢待興第431章 硬頂上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第417章 京都保衛戰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第425章 人君姿態第496章 枕戈待旦160.第160章 哈達嶺之戰191.第191章 十六字訣269.第269章 緩兵之計第94章 朝夕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