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第241章 歷史變動

第241章 歷史變動

“定射裝填,目標廣寧中衛城,預射三輪,角度自行調度,預備……放!”

“轟轟轟!!”

八月初一,在新月開始的第一天,火炮聲響徹廣寧中衛,而渤海軍也給此地的南軍送來滾燙的炮彈。

上百枚炮彈轟在了中衛城上,將本就新修沒有兩年的廣寧中衛城牆磚給擊碎擊垮。

在這一輪炮擊過去後,躲在牆垛背後的明軍也紛紛起身,感嘆着又撿回一條命。

距離孟章進攻遼西已經過去了大半個月,這大半個月時間裡,廣寧四衛四所丟失兩衛一所。

當初劉嵩駐守的廣寧右屯衛城已經丟失,他率軍退往了廣寧中左所,卻依舊在不到十天的時間裡丟失。

眼下,他們退回了小淩河北的廣寧中屯衛,可孟章依舊追到了這裡,不斷炮擊着這座城池。

“義州的軍糧爲何遲遲還沒有送到?”

指揮使衙門內,劉嵩站在主位,質問着新城衛指揮僉事仇武,可面對這個問題仇武也回答不出來。

“我們已經派人去催了三四次,可所有人都有去無回,恐怕義州已經陷落,那裡的兩萬餘屯兵也都投敵了。”

吳升以最壞的打算開口,可這句話卻刺痛了劉嵩。

近些日子來,城外的孟章不斷用攻心計在試探他們,口口聲聲說九連城已經投降,自己的父親劉真也投降了渤海。

劉嵩不相信自己父親是那樣的人,可孟章的心理戰確實有一套,以至於他現在聽到‘投敵’二字就十分憤慨。

只是面對吳升的話,他也沒有辦法生氣,因此只能忍着脾氣詢問吳升:“三衛府庫的糧食還夠吃多久?”

“算上海運,頂多兩個月……”吳升眼神暗淡下來,劉嵩也心頭抽搐。

這些日子,他不是沒有試過率兵出城與渤海軍野戰,可是渤海軍的火器威力太大,加上掩護火器部隊的長槍陣絲毫不遜色於大寧兵與遼兵,因此他們並沒能討得到便宜。

眼下的遼西走廊,掌握在他們手中的還有山海衛、寧遠衛,以及現在他們所處的廣寧中屯衛,合計三個衛,下轄五個衛所。

三衛五所軍戶兩萬人,口數十一萬二千,加上他們經過戰後還有兩萬八千六百餘人的大寧人馬,合計是軍民十四萬人。

十四萬人每日人吃馬嚼,消耗的糧食足有千餘石,而三衛五所僅有不足五萬石。

儘管山東不斷走海路給他們送來糧食,但由於這個時代的遼西走廊並沒有合適的地方來停靠大船,因此只能使用幾十料的小船運送糧食。

爲了運送這點糧食,一路上不知多少小船翻在渤海之中。

運一石糧食來遼西,山東布政使司起碼要準備三石糧食才足夠。

這樣的運糧情況,加上去年山東就給遼東都司與大寧都司分別運送百萬石糧食,今年又運送六十萬石給金州被渤海軍截獲。

可以說,長期對大寧、遼東供血的山東布政使司,如今已經被徹底掏空了。

爲了運糧,朝廷不得已只能調銅錢給山東布政使司,在當地買糧來運給前線。

戰事本就艱難,現在又遭遇義州糧道中斷這種事情。

如吳升所說一樣,他們恐怕很難撐過兩個月。

“轟轟!!”

休息了一刻鐘,渤海軍再度開始炮擊,聽着那沉悶的炮聲,劉嵩心頭無比憋屈。

只是他這樣的憋屈,如今算是可以結束了……

“將軍!”

急促的腳步聲在炮聲停下後不久響起,幾名大寧的指揮使武官火急火燎的跑進了中堂,並着急道:

“城外來了大批渤海軍,其中還有打着我們大寧旗幟的兵馬!”

“你說什麼?”劉嵩聞言連忙走出衙門,吳升見狀也跟了上去。

不多時,他們便出現在了廣寧中屯衛城的馬道上,扶着牆垛看到了城外那規模不下五萬人的隊伍。

“他們往這邊靠來了,想幹嘛?”

一名指揮使驚呼,劉嵩等人也能肉眼所見的看着那隊伍中走出了許多人,不過他們的穿着不像兵卒,更像是百姓。

“賊軍想幹嘛?學胡兵驅趕百姓攻城嗎?”

“他們沒有這個必……等等!”

“這是怎麼回事?!”

當那隊伍漸漸靠近城牆,嚴防死守的大寧兵卒與將領們恍惚了。

朝他們走來的人,居然是打着大寧旗幟的百姓,或者說是他們的親屬。

“爹!渤海王讓您快投降,大寧已經被渤海王攻下了。”

“楊二郎!快開城啊,二十二衛城都投降了,別打了!”

“二麻子!不要打仗了,你弟兄他們還在渤海王他們的隊伍裡,渤海王答應了我們,說我們可以入民籍,不用當屯兵了。”

當大寧二十二衛的軍戶家屬出現在廣寧中屯衛城下,傻眼的不止是劉嵩與吳升,更多的是中基層將領與普通的兵卒。

能出現在城下的,大多都是他們熟悉的面孔,其中更是包括了他們的直系親屬。

一時間,整個城頭亂成一團,劉嵩與吳升臉色大變。

城下的人裡並無二人的家人,二人的家人都在京城亦或者是淮西老家,可即便如此,他們依舊感到了一種絕望。

大寧都司被攻破,那豈不是代表遼西三衛成爲了徹徹底底的孤島?

更致命的是,三萬餘遼西守軍中的兩萬名守軍都是來自大寧,而他們的家人正在召喚他們。

“不能開城!這是渤海逆賊使用的詭計!”

“來人!放箭!”

“放你孃的狗屁!”

馬道上,突然有一些將領試圖下令放箭,卻立馬遭到了大寧一系兵馬的謾罵。

那些聲音出來的時候,吳升立馬就心裡一緊,他明白但凡是個明白人都不會再這個時候下令放箭。

“城中有渤海庶人的人!”

吳升急忙看向劉嵩,劉嵩也立馬大聲呵斥:“不能放箭!”

二人雖然做出了緊急應對,可現在馬道上已經吵成了一鍋粥,他們的聲音過小,根本無法令所有人聽到。

二人帶親衛去試圖阻止亂象,可不等他們安撫幾支人馬,便有人急匆匆來報。

“都督!城門被人打開了!”

“嗡隆隆……”

當傳報的兵卒上了馬道並找到劉嵩告知城門情況的時候,城外也響起了沉悶的馬蹄聲。

那馬蹄聲不像是踐踏在土地上,更像踐踏在劉嵩的心頭。

“把城門關上!”

劉嵩與吳升各自得了消息,當即便從亂兵之中帶出了千餘人下了馬道,可城門口的兵馬更多。

數千大寧兵馬不知道什麼時候下了城頭,劉嵩見狀怒罵:“誰讓伱們把刀對準自己弟兄的!”

人羣之中,一個熟悉的將領出現,面對劉嵩的怒罵他反罵道:“劉嵩,你他孃的別貓哭耗子假慈悲,剛纔你們還想要放箭射我們弟兄的爹孃親戚,現在還有臉來這。”

“那不是我下的軍令!”劉嵩有心解釋,可那將領卻根本不予理會,只是帶人在城門口結陣。

站在此處,劉嵩可以親眼看到渤海騎兵朝他們衝來,距離越來越近。

“黃衢,你現在立馬關上城門,剛纔之事我可以既往不咎!”

劉嵩急迫開口,吳升也暗中指揮手下兵馬結陣向黃衢那數千人步步緊逼。

“我們敢開城門,就沒想過還要跟你們走!”

站出來說話的指揮使黃衢對這劉嵩叫囂,而此時渤海騎兵也距離城門口越來越近,他們的數量之多,根本不是劉嵩這手中千人能抵擋的。

“撤吧,後邊還有兩千匹挽馬,我們能撤走!”

吳升眼看四周亂糟糟的局面,心知無法重整大軍,只能勸劉嵩撤退。

面對他的勸阻,渤海軍的即將入城,還有黃衢的阻撓,劉嵩只能大罵黃衢,無奈帶着千餘兵卒撤去。

不過兩分鐘,渤海軍騎兵成功進入城中,黃衢讓兵卒撤開,放下了手中兵器。

不止是他們,許多大寧、遼西的兵卒也是如此。

這麼些天的交手中,他們未曾從渤海軍手中討到便宜,本就士氣低落,如今城池陷落,對於許多兵卒來說,他們早就不想打下去了,趁着這個機會投降也不錯。

“劉嵩與吳升呢?”

當渤海軍徹底接管了廣寧中屯衛城後,朱高煦也帶着百餘名騎兵入城,見到了數名投降的指揮使,以及數十名千戶。

“回殿下,他們帶着些殘兵往南邊撤去了。”

帶頭開城門的黃衢開口,同時也詢問起了諸將擔心的事情:“敢問殿下,我等親人……”

“您等親人皆無礙,稍許便可家人團聚。”朱高煦不等他說完便回答,同時對與自己一同入城的陳懋說道:“你帶兩千輕騎去追劉嵩他們,追上了算你一功!”

“末將領命!”陳懋這個剛加入渤海的人很需要一份功勞證明自己的存在,聽到朱高煦這麼說,他立馬點起了兩千騎兵往南邊追去。

在他向南追擊同時,朱高煦開始讓孟章、徐晟清點廣寧中屯衛府庫與降兵數額。

兩個時辰不到,二人便帶着府庫的各類文冊與軍籍冊來到了指揮使衙門。

朱高煦翻看了各類文冊,總的來說廣寧中屯衛作爲屯衛,其麾下屯田數額還是不少的,足有二十八萬畝,城中軍戶算上降兵合計是五萬九千七百餘人,存糧二萬四千餘石,耕牛七百五十七頭,騾子三百二十七頭。

至於城中戰馬挽馬,都被劉嵩與吳升二人撤退時帶上了。

“小旗以上武官及其家人遷往長春,基層兵卒及其家人,四成遷移至遼南,三成留在本地,兩成遷往三萬衛、一成遷往鐵嶺。”

朱高煦這一句話,基本就將兩萬餘軍戶及其七八萬親屬的去向定下。 孟章作揖,朱高煦也對二人交代:“讓亦失哈帶王妃她們南下,順帶帶足足夠的吏目,若是吏目不足,暫時從衛學之中抽調就學三年,且年紀在十五歲以上學子便可。”

朱高煦手下缺人,尤其缺讀書人。

眼下即便只就學三年的渤海學子,對於他來說都是一筆不可或缺的財富。

三年時間,這些學子基本已經學會了九九乘法表與簡單的加減乘除,用來丈量耕地,均分田畝完全沒有問題。

朱高煦腦中記得每年衛學的入學人數,渤海四城四萬多衛學子弟,十五歲以上者便有七千餘人,不過其中像黑水城、安東城這些地方的衛學開辦時間短,只有吉林衛學能拉出三千多十五歲以上,且就學三年的人。

不過即便如此,這數量卻也足夠如今朱高煦使用了。

遼東與大寧田畝比名冊上記載的要多一到兩成,朱高煦估計下來,應該比朱元璋規定的二百三十餘萬畝額田要高出一些,但不會高出太多。

畢竟永樂年間花費二十多年的大力屯墾,遼東屯民田畝數額也不過四百餘萬畝,現在不可能超過這個數字。

但即便如此,對於朱高煦來說,只要能超過二百五十萬畝,這也算是極大的驚喜了。

算上渤海今年那百萬餘畝耕地,這三百餘萬畝今年興許可以產出二百萬石糧食,讓渤海缺口下降到四百餘萬石的程度。

等到了明年,這個數額還會增加,不過前提是朱高煦得把遼東和大寧的水利搞好,而這也是他爲什麼讓亦失哈南下的原因。

渤海四城的水利工程不用多說,在水泥的加持下,大量基礎的水利工程都已經修建好,足夠讓渤海百姓安心開墾三四年。

現在的問題是遼東,遼東沒有水泥,所謂水渠都不過只是土壑,並且沒有合理的設計。

如今把亦失哈調來遼東,在遼東建設水泥、鋼鐵等工場,進而修建水利設施,提升遼東與大寧糧食畝產,推廣育苗田來耕種水稻纔是重中之重。

從現在到入冬,朱高煦還有兩個月的時間可以利用,絕對不能浪費。

“殿下!”

忽的,指揮使衙門外傳來了熟悉的聲音,陳懋出現在了衙門內,不過他的表情有些羞愧。

“沒能抓到?”

朱高煦一看他表情就知道發生了什麼,陳懋躬身作揖:“末將無能,讓劉嵩二人率兵逃入了東南的中屯所。”

“知道了,這事情不怪你,不要尋手下人發脾氣。”朱高煦敲打着陳懋,陳懋也羞愧站到一旁。

孟章見狀也開口道:“那中屯所距離此地不過十餘里,只是隔着小淩河,因此略有障礙。”

“那劉嵩與吳升應該不會在那裡固守,應該會尋個機會往南邊的廣寧衛逃去。”

“殿下,是否要末將率兵,先一步去包圍寧遠城?”

“你帶神機營去,再額外帶兩千精騎。”朱高煦吩咐。

“末將領命!”見狀孟章作揖離開,徐晟也開口道:“殿下,末將願率兩千精騎護送軍戶們前往各衛屯居。”

“去吧。”朱高煦頷首,最後將目光投向了陳懋:“你去幫你父親節制降兵吧。”

“是……”陳懋紅着臉退下,不多時衙門內便只剩下了朱高煦一個人與幾名護衛。

只是在他的安排下,孟章率神機營的馬步火器兵們渡過小淩河,一路南下,一路將中屯所、寧遠中左所、寧遠城,以及各類馬驛包圍。

一時間,吳升與劉嵩徹底被孤立,城外的兩千渤海騎兵讓他們無法出城,只能眼睜睜看着孟章率領火槍兵與炮兵南下。

翌日,不見援兵的寧遠中左所投降,寧遠城被包圍的消息也傳到了山海關。

駐守此地的吳壽安得知寧遠被包圍,當即放飛數十隻信鴿給南邊送去消息。

不止是他,就連廣寧中屯所的劉嵩、吳升也是如此。

只是三日的時間,駐兵僅有一千的寧遠城陷落,廣寧前屯衛等衛所投降,整個遼西只剩下了兵力合計不足八千人的山海關和廣寧中屯所。

接到信鴿消息,山東布政使司當即派快馬將消息送往了鎮定,抵達時已經是八月初五。

“大寧被渤海庶人攻下,遼西四衛也被拿下三個,只剩下山海關的吳壽安,以及廣寧中左所的吳升。”

真定指揮使衙門內,耿炳文讀出了讓南軍心頭一沉的消息。

雖說山海關還沒有落入叛軍手中,可沒了大寧,叛軍完全可以自由出入遼東與北平三府,只不過耽擱些時間罷了。

“叛軍數量,恐怕不下十七萬了。”

耿炳文訴說着這一情況,同時目光在衙門內掃視着,最後放在了身材高大的一個身影上。

“平都督僉事,老夫命你率楊松、潘忠兩部九千精騎北上雄縣。”

“末將領命!”

當耿炳文的聲音傳來,被譽爲北邊第一猛將的平安也站了出來。

他此前被調往了山東,眼下帶兵來到真定,算是耿炳文可以信賴的先鋒將領。

讓他帶兵北上雄縣,就是爲了試探燕軍對己方的反應如何。

眼看平安領命,加上大寧、遼東已經基本全線丟失,耿炳文反倒是不着急了。

先前他着急,是因爲大寧和遼東有斷糧風險,朝廷讓他加緊拿下朱棣與朱高煦,這樣才能保證大寧和遼東不會投敵。

現在大寧和遼東都沒了,他需要請示南邊朝廷的意思,暫時駐守在真定、河間二府,扼守山西關隘,防止叛軍匯合後大舉南下。

“把這消息加急送往京城,請示陛下。”

“末將領命!”

耿炳文將這些軍情收起來,轉身交給了作爲駙馬都尉的李堅。

作爲朱允炆派來的人之一,李堅與寧忠、吳傑等人不同,他身後是朱允炆,因此由他將信件交給朱允炆纔是最穩妥的打算。

李堅走出衙門,不多時便安排了八百里加急,將北平和遼東、大寧的情況送往了南京。

只是三日時間,朱允炆便收到了這一連串的消息。

坐在紫檀嵌玉寶座上,武英殿內的朱允炆沉着臉色,面前站着齊泰、方孝孺等五府六部的羣臣。

他沒有像衆人所想的一樣大發雷霆,而是沉默了許久後纔開口道:

“傳朕旨意,自今日起,禁止百姓私自出家爲僧尼,天下的寺院道觀,每僧道一人僅能存田五畝,朝廷可免其租稅,以供香火,餘者田畝盡數入官衙,由官衙均給百姓。”

“陛下聖明……”

聽着皇帝的新政,衆人都清楚這是對北邊渤海庶人均田地給軍戶的反擊,只是這反擊的力度並不算大。

天下佛道的田地,早在開國之初便已經收回過一次,眼下雖然已經過去二十餘年,但佛道在洪武年間被限制,能通過香火錢購買的田地十分有限,天下佛道加在一起,頂多也就百萬畝之數。

這數額放在遼東自然很多,可放在關內就顯得並不多了。

用這點田畝數量收買百姓,根本起不到什麼效果,何況這批田地是否能到百姓手上還另說……

想到這裡,一些武官隱晦的看了一眼暴昭等文官。

“長興侯來了奏疏,並以爲當下沒有了解救大寧、遼東之急迫後,應當屯兵於河北,限制叛軍之蹤跡,逐步北上,將叛軍慢慢擊垮。”

“此策,汝等以爲如何?”

朱允炆拿着耿炳文的奏疏詢問衆人,對此齊泰先一步道:“就眼下看,確實應該如此。”

“只是山東、河南二地府庫已經耗盡,距離秋收還有一個半月。”黃子澄跟上開口,並繼續道:

“若是還要徐徐圖之,恐怕山西府庫也將耗盡。”

黃子澄一開口,便說到了朱允炆最關心的錢糧上。

二十幾萬大軍在山西、北平,需要補給他們的民夫雖然沒有百萬那麼誇張,但也有四五十萬人。

耽誤農時暫且不提,單單其人吃馬嚼,每個月就要消耗二三十萬石糧食。

現在山東與河南、北平還未到秋收,因此大軍糧食只能從直隸調撥。

這一來一去,加上運輸路上的損耗,消耗的只會更多。

每耽擱一個月,朝廷都得支出數十萬石。

只是相比較這點錢糧消耗,朱允炆更在意耿炳文還能不能對付朱棣與朱高煦。

“賊軍兵力之多,已不下十七萬之數,若是耿𤩽等人投降,興許會達到二十萬之巨。”

“你們以爲,是否需要增調兵力給長興侯?”

朱棣靖難的規模太大了,朱允炆自然擔心耿炳文失敗。

對此,李景隆也站出來開口道:“西南的戰事已經接近尾聲,興許可以調都督瞿能、顧成所率的四川四萬兵馬北上。”

“此外,兩廣一帶也可以調兵三萬,若是不行,可以從直隸再調十萬兵。”

“另外,可以調長江、兩廣水師歸楊文或陳瑄統轄北上山東登萊,防止渤海庶人效仿高皇帝渡海遼東之舉,順帶命令登萊水師繞道朝鮮,接應九連城劉真所部徐徐撤退,令吳升等人駐守等待長江水師接應撤退。”

李景隆要放棄遼西和九連城,但這已經是定局。

這兩地沒有足夠的糧食供給,投降只是時間問題,倒不如趁着他們還有糧食,用長江、兩廣和登萊水師將他們接應撤回山東、北平。

不過,這麼做也有一定的隱患和危險,所以李景隆略帶擔憂道:

“只不過,叛軍恐怕不會給我們調兵的時間……”

他的話,道出了朱允炆的擔心,因此面對這個問題,朱允炆倒是難得的沒有聽從黃子澄的話,而是下令道:

“令長興侯駐紮河間、真定,防止叛軍南下,此外再調江西、浙江、直隸等都司六萬兵馬北上,調顧成與瞿能四萬人北上。”

“一旦西南戰事告定,令魏國公與西平侯再調雲南三萬兵馬北上,都督何福留守。”

“此外,調陳瑄統轄長江水師北上接應劉真,調登萊水師接應吳升、吳壽安。”

“都督府再給瀋陽的耿𤩽飛鴿傳書,朕表其功,擢其爵瀋陽伯,望其自勉。”

說完這一切,朱允炆目光沉着的掃視了衆人:

“我不信集結三十餘萬大軍,會對付不了叛軍十七萬之數。”

最新章節被屏蔽,等會估計才能放出來

(本章完)

193.第193章 卻胡兵七百里第57章 入宮覲見第399章 審時度勢第442章 環球航行225.第225章 風起雲涌第83章 擅寡而長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第10章 輕鈔重錢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第377章 明滅錫蘭第495章 孝子慈孫178.第178章 得寸進尺158.第158章 黑雲壓城335.第335章 波流涌動第452章 永樂十五年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第435章 四方雲動第439章 祖傳畫餅第343章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第117章 終得所願第491章 各有心思212.第212章 搭臺唱戲176.第176章 三王巡邊第54章 洪武移民第78章 何安瑤苗第105章 匹夫無罪第476章 大明銀行301.第301章 父慈子孝第489章 倉攢吏172.第172章 育嬰聖手第352章 永樂大閱兵第427章 積學有待第4章 魁首163.第163章 歸家亦苦第363章 誘敵深入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第354章 伉儷情深第31章 謠言害人162.第162章 死傷甚重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第433章 北征告終第411章 喜上加喜260.第260章 首戰即決戰第360章 再徵漠北第512章 物是人非第37章 一舉一動第346章 永樂五年第365章 生擒阿魯臺第110章 佈局成功第374章 好事不斷第26章 羽林左衛第361章 輕敵冒進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第438章 舊人將去240.第240章 尷尬境地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第112章 威震西南227.第227章 炮轟鐵嶺197.第197章 西南戰起第62章 老丈難當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第506章 父強子壯227.第227章 炮轟鐵嶺第385章 試點江南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452章 永樂十五年第516章 自爆第82章 拓土之論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268.第268章 滿城風雨233.第233章 解放遼南第41章 兄仁侄狠第383章 河中風雲第402章 甕捉野豬293.第293章 對日市舶第93章 謹言慎行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第388章 安得廣廈千萬間151.第151章 風雨前綴266.第266章 衣冠禽獸第119章 心態轉變第61章 校臺比試第111章 喜事連連301.第301章 父慈子孝255.第255章 渡海登陸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第350章 朝日孝子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第56章 陳年往事236.第236章 演員陳亨請假239.第239章 負債累累第353章 二下西洋第33章 金陵街坊331.第331章 高麗者魚鱉也第12章 天下糜爛165.第165章 偷樑換柱
193.第193章 卻胡兵七百里第57章 入宮覲見第399章 審時度勢第442章 環球航行225.第225章 風起雲涌第83章 擅寡而長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第10章 輕鈔重錢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第377章 明滅錫蘭第495章 孝子慈孫178.第178章 得寸進尺158.第158章 黑雲壓城335.第335章 波流涌動第452章 永樂十五年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第435章 四方雲動第439章 祖傳畫餅第343章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第117章 終得所願第491章 各有心思212.第212章 搭臺唱戲176.第176章 三王巡邊第54章 洪武移民第78章 何安瑤苗第105章 匹夫無罪第476章 大明銀行301.第301章 父慈子孝第489章 倉攢吏172.第172章 育嬰聖手第352章 永樂大閱兵第427章 積學有待第4章 魁首163.第163章 歸家亦苦第363章 誘敵深入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第354章 伉儷情深第31章 謠言害人162.第162章 死傷甚重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第433章 北征告終第411章 喜上加喜260.第260章 首戰即決戰第360章 再徵漠北第512章 物是人非第37章 一舉一動第346章 永樂五年第365章 生擒阿魯臺第110章 佈局成功第374章 好事不斷第26章 羽林左衛第361章 輕敵冒進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第438章 舊人將去240.第240章 尷尬境地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第112章 威震西南227.第227章 炮轟鐵嶺197.第197章 西南戰起第62章 老丈難當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第506章 父強子壯227.第227章 炮轟鐵嶺第385章 試點江南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第491章 各有心思第452章 永樂十五年第516章 自爆第82章 拓土之論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268.第268章 滿城風雨233.第233章 解放遼南第41章 兄仁侄狠第383章 河中風雲第402章 甕捉野豬293.第293章 對日市舶第93章 謹言慎行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第388章 安得廣廈千萬間151.第151章 風雨前綴266.第266章 衣冠禽獸第119章 心態轉變第61章 校臺比試第111章 喜事連連301.第301章 父慈子孝255.第255章 渡海登陸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第350章 朝日孝子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第56章 陳年往事236.第236章 演員陳亨請假239.第239章 負債累累第353章 二下西洋第33章 金陵街坊331.第331章 高麗者魚鱉也第12章 天下糜爛165.第165章 偷樑換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