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四方雲動

“這蠢材腦子去哪了!”

九月,隨着《宗規》被朱高煦派發各個藩王府,各地藩王在弄清楚事情始末後,都忍不住罵起了齊王朱榑。

原本藩王當的好好的,能管他們的也只有《皇明祖訓》一本規矩。

現在朱榑瞎搞八搞,突然又弄出了一本《宗規》出來,但凡和藩王沾親帶故的,都想看看朱榑腦子裡裝的是什麼。

“誒,又有罪受咯……”

昆明漢王府內,坐在前寢宮的朱高熾看着手中的《宗規》,三兩下翻了個乾淨,看了個大概。

總的來說,《宗規》可比《皇明祖訓》要嚴厲多了。

《皇明祖訓》頂多就是規矩多,但《宗規》卻是實打實針對藩王和宗親的《律法》。

《宗規》之中,合計有《衛禁》、《鬥訟》、《詐僞》、《雜律》等八篇三十二卷,六百零六條。

其中有些東西在過往根本就不會被處罰,但現在卻懲罰的尤爲嚴重,例如【私自用刑奴婢,杖二十】。

《宗規》之中,連杖刑的杖都有標準,使用的是長六尺,寬大概在三寸,重量不超過三斤的大木板,木板打屁股的那面還有凸起一寸的石釘子。

當然,它們很鈍,但打人依舊很痛。

爲了防止各藩王府偷工減料,朱高煦特意讓人送來了一對刑杖,現在就擺在朱高熾的面前。

瞧着那刑杖,朱高熾玩心大氣:“這東西打在身上痛嗎?”

“殿下,自然很痛。”漢王府長史楊成開口迴應,朱高熾卻拿在手裡掂量了一下:“這個也不痛吧,我來試試看……”

說着,朱高熾便趴在自家弟弟讓人送來的椅子上,嚇得四周人不知道該怎麼說話。

“輕輕的打一下試試,我吃吃痛,日後便不犯了。”

朱高熾說的輕巧,旁人卻根本不敢下手。

瞧着旁人那模樣,站在一旁看完了《宗規》的朱瞻基上手接過了刑杖:“爹,我輕點試試。”

“嗯,輕點,收着點力。”朱高熾倒是不擔心,畢竟朱瞻基才十三歲,能有多大力氣。

見他這麼說,朱瞻基也拿起了那三斤重的刑杖,舉起來後稍微用了三分力打下。

“誒唷!!”

朱高熾忍不住叫出了聲,嚇得朱瞻基連忙收回刑杖,蹲下來看向朱高熾:“爹,沒事吧?”

“我說老大啊,你這是幾分力氣啊?”

朱高熾臉色唰的白了,朱瞻基也磕磕巴巴道:“三分啊……”

“三分?”朱高熾連忙示意左右扶自己起來,揉着屁股道:

“三分力都這麼疼,七叔都四十七歲了,杖三十不得被打死啊?”

“真那麼疼?”朱瞻基有些不相信,畢竟自小沒人敢欺負他。

“你要不趴着試試,爹給你收着力。”

朱高熾反問朱瞻基,卻見朱瞻基立馬把頭搖的和撥浪鼓一樣:“免了免了。”

兩父子耍寶結束,立馬就拿起那《宗規》牙疼的看了起來。

總的看下來,這本《宗規》背後透露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朝廷盯着諸藩,誰敢犯禁,情節輕點就是刑杖,重點就是貶爲庶民。

不過這種態度,倒也符合朱高煦對藩王們的態度。

若是朱棣,那還會再三規勸,直到規勸不聽纔會動手,但朱高煦就沒那麼多耐心了。

“老二這《宗規》……”

漠東,鶴城(齊齊哈爾北部)城外,看着手中的《宗規》,朱棣表情有些複雜。

“他倒是真的不怕那些叔叔弟兄作亂啊……”

他感嘆着,卻又反應過來,諸藩的護衛早就被朱高煦削過一次了,現在加起來也不過十幾萬兵馬,況且他們沒火炮、沒火槍,真的打起來,這十幾萬兵馬估計連西南四省的十六萬常備軍都打不過。

“不管他了,反正這次回去……”

他說着說着,突然也不知道該怎麼說了,嘴巴有些發苦。

搖搖頭,他對面前的一個色目武官說道:“賽哈智,這些事情就不用匯報給我了,你這次回南京後,就去春和殿任職吧。”

“陛下……”聽到朱棣這麼說,四旬的賽哈智連忙跪下:“臣是陛下的人。”

“日後的陛下不是我了。”朱棣有些惆悵,賽哈智聽後也十分難受。

在他們大部分人看來,似乎這次北征過後,永樂年號就要結束了,但對於朱高煦本人來說,永樂還能堅挺幾年。

這樣的氣氛下,就連鶴城之中聚集了北征隨軍文官的住所都免不了壓抑幾分。

“字行!字行!”

“我在!”

小院內,聽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金幼孜放下了自己的筆,將文冊吹乾墨跡後,便將書合上,起身走向了院門。

那合上的書面寫上了書名,不多不少,剛好三個字……《北征錄》

走出書房,金幼孜的身影暴露在漠東的陽光下。

他的身形消瘦,顯得官袍十分寬大,明顯在北征路上吃了不少苦。

走到門口,他將院門打開,所見的是楊榮、胡廣、黃淮等人。

“諸位前來,莫不是陛下有要務?”

金幼孜雖然也是江左官員,但不算什麼地方大族,所以與衆人交往實際上不算密切。

解縉與楊士奇在時,由於算是好友,他還經常與胡廣等人聚會,但解縉與楊士奇被下放後,他反倒不怎麼參加聚會了。

“進去說吧。”

胡廣幾人倍感頭疼的開口,金幼孜雖然疑惑,但也側過身子讓了些身位。

待衆人走入其中,金幼孜隨行的一些書吏便爲他們斟茶。

幾人入座正廳,金幼孜與胡廣坐在主位。

入座後,胡廣開門見山道:“近來有傳言,說陛下南歸後,便準備退位給太子,你可曾聽陛下說過?”

金幼孜弓馬嫺熟,因此朱棣比較親近他,不過他不通軍事,所以朱棣幾次出征都是把他和其他文官丟在營地。

正因如此,他在《北征錄》中的記載,通常是以他自己根據朱棣出發時的人數進行推測,爲此還被朱棣嘲笑過不通兵法,不知己軍數量。

“陛下倒是未曾說過,但陛下的神態,恐怕……”

金幼孜一開口,衆人的心立馬懸了起來。

坐在位置上的楊榮想了想,隨後才道:“其實東宮即位也沒有什麼大問題,就是東宮窮兵黷武,這對百姓休養生息並不好。”

楊榮對邊防要務十分熟悉,在他看來,對北邊、西邊的胡人和番人以防禦爲主便足夠,沒有必要興師動衆的去酷寒之地與他們決戰。

至於對南邊開疆拓土的舉措,他倒是挺支持朱高煦的,畢竟朱高煦對南邊用兵,往往都能收回軍事成本,並且還能在幾年治理後,使得當地爲朝廷增添賦稅,這是好事一件。

如果朱高煦能從西番撤兵,同時將剛剛設立的燕然都指揮使司裁撤,那能爲朝廷節省最少百萬貫。

“倒也沒有窮兵黷武那麼誇張。”

坐在一角的中年官員忽的開口,衆人紛紛向他看去,這才發現是出身湖廣的新任大學士楊溥。

楊溥見衆人看向他,倒也不覺得有什麼壓力,只是據理力爭:“陛下與殿下,雖經營天下,多有事務,但從未催趕工期。”

“殿下重兵事,可用兵向來都是步步爲營,每復一地,鮮有叛亂,很快便能恢復安泰,凡被朝廷兵馬所復之地,未有百姓詬病朝廷,這如何不能說明殿下之英明?”

“況且,此事是天家之事,我們只需要盡職責便可。”

楊溥根據證據認爲朱高煦即位後,天下也不會出現什麼大的變故,也不建議羣臣在這裡爭辯這件事。

面對他的話,衆人沉思片刻,紛紛開口道:“東宮確實善於理財,但……”

一時間,他們也說不出什麼,畢竟朱高煦又能打又能賺錢,整頓吏治和勤奮程度成正比,着實讓人挑不出刺來。

可問題在於,他的新政確實損害了不少人的利益,下西洋更是讓所有官員都只能眼巴巴看着,一點東西都沒分到。

這些各種問題堆到一起,即便朱高煦沒有毛病,他們也試圖找出毛病來。

只是說了半天,他們也找不到什麼毛病,而且朱高煦麾下的渤海派和新政派也不好惹,因此討論了半天,除了發了些牢騷,他們也不能做什麼。

金幼孜就坐在位置上看他們發了一個時辰的牢騷,隨後才起身道:“我還有事要去見陛下,諸位請自便吧。”

“我們也走了。”

楊榮等人見狀,也紛紛起身作揖,而後離開了這處小院。

在他們走出院子的時候,在他們不遠處的一個院子也打開了門,雙方四目相對。

不同的是,他們這邊七八人臉色不太好看,而斜角不遠處的那個院子雖然也走出七八人,卻各個面紅耳赤,笑容洋溢。

雙方對視一眼,楊榮他們便作揖離去。

“這羣鳥人,又在討論什麼見不得光的事情?”

站在門口,李失忍不住調侃,站在他身後的李察幾人紛紛笑出聲,至於王義則是撇了他們一眼,隨後道:

“都少說兩句,最近這段時間比較緊張,都小心做事,別給人留下把柄,以此耽擱殿下的大事。”“是!”李失等人應下,顯然他們剛纔也在討論朱棣和朱高煦的問題。

不過他們十分樂觀,都認爲用不了多久,自家殿下就會登上大位,而他們也將漸漸取代老臣們。

“你帶他們先去,我有事情要去找陛下。”

孟章看着王義和李失他們,笑着開口解釋,王義也清楚點頭道:“你要回渤海了吧,估計等殿下登大位,你就能調往京城了。”

“這次伱回去,可以多考察考察,看看有誰能代替你坐鎮渤海。”

“好!”應下王義的話,孟章轉身便離開了此條巷子,走到了鶴城的街道上。

鶴城,作爲朱棣第一次北征覆滅兀良哈諸衛後,能水路直通肇州、吉林、安東等城的這裡便被視作大寧在漠東的第一城池。

由於有惱溫江水運存在,因此這裡雖然僅修建九年,卻已經十分繁華。

鶴城城牆周長五里,城中百姓有二萬六千餘人,城外有十二個集鎮,七十多個村落,六萬七千餘人口。

鶴城城牆混凝土摻雜河石壘砌而建成,城內主幹道四條,皆寬五丈,混凝土抹水泥而成,其餘輔道八條,寬二丈,巷道三十六條,寬一丈,有幹道、輔道商鋪八百餘處,民居七千餘座,可見其繁華。

此刻街上,大多都是從遼東遷徙,亦或者被流放至此的百姓。

雖然被遷徙流放,但在這裡安家落戶後,倒也沒他們想象的環境那麼惡劣,也不過就是田畝產出比南邊少了些罷了。

這裡的畝產,比吉林、肇州等地更低,即便溫室養出稻秧,可播種收穫後,產量也不過實糧六鬥半罷了。

因此在這裡,想要養活一個人,起碼得種五畝地才行。

好在糧產雖少,但每年渤海都會通過水運,運送大批糧食來到漠東,將漠東三衛糧價穩定的同時,高價從漠東三衛收買糧食,送往海喇兒衛。

這裡的熱鬧,和大明關內北方的一些城池沒有什麼區別,甚至因爲水源充沛,開發不久,這裡就連城內都留着一些樹林,並改造成園林來供人遊玩。

在這裡,柴火是最不值錢的東西。

隔着一條惱溫江,惱溫江以西是草原,惱溫江以東就是沼澤和樹林。

有的人會順着惱溫江繼續向北,然後在北方密集的林子裡砍伐樹木,將砍伐好的樹木順河運往鶴城進行販賣。

在江南,一百斤河柴的價格是三十三文,但在這裡只要十文。

每次北征,男人們都會去當民夫,因爲北征民夫的工價是每日二十文。

當打仗結束返回,幹道和輔道上的酒樓幾乎座無虛席,不僅有民夫和輔兵,還有大量的明軍摻雜其中。

正因如此,每次北征大軍返回後,朱棣都會在沿途城池下達三天的禁酒令,以免兵卒醉酒喧鬧。

騎馬向城外走去,大街上充斥着身穿鴛鴦戰襖的明軍將士們,見到孟章那十餘名騎隊,兵卒們都會埋頭狂奔,像極了在大街上看到老師的學生。

“你們也散了吧,自己去尋些好的吃食,我一個人出城就行。”

孟章瞧着滿大街的兵卒,已經座無虛席的所有路攤、酒樓,從懷裡丟出一小袋錢,便吩咐他們各自去吃東西去。

只是那接了錢的百戶官卻笑道:“公爺,這哪裡還有位置啊?”

“我們先留個人等位置,剩下的送您回去再來,估計差不多剛能坐下吃飯。”

“隨你們,別忘記禁酒令就行。”孟章抖動馬繮,那百戶官也留下一人去搶位置,隨後帶着十餘人護送孟章走出了鶴城的南城長河門。

走出城門,熱鬧繁華景象立馬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人走出的土路,以及遠處延綿的軍營。

在通往軍營的路上,許許多多告假去城裡吃飯的兵卒都只能硬着頭作揖,等孟章他們離去後再小跑前往城內快活。

對於吃了幾個月軍糧乾菜的他們,現在能吃上新鮮的食材,便是對他們最大的犒賞。

鎮虜衛和海喇兒城雖然也有足夠的百姓生活,但始終不如鶴城熱鬧繁華。

策馬經過土路進入軍營,孟章便遣散了自己的護衛,前來大帳尋找朱棣。

此時朱棣已經吃了午飯,見到孟章來找自己,便詢問道:“城內沒有亂兵鬧事吧?”

“陛下請放心,禁酒令嚴格執行,沒人敢於犯禁。”孟章作揖迴應,同時作揖道:

“臣此次前來,是想詢問陛下,渤海兵馬何時撤回渤海?”

見孟章詢問,朱棣也放下手中奏疏,淡然道:“你選日子吧,大軍五日後便南下,你想早走也行。”

“對了!”朱棣似乎想起什麼,對孟章詢問道:“那渤海之地,還有多少女真人沒有招撫?”

“幾乎六成以上都招撫了,最多還有十幾萬在北山生活,但他們被招撫也只是時間問題。”

孟章如此說着,朱棣也心思活躍道:“渤海沒有什麼敵人和戰事,主要就是招撫,留你在這裡太屈才了。”

“剛剛南邊送來消息,說西寧侯宋晟薨逝,我想了想,你倒是挺適合去西北坐鎮的,關鍵得看看你願不願意。”

“臣……”孟章本想立刻答應,但想了想後還是糾結道:

“臣悉聽陛下、殿下安排!”

雖然提及了朱棣,但孟章隱晦的還是想表達要聽朱高煦的安排,朱棣對此也是見慣不慣。

渤海朱高煦對朱高煦,就好像燕府諸將對自己一樣。

不過自己的燕府諸將漸漸老邁病逝,張玉、丘福、孟善這樣的老將不知道還能活幾年。

“行,我知道了,你退下吧。”

朱棣擺手示意孟章退下,孟章也如他所願的離開。

不過孟章走後不久,他便見到了一道熟悉的身影走來。

這次走來的人,是他的十七弟寧王朱權。

三十三歲的朱權雖然每次都參加了北征的戰事,但要麼就是先鋒,要麼就是在後勤負責補給。

這次北征,朱權沒有跟朱棣去前線,而是在鶴城負責運送物資前往前線的海喇兒城。

朱棣召他前來,主要是詢問他一些事情。

“陛下……”

朱權作揖行禮,整個人由於常年生活在大寧而皮膚有些黢黑,好在身體還比較健康。

“《宗規》你看了吧?”

朱棣示意朱權坐下,同時詢問他對《宗規》的看法。

朱權倒沒有那些哥哥弟弟那麼暴虐,因此對於《宗規》,他並不怎麼上心,也不覺得苛刻。

“人在軍中便有軍法約束,在民間便有律法約束,那宗室子弟也自然要有東西約束,臣弟不覺得《宗規》有什麼問題。”

朱權畢竟站在朱高煦那邊,既然沒有侵害自己的利益,那自然要幫朱高煦說好話。

“之前老二說要把你移藩大同,你是怎麼想的?”

朱棣詢問朱權,朱權聞言也知道朱棣到底在想什麼了。

如今瓦剌、韃靼接二連三的遭受重創,七八年內是掀不起什麼風浪了。

另外,由於北京營造完畢,遷都自然勢在必行,因此在大寧城就藩的自己,便成爲了可以威脅到京城的存在,畢竟洪武、永樂年間並沒有大規模修建長城,即便修建,也多是夯土構建,並不牢固。

朱權手中護衛雖然只有五千多人,但這麼短的距離,也能做不少事情了。

朱高煦將朱權移藩大同,主要是大同和北京之間有居庸關,即便日後寧藩作亂,也不會威脅到北京。

不過相比較朱高煦,朱棣對藩王的防備要更甚,他擔心的不是寧藩威脅到京城,而是擔心寧藩帶着工匠,給草原帶去火器的技術。

因此他的詢問,多少帶着些目的。

朱權瞭解後,想了想便開口說道:“臣弟如今而立之年,還能上馬征戰。”

“若是可以,臣弟想去關中、亦或者隴西之地。”

朱權主動提及西北,但朱棣一聽又有些不好意思。

西北確實因爲民族成份而容易發生叛亂,但那地方之所以容易發生叛亂,主要還是資源不足導致的。

各民族爭奪土地資源鬧出矛盾,從而引發叛亂。

雖然經過朱高煦內遷數十萬色目、蒙古人進入河南、山西、四川生活,又遷徙十餘萬漢人前往隴西生活,將延安一帶陝北百姓遷入關中,但當地的叛亂規模並沒有比以前小。

這樣資源不足的地方,自然會十分貧瘠。

把靖難、北征都立下功勞的朱權移藩到西北之地,朱棣確實做不出這種事情。

“這件事情……我還是回南京後再做決定吧,你明日先率王府護衛返回大寧好好休息,多照顧身體,日後我不一定能來北邊看你了。”

朱棣交代着朱權,不忘關心起他的身體。

不過相比較他,朱權反倒更關心朱棣的身體,畢竟他們這一代的前幾個哥哥都是三四十就薨逝了,五十二歲的朱棣,毫無疑問是二十多個兄弟裡最高壽的存在。

“四哥也要多多注意聖體,臣弟告退。”

朱權叫了一聲四哥,這讓朱棣更不好意思把他移藩到西北了。

摸了摸大鬍子,他最終決定把這個鍋讓給別人背。

“老二,你十七叔這件事,看樣子還是得你來辦啊……”

第31章 謠言害人第51章 孜孜不倦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第500章 朱門父子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17章 興亡百姓苦第380章 白手起家154.第154章 烽火將至第347章 鄭和回國271.第271章 兵圍京師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第380章 白手起家260.第260章 首戰即決戰197.第197章 西南戰起第480章 攜老扶幼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第51章 孜孜不倦第444章 天家無情第105章 匹夫無罪169.第169章 西虜猖獗第28章 潛龍在淵第364章第438章 舊人將去186.第186章 攻守易形第65章 上架感言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第365章 生擒阿魯臺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第30章 父子相似176.第176章 三王巡邊第362章 後事之師第445章 解縉案297.第297章 海貿之爭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163.第163章 歸家亦苦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第79章 中元祭日第371章 西南震怖第515章 天家無情第126章 百里無鳴281.第281章 螳臂當車者第7章 便宜舅舅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第434章 皇明宗規188.第188章 黃雀在後第473章 自取滅亡第119章 心態轉變第457章 爹求你件事163.第163章 歸家亦苦第398章 大發戰爭財221.第221章 出兵削藩第6章 陰晴圓缺145.第145章 關外之王第390章 皆爲利攘第404章 遠洋崑崙角215.第215章 女真八衛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290.第290章 沿海商幫第404章 遠洋崑崙角第52章 街頭鬥嘴188.第188章 黃雀在後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240.第240章 尷尬境地152.第152章 姻緣自天降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第74章 二子善謀第501章 天子點兵第342章 開港招撫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第92章 鳥盡弓藏第366章 此子類父289.第289章 鄭和下東洋218.第218章 歲末亂象245.第245章 真定之戰第130章 秦王樉薨170.第170章 野人來投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91章 仁官不仁民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第19章 衛所尚足第110章 佈局成功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51章 孜孜不倦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第80章 紫金山下第508章 快馬加鞭未下鞍第461章 解決民生第29章 二王相猜第115章 劍老無芒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第126章 百里無鳴第361章 輕敵冒進第125章 渡海登萊第521章 西方來敵
第31章 謠言害人第51章 孜孜不倦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第500章 朱門父子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17章 興亡百姓苦第380章 白手起家154.第154章 烽火將至第347章 鄭和回國271.第271章 兵圍京師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第380章 白手起家260.第260章 首戰即決戰197.第197章 西南戰起第480章 攜老扶幼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第51章 孜孜不倦第444章 天家無情第105章 匹夫無罪169.第169章 西虜猖獗第28章 潛龍在淵第364章第438章 舊人將去186.第186章 攻守易形第65章 上架感言199.第199章 威震西南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第365章 生擒阿魯臺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第30章 父子相似176.第176章 三王巡邊第362章 後事之師第445章 解縉案297.第297章 海貿之爭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163.第163章 歸家亦苦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第79章 中元祭日第371章 西南震怖第515章 天家無情第126章 百里無鳴281.第281章 螳臂當車者第7章 便宜舅舅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第434章 皇明宗規188.第188章 黃雀在後第473章 自取滅亡第119章 心態轉變第457章 爹求你件事163.第163章 歸家亦苦第398章 大發戰爭財221.第221章 出兵削藩第6章 陰晴圓缺145.第145章 關外之王第390章 皆爲利攘第404章 遠洋崑崙角215.第215章 女真八衛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290.第290章 沿海商幫第404章 遠洋崑崙角第52章 街頭鬥嘴188.第188章 黃雀在後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240.第240章 尷尬境地152.第152章 姻緣自天降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第382章 炮擊忽魯謨斯第74章 二子善謀第501章 天子點兵第342章 開港招撫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第92章 鳥盡弓藏第366章 此子類父289.第289章 鄭和下東洋218.第218章 歲末亂象245.第245章 真定之戰第130章 秦王樉薨170.第170章 野人來投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91章 仁官不仁民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第19章 衛所尚足第110章 佈局成功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51章 孜孜不倦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第80章 紫金山下第508章 快馬加鞭未下鞍第461章 解決民生第29章 二王相猜第115章 劍老無芒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第126章 百里無鳴第361章 輕敵冒進第125章 渡海登萊第521章 西方來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