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馬達是誰

曹操並沒有說,他不再征伐江東。

可是,所有的跡象都表明,他已經改變了主意!

赤壁不復,不曉得日後,還會不會有大江東去浪淘盡之類的詩詞,想必也會讓很多文人騷客,少了感懷的典故。遙想當年,小喬初嫁了……哈哈,公瑾意氣風發,又如何再羽扇綸巾?

當曹朋走出州廨大門的時候,心裡沒由來的一陣輕鬆。

一直壓在他心裡的那塊石頭終於放下,沒有了赤壁之戰的威脅,雖然讓他再也無法掌控歷史的脈絡,但他並沒有感到失落。這場該死的戰爭,可以早點結束了吧!所謂的百年三國,也許從今天開始,就再也不復……不過,內心裡還有一個疑惑:那個該死的馬達,是誰?

鎮撫荊州,圖謀西川。

與曹操早先平定江漢,鯨吞江東的計劃,可說是南轅北轍。

如此一來,勢必出現很多變化。比如早先所做出的種種安排,都要進行調整和改變。二十萬大軍的動向,也必須要重新計劃。比如之前曹操的目標是江東,所以兵馬集結於烏林地區。

除了龐德樂進所部,還有路招。馮楷、朱靈三路大軍,屯紮於當地。

也就是所謂的東重西輕。

在荊州西部地區的兵力安排相對薄弱,比如南郡西部,王威駐守夷陵,文聘駐守夷道。除了這兩支兵馬,曹操沒有投入更多的兵力,甚至把秭歸和巫縣放出去,不安排一點兵馬屯紮。

現在,計劃改變了,那麼西部兵馬,定然需要重新安置。

加之劉備坐擁長沙武陵,以向朗爲武陵太守,命陳到駐守充縣,隨時都有可能威脅到夷道安全。

另外,五溪蠻人的態度改變,也是一個變數。

荊州西南部地區,山脈縱橫,起伏延綿。五溪蠻人藏於山中,進可攻,退可守,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單憑王威和文聘兩人,恐怕有點有些抵擋不住。所以在經過三思之後,曹操決定,調樂進所部,駐守屯駐臨沮。

而此時,曹軍亦源源不斷的進駐荊州。

夏侯惇、曹仁所部兵馬的抵達,更進一步增強了曹操的兵力。

曹操旋即任劉先爲南郡太守,而武陵太守一職,則由賴恭出任。這賴恭,字伯謙,曾爲交州刺史。後因爲和蒼梧太守吳巨交惡,被罷官去職,定居江陵。劉備謀取襄陽失敗,試圖奪取江陵。不想曹朋密令黃忠趕赴江陵,說服了賴恭,由他出面召集人手,一舉拿下江陵。

曹操進駐荊州後,便把賴恭招攬過來。

而今防務調整,他命朱靈屯紮江陵,負責保護江陵的輜重物品。

不過,派賴恭擔當武陵太守,卻讓很多人,感到了一絲迷茫。

襄陽城外,水鏡山莊。

司馬徽迎來了一個貴客,正是鹿門山龐德公。

本來,龐德公在曹朋出事,黃承彥離開後,就有些心灰意冷,不願意理睬紅塵俗世,隱世於深山之中。哪知後來,曹朋崛起,更出任了南陽郡太守一職,龐德公才從深山裡走出,默默觀察曹朋的一舉一動。曹朋在南陽,休整民生,興辦報業,抵禦劉備……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讓龐德公感到非常滿意。現在,荊州已經歸附,讓龐德公即悵然,又感到歡喜。

他今日前來水鏡山莊,則是爲了另一樁事務。

什麼事?

那就是曹朋,將在今天,正式拜入鹿門山,成爲龐德公的弟子。

這也是龐德公一直很掛懷的事情。

當年如果沒有黃射的插手,說不定而今曹朋,早已經拜入他的門下。可正是黃射的出手,令曹朋背井離鄉。一晃十載,龐德公終於可以得償所願,也算是了卻了他心中的一件遺憾。

東漢末年,拜師沒有太多的侷限。

這個時代的儒生,尚未完全定型,與後世拜師從一而終的規矩,有很大區別。

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研究的方向不同,而擅長的類別也不一樣。比如龐德公,在尚書的研究就很強大,而其他如詩、春秋的領域,略顯不足。一個名士需要博古通今,涉獵各種學問。加之這年月,又不似後世那般,書籍發達,所以很多時候,可以拜師多家。

曹朋已拜師胡昭,卻不代表,他不能拜師龐德公。

事實上,早在他還在棘陽的時候,就曾以鹿門學子的身份而示人。

只是這造化弄人,令他最後離開了老家。如今返回荊州,雖說已功成名就,但對鹿門龐氏的感激,卻從未減少過。也正是這個原因,曹朋在請示了曹操,並寫信給胡昭並得到胡昭的同意之後,便請司馬徽出面,希望能正式拜師龐德公,完成他當年在棘陽時的一個夙願。

龐德公已多年不出門了……

聽到這個消息,卻喜出望外。

他立刻答應下來,願意收下曹朋這個弟子。

這不僅僅是他的一個心願,更是爲龐門考慮。一朝天子一朝臣,隨着時間的推移,曹操對荊州的掌控力度,必然會有所增強。那麼,荊州世族的力量,也將會被重新洗牌。身爲荊州老牌世族的龐氏,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支援。若是和曹朋坐實了師生關係,龐氏必能屹立不倒。

看蒯氏,就可以看出端倪。

而今蒯氏族人,已有多人進入仕途,而且前程遠大。

棘陽鄧氏,岑氏,兩家已經沒落多年的世族,現在也重新崛起。龐季不在了,龐德公就要擔負起家主的責任。他必須要爲龐門的未來考慮,也就更不會拒絕曹朋的這麼一個請求。

水鏡山莊的拜師典禮,很隆重。

曹氏的嫡系人馬,紛紛前來道賀。而那些身負重任,無法趕來的人,則派來了使者,送來賀禮。

曹操甚至,親自前來觀禮,更透出了曹朋而今的地位不俗。

隆重的拜師典禮後,曹朋正式成爲鹿門弟子,令得龐德公笑逐顏開。

飲宴過後,各方賓朋離開,曹操也因爲公務繁忙,返回襄陽。龐德公、司馬徽、還有曹朋,這才得以清閒,在廬中暢談。龐德公居中,司馬徽在上首,而曹朋執弟子之禮,坐在下首。

一旁,尚有童子煮酒。

龐山民和一個青年,則跪坐龐德公身後。

那青年的年紀,和曹朋相差不多。身高八尺,長的眉清目秀。

他正好奇的打量着曹朋,不時和龐山民竊竊私語。曹朋倒是沒有留意這個青年,只是聆聽龐德公的教誨。

“德公,而今這一幕,卻讓我突然生出許多感懷。”

“哦?”

“十年前,我與大兄在風雪之夜,途徑羊冊鎮車馬驛,與友學相逢。

那時候,友學還是個小孩子,羸弱不堪,卻能對我等侃侃而談……十年後,大兄已故去,而友學更聲名鵲起,成爲當今名士。我常感慨,這世事無常。今觀友學,真覺得自己老了。”

司馬徽才四十出頭,臉色有些蒼白。

年初,他患了一場大病,幸得董曉及時趕來,才挽回了性命。

卻不知,歷史上他正是因爲這場大病,在幾個月後,丟了性命。董曉發現,司馬徽這場病,源於一場瘟疫。而這場瘟疫的發源地,就是距離襄陽不遠的黎丘。在張仲景等人趕到之後,迅速的平息了這場初露端倪的疫病。而此前曹朋命人蒐集藥材,也着實起到了巨大作用。

司馬徽身體還有些虛弱,卻透着幾分超然的氣概。

那雙眸子中,似乎已看破了生死世情……

他已經決定了,等身體完全康復之後,前往終南山尋仙問道。這恐怕也是最後一次和老友相聚,自然有幾分感慨。

龐德公突然問道:“友學,丞相何以令賴伯謙出任武陵太守?”

“怎麼了?”

“我倒不是說伯謙品行不好,事實上此人才器不凡,爲人也極爲仁謹,是一個君子。

然其人刻板,不曉時事,喜歡引經據典……有時候,他自己都不知道得罪了人。早先爲交州刺史的時候,固然是吳巨囂張跋扈的因素,但未嘗沒有他不懂變通,而最終被罷官去職。”

若在治世,賴恭或許能成一個守成太守。

但而今武陵戰亂不止,劉備居於前,孫權居於側,正是極度混亂的時候。讓賴恭出任武陵太守,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龐德公和賴恭也有些交情,故而和曹朋說起此事,也是希望將來有一日賴恭惹了禍,曹朋能幫他一把。說白了,這賴恭就是個不懂得人情世故的書呆子。

“老師放心,我自省得。”

司馬徽笑了,“德公,難道還聽不出來嗎?

只怕過些時日,友學就要前往武陵赴任了……賴恭雖不曉時事,但想來令其爲武陵太守,非是爲他才情如何,而是要他去穩定人心。莫忘記,賴恭本就是荊南人氏,在武陵頗有聲名。”

“你要去武陵?”

龐德公疑惑的看着曹朋,忽然間露出恍然之色。

武陵太守已經有了人選……所以曹朋不可能是擔當武陵太守。不爲太守而赴武陵,那目的只有一個。

曹操,要奪取荊南四郡。

曹朋笑而不答,卻讓龐德公感慨萬千。

猶豫了一下,他突然開口道:“友學可知,山民之安排?”

這句話問的結結巴巴,頗有些難以啓齒。可是,龐德公卻不能不問……此次曹操進駐荊州,提拔十五名荊人。而龐山民原爲荊州別駕從事,至今沒有安排。眼看着蒯正,已前往許都赴任;蔡氏則有蔡瑁爲水軍都督。原來的江夏黃氏,而今已經沒落。但黃承彥尚在,而黃碩與曹朋這層關係在,也不需要太過於擔心。本來,龐氏家族也不需要擔心,畢竟有龐德龐林兄弟,一個爲河西太守,一個爲涼州從事,前程遠大。只是龐山民是龐季之子,龐德公不得不爲他花費心思。他主要是擔心,龐山民會因爲妻子的緣故,而遭受到曹操的打壓。

龐山民的妻子是誰?

就是那諸葛亮的長姐,諸葛玲。

曹朋笑了笑,和龐山民點頭,而後對龐德公道:“老師不必擔心山民大哥的問題。

山民大哥的才學,毋庸置疑,只是而今時機不到,所以還未有安排。不如這樣,過些時日,我將前往臨沅。山民大哥與我一同去吧,權作我的賓客,也可以幫我拾遺補漏,出點主意。”

曹朋不會讓龐山民當他的幕僚,而是請他做客卿。

用後世的話,就是顧問。

你顧得上就問,顧不上就不問……

畢竟他是龐德公的侄子,若讓其爲幕僚,於龐德公的臉上無光。

不等龐山民回答,司馬徽突然道:“友學,我也有一事相求,還望你莫拒絕。”

“嗯?請先生但講無妨。”

“叔全,你且過來。”

和龐山民並坐一起的青年,忙站起身來。

司馬徽深吸一口氣,對曹朋道:“友學,過些時日,我將往終南山求仙問道……我之一世,無甚憾事。除卻當初德公下手比我快,收下你爲他弟子。而今,我出世以後,不復紅塵,心中尚有牽掛,便是叔全。

水鏡山莊開設十載,乃我最得意之事。

只不過,我門下弟子,被你拉走了不少,士元兄弟暫且不說,元直、廣元和公威,都曾爲你效力,而今也出人頭地,有了他們的事業,無需我花費心思。只有叔全,我一直很猶豫。

他的身份,可能有些尷尬,實不知如何安排。”

“哦?”

曹朋詫異,向那青年看去。

龐山民苦笑道:“叔全乃孔明三弟。”

“諸葛均?”

“正是!”

曹朋在佔領了襄陽後,曾命人尋訪諸葛亮家人下落。

但是,諸葛亮卻提前把妻子送往江東避難。曹朋原本以爲,諸葛均也隨同諸葛亮一起離開,卻不想,他竟然在水鏡山莊。

歷史上,諸葛均爲蜀漢長水校尉,並未留下太多事蹟。

三國演義當中,也只有劉備二顧茅廬時登場,此後沒有出現。

不過,看司馬徽對諸葛均的態度,似乎極爲重視。曹朋不免感到奇怪,司馬徽何故如此?

還專門託付!

司馬徽道:“若言憾事,倒也有一樁。

我門下弟子,能得我真傳者,唯孔明耳。孔明聰慧,氣度和胸懷極爲出衆。然則,他早早出世,讓我多少有些失望。叔全的才情遠不如孔明,但卻有一個好處,便是肯用功。這幾年他在我身邊,也是盡心盡力。本來他要去江東投奔子瑜,但最後,我還是把他留了下來。

友學,可知爲何?”

曹朋不解,搖頭表示不知。

事實上,他能猜出一個大概,只是卻不好說出來。

所謂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這也是所有世家大族的生存之道。諸葛瑾去了江東,而今已是孫權座上客,頗受重視;諸葛亮投奔了劉備,乃劉備身邊第一謀主;可是,卻沒有人看重曹操,說也有些奇怪。司馬徽思忖良久,而且苦口婆心的勸說了諸葛均一番。

他有種預感,恐怕諸葛瑾和諸葛亮,未必能成大事。

或者說,他們雖得明主,卻難成氣候……

原因,很簡單!

曹操大勢已成,北方一統。

只要他不犯下致命的錯誤,那麼將來這天下大勢,必歸於曹操。

他希望諸葛家能留下一條血脈,曹操是最好的選擇。歷史上,蜀漢滅亡,諸葛亮和諸葛瑾的後代都沒有好下場。唯有諸葛均一脈,卻保留了下來。不過,作爲代價,諸葛均一脈把諸葛複姓,拆分爲諸姓和葛姓兩支。也許是早有預感,諸葛瑾和諸葛亮,在諸葛均有長子諸葛望的情況下,諸葛亮過繼次子諸葛企爲諸葛均次子,諸葛瑾過繼次子諸葛謙爲諸葛均三子。

這其中,自然留給後人許多猜想。

而今司馬徽要把諸葛均推薦個曹朋,想必也是希望留下一條血脈。

曹朋猶豫了一下,輕聲道:“叔全,我對令兄素來敬慕,早在幾年前便聽說過令兄才情卓絕。

可造化弄人,而今我和他不得不刀兵相向……

若有朝一日,你和你兩位兄長對決疆場之上,可能狠下心來?”

諸葛均面頰微微一顫,沉默了!

畢竟是親兄弟,如何能說狠下心來?

在這一點上,諸葛均和諸葛亮的差距就顯現出來。歷史上孫權爲討還荊州,扣押了諸葛瑾一家,讓諸葛瑾向諸葛亮討要。結果呢,諸葛亮明裡答應,可私下裡還是狠狠耍了諸葛瑾一回。

諸葛亮能分得清楚這公與私,而諸葛瑾同樣能看出輕重。

但是,看諸葛均,卻不一定能夠拎得清,也讓司馬徽心裡,暗自着急。

“這樣吧,你先留下來。

我相信,叔全你有才學,不遜色你兄長。

不過,我也知道,你必不希望和你兄長對決於疆場之上。去河西吧,士元也在那裡。河西郡而今發展,已至瓶頸,不日將向漠北擴張。原本河西五縣,有可能會再增加三縣,日後還會繼續擴張。而今士元正是用人之時,你能過去,他必然會非常高興。環境可能苦了一些,但卻能開疆擴土,有一番大作爲。叔全若有意,我這就書信一封,可以隨時前往河西。

先生,以爲如何?”

司馬徽想了想,點頭表示同意。

而諸葛均則站起身來,恭恭敬敬一禮,“多謝公子,全我兄弟之義。”

未完待續

第316章 延津大撤退(十)第641章 長阪坡(四)第363章 割喉禮第367章 匈奴,匈奴(二)第590章 舞陰之危第135章 誰贊成,誰反對(三)第317章 延津大撤退第226章 生與死第207章 偷營第718章 遼東亂(續)第527章 初論江東第347章 風雪遇故人第435章 河西第三彈(一)第542章 杜伯侯第334章 粉墨登場第599章 奪宛城第457章 涼州亂(五)第363章 割喉禮第312章 延津大撤退第61章 龍潭第303章 圍魏救趙第393章 一直在等你!第574章 荊州事,荊人治第49章 宛城之大牛人(二)第624章 短歌行第643章 子龍第423章 明犯天威,皆可殺之第624章 短歌行第724章 不對稱之戰第727章 最後考驗第237章 豫州之危第257章 驚出一身冷汗第718章 遼東亂(續)第685章 曹朋家事第610章 怎忘記此人第53章 曹公帳下,誰可爲將?第314章 延津大撤退第611章 生死一線間第68章 郎陵第562章 馬氏五常第549章 伊人,如玉第26章 拳名太極(二)第162章 班春第519章 疏離第215章 奇兵第158章 選擇第564章 相逢一笑泯恩仇第632章 約法三章第16章 誰比誰高貴(三)第592章 兵臨城下第561章 前生宿敵,今世若何?第162章 班春第374章 寸步不讓第382章 河西攻略第一彈第375章 叼羊第578章 吾家黃鬚成長第666章 益陽之戰(二)第381章 北中郎將第535章 江水如龍第219章 燕人第361章 殺氣凜然第195章 駐馬東陵亭第637章 虎豹騎請假髮燒了暈的不行第613章 老卒似虎第630章 初戰子龍第258章 陸渾山第184章 錦帆賊第702章 兵臨城下第565章 鄉黨(一)第565章 鄉黨(一)第644章 亂戰第404章 文姬之請(二)第347章 風雪遇故人第314章 延津大撤退(八)第137章 疑竇重重(下)第725章 梟雄末路第635章 梳理(二)第273章 命案迭出第301章 官渡之延津第499章 涼州大決戰(十八)第331章 我只求公道第715章 遼東亂(上)第232章 抉擇第186章 慘案(一)第70章 霸王三甩第379章 鮮卑第26章 拳名太極(二)第266章 出招第250章 天下文章一大抄第227章 親戚?第87章 家事國事天下事第480章 雲動(完)第18章 父子夜話(二)第178章 小賊,你小心第709章 誰家江山第201章 水攻第197章 威懾第343章 泰山駕臨第378章 最後的刺客
第316章 延津大撤退(十)第641章 長阪坡(四)第363章 割喉禮第367章 匈奴,匈奴(二)第590章 舞陰之危第135章 誰贊成,誰反對(三)第317章 延津大撤退第226章 生與死第207章 偷營第718章 遼東亂(續)第527章 初論江東第347章 風雪遇故人第435章 河西第三彈(一)第542章 杜伯侯第334章 粉墨登場第599章 奪宛城第457章 涼州亂(五)第363章 割喉禮第312章 延津大撤退第61章 龍潭第303章 圍魏救趙第393章 一直在等你!第574章 荊州事,荊人治第49章 宛城之大牛人(二)第624章 短歌行第643章 子龍第423章 明犯天威,皆可殺之第624章 短歌行第724章 不對稱之戰第727章 最後考驗第237章 豫州之危第257章 驚出一身冷汗第718章 遼東亂(續)第685章 曹朋家事第610章 怎忘記此人第53章 曹公帳下,誰可爲將?第314章 延津大撤退第611章 生死一線間第68章 郎陵第562章 馬氏五常第549章 伊人,如玉第26章 拳名太極(二)第162章 班春第519章 疏離第215章 奇兵第158章 選擇第564章 相逢一笑泯恩仇第632章 約法三章第16章 誰比誰高貴(三)第592章 兵臨城下第561章 前生宿敵,今世若何?第162章 班春第374章 寸步不讓第382章 河西攻略第一彈第375章 叼羊第578章 吾家黃鬚成長第666章 益陽之戰(二)第381章 北中郎將第535章 江水如龍第219章 燕人第361章 殺氣凜然第195章 駐馬東陵亭第637章 虎豹騎請假髮燒了暈的不行第613章 老卒似虎第630章 初戰子龍第258章 陸渾山第184章 錦帆賊第702章 兵臨城下第565章 鄉黨(一)第565章 鄉黨(一)第644章 亂戰第404章 文姬之請(二)第347章 風雪遇故人第314章 延津大撤退(八)第137章 疑竇重重(下)第725章 梟雄末路第635章 梳理(二)第273章 命案迭出第301章 官渡之延津第499章 涼州大決戰(十八)第331章 我只求公道第715章 遼東亂(上)第232章 抉擇第186章 慘案(一)第70章 霸王三甩第379章 鮮卑第26章 拳名太極(二)第266章 出招第250章 天下文章一大抄第227章 親戚?第87章 家事國事天下事第480章 雲動(完)第18章 父子夜話(二)第178章 小賊,你小心第709章 誰家江山第201章 水攻第197章 威懾第343章 泰山駕臨第378章 最後的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