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農業的發展和建設(一)

其實項玉當然也會考慮到清軍會採取這樣的行動,實際上臺灣的自然資源並不是太豐富,要是放在後世的話,一旦被大陸封鎖起來,那還真是難以生存下去,但是這個時候的資源的要求十分的簡單,僅僅是一些必備的軍用物資,就算是不能從大陸得到,也可以通過洋人或者日本和呂宋島得到,比如說各種臺灣比較稀缺的礦產,這些東西在東南亞也是有很豐富的儲備的,而且這個時候臺灣根本就沒有從大陸進口這些東西,所以就算是清軍採取封鎖措施,實際上對中華軍的影響也不會很大。

但是清軍的封鎖對中華帝國造成的最大的影響還是人口方面,自從清軍開始在內陸一帶施行保甲制度以後,中華軍能夠轉移過來的人口數量顯著下降了,從高峰時期一個月上十萬人口,下降到目前的一個月不到三萬人口,而且項玉估計這個趨勢將越來越嚴重,隨着清軍將保甲制度的全面推行開去,不僅中華帝國所需的人口難以得到,而且潛伏在內地的情報人員的情報信息也難以向外傳達出來,清軍這個時候顯然已經開始懷疑沿海一帶有中華軍的探子了,目前正在進行排查和清理,所以這些人員的活動都會受到極大的限制。

目前臺灣島上的生產建設已經日趨穩定了,經歷了之前的一大波移民潮之後,島上的局勢日漸平穩下來,之前忙的手腳不停的市政署的官員這個時候也可以稍稍的鬆下一口氣來了,甚至有人感嘆這個時候就像是在放假一般。

不過實際上島上的建設這個時候是一片忙碌的,基隆城的規模有限,因爲受制於城牆的阻隔,所以城市的規模也不太可能再行擴建,所以這個時候新安置的移民幾乎全都是在外面安家落戶,而且隨着呂宋島被中華軍統制,所以南洋一帶的航線也被徹底的打通了,因此之前商人們可以更加便利的利用馬尼拉這個節點和洋人做生意。一時間基隆城外的各家工廠紛紛破土動工,而且隨着蒸汽機的逐漸推行,在見證了政府主導的幾個工廠的這種先進的機械之後,商人們也終於開始大規模的採購這種東西了。

所以雖然新建的工廠很多。但是佔用的農業人口卻並不是很多,這也讓項玉稍稍鬆下了一口氣,他一直就比較擔心因爲資本經濟的發展對臺灣脆弱的農業生產產生衝擊,不過目前顯然是沒有這個擔心的必要了。

基隆在這一次的移民潮之中所受到的衝擊並不是很大,只有不到十萬人被安置在基隆。其中大部分都分佈在城外。

基隆的位置不如臺南,因此農業的前景也不如臺南,隨着城市的規模主要是人口的規模的擴大,基隆開始出現糧食方面的危機了,所以市政府又徵集了大批的勞動力,主要是新來的移民,對周圍的一些比較平整的地段、山林進行砍伐,開墾出了不少的土地,然後政府又出資組織修建水利工程,這一點上面後世新中國建立之後的農業合作社可以提供給中華帝國一些借鑑。

當然了。項玉並不是要在臺灣施行那種集體農莊的制度,這種制度已經被證明了會極大的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是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卻是很有參考價值,這邊中華帝國將他稍稍改動一些,施行的是政府主導的農業合作模式,合作的對象就是政府。

雖然不建立集體農莊,但是在一些農戶沒有力量解決的事情上面,就由政府出面解決,比如興修水利工程,臺灣並不缺水。因此只需要建立一些引水渠將附近的溪流裡面的水源引入到農田就行了,但是項玉趁着這個時候有大量的閒散勞動力,於是將這個工程擴大了,不止是新建水渠這麼簡單。而且還在田地之間挖掘了大量的水庫蓄水,相信很多從農村走出來的人都知道農村裡由很多水塘,但是你們可能並不知道這些水塘是從何而來的,它們當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經過人工開挖的,而它們就是在五六十年代。一直到七八十年代的時候由農業合作是集中力量挖掘的,舊時候有農閒的時候興修水利設施掙工分的情況,就是做這樣的事情。

這個時候將這些基礎設施建立起來之後,將形成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有利條件,對於農業這樣的立國之本來說,怎麼重視都不過分。

於是項玉又借鑑日本人佔領臺灣期間的做法,在山體上的梯田之間的田埂中使用了一種材料——水泥,梯田相對於平地上面的田地來說,面臨最嚴重的的問題就是缺水,所以除了那些降水很豐富的地區以外,其他地方的山地上面都是不種植水稻的,主要就是因爲山地上面水田如果降雨不足的話地面上的水源也難以引流灌溉,因此在缺乏降雨的年份這種梯田就會減產。早幾年雲南出現的大規模乾旱對當地的梯田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

臺灣並不缺少降雨,不僅臺南附近不缺乏降雨,連帶着基隆或者說整個臺灣都不缺乏降水,但是降水這種事情總歸是靠天吃飯,什麼時候有,有多少也不好說,所以臺灣也會面臨缺水的問題,這個缺水並不是真的缺水,而是在某些月份裡面出現降水比較少的情況。

所以項玉提出來的這個利用水泥修建梯田的田埂的計劃自然是有所根據的,不過這個時候的農民們當然不知道水泥是什麼東西了,有些參與了基隆城牆和工廠的建設施工的農民可能見過這東西,但是要叫他們說出這東西的一二三來,還是不太容易的,只知道這種東西的作用就是像以前砌牆的時候使用的米粥做粘合劑一樣的,不過效果要好很多。

基隆目前已經擁有了製造水泥的能力,早在建造基隆城牆和城外的幾處炮臺的時候就大量的使用了這種東西,它的效能比起傳統的粘合劑來說要高出很多被,而且製造起來也不算是太複雜,所以知道滿足原材料的供應,這東西要多少就能造多少。。

第135章 戰鬥的尾聲第404章 平定準葛爾(三)第314章 白塔第176章 起航!第288章 兵分兩路第344章 海澄攻防戰(七)第三百一是一章 火炮的演練第227章 攻城戰第394章 退守遼東第107章 慘烈廝殺第145章 島津久光的猶豫第23章 山谷伏擊第223章 拔掉澎湖島第三百一是一章 火炮的演練第67章 第一個藩屬第387章 統一南方第148章 華人的村落第330章 通商口岸第282章 作戰分析第385章 黃雀在後第410章 戰局不順第81章 挑撥離間第40章 下一步計劃第394章 退守遼東第259章 西班牙人的爭議第307章 意外交火第149章 土着人,開戰!第44章 廈門風雲(三)第196章 西班牙人的反應(三)第105章 驚天動地的爆炸第23章 山谷伏擊第148章 華人的村落第108章 炮擊皇城第181章 攪亂隊形第260章 定海和鎮海第319章 通商條例第113章 回到基隆第61章 激戰荷蘭人(二)第313章 秦文的分析第14章 索要槍械第64章 抵達基隆第170章 部落的戰爭(下)第267章 佔領馬六甲第80章 劉吳聯合第141章 擴建軍工廠第48章 騎兵戰術第36章 攻城困難第40章 下一步計劃第309章 前往馬尼拉第397章 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第359章 濃霧偷襲(二)第147章 坑爹的項玉第360章 濃霧偷襲(三)第197章 戰後政策第416章 驅趕守軍第19章 塗嶺大戰(二)第170章 部落的戰爭(下)第348章 最後一道防線第113章 回到基隆第386章 平西王亡第410章 戰局不順第119章 糧價風雲第170章 部落的戰爭(下)第204章 海上遭遇第380章 鏖戰鎮南關(一)第220章 浮出水面第290章 兩難抉擇第221章 軍火第三百一是一章 火炮的演練第356章 對峙第114章 北方變故第22章 接應敗兵第23章 山谷伏擊第129章 分頭行動第96章 項玉回府第8章 梟雄相會第5章 棄守安溪第232章 衝出重圍第330章 通商口岸第410章 戰局不順第184章 海灣炮戰(上)第136章 圍困第60章 激戰荷蘭人第13章 改編火器營第415章 困守海州第331章 江戶大火第426章 決戰沙俄(二)第342章 海城攻防戰(五)第37章 送上門來的機會第431章 中南半島和澳洲第86章 籌備貨幣第237章 城外交戰第334章 同意出資第7章 成功北上第39章 激戰臺灣城第394章 退守遼東第114章 北方變故第117章 安排李雲聰第374章 大水攔路第254章 清廷的封鎖(一)
第135章 戰鬥的尾聲第404章 平定準葛爾(三)第314章 白塔第176章 起航!第288章 兵分兩路第344章 海澄攻防戰(七)第三百一是一章 火炮的演練第227章 攻城戰第394章 退守遼東第107章 慘烈廝殺第145章 島津久光的猶豫第23章 山谷伏擊第223章 拔掉澎湖島第三百一是一章 火炮的演練第67章 第一個藩屬第387章 統一南方第148章 華人的村落第330章 通商口岸第282章 作戰分析第385章 黃雀在後第410章 戰局不順第81章 挑撥離間第40章 下一步計劃第394章 退守遼東第259章 西班牙人的爭議第307章 意外交火第149章 土着人,開戰!第44章 廈門風雲(三)第196章 西班牙人的反應(三)第105章 驚天動地的爆炸第23章 山谷伏擊第148章 華人的村落第108章 炮擊皇城第181章 攪亂隊形第260章 定海和鎮海第319章 通商條例第113章 回到基隆第61章 激戰荷蘭人(二)第313章 秦文的分析第14章 索要槍械第64章 抵達基隆第170章 部落的戰爭(下)第267章 佔領馬六甲第80章 劉吳聯合第141章 擴建軍工廠第48章 騎兵戰術第36章 攻城困難第40章 下一步計劃第309章 前往馬尼拉第397章 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第359章 濃霧偷襲(二)第147章 坑爹的項玉第360章 濃霧偷襲(三)第197章 戰後政策第416章 驅趕守軍第19章 塗嶺大戰(二)第170章 部落的戰爭(下)第348章 最後一道防線第113章 回到基隆第386章 平西王亡第410章 戰局不順第119章 糧價風雲第170章 部落的戰爭(下)第204章 海上遭遇第380章 鏖戰鎮南關(一)第220章 浮出水面第290章 兩難抉擇第221章 軍火第三百一是一章 火炮的演練第356章 對峙第114章 北方變故第22章 接應敗兵第23章 山谷伏擊第129章 分頭行動第96章 項玉回府第8章 梟雄相會第5章 棄守安溪第232章 衝出重圍第330章 通商口岸第410章 戰局不順第184章 海灣炮戰(上)第136章 圍困第60章 激戰荷蘭人第13章 改編火器營第415章 困守海州第331章 江戶大火第426章 決戰沙俄(二)第342章 海城攻防戰(五)第37章 送上門來的機會第431章 中南半島和澳洲第86章 籌備貨幣第237章 城外交戰第334章 同意出資第7章 成功北上第39章 激戰臺灣城第394章 退守遼東第114章 北方變故第117章 安排李雲聰第374章 大水攔路第254章 清廷的封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