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回到基隆

正當項玉在明軍休整完畢,準備對臺東用兵的時候,李雲聰派人送來了他的信,項玉雖然有些詫異,不過還是覺得這似乎是在情理之中,他打開信件,李雲聰在信中表示願意將臺東拱手送出,不願意臺灣這塊土地再遭受戰火了,他還表示願意追隨項玉,完成興復大漢民族的大業。

李雲聰在信裡面寫的比較模糊,很多事情都沒有明確交代,比如雖然說願意放棄臺東,但是卻並沒有說他自己和麾下的軍隊如何處理,是否還是駐紮在原地,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實際上還是割據着跟現在沒有分別。這使得項玉有點懷疑這是他使出的緩兵之計,但是項玉想了半天也沒想明白他這緩兵之計有什麼作用,明軍眼下已經休整完畢,確實是到了要用兵的時候了,但是就算是他緩過了這一陣,他又能利用這些時間幹些什麼事呢?項玉想不太明白,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他想拖到酷暑時期,這個時候已經到了六月末了,正是一年之中天氣最熱的時候,這個時候對外用兵確實是比較麻煩,因此這一仗項玉也不想打。

既然如此,項玉於是提筆回了一封信,將李雲聰在信中沒有寫明白的事情注意問到,看看他是不是在使緩兵之計,同時也肯定了他爲國出力的抱負,對他的投靠表示出歡迎。

這些都是一些沒有營養的套話,項玉本來是很不屑的,但是這個時候不能將話題鬧僵,能不用戰爭的方式和平解決自然是最好的,都是漢人兄弟沒必要自家打架讓外人看熱鬧,多丟人啊!況且眼下臺灣的人口本來就少,打仗再死一點,就更少了,這都不是項玉想看到的。

寫完這封信之後,項玉就沒有下令讓明軍士兵準備作戰了,這個時候天氣確實是熱,動一下都大汗淋漓的,別提行軍打仗了,那簡直就是遭罪。加上這個時候又沒有空調冷氣,對於項玉這個宅男來說,簡直恨不得一天都要泡在水裡面才能解暑。

安頓好臺南的事情之後,眼下就安心的等待臺東李雲聰那邊的消息了,如果不用作戰的話,明軍是時候該撤軍回到基隆了,出來已經將近兩個月了,不只是普通的士兵,就連項玉自己也有點想家了,也不知道家裡的那個她是不是在每天翹首期盼自己的迴歸呢?

李雲聰的答覆比項玉預想中的還要更快一些,李雲聰在信中對項玉之前的問題一一進行了答覆,他表示自己手底下的軍隊可以交個項玉整編,明軍可以派軍進入臺東駐紮,他本人將會跟隨項玉回到基隆去。

這使得項玉稍稍感到有點意外,這也排除了之前他的猜想,李雲聰看來是真的想要投靠自己,並不是一時的緩兵之計,這也也好,省去了很多麻煩事,項玉於是又給李雲聰回了一封信,在信中讓他等自己返回基隆的時候跟自己一起回去,至於手底下的軍隊,如果是新兵的話就全部解散了,老兵的話暫且留在臺東,等候明軍過去接受。

儘管李雲聰在心中表示一切都服從項玉的安排,但是項玉還是不敢冒這個險,畢竟五千人的軍隊不是個小數目,還是先讓他們的軍隊和主將分開比較好一點,雖然這樣做可能會讓李雲聰心裡稍稍有點不舒服,但是爲了臺灣日後的穩定,既然他現在已經開了這口,項玉自然是要將事情做的徹底,以免爲以後留下隱患。

自此,樑朝在臺灣島的勢力就被徹底拔除乾淨了,明軍成了島上的主人了,項玉於是下令士兵們做好準備,一等臺東那邊李玉聰動身的消息傳來,大軍就啓程返回基隆。

雖然明軍主力要返回基隆,但是臺灣南部這邊不能不留下軍隊和行政人員,項玉思考良久,最後將鄧明的部隊留了下來,他手底下面有五百人,目前維持臺南一帶的穩定與安全是足夠了的,萬一將來有重大的戰事,基隆這邊也會派遣援軍的,而且等到臺南一帶穩定了之後,明軍就可以在這邊招募新兵。

鄧明是最早跟隨項玉的幾名親兵之一,只不過他在明軍中間沒有張三亮張聰兩張那麼耀眼,之前一直是項玉身邊的衛隊對長,被提拔成五營營長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不過項玉知道他的優點,那就是處事比較穩重性格比較沉穩冷靜,因此項玉纔將他放在臺南,既是對他的一種期望也是對他的一種考驗。

至於臺東的局勢就要稍微顯得複雜一點,目前哪裡還有無五千名樑軍還沒有解散,因此項玉派出了張聰前去臺東,並且調派給他一千五百人的軍隊用於安定局勢,好在臺東距離基隆的距離比較近,所以項玉這邊也比較好照顧到,日後等待局勢穩定之後再將張聰和明軍撤回來一部分。

而在臺南等候的這一個月的時間之中,大陸的情報人員也傳回來了消息,原來馮信確實是逃到了福建,他向福建的耿精忠求援,要求他發兵幫助他收回臺南,被耿精忠拒絕了,而清朝京城傳來消息,四位輔政大臣以大清水軍巡防壓力繁重,臺灣不毛之地太過於偏遠爲由拒不出兵,如此一來項玉心中的那份擔憂才終於放了下來,於是便令海軍艦隊先行搭載一批輜重物資返回基隆,陸軍部隊隨後啓程。

明軍在六月底七月初啓程返回基隆,隊伍中不僅有三千名士兵,一千多名後勤的民夫,還有三千多人的樑軍俘虜,這些倒黴蛋都是要被送到礦上去上工的,明軍未來的鐵礦的開採就要指望在他們的身上了。

由於天氣炎熱,明軍行軍的速度並不快,軍中的輕重傷員和大部分的醫務人員都搭乘戰船從海路先行出發了,這樣一來走陸路的士兵們就要稍微輕鬆一點了。

十天之後,明軍終於抵達了基隆城下,海軍這個時候已經回來了七天了,不得不說海路確實是比陸路要快很多,陳永華這個時候帶着基隆裡面百姓和士兵們在城外迎接明軍的凱旋,項玉也適時地宣佈士兵們放假三天,結果明軍士兵們一個個興高采烈,其實這三天時間稍微休息調整一下就沒了,也幹不了什麼事情,因此他們自然就要抓緊時間了。

項玉和陳永華寒暄一陣,將這次作戰的一些經過和戰況也都給他介紹一遍,其實這些東西從明軍前線發回來的戰報上面陳永華已經大致瞭解一些,不過這個時候聽項玉講來,還是感覺血脈噴張,尤其是講到明軍和樑軍在臺南城的北門街道里面的那一場大戰,更是聽得他激動不已。

陳永華雖然是個文人,但是他的骨子裡其實一直是想當一名將軍的,只是項玉這個時候更需要的是一名更夠在政事上幫助他的人,所以陳永華的夢想便暫時沒機會實現了。

陳永華這邊也給項玉介紹了基隆最近一旦時間的發展,這也是項玉比較關心的,他掃了一眼,見將軍府內只來了林管家和幾名下人,松下美惠子並沒有來,不由得有點奇怪,不過這也好,正好給他時間和陳永華瞭解更多事情。

他將一些東西交給府裡的管家,先沒有急着回府,而是跟着陳永華來的了市政署,所謂市政署其實就是一個城市的管理人員辦公的地方,只不過這個名字在項玉這邊搞的有點奇怪,衆人一開始都不習慣,在明朝小一點的縣城裡面有縣衙,大一點的州里面都有州府,市政署衆人還是第一次聽見。不過時間一長大家也都習慣了。

在項玉出征的這段時間內,由於海軍戰船大多也隨軍出征了,所以這兩三個月從大陸方面接送過來的移民人數有所下降,不過對岸還有很多人在等着船隻的接送,隨着海軍的迴歸,運輸船隻的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這些人也會很快的運送到臺灣來,只是眼下基隆市政府面臨一個很嚴峻的問題,那就是沒錢了,新移民的安置需要房屋和糧食,甚至是幫他們開墾荒地,提供種子和農具,這些都需要花錢,加上這段時間明軍造船廠那邊的戰船建造的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以造船廠那邊也需要錢,陳永華後來想了一個辦法,將船廠造出來的船隻賣給基隆的海商們,之前他們都是租的政府的船,因此裝貨量和出航次數以及航線選擇方面都只能接受政府的方案,這雖然便於和貿易國口岸的管理,但是對於商人們來說這其實是一種制約,所以陳永華提出了這樣一個賣船的方案很快就得到了商人們的響應,商人們將船廠已經造好的船隻搶購一空,甚至還預定了船廠接下來的將要生產的船隻,這給基隆市政府提供了一大筆錢,終於使得他們不至於面對無米之炊的境地,但是這件事情並不是長久之計,對於新移民和各方面的建設還是有很大的資金缺口,所以這個時候陳永華向項玉張口要錢了。

項玉在之前東都之戰裡面繳獲了不少的金銀珠寶,他還打算將這些錢花在新技術和一些武器的研發上面,看來這個計劃是泡湯了,眼下在清廷發覺之前,人口戰略纔是第一要務,其他的事情就先緩上一緩吧。

第15章 送上門來的葡萄牙人第22章 接應敗兵第100章 新式火炮第186章 海灣炮戰(下)第210章 安置第246章 戰後的巨大影響第20章 塗嶺大戰(三)第88章 府中的意外第331章 江戶大火第198章 對付海盜第382章 三水議兵第426章 決戰沙俄(二)第373章 關寧鐵騎第284章 故技重施?第302章 尚可喜的怒火第47章 各自突圍第291章 北上南京第91章 大獲全勝第64章 抵達基隆第259章 西班牙人的爭議第42章 廈門風雲(一)第236章 出兵臺中第157章 炎黃村暴露了第192章 議和第353章 嶽樂掛帥第250章 人才問題第403章 平定準葛爾(二)第276章 地下奇兵第166章 組建情報部門第407章 僵持階段第237章 城外交戰第400章 進軍朝鮮第76章 將軍府第273章 兵臨城下第114章 北方變故第88章 府中的意外第251章 糧食戰略第390章 遠洋艦隊第359章 濃霧偷襲(二)第337章 戰果第145章 島津久光的猶豫第28章 新式火槍第162章 籌建安北市第121章 琉球的變故第357章 束手無策第72章 海上大火第25章 炸藥包實驗第105章 驚天動地的爆炸第357章 束手無策第338章 海澄攻防戰(一)第213章 戰爭威脅第188章 疏散華人第160章 千炮齊發第428章 決戰沙俄(四)第56章 軍械所第360章 濃霧偷襲(三)第42章 廈門風雲(一)第48章 騎兵戰術第58章 風雲突變第219章 意外的情報第415章 困守海州第229章 臺東艦的使命第75章 日本公主第53章 拜訪漁村第271章 夜幕下的密謀第162章 籌建安北市第90章 發現行蹤第62章 路遇陳永華第386章 平西王亡第117章 安排李雲聰第42章 廈門風雲(一)第34章 海上激戰第281章 趙開第115章 大演武第289章 炮擊杭州第169章 部落的戰爭(上)第14章 索要槍械第274章 難題第142章 準備和談第35章 擊潰荷蘭艦隊第403章 平定準葛爾(二)第51章 荷蘭人的援軍第186章 海灣炮戰(下)第356章 對峙第133章 三面夾擊第275章 束手無策?第236章 出兵臺中第214章 備戰第333章 焦灼第30章 遊說董江第334章 同意出資第376章 救是不救?第8章 梟雄相會第132章 火燒連營第11章 整頓亂軍(一)第94章 安置俘虜第98章 發展戰略第178章 尚可喜的“商人”第327章 重創第134章 生或者死
第15章 送上門來的葡萄牙人第22章 接應敗兵第100章 新式火炮第186章 海灣炮戰(下)第210章 安置第246章 戰後的巨大影響第20章 塗嶺大戰(三)第88章 府中的意外第331章 江戶大火第198章 對付海盜第382章 三水議兵第426章 決戰沙俄(二)第373章 關寧鐵騎第284章 故技重施?第302章 尚可喜的怒火第47章 各自突圍第291章 北上南京第91章 大獲全勝第64章 抵達基隆第259章 西班牙人的爭議第42章 廈門風雲(一)第236章 出兵臺中第157章 炎黃村暴露了第192章 議和第353章 嶽樂掛帥第250章 人才問題第403章 平定準葛爾(二)第276章 地下奇兵第166章 組建情報部門第407章 僵持階段第237章 城外交戰第400章 進軍朝鮮第76章 將軍府第273章 兵臨城下第114章 北方變故第88章 府中的意外第251章 糧食戰略第390章 遠洋艦隊第359章 濃霧偷襲(二)第337章 戰果第145章 島津久光的猶豫第28章 新式火槍第162章 籌建安北市第121章 琉球的變故第357章 束手無策第72章 海上大火第25章 炸藥包實驗第105章 驚天動地的爆炸第357章 束手無策第338章 海澄攻防戰(一)第213章 戰爭威脅第188章 疏散華人第160章 千炮齊發第428章 決戰沙俄(四)第56章 軍械所第360章 濃霧偷襲(三)第42章 廈門風雲(一)第48章 騎兵戰術第58章 風雲突變第219章 意外的情報第415章 困守海州第229章 臺東艦的使命第75章 日本公主第53章 拜訪漁村第271章 夜幕下的密謀第162章 籌建安北市第90章 發現行蹤第62章 路遇陳永華第386章 平西王亡第117章 安排李雲聰第42章 廈門風雲(一)第34章 海上激戰第281章 趙開第115章 大演武第289章 炮擊杭州第169章 部落的戰爭(上)第14章 索要槍械第274章 難題第142章 準備和談第35章 擊潰荷蘭艦隊第403章 平定準葛爾(二)第51章 荷蘭人的援軍第186章 海灣炮戰(下)第356章 對峙第133章 三面夾擊第275章 束手無策?第236章 出兵臺中第214章 備戰第333章 焦灼第30章 遊說董江第334章 同意出資第376章 救是不救?第8章 梟雄相會第132章 火燒連營第11章 整頓亂軍(一)第94章 安置俘虜第98章 發展戰略第178章 尚可喜的“商人”第327章 重創第134章 生或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