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

十月的長安已是寒氣逼人。

出征前夜。

普六茹忠的帥帳裡點了一盆篝火,火紅的木炭不時蹦出幾顆火星,發出噼啪響聲。

衆小輩的年輕將領就在篝火旁圍了一圈,聽着踞坐上首的主將不急不慢地講述往事。

普六茹忠已快到花甲之年,頭髮稀疏,皮膚黝黑粗糙,額上佈滿一道道歲月風霜刻就的深深皺紋。

他身材高大,聲音洪亮,除了比相同年紀的老人強壯許多之外,看不出有其他特異之處。

普六茹忠環視一下和歲數只有自己一半的衆將,笑道:“人都來齊了啊。嗯,今日還有一位南朝小輩。”

他隨即感嘆道:“我和南朝也算有緣,年輕的時候前前後後一共在江左待過八年,做到直閣將軍。還跟隨北海王元顥,以及你們那位白袍陳慶之,一路打進了洛陽。”(注1)

侯勝北饒是經過毛喜的嚴格訓練,內心也是一震,面上隨即恰如其分地流露出驚訝神色。

他扭頭望向那羅延,對方聳聳肩表示無辜。

“老爺子的這段過往經歷,他自己不說起,我也不便主動提及啊。”

沒想到在北周,居然能夠遇到一位當年和七千白袍軍並肩作戰的當事人。

而且更誇張的,此人現今身居柱國大將軍的高位,位於北朝武人的頂點。

命運之曲折離奇,真是不可思議。

侯勝北不僅吃驚,緊接着自然地表現出了掩蓋不住的好奇神情。

“知道你想問什麼,待改日我們另找一個時間說。”

普六茹忠和善地笑道:“今晚不妨就先聽一聽我們北朝的戰事吧。”

簡單開場之後,普六茹忠直接說道:“告訴你們也無妨,本次我軍的目標是洛陽。”

他說得若無其事,諸將卻都倒吸了一口涼氣。

洛陽,天下之中元,大漢王朝的東都,北魏從平城遷都於此。

雖說攻打北齊的路線就那麼幾條,出潼關直奔洛陽而去,實在是令人激動不已。

此戰一定會流傳後世!

先人功業,多有耳聞,如今自己也即將參與締造新的歷史了。

……

“你們多多少少都知道二十多年前的邙山之戰,戰況幾起幾落,最後是我軍敗了。”

看到衆人的興奮表情,彷佛奇襲獲得了成功一般,普六茹忠很是滿意:“又要再打一次邙山之戰嘍。就由我這個親歷那一戰的老頭子,給你們講上一講吧。”

普六茹忠閉起眼睛,慢慢陷入了回憶。

“事情要從二十六年前的大統四年說起,那羅延你還沒有出生,那時候還是西魏,不是現在的大周……”

“相距沙苑之戰擊退東魏還不到半年,東魏高歡因敗辭去了丞相一職,仍任太師,世襲定州刺史、渤海王,食邑十萬戶。因爲國力強大遠勝我朝,很快又捲土重來。”

“高歡令河南道大行臺侯景練兵於虎牢關,窺視河南諸州,我方樑迥、韋孝寬、趙繼宗等寡不敵衆,皆棄城西歸。”

侯勝北沒想到時隔多年,又聽到了這位宇宙大將軍的名字,原來他早在北朝就是個大人物啊。

“侯景攻廣州,數旬未下,我方派出了援兵。”

“不料侯景詭計多端,派遣行洛州事盧勇率百騎至大隗山,趁着暮色,多置幡旗於樹頂作爲疑兵。夜間偷襲,百人分爲十隊,鳴角直衝,斬我方儀同三司王徵蠻、擒儀同三司程華。”

“汾、潁、豫、廣四州復入東魏之手。”

“到了七月,侯景、厙狄幹、高敖曹、韓軌、可朱渾元、莫多婁貸文等衆多高歡麾下名將,率領大軍圍了洛陽。”

“當時是大都督獨孤信守衛洛陽。”

“唉,他在沙苑一戰之後,從俘虜中得知其父獨孤庫者的兇報,發喪行服還沒多久,就接到太祖皇帝的起復命令,與馮翊王、司州牧元季海一起,率衆入了洛陽。”

“侯景等人來攻洛陽,更有高歡在後接應。元季海以自軍兵少拔還,屬城悉叛,獨孤郎可真是不容易啊。”

普六茹忠說起老上司和親家,不由得有些感慨。

“獨孤信退保金墉城防守。我方這邊,城內還有宇文貴、怡峰、李遠等人。”

“宇文貴的先祖是昌黎大棘人,徙居夏州。因爲和太祖同姓,成爲了宗室。他平時好音樂、愛下棋、樂施捨、愛士族,不過打起仗來就像換了個人。”

“那時候東魏派遣堯雄、趙育、是雲寶率衆二萬攻潁州,宇文貴從洛陽率步騎二千去救,距敵三十里,又獲知東魏行臺任祥率衆四萬餘來增援的消息。”

“二千對六萬,任誰都會覺得彼衆我寡,不可爭鋒。宇文貴偏偏就敢率軍入了潁川城。”

“他以千人背城爲陣,與二十倍之敵合戰。馬中流矢,就持短兵步鬥,於是士衆用命,擊敗了堯雄,降伏了趙育,獲其輜重,俘萬餘人。嚇得任祥的大軍不敢進兵。”

衆小輩臉露疑色,再怎麼勇悍善戰,一千對兩萬,怎麼可能打敗二十倍之敵嘛。

普六茹忠一笑:“沙苑一戰,太祖不就以一萬餘人,擊敗了高歡來襲的二十萬大軍?當時東魏可是號稱百萬大軍呢。”

“敵方把自家人數誇大幾倍也是有的。不過號稱二萬,至少得有五千人馬吧。能以千人破之,那也是了不起的以寡敵衆。而任祥號稱四萬步騎,萬人總是有的。”(注2)

“你們不用太在意敵方宣稱的人數,那都是爲了打壓士氣加以威懾。而我方宣揚的戰績,那也是爲了鼓舞士氣,呵呵。”

“怡峰是遼西人,自小從軍,驍勇敢戰。他正好率軍趕來援助宇文貴,只以輕騎五百,就敢突擊任祥的萬餘步騎。”

“宇文貴也趁勝進逼,次日一戰,擊敗任祥,逼降了是雲寶,俘斬甚多。”

侯勝北聽到此處,明明是西魏的洛陽受到了東魏的進攻,卻絲毫聽不出窘迫難堪之狀,講的都是西魏一方將領的勇武和戰績。

心想這老爺子通過講故事,鼓舞部下士氣戰意的手法,倒是別具一格。

“李遠字萬歲,和其兄李賢出身隴西李氏。當今陛下和齊國公一出生,就寄養在其家有六年之久,恩情深厚。”(注3)

“沙苑之役,李遠居功爲最,太祖皇帝謂其曰:孤有卿,若身體有手臂之用,豈可片刻離身。”

“李遠弓力強勁,曾經見石於叢蒲中,以爲伏兔一箭射之,鏃入寸餘。再現其先祖飛將軍李廣手段。”

說到此處,普六茹忠搖搖頭,嘆息一聲:“可惜這等好漢,和獨孤郎竟然是一樣的下場。”

衆人聽他這般說,心知李遠也是被大冢宰逼令自殺,只是不敢明說。

“對了,還有賀若敦,他當時也在城中,年方二十二歲,能挽三石強弓,箭無虛發。”

“東魏諸將雖然強橫,我方也不弱於他們。金墉城堅固,大都督防守的周全,東魏一連攻打十幾日不能下。就連由義衆鄉兵守衛的蓼塢,侯景也沒能打下來。”(注4)

“侯景不能得手,兇性大發,燒盡了洛陽城內外的官寺民居,存者僅剩十之二三,烈焰滔天,洛陽名城飽受摧殘。”

侯勝北心想,羯賊確實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他兇殘的性格大概是骨子裡與生俱來的吧,不管到哪裡都是殺人放火,從北到南一路荼毒。

真該殺。

“當時還是西魏文昭帝元寶炬在位,他正要前往洛陽拜園陵,聽聞東魏來攻,急詔太祖率軍援救。”

“唉,元寶炬也是個狠人,先是處決了一母同胞的親妹妹元明月。後又爲了迎娶蠕蠕可汗,鬱久閭阿那瑰的女兒,廢了十六歲嫁他,生下十二子的乙弗皇后。不僅如此,當蠕蠕南侵是因爲自己和乙弗氏舊情不斷的流言傳開,竟然勒令她自盡了。”

那羅延忍不住道:“這元寶炬還算個男人嗎?這麼對待自己的結髮妻子?”

普六茹忠搖搖頭:“閒話扯遠了,還是說這場戰事吧。”

“魏帝命尚書左僕射周惠達輔佐太子防守長安,動員大軍御駕親征,與太祖一同東進。我那時候任徵西將軍,也是其中一員。”

“援軍以驃騎大將軍李弼、車騎大將軍達奚武率領千騎,作爲前驅。”

“李弼的年紀大一些,四十四歲,達奚武三十五歲,我三十二歲,都還是壯年。”

普六茹忠感慨道:“獨孤郎那年也才三十六歲,他本來比我大四歲。哎,現在他的年紀永遠都是五十五,我反而比他大三歲啦。”

-----------------

八月初三那天,太祖皇帝到達谷城。

侯景、高敖曹等覺得攻打城池數日,應該整頓部隊,激勵士卒,以逸待勞迎擊我軍。

車騎大將軍、儀同、南道大都督莫多婁貸文不同意:“彼前鋒千人,我亦用千人,率先擊之!”

侯景等反覆勸解,可是莫多婁貸文也是跟隨高歡信都起兵的舊將,在赤谼嶺逼死爾朱兆,獲其屍首,立下戰功無數,勇猛剛愎聽不進勸告。

這幾人都是大都督,彼此平級,莫多婁貸文堅持一定要出擊,侯景也難以阻止。

可朱渾道元善於御衆,行軍用兵,務在持重,最終商量下來由他協助莫多婁貸文。

於是兩人率衆數千,朝着谷城而來。

我軍李弼和達奚武倍道前行,夜晚在孝水遇到了敵軍。

李弼派軍士大聲鼓譟,拖着樹木揚起灰塵。

莫多婁貸文以爲我軍主力已到,後退遁走。

然而東魏軍已經渡過瀍澗,想要掉頭撤退,就沒那麼容易了。

李弼率軍追擊,斬殺了莫多婁貸文傳首中軍,可朱渾道元單騎遁逃得免。

“我在大營看到莫多婁貸文的時候,已經是一顆血肉模糊,死不瞑目的腦袋了。”

一名後輩忍不住提問:“老爺子,這莫多婁貸文敢於率軍來戰,也是一員勇將,怎麼被李柱國的疑兵一嚇就嚇跑了呢?”

普六茹忠呵呵一笑:“勇將之勇,不可輕拋。汝等可聽說一人可以殺退一軍的戰例?”

“沒有吧,就連陣斬百人,至今有記載的也不過項王、文鴛、冉閔三人而已。”

“或斬將耀武、或陷陣奪旗、或先登破城、或死守斷後,勇將發揮自身勇武須有目的,符合戰事所需,否則就是浪戰的一介莽夫。”

侯勝北心中一動,普六茹忠自己就是手格猛獸的勇士,不想說出這麼一番話來,顯然是教育自家後輩上了戰場,不要蠻幹亂來。

“莫多婁貸文本是爲了迎戰我軍先鋒,目的是挫我軍銳氣。若是一頭撞上大軍,這千人徒死何益?該退自然就要退。”

普六茹忠繼續教育子侄們:“莫多婁貸文錯就錯在對兩軍相遇的時間估算有誤,於夜間遇到了我軍。”

“若是白日,豈能那麼簡單被李弼的計策所欺騙?所以行軍速度和接敵時間是決定勝敗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能否攻敵出其不意,需要根據斥候來報,仔細地加以計算。”

“話說李弼俘虜其衆送往弘農,此舉後來又惹出了一些麻煩,且先不管。”

“太祖進軍瀍東,當晚魏帝也駕幸到了太祖軍營。侯景等人聽聞我軍到來,莫多婁貸文敗亡,連夜解圍退去。”

“第二天,河橋之戰就開始了。”

-----------------

《地名對照》

廣州:今許昌市襄城縣

邙山:西迄新安縣青要山,順黃河往東達於河南滎陽、鄭州之廣武山,東西長逾四百華里

谷城:今新安縣東

孝水:今澗河,古稱又名俞隨水

弘農:今靈寶市北故函谷關城

瀍水:發源於洛陽市孟津區橫水鎮寒亮村,東南方向蜿蜒而下,由洛陽市瀍河區匯入洛河

第69章 那羅延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17章 蜀地失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40章 少年不再第10章 勝敗一念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37章 共飲第61章 陳頊其人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82章 戰邙山之喪偏師第60章 且聽戰報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31章 抗北齊之小憩第39章 遣返第94章 楊白華第47章 故人去第82章 戰邙山之喪偏師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11章 最下攻城第22章 南朝亂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53章 迎世子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24章 始從軍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13章 平亂始末後篇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94章 楊白華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8章 冼姨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37章 共飲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14章 蕭妙淽第72章 周齊交涉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74章 北周軍容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24章 始從軍第9章 封賞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74章 北周軍容第44章 國子求學後篇第3章 逝去傳說第15章 死氣沉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3章 逝去傳說第72章 周齊交涉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16章 湘州叛第38章 預兆第33章 抗北齊之對峙第39章 遣返第13章 平亂始末後篇第34章 抗北齊之突陣第10章 勝敗一念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88章 長安軼事第23章 下決意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23章 下決意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30章 抗北齊之媾和第60章 且聽戰報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15章 死氣沉第65章 臥虎臺第3章 逝去傳說第78章 戰邙山之先例前篇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66章 孤獨行第11章 最下攻城第56章 戰爲何第11章 最下攻城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54章 江心夜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67章 遇獨孤第21章 返紅塵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11章 最下攻城
第69章 那羅延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17章 蜀地失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40章 少年不再第10章 勝敗一念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37章 共飲第61章 陳頊其人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82章 戰邙山之喪偏師第60章 且聽戰報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31章 抗北齊之小憩第39章 遣返第94章 楊白華第47章 故人去第82章 戰邙山之喪偏師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11章 最下攻城第22章 南朝亂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53章 迎世子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24章 始從軍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13章 平亂始末後篇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94章 楊白華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8章 冼姨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37章 共飲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14章 蕭妙淽第72章 周齊交涉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74章 北周軍容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24章 始從軍第9章 封賞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74章 北周軍容第44章 國子求學後篇第3章 逝去傳說第15章 死氣沉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3章 逝去傳說第72章 周齊交涉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16章 湘州叛第38章 預兆第33章 抗北齊之對峙第39章 遣返第13章 平亂始末後篇第34章 抗北齊之突陣第10章 勝敗一念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88章 長安軼事第23章 下決意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23章 下決意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30章 抗北齊之媾和第60章 且聽戰報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15章 死氣沉第65章 臥虎臺第3章 逝去傳說第78章 戰邙山之先例前篇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66章 孤獨行第11章 最下攻城第56章 戰爲何第11章 最下攻城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54章 江心夜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67章 遇獨孤第21章 返紅塵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11章 最下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