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戰邙山之喪偏師

宇文憲、達奚武、王雄等各部得宇文護軍令,率軍下了邙山,加入對洛陽城的攻擊。

連續三旬攻城未能得手,尉遲迥的十萬府兵雖是精銳,損傷不過數千,也略顯疲態。

尉遲迥與衆將商議,洛陽城內有兩萬守軍,各軍輪流進攻,消磨其戰力和意志。

軍略既定,照此執行。

那羅延所部也要參加攻城了,而且目標正是最爲堅固的金墉城!

墉者城牆樓堞,金者固若金湯。

《大洞玉經》曰;金墉者,九天館名,在雲珠庭內,本是天帝的神仙居所。

有“金墉映玉清,靈秀表天畿”,“玉帝乘車朱霄,綠霞煥金墉”的辭句。

不過現在映射金墉城的,不是什麼玉清綠霞,而是赤焰血光。

如今地面東一條西一條,挖了多條土溝地道,宛如醜陋的疤痕。

“太高了,三丈城牆,加上地勢實際得有九丈,雲梯車都夠不着。”

堆起的土山上,仰面與城頭守軍對射的士卒,不算密集的箭雨下,雙方偶有軍士中箭倒地。

侯勝北表示贊同:“強攻徒損將士性命,眼下也只有消耗守軍的人力、物資和士氣了。北齊的援軍一定會來,擊敗援軍之後,城內人心搖擺,那時候纔是破城的良機。”

只是他心中有一疑問,放棄隔斷河陽渡口可以說是爲了引誘北齊援軍來戰,可爲什麼要放棄邙山的地利優勢呢?

萬一北齊軍來援,翻過邙山,從背後打正在攻城的部隊一個措手不及怎麼辦?

他並不覺得自己想得到的問題,北周有那麼多久經沙場的宿將,會不清楚其中利弊。

“派了斥候監視大河對岸動靜的,不是毫無防備。”

“而且除了老爺子去接應的突厥,壓迫幽州和幷州,使得北齊不敢大舉南下支援之外,還有一路偏師。”

那羅延解釋道:“少師楊摽的一路兵馬出軹關陘,威脅北齊援軍的後路,我還擔心對方不敢來呢。”

見侯勝北仍是不解,那羅延更爲詳細地說明。

楊摽是一員年近六旬的老將,曾出使鄴城,深知東魏內情,後跟隨太祖皇帝攻克了弘農。

彼時黃河以北的邵郡一帶仍然爲東魏所控制。

楊摽因其父曾任邵郡的白水縣令,與當地的豪強有舊交,於是主動請纓,秘密潛入作爲內應。

成功潛入之後,楊摽與土豪王覆憐等謀劃舉事,應者三千人,果然裡應外合,一舉攻克邵郡,擒斬東魏所署的郡守程保及縣令四人。

之後楊摽率本地義從繼續經略各地,誘說東魏城堡。

僅旬月之間,正平、河北、南涉、二絳、建州、大寧等城,皆有請爲內應者,大軍因而輕易攻拔。

沙苑之戰高歡戰敗,楊摽分兵截擊東魏的韓軌、潘樂、可朱渾元等各路殿軍,殺傷甚衆。

東雍州刺史馬恭畏懼楊摽的威名,棄城遁走,西魏佔據了東雍州。

太祖皇帝因爲楊摽有謀略,表奏他行建州事。

建州的位置處於東魏境內三百餘里,可謂孤懸敵境,一般人根本不敢去上任。

由於楊摽威恩夙着,所經之處,許多豪族帶糧帶兵投效,比至建州,麾下之衆已達一萬。

東魏刺史車折於洛出兵迎擊,被楊摽擊敗。

又破東魏行臺斛律俱的步騎二萬於州西,大獲甲仗及軍資,義從的裝備得到補充,由此威名大振。

東魏大行臺侯景前來,攻陷正平,派遣行臺薛循義率兵與斛律俱會師,敵衆漸盛。

楊摽因爲孤軍無援,且腹背受敵,設計穩定軍心,四處抄掠軍資後,夜中拔營退回邵郡,全身而退。

東魏以正平爲東雍州,遣薛榮祖鎮守。

楊摽先遣奇兵急攻汾橋。

薛榮祖盡出城中戰士,於汾橋拒守。

其夜,楊摽率步騎二千,從他處渡河,偷襲攻克了正平,奪回了東雍州。

邵郡東部叛亂,楊摽予以鎮壓,又擊破了東魏南絳郡,俘虜郡守屈僧珍。

……

二十年前的邙山之戰,楊摽攻拔柏谷塢。

大軍不利,侯景率騎追擊,楊摽與韋法保同心抗禦,不退反進十數裡,逼退了侯景。

齊神武圍玉壁城,令侯景攻佔齊子嶺。

楊摽擔心其入寇邵郡,率騎抵禦。

侯景得知楊摽到來,斫木斷路者六十餘里,仍然驚而不安退還河陽,忌憚到如此程度。

楊摽之後督晉建二州諸軍事,攻破蓼塢,俘虜東魏將領李顯。

朝廷於邵郡置邵州,以楊摽爲刺史,率所部兵鎮守。一路進授大都督、儀同三司、開府、大行臺尚書、少師。

……

“楊摽在東境二十餘年,多次與北齊作戰,未嘗不捷。”

一口氣說完了楊摽的赫赫功績,那羅延反問道:“有這麼一位善戰的名將在背後盯着,北齊援軍怎麼敢輕易渡河,不怕被前後夾擊,全軍覆沒麼?”

侯勝北還是心存懷疑,道:“楊摽雖然厲害,麾下只有萬餘人馬,而且還不是府兵精銳。要是北齊援軍先集中對付他,解決了後顧之憂,再支援洛陽怎麼辦?”

“侯兄弟,你畢竟不是北周人,所以很難理解我們對於楊摽的信任。”

那羅延笑着道:“打個比方,要是你們南朝的陳慶之率軍萬人守在敵軍後路,你會不會放心?”

侯勝北一想,道理是這麼個道理。

尉遲迥等基於對楊摽這位常勝將軍的信心,做出如此判斷,也無可厚非。

“楊摽的邵州義從,隨他征戰多年,戰力不弱於府兵。”

“他的副將也不弱,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馬裔所率的溫城義從,從大統三年與東魏頻頻交戰,到大統八年入朝,跟隨歸附的河內百姓有五千戶之多。十三年攻拔東魏平齊、柳泉、蓼塢三城。十六年入建州,破東魏將劉雅興,拔其五城。實力頗強。”

“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新平郡守韓盛所率雖是郡兵,也是關中子弟。”

那羅延補充道:“楊摽背靠軹關陘,只要不輕敵冒進,就算碰到優勢兵力的敵軍,只須退入陘中扼守陘口,北齊軍也奈何他不得。”

侯勝北覺得那羅延說的很有道理。

戎馬四十年的宿將,背靠有利地形,任務是牽制敵軍即可。

他只要扼守要害,無須主動攻擊,還能出什麼事情呢?

邙山諸將也是這麼想的,有楊摽在後虎視眈眈,齊兵必定不敢輕易渡河。所以並未派兵截斷河陽渡口,只派出了斥候保持偵察。

甚至由於兵力太過於富餘,尉遲迥還派遣麾下的蒲州總管府長史郭彥,率一支部隊前往支援另一路偏師的權景宣,南出汝潁。

郭彥到了豫州,見權景宣頓兵懸瓠城下,主動請命進攻。

權景宣判斷懸瓠城防守嚴密,一時難以攻取,考慮轉向南方,一路攻略郢州、北江州、南司州,直達大江邊。

好一個構想宏偉的大迂迴戰略。

如果這個戰略得以成功實施,北周邊境就從安陸再向前推進一段,和南朝完全共有大江中游。

幸好被郭彥阻止了。

郭彥認爲奉命出師,必須與主力大軍相鄰聯動呼應,若向江畔立功,更非朝廷本意。

放着汝南不打,把戰線推到江夏一帶,南朝會怎麼想?

他歸屬尉遲迥的序列,不必聽從權景宣命令,獨自謀劃攻取懸瓠之計。

恰逢北齊豫州道行臺、豫州刺史王士良的妻弟董遠秀私下派人接洽,表達了投誠之意,權景宣還是聽從了郭彥的意見,引軍圍困懸瓠。

十二月。

豫州刺史王士良、永州刺史蕭世怡出城投降。

權景宣令郭彥守豫州,謝徹守永州,送王士良、蕭世怡及降卒千人獻捷於長安,獲得了開戰以來的首場勝利。

-----------------

兩路偏師,一路報捷,一路卻是大敗。

深受邙山諸將信任的少師楊摽,此時已經成爲了北齊的俘虜。

他被反綁雙手,臉上和鎧甲上滿是泥土污漬,還有不少血跡,是被拖倒在地時沾上的。

頭盔已被打掉,雜亂的花白頭髮和臉色一樣,正在寒風中抖動,不知是氣憤、是恐懼、還是悔恨。

北周軍的屍體,橫七豎八的靜靜躺在戰場上。

就因爲他的輕敵,數千名戰士成爲了不歸之人,其中多數是隨他征戰多年的邵州義從。

新平郡守韓盛也戰沒於此,被取下了首級。

只有司馬裔和司馬侃父子爲溫城本地土著,熟悉地形,力戰殺出一條血路得免。

楊摽本可以安安穩穩地守住軹關陘口的。

陘西有斛律光去年新築的勳掌城,已經被他攻克。

敵軍來攻,退回固守;敵軍南下,前進撓後。

只要拖住北齊援軍,等到主力攻克洛陽,前後呼應,更有望擊潰北齊寶貴的機動兵力,立下滅國首功。

可是爲什麼自己就是忍不住,要出軹關,率兵深入敵境,偏偏又不嚴加防備呢。

是不甘作爲尉遲迥這個後生晚輩的陪襯?

是對於自己二十多年常勝戰績的自信?

還是潛意識裡對北齊軍的輕視?

突然殺到的北齊太尉婁睿大軍,將楊摽的驕傲自信撕了個粉碎。

婁睿是個什麼東西?三十出頭的無名小輩而已。

仗着是婁太后的侄子,無甚器量才幹,憑着外戚的身份身居高位。

縱情財色,時論風評都鄙視他。

不過就是這個楊摽看不上的傢伙,此刻卻高高在上,決定了他的生死:“願降?願死?”

楊摽終於低下了高傲的頭顱。

常勝將軍楊摽失去了他的不敗聲名和未來。

北周軍失去了鉗制北齊援軍的偏師。

……

沉默許久的北齊終於露出了反擊的獠牙。

東安王婁睿、武興王高普、都官尚書王峻等自鄴城,率外軍三萬赴河陽。

生擒了冒進的楊摽,擊潰北周一路偏師,婁睿進位大司馬,總領北齊援軍一部,以王峻爲南道行臺,共同率軍赴懸瓠,迎戰另一路偏師權景宣。

司徒、鉅鹿郡公斛律光從騎兵曹撥兵五萬,馳援洛陽。

領軍將軍、蘭陵王高長恭率禁軍五千,另撥一隊百名百保軍士隨同出征。

斛律光、高長恭救洛陽的五萬五千人先到河橋,見北周軍勢有十餘萬之多,未敢輕進。二將於北岸立下營寨,窺視對岸動向。

齊主高湛猶豫一陣,還是召見了幷州刺史、平原郡王段韶。由於突厥屢犯邊境,段韶並不在晉陽,把駐地改到了塞下。

此前周齊交涉,高湛曾經派遣黃門侍郎徐世榮乘坐驛車,齎周書詢問段韶意見。

段韶認爲周人反覆,本無信義。

宇文護外託爲相,實爲王也。既爲母請和,不遣一介之使申其情理,僅靠書信往來就送其母,是爲示弱。不如暫許,之後再放未晚。

高湛不聽,如今應驗。

然而情況緊急,高湛也顧不得面子,問段韶道:“洛陽危急,今欲遣王救之。突厥在北,復須鎮御,如何?”

段韶當即答道:“北虜侵邊,事等疥癬。今西鄰窺逼,乃腹心之病,請奉詔南行!”

齊主令段韶馳援洛陽。

二日後,齊主車駕亦自晉陽出發,親赴洛陽。

……

尉遲迥等獲知楊摽兵敗,北齊援軍後路已再無自軍牽制,於是分兵一部守太和谷,一部沿邙山佈陣,與敵軍隔河對峙。

一方面攻城更急,尉遲迥遣使對城中道:“未聞救兵,何不降也?”

獨孤永業答道:”我城池嚴固,兵食有餘,攻者自勞,守者常逸。待救援來到,憂爾衆有不返之危。燕趙豪傑,必不爲降將軍也。”

尉遲迥又命人於城下喊話:“城主受榮祿,汝等軍士,何事相隨入湯火中耶。”

射書標示賞格,投於城中:能斬城主降者,拜太尉,封開國郡公,邑萬戶,賞帛萬匹。

獨孤永業題書於背,反射城外:若有斬尉遲迥者,一依此賞。

與段思文巡視城頭,撫慰戰士,城內士卒莫不感勵,人有死難之心,而無投降之意。

……

不知不覺間,北周軍已攻城一月有餘。

臘月天寒,連日起了陰霧。

霧氣從河面升起,遠遠望去如水面沸騰,水汽變幻,不見對岸。更連接山霧,滿山滿谷皆爲白障籠罩,風吹不散。

就像是一層不祥的白布,遮擋住了北周軍的前路。

-----------------

《地名對照》

軹關陘:今濟源市西十一里處

勳掌城:今濟源市西北二十四里勳掌村

溫城:今溫縣

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25章 初上陣第44章 國子求學後篇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30章 抗北齊之媾和第2章 十問十答第55章 加冠禮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34章 抗北齊之突陣第20章 入洪流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8章 冼姨第65章 臥虎臺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24章 始從軍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18章 清閒樂第76章 戰邙山之往事中篇第33章 抗北齊之對峙第9章 封賞第22章 南朝亂第56章 戰爲何第21章 返紅塵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71章 姓楊名堅第20章 入洪流第46章 御前對第54章 江心夜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1章 少年勝北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90章 柳慶問案第10章 勝敗一念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54章 江心夜第38章 預兆第15章 死氣沉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73章 臥虎初哮第16章 湘州叛第15章 死氣沉第40章 少年不再第1章 少年勝北第53章 迎世子第23章 下決意第56章 戰爲何第39章 遣返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94章 楊白華第39章 遣返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48章 英雄逝第78章 戰邙山之先例前篇第48章 英雄逝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53章 迎世子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69章 那羅延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41章 天子坦蕩第24章 始從軍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68章 別伏陀第89章 塞上風光第87章 憶白袍後篇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30章 抗北齊之媾和第73章 臥虎初哮第50章 戰王琳前篇第20章 入洪流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73章 臥虎初哮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18章 清閒樂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89章 塞上風光第21章 返紅塵第9章 封賞第40章 少年不再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20章 入洪流第54章 江心夜第8章 冼姨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89章 塞上風光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48章 英雄逝
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25章 初上陣第44章 國子求學後篇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30章 抗北齊之媾和第2章 十問十答第55章 加冠禮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34章 抗北齊之突陣第20章 入洪流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8章 冼姨第65章 臥虎臺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24章 始從軍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18章 清閒樂第76章 戰邙山之往事中篇第33章 抗北齊之對峙第9章 封賞第22章 南朝亂第56章 戰爲何第21章 返紅塵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71章 姓楊名堅第20章 入洪流第46章 御前對第54章 江心夜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1章 少年勝北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90章 柳慶問案第10章 勝敗一念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54章 江心夜第38章 預兆第15章 死氣沉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73章 臥虎初哮第16章 湘州叛第15章 死氣沉第40章 少年不再第1章 少年勝北第53章 迎世子第23章 下決意第56章 戰爲何第39章 遣返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94章 楊白華第39章 遣返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48章 英雄逝第78章 戰邙山之先例前篇第48章 英雄逝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53章 迎世子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69章 那羅延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41章 天子坦蕩第24章 始從軍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68章 別伏陀第89章 塞上風光第87章 憶白袍後篇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30章 抗北齊之媾和第73章 臥虎初哮第50章 戰王琳前篇第20章 入洪流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73章 臥虎初哮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18章 清閒樂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89章 塞上風光第21章 返紅塵第9章 封賞第40章 少年不再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20章 入洪流第54章 江心夜第8章 冼姨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89章 塞上風光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48章 英雄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