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

並不是所有的戰線,都充滿了蘭陵王這邊的戰場浪漫。

應該說像高長恭這樣的載歌載舞,鼓樂喧天反而是獨一無二的特例,殺戮和血腥纔是戰場應有的主旋律。

尉遲迥率領的數萬攻城部隊,在五千禁軍鐵騎的突擊下,紛紛潰敗。

攻城三旬的疲軍在出其不意之下,對上北齊最爲精銳的部隊,被打出此等戰果也不足爲奇。

不乏像滄州刺史史靜這樣打着打着、其子史萬歲就讓部下收拾戎裝趕緊撤退的逃跑部隊陸續出現。(注1)

就連主帥尉遲迥自己,也在北齊軍的兇猛攻勢下,戰至只剩左右親衛數十騎。(注2)

此時昔年率軍平蜀的大將已經年近五旬,他可能會懷念在舅舅宇文泰指揮下,縱橫馳騁沙場的日子吧。

……

北周軍的另外一部,沿邙山駐紮的各軍各將,在齊國公宇文憲的督護之下,仍然保持了秩序,對上了段韶和斛律光。

雖然在邙阪交戰失利,損失了數千人馬,邙山這一路仍保有超過五萬的人馬,與來援的北齊軍兵力相當。

關隴健兒對河北雄兵,局面平分秋色。

宇文憲麾下,不乏戰將猛士。

大將軍樑臺被甲跨馬,足不躡鐙,馳射弋獵,矢不虛發。

北齊軍突至,猝不及防之下被擒去了數人,已去陣二百餘步。

得手的北齊軍將領應是偏裨一流,騎在高頭大馬之上,指揮左右數十人,持着刀杖毆打逼迫俘虜前行,再過不遠就是北齊軍的軍陣。

樑臺遠遠望見,怒髮衝冠,當即單人獨騎,催馬上前。

靠近至百步之內,樑臺取下鐵胎弓,覷得分明,把馬上的那員齊將一箭射下馬來。

那羣北齊兵想着俘敵立功,可以獲得財物,至少也會賞賜酒肉,謀得一醉。

沒想到快到自軍陣前,還有西人敢來追,登時回頭去看。

樑臺又是一箭,再射死一人,換矛殺入了人羣中,敵皆披靡。

被擒者趁機跑了回去,於是得還。

宇文憲讚歎道:“樑臺果毅膽決,不可及也。”

……

少師、柱國韓果膂力絕倫,披甲荷戈,升陟峰嶺,猶涉平路。

昔日討伐稽胡,深爲胡人忌憚,號稱着翅人,意爲山川險阻不能擋也。

太祖聽聞笑道:“着翅之名,不亞於飛將。”

韓果善於伺敵虛實,揣摩敵情,更兼熟悉地理,所行之處,山川形勢俱能記憶。

他利用邙山的有利地形抵禦北齊的騎軍衝擊,所部幾乎未受損失。

……

達奚武之子達奚震隨父抵禦北齊軍。

他少年驍勇,膂力過人,習武藝,善騎射,更是腳步快捷,走及奔馬。

彼時渭北校獵與諸將競射,馬失前蹄倒地,達奚震步行追趕獵物,一發中兔。看見馬又站起來,回身一躍而上,身手敏捷若此。

太祖見狀喜道:“非此父不生此子!”

他拼死力戰,所部得以保全。

……

如果戰局這麼維持下去,北周軍雖然初戰小敗,整場戰役的勝負鹿死誰手,尚且難說。

然而就在陷入膠着狀態時,一場交鋒的結果,決定了這場東征戰役的最終結局。

邙山諸將,以齊國公宇文憲爲首,達奚武和王雄兩位柱國大將軍爲輔,二人和普六茹忠一樣,都是十二大將軍中的人物。

王雄年近六旬,本次出征中身患疾病,然而到了全軍的危急時刻,老將軍薑桂之性老而彌辣,挺身而出抱病而戰,馳馬衝擊來犯的斛律光軍。

能夠在亂世烽火中成爲最頂尖的那一小撮人,哪個不是英雄豪傑?

王雄當年隨賀拔嶽征戰關西,此時勇猛不減,亂軍之中連斬三人。

斛律光見他來勢洶洶,不敢直攖其鋒,撥轉馬頭退走。

延綿的邙山腳下,冬日樹木光禿,馬踏枯枝斷葉,兩騎一前一後,一追一逃。

跑出數裡,斛律光左右從騎皆散,唯餘一奴一矢。

王雄眼看即將追上斛律光,馬頭馬尾僅有丈許,老將按槊不刺,沉聲喝道:“吾惜爾不殺,當生將爾見天子。”

斛律光早已摘弓在手,搭箭在弦,用身體遮蔽,王雄不得見。

此時於馬上扭腰回身,猿臂舒展,伴隨一聲叱吒:“且看落雕都督妙手!”

回身就是一箭!

二騎近在咫尺,正中王雄前額,雖有兜鍪防護,箭頭仍是深入頭腦。

鮮血沿着額頭汩汩流了下來,把老將臉上的道道皺紋,勾勒出殷紅的紋路。

王雄抱馬而走,至營而卒。

這是北周首位戰死的柱國大將軍。

軍中益發恐懼,失敗的氣氛逐漸蔓延開來。

北齊軍一路追出三十里,斬首俘虜三千人。

……

戰至夜色降臨,兩軍各自收兵。

宇文憲巡視軍營,收攏各部敗兵,安撫鼓勵將士,衆心稍安。

這一日齊軍死傷不過二千,周軍的死傷者則是數倍之多。

然而周軍仍有一搏之力,宇文憲欲待天明,再和敵軍決一死戰。

達奚武勸告道:“洛陽軍散,人情震駭,若不因夜速還,明日欲歸不得。我從軍日久,備見形勢;公少年未經事,豈可以數營士卒委之虎口乎!”

邙山的這一部數萬人馬趁夜撤退,未遭大損。

……

就在白天,另外一處,有兩人也交換着類似的談話。

蘭陵王進入金墉城,得知援軍已經來到,城內守軍的士氣大漲,雖然還是不敢貿然出城迎戰,卻向城下的北周軍大肆挑釁。

“侯兄弟,你怎麼看?”

侯勝北望着城頭不斷高舉兵器,歡呼不已的守軍,還有他們圍繞簇擁的那個身影。

和戰場格格不入的俊美面容,優雅風範,以及如同行雲流水般的騎軍指揮,突陣的果決斷然,無一不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聽到那羅延發問,侯勝北仍然用普六茹忠的話來回答:“伯父說起鋸骨療傷的長孫子彥的時候,是怎麼講的?”

他提醒道:“戰場上當戰則戰,當撤便撤。”

剩下的話,侯勝北沒有說出口。

……

到了第二天,北周軍的各部知道事不可爲,紛紛退兵遁去。

東討大軍委棄營幕,自邙山至穀水,三十里中,軍資器械,彌滿川澤。

然而攻打洛陽,頓兵城下的部隊,大部分由於撤退晚了一天,在北齊軍的追擊下,變成了潰退,損失慘重。

權景宣的偏師聽聞圍攻洛陽的主力撤退,未等北齊婁睿的援軍殺到,就主動放棄了已經攻佔的豫州,撤回了原來的國境。

齊帝沒有親自上陣便取得了勝利,令婁睿安撫永、郢二州,自己親至洛陽,慰問諸將。

之後一路東巡虎牢關,經過滑臺、黎陽,回到了鄴城。

升賞此戰有功之臣,段韶爲太宰,斛律光爲太尉,蘭陵王高長恭爲尚書令。

……

宇文護本無帥纔將略,此次軍事行動只爲應付突厥,並非出於本心。

結果無功而返,與諸將稽首謝罪,周帝予以慰勞。

出征時浩浩蕩蕩的二十萬大軍,尉遲迥部折損六萬有餘,宇文憲部折損三萬,楊摽部幾乎全軍覆沒。

死傷過半。(注3)

至於宇文護無形中損失的威望人心,那就不在計算之內了。

一場傾國之力的征討,草草落下了帷幕。

-----------------

就在北周諸路兵馬陸續撤回長安之時,有一支軍兵卻一路北行。

那羅延及時撤退,得以全師而返。

他以還要通知普六茹忠撤兵的名義,退卻到弘農之後,就與大軍分開,率領數百人北上前往沃野。

一日晚上,待全軍紮下營寨歇息後,兩騎並行馳出,漫步在星空之下,草原之上。

“我想不明白,還是想不明白。”

那羅延長嘆一聲:“這次的廟算,主力直取洛陽,一路偏師牽制援軍,一路偏師攻略豫州,兵分三路的戰略並沒有問題,北方還有突厥的十萬騎呼應,三十萬大軍哪。”

“你說,北齊派出的軍力也沒有勝過我們,怎麼就稀裡糊塗地敗了呢?”

侯勝北望向浩瀚星空,這就是戰爭,永遠充滿了偶然。

誰又能在開戰之前,就能保證肯定可以取勝呢?

他沉思着回答那羅延的問題:“可能是由於我們犯的錯誤,比敵軍更多吧。”

楊檦輕敵冒進是錯。

沒有截斷河陽渡口是錯。

仰攻邙阪是錯。

王雄想要生擒敵將,沒有一槊戳死斛律明月也是錯。

就連這次出征本身,又何嘗不是在臥虎臺情報操縱下的一個錯誤。

你們犯了那麼多的錯誤,怎麼可能不敗呢?

那羅延沒有完全理解他的意思,不過多少明白了一部分。

他感嘆道:“本次我軍損失慘重,下次起兵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了,老爺子一定覺得很遺憾。”

“是啊,這第三次邙山之戰還是沒有勝。還好伯父沒有在陣中,不然只怕更加生氣。”

那羅延突然肅容道:“侯兄弟,此戰你不避刀斧,和我並肩作戰,更是在生死關頭回馬前來相救,還害得你喪了隨從。我想和你結爲異姓兄弟,不知意下如何?”

侯勝北淡淡一笑:“我們共歷戰陣生死,已是生死之交,結爲兄弟有何不可?”

兩人當下撮土爲爐,插草爲香。

論輩敘齒,彼此都是吃了一驚。

原來那羅延乃是北魏大統七年七月二十一日生人,侯勝北是南樑大同七年七月二十二日生人。

大統大同七年乃是同一年,也就是說,楊堅只比侯勝北早生一日。

兩人深感到緣分巧合,那羅延道:“侯兄弟,雖然只是年長你一天,我就忝爲兄長了。以後你就稱我楊堅吧,這漢名唯有你叫得。”

“小弟拜見楊大哥。”(注4)

侯勝北深揖一禮。

楊堅仍然是一臉嚴肅:“侯賢弟,既然結義金蘭,今日有一句話我要問你,無論你如何回答,我們的兄弟之情不改。”

他凝視侯勝北,伸出手道:“加入我們大周如何?”

侯勝北看着楊堅伸出的手,知道他沒有說出口的那些勸說理由,知道他所期待的回答。

你父冤死,你在南朝已無前途。

北周有我,定可保你發達。

我朝國力蒸蒸日上,今後立功機會不少。

我朝以軍功論勳,必有你一番用武之地。

等等。

可是他又怎能答應,放棄自己的出生之地,放棄南朝等待他的那些人,放棄阿父的教誨,違背自己的本心?

侯勝北握住楊堅的手,緩緩推了回去,堅定地搖了搖頭。

楊堅仰天,長嘆一聲。

不過他很快調整情緒:“大哥知道你難忘故國,而今我也空口無憑。”

楊堅再次伸手,卻是豎起一掌:“十五年之後,等到邁入不惑之年,我已然發達之時,再來問上一問。你我立下這十五年之約,如何?”

侯勝北也伸掌,與他三擊盟誓,笑道:“只怕到時候還是要讓大哥失望。”

就在他們立約的這一刻。

長夜星空之中,位於西北和東南的參商二宿突然光芒大作,相互照耀輝映,彷佛龍虎相擊。

……

談完嚴肅話題,兩人放鬆心情,隨便閒聊。

楊堅拋開敗戰的憂鬱,轉移話題苦中作樂道:“本次戰役別的不說,能夠親眼看到那個鐵面將的尊容,也算此行不虛,真是個美人啊。”

侯勝北點頭表示贊同。

同樣是美貌似婦人,此人的氣質勝過了韓子高許多,少了些陰鬱,多了份大氣,可能是因爲出生高貴的緣故?

“大齊蘭陵王,只怕這輩子只能與他爲敵了。下次戰場相遇,大哥可莫要手下留情。”

“我已經有了伽羅,倒是你可不要因爲貪圖美色,棄我楊堅投奔北齊啊。”

兩人相互取笑了一番。

回到營帳,侯勝北取出了久未落筆的卷軸。

他已經想好要寫什麼,卻還是猶豫了一會。

最後苦笑一聲,還是使用了南朝的年號。

天嘉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傾國之戰,不全力以赴,盡其所能者,殆——北周伐北齊無功有感

-----------------

《地名對照》

沃野:今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

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68章 別伏陀第72章 周齊交涉第68章 別伏陀第61章 陳頊其人第8章 冼姨第65章 臥虎臺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74章 北周軍容第21章 返紅塵第3章 逝去傳說第94章 楊白華第38章 預兆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40章 少年不再第7章 討賊難第53章 迎世子第65章 臥虎臺第74章 北周軍容第16章 湘州叛第72章 周齊交涉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65章 臥虎臺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55章 加冠禮第93章 返家鄉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15章 死氣沉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61章 陳頊其人第2章 十問十答第38章 預兆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93章 返家鄉第30章 抗北齊之媾和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2章 十問十答第90章 柳慶問案第3章 逝去傳說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16章 湘州叛第2章 十問十答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37章 共飲第55章 加冠禮第92章 舊友來第11章 最下攻城第38章 預兆第91章 潘氏盼也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94章 楊白華第40章 少年不再第89章 塞上風光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61章 陳頊其人第21章 返紅塵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38章 預兆第55章 加冠禮第56章 戰爲何第11章 最下攻城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69章 那羅延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92章 舊友來第1章 少年勝北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16章 湘州叛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11章 最下攻城第20章 入洪流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48章 英雄逝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14章 蕭妙淽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46章 御前對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76章 戰邙山之往事中篇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2章 十問十答第21章 返紅塵第11章 最下攻城第25章 初上陣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33章 抗北齊之對峙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39章 遣返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55章 加冠禮第72章 周齊交涉
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68章 別伏陀第72章 周齊交涉第68章 別伏陀第61章 陳頊其人第8章 冼姨第65章 臥虎臺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74章 北周軍容第21章 返紅塵第3章 逝去傳說第94章 楊白華第38章 預兆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40章 少年不再第7章 討賊難第53章 迎世子第65章 臥虎臺第74章 北周軍容第16章 湘州叛第72章 周齊交涉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65章 臥虎臺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55章 加冠禮第93章 返家鄉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15章 死氣沉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61章 陳頊其人第2章 十問十答第38章 預兆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93章 返家鄉第30章 抗北齊之媾和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2章 十問十答第90章 柳慶問案第3章 逝去傳說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16章 湘州叛第2章 十問十答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37章 共飲第55章 加冠禮第92章 舊友來第11章 最下攻城第38章 預兆第91章 潘氏盼也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94章 楊白華第40章 少年不再第89章 塞上風光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61章 陳頊其人第21章 返紅塵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38章 預兆第55章 加冠禮第56章 戰爲何第11章 最下攻城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69章 那羅延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92章 舊友來第1章 少年勝北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16章 湘州叛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11章 最下攻城第20章 入洪流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48章 英雄逝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14章 蕭妙淽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46章 御前對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76章 戰邙山之往事中篇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2章 十問十答第21章 返紅塵第11章 最下攻城第25章 初上陣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33章 抗北齊之對峙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39章 遣返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55章 加冠禮第72章 周齊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