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

西魏軍大敗,損失慘重,人心離解,誰都以爲此戰大局已定。

不想戰役的轉機,卻出現在一個小小的叛逃軍士和一頭驢的身上。

東魏軍中有一名士卒偷盜殺驢,按律應判死刑,然而高歡沒有立刻處死他,說等回到幷州之後再行處決。

當晚,該軍士投奔宇文泰,告之高歡的所在位置。(注1)

十萬大軍,主帥所在乃是核心重中之重,如何能夠輕泄於敵軍得知!

擺在宇文泰的面前,是一個選擇。

戰,或不戰?

自軍只剩敵軍半數不到,士氣低落,還能戰否?

宇文泰下定決心:戰!

尉遲婆羅等左右親隨,陪侍帷幄,盡心翊衛。

各將激勵將士,撫慰軍心。

……

次日再戰,部署依舊,宇文泰自率中軍,宇文護督前軍,中山公趙貴等爲左軍,長樂公若干惠等爲右軍。

當先挫西魏軍之鋒銳。

宇文泰又是出人意料,點了一員低品武將裴果出陣。

裴果字戎昭,河東聞喜人。從軍征討,乘黃驄馬,衣青袍,時人號爲“黃驄年少”。

此時少年已成爲壯年,勇冠當時,一騎飛馬而出,撞入東魏軍陣中。

對敵的乃是都督賀婁烏蘭所部,他昨日斬了不少西人首級,起了輕敵之念。

“都說關西出好漢,原來不過如此。”

見裴果單騎陷陣,賀婁烏蘭也不要左右親衛上前圍殺,提了長矟便來相鬥。

兩馬接近,賀婁烏蘭狠狠一矟刺去,心想殺了你這廝,乃公頭陣又立一功。

裴果敏捷閃過,挾住矟杆一別一扭。

兩馬錯過,賀婁烏蘭沒有放手,被馬的前衝之力帶轉了半個身子,失去了平衡。

戰馬又衝出幾步,賀婁烏蘭被兩股力量拉扯,跌於馬下,摔了個天昏地暗。

裴果撥轉馬頭,來到跟前,一腳踏住讓其不得翻身,扯下兜鍪砸在賀婁烏蘭頭上,將他打得暈了過去。

解下絲絛捆在腳上,橫拖豎拽拉回了本陣,衆人莫不歎服。

宇文泰大喜:“不愧是黃驄年少,卿便補個帳內都督,戰後另有升賞。”

高歡則是大怒,令衆將往戰。

厙狄回洛、張保洛、曲珍、段琛、牒舍樂、尉摽、乞伏貴和、乞伏令和、王康德、高市貴等人,都是隨同高歡自幷州出山東的舊日猛士,紛紛率領本部出戰。

左右卻有一人,赤手空拳不持兵器,按馬逡巡不進,似有彷徨猶豫之意。

高歡視之,乃是高季式,麾下部曲千餘漢兵,馬八百匹。

高歡以華言道:“子通,卿向來驍勇,何不一戰?”

高季式下馬垂首,躊躇道:“此戰乃二兄反叛而起……”

高歡截斷道:“仲密是仲密,卿自是卿。卿得兄叛書,即來報我,至誠可見。向日河橋敖曹戰歿,師徒大敗,人情騷動,世事艱難。所親勸汝將腹心二百騎奔樑避禍,不失富貴。卿是如何說的?”(注2)

高季式擡頭,虎目似泛起水霧,大聲道:“臣說:吾兄弟受國厚恩,與高王共定天下,一旦傾危,亡去不義。若社稷顛覆,當背城死戰,安能區區偷生苟活!”

高歡哈哈一笑:“既如此,好漢子糾結作甚,還不上陣一戰!”

高季式當即命人取兵刃來,率軍出陣:“二兄不義,我當爲高王取之。”

……

西魏一方,楊忠、閻慶等先登陷陣,被團團圍住廝殺。

蔡佑着明光鐵鎧,橫衝直撞,不避箭矢,所向無前。

東魏軍鹹曰:“此是鐵猛獸也。”

皆遽避之。

然而並非人人都有這等勇力。

都督、龍驤將軍、羽林監馮遷先登陷陣,身受重瘡,僅得不死,得一羣羽林衛拼死救回。

……

東魏一方,同樣有猛將。

綦連猛,字武兒,代人。先人姬姓,六國末避亂出塞,保祁連山,以山爲姓,誤作綦連氏。

此人弓馬過人,雙帶兩鞬,左右馳射。更兼絕力,四張三石弓,迭而挽之。(注3)

綦連猛所射勁箭,便是身披鐵甲,也必洞穿。

蔡佑這頭鐵猛獸,沒有遇到綦連猛,也是他的幸運。

……

北魏宗室,也分爲東西,各自廝殺。

元景安,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五世孫,高祖陳留王元虔、代郡公元永之子,屬東魏軍,領親信都督。

善於騎射,曾於文武二百餘人的西園燕射之禮,設靶去堂百四十餘步,一人射中獸頭,去鼻寸餘。唯元景安尚餘最後一矢未發,帝令解之,

元景安徐整儀容,操弓引滿,正中獸鼻。帝嗟賞稱善,特賞馬兩匹,加賜玉帛雜物。

此時燕射之弓,指向了西方。

元景山,魏太武帝拓跋燾五世孫,高祖安定王拓跋休、祖安定王元燮、父宋安王元琰,因世襲郡國於安定,屬西魏軍。

論起輩分,元景山低了四代,須稱元景安爲高叔祖。

此時揮起斫刀,斬向了東人。

……

兩軍混戰良久,宇文泰下令招募勇敢之士,得三千餘人。

其時募敢死之士,不用弓弩,皆執短兵接戰。

宇文泰既知高歡位置,將所募三千人配與大都督賀拔勝。

因賀拔勝舊日與高歡相識,令其攻擊西魏軍主帥的旗鼓所在。

餘三百人,配與衛大將軍、兼太子武衛率王勇。

昨日王勇沒能守住中軍大營,任由彭樂突入,擒獲名王,間接導致了全軍敗北。

宇文泰沒有責備說什麼,此番配與敢死之士,無疑是要他將功補過,洗刷污名。

王勇感激地單膝下跪,以額頭蹭地,昂然起身,也不乘馬,率三百死士殺入東魏軍陣!

只見他勢如瘋魔,並執短兵,大呼直進,出入衝擊,殺傷甚多,敵軍無敢當者。

身上鐵甲,手中斫刀,很快就染上了一層血色!

……

西魏的中軍、右軍集中精銳,合擊東魏的左路軍。

正面王勇的攻勢,終於攪亂了東魏大軍的陣型,露出了一絲不起眼的缺口。

宇文泰毒辣的眼光捕捉到了這個機會,厚重軍陣中,露出的大纛軍旗一角。

那就是主帥高歡之所在!

賀拔勝想到三兄弟,大哥賀拔允,佛名阿鞠泥,與高歡爲好友,助他從爾朱兆處騙取了六鎮十萬精兵,還被打掉一顆牙齒。(注4)

最後仍然免不了受到猜忌,被高歡關在閣樓活活餓死。(注5)

三弟賀拔嶽,佛名阿斗泥,又是因爲高歡的挑撥,在討伐靈州刺史曹泥時,被侯莫陳悅所殺。(注6)

如今三兄弟只剩自己一人,新仇舊恨涌上心頭,不用宇文泰說什麼,賀拔勝率軍出戰。

大兄、三弟,待我賀拔破胡替你們報仇!

……

高歡沒想到僅僅一晚,宇文泰就能夠重整旗鼓,攻勢如此犀利。

左軍當即被破,步卒悉數被俘,西魏竇熾一軍更是輕騎奮擊,追至石濟。

在盛大的攻勢掩護之下,賀拔勝的三千勇士如同佛開天眼,徑直奔向自己而來!

高歡倉促之下,只得後撤。

一路後退,高歡失去了坐騎,赫連陽順把馬讓給高歡,與蒼頭馮文洛扶着高歡上馬再逃,從者凋零,只有步騎七人。

追兵殺到,親信都督尉興慶道:“王速去,興慶腰有百箭,足殺百人。”

高歡勉之:“事濟,以爾爲懷州刺史;若死,用爾子!”

尉興慶道:“兒小,願用兄!”

高歡許之。

尉興慶力戰追兵,四面發箭阻敵,射殺多人。

矢盡,死於亂刀之下。

……

得尉興慶阻擊爭取時間,高歡逃過一劫。

然而西魏軍還在執拗地追擊。

車騎大將軍、都督西燕幽滄瀛四州諸軍事、幽州刺史尉長命之子尉興敬,爲帳內都督。中流矢,卒。

高歡身邊從人更少,幾乎單身獨騎。

賀拔勝與高歡早年相識於行伍間,突入陣中後一番衝殺,終於尋見高歡蹤跡,率十三騎逐之。

一追一逃,馳出數裡。

賀拔勝手執丈八長槊,眼看馬頭馬尾相距不過兩丈,槊刃再有二尺即可刺到。

他高聲呼喊高歡的鮮卑名:“賀六渾,賀拔破胡必殺汝也!”

高歡幾乎絕望。

就在生死一刻,河州刺史劉豐生從傍射箭掩護,中追兵二騎落馬。

武衛將軍段韶也拍馬殺到,拈弓搭箭,射翻了賀拔勝的坐騎。

駿馬悲鳴,奔出幾步後倒地斃命,賀拔勝滾落馬下。

等到從騎牽着副馬趕到,高歡已經逸去無蹤了。

賀拔勝嘆道:“今日之事,吾不執弓矢者,天也!”

否則以二百步外,一箭射中衛可孤手臂之手段,高歡豈能逃得性命?

-----------------

就在宇文泰的中軍和若干惠的右軍取得了勝勢之際,左軍趙貴的戰況逐漸不利。

高歡好不容易逃得性命,並沒有就此畏怯氣餒甚至遁去,而是重整了軍隊再度交戰。

東魏軍見主帥無事,聲勢復振。

酣戰大半日,已到了黃昏時分,東軍人數倍之,西軍以寡敵衆,體力逐漸不支。

高歡看出了西魏軍的薄弱之處,下令集中攻擊左軍。

戰局開始慢慢崩壞。

普六茹忠說到此處,不禁感嘆道:“大軍相爭,勝敗不惟人力,也是天命。”

“趙貴率領的左軍失律,諸軍在東魏軍的攻勢下逐一崩潰。此戰勝敗已定,之後就是追擊與殿後了。”

普六茹忠講起了最後一段的撤退戰。

“我軍衆將,在這日暮時分,展現了各自的武勇風範。”

“右軍主將若干惠與副將陸通率所部力戰,高歡屢次來攻,都被擊退。一直戰到晚上才後撤。東魏兵追來,若干惠悠然下馬,回顧命廚人準備飯食。”

“食畢,若干惠謂左右道:長安死,此中死,有以異乎?乃大張旗鼓,吹奏號角,收攏散卒緩緩而退。追騎懷疑有伏兵,不敢過分相逼。”

“退至弘農,若干惠向太祖陳賊形勢,悔恨垂成之功,虧於一簣,唏噓流淚不止。”(注7)

“南郢州刺史耿令貴對部下道:大丈夫見賊,須右手拔刀,左手把矛,直刺直斫,慎莫皺眉畏死。大呼單身殺入敵中。”

“混戰之中東魏兵鋒刃亂下,衆人皆以爲他已戰死。誰知不久,耿令貴破陣而出,奮刀而還,如是數四,凡敢當於他面前的東人死傷相繼。”

“耿令貴又對部下道:吾豈樂殺人!壯士除賊,不得不爾。若不能殺賊,又不爲賊所傷,何異座談高論的文人也!”

“於謹最爲多智。”

普六茹忠不知道是褒獎還是諷刺。

“率其麾下僞降,立於路左。東魏軍乘勝逐北,不以爲虞。待追騎過盡,於謹自後擊之,敵軍大駭。獨孤信又集合兵士於後奮擊,齊神武軍遂亂,以此大軍得全。”

“李遠李萬歲在送高仲密入關後,引軍返身來援,整頓所部殿後。”

“驃騎將軍,建州刺史楊摽守柏谷塢,大軍撤退,也棄守回師。侯景率精騎來追,楊摽與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韋法保同心協力抵擋,不退反進十數裡,擊退了侯景。”

……

宇文泰率軍入關,屯於渭上。

東魏軍追擊至陝城,達奚武等率兵拒守。

高歡於是召集諸將,總命羣僚,商議進兵行止之事。

諸將鹹以爲野無青草,人馬疲瘦,不可遠追。

唯有陳元康道:“兩雄交戰,歲月已久,今得大捷,便是天授,時不可失,必須乘勝追之。”

高歡問道:“若遇伏兵,孤何以濟?”

陳元康答道:“王之前沙苑還軍,彼尚無伏。今奔敗若此,何能遠謀?若舍而不追,必成後患。”

封隆之之子封子繪也道:“混一車書,正在今日!天與不取,反得其咎。時難遇而易失。昔魏祖之平漢中,不乘勝而取巴蜀,失在遲疑,悔無及已。伏願大王不以爲疑。”

陳元康和封隆之都是高歡智囊,然而文臣要戰,武將皆不願戰。

此時又得聞宇文導治兵訓卒,得守捍之方,知關中有備。

高歡於是命劉豐生率數千騎追擊,自己則統領大軍東歸。

數日後,劉豐生率軍至弘農城下。

守將乃是王思政,他下令打開城門,解衣而臥,慰勉將士,表示敵軍不足畏。

王思政此前守玉壁,劉豐生早就領教過他的厲害,見狀心存忌憚,不敢進兵,乃引軍還。

……

此役大軍不利,唯王勇及王文達、耿令貴三人力戰,皆有殊功。

宇文泰賞帛二千匹,令自分之。

三人皆拜上州刺史,以雍州、岐州、北雍州擬授,因州有優劣,令探籌抽取。

王勇得雍州、王文達得岐州,耿令貴得北雍州。

並賜王勇仍名勇、王文達改名王傑、耿令貴改名耿豪,以彰其功。

邙山之戰塵埃落定。

-----------------

普六茹忠長嘆一聲:“我軍敗了,東魏平豫、洛二州,拓地至弘農。”

“我軍督將以下被擒四百餘人,俘斬六萬,損失高達八成,精銳士卒一旦而盡。”

他終於講完了這段往事,環顧衆人,見憤憤不平者有,悵然若失者亦有。

“阿堅!”

被突然叫到名字,那羅延猝不及防,應聲出列。

“明日分兵,我率軍北上沃野,另一部人馬交由你帶領去洛陽。”

普六茹忠一改講述時的和善模樣,盡顯軍中主帥威嚴,肅容道:“今日講這些陳年舊事,希望你能明白三件事,其他人也都聽好了。”

衆人皆改容認真而聽。

“其一,凡兵戰之場,立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太祖和齊神武都是一代人傑,有大氣運的人物。即便如此,邙山之戰兩人也是險死還生,僥倖得還。汝等既然上了戰場,當抱必死之心。”

“其二,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當有堅忍不拔之志。邙山之戰之所以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只因太祖和齊神武都是意志堅強,不屈不撓的人物。由此纔可以逆境崛起,絕地反擊,扭轉局面。汝等不要因爲戰況的一時失利就信心頓挫,更當於敗局之中,尋得那一絲勝機。”

“其三,”

普六茹忠頓了一頓,勉勵衆人道:“在邙山這個地方,我軍已經敗了兩次。俗話有云,過一過二不過三。我已經五十有八,年不久矣。本次能否雪恥,就要看你們這羣小輩的了。“

衆人聽得先人往事,早已熱血沸騰,心中有說不出的憤懣遺憾。

再得普六茹忠的教誨激勵,都轟然起身,身上的甲冑嘩啦啦作響,大聲道:“敢不拼死作戰,以雪先人之恨!”

普六茹忠對衆人的反應很是滿意:“甚好。今日已晚,好好歇息,明日出潼關!”

衆將領諾,轉身正待走出營帳,只聽普六茹忠又道:“邙山之戰,還有一個結果。”

衆將停住腳步,以爲要說些軍政方面的後續影響。

卻聽普六茹忠說道:“那位美豔聰慧,此前高澄逼奸不成,衣衫皆裂的李氏。邙山之敗後西行,爲高歡所擒。依律當死,高澄盛服見之曰:‘今日何如?’李氏無語,乃從焉。”

普六茹忠森然道:“戰勝則威無不加,戰敗則妻子不保,汝等切記!”

-----------------

《地名對照》

弘農:今靈寶市北故函谷關城

陝城:今三門峽市西

稠桑:今靈寶市西北

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60章 且聽戰報第56章 戰爲何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61章 陳頊其人第74章 北周軍容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33章 抗北齊之對峙第46章 御前對第92章 舊友來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53章 迎世子第57章 討南蠻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1章 少年勝北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48章 英雄逝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60章 且聽戰報第90章 柳慶問案第1章 少年勝北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19章 赤子心第19章 赤子心第9章 封賞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31章 抗北齊之小憩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91章 潘氏盼也第66章 孤獨行第15章 死氣沉第53章 迎世子第70章 拓人脈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73章 臥虎初哮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44章 國子求學後篇第68章 別伏陀第73章 臥虎初哮第39章 遣返第56章 戰爲何第55章 加冠禮第3章 逝去傳說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47章 故人去第2章 十問十答第49章 立新帝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56章 戰爲何相關設定第89章 塞上風光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54章 江心夜第18章 清閒樂第56章 戰爲何第16章 湘州叛第34章 抗北齊之突陣第94章 楊白華第47章 故人去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3章 逝去傳說第89章 塞上風光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91章 潘氏盼也相關設定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10章 勝敗一念第54章 江心夜第24章 始從軍第60章 且聽戰報第61章 陳頊其人第66章 孤獨行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48章 英雄逝第90章 柳慶問案第57章 討南蠻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60章 且聽戰報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4章 寶錄初成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10章 勝敗一念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25章 初上陣第37章 共飲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49章 立新帝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
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60章 且聽戰報第56章 戰爲何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61章 陳頊其人第74章 北周軍容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33章 抗北齊之對峙第46章 御前對第92章 舊友來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53章 迎世子第57章 討南蠻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1章 少年勝北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48章 英雄逝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60章 且聽戰報第90章 柳慶問案第1章 少年勝北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19章 赤子心第19章 赤子心第9章 封賞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31章 抗北齊之小憩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91章 潘氏盼也第66章 孤獨行第15章 死氣沉第53章 迎世子第70章 拓人脈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73章 臥虎初哮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44章 國子求學後篇第68章 別伏陀第73章 臥虎初哮第39章 遣返第56章 戰爲何第55章 加冠禮第3章 逝去傳說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47章 故人去第2章 十問十答第49章 立新帝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56章 戰爲何相關設定第89章 塞上風光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54章 江心夜第18章 清閒樂第56章 戰爲何第16章 湘州叛第34章 抗北齊之突陣第94章 楊白華第47章 故人去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3章 逝去傳說第89章 塞上風光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91章 潘氏盼也相關設定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10章 勝敗一念第54章 江心夜第24章 始從軍第60章 且聽戰報第61章 陳頊其人第66章 孤獨行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48章 英雄逝第90章 柳慶問案第57章 討南蠻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60章 且聽戰報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4章 寶錄初成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10章 勝敗一念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25章 初上陣第37章 共飲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49章 立新帝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