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平亂始末後篇

大寶三年,三月。

王僧辯、陳霸先在蕪湖一連停軍十餘日。

叛軍雖已是日薄西山,但還有一戰之力。兩人都是謹慎老成之將,自然不會鬆懈大意,一方面做好準備,一方面麻痹敵軍。

叛軍見聯軍頓兵不前,以爲是畏己之強。回想起之前柳仲禮、蕭綸的十數萬勤王大軍,同樣是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面對己方裹足不前,不敢來戰。

對了,敵軍主帥王僧辯,當時也是勤王軍的一員,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哪。

說不定再對峙一段時間,對面的聯軍就分崩離析,倉皇撤退了吧?

接到侯子鑑的彙報,侯景深有同感。他推翻了之前陸戰決勝的想法,命令拖出船艦準備水戰,待聯軍一旦退卻就加以追擊。

叛軍的舉動沒有瞞過王僧辯和陳霸先的毒辣眼光,戰機成熟了。

王僧辯進軍至姑孰,侯子鑑率步騎萬餘人於岸挑戰。

叛軍以千餘艘鵃舟快船載滿兵士,兩邊各八十槳,來往突襲,快如風電。

王僧辯命令以小船退後誘敵,大艦紛紛向兩岸靠去。

叛軍以爲官軍船隊靠岸是要退卻,爭相追趕,自己送上門來。

王僧辯驅動大艦,截斷叛軍船隻的退路,快船被封鎖去路,完全喪失了機動性的優勢。

江心一場大戰,鵃舟被大艦摧毀,叛軍走投無路跳水逃命,淹死數千人。

侯子鑑僅以身免,收拾殘兵拒守建康東府城。

侯景獲知侯子鑑兵敗,大爲恐懼,淚流滿面裹在被子裡躺下,良久方起,嘆道:”坑死老子了!”

粉碎了叛軍剩餘實力的一次有組織抵抗,聯軍沿江而下,歷陽戍投降。

建康近在眼前了!

王僧辯督諸軍至張公洲,乘潮入秦淮河,進至禪靈寺前。

侯景調整情緒,強悍之氣復生,還要負隅頑抗。

臺城當年在羊侃指揮下守禦了那麼久,自己身爲宇宙大將軍只會更頑強。只要守得長久就會出現轉機,此前巴陵城不就是這樣的嗎,現在換乃公打一場建康保衛戰了。

侯景命石頭津主張賓收集河船海艟,填滿石頭,沉沒阻塞秦淮河口。又沿河建築城壘,從石頭城到朱雀街,十餘里樓堞相接,連綿不斷。

王僧辯派杜崱問計於陳霸先。

陳霸先憶起臺城陷落恨事,想到妻兒還在叛軍手中,戰意堅決:”此前柳仲禮數十萬兵隔水而坐,韋粲在青溪,竟不度岸。賊登高望之,表裡俱盡,故能覆我師徒。今圍石頭,須度北岸。諸將若不能當鋒,霸先請先往立柵!”

他真的說到做到,親自在石頭城西面的落星山紮下八座城寨,直出石頭西北。

東府西州,乃是揚州刺史和丹陽尹的治所,兩座子城一左一右拱衛臺城。侯景唯恐西州路絕,留王偉等守臺城,親自率侯子鑑等亦於石頭東北嶺上築城五座,以遏大路。

死到臨頭,侯景兇性大發,殺了之前擒獲的蕭繹世子蕭方諸、投降的前平東將軍杜幼安。

背叛自己的司空劉神茂也正好送至建康,侯景製作一把大鍘刀,先進其足,寸寸斬之,以至於頭。劉神茂是公開被處刑的,侯景正要使衆人觀之以示威。

殺紅了眼,侯景率萬餘人,鐵騎八百,列陣於西州城之西,與進軍招提寺北的聯軍決戰。

面對兇焰滔天的羯賊,國恨家仇的火焰燃燒在陳霸先胸中。

如果要兒和昌兒有三長兩短,羯賊,我必讓你後悔來到人世!

他強忍心頭灼燒的戰意,保持冷靜對王僧辯道:”醜虜釜底遊魂,惡貫滿盈,還想拼死一搏。我衆賊寡,應分其兵勢,以強制弱。何故聚其鋒銳,令致死命於我!”

於是王僧辯命令各將分兵佈防,不給叛軍集中精銳力量,一擊翻盤的機會。

叛軍先發起攻擊,侯景親自衝擊將軍王僧志的陣列,聯軍稍退。

陳霸先派徐度率兩千強弩手射擊叛軍後部,截住西州城的退路,叛軍後撤。

趁叛軍退後,陳霸先與王琳、杜龕出動最爲精銳的數百具裝甲騎,發起衝鋒。

鐵騎開路,王僧辯舉大軍跟進,大破叛軍。蕩主戴冕、曹宣等先拔一城,衆軍又克其四城,佔據了叛軍新築的五座城壘。

叛軍去而復還,又盡奪所得城柵。

陳霸先大怒,親自揮軍進攻,士卒騰柵而入,叛軍四散而逃。

叛軍儀同三司盧暉略守石頭城,開北門降,王僧辯入而據之。

侯景尚不放棄,要與陳霸先殊死戰,做最後一搏。

陳霸先與侯景素未謀面,但是不同立場,讓他們成爲了生死大敵。

冤家路窄,無需多話,放馬來戰!

侯景集中了最後的百騎,棄槊不用,持刀衝陣。羯賊北地出身,擅用騎兵作戰,忽左忽右,趁虛蹈隙,防不勝防。

陳霸先面對羯賊的垂死掙扎,下令麾下諸將各自率領部屬嚴守,陣形堅如磐石,以血肉之軀頂住馬隊突擊。

沒有人願意在這最後決勝一戰丟臉,一道道嚴令傳達前線,全軍上下無一不拼死力戰。

一次次踢上鋼板,屢屢衝擊不動,兇悍的叛軍終於徹底絕望,之後就是全軍崩潰。

陳霸先緊追不捨,一路逐北至西明門。(注1)

侯景不敢入城,派人取了兩個兒子裝在馬鞍後邊的皮袋裡,帶着百餘騎向東逃跑。

建康,從太清三年三月陷落,歷時整整三年,終於光復了。

-----------------

一般故事講到這裡,就該喘口氣,告一段落了。

比如以侯勝北的想法,大局已定,正該慶祝一下來之不易的勝利,封賞有功之臣,享受太平盛世纔對。

實際上,解放建康後,陳霸先卻是忙得一刻不停,焦頭爛額,要收拾一攤糜爛局面。

羯賊未死必須追殺,妻兒侄子需要搭救,轄區和駐地要落實,封賞羣臣當然也不能少。至於什麼訪問人才、擴充實力,那都是局面安定下來以後的事情,現在根本來不及考慮。

最要命的是,北逃的叛軍餘部仍然據守部分城池。北齊趁此機會,已有接納叛軍降黨,起兵相侵之意。

國事爲重,陳霸先和王僧辯趕緊商議,就下一步的行動達成了共識:

其一、勸進。上表湘東王蕭繹登基,昭告天下,樹立正統。

其二、駐防。王僧辯自鎮建康,京口爲防禦北齊的要所,表奏陳霸先鎮守。

其三、追賊。令侯瑱等率精甲五千追擊侯景。

其四、受降。陳霸先急速渡江赴廣陵,安撫和受降叛軍餘黨。

其五、禦敵。北齊已有發兵來攻之兆,整軍準備迎敵抵禦。

計議已定,兩人都是雷厲風行,辦事老練。加之手下得力,幾件事情很快有了結果。

勸進。俗話說得好,國不可一日無主。可是還有句話,叫做天無二日,民無二主。

簡文帝和他的兒子們被羯賊殺得乾淨,倒是省事。可是還有個沒當幾個月皇帝就被廢的豫章王和他的弟弟在,這就有點麻煩。

早在從江陵出發時,王僧辯請示過方針,蕭繹輕飄飄說了句:“六門之內,自極兵威。”

王僧辯則對曰:“討賊之謀,臣爲己任。成濟之事,請舉別人。”

笑話,他怎麼可能弄髒自己的手做這等事。就請宣猛將軍朱買臣,邀廢帝豫章王和他的二位兄弟喝酒,順便把他們沉到江底吧。

本以爲替主公清除了障礙,蕭繹就該三辭三讓,順勢進位了。沒想到勸進表章到了江陵,蕭繹文縐縐地回了句:“淮海長鯨,雖雲授首。襄陽短狐,未全革面。太平玉燭,爾乃議之。”

這話說的就很有水平了。羯賊據說是死了。佔據襄陽的岳陽王蕭詧,可沒有洗心革面,抱着壞心眼呢。登基稱帝,還是等太平了你們再提這事吧。

好吧,那就再等等。

……

駐防。王僧辯命彬州刺史裴之橫、定州刺史杜龕屯杜姥宅,武州刺史杜崱入據臺城,羅州刺史徐嗣徽鎮朱方。

陳霸先的部隊嚴禁劫掠,王僧辯卻不戢軍士,剽掠居民。王師殺掠之酷,幾不減於叛軍。

衆軍進入宮殿之後,縱兵蹂掠。岳陽內史王琳部下多爲江淮羣盜,軍人劫掠甚於寇賊,好不容易盼來救星的建康民衆被奪去財物乃至貼身衣物,男女裸露,衵衣不免。

自石頭至於東城,號泣滿道,與叛軍肆虐之時並無二致。

解放建康城的當晚,軍士放火。把太極殿及東西堂也付之一炬,寶器、羽儀、輦輅一無所遺。

王僧辯以爲有變,匆忙登城問明原委,然亦不下令禁止。

時都下戶口,百遺一二,大航南岸,極目無煙。

是役,可謂江南一場浩劫。

……

追賊。侯景與房世貴等向東逃走,投奔吳地的謝答仁。侯子鑑、王偉、陳慶則逃向朱方。

負責追擊的侯瑱,作爲人質的妻子兄弟由於他的重新反水,都被侯景殺了,兩者有不共戴天之仇,咬住不放一路追殺。

侯景先到晉陵,得殘兵餘部,驅趕居民,東往吳郡。

謝答仁回軍至富陽,聽聞侯景敗走,率萬人欲前往迎接。趙伯超反正,據守錢塘拒之。侯景進至嘉興,得知錢塘被佔據,又退回吳郡。

侯瑱追到松江,此時叛軍還有二百條船,數千兵馬。侯瑱一戰敗之,擒獲彭雋、田遷、房世貴、蔡壽樂、王伯醜。

侯瑱生剖彭雋腹,抽其腸,猶不死,還想將腸收回腹中,侯瑱斬之。

彭雋,弒殺天子蕭綱之賊。

侯景率心腹數十人單船逃走,嫌逃跑礙事,把兩個兒子都推到海里淹死。

侯瑱遣副將焦僧度追擊。此前侯景強納堅守臺城的羊侃之女爲小妻,其兄羊鵾爲庫直都督。羊鵾心懷父仇,與王元禮、謝葳蕤密謀殺死侯景。

侯景本欲前往蒙山,趁其晝寢,羊鵾指揮船隻駛向京口。

至胡豆洲,侯景一覺醒來大驚,正要呵斥船家開往廣陵。左右白刃交相砍下,羊鵾叱令船隻繼續前往京口,同時向侯景道:”今至於此,欲乞頭以取富貴。”

侯景的結局是悲慘的,想投水不得,被亂刀砍傷。

倉惶逃進船艙,絕望之際用佩刀企圖在船底挖洞,被羊鵾持槊進艙刺殺。

南徐州刺史徐嗣徽斬僞尚書右僕射索超世。

王僧辯砍下羯賊腦袋,傳首江陵;砍下手臂送往北齊,解背叛齊主的舊恨;屍體暴露在建康示衆,百姓都來切一塊嚐嚐,連受他寵愛的溧陽公主也吃了一塊。

侯景首級送到江陵示衆之後,交予諮議參軍宗季長,塗漆放入武庫,存放起來作爲收藏。在北齊的五個兒子盡數被殺。

真可謂屍骨不存,斷子絕孫,成爲這一代兇人的最終下場。

……

受降餘黨這件事,陳霸先還是去晚了一步。

南兗州刺史郭元建、秦郡戍主郭正買、陽平戍主魯伯和、行南徐州事郭子仲,本來已經決定舉城投降。侯子鑑渡江來到廣陵,說動衆人改投北齊。

陳霸先行至歐陽,離廣陵城還有十里路,北齊的東南道行臺辛術已經入城。

廣陵失陷。

陳霸先只來得及截下了投降的三千人馬,掉頭返回建康。

不過等到他回到建康,驚喜地發現夫人、兒子和侄子平安獲救。

原來她們被侯景囚禁在石頭城,羯賊正打算要下毒手,不曾想一戰而敗,沒有了回城的機會。

感謝上蒼。

最後那場和羯賊的殊死作戰,若是稍微鬆懈,任由羯賊逃回城中,結局就會完全不同。

陳霸先深感慶幸,自己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他一手摟着妻子章要兒,一手拉着數年不見,已經長成翩翩少年的兒子陳昌,虎目包含深情,唏噓感慨不已。

可惜陳霸先並沒有太多的時間享受天倫之樂,他的面前馬上出現了新的威脅。

齊主令大都督潘樂、降將郭元建,率兵五萬攻陷陽平,距離建康不足五百里。

五月,北齊合州刺史斛斯昭攻陷歷陽,距離建康不過百五十里。

潘樂、郭元建進兵圍困秦郡,與建康隔江對望。

南北之間的一戰,已然不可避免。

……

大寶三年的春夏,在建康發生了林林總總許多事情。

和遠在兩千五百里之外的侯勝北,看似毫無關聯。

但是他不知道,一個在他生命中極爲重要之人,即將來到他的身邊。

侯勝北,侯景之亂平定時,年方十二。

-----------------

注1:景與霸先殊死戰,景帥百餘騎,棄槊執刀,左右衝陳。陳不動,衆遂大潰,諸軍逐北至西明門。

《地名對照》

姑孰:今當塗縣

石頭城:今南京市西

張公洲:今江蘇南京市西南,週迴四里

晉陵:今鎮江丹徒區東南

吳郡:今蘇州市

富陽:今杭州市富陽區

錢塘:今杭州市錢塘區

松江:今吳淞江

京口:今鎮江市

胡豆洲:今南通市長江口處形成的海上沙洲

歐陽:今儀徵市,指歐陽埭

陽平:今固鎮縣谷陽城遺址

歷陽:今和縣歷陽鎮

秦郡:今南京市六合區

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9章 封賞第4章 寶錄初成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37章 共飲第41章 天子坦蕩第17章 蜀地失第13章 平亂始末後篇第56章 戰爲何第4章 寶錄初成第67章 遇獨孤第55章 加冠禮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39章 遣返第31章 抗北齊之小憩第48章 英雄逝第46章 御前對第16章 湘州叛第82章 戰邙山之喪偏師第50章 戰王琳前篇第21章 返紅塵第7章 討賊難第45章 阿父歸第74章 北周軍容第49章 立新帝第73章 臥虎初哮第7章 討賊難第19章 赤子心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61章 陳頊其人第48章 英雄逝第45章 阿父歸第40章 少年不再第23章 下決意第17章 蜀地失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87章 憶白袍後篇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65章 臥虎臺第51章 戰王琳中篇第49章 立新帝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37章 共飲第11章 最下攻城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53章 迎世子第40章 少年不再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37章 共飲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25章 初上陣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53章 迎世子第68章 別伏陀第3章 逝去傳說第68章 別伏陀第19章 赤子心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38章 預兆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87章 憶白袍後篇第71章 姓楊名堅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54章 江心夜第8章 冼姨第41章 天子坦蕩第11章 最下攻城第31章 抗北齊之小憩第39章 遣返第66章 孤獨行第71章 姓楊名堅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13章 平亂始末後篇第57章 討南蠻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70章 拓人脈第65章 臥虎臺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47章 故人去第1章 少年勝北第82章 戰邙山之喪偏師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56章 戰爲何第48章 英雄逝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17章 蜀地失第25章 初上陣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69章 那羅延第39章 遣返
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9章 封賞第4章 寶錄初成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37章 共飲第41章 天子坦蕩第17章 蜀地失第13章 平亂始末後篇第56章 戰爲何第4章 寶錄初成第67章 遇獨孤第55章 加冠禮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39章 遣返第31章 抗北齊之小憩第48章 英雄逝第46章 御前對第16章 湘州叛第82章 戰邙山之喪偏師第50章 戰王琳前篇第21章 返紅塵第7章 討賊難第45章 阿父歸第74章 北周軍容第49章 立新帝第73章 臥虎初哮第7章 討賊難第19章 赤子心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61章 陳頊其人第48章 英雄逝第45章 阿父歸第40章 少年不再第23章 下決意第17章 蜀地失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87章 憶白袍後篇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65章 臥虎臺第51章 戰王琳中篇第49章 立新帝第32章 抗北齊之牽制第37章 共飲第11章 最下攻城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53章 迎世子第40章 少年不再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37章 共飲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52章 戰王琳後篇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25章 初上陣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53章 迎世子第68章 別伏陀第3章 逝去傳說第68章 別伏陀第19章 赤子心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38章 預兆第43章 國子求學中篇第87章 憶白袍後篇第71章 姓楊名堅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54章 江心夜第8章 冼姨第41章 天子坦蕩第11章 最下攻城第31章 抗北齊之小憩第39章 遣返第66章 孤獨行第71章 姓楊名堅第5章 南康之戰前篇第13章 平亂始末後篇第57章 討南蠻第63章 天嘉四年中篇第70章 拓人脈第65章 臥虎臺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47章 故人去第1章 少年勝北第82章 戰邙山之喪偏師第64章 天嘉四年後篇第56章 戰爲何第48章 英雄逝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84章 戰邙山之蘭陵入陣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17章 蜀地失第25章 初上陣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69章 那羅延第39章 遣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