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朝鮮特供

第467章 朝鮮特供

“嗚嗚!”

永樂十七年冬月初九,伴隨着汽笛聲出現在北京城東,一座巨大的混凝土建築也突兀出現在了這廣闊的平原上。

這座建築距北京東朝陽門十二里外,整個建築由一座南北縱向的大殿組成。

大殿高四丈,南北長半里,東西寬三十丈,殿牆推出抱廈,飛檐凌空翹起,殿頂高低相稱,錯落有致。

殿頂由綠色琉璃瓦覆蓋,正脊兩端盤踞着淺藍色坐龍一對,垂脊上蹲深綠色鴟吻。

偏殿南北兩角各矗立一座三層五丈四角閣樓,玲瓏剔透,別有一番韻味。

大殿有兩座高大的殿門,一處爲出口,一處爲進口,兩處各有兵卒把守。

從外走入其中,挑高的空間和預留的玻璃採光窗讓整座大殿顯得明亮。

進入其中,首要接受的就是行李的檢查,共有男女檢查員各四名,八個檢查口。

檢查結束進入候車廳,出現在眼前的是一排排木質長椅,足夠容納五六千人入座。

站內有公廁四處,售票口二十處,售票口與外面由鐵柵欄分開,售票站臺內高掛站牌,記錄了前往每一站的費用。

當下站牌書寫有十二個站點,每個站點費用在十文左右。

“這北京東站可以容納上萬人乘坐,站臺規模三臺四線,如今已經連接東北鐵路和兩京鐵路。”

“兩條鐵路從應天府江浦至肇州府松原,全長四千八十二里,如果要從江浦坐到松原,票價是八百二十文一個人。”

“不過當下兩條鐵路從北京東站開始修建,目前接通的只有兩京鐵路的永清、霸州、保定三站,里程一百六十里。”

“還有東北鐵路的通州、營州、薊州、陽樊四站,里程一百五十里。”

北京東站內,工部尚書黃福正在爲朱棣、朱高煦、朱高熾、朱高燧、朱瞻基及夏原吉等六部、六府、都察院等官員進行介紹。

他帶着衆人穿過候車區,來到了站臺上。

在三處站臺相互之間各有兩條鐵路,分別通往南北。

鐵路上一臺早早等待許久的火車正安靜的停在鐵軌上,黃福則是帶隊先對火車進行參觀。

“這是火車,雖然只是運送修路物資的火車,但其速度已經能達到滿載日行三百六十里,每個時辰走三十里。”

“以這火車的速度,只需要五個時辰就能抵達陽樊和保定。”

“當下這火車可以運載近二百噸的貨物,亦或者運載五百人保持三十里的時辰速,如果卸下貨箱,只是以機車頭行駛,速度可以達到每個時辰九十里,只需要兩個時辰多一兩刻鐘就能抵達陽樊和保定。”

羣臣還在感嘆於火車這鋼鐵之軀的時候,黃福的話讓衆人不由得咋舌起來。

運載五百人的情況下,還能一天跑三百六十里,羣臣都是常年接收各地衙門奏疏和文書的官員,自然知道大明各地驛站里程。

如今北京前往南京的里程是一千六百餘里,即便從北京東站出發到江浦也才一千七百里左右。

按照黃福的說法,一旦南京有事,北京豈不是能在五天內投送兵力前往南京。

而且這還只是一輛火車,如果有十輛、一百輛火車,那就能投送五千、五萬大軍前往南京。

這種投送力太可怕了,可以說但凡鐵路修到的地方,當地都要面臨動則數萬、十數萬的軍隊投送威脅。

從北京到交趾的交趾城也不過五千裡,頂多半個月的時間就能從北京投送數萬軍隊前往當地,即便爆發了什麼叛亂,估計都沒來得及擴大,就已經被鎮壓了。

一時間,許多官員面面相覷。

鐵路的修建從去年年初開始,鐵軌鋪設從今年七月開始,如今不過四個多月就已經修通南北各一百五六十里,按照這種速度,最多到三年四個月後,兩京鐵路就能全線貫通。

最多四年五個月,東北鐵路就能全線貫通。

如此一想,羣臣紛紛咋舌,只覺得地方的官員日後恐怕不好過了。

“好了黃福,讓人把火車頭連接客車,帶我們走一輪看看吧。”

“臣領教令!”

朱高煦一開口,黃福便讓人開始活動起來。

很快,隨着汽笛聲作響,一輛黑色的火車就發出刺耳的汽笛聲,拉拽着實木製作的車廂來到了衆人面前的鐵軌上。

朱高煦和朱棣率先走進去,羣臣則是小心翼翼的跟着鑽進了這“怪物”的肚子裡。

由於是體驗,因此這個火車頭只拉拽了一節車廂,而一節車廂寬九尺,進入其中除了中間的兩尺寬的走道,左右佔三尺半可以坐下兩個人。

因此走入車廂內,見到的就是左右各兩個位置,椅子是實木的,有一個縫製好的坐墊和靠背,裡面塞滿了棉花,坐上去還算可以。

車廂長八丈,除去通道和廁所佔據的一丈,可坐下休息的長度是七丈,而每排間距爲三尺,一節車廂有二十二排,可乘坐八十八人。

這次前來參觀的官員數量在三十人左右,因此坐下後還略微稀疏。

工部尚書黃福教導瞭如何佩戴安全帶後,便蹲下詢問坐着的朱高煦道:“殿下,這速度……”

由於並非滿載,因此火車的速度還能再提高些,所以黃福特意詢問。

“開到最快!”朱棣唯恐事情不大,朱高煦聞言卻連忙打斷:“最高速的八成即可。”

“是……”黃福可不敢聽朱棣的,萬一火車出了事情,那他就完蛋了。

“嗚嗚——”

黃福起身走後不久,火車的汽笛聲開始作響,大部分人紛紛皺眉,顯然不是很適應那刺耳的聲音。

他們將厚玻璃製成的窗戶打開,景色也開始慢慢向後倒退。

除了出發時的蒸汽有些嗆人外,衆人很快就適應了這種感覺。

由於承載的乘客不足滿載十分之一,火車的速度很快就提了起來。

只見火車駛出火車站不久,四周的景物就開始了瘋狂向後倒退。

每隔一里,羣臣們就能看到一個哨所,那是保護鐵軌的鐵道兵馬司哨所。

“這速度不止三十里吧?”

“維喆兄,我有些想吐……”

“孟明,忍住啊,很快就到了……”

車廂裡的議論聲不斷,全部傳到了朱棣和朱高煦的耳中。

朱高煦還好,他早就坐過車,根本不會暈車,朱棣雖然會暈車,但他時常體驗,也漸漸習慣了。

如今瞧着羣臣的窘迫,他臉上都樂開了花。

“老二,我不行了……”

朱高熾率先有反應,朱高煦回頭看去,只見不止是朱高熾,就連朱高燧都有了反應,只有朱瞻基沒事。

“放心,已經給你們準備了東西,亦失哈!”

朱高煦吩咐亦失哈,亦失哈當即讓幾名兵卒開始爲羣臣派發用來嘔吐的木桶,裡面有不少木屑來掩蓋味道。

“嘔!!”

“嘔……”

拿到木桶,許多暈車的文臣紛紛嘔吐了起來,一時間,車廂裡盡是此起彼伏的嘔吐聲。

那聲音頗具感染力,許多原本不想嘔吐的人,見旁人嘔吐,紛紛忍不住的跟着嘔吐起來。

只是可憐了兵卒們,他們拿着嘔吐物不斷來往廁所,腳不沾地。

好在嘔吐只是一陣,隨着一陣忙碌過去,羣臣們卻再也吐不出來東西,只能安靜坐着感受窗外不斷倒退的景色。

“這速度有八十里了吧?”

朱棣好奇詢問朱高煦,朱高煦也點了點頭:“差不多。”

二人談話間,火車的開始爬高,他們來到了北運河的上方。

這段河道寬一里,但由於是人工開鑿的運河,因此它的水深僅有七八尺。

工部在去年年初開始就在這裡修建了一座高橋,直至今年八月才完工。

大橋高出水面八丈,僅是這一座大橋就耗費了近三十萬貫。

感受着大橋快速穿過北運河,眺望遠處的船隻,不止是羣臣被這一幕所震撼,就連那些來往的船隻也紛紛擡頭看向飛速而過的火車。

不等衆人好好感受,火車已經越過了大橋,並且慢慢將速度放慢下來。

羣臣還在疑惑怎麼慢下來了,卻見他們已經進入了一個被圍牆圍起來的地方。

很快,站臺再次出現,不過這裡的站臺所懸掛的牌子並不是北京東,而是通州二字。

“到通州了?”

“二十里路,那麼快?”

“這……好像連半個時辰都沒有吧?”

一時間,羣臣們恍若隔世,而黃福再度出現,教導着他們解下安全帶。

朱棣與朱高煦走在前方率先下了火車,羣臣們也跟隨他們的腳步下車。

當他們的雙腳踩在通州站的站臺,並且看着正在搬運糧食下火車的民夫時,他們這才相信自己抵達了通州站。

“這……未免也太快了吧?”

羣臣們發出感嘆,朱高煦卻覺得一般般。

對於沒有體驗過的人來說,剛纔火車的速度完全就是一日千里的程度,是馬匹都拍馬不及的存在。

可是對於體驗過的人來說,剛纔的速度也不過就比後世被限速的電動自行車快一點罷了。

如果沒有限速,加上道路條件好一點,那一個人甚至可以頭也不回的駕駛電動自行車超越他們剛纔乘坐的火車,而且他們連電動自行車的車尾燈都看不到。

想到這裡,朱高煦有些唏噓,而羣臣則是面紅耳赤的與四周同僚激動討論起了火車出現代表着什麼。

“老二,太學的那堆人居然能研究出這個東西。” “要是有這個東西,那我回長沙豈不是三四天就能到?”

朱高熾和朱高燧他們就坐在朱棣他們身後,自然聽到了他們與黃福的對話,以及他們說時速七十里的對話。

一個時辰七十里,一天就是八百多裡,頂多四天就能把朱高燧送回長沙,六天就能把朱高熾送回昆明。

“理論是這樣,但朝廷可沒有那麼多錢修建通往西南的鐵路。”

“況且你們就乘坐一節車廂返回,我怕你們身邊帶的那幾十個護衛遇到事情不頂用。”

朱高煦打擊了兩兄弟的想法,不過朱瞻基卻開口道:

“如果帶二三百護衛,那也頂多十一二天就能抵達北京或昆明吧?”

“不知道侄兒日後能看到北京通往昆明的火車嗎?”

朱瞻基突然開口,朱高煦看了他一眼,想到了他去世的年紀。

“當然能,我大侄子身體強壯,活到六七十歲不成問題!”

朱高煦睜着眼睛說瞎話,朱高熾聞言還咧嘴在笑,只有朱瞻基感覺有些古怪。

“能活六十,侄兒就十分滿意了。”

朱瞻基還“謙虛”了一下,朱高煦聞言笑容尷尬。

就大侄子在歷史上的表現,別說六十,五十都困難……

“陛下,既然來到了通州,不如檢查一下京倉如何?”

夏原吉臉色有些蒼白,剛纔他在火車上吐得不少,現在感覺一陣虛脫。

但即便如此,他還是盡職盡責的提醒朱棣前往京倉。

朱棣聞言也覺得很有道理,於是開口道:“王彥、亦失哈,擺駕京倉。”

“奴婢領命!”王彥與亦失哈應下,當即開始安排前往京倉的車隊。

由於早早安排了前來通州,所以一大早就有上直兵馬來到此地等待。

當朱棣他們出來,馬車已經準備好,朱高煦獨自上了一輛馬車,李失、李察等人則是選擇騎馬來舒緩剛纔暈車的不適。

走了一段距離,兩人厚着臉皮上前來笑道:“殿下,這東北鐵路,能不能修去六城和吉林城啊?”

“對啊殿下,也不缺那二三百里,我們回家也方便些。”

“回家?”朱高煦瞥了一眼二人,嫌棄道:“伱們就差沒把六城搬回關內了。”

“就是回去看看嘛,睹物思人。”

兩人文化不好,隨意用成語,引得朱高煦無奈搖頭,但最後還是說道:

“放心吧,吉林船廠很重要,日後肯定會修建前往吉林的鐵路的,你們不用着急。”

“是!”二人見目的達到,當即笑着放慢了馬速。

瞧着他們離去,朱高煦臉上也露出笑意。

吉林……他又何嘗不想去看看自己起家的地方呢?

“吉林府的情況現在如何,百姓過得還好嗎?”

朱高煦看着窗外風景,頭也不回的詢問亦失哈。

亦失哈坐在一旁,臉上保持笑容:“殿下放心,奴婢常派人回去,吉林府當下有五萬餘戶,三十二萬餘口,耕地三百餘萬畝,百姓日子過比關內的百姓還要好。”

“三百餘萬畝?”

朱高煦倒是沒想到吉林府居然依舊保持着人均十畝的耕地情況,可見當地的畜力依舊發達,不然不可能種植十畝土地。

“吉林向來響應殿下號召,這次新作物的推廣,許多人都種植上了紅薯、土豆和玉米、花生,也都享受到了好處。”

亦失哈解釋着,朱高煦頷首道:“告訴他們,等鐵路修通,到時候我會回去看他們的。”

“是!”亦失哈應下,而此刻他們也抵達了通州的京倉。

通州京倉經過朱高煦令人修建,一共有東西南北五個倉,每個倉可儲存上百萬石糧食。

也就是說京倉的糧食如果裝滿,足夠整個北京城的百姓吃上近二十個月。

朱高煦下車跟上了朱棣的腳步,衆人經過盤查後走入京倉之中。

京倉的設計,是朱高煦效仿後世進行的設計,一些找不到的材料就用次等的替代。

京倉每個月都會走運河運送幾十萬石糧食前往京城,同時南方的糧食也會運抵這裡補充。

因此走在糧食之間的圍欄裡,只需要伸手就能抓起糧食。

朱棣用手中取糧食的管子插入糧垛之中,探入最底部。

待他取出,不由得點頭:“是去年的糧食,不錯。”

他滿意過後,繼續在京倉巡查起來,巡查完了一個又一個,直到五個都巡查完,衆人才返回了通州的火車站。

返回前,朱棣還詢問羣臣要不要吃東西,羣臣聞言連忙把頭搖的和撥浪鼓一樣。

他們寧願腹中空空的難受死,也不願意在車上嘔吐,丟失自己的面子。

儘管他們的面子已經丟下,但厚着臉皮還能撿回來。

朱棣見他們不吃,不免有些遺憾,他還想再看看這羣老蠻子丟臉的模樣來着。

見羣臣不上套,他也只能興致缺缺的乘車返回了北京。

奔波一日,等朱高煦也沒有時間與朱棣、朱高熾他們前往幹清宮用膳了,而是急忙趕回春和殿處理奏疏。

或許是心有靈犀,郭琰似乎知道他沒有用膳,因此特意下廚爲朱高煦準備了三菜一湯的飯菜。

她到來時,天色已經變黑,朱高煦點燈處理奏疏,直到班值太監唱禮聲響起,他才擡頭看到了前來的郭琰。

“沒吃吧?”

郭琰將餐盤從女官手中接過,亦失哈見狀連忙清理桌面。

雖說不能在書桌吃飯,但朱高煦習慣一邊吃一邊處理奏疏,旁人也不敢說他。

“沒吃,六部的官員在車上吐了一路,那味道弄得到前面沒胃口。”

“不過現在你送來了,我倒是有胃口多了。”

朱高煦輕笑着放下硃筆,郭琰也爲他擺好飯菜。

一盤西紅柿炒雞蛋加一盤羊肉炒和辣椒牛肉沫,以及一盤三鮮湯。

這些飯菜都是朱高煦吩咐御廚製作的,卻不想郭琰也學來了這手藝。

“都是我喜歡吃的。”

朱高煦說着,拿起飯碗就開始吃起飯來。

郭琰也不說什麼做什麼,就是安安靜靜的看着他,直到他吃完,郭琰才上手親自爲他收拾桌面,隨後爲他捏了捏僵硬的肩膀。

“順天醫院的醫生說了,讓你好事多走動走動,你看看你這肩膀,越來越僵硬了,卻是連我都捏不動了。”

“像今日這種前往通州的事情,日後火車修通了,你可以多體驗幾次,老困在宮中也不好。”

郭琰話裡話外都是關心,旁人不知道,但她可太清楚自家殿下的身體了。

儘管看上去依舊龍精虎猛,但休息不夠弊端也讓朱高煦不過三十七歲就常常偏頭痛。

“把事情交給下面的人,我不太放心,即便他們處理,我也會挑刺做出修改,倒還不如自己親力親爲。”

“親力親爲也得有限度,你注意些,別勞損了身子。”

夫妻間聊着,朱高煦也緩了一口氣:

“有了火車,政務上就輕鬆許多了,到時候放手給他們,即便出了問題,也能及時反映,不會像之前一樣,政策執行幾個月才能把消息反饋上來。”

“另外……”

朱高煦總是說些政務上的事情,郭琰只做一個傾聽者,很少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畢竟在他嫁給朱高煦之前,郭英就與她說過後宮不得干政的事情,在他成爲太子妃後,郭英更是屢次交代她。

如此一來,她自然記得深刻。

如果不是徐皇后早早崩逝,她也不會接手後宮的那檔子事。

“對了,後宮那邊,朝鮮和日本、暹羅等國各自送了不少秀女和宮女,我本是想與陛下說這些秀女去向,不過昨日陛下說他不日就要退居太上皇的位置,他的妃嬪宮女到時候都要帶去大明宮。”

“這次送來的這些宮女秀女和太監太多,還是留下來,到時候照顧你比較好。”

郭琰說着這件事,朱高煦聽後詢問道:“送來了多少?”

“差不多二十個秀女,六百多宮女和五百多太監,各國的都有。”

郭琰一邊說,一邊爲朱高煦僵硬的肩膀按摩,不過說到後邊,她輕笑道:

“那宮女太監,還是朝鮮的使用起來比較方便,日本的有些矮小,暹羅和占城等國的皮膚太黑,看不習慣。”

見郭琰都這麼說,朱高煦摸了摸她的手,安撫道:

“明日我下教令讓日本和占城這些國家不用送宮女太監了,日後由朝鮮專供就是。”

“另外你早早算算這後宮需要多少太監宮女,將年紀二十五以上的宮女發放路費,遣散出宮。”

“若是擔心嫁不出去的,便找一些軍中的良家子許配給他們。”

“朝鮮那邊,你日後交代好,讓他們選十歲以上的太監,十三歲以上的宮女上貢就行,太小的也不懂事。”

交代完後,朱高煦又與郭琰寒暄一刻鐘,隨後才戀戀不捨的看着她離去,徒留自己處理奏疏,只剩一聲嘆氣。

第510章 漠北大捷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527章 東風入律第48章 老當益壯第478章 洪熙三年190.第190章 百步穿楊172.第172章 育嬰聖手262.第262章 京師震動第355章 忘恩負義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第362章 後事之師第453章 棒雞倭狗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第137章 北亂南治第431章 硬頂上第460章 好事成雙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295.第295章 籌謀安南第367章 調停諸國第480章 攜老扶幼第391章 大明孝子第390章 皆爲利攘173.第173章 翻手之間第485章 遠征克什米爾271.第271章 兵圍京師第494章 癸卯案終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第15章 武英殿中第5章 洪武暮色第530章 世界局勢241.第241章 歷史變動第407章 永樂十年第424章 燕臺虎峪168.第168章 茁壯成長334.第334章 道貌岸然第104章 歸北不遠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303.第303章 替父教子298.第298章 家有遺傳320.第320章 高歌猛進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280.第280章 安撫諸將第67章 大本堂內316.第316章 朱教習第485章 遠征克什米爾第495章 孝子慈孫243.第243章 月漾橋之戰334.第334章 道貌岸然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第417章 京都保衛戰192.第192章 兵者詭道第37章 一舉一動248.第248章 渤海入關第357章 朱家歡樂第64章 募兵之論第336章 未竟之業第404章 遠洋崑崙角第439章 祖傳畫餅303.第303章 替父教子第399章 審時度勢275.第275章 貓哭耗子第107章 會廳議倭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第25章 春和宮內193.第193章 卻胡兵七百里第381章 背有靠山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354章 伉儷情深146.第146章 水陸並進第10章 輕鈔重錢第92章 鳥盡弓藏第82章 拓土之論289.第289章 鄭和下東洋第455章 人在囧途第56章 陳年往事第93章 謹言慎行第55章 道德者死236.第236章 演員陳亨第527章 東風入律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163.第163章 歸家亦苦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322.第322章 應對自如第461章 解決民生156.第156章 兵臨城下第373章 廟堂局勢第468章 漠北事變第81章 孝陵之上第419章 大航海到來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第482章 狼子野心第134章 以待天時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468章 漠北事變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第500章 朱門父子202.第202章 山窮水盡
第510章 漠北大捷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527章 東風入律第48章 老當益壯第478章 洪熙三年190.第190章 百步穿楊172.第172章 育嬰聖手262.第262章 京師震動第355章 忘恩負義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第362章 後事之師第453章 棒雞倭狗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第137章 北亂南治第431章 硬頂上第460章 好事成雙142.第142章 翻山逐北295.第295章 籌謀安南第367章 調停諸國第480章 攜老扶幼第391章 大明孝子第390章 皆爲利攘173.第173章 翻手之間第485章 遠征克什米爾271.第271章 兵圍京師第494章 癸卯案終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第15章 武英殿中第5章 洪武暮色第530章 世界局勢241.第241章 歷史變動第407章 永樂十年第424章 燕臺虎峪168.第168章 茁壯成長334.第334章 道貌岸然第104章 歸北不遠155.第155章 枕戈待旦303.第303章 替父教子298.第298章 家有遺傳320.第320章 高歌猛進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280.第280章 安撫諸將第67章 大本堂內316.第316章 朱教習第485章 遠征克什米爾第495章 孝子慈孫243.第243章 月漾橋之戰334.第334章 道貌岸然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第417章 京都保衛戰192.第192章 兵者詭道第37章 一舉一動248.第248章 渤海入關第357章 朱家歡樂第64章 募兵之論第336章 未竟之業第404章 遠洋崑崙角第439章 祖傳畫餅303.第303章 替父教子第399章 審時度勢275.第275章 貓哭耗子第107章 會廳議倭292.第292章 插手幕府第25章 春和宮內193.第193章 卻胡兵七百里第381章 背有靠山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354章 伉儷情深146.第146章 水陸並進第10章 輕鈔重錢第92章 鳥盡弓藏第82章 拓土之論289.第289章 鄭和下東洋第455章 人在囧途第56章 陳年往事第93章 謹言慎行第55章 道德者死236.第236章 演員陳亨第527章 東風入律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163.第163章 歸家亦苦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322.第322章 應對自如第461章 解決民生156.第156章 兵臨城下第373章 廟堂局勢第468章 漠北事變第81章 孝陵之上第419章 大航海到來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第482章 狼子野心第134章 以待天時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468章 漠北事變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第500章 朱門父子202.第202章 山窮水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