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死戰難免

直接攻打聖克利門蒂島,顯然太過張揚,很容易讓美軍猜測出中國軍隊的意圖。

爲此,就得設法引開美軍的注意力。

二月十四日,顧祝同下達了讓陸戰隊向南推進的作戰命令,首批投入戰鬥的是陸戰第三軍的第三陸戰師、第三十一陸戰師與第三十二陸戰師,預備隊則是陸戰第五軍的第五陸戰師與第五十一陸戰師,同屬於第五陸戰軍的第五十二陸戰師,以及在二月份到達的第二陸戰軍與第四陸戰軍則編爲第二梯隊。

在顧祝同手中,第三陸戰軍是絕對的王牌。

按照中國海軍陸戰隊的常規編制,第三陸戰軍是中太平洋戰區的隸屬部隊,在指揮體系上屬於第三艦隊。

之前,在中太平洋戰場上,第三陸戰軍的表現相當搶眼。

當然,當時還沒有陸戰軍,陸戰隊的最大編制就是陸戰師。

在登陸美國本土之前,爲了適應新的戰鬥環境,特別是大規模作戰行動,陸戰隊成立了軍級作戰單位。

只是,陸戰軍只屬於行政管理編制。

在執行作戰任務的時候,仍然是各個陸戰師直接聽命於前線司令部,軍部並沒有直接指揮權。

顯然,陸戰隊的指揮體系與陸軍有很大的區別。

這也可以理解,主要就是陸戰隊的作戰規模都不是很大,特別是在島嶼登陸戰中,動用兩個陸戰師就算多的了。爲此。陸戰隊更注重師級單位的戰鬥力,因此每個陸戰師的編制都很完整,而沒有像陸軍師那樣注重其任務性,這也直接導致陸戰師的規模較爲龐大。官兵比陸軍編制最大的裝甲師都要多。

向南推進,顧祝同動用了十二個師的兵力,而且第一批就投入了五個師。

這五個師中,第三陸戰師、以及來自西南太平洋的第五陸戰師是絕對的主力,這兩個陸戰師都是在戰前成立的,是陸戰隊中的王牌部隊,而且都參加了攻打澳洲的作戰行動,第三陸戰師還是攻打夏威夷羣島的功臣。

即便是另外三個陸戰師。也都組建了三年以上,參與了十多場戰鬥。

如果以單位部隊的戰鬥力來計算的話,中國海軍陸戰隊絕對是當時最強悍的地面作戰部隊。

當然,這沒什麼好奇怪的。

不管是在大戰爆發前。還是在大戰期間,中國海軍陸戰隊一直秉承精兵政策,沒有像陸軍按樣在大戰期間大肆擴軍。打到一九四五年底的時候,中國海軍陸戰隊的總兵力還不到一百五十萬,作戰部隊不到一百萬。要知道。同期陸軍的總兵力超過了兩千萬,即便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總兵力也在三百萬以上。

陸戰隊的精兵政策,曾經產生了很多麻煩。

比如,在攻打澳洲大陸的時候。陸戰隊的兵力嚴重不足,在開闢了登陸場之後。就不得不把主戰任務交給陸軍。

只是,到了戰爭後期。陸戰隊的精兵政策就開始發揮作用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這支精銳強悍的陸戰隊,把登陸美國本土的作戰行動的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當陸戰隊向南挺進的時候,其強大的戰鬥力再次體現了出來。

要知道,陸戰隊不僅僅用於登陸作戰。

實戰早就證明,在濱海地區,特別是在河網較爲密集的沿海平原上,陸戰隊的戰鬥力遠遠超過了陸軍。只有在深入內陸,離開了艦隊的支援範圍,特別是火力支援艦隊的打擊範圍之後,陸戰隊才比不上陸軍。

主要就是,陸戰隊沒有針對各種戰鬥環境組建各種性質的作戰部隊。

在陸戰隊中,只有一種性質的作戰部隊,而主要作戰使命就是在濱海地區作戰,因此各個陸戰師的編制幾乎沒有區別。

這種編制方式,即增強了陸戰隊的綜合戰鬥力,也使陸戰隊缺乏應對特殊環境的能力。

比如,在內陸平原上,因爲陸戰隊缺乏集中使用的裝甲力量,因此在遭遇敵人的裝甲部隊之後,就很難打勝仗了。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在攻打澳洲大陸的時候,發生在悉尼郊外的一場戰鬥。當時,充當先鋒的第五十一陸戰師在離悉尼大約三十公里的地方遭遇了一個美軍裝甲師,在得到了充足的火力支援與空中支援的情況下,第五十一陸戰師都沒有能夠迅速打垮美軍,直到後援部隊到達,纔在第二天突破了美軍的防線。在這一天多的戰鬥裡,第五十一陸戰師有近千名官兵陣亡,還損失了大量主戰裝備。戰後總結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陸戰隊的裝甲部隊遠不如對手強大。

事實上,並不是陸戰隊的坦克不夠先進,也不是數量不夠多。

最主要的問題是陸戰隊把裝甲力量分散使用,而這主要是針對登陸作戰,即搶灘上岸的陸戰隊官兵最需要的就是裝甲力量,沒有坦克戰車、沒有兩棲裝甲車,陸戰隊的步兵很難突破敵人的海灘防線。爲此,也就不得不把裝甲力量分散編在各支步兵部隊裡面,使其扮演步兵支援者的角色。

問題是,在大規模地面戰爭中,這一招根本行不通。

要知道,在大陸戰場上,爲了集中使用裝甲力量,陸軍不但組建了裝甲師、坦克師與摩步師等各種師級裝甲部隊,甚至還根據作戰需要組建了裝甲軍、裝甲集團軍等規模更大的裝甲部隊。

多次大規模裝甲會戰也證明,只有集中使用的裝甲部隊才能贏得勝利。

甚至可以說,在大陸戰場上,裝甲部隊直接決定了戰爭的勝負。

針對這些問題,陸戰隊必須對編制做出調整。

成立陸戰軍的目的,就是爲了增強陸戰隊在內陸戰場上的作戰能力,而最主要的辦法就是把各個陸戰師裡的裝甲部隊集中起來使用,或者是在軍之下,成立各種職能性的師級作戰單位。

可惜的是,陸戰隊的編制改革並不徹底。

搞到最後,陸戰軍只是行政單位,並不具備實際指揮權,也就不可能對編內的陸戰師做出調整。

所幸的是,在一九四七年初,這個問題並不嚴重。

主要就是,中國海軍陸戰隊的對手太弱了。

此外,按照海軍與陸軍達成的協議,在陸戰隊奪取了第一座港口之後,陸軍就將接過接力棒,承擔接下來的作戰任務。

這樣一來,陸戰隊依然主要在濱海地區作戰,不會深入內陸。

顯然,這是天大的好事。

要知道,陸戰隊最大的依託是不遠處的艦隊。只要在艦隊的支援範圍內,特別是大口徑艦炮的射程內作戰,中國海軍陸戰隊絕對是所向披靡。在太平洋戰場上,這一點早就得到了證明。

攻打聖迭戈,也是在濱海地區作戰。

中國海軍陸戰隊向南推進,美軍自然不敢等閒視之。

要知道,在反擊遭遇慘敗之後,美軍的士氣極爲低落,很多部隊甚至出現了逃兵,基層官兵沒人相信能夠打勝仗。

問題是,對美軍來說,聖迭戈必須守,而且必須守住。

哪怕沒有辦法把中國海軍陸戰隊趕下海,也要阻止中國海軍陸戰隊奪取聖迭戈,也就是附近唯一的大型港口。

在美軍高層看來,堅持下去就有希望。

原因很簡單,只要沒有奪得港口,不管中國海軍陸戰隊投入多少兵力,遲早都會出現後勤保障不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中國海軍陸戰隊投入的兵力越多,進攻線拉得越長,那麼後勤的問題就越大。只要中國海軍陸戰隊的後勤保障出了問題,那麼美軍就能獲得反敗爲勝的機會。

關鍵就是,能否堅持到那一刻。

顯然,真正的關鍵就是能否守住聖迭戈。

只要守住了聖迭戈,那麼取得勝利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相反,如果丟掉了聖迭戈,美軍恐怕永遠也無法把中國軍隊驅逐出本土。說得直接一點,只要中國軍隊奪取了聖迭戈,就等於在美國本土上站穩了腳跟。到時候,到來的不僅僅是陸戰隊,還有戰鬥力更加強大的中國陸軍。

更重要的是,聖迭戈能夠解決最重要的問題,即讓中國軍隊獲得一處可以穩定獲得後勤支援的大型港口。

當時,美軍做好了兩手準備。

這就是,如果能守,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都要守住聖迭戈。如果實在是守不住,也絕對不能讓中國軍隊得到一個完整的聖迭戈,特別是至關重要的北島軍港,即必須在淪陷之前炸燬軍港的所有基礎設施。

顯然,做這些,美軍是輕車熟路。

要知道,在此之前,美軍已經炸掉了洛杉磯的長灘港。

只是,美軍高層非常清楚,必須盡一切努力守住聖迭戈,因爲聖迭戈擁有的不僅僅是美國西海岸地區最大的軍港,還有通往墨西哥的捷徑。如果丟掉了聖迭戈,即便炸掉了北島軍港,也等於爲中國軍隊打開了通往墨西哥的大門。顯然,中國軍隊肯定會抓住這個機會,並且善加利用。

顯然,美軍不會主動後撤,也絕對不會放棄聖迭戈,肯定會堅守到最後一刻。(未完待續……)

第27章 冷眼旁觀第99章 賣國與亡國第209章 和平的代價第24章 末途絕路第156章 歐戰烽煙第161章 交代第191章 大工程第188章 選擇第498章 僵持第48章 戰爭的號角第404章 毀滅之路第456章 軍事冒險第441章 雙贏合作第185章 點撥第210章 章 撲朔迷離第33章 停戰條件第274章 取捨兩難第137章 火急火燎第407章 坐失良機第400章 兩害相權第67章 高難度任務第434章 攻擊第576章 聲東擊西第228章 厚積薄發第90章 戰略關鍵點第38章 大東溝第406章 戰鬥到最後第405章 犧牲第463章 轉戰大西洋第242章 模棱兩可第363章 質量缺陷第165章 落幕之戰第178章 毫無顧慮第319章 別無選擇第16章 慢半拍第302章 衝動與理智第464章 老友相見第149章 錯過的機會第145章 搜尋第158章 不可不戰第222章 最後的攻擊第219章 陰差陽錯第230章 嘗試第461章 虛驚一場第33章 遠東起火第90章 青出於藍第194章 主動攔截第224章 一個人的戰爭第151章 醒悟太遲第106章 積極應對第83章 受捉弄第583章 威脅與合作第252章 各有所獲第97章 秘密潛入第261章 堅強後盾第327章 死戰到底第414章 走投無路第440章 前進的動力第25章 再接再厲第293章 準備開打第260章 動力之源第42章 低調行事第346章 無理要求第69章 毅然決絕第157章 搶先攻擊第50章 歐戰風雲第141章 斷裂第483章 最佳選擇第2章 大國角力第161章 勝利第132章 轉折點第226章 表現形式第521章 難題第64章 關鍵情報第405章 犧牲第47章 風波不歇第49章 戰略儲備第252章 各有所獲第437章 快節奏第4章 總統第472章 海上鷹眼第514章 後繼乏力第192章 拖延戰略第47章 風波不歇第197章 戰亂之地第514章 後繼乏力第354章 知難而退第388章 一擊得手第219章 陰差陽錯第79章 將計就計第131章 帝國末日第75章 臨時搭檔第73章 東線開打第559章 關鍵二十四小時第443章 大裁軍第351章 頑抗到底第128章 臨時政府第546章 協商第320章 前出偵察第128章 臨時政府
第27章 冷眼旁觀第99章 賣國與亡國第209章 和平的代價第24章 末途絕路第156章 歐戰烽煙第161章 交代第191章 大工程第188章 選擇第498章 僵持第48章 戰爭的號角第404章 毀滅之路第456章 軍事冒險第441章 雙贏合作第185章 點撥第210章 章 撲朔迷離第33章 停戰條件第274章 取捨兩難第137章 火急火燎第407章 坐失良機第400章 兩害相權第67章 高難度任務第434章 攻擊第576章 聲東擊西第228章 厚積薄發第90章 戰略關鍵點第38章 大東溝第406章 戰鬥到最後第405章 犧牲第463章 轉戰大西洋第242章 模棱兩可第363章 質量缺陷第165章 落幕之戰第178章 毫無顧慮第319章 別無選擇第16章 慢半拍第302章 衝動與理智第464章 老友相見第149章 錯過的機會第145章 搜尋第158章 不可不戰第222章 最後的攻擊第219章 陰差陽錯第230章 嘗試第461章 虛驚一場第33章 遠東起火第90章 青出於藍第194章 主動攔截第224章 一個人的戰爭第151章 醒悟太遲第106章 積極應對第83章 受捉弄第583章 威脅與合作第252章 各有所獲第97章 秘密潛入第261章 堅強後盾第327章 死戰到底第414章 走投無路第440章 前進的動力第25章 再接再厲第293章 準備開打第260章 動力之源第42章 低調行事第346章 無理要求第69章 毅然決絕第157章 搶先攻擊第50章 歐戰風雲第141章 斷裂第483章 最佳選擇第2章 大國角力第161章 勝利第132章 轉折點第226章 表現形式第521章 難題第64章 關鍵情報第405章 犧牲第47章 風波不歇第49章 戰略儲備第252章 各有所獲第437章 快節奏第4章 總統第472章 海上鷹眼第514章 後繼乏力第192章 拖延戰略第47章 風波不歇第197章 戰亂之地第514章 後繼乏力第354章 知難而退第388章 一擊得手第219章 陰差陽錯第79章 將計就計第131章 帝國末日第75章 臨時搭檔第73章 東線開打第559章 關鍵二十四小時第443章 大裁軍第351章 頑抗到底第128章 臨時政府第546章 協商第320章 前出偵察第128章 臨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