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第231章 扣你一個月俸祿

黃曆四零八三年,洪武十九年十二月一日。

朱元璋正式任命馮勝爲徵虜大將軍,統率軍二十五萬北上遼東。

並以唐勝宗、藍玉爲副將,令趙庸、關良、李景隆、祁鎮、徐允恭等隨徵。

同時又命俞通海、郭英二人,率五萬水師助陣。

此令一出,列國震動。

大明要打遼東那是誰都知道的事情,要不是忌憚於高麗插手,年初就用兵了。

爲了解決這個隱患,大明派出了一支千人的使節團,通過外交手段成功擾亂了高麗局勢。

在確保高麗不會倒戈之後,出兵就成了題中應有之義。

真正讓他們驚訝的,是大明的陣容。

侯爵以上就出動了十餘位,其他勳爵更是不計其數。

軍隊數量更是高達三十萬。

除了剛立國那兩年北伐,這是最勞師動衆的一次。

要知道,三十萬大軍背後,是數倍於此的役夫。

足見大明此次投入了多大的資源。

消息傳到遼東,納哈出驚懼不已。

大明如此勞師動衆,定然是抱着畢其功於一役的打算。

自己手裡只有二十萬人,在兵力上就不佔優勢。

且漢人擅長攻城略地,他手下的北元軍隊更適合野戰。

而遼東戰場,恰恰是攻防戰,北元騎兵無法發揮其戰鬥力。

從任何方面來說,他都沒有優勢。

沒辦法的情況下,他只能一邊加固城防,一邊向元惠宗求助。

元惠宗自然知道遼東的重要性,一邊安撫納哈出,一邊派出五萬軍隊支援。

並且還給高麗王下了一道命令,允諾許多好處,讓其出兵協助納哈出。

然而此時的高麗形勢,已經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

經過大明使節團的遊說,高麗的文管集團和讀書人,已經徹底倒向大明。

李成桂這個野心家,也順勢倒向了大明。

若非高麗王有北元支持,早就鎮壓不住國內局勢了。

但隨着大明出兵三十萬,征討遼東的消息傳來,局勢再次發生變化。

這三十萬人是來打遼東的,又何嘗不是來給予他們支持的?

高麗的讀書人和文管集團,腰桿子頓時就挺直了,說話也敢大聲了。

甚至在朝堂上,已經有人指着高麗王的鼻子噴了。

高麗王非常憤怒,可他更知道自己什麼都不能做。

三十萬大軍,那可是三十萬人啊。

統兵的將領無一不是戰功赫赫的大將。

他知道大明定然會很重視這一戰,可沒想到竟然重視到這種程度。

眼看着納哈出就要完了,這時候要是還強硬,恐怕大明不介意順手打他一下。

不,大明都不需要動手。

等打敗納哈出,應天皇宮一道詔令,就能讓他失去一切。

所以他必須要忍。

但若問他是否後悔……他確實後悔了。

大明派遣使節團過來的時候,就應該禁止這些人上岸。

並借用納哈出的力量,將李成桂和文官集團徹底清洗一遍。

如果當初他能狠得下心,哪還用像今天這般受制於人。

然後以高麗和納哈出的力量,就不信守不住遼東。

越想他就越氣,越氣他就越是不甘心。

然後就做出了一個決定,雖然我不能明面上支持納哈出,但可以暗地裡支援軍需物資。

讓納哈出多堅持幾年,說不定就有翻盤的希望。

畢竟當了那麼久的高麗王,又不是真的昏聵之主,手下還是有一幫子人效忠的。

這些忠心之人,確保了他能將物資送到納哈出那邊。

甚至,他還將抓來的野女真、薩哈連等部落的青壯,送給納哈出。

做完這一切,他才覺得心裡舒服了許多。

殊不知,這一切都早就落入了有心人的眼中。

這個有心人,可不只是大明的探子,還有高麗內部的許多勢力。

比如李成桂,在確定高麗王和納哈出暗通款曲,他別提多高興了。

不過他並未阻止,也未聲張。

而是將證據抓在手裡,坐等大戰結束。

事實上,他又何嘗不是在坐山觀虎鬥。

大明勝了,他就把這些證據拿出來,將高麗王拉下馬。

爲後續自己篡位,創造有利條件。

至於大明的探子爲何不聲張……他們也不知道。

只知道上面傳下來的命令,就是收集證據別聲張。

因爲馬上就要開戰,怕北元人狗急跳牆,拿使節團的人撒氣。

大明使節團也將人都叫了回來,除了少部分人留在開京便於溝通,其餘人全部回到了碧瀾渡。

之所以沒有讓人回國,其實也是爲佔領高麗做準備。

經過大半年的交流,這些讀書人在高麗都有了很大的名氣。

等到明軍打下高麗,還需要他們去安撫高麗讀書人和文官。

尤其是方孝孺,在高麗闖出了偌大的文名,擁有衆多的擁躉。

他的態度,真的能影響到很多人。

此時,他也已經意識到,朝廷的目的不只是爲了遊說高麗,使其兩不相幫。

恐怕還有別的打算。

至於是什麼打算,他不敢想更不敢說。

他知道,陳景恪定然也參與了針對高麗的計劃。

所以,很想和陳景恪聊一聊,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但沒有任何機會。

眼下他只能等着答案揭曉。

不過他也沒有閒着,而是開始從頭回顧整件事情。

越想就越覺得很多事情,沒有表面那麼簡單。

如果猜測是真的,那大明這一次使用的手段,就太高明瞭。

陳景恪能參與制定這樣的計劃,實在妖孽啊。

回去一定要好好和他聊一聊,看看還有什麼自己沒有看懂的奧秘。

——

大明內部,對於打遼東之事看法也較爲複雜。

文武百官自然是一致支持的,任誰都知道遼東有多重要。

不打下這裡,北元隨時都有捲土重來的可能。

就算是爲了自己的榮華富貴,也要支持朝廷打遼東。

出現分歧的是民間。

北方民間普遍支持打,只有將北元人打痛了,大明才能過安生日子。

南方民間則不一樣了,多出了一種聲音。打遼東和我南方有什麼關係?憑什麼讓我出人出錢出糧?

雖然不敢明面上反對,但這種思想卻一直存在。

朱元璋自然也知道這一點,痛罵這些人無知。

陳景恪正準備開口說什麼,朱雄英先一步說道:

“皇爺爺,此事的責任在朝廷,不在百姓自身。”

朱元璋眉頭一挑,問道:“朝廷的責任?怎麼說?”

朱雄英說道:“這就是愚民之策的必然惡果。”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朝廷不允許開啓民智,恨不得讓百姓變成沒有思維,只知道幹活的牲畜。”

“那麼百姓眼睛裡,就只有自己眼前的一畝三分地。”

“他們不知道大明是一個整體,不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

“別說是南北方差異,就算是隔壁的州縣,對他們來說都是另一個世界。”

“大家自己都吃不飽肚子,又哪裡有閒心去管千里之外的人的死活?”

“想要讓大明上下一心,就要主動去告訴他們這個道理。”

朱元璋反問道:“學堂遍及天下,人人皆有機會讀書,何言朝廷愚民?”

對這話,朱雄英很是不以爲然:

“人人皆有機會讀書,理論上確實如此,可事實上能讀書的有幾個?”

“我讓錦衣衛調查過,很多地方的土財主都識不得幾個字,更何況是普通百姓。”

“就算是學堂裡的學生,就真的能理解什麼叫大明一體嗎?”

“不可能,他們學的書裡,沒有相關內容。”

“他們只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天下是皇帝的,和我有什麼關係?”

“丟的地也是皇帝的,只要我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受影響就行。”

“想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告訴百姓,大明是一個整體。”

“北方丟失,敵人就會殺到南方,搶走他們的妻女財富……”

朱元璋不置可否:“你可知這麼做的後果?”

朱雄英說道:“當然不能什麼都說,但可以告訴他們大明有多大。”

“讓他們知道,何爲脣亡齒寒。”

“就如我們寫了《華夏簡史》,讓百姓和四夷懂得了華夏曆史,從而凝聚了人心。”

“我在江南能如此順利的收服四夷之心,也多得益於此書的傳播。”

“《防疫手冊》、《防蟲論》,讓百姓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這都是教化之功,百姓學習了這些東西,也沒有起來造反啊?”

“我大明要開創前所未有的盛世,就不能走前人的老路。”

“我們要試着走出一條新路子。”

朱元璋不禁點頭,說別的他或許會不認同,會反駁。

可《華夏簡史》這個,他確實無話可說。

這本書起到的效果,超乎了他的想象。

爲大明處理四夷事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而且這本書還在持續起作用,爲民族大融合創造條件。

這確實是典型的教化案例。

朱雄英越說越興奮,侃侃而談道:

“我曾經和很多官吏聊過,他們都認爲不可讓百姓知道天地之大……”

“雖然他們給自己找了很多光鮮的理由,但說到底還是怕百姓串聯到一起造反。”

“但這不過是朝廷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

“事實上,哪一次百姓造反,不是流竄數省之地,裹挾無數百姓?”

“最後攪得天下不寧,甚至有失國的危險。”

“普通百姓被愚弄,確實沒有大明一體的意識。”

“主動造反的野心家,又豈會不知道?”

“愚弄百姓的好處確實有,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朝廷和衙門的管理。”

“但由此帶來的害處也更大,人心因地域分割,就是其中之一。”

“景恪一直很鄙視趙宋,可我讀南宋史卻發現,他們也曾經想過要北伐。”

“但每一次還在準備階段就失敗了。”

“這其中固然有保守派在阻撓,但民心不支持纔是最主要的。”

“南方百姓並不想北伐。”

“打仗消耗的是自家的錢糧,死的是自家的漢子……”

“將中原之地打回來,還要出錢出糧支援建設。”

“那乾脆給金、元朝貢,用錢糧換取和平,不是一樣的嗎。”

“這和大明當前情況何其相似?”

“北方人時刻面臨北元威脅,支持朝廷北伐。”

“南方人沒有切膚之痛,就很不以爲然。”

“因爲您是開國之君,能壓的住這些反對聲。”

“後世子孫呢?恐怕也會面臨和南宋一樣的局面。”

“一旦北方有變,南方更願意關起門過日子,而不是支持朝廷打仗。”

朱元璋冷哼一聲,說道:“百姓不過是井底之蛙,愚不可及。”

朱雄英反駁道:“百姓的‘愚’是誰造成的?難道他們真的天生愚鈍不可教化?”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朝廷一邊愚弄百姓,卻又希望百姓能明大義這何其可笑。”

朱元璋臉色一黑,要不是因爲你是咱大孫子,看老子怎麼收拾你。

不過心中有氣,總是要撒的。

於是他目光一轉,看向陳景恪:“這都是伱教他的?”

陳景恪連忙搖頭:“不是不是,這都是陛下、皇后、太子和大本堂諸位先生教的。”

“我就是一個小小伴讀,陪太孫讀書的,怎麼敢妄言教太孫。”

朱元璋氣道:“放屁,咱啥時候教他這麼和長輩說話了?”

“都是你小子將咱的乖孫給帶壞了,扣你一個月的俸祿,已做懲罰。”

陳景恪:“……”

朱雄英翻了個白眼,繼續說道:

“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前人已經給我們指明瞭道路。”

“始皇帝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在地理和制度上完成一統。”

“漢武帝獨尊儒術,在思想上完成一統……”

“我們都不需要想什麼新點子,順着兩人的思路往下走就可以了。”

“強化大一統概念,讓萬民都知道大明是一個整體,讓百姓知道什麼叫脣亡齒寒。”

“如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

朱元璋這才點頭說道:“既然你這麼瞭解,那此事就交給你去做吧。”

“教化蠻夷之事,也一併交由你負責了。”

這就是要讓他正式插手政務了。

朱雄英欣喜的道:“謝謝皇爺爺,我一定會將事情做好的。”

181.第180章 培養聖人?第60章 老狐狸第25章 明心志137.第137章 朱標釀成的惡果(求月票)第309章 那啥無題第22章 突破口第262章 給你封個猴兒吧第280章 你的心真髒啊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224.第223章 太孫長大了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第7章 將計就計153.第152章 你就這麼想喊我姑父?第336章 人才掠奪計劃212.第211章 用木牛流馬耕地第270章 這就是朱雄英第3章 奪嫡旋渦第9章 腦回路不正常的陳遠191.第190章 海貿啊197.第196章 一切從揭皇榜開始139.第138章 踹的衣服都崩開線了144.第143章 活的功漕神第301章 去閻王殿開會第301章 去閻王殿開會152.第151章 他還得謝咱呢第18章 和朱元璋住一個屋檐下第327章 時代的塵埃第255章 我畢生的追求201.第200章 稅第81章 老朱覺得自己又行了159.第158章 藍玉:誰敢居功自傲我殺誰第263章 無名宰相147.第146章 老朱:咱又整出弊政了?第344章 血染淡馬錫(上)156.第155章 天要塌了啊(三百月票加更)102.第102章 假鈔第287章 朱元璋的無力206.第205章 陳景恪的成長225.第224章 此生僅有的機會第248章 什麼呂宋,叫楚國第82章 心眼真多啊185.第184章 什麼重要?第327章 時代的塵埃93.第93章 妖僧姚廣孝第317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第19章 當然聽皇帝的第260章 無題第47章 貨幣第278章 朱標的五條措施131.第131章 猶豫啥,聯姻啊。第57章 實踐165.第164章 誰說儒生討厭改革154.第153章 這畫面不對啊230.第229章 老朱的用人之道第77章 成爲時代的探索者第253章 帝國時代第328章 神靈就是小偷158.第157章 藍玉:太孫心裡有我110.第110章 別人不配讓陛下去賭第83章 讓他當駙馬?119.第119章 新鈔問世驚羣臣第330章 什麼帝國主義行徑啊第327章 時代的塵埃159.第158章 藍玉:誰敢居功自傲我殺誰第254章 何爲盛世第237章 無題159.第158章 藍玉:誰敢居功自傲我殺誰107.第107章第58章 唯儒獨尊150.第149章 太孫好像有點不正經第240章 你的算計也太可怕了192.第191章 不結婚就想生孩子?211.第210章 你家族是譜批發的?171.第170章 如何動搖儒家地位190.第189章 無不懷念我大元啊第267章 合格的宰相146.第145章 老朱你竟然和我搶女婿第296章 博望侯141.第140章 突如其來的遷都話題(加更求月第304章 氣運第82章 心眼真多啊第245章 倭寇是我家扶持的第249章 傳說中的大人物119.第119章 新鈔問世驚羣臣第287章 朱元璋的無力第271章 進退有據第289章 政變第60章 老狐狸135.第135章 太孫天命在身206.第205章 陳景恪的成長第257章 危險來自於停滯不前第266章 破王廷170.第169章 江南重稅第259章 良善者難成大事123.第123章 你說的對,但我很難受95.第95章 將老朱家治的明明白白205.第204章 某高麗(完)98.第98章 掀起醫學革命186.第185章 軍隊自有軍隊的規矩第261章 亂認祖宗
181.第180章 培養聖人?第60章 老狐狸第25章 明心志137.第137章 朱標釀成的惡果(求月票)第309章 那啥無題第22章 突破口第262章 給你封個猴兒吧第280章 你的心真髒啊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224.第223章 太孫長大了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第7章 將計就計153.第152章 你就這麼想喊我姑父?第336章 人才掠奪計劃212.第211章 用木牛流馬耕地第270章 這就是朱雄英第3章 奪嫡旋渦第9章 腦回路不正常的陳遠191.第190章 海貿啊197.第196章 一切從揭皇榜開始139.第138章 踹的衣服都崩開線了144.第143章 活的功漕神第301章 去閻王殿開會第301章 去閻王殿開會152.第151章 他還得謝咱呢第18章 和朱元璋住一個屋檐下第327章 時代的塵埃第255章 我畢生的追求201.第200章 稅第81章 老朱覺得自己又行了159.第158章 藍玉:誰敢居功自傲我殺誰第263章 無名宰相147.第146章 老朱:咱又整出弊政了?第344章 血染淡馬錫(上)156.第155章 天要塌了啊(三百月票加更)102.第102章 假鈔第287章 朱元璋的無力206.第205章 陳景恪的成長225.第224章 此生僅有的機會第248章 什麼呂宋,叫楚國第82章 心眼真多啊185.第184章 什麼重要?第327章 時代的塵埃93.第93章 妖僧姚廣孝第317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第19章 當然聽皇帝的第260章 無題第47章 貨幣第278章 朱標的五條措施131.第131章 猶豫啥,聯姻啊。第57章 實踐165.第164章 誰說儒生討厭改革154.第153章 這畫面不對啊230.第229章 老朱的用人之道第77章 成爲時代的探索者第253章 帝國時代第328章 神靈就是小偷158.第157章 藍玉:太孫心裡有我110.第110章 別人不配讓陛下去賭第83章 讓他當駙馬?119.第119章 新鈔問世驚羣臣第330章 什麼帝國主義行徑啊第327章 時代的塵埃159.第158章 藍玉:誰敢居功自傲我殺誰第254章 何爲盛世第237章 無題159.第158章 藍玉:誰敢居功自傲我殺誰107.第107章第58章 唯儒獨尊150.第149章 太孫好像有點不正經第240章 你的算計也太可怕了192.第191章 不結婚就想生孩子?211.第210章 你家族是譜批發的?171.第170章 如何動搖儒家地位190.第189章 無不懷念我大元啊第267章 合格的宰相146.第145章 老朱你竟然和我搶女婿第296章 博望侯141.第140章 突如其來的遷都話題(加更求月第304章 氣運第82章 心眼真多啊第245章 倭寇是我家扶持的第249章 傳說中的大人物119.第119章 新鈔問世驚羣臣第287章 朱元璋的無力第271章 進退有據第289章 政變第60章 老狐狸135.第135章 太孫天命在身206.第205章 陳景恪的成長第257章 危險來自於停滯不前第266章 破王廷170.第169章 江南重稅第259章 良善者難成大事123.第123章 你說的對,但我很難受95.第95章 將老朱家治的明明白白205.第204章 某高麗(完)98.第98章 掀起醫學革命186.第185章 軍隊自有軍隊的規矩第261章 亂認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