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這就是朱雄英

凱旋儀式已經過去了三天,在朝堂上關於此次事件帶來的影響還在繼續。

或者說,最近幾天朝廷都在圍繞此事運轉。

功臣的封賞,功勳的核準,被俘的北元貴族的安置工作,俘虜的百姓又要如何安置。

這些都需要時間來處理。

但對於百姓來說,事情已經結束了。

參加完凱旋儀式看完熱鬧,大家就各回各家,各自過自己的小日子去了。

大街上討論此事的人羣都沒有多少,百姓更多的還是在關心自己的生計。

走在大街上,陳景恪說道:“你也參加過好幾次凱旋儀式了,有沒有察覺到洛陽百姓和應天百姓,對此事的態度差異?”

朱雄英若有所思的道:“應天百姓的熱情更加持久,能討論大半個月之久。”

“洛陽的百姓似乎並不太關注此事,這才三天就沒多少人談論了。”

陳景恪問道:“可知爲何會有這樣的差異?”

朱雄英想了想說道:“應天當了大明二十年國都,百姓更加富庶,有能力和心情去關注生活之外的事情。”

“洛陽纔剛成爲新都,百姓大多都是新遷來的,日子還沒有好起來。”

“所以他們更加關注自己的生活,而少關注生計之外的事情。”

陳景恪搖搖頭說道:“也不算錯,但這只是其中一小方面,答案其實我以前已經說過很多次了。”

說過很多次了?

朱雄英陷入沉思,良久才試探的道:“認同感和歸屬感?”

陳景恪讚道:“聰明,就是認同感和歸屬感。”

“算上吳王時期,陛下在應天經營了三十年,那裡的百姓都深受陛下恩惠。”

“自然而然的也就心向陛下,對大明也更加有歸屬感。”

“所以大明戰爭得勝,他們纔會跟着一起高興,纔會一遍又一遍的討論。”

“洛陽百姓大多都是從外地遷徙而來,因爲遠離天子,就無所謂什麼歸屬感。”

“誰當天子對他們來說都無所謂,天下是叫大明還是叫大元,對他們並無區別。”

“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對勝利的喜悅自然也就比較平淡。”

這種話可謂是大逆不道,但陳景恪說的自然而然。

朱雄英也完全沒有覺得有什麼問題,就猶如在討論等會兒吃什麼一樣正常。

“朝廷已經採用了種種政策,來減輕百姓的負擔。”

“遠的不說,僅攤丁入畝一項就可以說是遠超歷代的仁政。”

“難道這些還不足以讓他們產生歸屬感嗎?”

說到後面,他語氣裡已經隱隱帶有不滿。

陳景恪嘆道:“有句話叫做不患寡而患不均,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因爲對比,有對比才會顯出差異。”

“大家都窮,反而沒人會說什麼。”

“大家都勉強填飽肚子,有一個人卻能每天能吃肉。”

“大家的日子明明比以前好了,心中卻反而產生了不滿。”

“憑什麼我只能勉強餬口,他能天天吃肉?”

朱雄英鄙夷的道:“這種思想實在是……”

陳景恪擺擺手阻止他繼續往下說:“我們不討論這種思想的對錯,也無需去批判它。”

“我告訴你這些,只是爲了讓你知道,這是人之常情,是人的本性之一。”

“道德家可以去批判這種思想,作爲君主你要做的不是批判。”

“而是承認他存在,然後學着去利用。”

朱雄英皺眉道:“利用?這種思想如何利用?”

陳景恪說道:“你仔細想想。”

朱雄英喃喃自語道:對比……不患寡而患不均……

想了半天,卻始終不得要領。

陳景恪暗自搖頭,越是聰明的人就越容易掉入自己的思維裡,或者說容易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眼下朱雄英就是如此。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就在題面上。

“咱們反過來思考,如果周圍人都餓肚子,你每頓都能吃兩塊粗糧餅子,你會不會覺得很幸福?”

朱雄英肯定的道:“那是當然……”

說到這裡他恍然大悟,說道:“我懂了,對比,幸福是對比出來的,歸屬感也可以通過對比產生。”

“百姓並不知道以前的朝代是什麼樣子的。”

“朝廷的政策再寬鬆,他們也不會有特別的感覺,甚至會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

“我們可以告訴他們以前的朝代是什麼模樣,有了對比他們就知道大明的好了。”

“如此他們對大明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就增加了。”

陳景恪讚許的道:“聰明,不只是歷朝歷代的情況,還可以將其它國家的情況告訴百姓。”

“總之你要讓他們知道,大明是最好的,如此才能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朱雄英連連點頭:“好好好,回去我就將此事告訴皇爺爺……”

“哎,伱說如此簡單的方法,爲何歷朝歷代都不用呢。”

陳景恪搖搖頭,說道:“他們不是不想用,而是不敢用。”

朱雄英驕傲的道:“確實如此,歷朝歷代誰能和大明一樣厚待百姓的。”

攤丁入畝、廢除奴籍、取消匠籍等專屬戶籍……惠民政策不要太多。

陳景恪沒有打擊他的熱情,而是繼續說道:

“僅僅做這些還不夠……還記得我和你說過的,爲何蒙古不同於以往的草原霸主嗎?”

朱雄英說道:“因爲他們完成了身份上的認同,草原就只有蒙古一家,這是以往草原霸主沒有做到的。”

陳景恪點點頭說道:“在這一點上,蒙古做的甚至比我們漢人還要好。”

“除了讀書人,普通百姓又有幾個對漢人這個身份,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的?”

普通百姓是最不在乎身份的,他們只在乎能不能活下來,能不能吃飽。

所以每逢戰亂,都會有無數漢人百姓,主動去投靠異族建立的國家。

只要那個國家能給他們一口吃的。

這種事情,歷史上已經不知道發生過多少次了。

但這能怪百姓嗎?

在高高在上的權貴士大夫眼裡,當然要怪百姓數典忘祖。

可實際情況如何呢?

是統治階級的愚民政策,讓百姓不知道自己族羣的過往,不知道自己的民族歷史。不讓他們知道這些東西,就想讓他們對族羣和國家產生認同感,那不是扯淡的嗎?

前世那段百年屈辱時期,無數百姓奮起抵抗外侮。

爲什麼?

因爲仁人志士們與百姓一起學習,民智覺醒了。

四萬萬五千萬人民團結起來,在武器存在代差的情況下,打敗了所有強敵,爲國家贏得了獨立和尊嚴。

所以問題不在百姓身上,而在統治階級身上。

只是統治階級掌握了話語權,將責任推給百姓罷了。

朱雄英是他一手調教出來的,自然是認同他的觀點的:

“所以你纔會提議編寫《華夏簡史》,讓世人知道華夏的歷史,從而產生族羣認同感。”

陳景恪嘆道:“但我們做的遠遠還不夠,真正能看到這本書的又有幾人?”

朱雄英嘴巴張了張,最終一個字都沒說出來。

這其實是朝廷文教的缺失。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不僅僅是生產力不足以做到,更在於朱元璋和朱標的猶豫。

他們習慣了愚民政策。

這一招確實很好用,將所有問題都簡化了。

百姓什麼都不知道,只能老老實實的呆在那一畝三分地上,接受統治階級的剝削。

一旦開啓民智,一旦百姓學會問爲什麼,事情就會變得複雜起來。

統治階級是不願意面對這些問題的。

包括朱元璋和朱標,都不例外。

甚至就連朱雄英內心,可能都存在着相同的疑慮。

愚民政策那麼好用,爲什麼還要冒險開啓民智?

不是多此一舉嗎?

陳景恪繼續說道:“如果大明繼續走以前的老路,目的也只是在這一隅之地稱王稱霸,愚民政策確實很好用。”

“若我們想走出去,想與世界列國爭雄,就必須要完成身份認同的構建。”

“否則大明還有什麼值得百姓留戀的呢?”

“如果他們掌握有一技之長,還有機會成爲他國君主的座上賓。”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爲何還要回到大明?”

“到時候大明的人才就會爲列國所用,來和大明爭鋒。”

朱雄英眉頭一挑,眼神馬上就不一樣了。

這也是他和朱元璋朱標不一樣的地方,從小接受陳景恪的教導,他的目標更加遠大。

尤其是帝國計劃的提出,讓他的理想有了切實的目標。

只要是對帝國計劃有利的事情,他都會去做。

陳景恪頓了一下,見他聽進去了,心中一喜繼續說道:

“帝國計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且必須要打好基礎。”

“陛下當政期間,以解決邊患爲主。”

“待到太子登基,就以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爲主。”

“身份認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最好從眼下就開始做。”

“待到二十年後,大明海晏河清,府庫裡的財物堆積如山。”

“天下人皆以華夏子孫爲榮,以大明子民爲傲。”

“到那時差不多也該你當政了,正好大展拳腳。”

朱雄英被說的熱血沸騰,不過畢竟不是小孩子了,還保持着清醒。

“此事還需從長計議……這樣吧,回頭我找皇爺爺好好說說此事。”

“至少先讓百姓知道大明是如何對他們好的,讓他們對大明產生歸屬感。”

“這一點,我相信皇爺爺也不會反對的。”

陳景恪說道:“也只能如此了,反正咱們還年輕,有的是時間,萬事不着急。”

朱雄英點點頭,佩服的道:“以前我只知道你很聰明,什麼事情都難不住你。”

“但你在這個時候提議休養生息,還是讓我刮目相看。”

“不瞞你說,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大明該如何走。”

“我想的是,一鼓作氣將北元徹底打垮。”

“然後開啓西域和日本兩條戰線,爭取早日拿下兩地……”

“直到皇爺爺告訴我,你提議大明休養生息五年,我才反應過來百姓已經不堪重負了。”

說到這裡,他苦笑道:“以前我一直覺得漢武帝窮兵黷武,國家已經破敗不堪,難道他就看不到嗎?”

“相比起來唐太宗就清醒多了,平均五年發動一次大戰,既不影響百姓安居樂業,也不耽誤他成爲天可汗。”

“後來因爲政策失誤導致蜀地叛亂,他也能及時認識錯誤更改政令。”

“……兩個君主一對比,差別太明顯了。”

“所以我一直好奇,爲何漢武帝就不能和唐太宗一樣呢?”

“當時我以爲,兩人之間的差異是性格造成的。”

“經此一事我才知道,並不全是性格原因,還有當局者迷。”

“我們看古人的事蹟,自然能品頭論足說的頭頭是道,總以爲事情並不難啊。”

“真正輪到自己了,就會陷入自己的認知裡無法自拔。”

“我想漢武帝就是如此,他總覺得國家還能堅持,再苦一苦百姓也沒什麼。”

“殊不知,民間已是哀鴻遍野。”

“我之前也陷入了和漢武帝一樣的思維,只看到了外患,看到了開疆拓土建功立業。”

“卻忽略了國家和百姓面臨的困境。”

“就連皇爺爺自己也說,若非你提醒,他都準備明年再派大軍北伐草原。”

“滿朝文武只有你是最清醒的,看到了花團錦簇之下的危機。”

這一番話說的陳景恪無比欣慰。

此刻他徹底相信,就算沒有自己,朱雄英也能建立一個比以往更好的世界。

“哈哈……你能有這一番認識,已經不弱於歷朝歷代任何明君雄主了。”

朱雄英搖搖頭,謙虛卻自信的道:“現在我自然不敢與前賢相比,但未來我必將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

“景恪,你會一直幫我的,對吧。”

陳景恪鄭重的道:“只要我還能動,只要你還需要,我必定站在你身邊。”

朱雄英大笑道:“哈哈……好,這話我記住了。”

陳景恪點點頭,轉移話題道:“咱倆這番話,用不了一會兒就會出現在陛下的案頭,估計他老人家又想罵人了。”

朱雄英也忍不住笑了起來:“放心,他老人家罵你的時候,我會幫你說情的。”

194.第193章 琉璃動人心第330章 什麼帝國主義行徑啊第43章 暴斃182.第181章 把褲子脫了再說話204.第203章 謀高麗第85章 咱的乖孫怎麼樣179.第178章 福報?剝削!第44章 這孩子,能處222.第221章 太簡單了沒意思170.第169章 江南重稅163.第162章 摳摳搜搜的像什麼樣子第337章 解縉的震驚第282章 來自學生的質疑第325章 再造乾坤95.第95章 將老朱家治的明明白白132.第132章 因爲尊重134.第134章 天命加身第289章 政變114.第114章 歷史沒有立場212.第211章 用木牛流馬耕地第314章 朱元璋的智慧173.第172章 實在讓人喜歡不起來第344章 血染淡馬錫(上)第53章 朱標小露一手197.第196章 一切從揭皇榜開始125.第125章 小冰河期到了啊230.第229章 老朱的用人之道173.第172章 實在讓人喜歡不起來第59章 無意中改變歷史97.第97章 繼續說啊第331章 陛下,時代變了第247章 比武將還激進的文官集團第2章 大明嫡長孫第20章 聽你爹我的第340章 方孝孺也配寫史?第335章 永恆的變第46章 回家93.第93章 妖僧姚廣孝第345章 血染淡馬錫第311章 用工荒190.第189章 無不懷念我大元啊141.第140章 突如其來的遷都話題(加更求月87.第87章 病之源218.第217章 無題第40章 演戲第335章 永恆的變第53章 朱標小露一手145.第144章 我能力有限第296章 博望侯226.第225章 我不養閒人138.說下加更的事情吧第240章 你的算計也太可怕了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164.第163章 功勳九轉第281章 自絕於軍方217.第216章 生產力改變生活第332章 因爲我們是兄弟啊124.第124章 從批閱奏疏開始第34章 新篇章102.第102章 假鈔第47章 貨幣123.第123章 你說的對,但我很難受215.第214章 太孫出巡第7章 將計就計208.第207章 禪讓就是笑話第249章 傳說中的大人物195.第194章 組建水師衙門195.第194章 組建水師衙門200.第199章 錢錢錢107.第107章第322章 卡制度漏洞220.第219章 打交趾?第260章 無題第268章 無題198.第197章 儒家不可廢第289章 政變第292章 河西戰略第246章 是的,我們滅了一個國家第319章 天竺攻略175.第174章 送子伴讀春節快樂第276章 朱標要強化內閣第268章 無題177.第176章 異常127.第127章 如果萬一呢。211.第210章 你家族是譜批發的?102.第102章 假鈔99.第99章 你們父子逗大家玩是吧第55章 正義執行88.第88章 我徐達同意他做伴讀第81章 老朱覺得自己又行了第12章 大幕開啓第275章 百萬常備軍第326章 有錢任性102.第102章 假鈔第15章 太孫伴讀105.第105章 十年後讓位給你第70章 開啓華夏紀元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第274章 團隊力量
194.第193章 琉璃動人心第330章 什麼帝國主義行徑啊第43章 暴斃182.第181章 把褲子脫了再說話204.第203章 謀高麗第85章 咱的乖孫怎麼樣179.第178章 福報?剝削!第44章 這孩子,能處222.第221章 太簡單了沒意思170.第169章 江南重稅163.第162章 摳摳搜搜的像什麼樣子第337章 解縉的震驚第282章 來自學生的質疑第325章 再造乾坤95.第95章 將老朱家治的明明白白132.第132章 因爲尊重134.第134章 天命加身第289章 政變114.第114章 歷史沒有立場212.第211章 用木牛流馬耕地第314章 朱元璋的智慧173.第172章 實在讓人喜歡不起來第344章 血染淡馬錫(上)第53章 朱標小露一手197.第196章 一切從揭皇榜開始125.第125章 小冰河期到了啊230.第229章 老朱的用人之道173.第172章 實在讓人喜歡不起來第59章 無意中改變歷史97.第97章 繼續說啊第331章 陛下,時代變了第247章 比武將還激進的文官集團第2章 大明嫡長孫第20章 聽你爹我的第340章 方孝孺也配寫史?第335章 永恆的變第46章 回家93.第93章 妖僧姚廣孝第345章 血染淡馬錫第311章 用工荒190.第189章 無不懷念我大元啊141.第140章 突如其來的遷都話題(加更求月87.第87章 病之源218.第217章 無題第40章 演戲第335章 永恆的變第53章 朱標小露一手145.第144章 我能力有限第296章 博望侯226.第225章 我不養閒人138.說下加更的事情吧第240章 你的算計也太可怕了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164.第163章 功勳九轉第281章 自絕於軍方217.第216章 生產力改變生活第332章 因爲我們是兄弟啊124.第124章 從批閱奏疏開始第34章 新篇章102.第102章 假鈔第47章 貨幣123.第123章 你說的對,但我很難受215.第214章 太孫出巡第7章 將計就計208.第207章 禪讓就是笑話第249章 傳說中的大人物195.第194章 組建水師衙門195.第194章 組建水師衙門200.第199章 錢錢錢107.第107章第322章 卡制度漏洞220.第219章 打交趾?第260章 無題第268章 無題198.第197章 儒家不可廢第289章 政變第292章 河西戰略第246章 是的,我們滅了一個國家第319章 天竺攻略175.第174章 送子伴讀春節快樂第276章 朱標要強化內閣第268章 無題177.第176章 異常127.第127章 如果萬一呢。211.第210章 你家族是譜批發的?102.第102章 假鈔99.第99章 你們父子逗大家玩是吧第55章 正義執行88.第88章 我徐達同意他做伴讀第81章 老朱覺得自己又行了第12章 大幕開啓第275章 百萬常備軍第326章 有錢任性102.第102章 假鈔第15章 太孫伴讀105.第105章 十年後讓位給你第70章 開啓華夏紀元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第274章 團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