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第125章 小冰河期到了啊

第125章 小冰河期到了啊

治黃疏?

陳景恪馬上就想到去年黃河決堤之事,當時好幾個縣被淹。

又恰逢趙瑁案爆發,工部官員全軍覆沒,差點就沒能及時處置。

還好朱元璋果斷,立即抽調民夫堵口子。

又抽調糧食進入災區賑災,纔將這場災禍化解。

但這種大規模殺官,也確實讓朝廷的效率降低了很多。

直到現在工部纔拿出治黃疏,就足見問題有多嚴重。

不過,朱元璋讓朱雄英看這份奏疏,肯定不是指望他能拿出什麼好主意。

而是讓他了解治黃。

黃河母親的性格,着實有點暴躁了。

嚴重的時候,平均兩年決堤三次。平緩的時候,三年也能決兩次。

每隔五到十年,就要大修一次。

否則,黃河就會讓世人知道,水不光能覆舟,還能淹沒大地。

從唐朝末年開始,治黃就成了歷朝歷代的心腹大患。

朱元璋的目的,應該是讓朱雄英瞭解黃河,瞭解治黃的歷史。

有了這個認識,陳景恪就沒有急於給他做解答,而是說道:

“治黃是個大課題,我需要時間將這些知識梳理一下,明天再給你講吧。”

“你自己也可以找相關書籍,瞭解一下黃河。”

又要講課了嗎?

朱雄英興奮的道:“好,我這就去大善堂,找黃河有關的書籍。”

治黃既然是重大課題,自然也就有專門的書籍。

大善堂是朱元璋的私人圖書館,裡面有此類書籍也不奇怪。

朱元璋也第一時間就知道了,陳景恪要講課的消息。

也難免有些激動。

蓋因陳景恪每次講課,都會牽出一個大課題,由不得他不重視。

馬上下命令,這兩天要盯緊陳景恪,將他說的話一字不落的記錄下來。

陳景恪並不知道這些,就算知道了也不會感到意外。

自己被監視,那幾乎是公開的秘密了,沒什麼好奇怪的。

要是哪天老朱突然不監視了,才需要擔心。

拿出紙筆,開始整理自己對黃河的瞭解。

前世他老家就在黃河邊上,從小就聽着黃河的各種故事長大。

上學時候老師也經常提起黃河問題。

耳濡目染之下,他對這條河還是有着一定了解的。

雖然不是很詳細,但對朱雄英已經足夠了。

甚至對這個時代的治黃官,都有極大的啓發。

所以他也沒有試圖深挖,只要將這些整理出來,告訴朱雄英就足夠了。

不過即便如此,整理這些知識所用的時間,也超過了他的預估。

足足用了兩天多,才梳理好。

這期間,朱雄英等的有些心急,但最急的還是工部。

都三天了,皇帝還沒批覆,是滿意還是不滿意啊?

朱元璋反倒一點都不着急,反正治黃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急也沒用。

況且,他還是第一次見陳景恪,花這麼多時間做準備。

以前不論談任何話題,都是略微思考就開講了。

由此可見,他定然對黃河有着極深的瞭解,說不定就能找到更好的治黃之法。

至於工部的治黃疏,主要講了兩點,加固河堤,利用支脈分流,應對洪峰衝擊。

都是歷朝歷代的常用之法,實在沒什麼可說的。

如果陳景恪那邊沒有可行之法,再批覆也不遲。

——

再次檢查了一遍自己整理出來的東西,確定沒有疏漏,陳景恪才找到朱雄英。

還沒等他開口,朱雄英就迫不及待的道:

“景恪,你準備好了?”

陳景恪啞然失笑,這小子比我還急呢。

“好了,前兩天讓伱去了解一下黃河的情況,你去看了嗎?”

朱雄英連忙點頭道:“看了,黃河真是多災多難。”

“歷朝歷代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勉強控制住,不讓其發生大的水患。”

“若遇亂世無人修繕,更是可能發生改道,導致生靈塗炭。”

“以前黃河是經河南山東入海,南宋時期奪淮入海,至今未變……”

說完,他看向陳景恪,等着他的點評。

陳景恪微微點頭,能說出這些,足見他確實用心瞭解過了。

“不錯,很用心,值得表揚。”

得到表揚,朱雄英雀躍不已。

陳景恪笑了笑,說道:“治黃分爲兩個階段,東漢光武帝之前,唐朝滅亡之後。”

朱雄英不解的道:“爲何要如此劃分?”

陳景恪說道:“因爲光武帝時期,經過王景的治理,黃河八百餘年未發生過大的災禍。”

朱雄英驚訝的道:“真的?若如此,王景真乃治黃第一人也。”

陳景恪點點頭,說道:“在王景治黃之前,黃河和現在一般,時常決堤造成大災。”

“尤其是王莽之亂時期,因朝廷無力治理,黃河更是連年決堤,導致赤地千里。”

朱雄英說道:“真想知道,他到底是如何治理黃河的。若我們學會了此法,就可以徹底解決黃河水患。”

說着,他期盼的看着陳景恪:“景恪你知道嗎?”

陳景恪搖搖頭:“他的治黃之法已經失傳,就算沒失傳,也不一定適合現在的大明。”

“只要朝廷願意,我們可以找出適合我們的治黃之法。”

朱雄英鄭重的點頭:“我們一定能找到這樣的方法,徹底降服黃河的。”

如果說之前他還覺得黃河不可控的話,在得知王景的功績之後,就生出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別人能做到,我大明也一樣能做到,甚至比他們做的更好。

陳景恪很滿意他的雄心壯志,不論能不能做到,至少要敢想。

“想治理黃河,就要知道黃河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你知道黃河最大的問題在哪嗎?”

朱雄英回想書上的記錄,說道:“泥沙,黃河水攜帶大量泥沙,在下游淤積,擡高河道……”

陳景恪笑道:“對,就是泥沙,所以治黃先治沙。”

“要想治沙,就要了解黃河中的泥沙是怎麼來的。”

要說核心了嗎?

朱雄英反而有些失望,以往講課,都是從古講到今,然後給出解決之法。

今天怎麼一步到位了。

陳景恪不知道他在想什麼,繼續說道:“黃河的泥沙是從上游地區攜帶而來,具體是……”

他拿出一張地圖,指着上面道:“黃河的泥沙大部分都來自於這三個地方。”

晉陝高原、河套平原、鄂爾多斯高原。

朱雄英收起小小的失落,低頭仔細看了起來。

“這三個地方處於黃河中上游,支流幾乎全部匯入黃河……” “黃河裡的泥沙,就是這些支流攜帶而來的。”

朱雄英疑惑的道:“爲何這裡的河流,會攜帶如此多的泥沙呢?”

陳景恪讚許的道:“問到點子上來了,爲什麼呢?因爲水土流失。”

“就是這些地區的植被,被大面積破壞,土壤裸露。”

“沒有植被保護,雨水就會將泥土沖走,最終帶入黃河……”

他講的很細,朱雄英很快就瞭解了什麼叫荒漠化,什麼叫水土流失。

同時對於黃河水患的成因,也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其實在唐朝中期之前,黃河攜帶的泥沙是沒有這麼多的。”

“王景治理一次,能讓黃河八百多年不發生大的災禍,也多得益於此。”

“從唐中期以後,黃河攜帶泥沙暴增,纔是導致黃河無法長治久安的真正原因。”

“你可知是爲何?”

朱雄英眼睛一亮,開始了開始了,要講歷史了嗎?

我就說,景恪講課肯定會講史的。

“不知,景恪你直接開講吧。”

額……陳景恪相當無語,你這小子,不是個好捧哏啊。

“在唐中葉以前,河套地區水草豐美,晉陝之地還生有大片森林。”

“秦漢隋唐,修建宮殿的木料,大多都是直接從晉陝之地砍伐。”

“所以那時期的宮殿修的尤爲的宏偉高大。”

“到宋朝時期,晉陝之地的森林已經全部消失。”

“修築宮殿的木料,只能從雲貴甚至海外運輸,代價實在太大。”

“所以從那時起,宮殿的佔地規模變得小了許多,但變的更加精緻。”

朱雄英很是高興,又學到一個知識。

雖然這知識貌似沒什麼卵用,但說出去能顯得我更有見識不是。

陳景恪頓了一下,覺得自己扯得有點遠了,就將話題收了回來:

“繼續說回正題,爲何唐朝中葉以前,河套和晉陝之地還水草豐美,之後就突然荒漠化了呢?”

他自問自答道:“因爲過度開墾。”

“漢武帝時期,大漢從匈奴手中奪回河套,陸續從中原遷徙百萬人去墾荒……”

“河套成爲了大漢的馬場和糧倉……”

“隋唐一統之後,也往這裡遷徙了大量百姓開墾……”

“但直到此時,河套和晉陝之地,還被草原和森林覆蓋。”

“黃河裡的泥沙遠不如今日這般多……”

“唐朝承平百餘年,人口激增……新增人口就需要更多的土地養活。”

“於是,河套的草原、晉陝的森林,全部被改造成了農田……”

“農田保持水土的能力,自然不如草原和森林……”

“而且農田還要輪耕,在輪休的那一年,和荒地無疑,又進一步加劇了荒漠化……”

“如此,經過兩百年的開荒耕種,河套和晉陝之地徹底荒漠化……”

“之後黃河就徹底失控了,每隔三五年就要進行一次大的治理。”

朱雄英下意識的問出了一個問題:

“那在這裡種樹種草,是不是就能解決水土流失問題?”

陳景恪點點頭,又搖頭道:“對,但很難。”

朱雄英不解的道:“爲什麼?”

陳景恪搖搖頭,說道:“這個咱們稍後再說,先說說黃河當前的問題。”

“工部的治黃疏你也看了,有何想法?”

朱雄英撓了撓頭,道:“我現在滿腦子都是種樹,沒有別的想法。”

“哈哈……”陳景恪忍不住笑了起來:

“就算我們要在那裡種樹種草,也是長遠計劃,解決不了燃眉之急啊。”

“黃河隨時都能氾濫,必須要想辦法將它控制住才行。”

朱雄英不好意思的道:“我……我覺得他們的方法挺好的啊。”

“一邊通過此法緩解黃河水患,一邊在上游種樹,不就能解決問題了嗎。”

這孩子,是離不開種樹了。

希望以後大明不要多一個種樹天子。

“黃河奪淮入海的後果很嚴重,工部的法子就是飲鴆止渴,遺禍無窮。”

朱雄英虛心的道:“請景恪解惑。”

陳景恪指着地圖,說道:“淮水能成爲四瀆之一,是因爲它擁有獨立的源頭和支脈……”

“也就是說,它是一條獨立的水系。”

四瀆就是黃河、長江、淮水、濟水。

擁有獨立源頭,獨立水系,最終匯入大海,謂之瀆。

“黃河的水量比淮水要大的多,淮水河道不足以承載如此大的水量。”

“這也是黃河奪淮入海後,水患頻發的一個主要原因。”

“多餘的黃河水,會涌入淮水支流,巨量的泥沙在支流淤積。”

“用不了多久,淮水的支流會徹底消失……”

“這也意味着,存在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淮水,將徹底消失。”

“就算將來黃河迴歸故道,淮水也回不來了。”

朱雄英還不能意識到,淮水消失意味着什麼,但潛意識裡卻知道,這不是什麼好事。

陳景恪繼續說道:“淮水的事情先不提,只說眼前。”

“等到這些支流被泥沙淤平,全靠狹窄的淮河水道,如何容納如此巨量的黃河水?”

“所以,工部利用淮水支脈,分流黃河水的策略,就是飲鴆止渴。”

“用不了十年……或許只要五年,黃河下游將徹底失控。”

這不是陳景恪胡謅,而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

一開始利用淮水支脈分流黃河水,效果很好。

然後沒幾年這些支脈全部被淤平,治理黃河就只剩下最後一條路,加高河堤。

不停的加高,一直加到決堤改道。

還好,後來有人發明了束水攻沙,緩解了這個問題。

強行支撐到清朝晚期,黃河徹底失控,重回故道。

黃河是迴歸故道了,但淮水水系遭到徹底破壞,大部分河流都被堵塞。

小雨澇,大雨淹。

整個淮水中下游,徹底成了洪澇區域。

直到二十一世紀初,人工整理水系,才解決這個問題。

可以這麼說,黃河奪淮入海就是一場徹徹底底的災難。

一場持續九百年的災難。

朱雄英被他描述的場景嚇到了,情不自禁的嚥了一口唾沫,脫口而出道:

“那就更要種樹了。”

陳景恪搖搖頭道:“難。”

朱雄英不解的道:“爲什麼?”

他不理解,那裡的地能種莊稼,爲什麼不能種樹?

陳景恪嘆了口氣,說道:“小冰河期到了啊。”

(本章完)

第10章 險惡的政治鬥爭220.第219章 打交趾?第296章 博望侯122.第122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141.第140章 突如其來的遷都話題(加更求月第41章 丞相徹底成爲過去第13章 思烹狗第280章 你的心真髒啊166.第165章 新都設計圖181.第180章 培養聖人?第293章 外面的世界第297章 建文?嘉文?第62章 制度上的無奈第25章 明心志第243章 呂宋第23章 再出手第16章 李善長的怨憤220.第219章 打交趾?第76章 因時而變第325章 再造乾坤第40章 演戲第307章 一剎那的英雄219.第218章 改土歸流第292章 河西戰略第34章 新篇章92.第92章 朱老四有大帝之姿196.第195章 徐家要出皇后啊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第281章 自絕於軍方103.第103章 我搞定無酸紙第291章 這就是大明185.第184章 什麼重要?第8章 御下第250章 南洋攻略第303章 你們存在的價值是什麼第85章 咱的乖孫怎麼樣第312章 敢於打爛一切132.第132章 因爲尊重第12章 大幕開啓第12章 大幕開啓135.第135章 太孫天命在身第20章 聽你爹我的第319章 天竺攻略第44章 這孩子,能處234.第233章 誰能比陛下更疼媳婦167.第166章 永除草原之患?(六百月票加更第254章 何爲盛世第308章 新書構思第288章 中央不是皇帝第238章 沒有槍頭一樣能殺人第46章 回家179.第178章 福報?剝削!第276章 朱標要強化內閣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第71章 自古以來117.第117章 統統砸碎第51章 老朱強大的理解能力第334章 我們已經被滲透了114.第114章 歷史沒有立場205.第204章 某高麗(完)第257章 危險來自於停滯不前第242章 新羅婢第280章 你的心真髒啊第35章 大本堂開課201.第200章 稅229.第228章 萬物之理第77章 成爲時代的探索者155.第154章 兩個億啊兩個億第293章 外面的世界122.第122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175.第174章 送子伴讀第59章 無意中改變歷史第13章 思烹狗第70章 開啓華夏紀元第269章 好男兒,當如是。第332章 因爲我們是兄弟啊第22章 突破口154.第153章 這畫面不對啊173.第172章 實在讓人喜歡不起來202.第201章 攤丁入畝201.第200章 稅第264章 動起來的大名第274章 團隊力量第253章 帝國時代第57章 實踐第37章 需要拉攏的人才第70章 開啓華夏紀元170.第169章 江南重稅199.第198章 封王建制第289章 政變219.第218章 改土歸流173.第172章 實在讓人喜歡不起來第247章 比武將還激進的文官集團第51章 老朱強大的理解能力158.第157章 藍玉:太孫心裡有我第264章 動起來的大名第334章 我們已經被滲透了第10章 險惡的政治鬥爭136.第136章 扒皮王
第10章 險惡的政治鬥爭220.第219章 打交趾?第296章 博望侯122.第122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141.第140章 突如其來的遷都話題(加更求月第41章 丞相徹底成爲過去第13章 思烹狗第280章 你的心真髒啊166.第165章 新都設計圖181.第180章 培養聖人?第293章 外面的世界第297章 建文?嘉文?第62章 制度上的無奈第25章 明心志第243章 呂宋第23章 再出手第16章 李善長的怨憤220.第219章 打交趾?第76章 因時而變第325章 再造乾坤第40章 演戲第307章 一剎那的英雄219.第218章 改土歸流第292章 河西戰略第34章 新篇章92.第92章 朱老四有大帝之姿196.第195章 徐家要出皇后啊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第281章 自絕於軍方103.第103章 我搞定無酸紙第291章 這就是大明185.第184章 什麼重要?第8章 御下第250章 南洋攻略第303章 你們存在的價值是什麼第85章 咱的乖孫怎麼樣第312章 敢於打爛一切132.第132章 因爲尊重第12章 大幕開啓第12章 大幕開啓135.第135章 太孫天命在身第20章 聽你爹我的第319章 天竺攻略第44章 這孩子,能處234.第233章 誰能比陛下更疼媳婦167.第166章 永除草原之患?(六百月票加更第254章 何爲盛世第308章 新書構思第288章 中央不是皇帝第238章 沒有槍頭一樣能殺人第46章 回家179.第178章 福報?剝削!第276章 朱標要強化內閣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第71章 自古以來117.第117章 統統砸碎第51章 老朱強大的理解能力第334章 我們已經被滲透了114.第114章 歷史沒有立場205.第204章 某高麗(完)第257章 危險來自於停滯不前第242章 新羅婢第280章 你的心真髒啊第35章 大本堂開課201.第200章 稅229.第228章 萬物之理第77章 成爲時代的探索者155.第154章 兩個億啊兩個億第293章 外面的世界122.第122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175.第174章 送子伴讀第59章 無意中改變歷史第13章 思烹狗第70章 開啓華夏紀元第269章 好男兒,當如是。第332章 因爲我們是兄弟啊第22章 突破口154.第153章 這畫面不對啊173.第172章 實在讓人喜歡不起來202.第201章 攤丁入畝201.第200章 稅第264章 動起來的大名第274章 團隊力量第253章 帝國時代第57章 實踐第37章 需要拉攏的人才第70章 開啓華夏紀元170.第169章 江南重稅199.第198章 封王建制第289章 政變219.第218章 改土歸流173.第172章 實在讓人喜歡不起來第247章 比武將還激進的文官集團第51章 老朱強大的理解能力158.第157章 藍玉:太孫心裡有我第264章 動起來的大名第334章 我們已經被滲透了第10章 險惡的政治鬥爭136.第136章 扒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