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 元龍片言郯城開

爲新盟主沈沈沈大狀加一更。

——

陳登請入郯縣說降陶謙。

這是荀貞此前就已與陳登商定的事情,之所以不是荀貞下軍令叫他去,而是放在軍議上,讓他當着諸將的面起來主動請纓,卻是因出於荀貞的一片苦心。

陳登畢竟新投荀貞,雖獻了淮浦、淮陰,可僅是內應之功,憑這點功勞,還不足以得到太重的任用。想那荀貞麾下,不說荀成、許仲、戲志纔等,只說武如徐榮、劉鄧諸將,文如程嘉、邯鄲榮諸人,哪一個不是在此戰中功勞赫赫?若只因獻兩城之功,就給陳登以太高的任用,沒有人會服氣的,徐榮等人便是不說,也會在心裡邊認爲荀貞獎罰不明。

所以,荀貞讓他在軍議上主動請求去郯縣說降陶謙:是由荀貞令他去,還是由他主動請求去,兩者雖然都是去,效果卻截然不同。

亦因此故,當荀貞在軍議前,吩咐陳登可在軍議時主動請纓時,陳登立刻就明白了荀貞的苦心,他不是拘泥之士,故此沒有拒絕。

此時聽到陳登自請入郯縣城,說陶謙降,在座諸將多不知內情,俱頗吃驚。

荀貞故意說道:“陶恭祖被困孤城,或會倒行逆施。元龍,入城說降太過危險,不可爲也!”

荀貞的這話雖有故意說出來,讓諸將聽的成分,可話裡的內容卻是半點沒有錯。

陶謙被包圍在孤城中,走投無路,心態沒準兒扭曲,有可能會來一把最後的瘋狂。陳登作爲他的屬吏,背叛了他,而還敢入城去勸降他,一見之下,陶謙搞不好就會直接命人砍了陳登。

——事實上,也正是因爲存在這樣的風險,所以陳登入城說降陶謙這件事不管成與不成,才都能夠成爲大功。當然,前提是陳登可以安然出城,方有機會領此大功。

那麼,陳登入到郯縣城中後,能否安然出城?

荀貞對此倒並不是太擔心。

爲何?

他手裡有陶商,城裡有陶應。

陶謙就這麼兩個兒子,他就算不顧惜自己的性命,難道他還不顧及兩個兒子的性命?若因殺陳登之故,他們父子三人俱死郯縣,那他陶家可就算是斷了後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人的命只有一條,誰知道陶謙到底會怎麼想?他要是真寧肯斷後,也不降荀貞的話,陳登這一入城,性命可就要交代在城裡了。

所以,總而言之,陳登入城的風險不大,可還是有風險的,而且一旦出現風險,就是性命之憂,敢冒着這種風險進城,一份大功他當之無愧。

陳登說道:“在廣陵時,登與將軍同榻夜談,說到近年來徐州多戰,生民困苦,將軍爲之嘆息再三,欲使戰事早息,安生民。將軍有此念,登亦有此念。如能以登一身,換來徐州百萬生民安樂,登雖赴危,甘之如飴。”

陳登這番話,說的是心裡話。

在座諸將聞之,俱變顏色,皆道:“陳君大仁大勇,吾等佩服。”

荀貞因道:“元龍既如此說,我卻不好再阻了。好,便請卿入城,見到陶恭祖後,卿可對他說:只要獻城,我不但保其及其家人的性命無憂,並會上表朝中,以其退徐州黃巾之功,舉他爲安東將軍。”

“安東將軍”,聽起來似乎和“建威將軍”一樣都是雜號將軍,其實不然。

安東將軍固是不能與大將軍、驃騎、車騎等重號將軍比,可卻是“四安”將軍號之一,論其地位,是在如“建威將軍”之類的將軍名號之上的,嚴格意義來說,不算雜號將軍,而是與“四徵”、“四鎮”等將軍號同屬一個等級,只是略次於前兩者,然卻高於雜號將軍。

荀貞願表陶謙爲此職,雖然只是一道上表的事兒,但畢竟牽涉到名爵,不是兒戲,算是很豐厚的一個許諾了。

陳登應道:“是。”頓了下,他又說道,“將軍,請把陶商給我,我這就帶他入城。”

荀貞怔了下,說道:“你要帶陶商入城?”

荀貞本是想把陶商留在營中當個人質的,陳登卻提出帶他入城?

陳登知道荀貞是想用陶商來保證自己的安全,因解釋說道:“陶恭祖如不聽勸,定要殺我,陶商便是留在營中,也是無用。不若由我把他帶入城內,交給陶恭祖,以示將軍之誠。”

這話說得很有道理。

荀貞沉吟稍頃,說道:“便如卿言。”

陳登乃帶了陶商,出營來到郯縣城外,於城下喊話,自報姓名,道出來意。

城中將此事通報給陶謙,陶謙命讓陳登、陶商二人進來。

於是,城頭放下吊籃,把他兩人拉上城頭。

剛到城頭,陶商還沒從吊籃裡出來,就迫不及待地一迭聲令道:“給我把這豎子殺了!”

兵卒們面面相覷。

陳登出了吊籃,從容地整頓衣冠,笑對陶商說道:“子成,汝不惜己名,亦欲陷汝父死路麼?”

陶商恨不能手刃了陳登,瞪着他,咬牙切齒地說道:“叛逆!叛逆!”口中雖罵,心中卻知陳登說得沒錯,如是把他殺了,荀貞定會爲他報仇,待城破之日,他陶家怕是一個都活不了。

陳登不再理會他,吩咐兵卒:“前頭帶路,引我去拜見方伯。”

兵卒中自有軍吏在前帶路,引了陳登和陶商去城內府中見陶謙。

來入府中堂上,州府的文臣諸臣都已齊至。

陳登昂首立堂上,先衝上邊坐的陶謙行了禮,繼而顧盼左右,見堂兩側坐的分有:曹宏、曹豹、呂由等陶謙的親信,王朗、趙昱等州府的吏員,陶應也在座,這些人神色各異。

陶商跟着陳登一起來到了堂上,上前拜見過陶謙,當此時不是訴說被臧霸擒縛、爲荀貞所獲諸事的時候,他在陶應身邊坐下。

曹宏首先開口,斥罵陳登:“叛逆之賊,尚敢入城?”

“吾爲方伯來,爲徐州生民來,爲何不敢入城?”

“叛逆之徒,還敢言方伯、生民!”曹宏轉身,向陶謙請求,“請方伯斬了此賊祭旗!”

趙昱看不下去了,斥道:“陳登既奉建威將軍令入城,必是有話要對方伯說,你一個勁嚷嚷個甚麼!”

曹宏不意趙昱忽然出來替陳登說話,怒目相對。

陶謙叫曹宏坐下,對陳登說道:“元龍,自我之州,待你如何?”

陳登本是東陽令,因了陶謙的拔擢,任了徐州的典農校尉,由千石一躍而爲比二千石,從治一縣而一躍治全州的農事,陶謙對他,不可謂不是重用。

陳登下拜說道:“方伯待登,恩重情深。”

“既然如此,你爲何反我?還獻了淮浦、淮陰給荀貞之!”

“我所反者,不是方伯的恩情。”

“那你反的是什麼?”

“我所反者,是徐州的人民嗟怨,是州府中的貪濁狼藉。”

曹宏怒道:“你此話何意?”

陳登站起身,目視陶謙,真誠地說道:“方伯,公試回顧,自公到任以來:曹宏,小人也,貪賄成性,隻手遮府,公親信之;曹豹並丹陽兵軍吏,武夫耳,欺凌東海,公無視之;笮融,無道之徒,公使守下邳,殘虐百姓;臧霸,恃兵跋扈,公割琅琊與之,任其橫行,以致陰德含忿起兵;薛禮,不服調令,彭城儼然州中之別國,公不思討定,由其爲之。公雖有破黃巾之功,可曹宏、曹豹、笮融、臧霸、薛禮此數人,對徐州生民的殘害卻更猛於黃巾啊!”

陳登說的這些都是實話,陶謙雖然惱怒,卻也無可辯駁。

陳登見陶謙沒有迴應,又充滿感情地對他說道:“方伯,公待登厚,不以登才短而顯擢,此私情也,人民嗟怨,府吏貪濁,此公事也。方伯之恩,登銘記之,不敢或忘,然卻又怎能因此而壞公?是以,登所反者,絕非公恩,而是曹、笮諸人之殘民也。”

曹宏又從席上站起,暴跳如雷,指着陳登罵道:“你說誰是小人?叛逆之賊,還敢在方伯面前巧言進讒?”再次請求陶謙,“請斬陳登!”

曹宏之所以兩次請陶謙殺陳登,卻是因爲他知道陳登此來,必是爲勸降,而如果陶謙獻城,陶謙等人或許能活,可他卻是必死無疑,——荀貞此次攻陶,打出的旗號就是:笮融虐民,曹宏小人。笮融今已授首,那麼等荀貞拿下郯縣後,他曹宏還能活命?

曹豹也很惱怒,但他敗軍之將,自覺無有顏面,卻是沒有像曹宏的反應那樣激烈。

見曹宏又請求陶謙斬陳登,王朗也看不下去了,他說道:“斬不斬元龍,方伯自有主張,又何需你一再言之?”

陳登不理曹宏,繼續對陶謙說道:“方伯,徐州百姓早已怨聲載道,今便是無建威將軍起兵,而如曹宏諸輩殘虐百姓,遲早也會激起民變!”

聽了陳登的這些話,陶謙亦自知其過,無話可答。

陳登因又說道:“登今日所以冒爲公所斬之危,入郯縣者,所爲者何?厚丘已陷,襄賁亦失,臧霸獻利城等三縣,親率部曲,從建威將軍至郯東,薛禮亦遣彭城兵,從樂文謙至郯東,而今徐州雖大,方伯只餘郯縣一城矣!不知公想過沒有,今固可困守孤城,而當來日城爲建威將軍破後,公又何去何從?會面臨什麼樣的處境?……爲公計,不若開城門,迎建威將軍入城,如此,郯縣免了一場戰事,士民必念公恩德,建威將軍寬仁,也定會因此而厚待於公。”

陶謙默然不語。

“登入城前,建威將軍把陶商與登,令登帶入城,使公父子相見,而不欲用商爲質,建威將軍的寬仁由此可見一斑。建威將軍又與登語,說:公如獻城,以公擊徐州黃巾功,他將表公爲安東將軍。”

陶謙環顧堂上,他眼睛近視,看不清諸人的神色,但卻能感覺到堂上低落的氣氛,特別是從陳登進到堂上到現在,一直都沒有聽到曹豹、呂由等丹陽軍將的聲音,陶謙心知,此必是丹陽兵已經破了膽,沒有了絲毫的鬥志。——丹陽兵有鬥志纔怪,先是曹豹匹馬單旗狼狽而歸,繼而厚丘、襄賁失陷,緊隨其後便是荀貞、許仲兩路四萬步騎浩大圍城,他們哪兒還敢應戰?

陳登又伏拜在地,誠懇地說道:“登雖因公事反,然方伯厚恩不敢忘,是以冒死入城,所爲者,即爲報方伯之恩。登首級在此,方伯如必欲取之,便請取去,登不敢怨;如有獻城意,建威將軍明日就要攻城,斗膽請公速做決斷。”

陶謙良久不語。

過了多時,陶謙說道:“治中與別駕可引元龍下去歇息,明日開城門。”

70 相見恨晚堂上歡137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四)11 雪夜攻莊61 最令人懼是毒計108 震張北進以逼兗55 此子乃忠直奇節士36 會師(上)167 滿營呼擁張益德(上)15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32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二)234-251 公臺允誠意相同30 臨大事從容不迫85 了卻山中寇賊事(九)42 固知功業不易立 敗而不餒真英雄104 汝輩亦我漢家民89 從徵汝南(中)13 倏忽如白駒過隙81 了卻山中寇賊事(五)58 二月習射(下)89 風捲雷動誅鄴趙(五)66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145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十一)275 夏侯淵傳捷坎谷(下)205 信到彭城看司鹽160 笮融急求東海府112 詔討東郡出汝南(上)218 媒歸婚得兩家允258 輕小利乃能遠圖35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五)8 守職歲滿乃爲真87 風捲雷動誅鄴趙(三)271 收定九江建良策206 萬金不如一文重35 大勝(下)80 了卻山中寇賊事(四)57 無信不立丈夫舉 圍而不擊事可疑96 賈詡憂山東再起 董卓欲求和陣前66 子義樹戟喝虎狼8 邯鄲陌上九月秋(八)89 煙塵卷騎分兩路 已失天時復失和126 玄德愁悶業不立34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四)25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六)53 佳客翩翩洛陽來(下)161 陶謙難催泰山兵15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8 勢先造成計乃行36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七)111 爭徐未起州已亂 治徐終究用徐人77 薛禮高踞臨下問 劉備席坐從容答6 聞寇34 一怒之威77 薛禮高踞臨下問 劉備席坐從容答93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一)21 黃帝邢德有之乎66 延攬勇士(下)4 冀州牧迎節以徵25 備寇15 搜山千騎入深幽(六)48 惟是小人最難養102 殊死鏖戰破敵營(上)210 豈可因己污主名151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121 芮祉奉令送女來38 範繩99 做下何事引敵驚亂78 開陽連營屯兵地 陶謙厚待泰山軍19 二荀優劣44 許仲程偃32 破敵(中)71 俊將徐緄孫家甥 佯取伊闕攻太谷78 聞聽道上辱郡丞(上)166 城頭暮升英雄旌67 鳳集西鄉(上)7 置彀在此請君入222 臨將戰復授機宜12 琴心劍膽116 三戰盡復東郡地(一)221 孫文臺傳請擊魯11 迴天轉地將軍手 身輕名士一文錢49 搜山千騎入深幽(四十)161 陶謙難催泰山兵26 決勝50 祭祀族宴29 樂進歸來81 了卻山中寇賊事(五)216 徵役備物籌入魯43 輕收萬衆取來易 亂世清談難爲君161 陶謙難催泰山兵192 諸葛瑾攜弟俱至14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一)30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一)13 倏忽如白駒過隙128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三)28 原師72 初見一龍(下)21 上任西鄉50 忠勇士捨身忘死 善戰者後發制人166 城頭暮升英雄旌25 甲兵四千向神都(五)
70 相見恨晚堂上歡137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四)11 雪夜攻莊61 最令人懼是毒計108 震張北進以逼兗55 此子乃忠直奇節士36 會師(上)167 滿營呼擁張益德(上)15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32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二)234-251 公臺允誠意相同30 臨大事從容不迫85 了卻山中寇賊事(九)42 固知功業不易立 敗而不餒真英雄104 汝輩亦我漢家民89 從徵汝南(中)13 倏忽如白駒過隙81 了卻山中寇賊事(五)58 二月習射(下)89 風捲雷動誅鄴趙(五)66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145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十一)275 夏侯淵傳捷坎谷(下)205 信到彭城看司鹽160 笮融急求東海府112 詔討東郡出汝南(上)218 媒歸婚得兩家允258 輕小利乃能遠圖35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五)8 守職歲滿乃爲真87 風捲雷動誅鄴趙(三)271 收定九江建良策206 萬金不如一文重35 大勝(下)80 了卻山中寇賊事(四)57 無信不立丈夫舉 圍而不擊事可疑96 賈詡憂山東再起 董卓欲求和陣前66 子義樹戟喝虎狼8 邯鄲陌上九月秋(八)89 煙塵卷騎分兩路 已失天時復失和126 玄德愁悶業不立34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四)25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六)53 佳客翩翩洛陽來(下)161 陶謙難催泰山兵15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8 勢先造成計乃行36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七)111 爭徐未起州已亂 治徐終究用徐人77 薛禮高踞臨下問 劉備席坐從容答6 聞寇34 一怒之威77 薛禮高踞臨下問 劉備席坐從容答93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一)21 黃帝邢德有之乎66 延攬勇士(下)4 冀州牧迎節以徵25 備寇15 搜山千騎入深幽(六)48 惟是小人最難養102 殊死鏖戰破敵營(上)210 豈可因己污主名151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121 芮祉奉令送女來38 範繩99 做下何事引敵驚亂78 開陽連營屯兵地 陶謙厚待泰山軍19 二荀優劣44 許仲程偃32 破敵(中)71 俊將徐緄孫家甥 佯取伊闕攻太谷78 聞聽道上辱郡丞(上)166 城頭暮升英雄旌67 鳳集西鄉(上)7 置彀在此請君入222 臨將戰復授機宜12 琴心劍膽116 三戰盡復東郡地(一)221 孫文臺傳請擊魯11 迴天轉地將軍手 身輕名士一文錢49 搜山千騎入深幽(四十)161 陶謙難催泰山兵26 決勝50 祭祀族宴29 樂進歸來81 了卻山中寇賊事(五)216 徵役備物籌入魯43 輕收萬衆取來易 亂世清談難爲君161 陶謙難催泰山兵192 諸葛瑾攜弟俱至14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一)30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一)13 倏忽如白駒過隙128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三)28 原師72 初見一龍(下)21 上任西鄉50 忠勇士捨身忘死 善戰者後發制人166 城頭暮升英雄旌25 甲兵四千向神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