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混蛋縣令很不對勁

暴雨聲嘩啦啦的下,滂礴雨幕遮蔽了視線,訓練有素的第五軍將士一人雙騎,沿着黃河河堤,馬不停蹄的東行,負責滎陽、東郡、東平三郡的謝映登和陰弘智在滎陽幾處出了險情的河堤灑下十衛士兵,毫不停留的奔向東郡。

河堤也一直被當作官道使用,自大隋收復中原以後,也多次修堤,堤頂被修出中間高兩邊低的弧度,上面倒也沒有積水,使大軍前進的速度極快。

雨勢太大,也幸虧新式頭盔爲了避箭,設計了長長帽沿,只要往下一壓就能擋去大雨,若不然,將士們連眼睛都睜不開,更不要說看路了。

隊伍之北,那浩瀚的黃河水席捲着泥沙,咆哮奔騰的景象較之往常尤爲雄壯百倍,澎湃河水受到河堤約束,以無以言表的威勢洶涌向東,水流在激盪中發出一陣陣轟鳴。

又在水勢‘溫順’、滑堤東行的東郡靈昌縣灑出兩衛士兵,謝映登和陰弘智並行在隊伍的最前方,兩人也和士兵一樣,沒穿無用的蓑衣,只着行動方便的短衫長褲,此時全身上下,除了公文袋裡的公文之處,幾乎沒一處是乾的,被風雨侵襲,一股冷嗖嗖的寒意自外而內的浸襲。

陰弘智看到前方影影綽綽,連忙抹了一把雨水,他雖是武門子弟,可目力遠不如箭術通神的謝映登,一時之間也認不清地方,便大聲問道:“謝將軍,這到哪兒了?”

謝映登馬不停蹄的觀望片刻,回道:“陰侍郎,已至東郡白馬縣境,前方應該是護堤郡兵、百姓。”

“終是到了!”陰弘智鬆了口氣,說道:“黃河從滎陽桃花浦平流到東郡靈昌縣,就出現折道向北的大拐彎,這個大拐彎包攬白馬、衛南二縣,到了濮陽縣境,又平流向東,然後再次折道向北,將濟北郡範縣、陽谷縣、東阿縣、盧縣、濟北縣包攬,這兩個大拐彎也是黃河下游最危險的河段。工部李侍郎、水部閻立德受朝廷之命,先一步分率民夫去濟北郡護堤,羅將軍也將到達,那裡應該無憂。現在就看我們的了。”

謝映登豪邁一笑:“陰侍郎儘管放心,我大隋雄師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哪怕天塌下來,也能將之扶正。”

“將軍豪氣。”陰弘智頗爲遺憾的說道:“可惜我不是從軍的料子,着實是丟了先父的臉。”

謝映登玩笑道:“有一個就夠啦,做人別太貪心……”

“將軍所言極是。”對於妹妹的功績,陰弘智引以爲豪。

話音未落,前方斥候策馬返回,稟告道:“啓稟謝將軍、陰侍郎,白馬縣縣丞前來迎接。”

一行人緊跟斥候而來,衆人翻身下馬,其中一人跑步向前,施禮道:“卑職白馬縣縣丞張錦見過謝將軍、見過陰侍郎。”

陰弘智沒有開口,雖說縣丞劃入武部,名義上與軍隊無關,可依然改變不了對方是軍人的事實,同爲軍人的謝映登出面比較好。況且自己來主管後勤、人員高度的,護堤主將還得是謝映登。

謝映登也知這個道理,他瞅這位縣丞一眼,發現他比自己好不了多少,一身衣服已被雨水浸溼,頭髮上、衣服上滿是污濁泥水,形容狼狽、神情憔悴,徑自問道:“張縣丞,河堤情況如何?”

張錦憂心忡忡的回答:“回稟將軍,大堤的形勢很不穩定,半個時辰前剛有一波遠超之前的洪流經過,水位已經漫過河堤,所幸官員、郡兵、百姓盡皆出力,險情已然勝利度過。不過大雨未歇、水勢未減,堤壩有多個地方呈現崩潰之跡象,大家雖然竭力搶修,卻也不知能否安然度過。”

災情如火,謝映登沒有過問細節,而是沉聲道:“聖上心繫百姓、心繫大堤,故而成立十部聯動的‘抗洪搶險應急署’,指派我和陰侍郎和大軍前來護堤,稍後會有藥物、衣服等物資運抵,煩請張縣丞着人先去縣城擇乾燥地點,以便妥善物資。”

“聖上仁慈!”張錦大喜過望,先前他見到信使傳來的緊急文書,還以爲朝廷只派大軍前來協助,現在方知還有物資將要到來,可算是解了白馬縣的燃眉之急了。

激動過後,又問道:“有沒有糧食?”

聽到這話,謝映登、陰弘智愣了。

過了一會兒,回過神來的陰弘智皺眉道:“白馬縣的白馬倉八百萬石糧食,何須從京城運來?”

“不錯,”謝映登笑着說道:“雖說大家抗洪救險是爲了保衛家園,但聖上的意思十分明確,那就是朝廷和地方官府必須保證所有護堤人員生命安全,以及藥物食物等一應物資,我們不能讓百姓堤壩搶險,還得自備飯食。陰侍郎就是專程負責調度、安排後勤之事,有權開倉取糧,張縣丞大可放心。”

“莫非你們讓百姓自備糧食?”陰弘智敏銳的察覺到了箇中問題,語聲變得嚴厲了起來。

“也不全是。”張錦既是不解又是憤怒的說道:“這些天有數萬多名百姓輪番護堤、修堤。卑職和縣尉、縣御、縣正都認爲這是一種類似‘以工代賑’的行爲,理應取官倉之糧供百姓食用,至少能起到鼓舞人心的效果,但是時縣令認爲沒有朝廷明令,官倉之糧不宜擅自取用。卑職等人面對飢腸轆轆卻依舊奮不顧身搶修堤壩的百姓,滿心慚愧卻又無計可施,實在不忍見長時間勞作而衣不遮體、飢腸轆轆的百姓餓肚子,我們只好以官府的名義,借義倉之糧來給搶險人員食用。”

義倉也就是民衆自己的儲備糧食,每年秋收後會繳納一部分糧食另外存儲,待災荒時拿出來賑災,一般由地方官府掌管。

楊侗主政之後,發現有關義倉的卷宗比比皆是,百姓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存放義倉,最後不是義倉不是莫名其妙失火,就是遭了賊,總之就是死無對證,百姓明知是有人銷燬證據,卻敢怒不敢言。

有鑑於此,楊侗索性對義倉制度進行改革,執行百姓之糧百姓管的政策,每個村各設義倉一座,百姓上交當天,由縣、鄉官吏登記成兩冊,一冊由縣衙保管、一冊連同義倉之糧由各村百姓自己保管,利用這種‘民糧不到官手’的方式,避免地方官府貪墨百姓之糧。

此之以外,連朝廷的官糧也進行了改革,首先是將縣倉、郡倉取消,然後每三個、四個、或五個郡合建一個大倉,由朝廷司農寺直管,官倉錢糧集中在大倉庫中,地方官府管帳管物,司農寺另有賬冊一本,每年覈算一次。

東郡之官糧合放在濟陰,因此沒有郡級大倉,但這裡有一個國家級的白馬大倉,縣令居然不開官倉,逼得另外四位正官不得不去借百姓義倉糧來吃,這種騎驢找驢的處事方式,着實讓陰弘智、謝映登啼笑皆非,不過這也說明官府在民間口碑好,百姓相信官府,願意借糧給官府;至於那縣令,兩人也不以爲意,只以爲此人膽小怕事、謹慎迂腐。

“張縣丞放心,此事歸我管。”陰弘智沉聲說道:“百姓這糧,不僅是糧,還是沉甸甸的赤誠與信任,朝廷萬萬不能讓百姓吃虧、失望,等災情過後,以新糧雙倍返還。”

“陰侍郎放心,所借之糧數目明確,全程在村長、副村長和老幼婦孺的見證之下取用。”隨着陰弘智的的到來,糧食問題頓時迎刃而解,張錦心懷大暢、欣喜若狂。

“閒話休提,先帶我們去出現險情的河堤看看情況,我們這裡還有不少工部官員、工匠,這都是治河修堤的行家!”

“喏。”張錦翻身上馬,在前方帶路。

隨着謝映登一聲令下,大軍再次啓動,頂風冒雨快馬前進。

……

白馬大堤人頭攢動。

【領紅包】現金or點幣紅包已經發放到你的賬戶!微信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領取!

縣尉王森看着黃河上游奔騰洶涌河水,滿目憂愁。

他也是從軍中退下來的士兵,曾經當過軍務司的政委,在與突厥的戰鬥中傷了一臂,雖然手臂最後保了下來,也已不能提重物,是以棄武從文,因爲本人精明能幹,又因是立功之將,便被任命爲白馬縣尉。

作爲當過政委的人,王森組織能力自是不弱,但他面臨的問題和張錦一樣,兩人是打仗、組織方面的好手,可是他們全都不懂治水,這讓一個外行去幹外行之事,能幹得好就有鬼了。

換作是朝廷大臣,也未必能行。

河堤上的四千多名民夫,此時王森指揮下,大家甩着膀子幹得熱火朝天,一籃一籃土石運上壩頂,將多處破損的堤岸加固,然而洪水卻越來越洶涌,湍急水流將傾倒下去的土石轉瞬沖走,所有努力全都白費。

甚至有些地方被暴漲的河水漫溢了過去,尤爲可慮的是河堤內受黃河水衝擊,外遭漫溢水流的沖刷,露出了一道道溝壑,被河水衝下的泥水就像是大堤的鮮血,令所有人的心都揪在了一處。

所有人緊咬牙關,透支着自己的最後一絲力氣,誓要將這滔天洪水束縛在河道之內,不許它衝潰堤壩、淹沒家園。

然而人力面對浩蕩天災,人數上的劣勢導致處處出現捉襟見肘的困境,洪水對堤岸瘋狂衝擊,已有多處河堤出現了缺口,失去最堅固的外層防禦,內部就更脆弱了,缺口在河水沖刷下越來越大,要是某處徹底崩塌,洶涌的洪水便會順着缺口傾瀉而下,以滔天之勢將白馬城夷爲平地……無奈何,大家只好瘋狂的將土石填入被洪水涮出一個缺口的河堤。

就在萬分火急、衆所焦慮之際,西邊傳來了轟隆隆的聲音,沉悶的聲音穿透風雨,鑽入每個人的耳中。

“上游河堤完了!”

這是所有人此刻的心聲,一個個都傻了,彷彿失去了最後一絲力氣,癱倒在了泥水之上。

剎那之間,人聲鼎沸的河堤陷入了一種絕望的氣氛。

“河堤沒有塌…這是鐵騎行軍的聲音…”畢竟是參與過無數場大戰的人,當聲音漸近,王森便聽了出來。

便在此時,雨勢滂礴的上游方向,出來了一道黑線,很快,河堤頂、河堤下方,出現了一隊隊精騎。

河堤上的民夫驚疑不定,難道是東方戰事又起,進行調撥大軍趕赴戰場?

“奉聖上之命,大隋雄師前來與白馬縣百姓一道抗洪搶險、保衛大堤,諸位勿須驚慌。”風雨之中,前方疾行的士兵扯開嗓子大喊。

這一道聲音,彷彿一道閃電,狠狠的撕開了人們心頭的陰霾,給人一片光明。

待大大軍行近,大家發現大部分士兵把身上常見的刀劍、長矛都換成了鏟子、鐵鍬、鐵錘、斧頭、鋤頭之類的工具。每名士兵另牽一匹空馬,馬背上馱運着一捆捆麻袋。

剎那之間!

河堤之上歡聲雷動!

奔到近前,陰弘智、謝映登看到岌岌可危的河堤,頓時臉都變了。

心中既吃驚,又慶幸,要是晚到一兩個時辰,或許這裡已成一片汪洋。

“情況如何?”陰弘智詢問隨行工部官員。

“陰侍郎,這段河堤已經救不了了。”

“什麼?”

衆人大驚。

“河堤已經十分薄弱,當水勢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便會整體坍塌,此時投進再多的沙袋也根基不牢,被一起沖走,起不到防洪之效!”

“那怎麼辦?”

“河堤之後,另立一道堅固的新堤!”不待陰弘智詢問,這名治水官員便已說出了辦法,“在舊堤之後打下樁子,正面以繩網兜住即將垮塌的舊堤,讓其繼續發揮作用,其後壘上沙袋,再覆一道繩網,再壘沙袋……時間不等人,要快。”

“謝將軍,形勢嚴峻,看你的了……”

“好!”謝映登也知情況緊急,立即對緊緊跟隨的鷹揚郎將分派命令。

在來臨之前,每一衛都明確了自己的任務,不同的‘武器’便是執行不同的任務,拿斧頭的負責砍樹、削尖,然後交給鐵錘隊打樁子……拿鏟子、鐵鍬、鋤頭的士兵則負責挖泥裝袋,然後輪流搬運。

士兵們得到命令,立即分頭行事。

而在謝映登指揮士兵行動之時,陰弘智已在張錦的帶領下,走向了渾身泥濘,疲倦不堪的民夫。

“諸位辛苦了,我陰弘智謹代表聖上、代表朝廷感謝你們。”陰弘智深深一禮,然後起身大聲道:“請諸位放心前去休息,接下來這場逆天之戰,就由我大隋雄師來打。”

百姓素來是最卑微的弱勢羣體,卻也是最容易受到鼓動和感動的一羣人。

聽到陰弘智這一番話,一個個都有想哭的衝動。

自古以來,每次洪災肆虐,都是當地官府組織搶先抗洪,捱得過去皆大歡喜,挨不過去便只好任由洪水沖垮堤壩,洪水肆虐家園。即便有人僥倖存活,除去受到少量救濟之外,淪爲流民的下場不可避免。

朝廷調撥大軍參與抗洪救險?

實爲千古未聞之事!

“使君,我們還可以的。”

衆所沉默中,忽然有人振臂高呼。

“使君,我們還可以的。”

大堤一片沸騰。

“也罷,大家去幫將士們裝沙袋吧。”陰弘智是在地方爲官的人,情知百姓視家園安危重如泰山,強迫他們離開反而不美,而士兵有了這些民夫幫忙打開袋口,速度將會快上不少。

民夫依言撤出河堤,將主戰場讓了出來。

將士們固然一路急行軍,但皆爲精銳之士,比之連續奮戰幾天的百姓,行動不僅有序,還要快得太多。

在工部官員的指揮下,將們先將一根根削尖的樹樁狠狠打在河堤之外,前後兩排,形成一個個“X”,並在上面以巨木相連,之後用早已準備好的繩網與木架牢牢的綁在一起,並於繩網內外各自堆疊幾層沙袋。

然後又在後面依式而爲,連續打了三排,纔再後面以交錯堆疊方式,將沙袋堆積成了一道長達數裡之遙的堤壩,把這段出現險情的河堤通通包攬在內。

但是大家也不敢大意,繼續在新堤後面堆出一個傾斜的坡度,增強河堤受力強度。

當新堤壘高不久,被衝得支離破碎的舊堤終於承受不住河水的沖刷,開始出現了一個個缺口,洪水順着缺口流淌,將河堤割成一截一截,在洪水的衝擊下,紛紛倒向了南方的新堤。

也許是新堤堅固,也許是新舊二堤距離太近,洪水產生的衝力不足,新堤取代舊堤,成功的擋住了攻勢洪水,迫使黃河之水順着河道奔騰而去。

“大隋萬歲!”

大堤之上,歡聲雷動。

但是工部的官員、工匠卻沒有顧着高興,他們知道這座新堤已經成功的攔下了洶涌澎湃的黃河之水,可它與渾然一體的舊堤相比,是一段孤立的河堤,在舊堤被沖毀之後,它形成了一個較小的弧度,不僅使過多的水量在此滯留,增加新堤的壓力,甚至連接舊堤兩頭也不穩定。

兩者不管何處出了問題,近兩萬軍民的努力也就等於做了無用之功,濤濤洪流將會化做一條孽龍,吞噬到黃淮大地的一切人畜。

當即向陰弘智、謝映登提示此時並非欣喜的時候。

一文一武爲之凜然,喝住欣喜的軍民,將士兵分成三批行動,一批鞏固決堤兩頭,一批在新堤之上堆疊沙袋,加高堤壩,另一批繼續用馬匹運送沙袋備用。

果不其然,河水水位逐漸拔高,慢慢向堤頂靠近。好在事先準備充分,大家齊心協力,以新堤開始,向兩頭堆高河堤。

陰弘智見到水勢總算得到了控制,頓時鬆了懸着的心,涼嗖嗖的大風一吹,忍不住打了個哆嗦,又見軍民盡皆疲倦不堪,便朝着奔了過來的王森拱手道:“想必這位便是時縣令吧!”

王森愣了一下,還禮道:“回稟上官,卑職是縣尉王森,不是縣令。”

“啊?”這下子,輪到陰弘智傻了,由於到來之時,河堤出現重大險情,他根本顧不上與本地官員寒暄,便忙着調派人員。

雖然他沒有與王森進行交流,卻發現此人在危難關頭穩如泰山,能將數千名民夫安排、指揮井然有序、絲毫不亂,便以爲他是白馬縣縣令。

誰想這竟是縣尉?不過對方縣尉的身份,陰弘智倒也沒有感到多大意外,畢竟縣丞、縣尉多爲退役軍官擔任,這些人的執行力相當厲害,比起初出茅廬的文官強了不止一籌。

於是,笑着說道:“原來是王縣尉,你們時縣令呢?”

王森苦笑道:“時縣令已經一天一夜沒在河堤之上露面了。”

陰弘智沉吟一下,又問:“他在疏散百姓嗎?”

“不是,目前是陸縣正負責疏散百姓。”

陰弘智怒氣盡顯:“值此緊要關頭,一不號召百姓抗洪救險,二不疏散百姓避難,這個縣令到底在幹嘛?又想幹嘛?”

“這個卑職也不知曉。”王森一臉無奈。

陰弘智面色頓時陰沉下來。

先前縣丞張錦說縣令不願打開白馬倉取用糧食,他以爲對方膽小謹慎,不予計較;可如今,百姓們皆在死守大堤,作爲一縣之首的縣令,居然已經一天一夜沒有露面。

現在看來,這個混蛋縣令很不對勁。

陰弘智對執法官薛萬備說道:“薛將軍帶一旅士兵前去縣衙,將那位時縣令給我請來,我倒是想要看看這是何等愚蠢冷酷之人,能夠對黃河大堤不聞不問?”

“喏。”薛萬備應了一聲,點了一旅士兵揚長而去。

陰弘智又對謝映登說道:“謝將軍,天色將晚,讓將士們擇高地搭建軍帳,生火取暖造飯吧。”

“搭建軍帳自然是沒問題,不過糧食還需侍郎出面了。”事到如今,謝映登也看出這個白馬縣令沒問題纔有鬼了。

“謝將軍,請你給我一衛士兵前去搬糧。”陰弘智敏銳的察覺到問題是從縣令不願取官糧開始的,他擔心縣令喪心病狂,縱火燒倉。

國以民爲本,民以食爲天。在農業爲本的大隋王朝,如果不是因爲大業七年大水災,如果不是過度把糧食運往了北方,使中原出現巨大的糧食危機,野心家即便有再多理由,也沒辦法讓有口活命飯就滿足的百姓起來造反,更別說是顛覆政權了,所以糧食向來穩定國基的根本所在。

糧食在楊侗心中也有極重要地位,不然也不會作出儲備全國可食兩到三年的儲糧政策了。

白馬倉雖遠不如洛口、黎陽、回洛、廣通、河陽等倉,,可這裡也有八百萬石糧食,容不得有半點馬虎。

“當然可以了。”謝映登肅然道。

“多謝!”陰弘智點了點頭,對王森說道:“麻煩王縣尉帶我前去倉城。”

“喏!”

第141章:時間寶貴(求收藏推薦)第911章:父子交鋒(求票)第428章:王世惲第969章:楊廣受困遇名將第234章:六境第016章:安置第627章:竭澤而漁第876章:異常年景,所用非人第545章:廷議第857章:我闖大禍了,我完蛋了第862章:千秋殿定千秋第894章:玄齡議設諜中諜第702章:天朝氣魄第299章:建成入隋營第420章:多叫叫,就會習慣第728章:一支充滿變數的軍隊第649章:一代梟雄身先死第559章:賞罰不明第423章:一年第581章:黎國公,好久不見第528章:兄弟情義難再續第716章:夜郎王第496章:劉文靜再出謀第033章:房謀小露鋒芒第041章:一人牽動天下勢第326章:老程的猥瑣解讀第328章:老程搗亂第620章:四塞不穩,父子密謀第153章:停戰(求收藏推薦)第590章:所有算計一場空第199章:出售四郡第136章:內鬥的種子(求收藏推薦)第425章:戰前總動員第724章:禁‘武’令第101章:梟雄的崛起第840章:徐福後裔,會造水泥?第917章:垂死掙扎(月底年底求票)第311章:孝恭立功世民憂第868章:戰略大轉移第374章:安息吧你第363章:須臾緣分,終是夠了第672章:忠義之將王伯當第617章:朝議定殺心第280章:起兵伐隋第415章:定位幕後元兇第035章:一篇檄文天下動第414章:落幕、新生第910章:小卒過河頂大將第552章:夫君!有人呢第685章:事未了,殺劫到第223章:求援第215章:坑第189章:不尋常的味道(求訂閱月票)第376章:答士子問第875章:此時不努力,今後沒機會(新年好)第956章:促成李氏父子肉搏第270章: 壞人變老了第361章: 那你幹嘛來着?第613章:李靖掛帥第293章:絕望的戰爭第630章:凌敬在行動第271章:女娃救父第061章:關隴之謀第869章:戰雲起交州第906章:我也是一個兵第987章:曲終人已散(求票)第105章:坦白第020章:論竇建德第742章:栽贓陷害第502章:帝都定洛陽第232章:賣蕭銑第162章:六個條件(求收藏推薦)第816章:收繳武器第420章:多叫叫,就會習慣第349章:發威第302章:歸心似箭第789章:德不配位第939章:驚聞李建成第990章:攻下龍水屯,一律燒死第129章:中原有變第364章:挖牆角進行時第083章:義成?義成第461章:誘餌?第472章:南陽之變第830章:借花獻佛,激勵全軍第841章:失敗一次就十次、十次不行百次第331章:天威第507章:一鳴驚人第965章:被迫當軍師第842章:化腐朽爲神奇(求票支持)第888章:一筆國運生意第583章:大朝會奪位,封你異姓王第752章:一路追趕第159章:忘塵(求收藏推薦)第252章:四大優勢(求月票全訂)第760章:沈光解惑第291章:親戚親,好坑第114章:性格決定命運第078章:強吃鐵勒第378章:裴矩思退
第141章:時間寶貴(求收藏推薦)第911章:父子交鋒(求票)第428章:王世惲第969章:楊廣受困遇名將第234章:六境第016章:安置第627章:竭澤而漁第876章:異常年景,所用非人第545章:廷議第857章:我闖大禍了,我完蛋了第862章:千秋殿定千秋第894章:玄齡議設諜中諜第702章:天朝氣魄第299章:建成入隋營第420章:多叫叫,就會習慣第728章:一支充滿變數的軍隊第649章:一代梟雄身先死第559章:賞罰不明第423章:一年第581章:黎國公,好久不見第528章:兄弟情義難再續第716章:夜郎王第496章:劉文靜再出謀第033章:房謀小露鋒芒第041章:一人牽動天下勢第326章:老程的猥瑣解讀第328章:老程搗亂第620章:四塞不穩,父子密謀第153章:停戰(求收藏推薦)第590章:所有算計一場空第199章:出售四郡第136章:內鬥的種子(求收藏推薦)第425章:戰前總動員第724章:禁‘武’令第101章:梟雄的崛起第840章:徐福後裔,會造水泥?第917章:垂死掙扎(月底年底求票)第311章:孝恭立功世民憂第868章:戰略大轉移第374章:安息吧你第363章:須臾緣分,終是夠了第672章:忠義之將王伯當第617章:朝議定殺心第280章:起兵伐隋第415章:定位幕後元兇第035章:一篇檄文天下動第414章:落幕、新生第910章:小卒過河頂大將第552章:夫君!有人呢第685章:事未了,殺劫到第223章:求援第215章:坑第189章:不尋常的味道(求訂閱月票)第376章:答士子問第875章:此時不努力,今後沒機會(新年好)第956章:促成李氏父子肉搏第270章: 壞人變老了第361章: 那你幹嘛來着?第613章:李靖掛帥第293章:絕望的戰爭第630章:凌敬在行動第271章:女娃救父第061章:關隴之謀第869章:戰雲起交州第906章:我也是一個兵第987章:曲終人已散(求票)第105章:坦白第020章:論竇建德第742章:栽贓陷害第502章:帝都定洛陽第232章:賣蕭銑第162章:六個條件(求收藏推薦)第816章:收繳武器第420章:多叫叫,就會習慣第349章:發威第302章:歸心似箭第789章:德不配位第939章:驚聞李建成第990章:攻下龍水屯,一律燒死第129章:中原有變第364章:挖牆角進行時第083章:義成?義成第461章:誘餌?第472章:南陽之變第830章:借花獻佛,激勵全軍第841章:失敗一次就十次、十次不行百次第331章:天威第507章:一鳴驚人第965章:被迫當軍師第842章:化腐朽爲神奇(求票支持)第888章:一筆國運生意第583章:大朝會奪位,封你異姓王第752章:一路追趕第159章:忘塵(求收藏推薦)第252章:四大優勢(求月票全訂)第760章:沈光解惑第291章:親戚親,好坑第114章:性格決定命運第078章:強吃鐵勒第378章:裴矩思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