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天下六分

信皮上的字寫得很繚亂,連郭子儀這樣老武夫也看得出來,李慶安寫得字很差,不少七八歲的孩童也寫得比他好,郭子儀不由微微嘆了口氣,這又有什麼用呢?李慶安的手段着實讓他領教了,無聲無息地躲在暗處,趁自己還沒有到來,而河東軍已經開始渡河的空兒,一舉出兵奪走了河東軍,這個機會只有一個時辰,而李慶安便精準地抓住了這個一個時辰,一分一毫都沒有浪費,甚至包括他寫這封信來穩住自己,這讓郭子儀不由感慨萬分,他曾經寫信讓老部下李光弼回朔方,但李光弼卻回信告訴他,他願爲李慶安效力,起初郭子儀不理解,但現在他理解了,李慶安把握機會的能力,是所有人都望塵莫及,更不用說他只用兩千騎兵便控制住了四萬人,如果他沒有事先安排的話,那隻能說明他的聲望已遠遠不是自己所能比擬,聲望郭子儀嘆了口氣。

‘老將軍欲保全河東軍之心,慶安敬佩,慶安也欲效老將軍之仁義,使河東軍爲儲君所用.......”

看到這裡,郭子儀便知道沒有必要再看下去了,他有大義,李慶安何嘗沒有大義,都是打着諸君的牌子,只是看誰更響亮一點罷了。

“傳我的命令大軍撤退。”

郭子儀調轉了馬頭,他又忍不住回頭向門山縣城看了一眼,他很想和李慶安談一談,以後吧

........

李慶安站在城頭上,遠遠眺望郭子儀大軍開走,他心中也不由生出一絲敬佩之感,他知道郭子儀放棄和自己爭奪河東軍,並不是他害怕自己,他根本就不怕,只要要門山縣圍困個三五日,飢餓的河東軍便會舉手投降,郭子儀是不願意唐軍自相殘殺,而寧願把河東軍拱手送給自己,這纔是一個大將的風範,當然,這裡面還有一種人情,李慶安也體會到了郭子儀老於世故的一面。

“這個老奸巨猾的傢伙”在敬佩之餘,他也忍不住輕輕罵了郭子儀一句。

“你們放開我,你們這幫混蛋,你們知道我是誰嗎?我是堂堂的大唐右相國。”

一陣怒罵聲忽然從身後傳來,李慶安霍地轉身,只見幾名親兵押着一個人走上前,正是大唐右相國楊國忠,他穿着一件破舊的老農衣服,臉上還有沒有洗淨的煤灰,被抓他的人用一根牛繩縛了,雙手反剪在身後,在拼命掙扎,顯得頗爲狼狽。

楊國忠在三天前便從榮王的軍營中逃出,在他看來,榮王已經和他不是一條路上的人,陪他一起死,這是他楊國忠絕對不幹之事,便思量着逃走回京,剛開始榮王對他看管得很嚴,他根本沒有任何機會,但隨着榮王自顧不暇,對他的看管也日漸鬆懈,終於給楊國忠抓到一個機會,藏進一輛運糧車中逃了出來,他不敢直接回京城,而是躲進了門山縣,租賃了一間小屋,就這麼住下來,總想着等事態平息後,他再從從容容進京,不料今天四萬河東衝進縣城,四處收刮糧食,搶走了楊國忠準備回京的盤纏,他一怒之下暴露了真實身份,便被士兵逮了起來。

此刻楊國忠才發現,站在他面前之人,竟然是他的老對手李慶安,楊國忠一下子安靜下來,嘴張得老大,神情驚訝萬分,“怎麼會是你?”

李慶安打量了一下楊國忠,微微笑道:“你這樣去京城,走在大街上,也保證沒有人相信你就是右相國。”

他一擺手,“鬆綁”

幾名親兵鬆開了楊國忠,楊國忠舒了一下身子,剛要怒罵親兵,李慶安卻搶先笑道:“士兵們沒見過世面,見一個鄉下老農冒充楊相國,便想着要狠奏一頓,然後再抓來報信,楊相國,這可是在保護你的名聲啊”

“這個.....”楊國忠摸了摸被打得鼻青臉腫面龐,一句話說不出來。

“來人搬張椅子來給相國坐下,再倒杯茶來。”

喝了口熱茶,楊國忠終於從惶恐不安中恢復了一點點相國的氣度,他嘆了口氣,黯然道:“估計聖上熬不過這次了,快二十天了,還是昏迷不醒,哎大唐有難了。”

“大唐有儲君在,不會有什麼難,倒是你楊相國恐怕會是有難了。”

楊國忠心中一跳,期期艾艾道:“大將,你這話什麼意思?”

李慶安笑了笑,岔開話題道:“我想問一問楊相國,現在想去哪裡?回京城,還是去河東,去成都或者襄陽?”

楊國忠沉默了,低頭不語,李慶安又淡淡地一笑道:“楊相國不要誤會,我不是問你的立場,我是想派人護送你,所以要知道你的去處?”

楊國忠沉默良久,他長嘆一聲道:“那就回長安吧”

.......

伏陸縣,李亨面無表情地打開了李慶安給他的信,他心中對郭子儀就這麼輕易放過四萬河東軍略略有些不滿,但這種不滿被他壓在了心中,李亨不是一個寬宏大量之人,他薄情寡恩,極爲記仇,歷史上李林甫死了多年後,他是還耿耿於懷,堅決不赦免李林甫,甚至包括高力士和他父親,他也是後來慢慢算帳,包括對李慶安,儘管李慶安曾經對他忠心耿耿,當他衆叛親離時,只有李慶安還忠於他,但這些他都記不住,他只記住李慶安曾違抗過他的命令。

比如現在,李慶安橫刀奪走了四萬河東軍,就令他極爲不滿,李亨慢慢拆開了信,簡單看了一遍。

‘李慶安敬啓雍王殿下,關中空虛,安祿山欲竊神廟,發兵十萬於潼關,慶安心憂儲君,千里奔波,拒安祿山於潼關,現長安帝位空虛,窺視者衆,望雍王早回長安,扶立儲君,爲天下人所盼。’

李亨的臉色微微一變,他並不知道安祿山攻打潼關一事,他也曾擔心關中空虛,但他又抱着一絲僥倖,或許關中無事,相比之下,招攬哥舒翰之事對他而言更重要得多,沒想到關中真的出事了。

李亨的臉色變了數變,最後他收了信,沉吟了片刻,令道:“傳我的命令給郭老將軍,可留兩萬軍防守朔方,其餘大軍即刻返回長安”

.......

天寶十二年五月,雍王李亨率十萬大軍返回了長安,一同回來的,還有昏迷不醒已近二十天的大唐皇帝李隆基,這時,楊國忠也厚顏返回了長安,他的理由很簡單,他被榮王脅迫,千辛萬苦才逃出來,爲了打動儲君,他自己逃出的過程和所吃的苦竟洋洋灑灑寫了萬字奏摺,當然,在奏摺最後,他也忘不了煽一下情:爲了擁戴儲君上位,他就算是爬也派回長安。

李豫大度地原諒了他,依然建議他爲右相國,還賞他銀錢一千貫,以表彰他的忠心,畢竟楊黨還是朝廷第一大黨,現在還不到翻臉的時候,楊國忠對他的效忠足以抵消張筠對他的反對。

東宮內,李豫幾乎一夜未眠,激動和興奮讓他難以入睡,父親帶領十萬大軍歸來,使他登基之事最終塵埃落地,不再有任何意外。

他親自端一杯茶,恭恭敬敬跪在父親面前,將茶雙手逢給了他,“請父親大人喝茶”

李亨接過茶杯,喝了一口茶笑道:“皇兒是不是擔心爲父不把軍權交給你?”

“孩兒不敢,從沒有這個擔心。”

“嗯你沒有這個擔心是正確的,爲父歷經坎坷,早已經看淡了權力仕途,這次若不是爲了你,爲父也絕不會去朔方辛勞這大半個月。”

“孩兒明白,孩兒感謝父親對孩兒的眷顧。”

李亨還算滿意兒子的態度,他取出一尊虎符,這是調動關中軍的軍符,一直在李隆基手中,後來落到了他李亨的手上。

他把虎符放在桌上,拉長了聲音教訓兒子道:“軍符我就正式交還給你了,不過你手上的軍隊還是太少,至少要有三十萬軍隊才能保護你的皇位,除了爲父,你誰都不能相信,記住了嗎?”

“父親之言,孩兒銘記於心。”

“若你記住了,那爲父就再辛苦兩年,爲你招募兵馬,爲父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李慶安募兵的教訓擺在那裡,每個人都會有私心,打仗還是要父子兵,我想這個道理你也應該明白。”

李豫雖然有些不願意,但他也無可奈何,父親是好意,他怎麼能開口拒絕。

“我只是擔心父親的身體。”

“我的身體沒問題,這次在青剛嶺,我還親自帶兵打仗,說實話,我都有點想去當節度使了,哈哈”

李豫只能答應道:“那就煩勞父親再辛苦了。”

李亨點點頭,“那好吧你好自爲之,我就先告辭了。”

李亨說完,有些戀戀不捨地最後看了一眼虎符,起身走了。

李豫一直跪在地上,待父親走了,他才站起身,快步將桌上的虎符拿在手中,他眯着眼,有些貪婪地仔細端詳這尊虎符,軍權,他現在深深地體會到了軍權的重要,關中空虛,如果沒有李慶安,恐怕他現在已經成爲安祿山的傀儡,就是因爲他手中無兵,他現在才明白,皇祖父爲什麼一定要收回各大節度兵權的原因,主幹弱而偏枝強,確實是非常嚴重地問題。

這時,高力士走了進來,躬身施禮道:“儲君殿下找老奴嗎?”

高力士現在蒼老得非常厲害,背也有點駝了,滿頭銀髮,他一直住在東宮,但李豫卻很少找他,一方面固然是因爲他曾是皇祖父的心腹,另一方面,李豫不主張宦官干政,有什麼事情他都是找李泌商量,對高力士他幾乎是不理不睬。

但今天他需要高力士,他想聽一聽高力士對他登基皇位的建議。

“阿翁,你是本朝元老了,經歷過皇祖父登基,所以我想向阿翁請教,已經有大臣上書呼籲我登基,我該如何應對?”

“殿下登基已是衆望所歸,老奴沒有什麼可說,只提三個建議,請殿下參詳。”

“阿翁請說”李豫坐了下來,卻全然不睬高力士站在那裡顯得頗爲吃力。

高力士緩緩道:“第一個建議,就是殿下不要急着接受,一定要推遲,當年聖上可是推遲了三次才接受父親的讓位,這個姿態殿下一定要做,至於推遲幾次,就由殿下自己斟酌。”

李豫點了點頭,這個建議很多,他能接受,又問道:“那第二個建議呢?”

“第二個建議是殿下要儘快坐穩皇位,對外藩和親王儘量採取妥協的策略,不要輕易挑起戰爭,否則殿下皇位沒坐穩就動手,很容易讓一些大臣心生異心,讓天下黎民也不安,降低天下隊殿下正統的認可。”

這個建議和李泌說得一樣,先忍讓以坐穩皇位,再慢慢考慮削藩,李豫點點頭便道:“??那第三個建議呢?”

“老奴的第三個建議就是殿下的革新不要操之過急,很多革新都會觸犯到大集團的利益,比如土地兼併,殿下若貿然拿土地開刀,必然會得罪整個宗室,那對殿下相當不利,我建議殿下還是以穩爲上,穩定幾年,再徐徐圖之。”

“這個我自有考慮,就不需阿翁多慮了。”

這一點李豫不是很贊成,他當監國一年了,非常清楚大唐的現實狀況,已經到了水火不容,賦稅太重,民不聊生,但朝廷卻又沒有錢糧,說到底還是因爲繳稅的民戶大大減少,而各種軍費開支卻劇增,一減一增,朝廷財政怎麼會不緊張,京官們的年俸都欠了兩年了,再不想辦法解決財政問題,他拿什麼錢去募兵?前段時間募兵兩萬,最後卻給李慶安做了嫁衣,李豫着實無奈之極,朝廷根本拿不出錢來,李慶安出錢出糧,軍隊當然要歸他控制。

所以李豫決心登基後,便要從改革稅賦着手,儘快改善稅賦不足的窘況,至於土地兼併,那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李豫發誓要在三年後,徹底扭轉土地兼併的惡化。

高力士見李豫似乎不太贊同他的第…,他不由暗暗嘆了口氣,也不想再多言,便道:“殿下,老奴年事已高,恐怕不能再侍候殿下,懇請殿下同意我去陪伴聖上,以盡最後的主僕之情。”

“可以,我準了。”

李豫對高力士已經毫無留戀,他當即批准了高力士的請求,準他去陪伴昏迷中的李隆基。

.......

隨着御醫確診李隆基已甦醒無望,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官員上書政事堂,要求儲君登基,呼聲越來越高,連在長安的各家宗室也表態支持儲君,政事堂再次召開了會議,這一次,政事堂以全票通過。

楊國忠率羣臣赴東宮請李豫登基,李豫卻婉拒羣臣的請求,並垂淚道:“皇祖尚在,我何德何能,敢領天下社稷?”

消息傳來,羣臣唏噓不已,再次跪拜東宮,請李豫登基,‘太孫不受,天下蒼生奈何?’

李豫還是婉拒,如此三次,李豫依然不肯皇位,最後當數千羣臣哭拜於太廟,李豫才終於鬆口了,當爲皇祖守榻三天,可接受登基,三天後,李豫跪拜太廟,領受了大唐社稷,正式在含元殿登基,改年號爲大曆,大赦天下,尊貴妃楊氏爲文安太皇太后,請回華清宮長住,同時冊封其正妃沈氏爲皇后,次妃崔氏爲貴妃,立長子適爲皇太子,尊父親李亨爲太上皇,祖父李隆基爲太祖上皇,賜興慶宮爲李隆基的靜心宮,安置他在其中養病。

李豫在登基當日便論功行賞,封李慶安爲太尉、天下兵馬副元帥,並同意他的請求,將四萬河東軍改駐甘、肅二州,因他爲宗室,再加封爲趙王,實封兩千戶,令宗正寺正式收錄其名,承認他爲隱太子之後。

其餘大臣皆官職不變,在與政事堂協商後,決定政事堂擴增爲十一人,戶部侍郎裴旻和吏部侍郎令狐飛雙雙入閣,而李慶安的岳父獨孤浩然也得到了重用,取代張筠之弟張垍爲太常寺卿,張垍改任鴻臚寺卿。

在外藩和親王方面,加封安祿山爲河東節度,其餘官爵不變,加封哥舒翰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實封千戶,並任命其子爲大理寺少卿,封郭子儀爲朔方節度使,冠軍大將軍,太子少師,高仙芝加太子少傅。

對於外面領軍親王,李豫的詔書中只提到了三個人,永王李璘,封揚州大都督,改封吳王;壽王李瑁,封荊州大都督,改封荊王,潁王李璬,封益州大都督,改封蜀王,這是李豫的一種妥協。

儘管如此,三名親王並沒有領情,他們既不謝恩,也不承認李豫登基,而是保持一種沉默,以沉默來對抗李豫。

從此,大唐事實上六分天下,東南吳王李璘,中南荊王李瑁;西南蜀王李璬,再加上自治權極高的安祿山和李慶安,和中央朝廷一起,成爲天下六大勢力。

大唐進入了一個微妙的藩鎮割據時代。

..........

(老高下面寫一個‘老高有話要說’,請大家看一看)

第335章 帝國公主(下)第429章 一石擊波第92章 除夕之夜(下)第126章 軍旅嬌娘第642章 上黨戰役(四)第13章 內室密談第272章 棣王李琰五十五章 獨孤相親下第699章 西線備戰第127章 龍駒仙島第346章 李豫之憂第627章 安祿之癖第二百二十二章 出發前夕第293章 利令智昏第277章 再遇花花第409章 圍城之戰(中)第645章 上黨戰役(七)第350章 五條策略第580章 事態蔓延第96章 家中遇盜第603章 撤兵河東第174章 天山春獵(下)第197章 氣吞萬里第590章 緊急求援第319章 危機初現第511章 風及南北第51章 大殿封賞(下)第663章 灞上軍營第572章 獵鷹行動第554章 河北大遷(下)第571章 破解秘密第295章 解決災情第172章 兩胡相爭第296章 翁婿會面第413章 太祖上皇第485章 敵蹤初現第638章 貴妃消息第651章 帥帳藏嬌第497章 祿山條件第144章 拜見太子第343章 渡河阻擊(下)第139章 絕嶺屠鷹(下)第461章 以彼之道(中)第180章 如畫當壚第507章 三個條件第144章 拜見太子第340章 再立規矩第330章 流水有意第44章 雪夜幽夢第201章 亂點鴛鴦第298章 攜美遊莊(下)第150章 韓國夫人第530章 太后珍珠第140章 我兒何在第452章 重組千牛第420章 意外訪客第138章 絕嶺屠鷹(中)第542章 入城洛陽第699章 西線備戰第180章 如畫當壚第412章 停戰協議第249章 怛城決戰(下)第553章 河北大遷(上)第413章 太祖上皇第284章 朝會之爭上第412章 停戰協議第257章 入城風波(上)第369章 攔截河東第140章 我兒何在第312章 賣官之案(上)第435章 皇莊驚魂(下)第212章 欽差大臣第97章 慶王李琮第352章 太真蒙難第499章 贊普消息第423章 迎戰安賊(上)第236章 攻取石國(下)第255章 明珠相親第366章 飛援潼關第516章 以勢迫人第142章 冤家路窄第285章 朝會之爭(中)第619章 勇烈不足第659章 攻心爲上第528章 禍水南來第387章 張掖驚魂第209章 明月探監第593章 猙獰初露第546章 野心之將第252章 貨幣之謀第601章 血戰相州(五)第253章 迴歸正身第81章 燙手差事第438章 形勢突變第327章 夫妻夜話第99章 武舉考試第529章 謀事在人第301章 絕不甘心第591章 雪夜殺人(上)第146章 誰是兇手
第335章 帝國公主(下)第429章 一石擊波第92章 除夕之夜(下)第126章 軍旅嬌娘第642章 上黨戰役(四)第13章 內室密談第272章 棣王李琰五十五章 獨孤相親下第699章 西線備戰第127章 龍駒仙島第346章 李豫之憂第627章 安祿之癖第二百二十二章 出發前夕第293章 利令智昏第277章 再遇花花第409章 圍城之戰(中)第645章 上黨戰役(七)第350章 五條策略第580章 事態蔓延第96章 家中遇盜第603章 撤兵河東第174章 天山春獵(下)第197章 氣吞萬里第590章 緊急求援第319章 危機初現第511章 風及南北第51章 大殿封賞(下)第663章 灞上軍營第572章 獵鷹行動第554章 河北大遷(下)第571章 破解秘密第295章 解決災情第172章 兩胡相爭第296章 翁婿會面第413章 太祖上皇第485章 敵蹤初現第638章 貴妃消息第651章 帥帳藏嬌第497章 祿山條件第144章 拜見太子第343章 渡河阻擊(下)第139章 絕嶺屠鷹(下)第461章 以彼之道(中)第180章 如畫當壚第507章 三個條件第144章 拜見太子第340章 再立規矩第330章 流水有意第44章 雪夜幽夢第201章 亂點鴛鴦第298章 攜美遊莊(下)第150章 韓國夫人第530章 太后珍珠第140章 我兒何在第452章 重組千牛第420章 意外訪客第138章 絕嶺屠鷹(中)第542章 入城洛陽第699章 西線備戰第180章 如畫當壚第412章 停戰協議第249章 怛城決戰(下)第553章 河北大遷(上)第413章 太祖上皇第284章 朝會之爭上第412章 停戰協議第257章 入城風波(上)第369章 攔截河東第140章 我兒何在第312章 賣官之案(上)第435章 皇莊驚魂(下)第212章 欽差大臣第97章 慶王李琮第352章 太真蒙難第499章 贊普消息第423章 迎戰安賊(上)第236章 攻取石國(下)第255章 明珠相親第366章 飛援潼關第516章 以勢迫人第142章 冤家路窄第285章 朝會之爭(中)第619章 勇烈不足第659章 攻心爲上第528章 禍水南來第387章 張掖驚魂第209章 明月探監第593章 猙獰初露第546章 野心之將第252章 貨幣之謀第601章 血戰相州(五)第253章 迴歸正身第81章 燙手差事第438章 形勢突變第327章 夫妻夜話第99章 武舉考試第529章 謀事在人第301章 絕不甘心第591章 雪夜殺人(上)第146章 誰是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