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一家不生 全村做牢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漢人千年以來只遵循一條出人頭地之路,那便是走科舉之道。有明以來,“文貴武賤”思想越發深入人心,以致於考秀才,當舉人,中進士再做官成了漢人百姓唯一望子成龍的途徑。富人家的子弟還好些,真是走不了科舉之路也另有謀生手段,而窮人家的孩子想出人頭地,只能是讀書考科舉,要不然只能和父母一樣繼續貧窮下去。

每一個家境貧寒的讀書人背後都有一段難以言說的血淚,省吃儉用的父母、含辛茹苦的寡母...

科舉給了漢人讀書人晉身之階,改變命運的機會。若讀書人沒有入仕晉身之階,結果便是對前途絕望,從而造朝廷的反(如黃巢、洪秀全等),或轉投異族圖謀心中抱負(如張元、范文程、寧完我等)

清廷入關之前,便有大量漢奸文人爲其出謀畫策,入關當年,范文程便上疏多爾袞請立開大清科舉,並將科舉取士定爲大清國策,以此籠攏漢族士紳,讓他們轉而自己放棄明朝,從而效忠大清。

多爾袞深以爲然,欣然採納,順治三年即在京會試舉人,此舉令得北中國迅速安定下來。大量本不甘當亡國奴的讀書人在發現清朝不僅不是不重視儒家聖教的異族王朝,反而和明朝一樣給予他們晉身做官機會,於是,在聖人聖教大旗下,大量讀書人重新拿起書本埋頭於滿清朝廷的科舉考試之中。那刻,他們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在新政權立足,而不是想着我是漢人,這朝廷卻是胡人。

此後,清軍南下每攻一省,哪怕只佔幾府,都會在局面稍稍安定之後舉行科舉,且大開恩試,以此穩定地方人心,減輕佔領區士紳反抗。廣東這邊若不是太平軍異軍突起,只怕此刻廣東鄉試早已舉行,洪承疇之子洪士銘南下廣東所爲就是廣東鄉試事。

可以預見,在讀書人只有科舉晉身做官改變命運的一條路前提下,清朝的廣東鄉試一開,大量因爲戰亂失去晉身之階的廣東士子恐怕對大清的科舉定是趨之若鶩。便是那些仍心懷故明的只怕也要動搖,畢竟清廷已經入關十多年,且擁有大半個中國,反之明朝卻是日落西山,苟延殘喘。兩相對照,讀書人便再有骨氣,也不能不爲自己前途和家族利益考慮。

“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爲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

在詢問洪士銘清廷廣東鄉試細節時,對方說了這麼一句。周士相聽後默然,誠然,打天下時爲了迅速控制局面,阻嚇漢人反抗,清軍只用屠刀;治天下時卻要改用爭奪民心這個辦法,否則屠刀再鋒利,面對風起雲涌,前赴後繼的“反清復明”運動,清廷總有搬石頭砸自己腳的那一天。

所謂漢人的民心,向來只是那些士紳之民心,無權無勢的貧苦百姓從來不是民心的代表,他們習慣了士紳爲他們代言。因此只要抓住士紳這個漢族的精英階層,不論是誰都能贏得民心。而士紳之基礎便是讀書人,有功名的讀書人。

孫可望當年率大軍西入滇後也開了科舉,此舉同樣使得雲南民心大定,讀書人紛紛參加大西軍的科舉,而不去問大西軍是否是流賊,大明的朝廷又在哪裡。

武人有奶就是娘,誰給我飯吃、肉吃,我便爲誰賣命;文人便是誰開科舉讓我考試,讓我能有官做,或是有希望做官,我便效忠於誰。

文武非殊途,實一體也!

學得文武藝,售予帝王家。既然大明朝這個買主不在,那當然要投大清這個新買主,否則何以對得起自己的寒窗苦讀,何以對得起家中父母妻兒!

當初的周士相,同樣也是如此,他纔不去理會什麼明清不明清,什麼華夷不華夷,誰能讓他參加科舉,誰能改變他的地位,誰能讓他的日子過得更好,他便做誰的官。

倘新會沒有發生那樣的變故,這刻的周士相,或許正在廣東貢院門口翹首看榜,一個名字一個名字找去,帶着父母妻兒的期望,帶着十分的希望,帶着對未來的憧憬...

“聖朝特旨試賢良,一隊夷齊下首陽,家裡安排新雀帽,腹中打點舊文章。”正是那些參加滿清科舉漢族士子最好的寫照。

哪怕再輕視那些科舉上來的官員,再鄙視他們的無能,周士相也決定開科舉,不是他心血來潮,而是早在新會時就有過籌謀,不過當初太平軍困守孤城,隨時都會覆亡,開科舉自然是癡人說夢的事。眼下太平軍實際據有三府數十縣之地,且名義上擁有廣東最高行政衙門布政使司,科舉當然可以開,這不僅是和清廷爭奪民心的重要手段,也是太平軍發展的一劑良方!

入鄉隨俗,現在是17世紀,是明清易鼎之時,也是科舉興盛之時,周士相不可能取消人心所向的科舉,改以開辦各式學校,剝奪讀書人通過科舉晉身做官這唯一途徑。這舉措太過超前,前進一小步是發展,跨上一大步卻是要蛋疼的。即便幾百年後,不同樣也有高考和公務員考試,雖形式變了太多,可本質不同樣也是科舉取士。相比注重血緣的世卿世襲制、注重空洞品德的察舉制、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度可以爲平民百姓提供了性價比最好的參政議政機制,且更爲公平、公正和公開。

前世所言科舉之害,多集矢於八股禁錮思想。其實,但凡要公平,就需標準化;但凡標準化,形式上的嚴謹必無可避免。從明朝立國之初到明亡以來的官場表現看,科舉絕非真正之害,也不在於其禁錮讀書人思想,而在於讀書人所學的聖人學問實是不合時代,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而矣。

口中所言非心中所信,更非足下所行,封建科舉批量生產出來的不是什麼書呆子,而是一大批精於算計的僞君子。

書呆子纔有氣節!

周士相不能不開科舉,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擋人做官不同樣也如殺人父母麼。

周士相要開科舉,此舉並非僅僅作爲籠絡廣東讀書人的手段,如唐太宗所言“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那般。“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每個讀書人心中的夢想,周士相絕不能讓自己和太平軍成爲讀書人夢想的敵人,所以他必須要開科舉。前世晚清取消科舉,結果短短數年“我大清”便吃了藥丸咯屁,這教訓可是深刻的很,也諷剌的很。

在沒有培養出自己的新軍功集團和新文官集團前,改革科舉或是廢除科舉,便是自毀根基,是自決天下讀書人、自棄民心的愚蠢之舉。太平軍必須得到讀書人的效忠,所以周士相必須要開科舉。

開科舉,是周士相對這個時代的妥協;務實,則是周士相對這個時代的創新。完全裁撤舊有的八股並不現實,畢竟現在的讀書人全部都是八股教育出來的,一下改用新考題這些人肯定無法適應,而要等那些從七歲開始就接受新八舊二教材的孩童成長起來,耗時又太久,周士相等不起,便只能中庸。

興辦廣東大學堂,推行新式教育和舉辦廣東鄉試同時進行,周士相要宋襄公在八月底組織廣東鄉試事,錄取上來的士子先全部到廣東大學堂進修一年,爾後再按成績高下、實事能力給予官職。

在前往肇慶會見凌海將軍陳奇策和鎮國將軍朱統前,周士相又命布政使司以法律條文形式頒佈一個命令,即鼓勵治下百姓多生育,且生女者有獎勵,此條例稱之爲《廣東計劃生育條例》。

該條例明確規定夫妻必須多生育子女,最低要求生育三胎,低於三胎者須承擔比其他戶多出兩成的田賦。高過三胎者,每多一胎都享受相應田賦減免,換言之,生的越多,該戶享受的好處便越多,甚至於不僅不用向官府交納賦稅,還可從官府得到物質獎勵。除此外,戰爭紅利也以人頭分放,便是纔出生一天的嬰兒也可享受太平軍的戰爭紅利。

多生孩子多種田,多生孩子多養豬....一系列口號和標語從軍帥府一條條的散播出去,結果幾個月後,有些鄉村竟然出現“一家不生,全村做牢”這種荒唐可笑的標語出來。

部下們對於興平伯爺不忙大事,反而連着幾天窩在屋中搞計劃生育,寫些讓人覺得可笑的標語大是不解,生孩子是夫妻的事,外人哪能操得了這個心,人家生幾個是人家的事,伯爺是不是管得太寬了些。

對此,周士相對部下們如此解釋道,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煌漢之中國,而漢族即是指輝煌的漢族人。滿洲率八旗之兵入山海關定鼎北京那日,便是我煌漢人種亡國之大日也!滿州對我煌漢大加屠戮,使我人口直線下降,而人口是煌漢之基幹,沒有了人口,我煌漢一族何以居中國,又何以世代繁榮下去。故本伯出臺計劃生育條例,便是要我煌漢一族多生多育,從而有足夠的人口實力抵禦任何外族對我國之進攻,以足夠人口實力穩居中國,不慮再有亡國滅種之日。

.........

實在是不好每天註明更新時間,因爲我沒有存稿,都是現碼現傳,無法確定下一節更新時間,只能確定每天都有5000字以下更新。(未完待續。)

第七百一十五章 屠吉安第二百二十九章 頹喪第二百五十章 繳獲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清不會亡第六百六十二章 內閣 女婿 皇子第634章 賊秀才不過第2個李定國第八百六十二章 改了滿名你還是漢人第七百五十八章 金陵 六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保衛開封第286章 滿洲大兵第八百一十五章 殺豬傳統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滿門抄斬 靖海侯第九百三十二章 皇上太年輕第九百八十章 真正的脊樑第三百四十八章 帝國主義第九百四十五章 他們是大清的兵第二百七十一章 讓他們告去第五百七十五章 點驗首級第六百六十四章 我還像個秀才嗎?第一百五十九章 役使第二百零三章 炸營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雲南整編 夔東請鎮永曆番外言 可不訂第六百九十二章 想做皇帝的女性?呸!第629章 大軍何日北上第五百一十八章 我要參加太平軍第二十六章 鎮壓第七百七十六章 安慶羣英會第七百八十六章 還都 親王 公主第七百九十六章 千里大逃奔第三百三十七章 錦衣親軍第七百五十五章 金陵 三第一千四十章 漢人香第一千五十六章 西班牙 紅毛鬼第五百五十五章 不是陰謀是陽謀第一千四十章 漢人香第八百八十四章 賊秀才兵臨城下第五百六十三章 寧殺錯 不放過第一千一十四章 賊秀才定會要朕的命第九百零八章 梅花山 可不訂第四百八十五章 一家不生 全村做牢第四百一十章 建鄉設村第八百二十八章 共飲長江水第七百二十九章 怎的連官兵也殺了!第三百七十七章 平南王的後事第二百三十六章 決戰 六第九百二十八章 奏銷大案第九百六十二章 一家一家的抄第一千八十七章 目無王法第八百八十五章 滿兵如牛馬第三百六十七章 大明兵進城了!第七百七十二章 太后,江寧丟了!第九百六十四章 瞎子李逛青樓今天無更第一百零九章 前例第三百八十章 就是這個車輪第三百八十一章 清丁查戶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朝人制朝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兩宮太后第七百五十九章 金陵 七第二百一十二章 廣州第三百四十六章 韃靼人會幫忙的第六十九章 總旗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郝搖旗北上第六十五章 公文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清軍和關寧軍哪個強?第一千三十一章 迫在眉睫第二百六十五章 前山寨第619章 總督大喜!第九百三十三章 盛京八旗入關第五百零一章 昆明告急 肇慶軍議第四百七十章 皇上,出大事了!第八百六十三章 斬將奪旗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渡河第六百七十四章 明人欺我百年第九百三十七章 兩虎相爭 大清得利第五百零一章 昆明告急 肇慶軍議第一百零九章 前例第四百零一章 錢不是問題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法西斯的幽靈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布木布泰留給瞎子第七百七十四章 紫氣東來第一百四十四章 報仇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進三江口第三百五十章 鬼老天第五百零八章 陣斬馬雄第295章 洪承疇的公子第一千四十七章 雷鋒震虜第二百四十八章 讓城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要明白,如何去復仇!第五百一十九章 割辮殺韃第二百三十六章 決戰 六第五百五十六章 線國安大軍突進第九百五十八章 太后家也要清第一百七十章 攻守 九今天請假,明天開始努力更新第六百六十一章 天下軍民聽誰的第八十四章 選擇第三百八十七章 你的人太不懂事第八百五十八章 滿韃無人
第七百一十五章 屠吉安第二百二十九章 頹喪第二百五十章 繳獲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清不會亡第六百六十二章 內閣 女婿 皇子第634章 賊秀才不過第2個李定國第八百六十二章 改了滿名你還是漢人第七百五十八章 金陵 六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保衛開封第286章 滿洲大兵第八百一十五章 殺豬傳統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滿門抄斬 靖海侯第九百三十二章 皇上太年輕第九百八十章 真正的脊樑第三百四十八章 帝國主義第九百四十五章 他們是大清的兵第二百七十一章 讓他們告去第五百七十五章 點驗首級第六百六十四章 我還像個秀才嗎?第一百五十九章 役使第二百零三章 炸營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雲南整編 夔東請鎮永曆番外言 可不訂第六百九十二章 想做皇帝的女性?呸!第629章 大軍何日北上第五百一十八章 我要參加太平軍第二十六章 鎮壓第七百七十六章 安慶羣英會第七百八十六章 還都 親王 公主第七百九十六章 千里大逃奔第三百三十七章 錦衣親軍第七百五十五章 金陵 三第一千四十章 漢人香第一千五十六章 西班牙 紅毛鬼第五百五十五章 不是陰謀是陽謀第一千四十章 漢人香第八百八十四章 賊秀才兵臨城下第五百六十三章 寧殺錯 不放過第一千一十四章 賊秀才定會要朕的命第九百零八章 梅花山 可不訂第四百八十五章 一家不生 全村做牢第四百一十章 建鄉設村第八百二十八章 共飲長江水第七百二十九章 怎的連官兵也殺了!第三百七十七章 平南王的後事第二百三十六章 決戰 六第九百二十八章 奏銷大案第九百六十二章 一家一家的抄第一千八十七章 目無王法第八百八十五章 滿兵如牛馬第三百六十七章 大明兵進城了!第七百七十二章 太后,江寧丟了!第九百六十四章 瞎子李逛青樓今天無更第一百零九章 前例第三百八十章 就是這個車輪第三百八十一章 清丁查戶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朝人制朝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兩宮太后第七百五十九章 金陵 七第二百一十二章 廣州第三百四十六章 韃靼人會幫忙的第六十九章 總旗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郝搖旗北上第六十五章 公文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清軍和關寧軍哪個強?第一千三十一章 迫在眉睫第二百六十五章 前山寨第619章 總督大喜!第九百三十三章 盛京八旗入關第五百零一章 昆明告急 肇慶軍議第四百七十章 皇上,出大事了!第八百六十三章 斬將奪旗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渡河第六百七十四章 明人欺我百年第九百三十七章 兩虎相爭 大清得利第五百零一章 昆明告急 肇慶軍議第一百零九章 前例第四百零一章 錢不是問題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法西斯的幽靈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布木布泰留給瞎子第七百七十四章 紫氣東來第一百四十四章 報仇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進三江口第三百五十章 鬼老天第五百零八章 陣斬馬雄第295章 洪承疇的公子第一千四十七章 雷鋒震虜第二百四十八章 讓城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要明白,如何去復仇!第五百一十九章 割辮殺韃第二百三十六章 決戰 六第五百五十六章 線國安大軍突進第九百五十八章 太后家也要清第一百七十章 攻守 九今天請假,明天開始努力更新第六百六十一章 天下軍民聽誰的第八十四章 選擇第三百八十七章 你的人太不懂事第八百五十八章 滿韃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