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皇朝末日

六月二十七日,“豹”號炮艦進入阿加迪爾港。

在此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國外長伯恩斯托夫向法國遞交了外交照會,要求法國分割一部分非洲的殖民地,補償給德意志第二帝國。因爲法國沒有做出正面答覆,所以德皇沒有終止海軍的行動。

“豹”號炮艦佔領阿加迪爾港,等於捅了馬蜂窩。

反應最強烈的不是法國,而是與摩洛哥事件沒有直接關係的英國。

六月二十八日,英國外長在下議院明確表示,德意志第二帝國佔領阿加迪爾港,已經對英國船隻在大西洋上的自由航行構成了威脅,也是在挑釁英國在北非地區的主導地位,對英國的國家利益與安全構成了直接威脅。

次日,英國正式照會德意志第二帝國,要求“豹”號炮艦立即離開阿加迪爾港。

德皇沒有理會英國,也沒有給馮承乾發報,讓“皇太子”號返回威廉港。

六月三十日,“皇太子”號在葡萄牙外海與兩艘巡洋艦會合後繼續南下,在七月一日到達阿加迪爾港。

雖然兵力並不多,但是足夠佔領這座小港了。

只是,危機剛剛開始。

七月三日,英國下議員批准了首相勞合-喬治提交的行動方案,派遣以“海王”號戰列艦爲首的海峽艦隊前往直布羅陀,與以“前衛”號戰列艦爲首的地中海艦隊會合,執行封鎖摩洛哥的任務。

英國海軍名義上是在阻止事態惡化,實際上是在對付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那支艦隊。

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艦隊太弱小了。

當時,馮承乾手裡只有一艘老式戰列艦、兩艘巡洋艦與一艘炮艦,而英國出動了四艘新式戰列艦、六艘巡洋艦與十餘艘小型艦艇。真要打起來,進入阿加迪爾港的帝國艦隊佔不到半點便宜。

只是,馮承乾並沒退縮。

七月四日,馮承乾給帝國海軍參謀長霍爾岑多夫,以及留守海軍部的威廉皇儲發了一封電報,要求帝國海軍立即進入戰爭狀態,所有戰艦返回威廉港,點燃鍋爐,以便立即出港作戰。

同一天,施利芬對外宣稱,帝國陸軍將舉行一場大規模軍事演習。

一時之間,歐陸上空戰雲密佈。

雖然在海洋戰場上,帝國海軍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真要打起來,就算不會被英國皇家海軍全殲,也會遭到重創,至少會失去出海作戰的能力,但是在陸地戰場上,帝國陸軍的優勢極爲明顯。

到七月十日,帝國陸軍已經在西部地區集結了六十個常備師。

戰線對面,法國陸軍集結的部隊還不到三十個師,而且只有三分之二滿員,動員工作要到七月底才能見到效果。到那個時候,帝國陸軍動員的就不是六十個師,而是一百二十個齊裝滿員的步兵師了。

問題是,這場戰爭打得起來嗎?

雖然德意志第二帝國、英國與法國的態度都極爲強硬,但是三個國家都無法忽視一個極爲重要的問題,即國內經濟都不夠景氣,財政收入遠不如前幾年,根本沒有打一場大規模戰爭的資本。

顯然,雙方在比拼意志力,看誰能堅持到最後。

七月十九日,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親自前往下議員,向議會解釋英國在摩洛哥問題上的基本立場,首次直接提出,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摩洛哥採取的軍事行動,已經嚴重威脅到了英國的海上霸權,爲了維護英國的國家利益,將在必要的時候通過一場戰爭消除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潛在威脅。

這場演說,被很多人看成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伏筆。

勞合-喬治的演說,也是英德關係的重大轉折點。如果說在此之前,英德還維持着表面上的友好關係,那麼在此之後,英德就徹底決裂,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爲了英國眼中最具威脅的潛在敵對國家。

英國首相的強硬立場,並沒有產生正面效果。

七月二十一日,德皇在波茨坦皇宮接見了摩洛家革命委員會代表,表示德意志第二帝國將竭力保證摩洛哥的獨立地位。第二天,德皇給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發去電報,重點闡述了帝國的立場,並且希望奧匈帝國能夠履行秘密同盟條約,在帝國與法國開戰之後出兵攻打法國。

雖然奧皇沒有做出正面答覆,但是德皇也沒有指望得到實質性支持。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與英國都不肯妥協的情況下,壓力全部集中到了法國身上,即法國不肯讓步,戰爭就會爆發。

法國能夠從這場戰爭中獲得好處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不管這場戰爭的結果如何,有兩點可以肯定。一是法國就算完全佔領了摩洛哥,其戰略價值也不夠明顯,因爲法國在地中海與大西洋方向上並不缺乏港口,而且英國絕不容許另外一個國家扼守直布羅陀海峽。二是大戰真的打起來,戰火肯定會在法國的領土上燃燒,遭到荼毒的不是英國,而是法國。

明白這兩點,也就看得出,法國別想在戰爭中牟利。

那麼,適當的妥協,成爲法國的最佳選擇。

七月二十四日,法國駐德大使向帝國外長伯恩斯托夫遞交了外交照會,表明法國願意在殖民地補償問題上與帝國進行談判。

顯然,這正是德皇想要達到的目的。

只要法國肯服軟,就算沒有割讓多少殖民地,也足以確保帝國的顏面,從而鞏固帝國在歐陸上的強權地位。

做爲談判的先決條件,德意志第二帝國將從阿加迪爾港撤走,只留下“豹”號炮艦保護當地的德國商人。陸地上,帝國陸軍的演習將在七月三十一日結束,並且把法德邊境線上的駐軍減少到危機爆發前的水準,法國則承諾不進行軍事動員,駐守邊境的部隊將整體後撤五公里。

八月一日,德法雙邊談判正式在波恩開始。

這一天,馮承乾也回到了柏林。

雖然談判持續了好幾個月,要到一九一二年二月份纔會結束,但是談判的基調在開始前就已確定了下來。法國肯定得割讓一部分殖民地,帝國想要獲得較爲富庶的地方,而法國肯定只想割讓一些貧瘠的殖民地。

當時,德皇全盤採納了馮承乾的建議,即明確一個核心。

這個核心就是:法國必須把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割讓給德意志第二帝國,再爭取獲得越南、柬埔寨、老撾等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如果無法實現後者,則要求法國割讓一塊西非地區的殖民地。

馮承乾的目的很簡單:建立一條繞過直布羅陀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前往遠東的航線。

只要有了這條航線,準確的說是在航線上有足夠的支承點,就能增強帝國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與控制力。如果大戰在幾年之後爆發,那麼英國就不得不花費更大的力氣,消除帝國在遠東地區構成的威脅,從而削弱英國在北大西洋上的軍事存在,爲帝國海軍創造以少勝多的機會。

德皇極有戰略眼光,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就毫無保留的支持馮承乾。

當然,談判進行得並不輕鬆。如果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堅持要求法國割讓臺灣,談判也持續不了這麼久。

也就在德法進行談判的時候,遠東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大清宣統皇帝宣佈退位,延續了兩百多年的大清皇朝終歸滅亡。

大清滅亡,並不表示這個古老的東方國都的苦難就結束了。

這場變革的過程,也與馮承乾的預測截然不同。

雖然在此之前,大清國內爆發了數十次反帝起義,但是都不成氣候,真正把大清送入墳墓的不是革命者,而是大清培養的新軍。逼迫宣統皇帝退位的,正是甲午戰爭中嶄露頭角的袁世凱。

只是,好景不長。

不到一個月,一九一二零初,袁世凱就在準備登基稱帝的前一日,遭到一名民主革命黨人刺殺。

三天後,袁世凱不治身亡。

這下,中國完全亂了套。

頂替袁世凱的是江西軍閥段祺瑞,因爲受革命黨威脅,段祺瑞沒有稱帝,宣稱自己是大民國大總統,承諾推行民主政治。

可惜的是,段祺瑞不但不是革命黨人,也沒有袁世凱那樣的威信。

僅僅一個月不到,剛剛誕生的大民國就爆發了內戰,各地軍閥紛紛成立地方政權,中央政府形同虛設。

當時,至少有十多個有實力的軍閥,還有數不清的小軍閥。

在任何地方,只要手裡有槍,就能成立政府,而且拒不聽從中央政府的命令,只是在名義上隸屬於中央政府。

軍閥割據必然導致大規模戰亂。

帝國遠東事務大臣里希特霍芬男爵在二月底發來消息,重點提到了山東軍閥的問題,張廣建、周自齊、張懷藝、張樹元、田中玉、鄭士琦、張宗昌等人都有一定的潛力,只是都不足以依託。

這個時候,德法已經簽署了條約,法國答應割讓臺灣、以及法屬剛果的一部分。

在摩洛哥危機過去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終於把目光轉向了遠東,開始密切關注那個風起雲涌的國度。

;

第558章 由攻轉守第265章 殊途同歸第5章 明爭暗鬥第79章 直擊要害第412章 勞師遠征第147章 積極主動第239章 天生缺陷第6章 整裝待發第412章 勞師遠征第234章 強大的外表第319章 別無選擇第85章 嘎然而止第153章 求生的本能第51章 攻守同盟第111章 突防第76章 將星登場第382章 坐以待斃第10章 無妄之災第27章 底牌第139章 戰略方向第24章 航母熱潮第125章 參戰前談判第206章 閃擊戰第604章 援助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622章 價值第278章 勢均力敵第131章 美國參戰第62章 勝負未定第56章 機遇與風險第22章 只缺艦隊第204章 中東戰爭第219章 陰差陽錯第351章 頑抗到底第156章 歐戰烽煙第110章 空中支援第114章 波濤再起第176章 重頭戲第345章 下一個目標第235章 棋逢對手第144章 大老闆第609章 國防部第242章 血的代價第438章 聲東擊西第144章 大老闆第69章 恩仇第563章 兩手準備第145章 傾斜的天平第43章 出頭鳥第620章 現代海軍之父第88章 最後的攻擊第257章 關鍵島嶼第73章 戰機第363章 質量缺陷第553章 衆口紛紜第222章 再攀新高峰第251章 偃旗息鼓第154章 結局已定第212章 出動第128章 臨時政府第172章 警戒艦第76章 將星登場第120章 以小搏大第343章 惡仗第141章 秘密行動第168章 拋磚引玉第64章 關鍵情報第54章 最後的和平第19章 逃亡之路第110章 空中支援第459章 強攻第95章 偶然遭遇第67章 打就打第205章 戰爭需求第237章 反客爲主第466章 蜂擁而來第62章 勝負未定第473章 全體出動第195章 科技進步第41章 如釋重負第348章 非常戰術第34章 戰爭之門第349章 倒下的巨人第421章 勢均力敵第145章 搜尋第130章 戰場外的任務第205章 謹慎應戰第575章 向東推進第37章 看熱鬧第161章 勝利第15章 生命的價值第106章 積極應對第47章 風波不歇第150章 拷問第63章 火藥桶第48章 天上掉餡餅第227章 常規軍備第327章 死戰到底第85章 陣營第199章 輕敵大意
第558章 由攻轉守第265章 殊途同歸第5章 明爭暗鬥第79章 直擊要害第412章 勞師遠征第147章 積極主動第239章 天生缺陷第6章 整裝待發第412章 勞師遠征第234章 強大的外表第319章 別無選擇第85章 嘎然而止第153章 求生的本能第51章 攻守同盟第111章 突防第76章 將星登場第382章 坐以待斃第10章 無妄之災第27章 底牌第139章 戰略方向第24章 航母熱潮第125章 參戰前談判第206章 閃擊戰第604章 援助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622章 價值第278章 勢均力敵第131章 美國參戰第62章 勝負未定第56章 機遇與風險第22章 只缺艦隊第204章 中東戰爭第219章 陰差陽錯第351章 頑抗到底第156章 歐戰烽煙第110章 空中支援第114章 波濤再起第176章 重頭戲第345章 下一個目標第235章 棋逢對手第144章 大老闆第609章 國防部第242章 血的代價第438章 聲東擊西第144章 大老闆第69章 恩仇第563章 兩手準備第145章 傾斜的天平第43章 出頭鳥第620章 現代海軍之父第88章 最後的攻擊第257章 關鍵島嶼第73章 戰機第363章 質量缺陷第553章 衆口紛紜第222章 再攀新高峰第251章 偃旗息鼓第154章 結局已定第212章 出動第128章 臨時政府第172章 警戒艦第76章 將星登場第120章 以小搏大第343章 惡仗第141章 秘密行動第168章 拋磚引玉第64章 關鍵情報第54章 最後的和平第19章 逃亡之路第110章 空中支援第459章 強攻第95章 偶然遭遇第67章 打就打第205章 戰爭需求第237章 反客爲主第466章 蜂擁而來第62章 勝負未定第473章 全體出動第195章 科技進步第41章 如釋重負第348章 非常戰術第34章 戰爭之門第349章 倒下的巨人第421章 勢均力敵第145章 搜尋第130章 戰場外的任務第205章 謹慎應戰第575章 向東推進第37章 看熱鬧第161章 勝利第15章 生命的價值第106章 積極應對第47章 風波不歇第150章 拷問第63章 火藥桶第48章 天上掉餡餅第227章 常規軍備第327章 死戰到底第85章 陣營第199章 輕敵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