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載譽而歸

數日之後,謠言就傳開了。帝國海軍的“威廉大帝”號與剛剛建成的“威廉皇儲”號已經離開威廉港,正全速趕往遠東地區。此外,俄國沙皇也下令調動遠東地區的軍隊,正在整軍備戰。雖然法國在遠東地區的軍事實力並不強大,但是也非常積極,一支艦隊正北上與德意志第二帝國遠東艦隊會合。

五月十日,伊藤博文召開秘密會議。

面對俄法德聯合干預,伊藤博文幾乎束手無策。雖然日本剛剛取得了勝利,但是與列強相比,日本的軍事實力依然薄弱。真要打起來,日本別說佔到便宜,不被列強攻入本土就算好的了。

當然,也有不信邪的。

在馮承乾提出讓日本歸還遼東半島、威海衛與臺灣島之後,日本海軍中的部分將領就提出主動攻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遠東艦隊,把威脅扼殺在萌芽狀態,使德意志第二帝國喪失干預遠東局勢的能力。

只是,伊藤博文非常理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佑亨也非常理智。

日本聯合艦隊能在大東溝海戰中取勝,純屬僥倖,如果北洋艦隊的素質再高一點,結果將截然不同。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不是大清,帝國遠東艦隊也不是北洋艦隊,哪怕只有一艘主力艦,也有足夠的威脅。隨着謠言傳出,特別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大艦隊正在趕來,伊東佑亨更是毫無把握。

要知道,與“威廉大帝”號、“威廉皇儲”號相比,日本海軍的戰艦都顯落後。

按照伊東佑亨的估計,這兩艘速度奇快的主力艦就能幹掉日本聯合艦隊,而日本聯合艦隊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

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德意志第二帝國,還有俄國與法國。

就算法國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也不能低估俄國。要知道,俄國不但有一支強大的太平洋艦隊,在遠東地區還有數十萬陸軍。可以說,俄國纔是真正的威脅,而且俄國也是最大的獲益者。

這樣一來,真打的話,關鍵在地面戰場上。

說得簡單一些,就算日本聯合艦隊擊敗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遠東艦隊,打垮了俄國的太平洋艦隊,也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因爲強大的俄國陸軍能輕而易舉的擊敗日本陸軍,把日軍趕出亞洲大陸。

按照伊東佑亨的判斷,真打起來,日本連朝鮮都守不住。

秘密會議開了幾個小時,在爭取到了大多數內閣成員的支持之後,伊藤博文做出了最後的決定。

五月十二日,伊藤博文正式照會俄法德全權大臣,表示願意歸還遼東半島、臺灣島與威海衛,只是大清必須出七千萬兩白銀的贖金,而不是馮承乾代表德意志第二帝國提出的五千萬兩。

事實上,馮承乾沒有指望日本只要五千萬兩白銀。

與俄法全權大臣緊急磋商後,馮承乾接受了伊藤博文的要求,只是提出,得由大清把遼東半島、臺灣島與山東半島租借給俄法德三國的租金來償還,而不是由大清直接償還,期限爲二十年。

壓服了日本,剩下的就好辦了。

受俄法委託,馮承乾以三國聯合代表身份,在五月十五日去了北京,正式向李鴻章提出租借遼東半島、山東半島與臺灣島。

李鴻章會反對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雖然李鴻章有點不大情願,認爲租借給俄法德三國,與被割讓給日本無異,但是馮承乾明確提到,租借的土地在名義上依然屬於大清,可以保全大清的面子,而且就算大清不肯出租,俄法德也會出兵佔領。

顯然,主導權不在李鴻章手上。

五月二十五日,在經過十天談判之後,李鴻章與馮承乾等俄法的全權大臣簽署了《北京秘約》,規定大清把遼東半島租借給俄國、把山東半島租借給德意志第二帝國、把臺灣島租借給法國,用俄法德支付的租金,分二十年償還給日本,俄法德在租借地區內享有行政管轄權與外交赦免權。

馮承乾知道,他熟知的歷史就此發生改變。

沒有臺灣,日本還會是後來那個日本嗎?提前控制了山東半島,德意志第二帝國在遠東的實力大幅度增強。

只有一點可以肯定,日俄這下結仇了。

雖然馮承乾表現得更加積極,後期主要是他在活動,但是最先採取行動,積極聯繫列強的是俄國,而且俄國得到的好處也最多。不管怎麼說,日本沒有打算侵佔山東半島,因此大清把山東半島租借給德意志第二帝國,並沒讓日本受到損失。至於臺灣,還是一個非常落後的地區,重要性遠不如遼東半島。

可以想像,日本在拿到三億七千萬兩白銀的賠款之後,肯定會把俄國當成頭號敵人。

到此,馮承乾在遠東的事情也算有了一個了結。

回國述職之前,馮承乾電請德皇,任命里希特霍芬男爵爲帝國遠東事務大臣,全權處理遠東事務,並且又提爾皮茨少將繼續擔任帝國遠東艦隊司令,負責帝國在遠東與西太平洋地區的勘探活動。

拿到任命書之後,馮承乾才搭乘郵輪返回帝國。

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德皇一直給他留着帝國海軍戰爭大臣的位置,在他去遠東任職期間只任命了一位副臣。

一八九五年七月十五日,馮承乾回到柏林,繼續擔任帝國海軍戰爭大臣。

雖然大清與日本的戰爭遠在萬里之外,但是造成的影響在歐洲都能感覺到,特別是黃海海戰帶來的啓示。

回來後不久,馮承乾就收到消息,費希爾受到英國皇家海軍重用。

雖然很多人都覺得奇怪,因爲費希爾還不到五十五歲,在將星如雲的英國皇家海軍中根本排不上號,讓他擔任第一海務大臣,着實年輕了一些,但是馮承乾並不覺得奇怪,因爲大東溝海戰,已經證明了費希爾的理論,即擁有速度優勢的主力艦在海戰中有主動權,能輕易壓制速度較慢的對手。

果真如此嗎?

馮承乾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即速度很重要,卻不是唯一,只有性能均衡的戰艦才能在海戰中獲得優勢。

最直接的證據就是,雖然日本聯合艦隊佔盡優勢,卻沒能擊沉北洋艦隊主力艦,反而多艘主力艦遭到重創。要不是北洋艦隊素質低下,而且沒有合理使用彈藥,日本聯合艦隊被擊敗也不是不可能。

在費希爾的堅持下,英國皇家海軍開始建造快速戰艦。

馮承乾沒有跟風,因爲他知道,所謂的“快速戰艦”很快就會被淘汰,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必要在這上面花費金錢。

年底,馮承乾向德皇提交了修改後的造艦計劃。

在他規劃的帝國第一個五年造艦計劃中,已有三艘開工,還有兩艘將在一八九六年與一八九七年建造。雖然這兩艘戰艦的設計工作都已啓動,其中代號“F”、即在一八九六年建造的那艘已經完成了設計,只等帝國政府撥款,但是馮承乾仍然決定推到重來,在一八九六年不建造主力艦,把兩艘戰艦的建造工作安排在一八九七年,而成爲一級,即採用相同的設計方案。

德皇沒有反對,俾斯麥也沒有反對。

此時的馮承乾,不再無依無靠。遠東之行後,馮承乾在帝國的地位大大提高,不但更得德皇期中,連俾斯麥都得禮讓三分。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在遠東地區苦心經營數十年都沒什麼收穫,當初連租借一個小小的金門島都沒辦到,馮承乾只去了一年多就拿到了山東半島。

更重要的是,帝國的資本家更加看好馮承乾。

通過與大清的軍火貿易,以及在山東半島上的勢力擴張,帝國資本家在遠東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喝水不忘挖井人,在馮承乾回到柏林後,幾乎天天都有人請他赴宴。

有了實力,說話的聲音自然更加響亮。

別說改變兩艘戰艦的建造計劃,就算馮承乾提出擴大造艦規模,德皇與俾斯麥也不會提出反對意見。

當然,馮承乾很理智,沒有急着跟英國進行造艦比賽。

馮承乾的一貫原則是重質不重量。此外,帝國的工業實力還不夠強大,科學技術水平也比不上老牌強國,需要足夠的時間進行積累,因此沒有必要建造太多的戰艦,而是以小步快跑的方式,逐步提高戰艦的性能。等到技術成熟、工業實力增強之後,再大批量建造戰艦也不遲。

只是,每級戰艦隻建造一艘,也着實有點浪費。

此外,馮承乾還得考慮一個問題,即隨着造船實力增長,每年只建造一艘戰艦,必然出現僧多粥少的問題,那些發展起來的造船廠拿不到訂單,遲早會倒閉,因此必須適當的擴大造艦規模。

問題是,大力建造主力艦的話,必然引起英國警惕,導致英德關係惡化。

想到這些問題,馮承乾開始制訂帝國海軍的第二個五年造艦計劃,除了把主力艦的建造速度提高百分之五十之外,他把重點放在了輔助戰艦上,比如巡洋艦、驅逐艦,以及剛剛問世的潛艇。

;

第117章 算計第36章 狼子野心第7章 軍事行動第67章 打就打第61章 下馬威第134章 集體決定第470章 等待機會第302章 衝動與理智第449章 最後衝刺第46章 聯軍第361章 強行出征第38章 自我犧牲第392章 繼續前進第332章 進軍悉尼第282章 臨陣磨槍第123章 空中對手第236章 奇襲與反奇襲第118章 急流勇退第33章 一意孤行第二百一十二二章 遭遇第55章 人生目標第188章 選擇第135章 出路第123章 主動出擊第192章 工程師第29章 落荒而逃第270章 載譽而歸第395章 爭取第541章 大潰退第127章 大陸戰爭第504章 疲勞作戰第548章 獨木難支第168章 偃旗息鼓第162章 進軍所羅門羣島第260章 動力之源第558章 由攻轉守第154章 致命缺陷第106章 虛假的和平第8章 帝國時代第150章 拷問第39章 海軍第一第623章 核試驗第178章 毫無顧慮第70章 圈套第221章 垂死掙扎第71章 恐慌第621章 核時代第589章 人才第一第32章 總統特權第245章 錯誤連連第198章 全力一搏第146章 主動權易手第25章 能打就打第140章 失控第99章 犧牲第236章 奇襲與反奇襲第626章 厚積薄發第171章 振作第117章 算計第470章 等待機會第467章 主動應戰第26章 只進不退第181章 總體戰局第91章 轉攻爲守第203章 開闢新戰場第174章 欲擒故縱第419章 矛盾第268章 臆測第39章 海軍第一第93章 挑戰書第101章 遠戰第118章 順手擒來第156章 歐戰烽煙第389章 孤注一擲第355章 左擋右支第87章 生於憂患第163章 外交努力第464章 老友相見第509章 守將第136章 未雨綢繆第299章 虛幻的優勢第7章 矛盾根源第511章 迎難而上第117章 戰鬥開始第244章 最後的努力第388章 一擊得手第204章 披掛上陣第96章 誘餌第264章 次要價值第80章 相互算計第114章 主動迎戰第391章 些微遺憾第164章 圍殲殘敵第162章 機會第218章 失之毫釐第344章 問題依舊第201章 禮貌的外衣第14章 海軍之父第3章 工業時代第394章 拉鋸戰
第117章 算計第36章 狼子野心第7章 軍事行動第67章 打就打第61章 下馬威第134章 集體決定第470章 等待機會第302章 衝動與理智第449章 最後衝刺第46章 聯軍第361章 強行出征第38章 自我犧牲第392章 繼續前進第332章 進軍悉尼第282章 臨陣磨槍第123章 空中對手第236章 奇襲與反奇襲第118章 急流勇退第33章 一意孤行第二百一十二二章 遭遇第55章 人生目標第188章 選擇第135章 出路第123章 主動出擊第192章 工程師第29章 落荒而逃第270章 載譽而歸第395章 爭取第541章 大潰退第127章 大陸戰爭第504章 疲勞作戰第548章 獨木難支第168章 偃旗息鼓第162章 進軍所羅門羣島第260章 動力之源第558章 由攻轉守第154章 致命缺陷第106章 虛假的和平第8章 帝國時代第150章 拷問第39章 海軍第一第623章 核試驗第178章 毫無顧慮第70章 圈套第221章 垂死掙扎第71章 恐慌第621章 核時代第589章 人才第一第32章 總統特權第245章 錯誤連連第198章 全力一搏第146章 主動權易手第25章 能打就打第140章 失控第99章 犧牲第236章 奇襲與反奇襲第626章 厚積薄發第171章 振作第117章 算計第470章 等待機會第467章 主動應戰第26章 只進不退第181章 總體戰局第91章 轉攻爲守第203章 開闢新戰場第174章 欲擒故縱第419章 矛盾第268章 臆測第39章 海軍第一第93章 挑戰書第101章 遠戰第118章 順手擒來第156章 歐戰烽煙第389章 孤注一擲第355章 左擋右支第87章 生於憂患第163章 外交努力第464章 老友相見第509章 守將第136章 未雨綢繆第299章 虛幻的優勢第7章 矛盾根源第511章 迎難而上第117章 戰鬥開始第244章 最後的努力第388章 一擊得手第204章 披掛上陣第96章 誘餌第264章 次要價值第80章 相互算計第114章 主動迎戰第391章 些微遺憾第164章 圍殲殘敵第162章 機會第218章 失之毫釐第344章 問題依舊第201章 禮貌的外衣第14章 海軍之父第3章 工業時代第394章 拉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