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

清廷之八旗子弟長於騎射,在陸地上強弓烈馬、攻城掠地是其所長,而於水戰,尤其是海上作戰,則絕非其所能。特別是東南沿海鄭家擁有的雄厚實力,以及數次海戰的失利,使清廷不寒而慄,不惜代價地採取了切斷義師同陸地居民聯繫的暴政——沿海遷界。

而對於大規模沿海遷界所造成的影響,清廷也有所估計和預料,進而採取了更爲短視而自大的政策,首先將目標指向了鄭家的降兵降將。

“次第催撥各投誠官兵,分配外省開墾。官兵及別鎮兵,各給行糧,分駐於浙江、江南、江西、湖廣、河南、山東、山西諸省,屯墾荒田,給其牛種,免其六年租稅。將領或督墾,或撥在督、撫、提督衙門效勞,文官赴部候選。”

將投降的鄭氏官兵遣往外省墾荒屯田,是擔心他們再次叛逃,將他們安插於各省,則可分散其力量,以消除隱患。清廷既然欲以堅壁清野的封鎖之策解決鄭氏集團問題,本應善待已經歸降的鄭氏官兵,使降者安心,未降者動心,纔有利於招撫。但清朝統治者出於對大海的恐懼,出於對漢人防範的心理,卻反其道而行之,其結果必將導致已降者離心,未降者寒心。

清廷的這個決策,對於多爲閩籍、留戀故土的廣大海上投誠官兵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於是,有的鋌而走險,策劃叛歸鄭氏;有的潛逃四處藏匿;有的則千方百計地隱瞞眷屬人口,希望能使部分家屬逃脫移駐,有的投誠官兵爲了爭取留在福建,採用偷樑換柱的方法,以百姓頂補。

對一般鄭軍官兵而言,降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難忍思鄉之苦,誰也不希望在降清後連同家眷離鄉背井,被押送異地墾荒。因此。清廷的錯誤舉措將成爲鄭氏集團用以穩定軍心的反面教材,這使得清廷的招撫策略表面看起來很優厚,但卻很難再奏效了。

而施琅手下的水師提標遊擊鍾瑞原爲降清的鄭軍,清廷沿海遷界已招致其不滿。又見要將投誠之官兵移駐於外省墾荒,遂與中軍守備陳昇密議,借出港巡哨之機,帶着少數心腹逃出至廣東向明軍投誠。說起其中內幕,這也是情報局的大功一件,成功策反敵將投誠的第一例。

好馬不吃回頭草,鍾瑞和陳昇由鄭家投降清朝,如果有選擇,自然不想再回去。也就是說,隨着西南明軍的日益強大。對清朝將領來降的吸引力也在超過原來東南的最大勢力——鄭家。畢竟西南是正朔,是正統,而鄭氏集團的家族式經營往往不能給外姓的將領更大的施展空間。

策反鍾瑞和陳昇只是情報局計劃中的第一步,朱永興之前便已經做過提醒,只要從施琅手下挖出降兵降將便是勝利。不必要求他們做出什麼刺殺施琅、獻城而降的大事。

不熟悉海上情形的清廷統治者一向視海波爲畏途,不敢輕言海戰,且對鄭氏降將組成的水師一直心存顧慮。尤其是重滿輕漢的顧命四大臣主政時期,對武力剿滅鄭氏集團的信心發生了嚴重的動搖。對主要由鄭家降兵降將組成的水師更是猜疑日重,歷史上便有解散水師,並將收復金、廈有功的施琅留於京師閒居十餘年之久。

所以,只要鍾瑞和陳昇成功反正歸來。在隨後的造勢當中,假書信和謠言等手段將使清廷產生施琅乃鄭氏舊屬、心懷故舊之情、難逃縱賊之嫌的印象。甚至進一步可以有施琅正潛心隱忍,企圖大計的想象。

依着清廷統治者對漢人的猜忌和防範,朱永興認爲施琅是難逃此劫,如果他爲證清白至京師奏明,想再回來統領水師也不大可能。更何況。目前鄭氏與明軍水師正聯合行動,施琅想用海上勝仗以證忠誠的機會也相當渺茫。

能在海戰中擊敗施琅自然是一件好事,即便不成,用謠言和猜忌使其不得重用,甚至被囚禁殺害。則是另一個保險。軟硬兩個套路,無論哪個奏效,對於視清軍福建水師爲眼中釘的朱永興來說,都足以大鬆一口氣。

這是一件喜事,朱永興已經決定厚待鍾瑞、陳昇二人,目的就是要利用這個活生生的事例,爲降清的鄭軍官兵指明一條出路,併爲日後鄭氏內亂後大量吸收其武裝力量而做好準備。

而讓朱永興心裡備感複雜的則是江南奏銷案的全面發動。按理說,敵人做的便要堅決反對並努力制止,但朱永興卻覺得不是那麼簡單。

清入關後,在江南地區實行了比明代更爲嚴厲的催科。經徵之官皆以十分爲考成,不足額者要被參罰。但很多江南縉紳豪強依然憑藉權勢交通官府,賄買書吏,隱混和拖欠錢糧,致使積逋常達數十萬。

清廷爲了裁抑縉紳特權和壓服江南地主,便藉口抗糧,製造了奏銷案。此案初只限於無錫、嘉定兩縣,至十八年夏乃通行於四府一縣。清廷將欠糧者,不問是否大僚,亦不分欠數多寡,在籍紳衿按名黜革,秀才、舉人、進士,凡錢糧未完者,皆被革去功名出身;現任官概行降兩級調用,計共黜降一萬三千餘人。其中不少人被逮捕,械送刑部議處。

打擊江南鄉紳勢力,取消其特權地位,在朱永興看來,清廷是在做自己想做還沒有做的事情。但從另一個方面看,清廷未嘗不是在收斂錢糧,增加軍費,以支撐戰爭。

到底該如何反應呢?是聲援遭到黜革、鞭撲紛紛、衣冠掃地的江南紳衿,等着光復江南後,讓他們有理由拒交,使政府對錢糧的徵收面臨困難;還是坐視不理,讓清廷沉重打擊江南士人,並且徵收到全部拖欠的錢糧。

朱永興沉思良久,不能馬上做出決定。同時,他心中還有疑問,不知道清政府是如何定義“鄉紳”一詞的,也就更不好隨便下結論。

………

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02章 轟擊第66章 棄險第89章 勝利第16章 柔情蜜意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95章 難以逾越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185章 情動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4章 攻城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182章 無題第58章 新晉郡王第43章 保寧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19章 蠱神之誓第222章 戰雲壓福州,救與不救?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19章 緬甸,山東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5章 正妃虛懸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58章 新晉郡王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5章 定情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72章 廝殺第17章 元江宣慰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26章 兵臨城下第69章 軟實力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13章 打壓縉紳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111章 結果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112章 女考生第166章 無題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43章 保寧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260章 追擊第70章 正面決戰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50章 伏擊第71章 慘烈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15章 定情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84章 失敗之源第86章 接戰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31章 故國風情第106章 不負第90章 俘虜處置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
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02章 轟擊第66章 棄險第89章 勝利第16章 柔情蜜意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95章 難以逾越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185章 情動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4章 攻城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182章 無題第58章 新晉郡王第43章 保寧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19章 蠱神之誓第222章 戰雲壓福州,救與不救?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19章 緬甸,山東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5章 正妃虛懸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58章 新晉郡王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5章 定情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72章 廝殺第17章 元江宣慰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26章 兵臨城下第69章 軟實力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13章 打壓縉紳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111章 結果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112章 女考生第166章 無題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43章 保寧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260章 追擊第70章 正面決戰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50章 伏擊第71章 慘烈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15章 定情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84章 失敗之源第86章 接戰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31章 故國風情第106章 不負第90章 俘虜處置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