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正妃虛懸

善之善者也。”鄭硯北擊節讚歎,“北鄭南阮勢不兩立,越打得久,越需錢糧支應。再加鄭氏驕奢淫逸,治下民衆豈有喘息之機?他待民以殘苛,我待民以寬善,天長日久,人心歸附,定能收兵不血刃之效。”

“正是這個道理。”朱永興點了點頭,佩服鄭硯北的思路,竟與自己不謀而合,笑道:“待民怨沸騰,人心向我之時,取其地如探囊取物,又何必急於一時呢?”

“呵呵,殿下深謀遠慮,下官萬不能及,受教了,受教了。”思威恭維着,把這個話題岔開了。

其實安南鄭氏集兵南下的事情,思威是知道的,他就想借此機會把猛山克族的地盤再擴大一些。但朱永興已經把話講明,他也就暫時打消了這個念頭。畢竟夢珠明年就要成王妃了,爲了女兒的地位和寵愛,他也不能惹朱永興不痛快。

歌舞是不可或缺的,夢珠好久沒這麼放鬆過了,和族中姐妹跳得高興,象一隻快樂的蝴蝶。朱永興含笑鼓掌,又想起剛剛認識夢珠的時候,她也是這般歡快,還咬了自己一口呢。

“殿下。”鄭硯北向前傾了傾身子,說道:“下官已經派人通知所熟茶商茶人,集齊貨物,即可沿紅河南下出海。另外,下官正在招募人手,準備先行前往庯憲設立商館。具體的章程措施已經準備妥當,酒宴之後下官便呈給殿下過目。”

安南鄭氏在十六世紀中葉特闢交州城東南的庯憲(今越南海興省興安)爲商賈集中互市的商埠。1637年(崇禎十年),鄭主鄭梉准許荷蘭人在庯憲設立商館,日本人、暹羅人也隨之大批進入庯憲,各國商人約計兩千家。而和約中除了紅河航行權,還包括了設立商館的條件。

史載安南城市“京畿居首。庯憲次之”,說明庯憲對外貿易已相當繁榮。而且,很多廣東、福建商人在那裡從事中介業務,經營中藥、布料、香料、蜂蜜、絲及絲織品等生意。因爲這裡是中國生絲和熟絲的唯一來源,所以,荷蘭人、英國人在這裡都建立了商館。經營絲綢貿易。在當時,中國商人基本上操縱了庯憲的商業貿易,直至十八世紀三十年代庯憲衰落爲止。

朱永興點了點頭,誇讚了幾句。

貿易是必要的,不僅要把滇省茶葉銷往海外,還要爭取在滇省反攻作戰後打通與蒙藏的茶馬交易線路。滇省雖然動亂,但普洱茶產地多在三江之外,受到的影響較小,如果再出臺鼓勵政策。產量應該有所保證。

但這些都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九、十月份以元江起事爲契機的反攻作戰能夠取得勝利。朱永興輕輕吐出一口長氣,真是步步艱難,不得鬆懈呀!

朱永興本不喜酒,鄭硯北又說要在宴後呈上經商的章程,他便喝得更少,只是點到即止。

宴會結束,朱永興便單獨召見了鄭硯北。夢珠則帶着龍兒和族中姐妹們相聚玩耍去了。

“先探路,儘快掌握與西夷商貿的方法技巧。”朱永興知道鄭硯北沒直接和西洋人打過交道。手下也沒有這樣的人才,所以表現得很謹慎,“先少量,再逐漸加大,以積累經驗、培養人才爲主要目的。畢竟,在安南的地盤上做生意不是長久之計。風險不可忽視。”

“另外,除了商貿,還要多打探消息。北鄭、南阮、占城、真臘的消息都需要,西夷方面的,也要儘量打探。”朱永興沉吟了一下。繼續補充道:“國內沿海地區的商人也不少,比如福建、廣東,從他們口中也能得到不少的情報。如果有出海的機會,還要打聽幾個人,人名是……”

鄭硯北一一記下,又詢問道:“殿下,商貿收入是否要買些貨物回來?這樣兩頭不走空,贏利更易。”

朱永興想了想,說道:“硝石、硫磺,目前還是以軍需爲主要目的。至於其他的,你若有建議,可呈上來吾看。”

“容下官回去想想。”鄭硯北點頭答應着,神情明顯有些遲疑,停頓了一下,才小心翼翼地說道:“下官斗膽,請殿下爲了興王圖霸的大業,虛正妃之位,以免羣情洶洶。”

朱永興垂下眼瞼,沉默了片刻,才無奈地嘆息道:“吾知道了,明年隻立阿珠爲妃,不言正側之事。”

“殿下英明果斷,不爲私情所擾,國家之幸也。”鄭硯北躬身施禮,告退而出。

鄭家是怕自己這棵大樹倒了吧,可自己到底還是要向世俗和傳統低頭啊!朱永興把身子縮在椅子裡,覺得自己無助又可悲。自從郭之奇上書進諫後,他便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對自己的所作所爲進行了全面的檢視。朱明王朝是漢家的天下,這是一個對民衆的鼓舞和宣傳,對自己卻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

且不說文武白官難以接受一個異族女子成爲正妃,就是天下的漢人百姓也不會認同。說什麼各個民族都是華夏一分子,都應該平等相待,顯然在這個時代是沒有什麼說服力的。

“卿不負我,我亦不負卿。”朱永興喃喃地低語着,儘管象是自欺欺人的安慰,但他心裡還是決定在感情上,以及其他方面來好好補償夢珠。

………

只在申淵停留了一天,朱永興便又帶着人馬上路了。兩日後,一行人等便趕到了沙壩。

沙壩距離老街和滇省的河口很近,但卻沒有老街那樣的人員繁雜,也沒有河口土司管轄的麻煩。再經過甄選遷移之後,居住在沙壩的差不多都是明軍眷屬以及原滇省之漢民。在此建立軍工基地,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刺探,並保守機密。

而且,沙壩地處黃連山山谷之中,地勢高,氣候清涼。周圍層巒疊嶂,風景如畫。山中有銀瀑、藤橋、雲山,風洞、天門、水宮洞等景點。在後世,那裡可是著名的內陸避暑勝地,與大嚦、三島山齊名。

當然,此時的沙壩還遠沒有開發。充斥着自然和傳統的人文生態。山谷深處,便是朱永興此行的目的地——軍工廠。

作爲穿越者的習慣性思維,朱永興總是希望能在武器裝備上有所突破,使得戰爭能夠儘可能地按照自己的設想進行。說白了,也就是投機取巧。

當然,時間和技術是最大的障礙,這使得朱永興只能從最簡單易造,最可能裝備部隊併發揮作用的武器入手。重點督促兩個項目的進展,一個是青銅臼炮。一個便是拉髮式的地雷、手榴彈。

鐵炮、鋼炮固然是發展方向,但要冶煉出硬度韌性都符合要求的鋼鐵,就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炒鋼法?高爐鍊鋼?頂吹轉爐?算了,這些不太靠譜的想法先束之高閣,還沒有那麼多的閒時間來搞這些。

而青銅則不同,冶煉鑄造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不論是炮身厚度或者口徑尺寸,都能按照一定的規格來製造。而且。因爲鑄造較爲簡單,還能大量生產。

比如朱永興畫圖設計的仿美國內戰時的m1852式臼炮,看起來就象個舂米的石臼,口徑爲半尺,約合一百五十五毫米,炮管的長度卻只有區區兩尺。從原理上講,就是轟天炮的改進版。但是。因爲有厚實的炮膛,可以使其能夠承受更大量裝藥的爆炸力而不會破裂。

如果不算底部厚松木板做成的基座的話,這種被命名爲“天威炮”的青銅臼炮的重量只有八十公斤左右。因爲結構極其簡單、重量也較輕的緣故,算是一種容易部署和移動的武器,而且製造成本相當之低。只不過。天威炮對炮手的射擊技術要求比較高,算是一個小缺點吧!

天威炮可以在二十度到七十度之間的任意角度開火,不過最適合被用來進行大角度射擊。也正因爲其特殊的彈道特性,使得其無法象野戰炮那樣發射實心彈,而是隻能發射榴彈或燃燒彈之類用來造成殺傷的彈藥。它可以裝填球形外殼的炮彈,依靠重達五斤的黑火藥發射藥,在射擊角度爲四十五度的時候,可以將炮彈發射到遠達一千米外的地方。

安南大戰剛結束,炮兵隊長錢邦宸便帶着一些骨幹炮兵離開了安沛,這些日子一直在沙壩研究試驗這種新式的火炮。現在,他們已經能比較熟練地進行操作,展示給朱永興看。

炮手們一絲不苟地檢查着火炮,先是用一根金屬針檢查位於炮管尾部的火門是否暢通,然後將火炮的炮管調整到位,用木楔對炮管加以固定。接着,他們又將用麻布包裝好的發射火藥裝入炮管內,再用一根圓形木塊安裝上長手柄做成的推杆將藥包略微壓實。

這些工作完成後,炮手又對引信外觀進行了一番檢查,確認沒有任何損壞後,將引信小心地插入炮彈中。這種木質的延時引信事實上就是一根削成圓錐形的木塊,中間鑽通之後在孔內充填了緩燃火藥,結構可謂是簡陋到不能再簡陋的地步。

接着,兩個炮手把安裝完引信的炮彈用一個類似火鉗的“彈鉤”鉤住炮彈上靠近引信室的凹坑,慢慢的將炮彈裝入了炮管之內。這樣做的原因是那種簡陋到極點的原始延時引信,是要依靠火炮發射時發射藥燃燒產生的高溫火藥氣體點燃引信內裝填的緩燃火藥才能工作的。爲了避免高壓的火藥氣體直接沿着引信中間的孔吹入彈體內部引燃裝藥導致炸膛,因此在裝填炮彈時必須保證引信指向炮口方向。

全部的裝填工作完成後,炮手們再次檢查了一番火炮,然後用一根長錐子從火門刺入,捅破了用來包裹火藥的亞麻布,接着將一根火繩插入火門。

火繩被點燃了,嗞嗞地冒着火花,沒入了火門之內。隨着一聲轟響,硝煙瀰漫中,炮彈離膛而出,飛向遠方。因爲是白天的緣故,引信向外噴射的火花幾乎看不見,但卻能看見尾部冒着的白煙。

炮彈落在了地上,遠遠的能看見砸起了一團煙塵。然後——

可以理解,爲了避免出現炮彈在空中就爆炸的意外,炮手們一般都會裝上爆炸延時很長的引信,有些延時長度甚至高達一分鐘之久。

朱永興眯起眼睛,觀察着彈着點的誤差,又象模象樣地測量了一下距離。一千米,只多不少,足足超出了轟天炮的三倍有餘。這樣就安全多了,再有土壘掩護,即便與城頭上的清軍火炮對轟,也不會吃虧。

“永才,過來,過來。”朱永興覺得還算滿意,便伸手叫着錢邦宸。

錢邦宸正眼巴巴地瞅着遠處。等着那聲巨響,有別的炮手提醒,他才緊跑幾步,來到了朱永興的跟前。

“殿下,這個,延時有點長,那個——”錢邦宸有些郝顏地想解釋一下,朱永興已經微笑着擺手打斷了他。

“安全第一嘛。”朱永興笑着說道:“畢竟只是個演示。吾只看射擊的誤差和距離。這兩點呢——”

轟,一聲巨響猛然爆發。遠處騰起了大團的煙霧,彈片、碎石、塵土飛揚而起。

朱永興愣怔了一下,轉臉看了看,笑着頜首,接着說道:“這兩點呢,吾還是比較滿意的。嗯。這威力也不錯。你們要繼續努力,在操炮和射擊上精益求精,還要爲吾明軍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炮兵。”

“殿下放心,卑職和屬下人等一定不辜負殿下的期望。”錢邦宸心中一塊石頭落了地,臉上也變得輕鬆起來。

“這個炮彈的氣密性似乎還有改進的餘地。”朱永興思索着補充道:“是否可以做一些專用的麻布罩。只留出炮彈裝引信的地方。嗯,你們可以試一試。”

“和火槍的彈丸一樣?”錢邦宸試探着問了一句,在得到了肯定回答後,立刻點頭道:“卑職這就試驗,結果會很快報給殿下。”

朱永興又慰勉了參演的幾個炮手,然後才轉身在工部侍郎蔡明的陪同下離開了試驗場。

“天威炮如果定型製造後,每天能鑄造六門,再加上一天打磨修整,也就是每天三門的產量。”蔡明邊走邊對朱永興彙報着,“炮彈稍麻煩些,一天能造出十枚左右。鑄造工房還有地雷殼、手榴彈殼的任務,這已經是最大的生產能力了。”

雖然盡最大可能蒐羅工匠,並招收學徒,但依然顯得人手不夠。想使產量有突破,還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也就是那些學徒成熟之後。朱永興知道蔡明能使軍工部達到這個程度,除了自己的大力支持外,他的努力也不可或缺。所以,他對蔡明誇讚連連,掃除了蔡明有些不安的心理。

“天威炮先鑄造十五門,然後全力生產各種彈藥,還有地雷和手榴彈。”

朱永興算了一下時間,覺得還來得及,天威炮作爲一種攻城重炮,只要先能滿足一個月後的反攻作戰便可以了。再說還有轟天炮作爲補充,炮兵的力量並不算薄弱。分一部分給元江那嵩,再加上地雷和手榴彈,遲滯清軍,並堅守住元江便更有把握。

“天威炮已經生產出了九門,再有兩天便能達到殿下的要求。”蔡明比較瞭解朱永興,一聽到姘五姘六的話便皺眉苦臉,所以他說起話來也通俗易懂,這其實已經逐漸成了官場的秘訣,“地雷和手榴彈的製造程序也已經順暢,還是殿下睿智聰慧,教授的辦法又快又好。”

朱永興微微一笑,有些類似於流水線生產的分工程序當然能提高效率。比如手榴彈的生產,木工房負責生產木柄並浸臘防潮,鑄造工房負責生產彈殼,還有引信工房,組裝工房,這麼一套協作下來,生產速度不快那才見鬼了呢!

至於空心球形炮彈,鑄造起來也不象很多人想的那麼困難。做出球型型芯,設置芯撐使型芯懸空,然後合箱澆注。冷卻後從預留的工藝孔中把型砂摳出或倒出,再用鐵水焊接的方法把多餘的孔密封起來,也就造出了空心鐵球。

“不能光追求速度,還要注重安全,注重質量。”朱永興不放心地叮囑道:“特別是製藥工房和組裝工房,屋頂要用輕質樑架,還要疏散分佈。隨制隨搬,不要積攢太多,注意防火……”

雖然有些老生常談,蔡明還是恭謹地傾聽,一一記在心中。

“再等幾個月,咱們佔的地方很可能更大,材料和物資會更充足。”朱永興結束了老太婆似的嘮叨,停下腳步,目光轉向遠方,語氣也變得深沉,“那時候,熟練的工匠也應該培養起來了,便能造出更多更好的武器,使我明軍將士能在戰場上少流血,能取得更多更大的勝利。”

蔡明沉默下來,不敢打斷朱永興的憧憬,好半晌,等朱永興轉身回頭的時候,才低聲詢問道:“殿下,您又要率軍出征嗎?千金之軀,不坐垂堂。有衆多武將可用,殿下不宜輕涉戰陣。”(未完待續。。

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5章 寨子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47章 齊集元江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97章 唯一生路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92章 無題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39章 兵臨大理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93章 棄城集軍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4章 封賞,臺灣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122章 水利部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57章 接駕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30章 輕取永昌第2章 鬥熊救美第47章 初勝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76章 再棄險要?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186章 疍家女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18章 緊急商議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27章 攻城第26章 兵臨城下第191章 新氣象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89章 進退兩難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9章 景東會師第71章 局部——大局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4章 封賞,臺灣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39章 兵臨大理第34章 石屏擾襲第104章 報應第95章 初印象第72章 退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56章 拒詔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122章 水利部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56章 拒詔第81章 書院第38章 突破方向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31章 故國風情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
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5章 寨子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47章 齊集元江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97章 唯一生路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92章 無題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39章 兵臨大理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93章 棄城集軍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4章 封賞,臺灣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122章 水利部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57章 接駕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30章 輕取永昌第2章 鬥熊救美第47章 初勝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76章 再棄險要?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186章 疍家女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18章 緊急商議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27章 攻城第26章 兵臨城下第191章 新氣象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89章 進退兩難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9章 景東會師第71章 局部——大局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4章 封賞,臺灣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39章 兵臨大理第34章 石屏擾襲第104章 報應第95章 初印象第72章 退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56章 拒詔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122章 水利部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56章 拒詔第81章 書院第38章 突破方向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31章 故國風情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