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接駕

感謝我想遠飛2012,清茶待客,我是第二條蟲,七色星,巍子hdw,小事一樁,jack7106...,特快7785,老虎不發威2,vladimir,色劍,東莞光頭王,amamibaoba,三省三思,jiangr,讀書流浪等書友的打賞和月票,祝朋友們工作順利,生活開心。

“明軍置永曆的詔書於不顧?”莽白的臉上並沒有太大的驚訝,明朝已立新君,顯然已經讓永曆的價值大爲降低,退兵詔書也不過是試試而已,他思索着說道:“本王覺得明軍的將領應該是新皇的親信,如此強硬,必有陰謀。”

“大王英明。”一個緬官先恭維了一句,然後分析道:“這應該是新皇借刀殺人之計,借我國之手除掉永曆,他便可以坐穩龍椅,再無顧慮了。”

“臣也是這樣認爲。”另一個緬官顯得很有學識,說得比上一個同僚更加清楚明晰,“中華已立新皇,乃是效當年英宗被瓦刺俘虜之故事。然新皇必然亦會擔憂迎回永曆後重演‘奪門之變’,是以故意激怒我國,行借刀殺人之計,一舉除去威脅。”

“嗯,這個英宗和‘奪門之變’是怎麼回事,你給本王講一講。”莽白倒沒掩飾自己的無知,畢竟這不是本國之事。又是舊史,他不知道也不算什麼。

“是,謹遵大王吩咐。當年土木堡……”緬臣侃侃而談,心中高興,有了顯擺的機會。日後怕是要得到重用了吧?

莽白聽完講述,連連點頭,恍然道:“原來如此。中華立新皇,是爲安定人心,亦是不爲外國所乘;但從永曆這邊看來,卻是形如謀朝篡位。”

“立新皇亦有權宜之意。”緬臣得意地繼續顯擺。“永曆回國可能被繼續軟禁,不會有什麼影響。可若永曆再有後,則以後立儲之事又將再起紛爭。景泰帝便是因此而受人詬病,亦種下了‘奪門之變’的禍根。”

“呵呵,竟將咱們想得如此短視、愚笨嗎?”莽白不由得發出了冷笑。沉吟了半晌,說道:“從長遠看,把永曆送回去,可能致中華以內亂,於我國有利;從短期看,殺了永曆等人只是泄憤,卻不僅給了明軍以猛攻的口實,還幫了明朝新皇的大忙。也就是中了他的詭計。哼,哼,想得挺好啊!”

“吾王英明。一眼識破其奸謀。”另一個緬臣趕忙說道:“聽使臣所述,明人正陰結撣族,並沿江蒐羅船隻,大舉進攻在即,還請吾王早作決斷。”

莽白輕輕嘆了口氣,經過幾次大敗。緬北的武裝力量損耗極大,那些部族又有了蠢蠢欲動之象。撣族是最可慮的。而邊境的木邦、蠻莫、孟北等土司,向來是搖擺不定。今日歸附明國,明日又歸附緬甸。若遷延時日,恐怕禍亂蔓延,內部便要不穩了。自己弒兄奪位,當前的重點便要放在穩固根基上,儘快結束這場戰爭顯然是重中之重。

當然,送出永曆等人時要低調,儘量不要顯得軟弱,不要讓緬人生出怨憤和不滿,或者讓有異心者輕視緬甸王廷。嗯,還要讓永曆知道國內的情形,最好再挑拔一下,爲日後中華生亂打個小基礎。

……

日吐雲開,遠近的山林披上了一層燦爛的色澤,輪廓分外清晰。幾艘大船在江上逶迤而行,水流清澈平貼,彷彿一幅色調怡人的風景畫。

唉,永曆重重地嘆了口氣,根本無心欣賞這如畫美景。

從被緬兵押送上船,到得知緬方送他回國的消息,再得到自己已成爲太上皇的通報,永曆的心情幾起幾浮,現在更不知道是個什麼滋味。

王皇后偷偷看了一眼永曆,臉上顯出無奈的愁緒。巡狩啊,其實就是棄國,在大廈將傾時既不能挺身而出,更沒有身死社稷的勇氣,如今落得這個下場,又怪得了誰?英宗是被接回來了,然後呢,是無休止的囚禁,是提心吊膽的生活,歸國的喜悅可以說是蕩然無存,只剩下了忐忑不安。

雖然永曆常常說這皇位沒意思,除了招惹禍患並無一絲好處,還在罪己詔中透露過退位讓賢的意思,但真到了關鍵時刻,永曆還是會本能地保衛它——只要不危及生命。但現在,已經不是他所能決定的事情了。

與永曆同樣心情複雜的則是馬吉翔、沐天波等大臣,一朝天子一朝臣,朱永興能登基稱帝,說明他在國內已經羽翼豐滿,或者說他有把握、有辦法處置這些隨在永曆身旁的老臣。是改換門庭,還是歸隱田園,或是爲永曆再爭取一下,種種想法一一權衡,大臣們臉色變幻,艙中的氣氛靜謐而詭異。

沐天波看了一眼緬使,他想打聽一下國內的具體情形,打聽一下晉王李定國、鞏昌王白文選身在何處,但這傢伙臉上幸災樂禍的神情讓他張了張嘴又閉上了。

“就算是國不可一日無君,可若論血脈親疏,也不應是岷世子即位稱帝啊!”永曆突然嘟囔道:“一個朝廷留守還不夠嗎?晉、鞏二藩呢,他們也同意另立新君嗎?”

“嘿嘿,晉殿下嘛,外臣聽說他被排擠到四川;鞏昌王呢,現在已是趙王殿下,好象在貴州。”緬使壞笑了兩聲,說道:“新皇登基,少不了大肆封賞,擁立之功啊,又有誰不想得?”

“排擠?”永曆看了緬使一眼,對這兩個字很上心,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四川,貴州。請問新皇於何地登基的?”華亭侯王惟華關注的卻是另幾個字詞,他微皺着眉頭望向緬使。

“南京啊!”緬使如實答道:“就在今年年初。哼,這位新皇帝啊,着實不厚道,編造我國勒索錢財土地的文書。藉機效英宗故事。其實呢,很多明臣明將還是忠心於——”他向永曆拱了拱手,接着說道:“皇帝的。”

“南京啊!”沐天波的眼中射出了精光,不可置信地問道:“這麼說,我大明已經光復了江南?”

緬使眨了眨眼睛,很不情願地點了點頭。其實。具體的情況他知道得並不多,也顯得滯後,比如最近的信息,他便不清楚。

“克南都,拜孝陵。有功者王。”王惟華低聲卻很清晰地說出了幾個字,臉上顯出了無奈的神色。

有功者王!永曆思索半晌,重重地嘆了口氣。他還是有羞恥心的,這四個字深深地刺痛了他,卻又無可辯駁。

………

江風吹拂,涼爽宜人。嚴整的軍陣列於岸邊,十幾門火炮的炮口指向江面,正等着迎候太上皇的到來。

賀九義擺出了最強悍、精幹的部隊。盔明甲亮,服裝整齊,刺刀閃閃。這既是迎駕。又是向緬人示威。只是對這迎接太上皇的禮儀,賀九義感到有些迷茫。

鄭昭仁卻是一副輕鬆的模樣,解決了這個問題,可算是功德圓滿。且不說這功勞,便是朱永興的這番信任,也足以顯出他日後的仕途坦蕩。至於永曆。或許別人有這樣那樣的想法,可朱永興卻不在意。鄭昭仁也是這樣認爲。威脅嘛,開玩笑吧?要是連永曆都擺不平。朱永興那可真是該找塊豆腐撞死了。

“侯爺好象有些緊張啊!”鄭昭仁還有閒心調侃賀九義,“呵呵,此次大功一立,侯爺升爲國公是肯定的事情,下官先提前恭賀了。”

“鄭大人取笑了。”賀九義苦笑了一下,說道:“末將不知該以何種禮節相見,還望鄭大人教我。”

鄭昭仁沉吟了一下,開口說道:“萬歲優渥臣下,不僅是內閣官員不名、不拜、賜座,即便是官階不顯者,萬歲亦大多免了跪拜。特別是對軍人,於潛龍之時便規定參拜持軍禮即可。”

鄭昭仁雖然沒有直接回答,但賀九義已經聽明白了。太上皇是個尊稱,只是對外有個交代,英宗迴歸後可是形同囚犯,連衣食都有欠缺。也就是說,對永曆是何禮節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記着新皇上朱永興的話,是否忠於新皇上?

“本官護送太上皇和皇后、太后先行,其餘臣僚稍後由侯爺派兵送往安南。”鄭昭仁見賀九義已經會意,便說到了具體的安排,“至於緬甸,目前維持現狀比較合適。萬歲的意思是日後由永昌(現保山)向西拓展,以密支那爲中繼基地,直達印度。嗯,從地圖上看比較清楚一些。”

鄭昭仁所說的地區便是現在緬甸的克欽邦,在當時包括江心坡、胡康地區、坎底地區,北起於西藏察隅縣,南到緬甸尖高山,直到一九六零年簽訂中緬邊界條約前都是中國的領土。也就是說,朱永興所希望的由緬北打通到印度的陸路,有着相當有利的條件。

賀九義倒是想對緬甸大打出手,尤其在沒有顧忌的情況下獲取大把的軍功。但他也知道在目前能夠得到的物資和人員的援助會很有限,唯有以戰養戰方能維持或者擴大戰果。這從聯軍攻入緬境後四處劫掠,再加上朱永興的授意,他已經多多少少掌握了一些訣竅。

戰爭,未必便是需要耗費錢糧,窮兵黷武的賠本買賣。朱永興在給將領們灌輸一種觀念,那就是戰爭的獲利,獲利的戰爭,尤其是對外戰爭。這對於日後的擴張,將打下一個理論基礎,並建立一個這樣的準則。

糧食、金銀、土地、礦產……還有人口,都將成爲戰爭的補償。對真臘,對南掌,對緬甸,都是如此。連帶着那些出兵的土司也學到了一些,並日漸對向外用兵持積極的態度。也就是說,朱永興正在打造出一羣強盜。

“安南的猛山克族,滇西的白族,很快便會前來增援。”賀九義很有信心地微笑道:“憑緬軍的戰力,奈何不了我軍。如果能說動撣族反叛,緬人就更無暇顧及了。至於什麼信義,呵呵,想找個藉口還是很容易的。”

想要戰爭便不愁理由,這是對於強者來說的。而對於弱者,越是小心翼翼地想加以避免,越是會不斷滋長強者的驕橫和霸道。

“助力是肯定的,但侯爺也要約束一下。”鄭昭仁委婉地說道:“象毀壞寺廟,殺戮僧侶,就很容易激起緬人的憤怒。嗯,滇省的很多部族也是篤信佛教的,這樣做傳出去,也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鄭大人說得是,末將受教了。”賀九義很客氣地拱了拱手。

鄭昭仁還了一禮,說道:“侯爺能被萬歲安排在這裡,可見萬歲的信任。如今事情算是完結了,萬歲定有大用。”

“末將也盼着能拜見萬歲呢!”賀九義感慨地吐出一口長氣,說道:“算一算,怕是有一兩年未睹聖顏了。”

“快了。”鄭昭仁點了點頭,笑道:“若是侯爺能推薦一位頂替您的大將,或許能更快得聖上召見呢!”

賀九義眼睛一亮,可又有些犯愁,明軍中將領不少,可熟悉緬甸情況,並且對這裡的地形、氣候比較適應的,還真不好找。

“快來了——”鄭昭仁臉上浮起意味深長的笑意,望向遠處傳來的信號。

……

“當日擁立吾兒時,本宮便說過,我兒懦弱,非拔亂反正之主。如今新皇已立,又有中興大明之奇功,乃是祖宗之佑,上天庇護。”馬太妃臉色肅正,告誡着周圍的臣下,“如今新皇派兵接駕,使我等脫緬人之囚禁,而生能歸國,此大恩也,萬不可忘。若汝等安分,則是福;若心懷不滿,則自取禍端。日後誰若敢攛掇吾兒,則是陷吾兒於險地,本宮即奏明新皇,絕不輕饒。”

昔日隆武帝殉國後,兩廣總督丁魁楚、巡撫瞿式耜和呂大器、陳子壯等人商議,認爲桂王朱由榔血緣最近,應該繼承帝位,遂擁立桂王監國。但朱由榔的嫡母馬太妃卻不同意,認爲朱由榔無治國之才,希望大臣們另選賢能。

但羣臣們認爲國家存亡在即,太妃應以社稷爲重,不應過多考慮個人得失。況且永明王妃令名在外,妻賢夫少差錯。外有效命的將士,內有賢內助,何愁祖宗大業不興?說得馬太妃不知如何對答,無奈之下,只好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而王皇后也確實很賢惠,她出身大家,受到了很好的儒學傳統教育,平素沉靜文雅,待人謙遜。她總持內政,處事得當。

相對而言,永曆則顯得懦弱無能,一遇事便驚慌失措,全無男兒本色。)。

第98章 以南養北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61章 縝密分析第14章 篡改聖旨?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5章 破城第6章 暹羅來使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28章 雙層爆破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91章 軍隊建設第92章 無題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28章 封官兒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29章 宗室儀仗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36章 領悟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76章 再棄險要?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40章 兩隻重拳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19章 蠱神之誓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15章 定情第81章 襲擾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83章 棄城之議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21章 登陸山東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130章 無題第46章 合擊之前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188章 大調整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80章 特殊人才第145章 妥協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13章 打壓縉紳第245章 天變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117章 斷臂?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31章 故國風情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95章 初印象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67章 排除萬難第23章 伏擊之地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3章 絕死一擊第138章 大海戰第50章 伏擊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39章 聖意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172章 無題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96章 各有安排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9章 景東會師第85章 無題第91章 外交,內政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90章 光復京師
第98章 以南養北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61章 縝密分析第14章 篡改聖旨?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5章 破城第6章 暹羅來使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28章 雙層爆破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91章 軍隊建設第92章 無題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28章 封官兒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29章 宗室儀仗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36章 領悟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76章 再棄險要?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40章 兩隻重拳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19章 蠱神之誓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15章 定情第81章 襲擾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83章 棄城之議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21章 登陸山東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130章 無題第46章 合擊之前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188章 大調整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80章 特殊人才第145章 妥協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13章 打壓縉紳第245章 天變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117章 斷臂?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31章 故國風情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95章 初印象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67章 排除萬難第23章 伏擊之地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3章 絕死一擊第138章 大海戰第50章 伏擊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39章 聖意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172章 無題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96章 各有安排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9章 景東會師第85章 無題第91章 外交,內政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90章 光復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