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

感謝無名先生之能人,東靖家園,鐵索連舟,sunny-son,書友130814172259775,joe_z,劍俠dodo,寶貝貓貓,沐校,宗王東華,zekegu,莉zd01,看書者001,指間風沙等朋友的打賞和月票,祝朋友們家庭幸福,工作順利。

“寬厚慈善?王爺言過其實吧?”張維翰頗爲鄙視地一笑,說道:“多爾袞雖專橫,卻於清朝有巨功,亦未有取代順治之意。死後僅兩月,便遭清算,且掘墓鞭屍。天性涼薄至此,實令人髮指。岷世子斷言一語中的,一個瘋子豈有作爲,一個在多爾袞生前對其穢亂宮廷視而不見,跪地呼多爾袞爲‘親爸爸’,待其死後便挫骨揚灰、近支屠戮一空的陰鷙之人何稱明主?況且——”

張維翰對已處於暴發邊緣的吳三桂微微一笑,說道:“順治十八終,王爺還要爲這隻剩一年的短命之君賣力效忠否?”

在很多民間文學中,大肆渲染順治與董鄂妃的愛情故事,把順治描寫了一個多情的皇帝。其實,順治的性格和人品是值得警惕的。他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和崇禎有些相像,至少在他對多爾袞這件事上,天性涼薄到令人髮指。不禁令人想起明朝的萬曆皇帝,他就曾經以這樣的方式對待過自己的恩師張居正,順治受漢人影響很大,在陰鷙整人方面也“受益匪淺”。

而血債累累的多爾袞可謂是得了報應。他死後的命運很悲慘,家產被全部沒收,所有榮譽全部收回。王位被剝奪,子女或被殺或被充軍,連給他申辯的人,也都被流放充軍了。順治並不罷休,還掘開了他的墓穴,鞭打他的屍體。

“危言聳聽。”劉玄初突然面露不屑地喝斥道:“生死有命。汝豈有問天之能?”

吳三桂覺得接待張維翰是一件風險極大的事情,心中已然起了殺機,而劉玄初這一聲斥喝卻讓他暫且壓下了念頭,要看張維翰如何作答。

“小老兒只略知皮毛。”張維翰搖了搖頭,說道:“岷世子倒是精通此術,且有異能之士在旁襄助。”他向劉玄初投以感激的目光,繼續說道:“所料之事十中七八,令人驚愕欽佩。王爺爲漢人英豪,縱橫南北。戰功彪柄;岷世子亦得上天眷顧,謀深慮遠,中外仰望。兩位漢人翹楚,何苦要拼個你死我死,讓滿人得利。”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方光琛冷笑道:“子不語怪力亂神。天問之術渺茫難證,汝欲以此亂人心智否?”

“渺茫難證倒不見得。”張維翰微微一笑。說道:“若大學士以爲一年太長,便以今年年內之事爲佐證如何?”

吳三桂也起了興趣,緊盯着張維翰,說道:“且說來。”

“董鄂妃今年必亡。”張維翰臉色鄭重,異常篤定地說道。

董鄂妃,可謂“長信宮中。三千第一”、“昭陽殿裡,八百無雙”,集順治專寵於一身。入宮不足一年,便晉封爲皇貴妃,順治帝還爲董鄂妃舉行了十分隆重的冊妃典禮。並頒詔大赦天下。在有清一代的歷史上,因爲冊立皇后妃嬪而大赦天下的,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這樣的朝廷大事,吳三桂等人當然不可能不知道。董鄂妃的受寵,他們自然也有耳聞。如今見張維翰說得篤定無比,一時驚愕,面面相覷。

劉玄初最先反應過來,對着吳三桂笑道:“王爺,張先生先前說過,要向王爺討碗飯吃。卑職所見,便將先生留在幕中,派下人好生伺候,也便於早晚請教。不知王爺意下如何?”

吳三桂聽明白了劉玄初話中的意思,先將張維翰軟禁起來,待日後再做定奪。他有些拿不定主意,又把目光轉向方光琛,希望他也能進言。

方光琛城府很深,此時不置可否,只是默然含笑。按他的本意,還是傾向於殺掉張維翰,消除掉所有的風險。但他也看出了劉玄初有保全之意,一來不想和劉玄初造成不快,二來也不想背上殺人的惡名。所以,他靜觀其變,由吳三桂做出決定。

吳三桂略微沉吟了一下,心中有了決定,臉上浮現出溫和的笑容,對張維翰說道:“先生在雲南一定深得衆望,若是失之交臂,實爲遺憾。但請先生爲吾賓友,出謀畫策,早晚請教。只是人多耳雜,先生日後言語當謹慎。”

“王爺以禮相待,小老兒敢不遵命。”張維翰躬身拱手,心中一定,但覺後背冰涼,已是出了一身冷汗。

氣氛寬鬆下來,衆人又談了些閒話,吳三桂便命人帶張維翰下去安置,屋內又只剩下了他和方光琛、劉玄初三人。

“此人當爲僞宗室所派。”吳三桂輕捻着酒杯,露出譏誚的冷笑,“欲以神鬼之說亂吾心智,實可笑也。”

“然王爺爲何將其留下?”方光琛微露不解神情,劉玄初目光閃動,若有所思地望着吳三桂。

“僞宗室——相當詭異。”吳三桂斟酌了下字眼,開口說道:“自不象張某所吹噓的那樣大能,但亦不可輕視。然對僞宗室的情況,我們都知之甚少。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以往我們失敗,恰恰是這個問題。其人的脾氣稟性,用兵風格、手段,全然不曉。敵暗我明,知己而不知彼,豈有獲勝之理?”

“王爺英明。”劉玄初恍然道:“今留張某,便是欲藉此瞭解僞宗室之言行,探悉其心中所想,找尋其行爲規律。”

“呵呵,本王正是此意。”吳三桂得意地一笑,說道:“在王府中嚴加看管。他不過是籠中困鳥,何足爲慮?”

“監視並記錄,或也可適當任其行動。”方光琛突然狡黠地插話道:“使其與僞宗室聯絡,透露些我軍動向。如此,日後張某事發,王爺也有說辭。”

吳三桂愣了一下。但看到方光琛那頗有深意的笑容,不禁恍然,哈哈大笑起來。

………

從歷史上看,吳三桂在李自成死後,便喪失了一個最大的奮鬥目標。而他便如同一條被拴上了鏈子的狗,走上了爲滿清賣命的路。

其實從出賣山海關開始,吳三桂在人們心目的英雄形象並沒有打折扣,連史可法都對他贊聲不已,寄予厚望。但接下來的事情大出人們的意料,一心想要恢復大明的吳三桂突然間再也不提這個事了。相反,追殺南明殘餘勢力成了他後期所要做的主要工作。那些明朝的遺老們這時才明白,吳三桂並不是來幫他們中興復闢的,他真正要幫的是滿清。

在吳三桂與南明殘餘勢力長達十幾年的較量中,他得到了滿清皇朝給予一個漢人軍官的最高榮譽。但同時,平西王吳三桂在道德上的聲譽日漸敗壞,隨着他軍功越來越大。殺掉的南明的臣子越來越多,在道德上他也就完成了一個妖魔化的轉變。

明朝並不是一下子就滅亡的。在北京失落以後,歷經了福王、魯王、唐王監國的各個時期後,桂王朱由榔走上了政治舞臺,史稱永曆王朝,這個王朝倚仗着地理上的優勢,竟然存在了十六年之久。十六年間。爲了一個智商不高、情商更低下的朱由榔,明朝的最後一批精英丟掉了生命,而負責圍剿這位明朝最後一位王孫的,就是吳三桂。

在吳三桂的步步緊逼下,窮途末路的朱由榔逃到了緬甸。一個遠離中土的異邦國家,但這並不能保住他的命,依然被吳三桂所俘殺。朱家天子最後血脈,就這樣斷送到了吳三桂的手裡。而他絞殺永曆的行爲激怒了所有的漢人士大夫階層,包括當初對他深表同情的人。

在戰爭終於結束後,人們開始有更多的時間思考曾經發生過的事。於是,人們發現,從出賣山海關的那一天起,吳三桂就一直在玩弄着不爲人知的陰謀。他其實是和滿清一直站到一條線上的,而殺死明朝皇帝,不過是他真面目的最後暴露。

吳三桂因此成爲了人民公敵,也成爲中國歷史最爲聲名狼藉的人物之一。當他被康三麻逼上絕路後,厚顏無恥地舉旗抗清,以“復明”爲號召時,才發現他早已經輸掉了漢人的擁戴,失去了民衆的同情和支持。

漢奸當得決絕,滅亡漢家江山毫不留情,最終也難逃“走狗”的悽慘下場。吳三桂在以自己的決絕、無情證明對滿清的忠誠的時候,也爲自己掘好了未來的墳墓。

而且,張維翰的話語在吳三桂的心中撒下了毒種。雖然還沒有生長髮芽,但只要時間、環境合適,毒種便會瘋長,不可抑制地蔓延。

而吳三桂也會心存警惕,對順治,這個他曾認爲是“明主”的清帝,確實有過天性涼薄的行爲,兔死狗烹這個成語,以及相關的典故,對吳三桂來說,簡直是太熟悉了。

站得高,望得遠。對於熟知歷史的朱永興來說,對吳三桂這個喪心病狂的漢奸,他是絕不會手下留情,心存幻想的。

但不同於在大理與張維翰的初次交談,當來到安南的張維翰再一次拜見,並提出說服吳三桂反正來歸的時候。朱永興的心理起了變化,並不是對吳三桂生出了指望,而是他想出了一個計策,一個心理戰的算計,或許能在日後發揮出難以想象的作用。

所以,他以自己的先知先明給了張維翰些幫助,讓他去忽悠三鬼。能否成功,朱永興不知道;張維翰是否會被吳三桂殺掉,朱永興也沒有把握。但他看得出來,張維翰並不恐懼死亡,很有那種,那種捨生取義、青史留名的氣概和覺悟。

這種思想和覺悟,朱永興不是很理解,但卻欽佩得五體投地。

“……倫理的力量。能夠而且必將產生幸福、平安以及美好的感覺……只有一種途徑能抵達幸福的彼岸,這就是超脫所有道德中立的價值觀。”除了宗教以外,人性是無法超脫和超越的。戰爭中的紅塵世界遍是陷阱與屠坑,肉身破滅與精神超越正是考驗勇氣和道德的最佳試金石。

死亡,對於每個人來講,都是無法逃遁的。大無畏的犧牲和求死渴望。成爲永恆者光榮的涅槃。而眷戀貪生的依順,成爲變節者和貳臣的邪惡劫火。

可以想象,所有的南明殉國者,他們臨終的思想狀態皆是一種高尚的憐憫。在死亡面前,他們感受着倖存同胞、敵人、變節者的悲苦,俯視着芸芸衆生的蠅營狗苟。那是一種怎樣超越人類二元性的心如止水的狀態啊。

所有的苦難和折磨,所有呼嘯而至的白刃和炮石,在這種超脫凡俗的偉大精神面前,變得那樣蒼白無力。精神的偉大。超越了苟活生存的微渺智力。

所以,明末清初那些反抗民族奴役的烈士,會永遠成爲我們中華民族不朽的榮光。正因他們的存在,中華國家短暫的四分五裂,因停滯而產生的遍體鱗傷,甚至政權一時間的分崩離析,都能在強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下得以癒合創傷。

………

經過幾天的海上訓練和挑選,三千兵丁只有一千能夠補充進水師。朱永興卻並沒有什麼不滿。識水性與不暈船,顯然不是一個概念。而要適應海上風浪,也是後天可以鍛煉出來的。

等到給水師補充的彈藥物資運到後,朱永興已經在下龍呆了十多天。元江之戰繳獲的二十多門各型紅夷大炮,兵工廠生產的一批火藥、炮彈,以及部分炮兵,使水師不僅會合了鄧耀和陳上川這兩支海上武裝。還得到了實力的增強。

當然,水師裡增加的不只是那一千兵丁,還有軍法司、宣教司的人員,新的軍規、法則,以及軍人的待遇。都已經在水師裡宣講曉諭。控制雖然並不能一步到位,但卻有了一個好的開始。

船隊航行在萬里波濤之上,如同光滑鏡面上的一串黑色螞蟻,遲緩但又堅定不移的向東挺進。日光傾瀉而下,海風撲面而來,陳上川站在船頭,盔上的紅纓彷彿烈焰一樣地燃燒,和火紅的軍旗一起歡快地跳動。

“防城、北海,高州,雷州,皆可擾襲之。但切勿硬拼,快襲速收,稍沾即走,使沿海清軍受到牽制即可。”

陳上川想起朱永興臨行時的再次叮囑,輕輕吐出一口長氣,心中感慨萬千。他其實並沒有預料到此行的收穫頗豐,且朱永興待之如此親厚。這不同於傳統的收買和拉攏,而是透着真誠與公平。他和鄧耀,不過是得了官爵,金銀美女卻是影兒都沒見。但部隊實力的增強,以及老弱傷病的安置,士兵待遇的同等,卻令人難生怨念。嗯,如果你是真心抗清,真心要中興大明的,還會有什麼不滿呢?

不歧視,不區別對待,以公心示人,以坦誠待下。這便是岷殿下能招聚殘兵,使衆將聽從號令的原因所在吧?滿眼失落、大廈將傾之時,一個希望所在,一點光明指引,一幅招展旗幟,一處人心所聚,岷殿下橫空出世,可謂正是其時。

岷殿下的身份,能力,英明,果敢,使其當之無愧地成爲西南抗清的支柱。除了他,誰還能使各路軍隊統一號令,誰還能充任指揮,並能使衆將服膺。上天有眼,不亡大明。陳上川雖然是讀書人,也信奉“子不語怪力亂神”之語,但卻不由自主地在心中升起祈禱之念。

保佑岷殿下福體安康,使這難得的抗清局面能夠保持。陳上川不敢想象沒有了朱永興,西南明軍各部是否還能團結一心、協調一致。捨身處地,如果換了一位領導者,自己會遵令無疑,就象現在這樣嗎?

陳上川不想做這樣可怕的假設,把目光轉向大海,分散自己的思維。而船舷邊一位佩戴黃底紅槓肩章的小軍官吸引了他的注意。

一望無垠的碧池讓人心潮澎湃,段智英覺得他的魂與靈都融入了這宏偉的景象之中。

“不見大海,怎知天地之遼闊無邊。洱海嘛,差之太多了。岷殿下果不欺人也。”段智英彷彿覺得眼前展開了一幅壯麗的畫卷,那將是任他馳騁、翱翔的新的天地。海的盡頭是什麼,海有盡頭嗎?想着這樣的問題,段智英的臉上浮起迷惑又暢快的笑意。

腳步在甲板上輕輕作響,段智英覺得身後有人,便驀然回頭,陳上川似笑非笑的面龐已到近前。

“敬禮。”段智英下意識地舉手,立正敬禮。恰在此時,船身一晃,他還未完全適應,身子不由一歪。

陳上川伸手扶了一把,笑道:“小心啊,段少尉。”

段智英臉一紅,囁嚅道:“陳將軍,在下只是見習少尉。”

“一戰有功即轉正,三戰無功亦轉正。”陳上川呵呵一笑,說道:“能親得殿下傳授、教誨,吾甚是羨慕你們啊!”

“講武堂亦有將校進修班。”段智英以爲陳上川不知道,趕忙介紹道:“岷殿下知各位高級將領需指揮作戰,又分處各地,時間不充裕,且聚之不易,便採取了學時制。只要修夠學時,且考覈合格,便授予新軍銜。”(未完待續。。)

第31章 故國風情第2章 無題第128章 盛儀,震懾第28章 離心之象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7章 意外之難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79章 雪中送炭第3章 絕死一擊第112章 女考生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29章 宗室儀仗第25章 山東攻略第40章 兩奸計議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199章 接戰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124章 隨想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01章 夜談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4章 封賞,臺灣第188章 大調整第15章 定情第72章 廝殺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25章 三鬼之謀第26章 提點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19章 緬甸,山東第5章 寨子第71章 慘烈第111章 結果第35章 阻擊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30章 無題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40章 兩隻重拳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46章 合擊之前第85章 無題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48章 黯然收兵第68章 正戰穩進第31章 段氏遺族第87章 接戰(二)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27章 詐取緬關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14章 真儒,自虐?第91章 軍隊建設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201章 總攻(一)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7章 歡歌暢飲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95章 請兵助戰第15章 正妃虛懸第21章 柔情蜜意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54章 再退第272章 血戰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2章 鬥熊救美第19章 緬甸,山東第114章 赤膊狂殺
第31章 故國風情第2章 無題第128章 盛儀,震懾第28章 離心之象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7章 意外之難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79章 雪中送炭第3章 絕死一擊第112章 女考生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29章 宗室儀仗第25章 山東攻略第40章 兩奸計議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199章 接戰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124章 隨想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01章 夜談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4章 封賞,臺灣第188章 大調整第15章 定情第72章 廝殺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25章 三鬼之謀第26章 提點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19章 緬甸,山東第5章 寨子第71章 慘烈第111章 結果第35章 阻擊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30章 無題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40章 兩隻重拳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46章 合擊之前第85章 無題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48章 黯然收兵第68章 正戰穩進第31章 段氏遺族第87章 接戰(二)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27章 詐取緬關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14章 真儒,自虐?第91章 軍隊建設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201章 總攻(一)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7章 歡歌暢飲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95章 請兵助戰第15章 正妃虛懸第21章 柔情蜜意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54章 再退第272章 血戰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2章 鬥熊救美第19章 緬甸,山東第114章 赤膊狂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