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

受制於和談,只顧眼前撈一把,而缺乏長遠之計,鄭成功已經做過這樣的事情,坑了李定國一把。而此次聯軍重創南阮水師後,他對繼續協力攻打廣東清軍水師託辭延宕,也讓朱永興明白了他要自雄於東南的心理。

凡事要靠自己,起碼攻掠廣東的時候不要指望鄭家的協助,在勝勢已定的時候,還要防備鄭家混水摸魚,不勞而獲。但這畢竟還有點遙遠,朱永興的西南戰略的重點已經定在了四川。而清軍廣東水師一旦不敵南海艦隊,朱永興的首選目標也是瓊州,而不是廣東的陸地。

半年,最少是有這麼長的時間,朱永興嘴上說得輕鬆,但心中卻有些發沉。若只是外患還好說,內憂卻是最讓人頭痛的事情。

自順治九年,南明與清廷的戰爭在西南出現僵局,直到十四年孫可望降清,這一僵持狀態才被打破。而在此之前,對於南明,洪承疇不僅未能主動進擊,甚至最終絕望到借病辭去。但內亂一起,清軍立時便勢如破竹,並不是兵力增加了,實力增強了,完全是南明因爲內訌而自廢武功。

如果處置不當,會不會重演當初的悲劇,朱永興心中也無把握。可如果不是平穩過渡,混亂肯定是難以避免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目前的明軍還不算強大,形勢雖有扭轉,但也很微妙。一點的混亂也可能導致戰局的變化,朱永興對此也是極爲擔憂。

拋開一些雜亂的想法,朱永興反覆思量着此次緬使的來意,以及各種的應對手段,並做了最壞的打算。讓他不做反抗的讓權肯定是做不到的,既然已經有假造聖旨的前科。那挾天子、發號令也就算不了什麼。儘管這有些倉促和極端,但現在這個關鍵的時候,也只能象緬人那樣把永曆和小朝廷用武力控制起來,再想辦法慢慢解決了。

儘管朱永興有些心神不寧,但他還是對整個戰局繼續做着佈置。他先後下了數道諭令,有給李定國和白文選的。也有給吳子聖、馬惟興和馬寶的,還有給南海艦隊的。針對清廷的沿海遷界,以及很快便要發生的大事,明軍都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和佈署。同時,這也是令一些人對他莫測高深,歸心投效的機會。

………

世上的很多事情便是如此,在未知情況前,你反覆揣測、擔憂迷惑,等到最後全部瞭然。卻發現擔心有些多餘,事情卻不象你想的那麼複雜,那麼困難。

朱永興坐在椅中,聽着通譯轉述緬使的話,心情慢慢地放鬆下來。

太子死亡,怎麼說也是一件大事,緬方藉機派出使者,一是前來通報。撇清與自身的關係,避免明軍有可能的報復和遷怒;其次是要求朱永興不再支援暹羅軍火武器。並與緬甸締約,亦按暹羅例,爲兄弟之邦,而不是明朝所封的宣慰司;最後則是索要財物,以供永曆君臣吃住。

“爾宣慰司原是我中國所封,今吾皇與大臣暫住。亦是天朝上邦。爾國王應恭謹奉上,方爲下邦之禮。如何反將吾皇與大臣困圍,受爾土人之欺,又殺吾數番所派信使……”朱永興心中一定,思索半晌。立刻反守爲攻,佔據主動,“若說是小國貧弱,無力奉迎,那便禮送吾皇與臣僚出境,諸般花費,吾自當如數支付。”

緬使愣了一下,沒想到朱永興會如此強硬,趕忙拿出永曆的敕旨,向朱永興解釋永曆君臣並無出緬之意,其中又有永曆給緬甸各守關隘官員的敕令,上面有“朕已航閩,後有各營官兵來,可奮力剿殲”話語,以證明與入緬明軍交戰,以及殺害入緬信使,並不是緬甸的意思,而是永曆所交代。

真是可憐又可悲。朱永興看過敕文,心中不禁嘆息,這樣一個皇帝,將中興希望寄於其身,還真是緣木求魚,癡心妄想。

儘管永曆朝廷仍以宗主國自居,事實上卻是逃難而來,這點緬甸君臣自然非常清楚。爲了避免禮節上難以處理得當,緬甸國王拒絕接見使者,只派漢人通事居間傳達信息。初入緬甸時,緬甸當局還給予一些物資幫助,即所謂“進貢頗厚”。永曆帝也還攜帶了一點積儲,有意回贈一分厚禮,用明朝習慣的說法是居高臨下的“賞賜”。但緬甸官員表示:“未得王命,不敢行禮”,意思是不願對明朝皇帝行藩臣禮。

現在,緬甸當局自恃有永曆君臣做人質,終於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要仿暹羅例,摘掉宣慰司的帽子,與南明成平等之國。顯然,這樣的要求並未得到永曆君臣的認可。

歷史上,緬甸國王的弟弟莽白髮動宮廷政變,處死老國王,自立爲王后便派使者來向永曆帝索取賀禮。當然,緬甸當局的意圖顯然不是爲了得到財物,而是借僅僅具有象徵意義的明朝皇帝致賀來增強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但永曆君臣“以其事不正,遂不遣賀”。寄人籬下,尚要維持天朝上國的臉面和名分,南明流亡政府的這種僵硬態度終於使原已不佳的與緬方關係更形惡化。

朱永興思索着,很快便分析清楚,不由得心中暗喜。緬甸從永曆君臣那裡得不到的名份和政治上的地位,想要從自己這裡獲得,豈不是更要封鎖永曆君臣與外界的聯繫。

“我國乃小邦,實無傷犯天朝君臣之意。若天朝各營兵入緬境殺害民衆,則衆怨難犯,相互約結,恐有不測之事!”緬使一邊解釋,一邊又暗含威脅,顯是害怕明軍動用武力解救永曆君臣。

既然你們覺得永曆君臣是奇貨可居,想從我這裡得到更多更大的利益,那便如你們所願好了。只是,這或許也給了自己削弱永曆和小朝廷力量的機會,可以善加把握。

朱永興暗自冷笑,兄弟之邦,不過是個名義;政治地位,也要靠實力維持。緬甸,實在是愚不可及。(未完待續。。。)

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17章 元江宣慰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11章 祖上榮光第34章 石屏擾襲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57章 接駕第9章 決戰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29章 破城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懲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93章 戰馬論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112章 兵潰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3章 絕死一擊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86章 接戰第19章 緬甸,山東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48章 急轉直下第96章 各有安排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6章 暹羅來使第138章 反撲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11章 杭州,西湖第271章 阻擊第182章 無題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72章 攻守結合第86章 接戰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96章 死地難脫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30章 無題第80章 教士保羅第57章 接駕第69章 軟實力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60章 會趙王第182章 無題第271章 阻擊第84章 搶灘登陸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懲第99章 軍歌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76章 再棄險要?第83章 棄城之議第124章 隨想第40章 兩隻重拳第84章 搶灘登陸第64章 計議第75章 恬然自樂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145章 妥協第28章 離心之象第3章 安沛入甕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68章 慷慨秦腔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91章 軍隊建設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91章 外交,內政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17章 元江宣慰第94章 相疑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91章 川滇呼應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30章 無題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
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17章 元江宣慰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11章 祖上榮光第34章 石屏擾襲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57章 接駕第9章 決戰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29章 破城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懲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93章 戰馬論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112章 兵潰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3章 絕死一擊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86章 接戰第19章 緬甸,山東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48章 急轉直下第96章 各有安排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6章 暹羅來使第138章 反撲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11章 杭州,西湖第271章 阻擊第182章 無題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72章 攻守結合第86章 接戰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96章 死地難脫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30章 無題第80章 教士保羅第57章 接駕第69章 軟實力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60章 會趙王第182章 無題第271章 阻擊第84章 搶灘登陸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懲第99章 軍歌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76章 再棄險要?第83章 棄城之議第124章 隨想第40章 兩隻重拳第84章 搶灘登陸第64章 計議第75章 恬然自樂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145章 妥協第28章 離心之象第3章 安沛入甕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68章 慷慨秦腔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91章 軍隊建設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91章 外交,內政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17章 元江宣慰第94章 相疑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91章 川滇呼應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30章 無題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