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下

很快,兩天時間便過去了。

每天,高遵裕都要巡視幾遍營地。甲仗鮮明、軍容整肅的部隊,互爲犄角的東西兩大戰營,會讓他稍稍覺得安慰;但是匆匆忙忙用柴營法扎就的營寨,卻又讓他放心不下。幸好,與西夏軍隊中間還隔了一條河!

修築這座被石越稱爲“平夏城”的城堡,其實並非高遵裕所願意。但是石越既然以陝西路安撫使之身份做下了決定,就容不得他反對。他只能暗中上書樞密院,委婉的說明情況,並且託人告訴高太后,以備將來自己不被當成替罪羊;但表面上卻不能不配合着石越,親自率兵來此。因爲他是渭州經略使,是唯一有資格來統領這十幾萬大軍的人。同時高遵裕也認爲,與其讓石越這個文官來統兵,敗壞國事,還不如自己來比較好。就算有事,也斷不至於全軍覆沒。畢竟,如果讓他石越升帳,只怕除了少數幾個將領,絕大部分的將領可能根本就不會去理會他。

這幾日,他都斷然拒絕了劉昌祚進攻石門、沒煙二峽的建議,他很明白,自己統率號稱的十六萬人馬中,其中有八萬是用來築城的,真正能打仗的,只有七萬八千人。

因此,高遵裕親率本部神銳軍第二軍等部隊駐守西大營;而昭武校尉、振武軍第一軍都指揮使種誼則統領振武軍第一軍、二十個指揮的未整編禁軍與八千弓箭手駐紮在兩三裡外的東大營。高遵裕並不想做任何無謂的犧牲。他知道西夏人的進攻,是遲早的事情。因此,抓緊時間修好城堡,纔是關鍵。

謹慎的高遵裕把斥侯放得遠遠的,幾乎直達石門、沒煙二峽的關寨之外。然而讓他疑惑的是:無論是石門峽還是沒煙峽,西夏的守軍們除了明顯的加強戒備之外,卻並沒有別的動靜。

“他們怎麼可能反應這麼慢?”高遵裕雖然覺得西夏人的反應不尋常,但是他卻不願這種疑惑表露出來,以免擾亂軍心。

“高帥!”翊麾校尉顧靈甫身着一件青黑色的瘊子甲,略顯笨拙的走了過來。他的甲上套了一件深綠色背心,背心繡着長箭射日圖——這個圖案代表着神銳軍。顧靈甫身着的瘊子甲,原本是羌人所造,這種甲用冷鍛法加工而成,柔薄堅韌,光亮見發,五十步以外,強弩不能透甲。因爲甲片冷鍛到原來厚度的三分之一後,在末端會留下筷子大小的一塊不鍛,隱約如皮膚上的瘊子,故稱“瘊子甲”。兵器研究院仿製成功之後,振武軍什將(銳士)以上,都裝備了這種鎧甲;而神銳軍因爲是輕裝步兵,則只有陪戎副尉以上的軍官,纔會配備瘊子甲。

“何事?”看到來人是顧靈甫,高遵裕的臉色便已經微微的沉了下來。顧靈甫身爲神銳軍第二軍第三營的副都指揮使,負責西大營東門的防衛,在這樣的時刻,怎麼會跑到西門來?

顧靈甫卻是面有喜色,稟道:“稟高帥,神衛營第四營即將到熙寧寨……”

高遵裕不待他說完,便不耐煩的喝道:“到熙寧寨又如何?用得着你親來大呼小叫?”

“是。”顧靈甫被高遵裕沒來由地一喝,頓時不敢說話,猶豫了好半晌,才放低聲音,小心翼翼的說道:“熙寧寨寨主李貴派人稟報,說道是神四營帶來的各種火器與器械,數以千計。負責保護的軍隊卻不過兩個指揮,要請高帥發兵接應。”

“夏元畿沒兵麼?”高遵裕怒道,“他既知事關重大,怎麼又不發兵護送?”

顧靈甫低着頭不敢應聲,石越在的時候,夏元畿自然積極配合,但是石越一走,夏元畿就開始“兵力不足”了。只是這樣的事,不但他心裡清楚,高遵裕也清楚,但以他的身份。如何敢直說出來?

“你叫人去告訴夏元畿,他的補給若有半點差池,就讓他等着聽參!”高遵裕厲聲道。

顧靈甫不敢做聲,只是求助似的望着高遵裕身後的一個道士。顧靈甫跟隨高遵裕多年,知道這個叫“月明真人”的道士雖然只是偶爾出現,但是在高遵裕面前說話卻頗有份量。

但月明卻看都沒有看一眼顧靈甫,只是向高遵裕淡淡說道:“高帥,將帥不和,是兵家之忌。火器威力無比,是攻守利器,萬一有失,則大事去矣。眼下還是讓包順去接應一下爲好。”

高遵裕聽到月明的話,果然火氣略平,問道:“是誰護送神四營?”

“李貴的報告說,是郡馬狄詠親自護送。”

“狄詠?!”高遵裕身子微微震動了一下,他沒注意到,月明的臉色也略略變了一下。“他不是在汴京做御前侍衛嗎?”

“末將亦不知端詳。”

“難道皇上想提拔他,讓他來掙邊功?”高遵裕在心裡沉吟着,須臾便做了決定:“包順何在?!”

“末將在。”僅着半身甲的包順從高遵裕身後閃出,欠身應道。

“你速點三千蕃騎,前去接應神衛軍第四營。若有差失,帶你的人頭回來見本帥!”

“是。”

不多時,宋軍西大營東門大開,三千蕃騎,向着熙寧寨方向馳去。

包順的蕃騎離開不到兩刻鐘,宋軍西大營的西面與南面,探馬們同時拼命揮舞着紅、白兩面大幡,高喊着:“賊軍來襲!”驅馬飛快的向營寨馳來。按大宋的軍令,探馬手中的紅幡,代表着騎軍,白幡代表着步軍,大聲喊叫,則代表着敵人的數量超過一百人。同時揮動兩面大幡且大聲喊叫,意味着西夏人馬步軍大舉來襲!

立時,營寨中央的高臺上,一面白色牙旗與一面紅色牙旗高高舉起,鼓角齊鳴。負責修築的兵士與役夫工匠們立刻停止工作,避入後營之中,廂軍與鄉兵操起諸葛弩與弓箭,以防萬一。而東西戰營的士兵們,則緊閉寨門,槍盾居前,弓弩在後,進入戰備狀態。白色牙旗與紅色牙旗的升起,是告訴全營將士,敵人來自北方與南方!

戰爭,終於開始了。

高遵裕親自登上營中最高的箭樓,眺望西面與南面的敵情。此時,佑大的西大營中,除了絞動弩車的聲音外,顯得無比的肅靜。敵軍尚在數裡以外,遠處的小山遮住了敵軍的身影,只有高高揚起的灰塵,證實着西夏人確實大舉來襲。

“高帥!”

高遵裕甚至不用回頭,便知道說話的人,肯定是劉昌祚。“嗯?”他用鼻孔迴應了一下。

“高帥!末將以爲,西兵不足畏。何必結寨自保,徒示人以弱?”

“你又知道敵人的虛實?”

“高帥請看,南面之敵,塵高而銳,必是以馬軍爲主;西面之敵,塵卑而廣,必是以步軍爲主。高帥若能許末將出戰,以第一營騎軍爲前鋒,以蕃騎爲策應,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擊西面之敵,末將以爲,必可使西人膽裂!”

高遵裕冷冷地看了劉昌祚一眼,道:“劉將軍聽說過西夏人純以步兵應戰的嗎?”

“縱是馬軍,亦不足懼。”劉昌祚與西夏人交過幾次手,都是大佔便宜,因此對西夏軍隊的戰鬥力,並不怎麼看好。

“不必多言!本帥自有計較。”高遵裕別過臉去,不再搭理劉昌祚。

“是。”劉昌祚不甘心的閉上了嘴巴,目光卻緊緊盯着遠處的西方。

沒過多久,南方的西夏軍率先出現在衆人的視線之中,果然是騎軍!但是讓所有的人大吃一驚的是,這支騎軍的前列約三千餘騎,個個身披重甲,殺氣騰騰,赫然是西夏最精銳的鐵林軍!

氣氛頓時緊張起來。劉昌祚不屑的哼了一聲,卻發現箭樓上許多將領的呼吸都急促起來。

平夏鐵鷂子們在距離石門水約一千步左右的地方就停了下來,“負擔”們下了駱駝,協助鐵鷂子們下馬,倚馬肅立。西夏軍也在觀察宋軍。

“我軍若不出擊,鐵鷂子縱然強悍,也不敢進攻我軍大營!彼輩若敢渡河,我軍當半渡而擊之。”高遵裕略帶得意的笑道。

劉昌祚心裡暗暗嘆氣:“若不能趕跑西兵,我軍又如何築城?這麼一條小水溝,如何攔得住西夏人?”但這番話,他卻是無論如何,不敢說出口的。

僅僅過了一刻鐘左右,西面沒煙峽方面的敵軍也終於出現在衆人面前。高遵裕有意無意的看了劉昌祚一眼,劉昌祚頓時一陣臉紅——西邊的夏軍,多達數萬,雖然表面上看來是馬步混編,但是劉昌祚卻不可能不知道,來的實際上還是馬軍。因爲西夏軍的兵制,普通的一名馬軍,要配備兩名步行的“負擔”和一匹駱駝。

西大營中。神銳軍第二軍第一營駐地。

“來了多少西賊?”文煥一出現在衆人面前,第五忠立時湊上去問道。

文煥笑嘻嘻地搖了搖頭,道:“來多少殺多少,管那麼多做什麼?高帥已經答應,讓我和你們一道打仗。這次要能挑上鐵鷂子,就算是不虛此行了。”

“鐵鷂子出動了?!”“鐵鷂子”三個字,實在有太大的魅力,連一直在整理弓箭的高倫也湊了上來,吳安國更是不動聲色的揚了揚眉毛。

“是啊。”文煥滿不在乎的笑道:“在講武學堂與驍勝軍的時候,老是聽說正在整編的捧日軍,是比鐵鷂子更強悍的騎軍,說得好象很厲害的樣子。我早就想領教領教了。”

“我們第一營不到兩千人馬,那些蕃軍雖然弓馬嫺熟,但是又不太守紀律,不知道配合作戰會怎麼樣?”高倫可沒有文煥那麼樂觀,他瞥了吳安國一眼,笑道:“鎮卿,你說高帥會不會讓我們出動?”

“不會。”吳安國冷冰冰的應了一句。

第五忠打了響指,看了一眼周圍,見部下們或者在輕輕撫弄馬匹,或者在再次的檢查裝備,這才壓低聲音說道:“若是由我來指揮,我會讓振武軍爲中陣,與西兵相抗,將馬軍配在兩翼。到時候管他什麼鐵鷂子還是鐵勾欄,若敢蠻來,都得玩完。”

文煥苦笑着搖了搖頭,第五忠的主意並不是什麼新鮮主意,種誼就向高遵裕提過幾次,讓振武軍與蕃騎駐西大營,以神銳軍爲援。這樣西夏軍來攻,振武軍的重裝步兵就可以正面抵抗騎軍的衝鋒,而以蕃騎夾擊擾亂敵軍陣形,如果西夏軍膽敢全面進攻,那麼神銳軍就可以從東方殺到,兩面夾攻之下,西夏有敗無勝。但是種誼雖然是高遵裕的老部下,但是種家將的威名太重,連高遵裕也有忌憚,他不僅不放心把一向由自己支配蕃軍調給種誼指揮,更不願意種誼建下大功,因此竟然將振武軍丟到東大營,自己親率神銳軍居西大營。這樣一來,變成了一旦西大營受到全面攻擊,種誼就要率領笨重的重裝步兵,前來救援……

但是這些內情,文煥自然不敢亂說。他本來就不是高遵裕的部下,不過適逢其會,能觀摩一場戰爭,也是很不錯的經歷。若是多嘴多舌,到時候被人算計了,只怕都不知道是怎麼死的。

所以,文煥只是微微一笑,拍了拍第五忠的肩膀,笑道:“第五兄忘記了講武學堂的校訓了麼?”

第五忠的腦海中立時浮現起朱仙鎮講武學堂校訓的第一條:“武人之職,首在服從!”他不由苦笑了一下,道:“豈敢或忘。”

文煥正要說話,忽遠遠望見劉昌祚一臉肅然的走了過來,身後還跟着第一營副都指揮使薛文臣、第一營都虞侯王儻,以及幾名行軍參軍。文煥連忙閉嘴,與衆人一道肅立迎接。只聽劉昌祚剛一走近,就厲聲喝道:“全營整裝待發!”

“是!”吳安國、第五忠、高倫等人連忙高聲應道,立時回隊指揮自己的部下。文煥牽了馬走到薛文臣旁邊,用眼神詢問着。薛文臣壓低了聲音,附在文煥耳邊說道:“東大營遇襲!受命增援。”

“啊?!”文煥頓時驚愕得說不出話來。

劉昌祚的騎軍從東門出去的時候,文煥又回頭望了望營中的五彩牙旗,果然,一面更大的碧色牙旗已經舉起。他略一凝神,似乎便可以隱約聽見東大營傳來的鼓聲與殺伐之聲。他下意識地看了北岸一眼,西夏的軍隊已經合兵一處,一支黑黝黝的騎軍孤獨的站立在西夏軍的陣前,似乎與同儕全不相容,不知道是不是幻覺,文煥感覺到連西夏的其他部隊,都與他們有意的隔了一段距離。

“那就是鐵鷂子吧?”文煥在心裡感嘆着。這是一隻讓大宋軍人痛恨的軍隊,也是大宋軍人最常提起的軍隊。在講武學堂的時候,大祭酒章楶就經常向學員們提到這支部隊,不過,在章質夫的口中,鐵鷂子並不值得畏懼,真正的虎狼之師,應當是遼朝耶律信的騎軍。因爲如果一羣惡狼由一隻豬來統率,哪怕是隻野豬,也不過如此。而耶律信的騎軍,卻是由老虎統率的狼羣!“也許真的不過如此。但是……那種氣勢!真的是百戰之師啊。”

“第一次打仗吧?”薛文臣誤會了文煥的失神,友好的問道。

文煥衝薛文臣笑了一下,突然發現自己戴的頭盔是新式的,薛文臣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微笑,正要說話,便見到營都虞侯王儻冷冰冰的眼神掃了過來,文煥連忙縮了縮脖子,不再說話。

第一營的隊伍始終保持着勻速前進,保持陣形不亂。吳安國的第三指揮是前鋒,第五忠的第二指揮是策前鋒,劉昌祚的直屬親兵與一個指揮爲中軍,高倫與另一個指揮使分爲左右翼,文煥就與營部呆在一起。神銳軍第二軍第一營的士兵,絕大部分都是經歷過戰爭的,因此都顯得很沉穩。吳充國似乎天生就會打仗,兼之生性冷冰冰的,反倒比久經戰陣的人更加適應戰爭;只有文煥,手心興奮得出汗,只好悄悄在弓上摩擦,心裡面患得患失,恨不能立時飛到戰場之上。

好在這種煎熬並不久。

很快,東大營的殺聲與鼓角聲,越來越清晰。眼見戰場就要到了,突然,在一片不大的樹林之前,前鋒停了下來。

“怎麼回事?”劉昌祚皺起了眉毛。

他的話音剛落,吳安國的副指揮使陳喜便策馬到了他的面前,翻身下馬,稟道:“稟將軍,吳校尉請求暫停前進。”

“什麼意思?!”劉昌祚的臉立時沉了下來,惡狠狠地瞪着陳喜問道。薛文臣與文煥等人面面相覷,這是可以處斬的行爲。

陳喜被劉昌祚瞪得腿一軟,幾乎跪倒。好不容易穩住心神,方訥訥稟道:“吳校尉請將軍去前方看一眼便知。”

“好!我便去看一眼。”劉昌祚的話中,已經有了幾分殺氣。他策馬正要向前,薛文臣慌忙攔住,道:“大人,讓末將先去看一下。”

“不必了。”劉昌祚理都不理薛文臣,冷笑道:“我還怕吳鎮卿造反不成?你守着中軍便是。”

“是。”薛文臣無奈退開。王儻卻帶着一什執法隊,緊緊的跟了上去。陳喜連忙上馬跟上,文煥略一遲疑,終究是好奇心切,也拍馬追了上去。

衆人進了樹林,便見吳安國的第三指揮早已全體下馬,正在倚馬休息。吳安國與他的行軍參軍則目不轉瞬的注視着前方。劉昌祚策馬過去,吳安國便已聽到聲響,轉過身來,面無表情的行了一禮,指了指樹林之外,低聲道:“將軍請看。”

劉昌祚等人聞言望去,便見樹林以外約千步的地方,便是東大營所在。而此時,在東大營的前面,密密麻麻聚集了至少三萬以上的西夏騎軍。有數千人的前鋒部隊,在數百木牛的掩護下,冒着如蝗般的矢石,衝向東大營。營前遍地的殘弓斷矢和死屍,顯示着這樣的進攻,絕不是第一次了。

“此時若乘機衝殺,攻城之敵必然潰散。”文煥心裡暗暗計較着,但是他自然不會說出來,這會置吳安國於死地。

“將軍請看營中。”彷彿料到衆人所想,吳安國指着東大營說道,惟獨聲音依然冷漠。

衆人循聲望去,卻見東大營內的情況看得並不真切,只能看見獵獵牙旗飛揚,身着青黑色盔甲,幾乎武裝到牙齒的振武軍士兵們,如同波浪般的起伏,用一次射出幾十支弩箭的弩機與拋石器,進行整齊的齊射,打擊着來犯之敵。

“請看那些箭樓……”吳安國用冷漠嘲笑着衆人的觀察力。

衆人這纔看到東大營的幾座箭樓上,都配備了威力強大的弩機——但是這些,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但是文煥突然看到劉昌祚臉上露出了一絲不易覺察的微笑。

不等衆人看實,劉昌祚已經下令:“全體下馬休息,不得發聲,等待命令再進攻。”令旗立時捲起,命令一道一道的傳了下去。但是包括文煥在內的衆人,都沒有看出東大營的箭樓之內,究竟有何玄機。

西夏人的進攻,再次被擊退了。

但是無論西夏人敗退得多麼狼狽,種誼的大軍,始終龜縮在營中,絕不出營一步。

文煥看看東大營的戰場,又看看眯着眼睛的劉昌祚,一臉冷漠的吳安國,突然之間有點沮喪:自己的才華,終究是比不上吳安國。他把目光又投向西夏的軍隊,忽然發現,那迎風飄揚的軍旗之上,赫然寫着一個大大的“李”字!

“李?”文煥搖了搖頭,“從未聽說西夏有姓李的將軍。難道是漢將?”

沒有太多細想的機會,只聽到西夏軍中號角齊鳴,一隊騎兵再次發起了進攻,然而與前一次不同是,這次進攻的騎兵,並沒有攜帶攻城的器械,而他們的身後,卻緊緊跟着一隊駱駝兵!

“潑喜軍!”文煥心中一震,偷眼看劉昌祚與吳安國時,便見劉昌祚的臉色更加繃緊,而吳安國雖然一如既往的冷漠,卻可以看到他握着刀柄的手背上,青筋暴

起。

第2節 下第9節 下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十一節第七節第七章第五章第12節 再度交鋒(中)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下(01)第四章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七)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01)第14章第二章15 汴京杭州5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二)第7節 拗相公中(01)第2章 上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六章第2節 聲名鵲起下(01)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下(2)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13節 婚姻大事(下)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二)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三)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三章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二章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三)第四章第8節 離間計(下)第1章 下第9節 下第九章第六章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中)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二十六節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四)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2節 聲名鵲起上(02)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第三節第2節 上第二十五節第9章 下第十節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三)第六章第16節 十字(三)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七)第十章第十七節第9節 汴京新聞(上)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01)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二章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7節 拗相公中(02)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六)第1章 下第九章第七節第九章第6節 上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二十四節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三章第9節 汴京新聞(下)第7節 ?拗相公(下)第10節 呂氏復出上(01)第8章 下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第9章 上第2節 下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三節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二)第二十六節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十一節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第1節 下第二章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9節 汴京新聞(上)
第2節 下第9節 下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十一節第七節第七章第五章第12節 再度交鋒(中)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下(01)第四章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七)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01)第14章第二章15 汴京杭州5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二)第7節 拗相公中(01)第2章 上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六章第2節 聲名鵲起下(01)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下(2)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13節 婚姻大事(下)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二)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三)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三章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二章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三)第四章第8節 離間計(下)第1章 下第9節 下第九章第六章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中)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二十六節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四)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2節 聲名鵲起上(02)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第三節第2節 上第二十五節第9章 下第十節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三)第六章第16節 十字(三)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七)第十章第十七節第9節 汴京新聞(上)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01)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二章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7節 拗相公中(02)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六)第1章 下第九章第七節第九章第6節 上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二十四節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三章第9節 汴京新聞(下)第7節 ?拗相公(下)第10節 呂氏復出上(01)第8章 下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第9章 上第2節 下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三節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二)第二十六節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十一節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第1節 下第二章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9節 汴京新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