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便在阿卡爾多發現章惇出現在汴京城南的時候。

大宋先賢祠。殉道殿。

一個男子跪在蒲團之上,鄭重地將煙霧嫋嫋的供香插入供臺前的香壇中。他每一個動作,都是如此的虔誠,似乎那些死去的先賢,正睜大了眼睛,在神壇上望着他的一舉一動。

一陣微風從殿外吹入,輕輕的帶開神主牌位上的黃綢,現出一行描金正楷:“大宋熙寧八年兵器研究院殉難諸賢總神位”。

男子凝視着神主牌位,半晌,方緩緩站起身來,輕聲嘆道:“諸位師友,今日可瞑目矣。”

他說完便轉身大步走出殉道殿,沒有再回頭,似乎是不願意讓那些早逝的師友,看見自己眼中噙着的淚水。直至離開殉道殿很遠,他纔回過頭來,遠遠望着殿門上方當今熙寧皇帝御筆親題的“殉道殿”豎匾,癡癡地發着呆。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熙寧八年七月的夜晚,那悲嗆的歌聲,依然還在他的耳邊環繞。

“不要太勉強。我不想再看到犧牲。”這句話,也是在那一年,石山長親口對自己說的吧?那時候殉道殿還沒有建成,他們是在正殿說的……

趙巖想起了自己的承諾。

“我終於成功了!”這個男子在心裡無聲的喊道。

殉道殿外的香壇內,一本剛剛印出來的線裝書正在燃燒,火焰被微風吹得上下亂竄。從燒了一半的封皮上,還可以看出上書赫然印着:“火藥填裝暨拋物原理”一行小字。

汴京內城的大梁門外西北,淨慧院。

大約在熙寧八年八月,當今熙寧皇帝將金水門外的英宗潛邸改爲佛寺,賜名興德院,同時並賜給興德院淤田三千頃。這種事情在當時本來非常尋常,但是僅僅在幾個月後,熙寧九年,皇帝採納了石越奏摺的建議——詔令天下所有曾經接受過朝廷賜地的寺院庵堂,按其土地之多少,接納固定數量的孤兒撫養至十六歲,並由各地慈幼局監督,在其十六歲之前,不僅禁止這些孤兒出家,並且寺院還要替這些孤兒開設《論語》與算術兩門功課。否則,就要收回賜給寺廟的全部田產。據說當年皇帝本來想要特旨許大相國寺例外,結果範純仁說了句“法無例外”,於是大相國寺也被歸入詔令涉及的範圍之內——不過傳聞皇帝爲了安撫大相國寺的情緒,暗中對大相國寺有另外的賞賜。

熙寧九年的這份詔令影響十分深遠,但是在初期實施的時候,就有寺廟陽奉陰違,甚至公然抗旨。例如淨慧院便是十分典型的例子。淨慧院本來是南唐後主李煜歸宋後的住所,李煜死後,此時便建爲寺院。儘管李後主信佛至死不悟,而且這裡亦的確曾是李後主的住宅,但是開封府慈幼局認定李煜是宋朝的隴西公、違命侯,所以淨慧院在詔令提及的範圍之內。然而淨慧院的主持仗着自己在公卿之中有一點影響力,卻要求孤兒必須爲小沙彌,否則淨慧院便沒有道理接納。結果雙方在開封府打了一個多月的官司,事情越鬧越大,竟然鬧到了皇帝御前。趙頊悖然大怒,批了一句“若出家無慈悲心終亦不能證果”,於是開封府判淨慧院主持刺配千里,所有僧衆強制還俗,將淨慧院的全部財產沒官。

這件事便是有名的“淨慧院案”。自此案後,再也沒有寺院敢於公開反對撫育孤兒的詔令。不過慈幼局最終也沒有得到淨慧院,因爲淨慧院在熙寧十年,被皇帝賜給了兵部職方司。從此,這裡便成了職方司的屬司。但名字卻依然叫淨慧院。

從城南來的馬車,在禁軍的護衛下,進城後繞了一個九十度的大圈,最終到了淨慧院前。章惇指揮着兵士,趕着馬車進了淨慧院。

“這批火炮一共四門。這是與去年二月一日試驗成功的那門火炮完全不同的火炮。”兵器研究院負責監押的官員驕傲之情,溢於言表。

章惇看了這位官員一眼,沒有理會,只是繼續指揮着兵士,將馬車開進倉庫。

所有火炮的參數,都是做軍事機密而存在的。章惇是負責國內安全的次官,兵器研究院等重要機構和重要的地方守吏的“安全”、對外國與蠻夷的監視,以及調查涉及謀反與勾結外國的案件,一直是職方司的三大重點(職方司並非如人們想象的那樣,擁有衆多的人員,可以監視到每個可疑人物的一舉一動,實際上它的人力與資金都非常有限)。但饒是如此,章惇如果要知道這些參數,也需要經過繁瑣的程度,才能申請到。

不過他多少了解一些基本的東西。

熙寧十年二月一日試驗成功的火炮,實際上是用青銅鑄造的前裝滑膛要塞炮,射程遠,威力大,但是卻十分昂貴,而且很笨重。不僅僅不易於運輸,而且轉動不易,準星也差,同時炮管設計亦不太合理,極易發生炸膛。實際上,這是恪於石越對大炮的粗淺認識的限制,以及宋軍首重城市防守的傳統,導致兵器研究院一開始就走上了彎路。

但是這一批新型的火炮,卻是完全不同的突破——趙巖不愧是天才的兵器設計師,經過無數次的試驗與統計、圖紙設計與計算,以及對宋軍戰爭需求的敏感,當然,主要也是節約成本的壓力,趙巖很快擺脫了石越最初設想的誤導,開發出了這種被命名爲“克虜炮”的新型火炮:克虜炮在設計上管壁較厚,炮管由前至後漸粗,倍徑較大,所以射程相對提高,殺傷力增強卻不易炸膛。而且,這種新型火炮,在炮身上安有準星與照門,兩旁並鑄有炮耳,便於瞄準與架設,方便調整射擊角度,操作相當的方便。這種新型火炮,雖然射程與威力都比不上要塞炮,但是成本卻大大降低,而且便於運輸,可以架在車上發射。

不過一直讓趙岩心懷耿耿的是,青銅鑄造的火炮,雖然不易炸膛,但是成本遠高於鐵鑄,而且每發射一炮之後,所需要的冷卻時間也相當長。最讓人易產生挫折感的是,火炮根本無法標準化生產!因此一門火炮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工匠的技術是否精湛。而鑄鐵火炮,雖然在工藝上,鑄造中小型火炮似乎已經問題不大,但它愛炸膛的毛病卻似乎是生來的固疾,付出過慘重代價的兵器研究院,在這方面似乎有無法擺脫的陰影,始終不敢提出正式生產的申請。

“樞府以爲五年內造十二門重炮防衛汴京,並在陳橋驛以北建築裝備克虜炮的十四座石寨,契丹對汴京的威脅可以減至最輕——萬一有事,汴京完全可以堅持至援軍的到來……樞密會議甚至以爲,憑現在的軍力再加上火炮,汴京城絕非契丹所能撼動。”大宋禁宮後苑的一片草地上,趙頊雙手握着“鷹嘴”,比劃着杆下的小球,一面和石越“閒聊”着軍國大事。

石越頗有點哭笑不得,這種在宋朝被稱爲“捶丸”的運動,非常類似於後世的高爾夫球。捶丸在宋朝的王公貴族中十分流行,特別得到宮女們的鐘愛,但是石越對高爾夫球卻缺少必要的興趣——不幸的是,皇帝看起來興致盎然,完全不容他拒絕。好在石越不用擔心自己打得太臭,比面前皇帝更臭的球技,絕對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他使勁握了一下自己手中的杆子,笑道:“京師乃大宋之根本,加強防衛自無不妥。只是臣以爲不可操之過急。天下安危,在德不在險。昔秦始皇修長城而陳涉起於大澤,隋煬帝徵高麗而翟讓興於瓦崗,此皆前車之鑑。”

“卿言甚善。”趙頊的心情看起來非常不錯。“呯”地一聲,趙頊手中的鷹嘴揮出,綵球優美的飛過空中,可惜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趙頊放下杆子,尷尬地笑了笑,將球杆扔到草地,轉身向附近的亭子走去。

石越忍住笑意,忙將球杆交給一個內侍,跟了上去。

“此次一共鑄了六門克虜炮,兩門運至朱仙鎮,四門率先裝備禁軍,安置在汴京城牆上。朕料這城牆,遲早要改了。”爲了掩飾自己球技的失敗,趙頊繼續起之前話題。內侍們小心在石凳上鋪上錦墊,遞上茶水。

“臣之愚見,以爲炮兵若不操練,恐怕誤事。”

“王韶亦是這般說。”趙頊笑道:“諸臣之中,王韶、郭逵,最重火炮。王韶巡視兵研院後,盛讚火炮是不餉之兵,不秣之馬。郭逵亦道火炮可恃爲天下後世鎮國之奇技。”

“臣亦頗以爲然。”

“朕已下旨,賜封趙巖男爵,賞宅院一座,田三十頃。”趙頊曾經親自檢閱過火炮的威力,亦是十分得意,“惟一美中不足者,是青銅造炮,耗費太大。”

“此事不過循序漸進,欲速則不達。”

“嗯。卿言甚是。”趙頊點點頭,似乎又想起什麼,向石越問道:“卿聽說過李格非其人麼?”

“李格非?李文叔?歷城人?”石越下意識地反問道。

“卿果然認識。”趙頊笑道,“卿以爲此人學問如何?”

“臣並不認識李格非。”石越未及細想,信口便答道。

趙頊大奇,詫道:“那卿如何又知道他字文叔,是歷城人?”

石越這時才驚覺過來,他自然不可能不知道李格非——李格非倒也罷了,他的女兒李清照,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人物。不過算其年歲,李清照現在還未出生呢,石越可沒辦法對皇帝說他聽說過李格非女兒李清照的才名。

“臣是聽說過此人,據說文章極好……”

“文章極好?”趙頊似乎頗覺驚訝,“以卿之材,而許之文章極好,則這個李格非當非一般人物。他文章極好,爲何不試進士科,反入了白水潭格物院?”

“啊?!”這下輪到石越目瞪口呆了,李格非雖然沒他女兒出名,可也是赫赫有名的“蘇門後四學士”之一,現在居然學了格物……

“卿不知道麼?”趙頊道:“李格非熙寧十年以白水潭格物院第一名畢業,入兵器研究院,協助趙巖造火炮,多有發明……”

石越此時滿腦子卻只有一個念頭:李格非學格物了,那李清照怎麼辦?

“郭逵曾遞了一份奏章,論及火炮之事。以爲火炮此物,士卒非經訓練,不曉幾何算術,不能善其用。並附上一本著述,書中論火炮諸事甚詳,署名便是歷城李格非,惟其書言語淺白不文。朕召郭逵詢問,郭逵只言李格非其人甚聰穎。此番隨克虜炮及藥彈一道運來城中者,便有用於測量瞄準之工具規、尺、矩度等物,皆是李氏所造。”

石越對這些卻也不太懂,只得附和道:“想見其見識才幹亦不差。”心裡卻依然忍不住在擔憂哀嘆李清照的命運。雖說明明知道歷史已經改變,人們的命運也一定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但是對於李清照將來可能成爲女科學家這一點,石越依然覺得難以接受——特別是,以他的壽命,極有可能目睹,石越對李清照的生平知之甚詳,知道如何李清照能夠出生的話,也就是幾年後的事情了。但問題是,李格非的命運改變了,李清照究竟還能不能出生?

石越突然間覺得煩惱起來。

“朕已準了郭逵所請之事。”趙頊喝了口茶,渾然沒有注意石越在那裡心不在焉,又說道:“郭逵本欲延請李格非去講武學堂教授炮兵,不料被他所拒。沒幾日,朕便聽說此人去了洛陽。”

“洛陽?”石越下意識的問道。

“嵩陽學院請他做教授。”趙頊苦笑道:“朕的講武學堂,竟比不上嵩陽學院。”

到底是李清照沒能出生更糟,還是李清照變成女科學家更糟?石越的思維此時和皇帝卻沒有一點交集。他竟然發起呆來……

**

在石越爲李清照未知的命運出神的時候,數千裡之外,西夏的君臣們,卻都在爲自己的命運而緊張的策劃着。

大宋熙寧十一年,是西夏的大安四年。

幾個月以來,興慶府都一直顯得有點死氣沉沉。

熙寧十年的幾場戰爭,其實宋朝與西夏都準備不足,無論對哪一方來說都稱得上有點冒險的戰爭,最後卻是宋朝取得了勝利。西夏在這一年的戰爭中,損失了四成的精銳,橫山地區控制權的易手眼看也是早晚間事,沒有人提得起興致來,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所有的人都明白,若非因爲老天保佑,結果一定會更糟。

而最糟糕的是,在西夏國,幾乎每一個握有權力的人,都能嗅到某種不祥的味道。

這是個真正只剩下沙漠了的白上國。

西夏王宮。

“太后。”嵬名榮的臉上,有着掩飾不住的焦慮。

樑太后瞥了他一眼,緩緩說道:“天還沒有塌下來。”

“太后,遣使向宋遼同時稱臣,是迫不得已之法。但若接受遼主的要求,與遼主夾擊楊遵勖,卻一定會激怒宋朝。我大夏兵力已疲,士氣低下,豈堪再戰?”

“結遼抗宋,是唯一選擇。宋朝欲亡我之心,路人皆知。他們若有餘力攻我,我們便是不激怒他們,他們也會找藉口來打。”

“但畢竟可以拖延時日,恢復實力,靜待有變。只要能拖過幾年,遼主英武,必然平定楊遵勖,他又豈能容宋朝來亡我大夏?至少宋軍也須忌憚契丹,不能出全力與我作戰。若此時激怒宋軍,其舉國來伐,契丹亦無能爲也。請太后三思。”

“待遼使來後再說罷。”樑太后沒有興趣再繼續討論這個問題。“我聽說外間有人上表,要相國罷相?”

嵬名榮遲疑了一下,道:“確有此事。”

“那他們想讓誰代相國爲相?”樑太后冷笑道。

“以仁多澣呼聲最高。”

“仁多澣?”樑太后譏諷的笑出聲來,“他敢來興慶府麼?”

“是……”

樑太后的臉色突然一變,怒道:“若非仁多澣貽誤軍機,石越都已成擒!又豈會有敗軍辱國之事?1

嵬名榮的嘴脣動了一下,卻終於沒敢替仁多澣說話。

“他若敢來興慶府,我必取他人頭。”樑太后冷冰冰地說道:“遼使來國之事,你親自去迎接,莫要聲張出去。”

“是。”嵬名榮雖然不贊同樑太后的意見,但是他也知道,此時此刻,遼國是萬萬得罪不起的。而遼使,也是絕不能出差錯的。

“再派人去董氈那裡,若是他肯答應和親,我願意將康樂公主許給他兒子。”

“是。”嵬名榮欠身應道,一種屈辱的感覺從心裡頭冒了出來。不要說康樂公主是樑太后最疼愛的女兒,單單是女方主動要求和親,便已經是極大的恥辱——這哪裡是和親?這分明是獻女!

但這一切,都必須忍受。

第2節 上第1節 熙寧二年下(01)第七章第三十章第3章 上第七節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七章第五節第14節 匪斧不克(下)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五)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二)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二十一章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01)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9節 汴京新聞(下)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二)第1節 熙寧二年下(01)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三)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二)第7節 拗相公上(02)第16節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九章第5節 上第十章第13節 婚姻大事(下)第六章第13節 婚姻大事(上)第七節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二)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2)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三)第3節 終南捷徑中(03)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四)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7節 拗相公上(01)第2節 聲名鵲起下(02)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七章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二章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上(02)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十一節第1節 上第三章第14節 匪斧不克(上)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四)第1章 上第1章 上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2)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8章 下第1章 一聞戰鼓意氣生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三章第四節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六)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二)第3節 上第二十一章第4節 上第9節 下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2節 上第二章第四章第八章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七)第5章 下第9節 汴京新聞(中)第6章 上第9節 汴京新聞(中)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第2節 聲名鵲起下(01)第3章 下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4章 下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2節 上第6節 上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上)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三)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五)
第2節 上第1節 熙寧二年下(01)第七章第三十章第3章 上第七節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七章第五節第14節 匪斧不克(下)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五)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二)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二十一章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01)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9節 汴京新聞(下)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二)第1節 熙寧二年下(01)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三)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二)第7節 拗相公上(02)第16節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九章第5節 上第十章第13節 婚姻大事(下)第六章第13節 婚姻大事(上)第七節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二)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2)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三)第3節 終南捷徑中(03)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四)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7節 拗相公上(01)第2節 聲名鵲起下(02)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七章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二章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上(02)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十一節第1節 上第三章第14節 匪斧不克(上)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四)第1章 上第1章 上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2)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8章 下第1章 一聞戰鼓意氣生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三章第四節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六)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二)第3節 上第二十一章第4節 上第9節 下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2節 上第二章第四章第八章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七)第5章 下第9節 汴京新聞(中)第6章 上第9節 汴京新聞(中)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第2節 聲名鵲起下(01)第3章 下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4章 下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2節 上第6節 上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上)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三)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