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2)

他這話不說還好,一說出來,整個集英殿幾十人的目光,刷刷的全集中在石越身上,石越心裡暗暗叫苦。自己居然這麼倒黴,第一次參加這麼一個皇家宴會,也會被捲進這政治旋渦之中。

皇帝其實也正是爲難之際,範鎮一向聲名極佳,皇帝對他頗爲優容,劉庠素有直名,他自然不願意輕易貶斥他。但是如果不處置他們,將來新法推行起來,未免千難萬難。正沒主意的時候,聽到王安石問石越,心裡不由一動,也問道:“石卿,你有何意見?”

石越不得已,只好出列,小心的措詞,一字一句的說道:“陛下,微臣對於青苗法的利弊知之甚少,此事不敢妄議,然臣以爲,本朝自太祖皇帝以來,未曾以言罪人,陛下是不世之英主,自然當優容之,以免阻塞言路。翰林學士範鎮,一向忠直,其建議廢除青苗法,姑不論是非對錯,其心則是至誠至公,陛下不宜以此加罪。王丞相亦當有宰相之度量。如此則天下皆知陛下是納諫之主,丞相有寬容之度。至於知開封府劉庠辱罵通判寧州鄧綰一事,臣以爲劉庠或是聽信流言,亦未可知,但此事不足以深究。此事深究起來,民間必有種種傳聞,無論有此事無此事,於鄧大人臉面上皆不好看,也失了朝廷的體統。但是劉庠擾亂宴會,其罪難免,當付有司定其罪。”

他這番明明是幫着範鎮、劉庠脫罪的,這殿裡的人全是久經宦海的人,哪有不知之理。當下看他的目光,有不解的,有感激的,有不屑的,有怨恨的……王安石鐵青着臉正要駁斥他,不料石越早已料到他這一手,搶先又開口說道:“陛下,臣於青苗法,並無成見,不過今日說到此事,有幾句話不吐不快,若陛下肯恕臣妄言之罪,臣當條陳於陛下面前。”

他這一招叫做轉移話題,石越自知對於禮儀、法令,絕對沒有王安石熟悉,王安石如果引經據典,定要窮治範鎮和劉庠的罪,他一來不願意和王安石廷辯,二來肯定也辯他不過,所以搶在王安石開口之前轉移話題,引到王安石最關心的新法上去。果然,王安石見他提到新法,便決定暫且按兵不動,冷眼相看。而曾布以爲聽他口氣,以爲他要說青苗法的壞話,更是不斷的拋眼色,急得直想跺腳。

趙頊也是怔了一怔,不知道他要說什麼,便說道:“恕你無罪,但說無妨。”

石越環視諸大臣一眼,方說道:“陛下,以臣之資歷,在此殿上,是最淺的一個,況且臣本來也無意於功名,這朝政得失,也不是我應當說的。但是臣感激陛下知遇之恩,痛心於朝臣紛擾,故有一肺腑之言,敢陳於陛下之前。”

“青苗法得失利弊,臣未曾親自去各州縣調查,沒有事實之根據,沒有統計之數字,臣不敢妄言其好壞。然而臣讀過青苗法的條例,若觀這條例,王丞相與司農寺諸人,全是爲國爲民之心,其立法之意,一則解民之困,二則順便增加國庫的收入,平心而論,青苗法,良法也。”王安石聽到這話,面色稍霽;皇帝也點了點頭,以示讚許。曾布更是長舒一口氣。而那些跪倒的官員,臉色就不好看起來。

不料石越這話還沒有完,“然而,縱是良法,執行還需要良吏。況且王丞相雖然才學高識,人所不及,卻終非古之聖人,一部青苗法,由幾個大臣坐在一間小屋之內,閉門造車,難免不能夠盡善盡美,雖然此法過去曾經在一路施行過,但是各路與各路,民情風俗、官吏賢良不肖皆各不同,在此路爲良法,在彼路則未必不擾民;在彼路擾民,在此路則未必不爲良法。法雖相同,然後果不同,故天下有人說青苗法好,有人說青苗法壞,此並非有人想欺瞞陛下,沮議新法,實是所見未廣故也。”

石越看着皇帝點了點頭,又繼續說道:“古時有盲人摸象,摸大象之腿者,以爲大象類柱子;摸大象之身者,以爲大象類城牆;摸大象之鼻者,以爲大象類蛇。今人之言新法,正是盲人摸象。因此以臣之見,則陛下既不可以因爲某大臣言青苗法不便,便倉促廢除青苗法;亦不可以因某大臣言青苗法善,便加罪反對青苗法之人。青苗法雖是王丞相所倡,亦當做如此想,否則的話,臣恐怕唐代黨爭殷鑑不遠矣。”

他這些話表面上各打五十大板,做持平之論,但是內裡卻實在是偏向舊黨的。然而這些深意,舊黨中能體會的也不會太多,因此這番話一出口,未免把新黨舊黨,多多少少都給得罪了。只是這些話卻不易駁斥,王安石聽得滿不是滋味,直恨呂惠卿這時候偏偏不在,否則以呂惠卿的辯才,當可和這個石越辯上一辯。

正在他準備親自下場辯論之時,突然聽人厲聲說道:“陛下,臣以爲不然!”王安石大喜之下,循聲望去,卻是唐坰。

這個唐坰本是以父蔭得官,上書言事受皇帝賞識,又主張強硬政策推行青苗法,很受王安石的欣賞,推薦給皇帝,賜同進士出身,爲崇文殿校書,是新黨中的青年才俊,少年得志,做事最是慷慨激烈的。只聽他聲色俱厲的說道:“若依石越所言,則朝廷威信盡失,青苗法名雖不廢,其實則廢矣。青苗法不能得到很好的實行,朝廷正當誅一二異議者,豈可鼓勵異議者反對新法?”

石越卻不願意和他爭論,只向皇帝恭身說道:“陛下,臣言盡於此,陛下英明,自有決斷。”

說完便退到一邊,不再說話。趙頊沉着臉想了好久,終於一聲不吭,起身離去,竟是把這些大臣都涼在那裡了。一個歡歡喜喜的大宴會,竟就此弄得不歡而散。

石越懷着滿腹心事往家裡趕,剛下了馬車,就聽石安來報:“公子,有一個姓李的客人來拜訪,一定要等你回來,小的請他在客廳等候。”一邊說一邊遞上一張名帖。

侍劍早已接了過來,遞給石越,卻見赫然上面寫着:“真定府李丁文字潛光”。石越心裡一動,連忙往客廳趕去,見李丁文端坐在那裡,慢慢品着茶。

“李兄,讓你久等了。”

李丁文起身微微笑道:“尚書省賜宴,現在不應當就結束了,石公子難道是偷着跑回來了嗎?”

石越剛想衝口而說:“赴的什麼鳥宴。”話到嘴邊突然警覺,便只微笑搖頭,一面招呼李丁文入座。

李丁文看他的神態,知道多半有什麼事情,卻不方便開口。因正容說道:“石公子,明人面前不說暗話。我李某人這次是誠心投靠你而來的。”

石越吃了一驚,“投靠我?”一時間沒有轉過彎來。

“不錯。”李丁文斬釘截鐵的回答,眼神突然間變得精光四溢。

“可我無權無勢,一個同進士及第,白水潭山長,而觀李兄之才,絕非凡品。李兄可是我想將你薦於皇上面前?”石越覺得這個李丁文行事未免太出人意表了,就算他自己,也不會自戀得以爲這時候以自己的權位,值得什麼人來投靠自己。

“非也,若想要功名,易如反掌。我自束髮起遍覽諸子百家,三年之後學縱橫之術,五年小成,其後遊歷天下,已近十年。那富貴於我,全不足道,一生抱負,就是想成就一番大功名大事業。然而苦無賢主得輔。”

“你這話太大膽了吧?當今皇上,就是明主。”石越聽他出言犯忌,心中有所忌憚,便冷冷的說道。

李丁文卻毫不在乎石越的神色,繼續說道:“今上自然是英主,能簡撥王安石,那是有勵精圖治之心。然而一部青苗法,就搞得天下紛紛擾擾,均輸、助役諸法,更是弊病百出,較古之明君,頗有不如。觀其用人,則老成穩重之輩不得用,所重用王安石、呂惠卿,或志大才疏,偏狹專任,或口密腹劍,其心可誅,故此皇上雖有求治之心,卻終不能致太平之世。”

“你如此誹議重臣,何不自己一紙對策,叩闕進言,匡扶社稷?拿這些話在我面前說什麼?”石越半諷刺半質疑的問道。

“石公子有見疑之意,還是真的糊塗?”李丁文毫不客氣反諷回來,“王安石被重用,是他負天下大名三十年,兼有韓、呂世家之助的結果,我李丁文便是入朝,最多不過一館閣,怎麼可能和王安石爭一日之短長?方今之世,可以和王安石爭衡的,除開石公子,又能有何人?可以引大宋開創萬世之基者,除石公子,又有何人?”

“你未免太高看了我了,我不過一個學院的山長而已。”石越聽他說得似乎還合理,神色稍霽。喝了口茶,暗暗觀察着李丁文的神色。

“李某遊歷天下近十年,豈會隨便找個人託付一生抱負?我在杭州就讀到石公子的大作,其見識高絕,非常人所及,故有意來京一晤。當時還只以爲石公子不過是個有見識的讀書人。但其後我在潘樓街輾轉打聽,石公子每本書刊發的時間,在什麼情況下刊發,我都查得一清二楚。唐甘南去江南辦棉紡行,桑俞楚在京師辦印書館,石公子親辦白水潭學院,其中種種發明,讓人拍案叫絕。而這每一本書出書的時間,其中都有深意焉。”李丁文似笑非笑的望着石越。

石越輕輕呷了一口茶,笑問道:“我能什麼深意?”

李丁文笑道:“心照不宣而已。”

又說道,“石公子,高手佈局,自與旁人不同。而花如此多的心血與精力,其志絕非做一個學院的山長。皇上對石公子寵信方隆,借用王安石的一句話,此大有爲之時也。”

石越心中暗暗計算,這個時候,自己應當不值得誰花這麼大的力氣來陷害自己。而且這個李丁文的見識,自己也是感覺得到的,用這樣的人來陷害自己,未免太大材小用了,因此懷疑之心漸去,更有點自笑自己杯弓蛇影。想通這一節,心裡拿了主意,便笑道:“那麼敢問李兄的抱負又是什麼?”

“內革弊政,外逐強敵,有機會一展胸中所學。”李丁文淡淡的說完,又恢復了那睡意迷濛的樣子。

石越見他這副樣子,也故意淡淡的說道:“卻不知大宋國內有何弊政,對外又如何驅除強敵?天下大勢,還請李兄爲在下言之。”

李丁文用手指醮了點水,在桌子上一邊畫一邊說道:“今日國家之害,有舊害,有新害。舊害者有三,冗兵、冗官、財賦聚於京師。新害者,新法也……”當下侃侃而談,縱論形勢,石越不住的點頭稱是,暗歎這等人才,竟然史冊無名,可見各朝各代,不知都有多少賢才被埋沒掉。

二人都是寂寞已久的人,李丁文一腔才學,卻沒有人識貨;石越明明知道歷史的走向,卻恨不能警醒世人,這時候兩人相遇,彼此都有知己之感。從此李丁文便入了石越幕府中。

名份既定,石越便把白日在集英殿發生的事情說給李丁文,因道:“聖意難料,我在朝中根基不穩,冒冒然介入朝政,雖是事非得已,也頗覺後悔。”

李丁文細細想了想,然後笑道:“無妨,公子今日所言,雖然表面看來,是新黨舊黨都得罪了,其實卻不然。公子立身朝廷,此時不宜得罪王安石,然而又不能不偏向舊黨,否則孤立無援,日後無以制衡王安石。今日所說的本是至理,如舊黨中司馬光、範鎮、蘇軾等領袖人物,都能知道公子深意,傳到韓琦、富弼、陳襄耳中,肯定也會表示讚賞的。”

“王安石雖然喜歡逆我者亡順我者昌,但一來公子與王安禮、曾布交好,二來聖眷正隆,三來公子亦無公開反對新法之意,王安石斷無就此和公子勢不兩立之理。”

“而最重要的,是我斷定,公子這番話,肯定能打動皇上。但要想真正鞏固在朝廷和皇上心目中的地位,僅僅以一個經學大師的身份是不夠的。皇上爲什麼倚重王安石?王安石每見有與自己意見不合之人,必欲除之而後快,皇上若不答應,他便以辭相要挾,皇上最後不得不聽他的。究其原因,是皇上以爲當世只有王安石可以幫他完成自己的抱負。皇上一心一意想做千古賢主,想要讓大宋威加四海,而他想要完成這個抱負,現在來說,就只有王安石一個選擇。”

“公子所要做的,便是讓陛下在王安石之外,有第二個選擇,而且還是更好的選擇。”李丁文抽繭剝絲,爲石越分析朝中主要力量的心態。

石越本來是覺得事情漫無頭緒,不知從何做起,此時聽李丁文一說,眼前頓時豁然開朗,想了一想,卻又覺得還有不妥之處,因說道:“潛光兄的意思,是讓我另樹旗幟,和王安石爭奪變法的主導權?這似乎失之急躁了。”

李丁文似笑非笑的說道:“非也,非也,王安石施行新法,搞得天下沸騰,公子此時就要從中救火,讓皇上了解你的才幹,慢慢樹立公子在皇上心中牢不可破的地位。這樣做的好處,一來可以不必和王安石公開對抗,不需要逼迫皇上提前在公子和王安石之間做抉擇;二來王安石搞得天怒人怨的事情,公子若可以從是周旋,把壞事變好事,則朝野上下,無不歸德於公子矣,王安石反而沒什麼功勞可言;三來舊黨要攻擊新法,這筆賬也會算到王安石頭上,對公子只有讚賞的份。可以說如此行事,則怨歸於王安石,恩歸於公子,上上之策。”

石越看着李丁文笑談之間,把就王安石這樣了不起的人物當冤大頭給計算了,真是佩服之至。眼光看到他嘴角的笑容時,算是再一次深刻的體會了“奸笑”的含義。

他又把這個總的策略想了一想,覺得自己也想不出比這更好的方針了。便頷首道:“李兄所言,確是上策。不過若是總是爲王安石補漏子,也是不夠了,我亦必須做一些自己的政績。”

李丁文提醒道:“此時自己立旗幟,若是變法,則會引起舊黨的反對與攻擊,若不變法,有王安石在,實在難有什麼成績可言。公子還要三思。”

“你放心,我自有主意。”石越不由自主的流露出李丁文式的奸笑。“我們現在要計議的,是如何幫王安石補漏子,這可不是個容易的事情。”

石越和李丁文在這邊計算王安石,王安石亦在自己的書房計算着石越。

“這個石越,實非易予之輩。”王安石蹙眉說道。

“爹爹,不如讓請皇上調他去做地方官,美其名曰爲朝廷培養將來的宰相,免得讓他在朝中礙手礙腳的。”王雱輕搖摺扇,建議道。

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10章 上第7節 拗相公中(01)第九章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一章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8章 上第一章第三十章第6章 上第四章第7節 拗相公中(02)第九章第九章第四節第1節 熙寧二年(上)第十七節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9節 汴京新聞(上)第7節 上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一)第二章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二)第四章第1節 熙寧二年下(01)第二十章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1節 下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第11節 天下才俊(上)第四節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3節 終南捷徑中(03)第16節 十字(四)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第十一節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九章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1節 熙寧二年下(01)第07節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一)第五節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二)第十章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四)第10章 上第十章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2節 上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三)第一章第二十六節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2節 下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五)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上(01)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13節 婚姻大事(中)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三節第五章15 汴京杭州3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十九節第五章第3節 上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4章 下第5章 上第14節 匪斧不克(上)第2節 聲名鵲起下(02)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二)第8節 上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10章 上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下(02)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十節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二)第5節 下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1節 上第8節 離間計(下)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13節 婚姻大事(下)
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10章 上第7節 拗相公中(01)第九章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一章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8章 上第一章第三十章第6章 上第四章第7節 拗相公中(02)第九章第九章第四節第1節 熙寧二年(上)第十七節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9節 汴京新聞(上)第7節 上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一)第二章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二)第四章第1節 熙寧二年下(01)第二十章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1節 下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第11節 天下才俊(上)第四節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3節 終南捷徑中(03)第16節 十字(四)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第十一節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九章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1節 熙寧二年下(01)第07節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一)第五節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二)第十章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四)第10章 上第十章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2節 上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三)第一章第二十六節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2節 下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五)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上(01)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13節 婚姻大事(中)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三節第五章15 汴京杭州3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十九節第五章第3節 上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4章 下第5章 上第14節 匪斧不克(上)第2節 聲名鵲起下(02)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二)第8節 上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10章 上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下(02)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十節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二)第5節 下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1節 上第8節 離間計(下)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13節 婚姻大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