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下

柔嘉與何畏之卻是一驚一喜,柔嘉料不到石越如此輕信他人,萬一其中有毒,後果不堪設想,只是阻止不及,心中一急,幾乎要哭了;何畏之卻不料石越如此相信自己,自是大起知己之感。此時見石越稱讚,不由笑道:“確是好酒。”

石越心中大奇,他素知蒸餾酒須要蒸餾器,卻不知蒸餾器早在漢代,中國便已發明。不過卻是用來蒸水銀或者花露,遲到南宋甚至元代,人們纔開始比較普遍地用來蒸酒。他也是第一次聽到還有蒸花露一說,忙問起詳情,何畏之詳加解釋,原來蒸花露一般是採用固態蒸餾,但是何畏之爲了提取“花中之精”,卻是對採集回來的花露嘗試進行液態蒸餾,不料被人惡作劇換成了酒,偶然之中,發現此法。他隨即進行種種試驗,改液態蒸餾爲固態蒸餾,亦獲成功……石越這才恍然大悟,暗罵自己見識不廣,否則何必等何畏之前來獻寶?

何畏之又說道:“我既悟其中之道,便將這蒸鍋加以改良,且又嘗試將蒸出來的酒再行蒸煮,所得之酒露,其烈無比。比之方纔參政所喝,更厲害數倍,見火即燃,須兌了泉水方能入喉。我想此等烈酒,大宋人或者喝不習慣,但是若給遼人,不怕其不愛之如甘露……遼人本就嗜酒,若得此物,便能讓其朝廷上下,整日皆在醉酒之中。只是若私自釀酒出賣,干犯禁令……”

石越此時當真是大喜過望,他不知當時世界別的地方如何,但是他卻肯定的知道,蒸餾酒的技術,在東方世界而言,都還是一個極大的秘密,若把蒸餾酒賣到大宋的各個鄰國,其利潤之巨,難以估量。而且他的軍屯計劃,便能更加順利的推行了。“種甘蔗製糖、製造蒸餾酒、還有製藥……”石越一念及此,立時想到早就聽說過甘蔗製糖之蔗渣可以發酵制酒,還可以用來造紙——若能再將蔗渣制酒的技術發明,那麼開拓的就不僅僅是國外市場了。畢竟用糧食釀酒,在食產量不是極豐富的時候,其規模還要是需要控制的,但是用一些渣滓來釀酒,卻是完全沒有這方面的顧忌。轉念又想到何畏之所獻二技,無論哪一樣,皆可令他富甲天下,此時卻要告訴自己,分明是有更大的圖謀,雖說此人自稱是李丁文所薦,石越心中亦不能不驚疑。

柔嘉卻不曾想這許多,見到石越無事,心中竟不由一陣輕鬆。笑道:“這便是你的殺人不見血之方麼?可笑!可笑。一瓶酒也能殺人?卻不知你那殺人見血之方,又是如何驚世駭俗法。”話中充滿戲謔之味。

何畏之微微一笑,道:“那個方子,卻過於霸道。其實參政今日已經見過了。”

石越一怔,不知何指。

何畏之輕描淡寫的說道:“不過幾支毒箭而已。”

柔嘉冷笑道:“毒箭你當大宋沒有麼?”

“亦不是沒有。不過自來毒箭並不耐久,若在風雨中作戰,更是百無一用。我卻有一個秘方。”何畏之語氣雖然平靜,但是說到此處,眉宇間卻有一股陰戾之氣,讓人不寒而懍。

石越心中一凜,忙問道:“是何秘方?”

“大宋廣南東西路、梓州路附近,以及大理國,有一種樹汁巨毒無比,見血封喉。若將此種樹汁與砒石煅燒後一同投入烈酒之中,淘去渣滓,然後將澄清之毒酒在沸水上隔鍋加熱,酒蒸發之後,便只餘下潮溼的褐色粉末,再行加熱,便成藥粉。又取蛇毒液浸泡後陰乾。凡一千五百斤藥材,可得十斤藥粉。此藥粉可隨軍攜帶,要使用時,加水衝兌,以箭簇沾水即可。一分藥末加水一斤調開,可浸箭簇一千。十斤藥末,可浸箭簇數百萬。浸藥之毒箭,一旦見血,十步封喉,料遼夏二國,沒有這麼許多兵馬好殺。唯藥材得來不易,參政須下得本錢。”何畏之娓娓說來,倒似乎他說的事情,不過在如何殺雞宰牛。

石越心中卻極爲不忍,他雖然站在文明之立場,自當奉宋朝爲正朔,知惟有漢文明方是中華之主體,但是與契丹、党項,卻也沒什麼深仇大恨。此二族在石越的時代早已消亡,不少人更是融入漢族之中。若說要滅人之國,他的確是念念不忘,但說要屠人之族,他卻絲毫沒有此心。真要說來,焉知他石越身上,便無契丹、党項血脈?似何畏之之毒箭,雖然不知是否有他說的那般厲害,卻已經是“化學武器”了,在當時來說,至少也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好在石越知道此事成與不成,決策權在己,倒也並不着急,只是淡淡一笑,道:“先生真是有心之人。”

柔嘉卻罵道:“這法子真毒。”

她卻不知何畏之滿腔懷抱,所謀者大,於此種種,自是處心積慮。

何畏之於柔嘉的指責,自是毫不在乎,甚至懶得反駁;於石越的態度,卻甚是留心,不料他雖然善於觀察,卻從石越臉上看不出一絲端詳。心中不由暗歎石越城府之深。

石越初見此人之時,本有愛才之心,後來聽他要來尋訪自己,更有延攬之意,但是交談愈多,便愈覺此人外表溫和,內心高傲,此外於氣質中,更有一股說不出來的怨恨之意。雖然不曾見諸言語之中,但是石越卻能時時感覺分明。似乎此人曾經身居高位,或者至少是受過嚴格的貴族訓練,所以才用外表的溫和與高傲,來掩飾住那心中的怨毒。一時之間,石越對於是否能夠控制此人,竟是沒有了把握。

“此梟雄也。”石越暗暗警覺。這樣的人物,若然沒有機會,可能就一輩子老死於窮鄉僻壤,默默無名,因爲他們不願意去受庸人的氣;但是若然他們找到機會,卻未必是普通人可以控制的——雙刃之劍!

便在此時,聽到客廳之外有數人的腳步之聲,一個家人進來稟道:“參政,李先生、陳先生、劉公子來了。”

石越忙說道:“快請。”何畏之卻已起身等候。

不多時,李丁文、*、劉道衝、侍劍便進了客廳,李丁文看見何畏之,相揖爲禮,又凝視何畏之半晌,方悠悠說道:“一別十二年,蓮舫已非吳下阿蒙。”

“家破國危,欲爲五陵少年不可得。恭喜潛光兄託得明主,可一展胸中抱負。”何畏之淡然的神色中,有幾分蒼涼。

石越聽到“家破國危”四字,心中一動,已知何畏之在大理國,必然非尋常人物。果然,便聽李丁文說道:“參政,當年大理國王段思平攻破下關,與滇東三十七部石城會盟,蓮舫祖上,曾有力焉。”

石越這才知道原來何家是大理開國功臣之後,忙立身說道:“原來如此,失敬。”

“不敢,慚愧。”

李丁文又道:“當日曾聽到傳聞,道何家受到楊、高二權臣之陷害,舉族焚屋出走,不知所蹤,心常念念。後聽梓州路上京官員說起歸來州何家堡,又提及蓮舫之名,雖恐是同名同姓之人,卻不敢錯失機會。便修書一封,託人帶到。不料蓮舫果真是信人。”

“有勞掛念。”何畏之自是知道李丁文信中招攬之意,但是他對於大宋,卻談不上什麼感情,更無效忠之意。此來拜謁石越,全是爲了自己一族之利益,以他之材,若是沒有機會便罷了,只要有一絲機會,便不會甘心老死歸來州。

李丁文亦知道何畏之一向驕傲,種種安慰的話語自然全都收起,以免被他當成諷刺。只是說道:“何兄既然來京,盼在府上少住,以敘別來之情。”石越亦笑道:“正是,還盼先生多留幾日,在下好時時請教。”

何畏之微微揚首,他無意入石越幕府,但是許多事情,非一時半會能說,不得不耐下心來。當下便不推遲,道:“如此多有叨擾。”石越與李丁文見他答應,連忙一面吩咐人去安排住處,一面給何畏之引見府中諸人。

柔嘉本欲看個熱鬧,好對何畏之出口胸中惡氣,不料此人反成了座上嘉賓,心中大是不忿,衆人種種應酬,她更是毫無興趣。因見侍劍站在旁邊,便走到他面前,問道:“喂,你知道給十一娘準備的禮物在哪裡麼?我要去看看。”她竟是理所當然的把石府當成自己家,毫無生份可言。

侍劍早知她的脾氣,連忙說道:“在夫人那裡,小人給您帶路。便是一張古琴,幾副字畫。”

“啊?”柔嘉頓時迴轉身來,瞪視石越,怒道:“石越,你不用這般小氣吧?禮物如此寒磣,害我都沒有面子。”

石越頓時莫明其妙,不知道自己的禮物“寒磣”,和她的面子有什麼關聯?當下苦笑道:“我薪俸微薄……”

“你叫什麼窮?你是參知政事、太府寺卿,當我不知道麼?一張古琴,幾副字畫值得幾貫錢?怎的如此小氣?”柔嘉一腔怨氣,便全發在此事之上。

侍劍連忙陪着笑說道:“縣主,這一張古琴,幾副字畫,可不是幾貫錢能買到。這張古琴是東晉之物,字是衛夫人的真跡,畫是大李將軍的《春山圖》……”

“還說不小氣?衛夫人是誰?我都不認識,必是無名之輩。還大李將軍?一個武人畫的畫,虧你也送得出手。你便是派人到嶽州找蘇軾寫個字,也要體面些!”柔嘉更加氣憤。

衆人聽到這話,幾乎噴飯。“大李將軍”李思訓的《春山圖》,是難得的稀世之珍,不料到了不學無術的柔嘉嘴裡,竟然變成了“武人畫的畫”。便是何畏之,也要忍俊不住,不知道哪來的活寶縣主。侍劍想笑又不敢笑,連忙低下頭,歪着嘴巴說道:“縣主,衛夫人死了七百多年了,您自是不認識。她的書法,古人說如插花舞女,低昂善容;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連王羲之,也是她的徒弟。她老人家的墨寶,價值三千兩白銀。這個大李將軍,也不是普通的武人,他是唐代宗室,戰功卓著,做過武衛大將軍,畫風精麗嚴整,是唐代有名的畫家。他的那幅《海天落照圖》,些時正在宮中,連皇上都很喜愛的。這副《春山圖》,是百方蒐羅所得,蘇大人若是知道,必然願意用一百幅墨寶來換。”

柔嘉早已滿臉通紅,她哪裡知道梓兒知道清河郡主不是一般俗人,爲了挑件好禮物,不知費了多少苦心。這三件禮物,無論贈上哪一件,都已經堪稱厚禮。只因清河郡主是在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面前能說上句話的人物,這纔不惜成本,三件無價之寶一齊送上。她不識貨倒也罷了,卻還嚷嚷出來,不料出了這個大丑。好在柔嘉是臉皮厚慣了,羞赧也只是一會兒,立時便雞蛋裡挑骨頭,說道:“若是這樣,那還不錯,只是卻不夠周詳。”

侍劍咂舌笑道:“縣主,似這不夠周詳,便無法再周詳了。”

“你一小小書僮,懂得什麼?”柔嘉得意洋洋的斥道,“這點東西,送給十一娘自是配得上,可是郡馬呢?”

“狄將軍亦通文墨音律的。”

“畢竟是個武人。”柔嘉剛纔還對武人大爲不屑,此時卻已是津津樂道。

石越知道柔嘉必要找回這個場子,笑道:“便是縣主說得對,便勞縣主去指點一下拙荊,挑幾件禮物送給狄將軍爲賀。”

柔嘉卻是滿臉奇怪的望着石越,道:“你不是叫你夫人叫妹子的麼?如何便叫拙荊了?”

此語一出,衆人頓時捧腹,再也按捺不住。石越亦被她鬧得哭笑不得,不知如何是好。

何畏之跟着衆人笑了一會,忽然想起往事,心中不由一疼,忙沉下心來,將回憶從腦中趕走,一面從包中取出一物,勉強笑道:“參政不必再去勞心,或者我這個東西,能入狄將軍法眼。”

衆人循聲望去,頓覺寶光閃爍,原來何畏之手中,卻是拿着一柄鑲滿了紅寶石的匕首,遠遠望去,便見做工十分精細。石越連忙笑道:“不勞先生費心,此物過於珍貴,斷不敢受。”

何畏之淡淡笑道:“這種無用的石頭,在蒲甘國到處都是,值不得幾文錢。”

“蒲甘國?”石越一怔,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國度。

“便是緬國,唐朝所謂驃國。”

石越這才明白,原來竟是緬甸。因薛奕船隊的航線可能要經過彼處,他於緬甸歷史並不熟悉,便問道:“我讀《大唐西域記》與唐史,知緬國素來分裂,小國數以十計,不知現在如何?”

“今時不同往日。三十一年前,蒲甘國阿奴律陀王即位,大約於十八年前國力始盛,開始征伐各部。蒲甘統一,已是指日可待。”何畏之亦不知道,便在熙寧八年,阿奴律陀王在即位三十一年之後,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緬國已是中南半島的一個大國。不過此節石越卻也是在薛奕回國之後始知。

“原來如此。此亦英主也。”

“確是英主。傳聞中其子江喜陀,亦不下乃父。”何畏之輕輕說道,若非知道緬國有英主在位,他當初未必便一定要避居歸來州。

柔嘉對這些卻不感興趣,只是饒有興趣的問道:“那個什麼蒲甘的紅寶石果真遍地都是麼?”

“其國盛產寶石,而大多地方百姓並未開化,不識此物之用,以數尺之布,便可換得若干塊。不過彼國叢林兇險,便是大理國之人,輕易亦難以去得。久聞大宋有海船水軍,若能去得,似這幾塊石頭,便確然值得不幾文錢。”何畏之輕描淡寫的幾句話,卻讓石越等人怦然心動。這紅寶石在大宋,卻不止是“幾文錢”!

大宋歷熙寧八年十月。高麗國,開京。

這一年,有一個叫金富軾的嬰兒在開京出生,在石越那個時空中,此人後來模仿司馬遷的《史記》,撰寫了一部《三國史記》,從而成爲那個時代高麗唯一有資格被世界歷史記住的人。但是這個嬰兒的命運,同樣會發生改變。

石越帶來的蝴蝶風暴,早已刮到了這個東北亞半島之上,並且,將更深更猛的刮下去,將高麗王國的歷史命運,徹底改變。

蔡京與唐康、秦觀到高麗國己久,不料高麗國上上下下十分迷信陰陽鬼神之事,受上國詔旨,非要選定良月吉辰不可,此事在淳化年間,早已被宋廷責罵,不料也就是當時好了一陣,過不多時,舊病復發。硬是讓蔡京與唐康、秦觀,在開京心急如焚的乾等。好不容易受了詔旨,又要使者在館中呆足一個月,方能出館。氣得蔡京等人盡皆破口大罵。好在高麗國禮數恭敬,特意騰出一座離宮來做大宋使者的驛館,又臨時換了招牌,名之爲“順天館”,據說意思是要象恭順上天一樣對待大宋。不過話是如此,能否做到,卻無人知曉。

第2章 廟堂無策可平戎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八章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上(1)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上)第9節 汴京新聞(上)第1節 熙寧二年(上)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一)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三章第8節 下第14節 匪斧不克(中)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四)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二)第6節 上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二)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三)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二)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三)第1節 上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二)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一)第二十二章第10節 上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2節 聲名鵲起下(02)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5章 下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4節 上第7節 ?拗相公(下)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下(2)第六章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三十章第18節第七節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16節 十字(二)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下(1)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3節 終南捷徑上(01)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二)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五)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一節第十章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四)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七章第六章第七章第14節 匪斧不克(下)第10章 上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三)第13節 婚姻大事(下)第10章 下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五)第2節 下第27節 續完第二十九節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中)第四章第16節 十字(二)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一)第3節 終南捷徑上(02)第7節 下第9節 上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16節 十字(四)第15章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第8節 離間計上(01)第9節 上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上(01)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五)第4章 下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六章第2章 廟堂無策可平戎第18節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三)第十六章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2章 下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一)
第2章 廟堂無策可平戎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八章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上(1)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上)第9節 汴京新聞(上)第1節 熙寧二年(上)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一)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三章第8節 下第14節 匪斧不克(中)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四)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二)第6節 上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二)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三)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二)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三)第1節 上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二)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一)第二十二章第10節 上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2節 聲名鵲起下(02)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5章 下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4節 上第7節 ?拗相公(下)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下(2)第六章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三十章第18節第七節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16節 十字(二)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下(1)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3節 終南捷徑上(01)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二)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五)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一節第十章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四)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七章第六章第七章第14節 匪斧不克(下)第10章 上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三)第13節 婚姻大事(下)第10章 下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五)第2節 下第27節 續完第二十九節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中)第四章第16節 十字(二)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一)第3節 終南捷徑上(02)第7節 下第9節 上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16節 十字(四)第15章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第8節 離間計上(01)第9節 上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上(01)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五)第4章 下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六章第2章 廟堂無策可平戎第18節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三)第十六章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2章 下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