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

北京,大名府?

“胡馬嘶風,漢旗翻雪,彤雲又吐,一竿殘照。古木連空,『亂』山……”宣撫使司溪園花廳之內,一個歌姬端坐下首,輕彈琵琶,和聲清唱,坐在廳內喝茶的宣撫使司一干謨臣武將,似是對這曲《青門飲》的歌詞都感覺到陌生,有人低頭細品着詞中的悲涼深厚,有人悄悄側過頭去,向同席的同僚打聽這曲子詞的作者,然而被問到的人都是輕輕搖頭,同樣也不知道這首詞的來歷。?

莫非是這歌姬自作?瞅見着衆人都不知作者是何人,已經有人在心裡犯起了嘀咕。有宋一朝,曲子詞極甚,風塵之中亦有佳詞,倒也並不足爲奇。在座的雖然多有飽學之士,可坊間詞曲之多,學問再大的人也難以盡知,一闕好詞流行不過三五日,便有新曲新詞取而代之亦是家常便飯,只怕便是蘇子瞻在此,亦不敢說他聽遍了天下的佳詞。故此衆人倒也並不會因此覺得羞愧,眼見座中無人知曉作者,聽見那歌姬一曲唱罷,與遊師雄坐在一起的參議官折可適已經開口詢問:“葉三小娘子,未知這曲《青門飲》,竟是何人所作?”?

那歌姬盈盈一禮,輕啓朱脣,正待回答,卻聽花廳外面,傳來一陣笑聲,有人朗聲接道:“折將軍,這是熙寧朝的狀元公,尚書省左司員外郎時公邦彥的得意之作……”?

聽到這個聲音,折可適的臉『色』微微一變,卻見衆人紛紛起身,他也連忙整了整衣冠,起身相迎。那個歌姬好奇的望向門外,不知這個一語道破的來人是誰,卻早有管事的下人過來,輕輕招呼她退出花廳之內。?

聲音落下,最先走進花廳的,是宣撫使司的主管機宜文字範翔,緊跟在他身後的,赫然是遼國北面都林牙韓拖古烈,而在韓拖古烈身後的,則是遂侯韓敵獵。?

韓拖古烈原本就在宋朝交遊甚廣,此番出使,南來之時,大名府衆人也都曾見過他與韓敵獵,對二人並不陌生。這時見着二人,各自行禮,讓了客位與二人坐了,範翔卻坐在二人旁邊相陪,一面笑道:“韓林牙說得絲毫不差,這詞正是時邦彥昨歲所作。時邦彥雖然是狀元公,詩詞亦頗佳,可惜卻不如何受歌女青睞,便在汴京,亦甚少有歌女唱他的曲子詞,諸位不知,亦不足爲奇。只是不想竟能在北京聽到這曲《青門飲》,更讓在下意外的是,韓林牙竟淵博至此,連這等小事,都如此熟悉!”?

就在幾個月之前,範翔還在尚書省做右司員外郎,與時彥熟得不能再熟。他既然如此說,那這詞便確是時彥時邦彥所作無疑了。只是誰也不曾想到,這韓拖古烈竟然對宋朝如此瞭解,縱是對手,衆人也都忍不住要紛紛讚歎。?

只有折可適與遊師雄二人,只是端着茶盞,低頭喝茶,並不言語。那範翔是個極風趣的人,順着這個話題,隨口又說了幾件時彥的趣聞佚事,引得衆人皆掩口低笑。因這廳內宋朝文武官員,便以折可適與遊師雄官職最高,說完笑話,他又正式向韓拖古烈介紹二人,韓拖古烈與二人都有數面之緣,卻談不上深交,這時又敘了一回舊,折、遊二人只不過隨口應承,不料韓拖古烈說二人的事情來,卻是如數家珍,便是相識多年的至交好友,恐亦不過如是。?

三人聊得一陣,竟是頗有傾蓋如故之感,一時間談笑甚歡。尤其是折可適,說了一會,乾脆將座位移至韓拖古烈旁邊,反將範翔擠到一旁。座中凡有宋朝官員提及和戰之事,不用韓拖古烈回答,折可適都替他擋了架。?

如此直閒談了小半個時辰,折可適才略顯倦意,便朝韓拖古烈告了個罪,離席更衣。?

他方出了花廳,卻不知何時,範翔竟然也溜了出來,便在花廳旁邊的長廊上等他,見着折可適過來,範翔遠遠笑道:“恭喜大祭酒交了個好朋友。”?

折可適淡淡一笑,不理會他揶揄,徑直走到他跟前,問道:“丞相還是不曾拿定主意麼?”?

範翔搖了搖頭,笑着問道:“未知折將軍之意又是如何?”?

折可適卻不回答,反問道:“仲麟以爲呢?當留?當放?”?

範翔輕笑一聲,道:“似韓拖古烈這等人物,可惜不能爲我大宋所用!”?

“仲麟是說要招降他麼?”折可適也笑了起來,但立即又搖搖頭,道:“可惜此事絕無可能。”?

“下官也知道。”範翔若有所失的笑了笑,旋又說道:“不過,既是如此,下官有個不情之請,要拜託折將軍。”?

折可適驚訝的看了範翔一眼,他這時候才知道範翔專程在這兒等他的原因,因笑道:“仲麟說笑了,你是子明丞相最信任的人,主管機宜文字,倒有事要來拜託我這個閒人?”?

“折將軍這話卻是見外了,哪些事情該聽誰信誰的,丞相心裡面可分得清清楚楚。如今宣臺之內,誰不知道折將軍是丞相最信任的謨臣呢?”範翔說到這兒,不待折可適再說什麼,又繼續說道:“如今這事,下官或許不當多言。然此事亦關係重大——我知道折將軍此刻正是要去見丞相,故特意在此相候,只盼將軍見着丞相之時,若丞相問及韓拖古烈去留之事,能勸丞相扣留他們……”?

“這又是爲何?”折可適更加訝異,但他見範翔越說越嚴肅,最後已是十分慎重,全不像開玩笑的樣子,他也變得認真起來,又說道:“此事關係重大,仲麟需告訴我原由,我方能答覆你?

範翔擡頭望着折可適,彷彿想從他的眼神中知道他是不是在說假話,過了一小會兒,才輕輕嘆了口氣,壓低了聲音,道:“將軍不知道朝廷是想要丞相扣留韓拖古烈麼?”?

聽到這話,折可適大吃一驚,問道:“莫非朝廷已頒詔旨?”?

“這倒不曾。”見範翔搖了搖頭,折可適一顆心卻又放回肚子裡,卻聽範翔又說道:“只是……”他欲言又止,一時卻也是的確不知道從何說起。這十幾日間的公文往來,朝廷旨意的字裡行間,表面雖然說是交由石越定奪,但是範翔仍能感受到背後的壓力。至少,他可以肯定,小皇帝是希望石越能扣留韓拖古烈一行的。然而,這些事情,他又實在不便向折可適說明。?

範翔自覺受石越知遇之恩,對石越縱然不能用“忠心耿耿”四個字來形容——因爲這個詞,實是並不太適合用來形容大宋朝的士大夫們——然他視石越爲師長,頗存尊敬愛戴之心,這卻是毫無疑問的。何況在政治上,他更一向以石黨自居,與新舊兩黨在心裡面就存了門戶之別。而這次石越宣撫三路,特意召他主管機宜文字,同樣也是信任有加。投桃報李,範翔自也不免事事都站在石越的立場,爲他來考慮利害得失。他官職雖然不高,可是卻一直身處中樞機要,位輕而權重,對於朝中最上層的許多利害關係,也因此看得更加分明。站在一個“石黨”的立場,範翔心裡面是希望石越與“石黨”能繼續得勢,主導朝政的,這於他,也是一榮俱榮,一辱俱辱。他眼見着親政之後的小皇帝一天天有主見,意圖自己來主導朝政,大展身手的小皇帝,與先朝留下的老臣們,原本就有天然的矛盾,這彌補這個矛盾本就是十分不易——自秦漢以來,就極少有皇帝會真正的信任先朝做過宰執的臣子,一朝天子一朝臣,石越是先高宗皇帝一手拔擢的,所以無論他當年如何受到猜忌,但是打壓歸打壓,重用歸重用,在高宗皇帝心裡,那總歸是自己的大臣。可於現在的小皇帝趙煦,無論表面上關係如何的好,包括石越在內,現今的宰執重臣,那也是他父親、他祖母的大臣。範翔心裡面也清楚,指望着小皇帝如何親近、信任石越,那是神仙也做不到的事。但是,只要不激化矛盾,維持着君臣之間的和睦,因爲石越身上還有“遺詔輔政之臣”這樣的頭銜,小皇帝想要擺脫掉石越他們這些元老重臣,也很困難。畢竟,在大宋朝,外朝的勢力空前強大,不是說皇帝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的。?

然而,範翔心裡的這種期望,並不會順理成章的實現。?

身爲宣撫使司主管機宜文字,他比旁人更能瞭解、感覺得到皇帝與宣臺之間的那種隱隱的矛盾。自和議破裂之後,小皇帝愈發想要進兵與遼人決戰,而石越卻就是下令王厚按兵不動;皇帝給河北派出了五萬援軍,卻安排了個李舜舉來做提舉一行事務,陳元鳳更是等同於監軍——石越如今已經面臨着巨大的壓力,別說是範翔,宣臺之內,每一個謨臣都看得出來,若是再不下令王厚進兵決戰,皇帝心裡面,就不知道在想些什麼了。李舜舉、陳元鳳的這五萬人馬,說是援軍,可是真的只是如此麼??

現今宣臺之內,此前力主持重的衆謨臣,不是改變口風,轉而勸石越下令決戰;就是緘口不言,或持兩可之說。唯一還堅持前見的,便只剩下折可適一人。?

兵戎之事,範翔不敢妄進諫言,可是如今這韓拖古烈的放留,在範翔看來,算是無關大局的小事。皇帝既然流『露』出想要扣留韓拖古烈一行的意思,那麼石越希旨行事,讓皇帝高興一下,那也是緩和君臣關係的辦法。可是不知爲何,範翔卻隱隱覺得石越竟有要放韓拖古烈歸國之意,他自知自己勸諫,石越必然不聽;而他心裡覺得能勸動石越的人,潘照臨不在大名府,陳良早已功成身退,唐康遠在王厚軍中……這些個“自己人”皆不在跟前。如今宣臺之內,石越最爲信任,倚爲謀主的,便是眼前的折可適。?

而折可適再如何說,也是個武人,在範翔心裡,他連“石黨”都算不上,更不用說是說這些心腹之事。?

他吱唔了好一會,才終於又字斟句酌地說道:“只是下官聽到一些傳聞,有人上本,請皇上扣留韓拖古烈一行爲質,皇上將這奏狀給御前會議看了,或稱當放,或謂當留,是韓丞相與範樞使堅持,皇上才勉強同意,待韓氏一行至大名府後,再由石丞相定奪。此後皇上又數度遣使詢問丞相之意,下官又聽聞南面行營中,有人公然宣稱當斬韓拖古烈人頭祭旗云云……此等話語,恐非軍將所敢妄言。韓氏放留,下官以爲其實無關緊要,如見宣臺之決策,常與皇上之見相左,雖說做臣子的,自當以忠直侍君,可若若事事如此,以唐太宗之明,亦不免有怒魏徵之時。以下官之見,這些小事上面,不若稍順皇上之意……”?

“仲麟用心良苦。”折可適微微笑道,“不過你大可放心,當今皇上,現時雖不見得有唐太宗那般英明,可也不遜於漢之昭、明,到底是個英明天子。況且朝中兩府諸公,皆是當世賢者,縱有『奸』佞,亦無由得進,仲麟似不必過慮。如今我既在宣司參贊軍事,丞相待我以誠,推心置腹,我亦不敢不以忠直相報。仲麟的擔憂,我會轉告丞相,我自己的計較,亦當坦然相告,至於如何決斷,以丞相之英明,你我皆不必杞人憂天。”?

範翔聽到折可適如此回答,心中雖然大感失望,但他知道折可適爲人甚是爽直,既與自己如此說了,那麼再多說亦是無益,當下只好抱拳謝過。?

折可適辭過範翔,他知道此時石越必在宣臺後院的書房之內,便徑往後院而去。到了後院,卻見樓煩侯呼延忠一身便裝,守在院門旁邊,卻是與石鑑在一張石桌上面下着棋,二人見折可適過來,連忙起身見禮,石鑑朝着他行了一禮,笑道:“折祭酒如何來了?丞相正在與吳子云說話哩。待我去與祭酒通傳。”?

折可適忙謝了,目送着石鑑進院子,回過頭瞥了一眼石桌上的棋局,才朝呼延忠笑道:“樓煩侯,這一局,你卻是要輸了。”?

呼延忠與折可適卻是世交,笑着搖了搖頭,嘆了口氣,道:“莫看他出身低,要贏他不容易。劍術、弓弩、槍棍、拳腳,樣樣輸給他,幾日間,統共已輸了一百多貫了,除了騎術贏了一場,連下棋都下不過他。我軍中有幾個相撲好手,京師中都有名氣的,昨日和他比了三場,連輸三場。也不知他從哪裡學來了,問他師傅,總是不說,只是笑着說‘雜學甚廣’這等鳥話。我以前聽老田說過,他教過石鑑,還有兵部的司馬侍郎也教過他。可老田和我半斤八兩,雲陽侯看他個文縐縐的書生樣,果真好武藝?我卻是不信的。以前在汴京時,可從未聽過……”?

“你這是以貌取人了,若真要較量起來,你和陽信侯聯手,只恐亦非雲陽侯敵手。”折可適笑道:“你輸給雲陽侯的徒弟,倒不算太冤。”?

“果真有這等厲害?”呼延忠仍是將信將疑。?

折可適未及回答,便聽院子裡面石鑑已經搶着回道:“樓煩侯,你莫要不信,日後見着陽信侯,你自去問他,他卻是見識過的。”一面說着,他一面出了院子來,見着折可適,笑着說道:“折祭酒,丞相請你進去。”?

折可適又謝過石鑑,辭了二人,走進院中。這後院卻是很小,順着走廊,繞過一座假山,便到了石越的書房之外。守在書房外面的,是石鑑親自從呼延忠的班直侍衛中挑出來四個侍衛,見着折可適過來,一人過來,示意他止步,折可適忙停下來,解下腰間的佩劍,交予侍衛收了,方有人至書房外稟報,他聽見石越在裡面說了聲什麼,待了一小會,便見吳從龍自房出來,二人見着,只是互相額首致意,一個侍衛已在折可適旁邊說道:“折將軍,丞相有請。”他連忙整了整衣衫,快步走進書房。?

進到房中,才行了個半禮,便聽石越笑道:“遵正可見着韓拖古烈了?”?

“已經見過。”折可適行完禮,方回道:“真人傑也。”?

“確是如此。博聞強識,觀及毫末之微,而不失器局宏大。”石越含笑望着折可適,道:“如此人材,要放歸契丹,亦難怪衆人都擔心其日後不免將成我心腹之患。”?

“下官卻以爲無妨。”?

“哦?遵正有何高見?”?

“不敢。”折可適連忙朝石越欠了欠身,方繼續說道:“只是下官以爲,大宋漸強而契丹漸衰,乃是天命。縱起蕭佑丹於地下,復掌契丹,亦不能變此大勢。區區一拖古烈,又有何爲?軟禁此人,徒失我大國風範,致萬邦所笑,更落契丹口實。”?

“然遼人亦曾扣押樸彥成。”?

“難道我大宋不曾扣押遼國使館衆人麼?韓拖古烈乃是來我大宋弔喪致哀者,凡聖人治平天下,皆以孝爲先。朝廷或者不要納遼使,他既然來了,若竟扣押遼國致哀使者,將何以表率天下?更貽後世之譏。休說是一個拖古烈,便是遼主親至,亦當禮送出境,再決勝負!”?

石越聽着不由笑了起來,“遵正,此非兵家之言。”?

折可適卻正『色』欠身一禮,道:“回丞相,下官學的是儒家聖學。”?

石越笑道:“儒家亦知兵麼?”?

“丞相博學,難道不知吳起亦曾是曾子、子夏的學生麼?”?

石越一時被他難住,不知如何回答,卻聽折可適又說道:“用兵亦分正道、詭道。當行詭道時,不得拘泥於正道;然當行正道時,亦不可行詭道。自古只知權謀詭變之術者,亦難成大事業。況且使韓拖古烈歸國,於我大宋,下官以爲亦是利大於害。”?

“這又是何道理?”?

“丞相豈有不知之理?”折可適道:“韓拖古烈雖然對我朝知之頗深,卻也於我大宋並無敵意。因其知之深,故而更知敬畏。下官以爲,朝廷若有志一舉翦滅契丹,吞併塞北,則韓拖古烈不可遣。若其不然,則當遣之。使韓拖古烈在契丹,日後兩國通好,方可希冀。否則,契丹不亡,邊禍不止。”?

他這番話說出來,石越默然良久,才嘆了口氣,問道:“遵正以爲契丹可滅否?”?

“下官未知丞相以爲是古之匈奴、突厥強,還是今之契丹強?”?

“自是契丹強。”?

“下官亦以爲如是。”折可適點點頭,侃侃而談:“契丹之強於匈奴、突厥者有二,契丹無部族爭立之禍,而兼得耕牧兩族之利。自古胡狄易除,蓋因胡狄之屬,莫不乘中國衰敗之機而興,凡中國強盛,則其自敗。若契丹是匈奴、突厥,以我大宋中興之盛,當逐北千里,斬其名王,封狼居胥,非如此不得謂成功。然下官以爲,契丹卻不得以胡狄視之,而當以大國視之。自古以來,要攻滅如契丹這樣的大國,又正逢其鼎盛之時,非有十數年乃至數十年之大戰,絕難成功。”?

“朝廷若欲攻滅契丹,亦下官所樂見。然下官以爲,每場戰爭,朝廷上下,只能有一個目標。否則,便容易進退失據,舉止紛擾。以今日之事而言,我大宋與契丹戰爭之目的,只是將契丹趕出國家,並伺機殲滅南侵的遼軍,讓遼人從此數十年間,只要聽說‘河北’二字,便憶起今日之疼,再不敢存南犯之心!便是收復燕雲,此時亦不必去想;至於攻滅契丹,更不必提。便果有此等志向,亦待做完了眼下之事,再去想下一步未遲。大餅須一個一個的吃。眼下我們尚只是看得見第一個餅,餅都不曾咬到嘴裡,吞進肚中,便老老實實想着如何吃完這個餅再說。無論旁人如何想,丞相萬不能一時想着驅除遼人便可,一時想着還要收復燕雲,一時又想着要攻滅契丹,如此患得患失,實是用兵之大忌。”?

“大餅須一個一個吃。”石越低聲重複着折可適的話,嘆道:“知我者,遵正也。”他在房中踱了幾步,手裡拿着一柄如意,輕輕在左手掌心不停的擊打着,過了好一會兒,才又說道:“如此,吾意已決。”?

“只是……”折可適想起自己對範翔的許諾,又說道:“下官聽說朝廷之意……”?

他正待將範翔的擔憂轉告石越,不料才說了這麼一句,便已被石越打斷,“是範仲麟罷?他連你那也遊說過了?”?

折可適偷偷看了一眼石越的臉『色』,見他並無惱怒之意,才笑着說道:“範仲麟所慮,亦並非全無道理。朝廷之慾,亦不能不考量。自古以來,皆是要內外相和,大軍才能打勝仗。”?

石越擡起頭來,看了一眼折可適,忽然笑道:“遵正,你以爲如今我軍已然穩**勝券了麼?”?

“那卻未必!”問起軍事上的事,折可適立即斂容回道:“下官一直以爲,而今宋遼兩軍,在河北實不過半斤八兩。我大宋佔着天時,遼人佔着地利,至於人和,那是一半一半。遼人固然進退兩難,可是我大宋稍有不慎,同樣可能滿盤皆輸。”?

“遵正說得不錯。形勢上如今我軍的確已漸漸有利,然而打仗不是說形勢有利便一定可以獲勝的。”石越點了點頭,神『色』變得嚴肅起來,“如今便有不少人,見我大軍會師,軍容頗盛,遼人已是進攻乏力,便以爲局面鼎定,迫不及待要彈冠相慶了。他們關心的是報捷的時間,高談闊論的,是如何出遼國,收復幽薊,甚而攻滅契丹,混一南北!”?

“士心民心樂觀一點,未必全是壞事。然而在這宣撫使司之內,本相卻仍是戰戰兢兢,生怕犯下半點錯誤。大錯鑄成,到時候再去悔嘆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便已經晚了。”石越言辭說得寬容大度,語氣中卻已經帶上了譏諷,“非是本相不想去面面俱到,然所謂‘國之大事,在戎在祀’,旁事和光同塵,亦無大要緊。這兵戎之事,我便是殫心竭智,亦不敢說萬全。便是古之名將,如白起、樂毅輩,若他們打仗之時,還要想着顧着朝廷中各『色』人等的喜好,只恐亦難全其功業。更何況論及知兵善戰,我只怕未能及其萬一。方纔遵正說得好,餅須得一個一個的吃。這其中道理是一樣的,以我的才智,如今亦只能顧着一面。顧好了這一面,我便算問心無愧,死後亦有面目去見高宗皇帝與太皇太后。至於其它的,只好順其自然。”?

以石越此時的身份,說出這樣的話來,其實已經是形同發牢『騷』了。折可適自小從戎,其時宋朝武將,大多都要受制於地方文臣,這世上,通情達理的上司,總是要少於求全責備的上司,折家雖然幾乎是一鎮諸侯,代代世襲,然而同樣也免不了要受許多這樣的氣,或是監軍,或是欽差,或是諸路長官……而他所見的,所聽聞的,就不免更多。故此,石越的牢『騷』,事有大小,官有高低,然而境遇卻其實是相同的。他聽到耳裡,不免亦心有慼慼焉。?

只是二人畢竟身份懸殊,折可適既不好說什麼,卻又不能什麼也不說,只好乾笑幾聲,在旁邊說道:“丞相過謙了。以下官看來,如今我大宋君明臣賢,便猶昔之燕昭與樂毅。實是下官等多慮了,朝廷委丞相以專閫,舉天下之兵付之,軍國之事,無不聽從,大事無不成之理!”?

“是麼?”石越又看了一眼折可適,忽然嘿嘿冷笑了幾聲,道:“倘若我是樂毅,卻未知誰又是騎劫?”?

這一下,折可適卻是也再不敢接口,也不知道該如何說,只是尷尬的站在那兒,卻聽石越又哈哈笑道:“遵正休要爲難,本相不過頑笑而已。便算真的有騎劫,我大宋亦非燕國,我也沒有趙國好投,只能學諸葛武侯,死而後已。”?

折可適連忙跟着乾笑了幾聲。但無論如何,他也不覺得這玩笑有什麼好笑的。

第15章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四)第3章 上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3章 上第二十七節第十九節第1節 上第五章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一章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二)第二章第12節第九章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上)第11節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12節 再度交鋒(上)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三)第九章第9章 上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下(1)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四)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8節 下第六章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12節 再度交鋒(上)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9章 下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二)第6節 上第二十章第四節第8節 離間計(下)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四)第四節第3節 下第九章第十五章第三章第一章第7章 下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六節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七)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四章第2節 聲名鵲起上(01)第一節第18節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二)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二章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1節 下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2)第十六章第七章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3節 上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5章 下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1節 上第10節 呂氏復出上(02)第三章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二章第2節 聲名鵲起下(02)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二)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2)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三)第10節 呂氏復出上(01)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七節第九章第十節第二十六節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六章第7節 拗相公上(01)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16節第1章 一聞戰鼓意氣生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五節第二十一章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三)第9節 汴京新聞(中)
第15章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四)第3章 上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3章 上第二十七節第十九節第1節 上第五章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一章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二)第二章第12節第九章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上)第11節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12節 再度交鋒(上)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三)第九章第9章 上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下(1)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四)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8節 下第六章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12節 再度交鋒(上)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9章 下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二)第6節 上第二十章第四節第8節 離間計(下)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四)第四節第3節 下第九章第十五章第三章第一章第7章 下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六節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七)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四章第2節 聲名鵲起上(01)第一節第18節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二)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二章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1節 下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2)第十六章第七章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3節 上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5章 下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1節 上第10節 呂氏復出上(02)第三章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二章第2節 聲名鵲起下(02)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二)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2)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三)第10節 呂氏復出上(01)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七節第九章第十節第二十六節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六章第7節 拗相公上(01)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16節第1章 一聞戰鼓意氣生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五節第二十一章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三)第9節 汴京新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