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傅友文的加入

第二日一早,因爲並不是朔望之日,所以沒有大朝會,朱元璋便召集六部尚書和侍郎至奉天殿議事。

當各部尚書、侍郎們齊聚一堂後,朱元璋便將朱雄英的提議和盤托出,詢問他們的意見,不過只是關於動用內帑資金的提議,至於水路的清理和水路稅費的減免這些問題,根本不用詢問文官們的意見。

內帑目前雖然名義上是皇帝所有並由內廷進行管理,但跟明朝中後期不同文官們根本不需要找皇帝去哭窮來讓內帑出錢賑災、發軍餉之類的,而是本身就由戶部的官吏,將內帑跟太倉銀庫一起進行管理和統籌使用,內廷的宦官只是負責管鑰匙的。

所以,如果想要從內帑裡大筆出錢,甚至有把內帑剝離出戶部的意思,那麼第一個損傷的就是戶部的利益。

戶部尚書楊靖首先出列,他沉思片刻後說道:“陛下,聖孫殿下的提議雖然新穎,但微臣認爲,皇室直接涉足商業投資,恐有不妥。一來,這可能會打破現有的商業秩序,引發市場混亂;二來,皇室作爲天下之表率,若過於追求銀錢,恐失天下之望。”

楊靖是洪武十八年進士當時選吏科庶吉士,而在洪武十九年的時候,就因爲突出表現成爲了朱元璋設立的標杆人物,在制定《大誥》的時候就作爲舉例,將他和通政使蔡瑄、左通政茹瑺、工部侍郎秦逵一起點名表揚“此亦進士、太學生也,能盡職以稱朕心”,這相當於全國通報表揚,而朱元璋也將其破格使用,在郭桓案以後,傅友文成爲戶部左侍郎,戶部右侍郎的位置空缺了出來,朱元璋就把楊靖破了無數格安放到了這個位置。

倒也不用太奇怪,現在大明的政治環境就是如此,雖然沒有大規模殺戮、株連的大案,但是文官集團的各個位置卻被朱元璋翻來覆去的折騰,經常有進士或是國子監出身的太學生(監生)被朱元璋相中,然後破格提拔起來,這就是所謂的“試官”制度。

當然這也不是什麼好事,因爲被提拔的人往往因爲太過年輕,缺乏與職位匹配的資歷和能力,在短短的一年甚至半年後,就打回原形甚至掉了腦袋。

但楊靖顯然不在此列,他的能力非常出衆,而且爲人清廉,所以在去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二年五月,直接跨過了背景深、資歷老的傅友文升任戶部尚書,把傅友文牙都氣歪了。

是的,換你你也氣,楊靖今年才三十一歲.這個年紀的尚書,不因血緣而位極人臣,可謂是古之少有。

禮部尚書接着道:“楊尚書言之有理,皇室應以仁義道德爲表率,而非沉溺於商賈之事。”

然而跟這兩位不同的是,資歷深厚的戶部左侍郎傅友文卻有不同的看法他也必須有不同的看法,因爲無論從什麼角度出發,不管是他作爲淮西集團的一員,還是他爲了反對楊靖而反對,他都有充足的支持朱雄英的理由。

“臣以爲聖孫殿下的提議,實際上是爲了加強皇室對大明經濟的掌控力,在關鍵時刻,這種掌控力能派上大用。再者,皇室若能通過投資獲得穩定收益,也能減輕國家財政的負擔,譬如宗室供養、內廷開銷等費用,都可以由內帑自理。”

傅友文也不是無的放矢,他說的兩條好處也都是肉眼可見的中肯,第一條雖然沒說的太赤裸,但實際上就是在說有的時候文官這邊會阻止皇帝用錢,皇帝如果把小金庫拿過來自己用,那就不用考慮文官的意見的;而第二條則是對大家都好的一件事情,以後給宗室、勳貴發賞賜,營造宮室等等靡費巨大卻又在文官眼裡華而不實的事情,內帑就自己花自己的錢,也別找戶部要了,皇帝有多少錢就花多少。

所以,傅友文的想法也得到了工部尚書沈溍的支持:“傅侍郎所言極是,如今江南商業繁榮,但行會內部競爭激烈,皇室的介入不僅能起到一定的規範作用,而且還能籌集資金並非是什麼壞事。”

刑部趙勉則較爲謹慎:“此事確有利有弊,但微臣認爲,在法制完備、監管得力的情況下,皇室投資公司或許能成爲一種新的嘗試。只是必須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以防中官壓榨百姓。”

趙勉也是國子監出身洪武十八年參加科舉登進士二甲第七十一名,跟沈溍、楊靖是同榜,但趙勉跟沈溍關係很密切,其人歷任工部審刑司左詳議、大理寺左寺丞、大理寺卿、刑部右侍郎、刑部尚書,可以說一路都是在三法司系統裡升上來的,辦過很多大案要案,郭桓案就由他經手處理,年紀也不算大,但是履歷很豐富。

很快,六部尚書和侍郎們十幾號人開始有了不同的意見,而這些人根據自身利益選擇了支持或反對,不過還算有些國朝大臣的體面,也僅限於爭論。

朱元璋聽了各位大臣的意見後,微微點頭:“諸卿所言都有道理,咱會慎重考慮此事,今日議事到此爲止,退朝吧。”

隨着朱元璋的一聲令下,各位大臣紛紛告退。 但戶部左侍郎傅友文,卻被錦衣衛隨後帶了回來。

朱元璋高居在龍椅上,看着這個穎國公傅友德的堂弟,傅友文低頭一動都不敢動。

傅友文身份特殊既是淮西勳貴集團的成員,與藍玉等人交往過密,又是執掌戶部的資歷侍郎,可以說郭桓案以後,戶部尚書的位置,於情於理都該是傅友文的,再不濟也該讓傅友文去試任,不行再擼回原職。

不過朱元璋並沒有選擇這麼做,而是強行讓戶部右侍郎楊靖越過傅友文上位,這麼做朱元璋自然是有自己的理由,不想讓淮西集團繼續壯大以至於失控,但傅友文心中一定是有怨氣的。

不過,任他有什麼想法,在朱元璋面前,他都只能臣服,也唯有臣服。

盯了他片刻,朱元璋方纔開口:“傅侍郎,咱有意爲大孫挑選幾個老師,你一向擅長經國濟民之術,咱的意思也是以事教人,所以這次大孫打算整頓京城的各行會併爲修築長江入海口堤壩籌集一部分資金,算是一個學習的開始.此事涉及範圍廣泛,大孫也需有得力人手協助,你便去做這第一個老師吧。”

傅友文聞言頓時心頭一喜,毫無疑問,朱雄英才是淮西集團的未來,想要長久地享受榮華富貴,那麼淮西集團必須支持朱雄英地位的確立,這樣才能在朱標百年以後繼續擁有現在的權勢。

而朱雄英這段時間被朱元璋看的很緊,並不允許朱雄英太早地與他們這些淮西集團成員進行交往,傅友文一直都沒有合適的接近機會。

不過,在前幾天得知了朱雄英拜訪了三位國公府邸以後,傅友文就隱隱約約地覺得,皇帝這是打算讓聖孫正式地在朝野面前以某種近乎明示的姿態亮相了。

如今皇帝交給他的任務,坐實了傅友文的這個猜想,而且令他更爲興奮的是,他直接成爲了朱雄英的老師,而傅友文是什麼背景,皇帝不可能沒有考慮,這樣幾乎就是在告訴朝野,皇帝希望淮西集團能夠支持這位大明的第三代繼承人。

而有了淮西集團的明確支持,朱雄英的地位將會愈發穩固,畢竟皇帝雖然警惕在洪武朝擁有極大影響力,甚至在方方面面都壓倒了文官一頭的淮西集團,但忌憚和限制,並不影響淮西集團跟皇室之間密切的關係。

要知道,光是勳貴和子女和皇室的子女聯姻,就起碼有二十幾對了,同鄉、戰友、親家.如此之多的關係迭加起來,早就是打斷骨頭連着筋,哪是那麼容易就能分得清呢?

實際上在朱雄英那個世界的歷史上,朱元璋對於淮西集團痛下殺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極大的,直接削弱了皇權對於軍隊的影響,正因如此靖難之役裡纔有爲數不少的明軍將領會投降燕軍,或者乾脆就出工不出力,可以說此舉就是自廢武功。

不過,如今這一切自然都不一樣了。

“臣謹遵陛下旨意!”傅友文沉聲應道。

朱元璋看了看傅友文,此人作爲大孫的班底,自然是再合適不過的。

他揮揮手說道:“且去尋咱大孫吧,大孫若有什麼需要,你自可定奪,若是拿捏不準,再來上奏。”

第125章 大明版“杯酒釋兵權”第48章 來自姜老師的解答第62章 邁不過去的檻,王朝週期律!第200章 藍玉的小圈子第205章 秦嶺蟲洞再次開啓第127章 佛朗機炮與紅衣大炮,國公們的震驚第104章 大明戰神還有第二代?第236章 仗劍去國第216章 藍玉的抉擇第60章 憤怒的朱元璋【求首訂!】第238章 幼軍演習第131章 如何確認身份【求保底月票!】第53章 主僕矛盾第203章 皇商們的屈服第111章 殿試上怒噴海禁政策的解縉第11章 李奶奶的過期藥第72章 天花與琴納牛痘接種法第112章 大明世界的改變第47章 畝產三千斤!朱元璋的震撼第174章 應天府第51章 土豆種植神書第137章 解縉的介紹信第161章 朱允熥第53章 主僕矛盾第155章 被皇帝認證的先知第112章 大明世界的改變第228章 外交方面的連鎖反應第134章 朱雄英的僞裝身份第37章 老登,該爆金幣了!第87章 朱元璋:老四發動了靖難之役?!第190章 離家出走的表哥李景隆第81章 沐勝的揭秘第152章 抵達京城第115章 龍江造船廠大匠們的驚歎第171章 將信將疑的兩位藩王第135章 靴尖上的大明第19章 辦公室中的線索第234章 皇室海上貿易第62章 邁不過去的檻,王朝週期律!第8章 “打俺”的真正含義第76章 跨海徵日,可行否?第35章 講《明史》的姜老師第150章 你招惹了不該惹的人第214章 大明的技術瓶頸第44章 朱元璋的兩個困擾第164章 登錄在野謀士:道衍第131章 如何確認身份【求保底月票!】第119章 隆慶開關的巨大利益第229章 大明版的外籍軍團第142章 還請王妃告訴我答案第43章 “送點人下去”的可行性第49章 拍賣會預展第66章 大孫還陽的可能性第173章 禮有嫡子而無嫡孫第165章 來自道衍的信息第129章 爺爺是什麼品級?第9章 馬皇后病危!第229章 大明版的外籍軍團第232章 五京之議第107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啊!第135章 靴尖上的大明第63章 如何讓大明擺脫宿命?第2章 咱的大孫,還活着?!第207章 劉日新:有一處新的陰陽炁海第64章 女真人覆滅!第18章 簽訂合同,拿下土地!第96章 關於張居正改革的筆記第132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179章 蓄水池之論,朱元璋的讚歎第165章 來自道衍的信息第30章 朱棣的求證第1章 爺爺,我想你了第116章 火炮上艦?鳴樑海戰是個啥?第89章 朱元璋:老四,你真行啊!第222章 《西涼伎》第213章 工業化的基礎第139章 觀音奴的心病第207章 劉日新:有一處新的陰陽炁海第101章 爺爺想做海貿生意?缺錢有辦法啊第136章 初遇解縉第26章 道衍:若燕王不棄第116章 火炮上艦?鳴樑海戰是個啥?第147章 等等,我啥時候去地府了!第4章 我原來是穿越者?第98章 洪武二十年!第121章 馬皇后的擔憂第130章 藍玉案第185章 塌坊建立,第一個任務圓滿完成第112章 大明世界的改變第191章 李景隆:我能成爲大明戰神?第20章 爺爺你逗我呢?第175章 鬼市第50章 沐錦月的決定第146章 臥槽,舅姥爺!第209章 衆志成城第182章 火車實驗,深深震撼的衆人!第216章 藍玉的抉擇第142章 還請王妃告訴我答案第217章 兀納失裡的恐懼
第125章 大明版“杯酒釋兵權”第48章 來自姜老師的解答第62章 邁不過去的檻,王朝週期律!第200章 藍玉的小圈子第205章 秦嶺蟲洞再次開啓第127章 佛朗機炮與紅衣大炮,國公們的震驚第104章 大明戰神還有第二代?第236章 仗劍去國第216章 藍玉的抉擇第60章 憤怒的朱元璋【求首訂!】第238章 幼軍演習第131章 如何確認身份【求保底月票!】第53章 主僕矛盾第203章 皇商們的屈服第111章 殿試上怒噴海禁政策的解縉第11章 李奶奶的過期藥第72章 天花與琴納牛痘接種法第112章 大明世界的改變第47章 畝產三千斤!朱元璋的震撼第174章 應天府第51章 土豆種植神書第137章 解縉的介紹信第161章 朱允熥第53章 主僕矛盾第155章 被皇帝認證的先知第112章 大明世界的改變第228章 外交方面的連鎖反應第134章 朱雄英的僞裝身份第37章 老登,該爆金幣了!第87章 朱元璋:老四發動了靖難之役?!第190章 離家出走的表哥李景隆第81章 沐勝的揭秘第152章 抵達京城第115章 龍江造船廠大匠們的驚歎第171章 將信將疑的兩位藩王第135章 靴尖上的大明第19章 辦公室中的線索第234章 皇室海上貿易第62章 邁不過去的檻,王朝週期律!第8章 “打俺”的真正含義第76章 跨海徵日,可行否?第35章 講《明史》的姜老師第150章 你招惹了不該惹的人第214章 大明的技術瓶頸第44章 朱元璋的兩個困擾第164章 登錄在野謀士:道衍第131章 如何確認身份【求保底月票!】第119章 隆慶開關的巨大利益第229章 大明版的外籍軍團第142章 還請王妃告訴我答案第43章 “送點人下去”的可行性第49章 拍賣會預展第66章 大孫還陽的可能性第173章 禮有嫡子而無嫡孫第165章 來自道衍的信息第129章 爺爺是什麼品級?第9章 馬皇后病危!第229章 大明版的外籍軍團第232章 五京之議第107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啊!第135章 靴尖上的大明第63章 如何讓大明擺脫宿命?第2章 咱的大孫,還活着?!第207章 劉日新:有一處新的陰陽炁海第64章 女真人覆滅!第18章 簽訂合同,拿下土地!第96章 關於張居正改革的筆記第132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179章 蓄水池之論,朱元璋的讚歎第165章 來自道衍的信息第30章 朱棣的求證第1章 爺爺,我想你了第116章 火炮上艦?鳴樑海戰是個啥?第89章 朱元璋:老四,你真行啊!第222章 《西涼伎》第213章 工業化的基礎第139章 觀音奴的心病第207章 劉日新:有一處新的陰陽炁海第101章 爺爺想做海貿生意?缺錢有辦法啊第136章 初遇解縉第26章 道衍:若燕王不棄第116章 火炮上艦?鳴樑海戰是個啥?第147章 等等,我啥時候去地府了!第4章 我原來是穿越者?第98章 洪武二十年!第121章 馬皇后的擔憂第130章 藍玉案第185章 塌坊建立,第一個任務圓滿完成第112章 大明世界的改變第191章 李景隆:我能成爲大明戰神?第20章 爺爺你逗我呢?第175章 鬼市第50章 沐錦月的決定第146章 臥槽,舅姥爺!第209章 衆志成城第182章 火車實驗,深深震撼的衆人!第216章 藍玉的抉擇第142章 還請王妃告訴我答案第217章 兀納失裡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