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山谷禁地

張志和匆匆走上前,躬身行禮道:“卑職參見大將軍!

張志和是去年來到安西,一直參與漢民的遷移事宜,在實際事務考評中得到了上上評,又在年初的官員考試中奪得第二名,因此吏曹司在定職務時便打破了新人一般從主溥做起的慣例,直接任命他爲楚河縣第一任縣令,他擔任縣令已近半年,雖然年輕,有些經驗欠缺,但他卻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做出的成績也有目共睹,在監察採訪使對他的考覈中,他的民望得分是最高,提到楚河縣張縣令,沒有人不誇讚他,也正因爲這樣,李慶安並沒有因爲他是李泌的外甥就低看他一等,而是就事論事,承認他的政績。

李慶安拱手回禮笑道:“我們只是路過楚河縣,打擾張縣令了。

“哪裡,大將軍路過楚河縣,卑職理當來見。”

張志和說着,目光瞟了一眼魏老者等人,顯得有點緊張,他畢竟是縣令,一縣父母官,下面的縣民在安西節度使面前怎麼說自己,他多多少少還是有點擔憂,這也是人之常情,李慶安看出了他的擔心,便拍了柏他肩膀笑道:“你的聲譽很好,我一路過來,見了不少人,都讚揚你一心爲民,好好幹!你只要連續三年考評上上,我就升你爲州太守,讓你成爲大唐最年輕的州官,在我這裡沒有論資排輩,只看你的才能。”

張志和大喜,他深深行一禮道:“多謝大將軍信任,卑職會盡心竭力,一定會讓大將軍的期盼成爲現實。”

“來!坐下說話。”

李慶安讓張志和坐下,笑道:“說一說你平時的難處,正好我在這裡,說不定我們能協商解決問題。”

魏老者等幾個農民慌忙要走開,李慶安叫住了他們,“大家一起來聽一聽,你們都是務實人,說不定比我有更好的辦。”

張志和比較緊張,在某種程度上,這其實就是李慶安對他的一次考試,還讓當地民衆旁聽,這就使他的難度更大了,他沉吟了片京1,便道:“卑職確矣有一個恝,說給大將軍參考。”

“你說!”

張志和看了一眼旁邊的老農,道:“卑職認爲安西民衆的稅賦有點偏低了,不利於長遠發展。”

幾個農民面面相覷,他們的縣老爺竟然嫌稅賦太低了,這怎麼可以,魏老者想開口反對,可見李慶安表情嚴肅,只得將反對的話咽回肚子。

李慶安也沒有想到他居然會認爲稅賦太低,便好奇地問道:“你說說看,這是什麼緣故?”

“大將軍,雖然妥西盛產金銀,糧食也可以從別處弄到,不需要民衆繳納的稅賦,可是這樣一來,民衆缺少壓力,人就慢慢變得閒懶起來,尤其是種田人,反正稅賦很低,糧食也便宜,他們就不用那麼賣力地種糧,沒事進城打打零工,工錢也不少,再買點糧食繳納稅賦,至於糧田能收多少糧食,也不重要,本來完全可以畝產五百斤,但最後只產三百斤,長此以往,土地肥力變差不說,人也變得懶惰了,俗話說居安思危,可現在是居安思閒,大將軍,卑職以爲此事雖小,可若不提早控制,遲早會積累成後患。”

李慶安陷入了沉思,這時魏老者終於忍不住道:“大將軍,小民也有話說。”

“你說吧!”

魏老者先向張志和施了一禮,這才道:“張縣令說因爲稅賦低使人變慊,不願種田,小民不這樣認爲,就拿小民自己來說,小民一家分到土地一百五十畝,這兩年又開墾了兩百多畝荒田,因爲官府有規定,開荒種田十年,土地可歸自己,所以我和我的大兒子起早貪黑,從沒有一夭偷懶,爲了提高糧食產量,我還裝了水車,是的,稅賦是很低,但這絕不是我們愉悅的理由,因爲我們吃夠了沒有土地的苦,因爲土地是我們的,所以我就想着把它弄得最好,或許也有張縣令說的那種人,但我相信那是少數,絕大部分人都不會變愀。”

“老丈說反了,像你這樣勤勤懇懇種地的人是少數,絕大部分人都是鑽頭覓縫弄錢去了,因爲種糧食根本不賺錢,誰願意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種糧食上。”

張志和從隨身的包裹中取出一本帳,翻了兩頁對李慶安道:“大將軍,我這裡有今年的統計,去年楚河縣每戶開墾荒地約八十畝,而今年前十個月每戶開墾荒地平均只有五畝,幾乎就沒有新開墾土地,爲什麼,因爲大部分年輕人都跑去城裡做工去了,或者種茶種桑,就是沒有人再肯種糧,這樣下去,再過幾年,恐怕安西將沒有自己的糧食了。”

李慶安這才聽出點名堂來,這張志和表面上是在說稅賦偏低,實際上是在抨擊安西重工商而輕農,這時,旁邊的劉晏也笑道:“大將軍,張縣令人雖然年輕,但見識卻很老辣,我贊同他的思路,如果大將軍願意聽,我可以說個故事。”

“你們兩個人,一個旁敲,一個側擊,說吧!我聽着。

劉丕笑了笑,便緩緩道:“昔日管仲強迫齊國民種糧食,同時高價從鄰國買進絲綢,再低價把糧食賣給鄰「國,結果鄰國人見有利可圖,種糧無益,便紛紛毀田種桑,養蠶紡綢,從齊國賺了大把的錢,後來管仲見時機已到,便突然把賣給鄰國的糧食提高成天價,同時禁止進口綢緞,鄰國發生了饑荒,無以爲繼,只得舉手向齊國投降,幾年來賺的錢,又重新回到了齊國國庫。”

張志和點點頭道:“大將軍,我正是這個意思,現在的糧食是從信德而來,一旦我們養成了對信德的糧食依賴,個個都去做工賺錢「或者毀田種桑,若幾年後信德再沒有糧食過來,那時安西可就發生糧荒了。

民以食爲夭,這個道理李慶安當然憧,便道:“我明白你們的意思,不過年輕人確實是想去做工掙錢,已經開的工坊也不好關閉,那你們說怎麼辦?

劉晏笑道:“其實辦很簡單,就是提高安西市場上的糧價「或者種糧者給補貼,要讓種糧的收入不低於工坊,這樣,工坊的貨物賣去大食或拜占庭賺大錢,把賺來的錢拿一部分補貼種糧人,不要嫌糧食S,糧食永遠是戰略物資,我們只管多蓋倉庫,等大食發生糧荒,我們再高價賣給他們。”

“等一等!”

李慶安臉的表情變成異常震驚,急道:“你剛纔說什麼,再說一遍。

“我是說糧食永遠是戰略物資,我們只管多蓋倉庫。

“不是這一句,是後一句。”

“後一句?”

劉晏想了想,道:“等大食發生糧荒,我們再高價賣給他們。’’

就是這一句,李慶安的腦海中如電光石火閃過一個念頭,大食人幾十年都是依賴信絡的糧食,現在信德的大糧倉被自己佔徒,那麼大食會不會發生饑荒?

雖然尼羅河三角洲也是肥沃之地,但據裴瑜說,那裡主要是種棉花,而不是種糧食,關鍵是兩河流域,多年得到信德的大量糧食,那麼現在還有多少人肯種糧。

想到這,李慶安忽然意識到,如果大食真的發生了糧食危機「那麼大食人就不會拖到半年後再開戰,或許戰爭合提前。

意識到這一點,李慶安發現自己犯了一個經驗主義的錯誤,總是按照常理來推斷大食備戰時間,如果大食有特殊情況發生,如糧食危機,那麼他們肯定會立刻發動戰爭來解決。

他心中有些焦急起來,便對劉晏道:“楚河上游一來一去就要半個月,會誤了正事,我就不去了,劉署令可代我去察看,我就全權委託給你了。”

“大將要回碎葉嗎?”

“不!我去一趟拓枝城。

從碎葉向西,經過阿史不來城、俱蘭城,便可到達石國境內「再折道向南,六夭後,李慶安率部抵達了石國都成拓枝城。

按照怛羅斯之戰結果,石國的地位和河中諸國不一樣,石國屬於唐軍的協從國,立有戰,所以它不像河中諸國那樣淪爲唐軍的佔領地,它多少有一點自治權。

國王依舊是哈桑,石國的行政權仍然歸他掌管,但軍權已經沒有了,石國只保留了五千軍隊,這時平時維護治安所用,而駐石國的近三萬大軍則歸屬大宛都督掌管,其中六千人駐紮怛羅斯,兩千人駐紮白水城,二萬人駐紮在拓枝城。

現任的大宛都督是大將田珍,原來的都督李嗣業在李慶安攻打信德時,已經被調去河中,出任河中軍都兵馬使。

拓枝城一帶草原遼闊,盛產大宛良馬,是唐軍訓練新軍的重要基地,在這裡接受最後爲期近七個月的騎兵訓練後,新兵便正式開始服役,分配到各地的兵馬使,而新的一批士兵又被送來,周而復始,始終保持在二萬人的規模。

李慶安來拓枝城並不是耒視察新兵,而是視察拓枝城的兵器署,拓枝城也是唐軍最重要的武器製造基地之一,尤其大型攻城器械,如雲梯、攻城槌、戰車、投石機、牀弩等等重型武器,都在這裡研製盛產,主要是拓枝城附近的樹木堅硬異常,適合造重型武器,而且石國的能工巧匠也頗多,有足夠的人力交源。

拓枝城外約二十里,還有一處秘密的武器試驗場,便是唐軍的火藥試驗基地,位於一處山谷之中,這裡戒備森嚴,有兩千把守,任何人不得進入,絕大多數石國人不知道那裡在做作A,甚至連國王哈桑也不知道那就是唐軍的天雷製造基地。

傍晚時分,李慶安在數百名親兵的護衛下,來到了天雷谷,這是一座巨大的山谷,彷彿一座大山被劈成兩半,其實這裡原來是大宛河的河谷,大宛河改道後,這裡便漸漸乾涸,形成了一處峽谷,長約十幾裡,最寬處五里,最窄處不過十幾丈,兩邊高山峭壁,長滿了濃密的植被,山谷內很乾燥,合適存儲火藥。

山谷已經成爲禁地,能進入這座山谷的人,不超過兩百,千泉山運耒的硫磺、拔汗那國運來的硝石,便在這裡配置成大唐最犀利的武器:火藥。

第612章 微服私訪(上)第260章 夜遇貴妃第476章 平樓事件(下)第643章 上黨戰役(五)第479章 高原烽煙第373章 帝國合約(中)第446章 暫棄前嫌第606章 韋張之爭第464章 朝會之爭(下)第607章 真兇是誰第239章 北方小城第598章 血戰相州(二)第508章 毒蛇之心第83章 人口販子第674章 風雨南唐五十五章 獨孤相親下第443章 咸陽事件第545章 將軍轉行第188章 隱龍驚現第295章 解決災情第594章 兵抵相州第367章 陰影難消第605章 裴相之死(下)第561章 重組崔氏第508章 毒蛇之心第53章 寶石現蹤第177章 回紇特使第583章 霧娘所求第204章 楊慶聯手第466章 貴妃失蹤第464章 朝會之爭(下)第82章 金吾萬騎第317章 吐蕃戰役(中)第287章 有使遠來第84章 人質綁架第247章 歷史岔道第169章 初到北庭第280章 以勢迫人第50章 大殿封賞(上)第666章 營救家眷第9章 安西副帥第485章 敵蹤初現第587章 祿山隱憂第440章 皇后珍珠第41章 初見相國第431章 密集佈局第675章 宮廷政變第229章 突胡內訌第559章 遊寺驚魂第379章 血戰月氏(中)第144章 拜見太子第107章 連夜追殺第681章 路遇明珠第635章 風雲急變第137章 絕嶺屠鷹(上)第426章 漠北奇兵第295章 解決災情第161章 穿針引線第419章 各路諸侯第31章 地宮偷襲第143章 慶王之邀第682章 暴風前夜第591章 雪夜殺人(上)第246章 帝國公主第6章 太陽寶石第530章 太后珍珠第228章 步步爲營第251章 掌控河中(下)第585章 視察戰備第162章 相國退婚第297章 攜美遊莊(上)第147章 臨朝大封第673章 夷陵急變(下)第447章 花花投資第574章 獵鷹行動(三)第147章 臨朝大封第143章 慶王之邀第119章 楊家發難第596章 將計就計第353章 僵而不反第174章 天山春獵(下)第12章 馬球風波(下)第489章 血戰且末(下)第8章 百步殺人第190章 光明之眼第624章 嶺南之軍第17章 胡女多情第145章 胡人酒肆第534章 裴家名份第617章 狼羣戰術第430章 楊家不甘第451章 被迫撤軍第131章 奪島之戰(下)第657章 意料之外第199章 以死抗爭第419章 各路諸侯第597章 血戰相州(一)第45章 太白酒樓第345章 回紇寇邊第363章 偶遇故人
第612章 微服私訪(上)第260章 夜遇貴妃第476章 平樓事件(下)第643章 上黨戰役(五)第479章 高原烽煙第373章 帝國合約(中)第446章 暫棄前嫌第606章 韋張之爭第464章 朝會之爭(下)第607章 真兇是誰第239章 北方小城第598章 血戰相州(二)第508章 毒蛇之心第83章 人口販子第674章 風雨南唐五十五章 獨孤相親下第443章 咸陽事件第545章 將軍轉行第188章 隱龍驚現第295章 解決災情第594章 兵抵相州第367章 陰影難消第605章 裴相之死(下)第561章 重組崔氏第508章 毒蛇之心第53章 寶石現蹤第177章 回紇特使第583章 霧娘所求第204章 楊慶聯手第466章 貴妃失蹤第464章 朝會之爭(下)第82章 金吾萬騎第317章 吐蕃戰役(中)第287章 有使遠來第84章 人質綁架第247章 歷史岔道第169章 初到北庭第280章 以勢迫人第50章 大殿封賞(上)第666章 營救家眷第9章 安西副帥第485章 敵蹤初現第587章 祿山隱憂第440章 皇后珍珠第41章 初見相國第431章 密集佈局第675章 宮廷政變第229章 突胡內訌第559章 遊寺驚魂第379章 血戰月氏(中)第144章 拜見太子第107章 連夜追殺第681章 路遇明珠第635章 風雲急變第137章 絕嶺屠鷹(上)第426章 漠北奇兵第295章 解決災情第161章 穿針引線第419章 各路諸侯第31章 地宮偷襲第143章 慶王之邀第682章 暴風前夜第591章 雪夜殺人(上)第246章 帝國公主第6章 太陽寶石第530章 太后珍珠第228章 步步爲營第251章 掌控河中(下)第585章 視察戰備第162章 相國退婚第297章 攜美遊莊(上)第147章 臨朝大封第673章 夷陵急變(下)第447章 花花投資第574章 獵鷹行動(三)第147章 臨朝大封第143章 慶王之邀第119章 楊家發難第596章 將計就計第353章 僵而不反第174章 天山春獵(下)第12章 馬球風波(下)第489章 血戰且末(下)第8章 百步殺人第190章 光明之眼第624章 嶺南之軍第17章 胡女多情第145章 胡人酒肆第534章 裴家名份第617章 狼羣戰術第430章 楊家不甘第451章 被迫撤軍第131章 奪島之戰(下)第657章 意料之外第199章 以死抗爭第419章 各路諸侯第597章 血戰相州(一)第45章 太白酒樓第345章 回紇寇邊第363章 偶遇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