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外交周旋

黃河岸邊一戰,宋軍在兩岸設伏,趁西夏軍半渡而擊,大獲全勝,斬首三萬餘人,俘虜二萬三千多人,同時還奪得戰馬四千多匹,兵刀器械,鑼鼓帳蓬旗幟不計其數,而且西夏軍隨軍所帶的物資軍需除了少量落入黃河水中,其他也均爲宋軍所得。西夏軍主帥嵬名繼忠自盡而亡、大將都羅青死於亂軍之中。

取得大勝之後,楊炎立刻命周宏明帶領一萬人馬,押送俘虜和獲得的物資回蘭州看押入庫。然後帶着楊昌鵬、曹勳兩人和剩餘的宋軍渡過黃河,立刻向卓囉和南軍司進攻。

卓囉和南軍司是西夏與大宋邊垂重鎮,地處癿六嶺東端的莊Lang河邊,地勢險要,而且平時都駐有大軍守衛,易守而難攻。但現在興慶府告急,連佯攻和州的高山都也率軍救援興慶府去了,因此卓囉和南軍司的防守十分空虛,而且宋軍挾大勝之勢,士氣正旺,大軍殺到,並未費多少氣力,就攻佔了卓囉和南軍司。

隨後楊炎留下楊昌鵬鎮守卓囉和南軍司,自己和曹勳率軍轉西北,又連續攻取了湟州、廓州、西寧州等地,這些本都是屬於大宋的土地,只是被西夏趁宋金交戰時出兵攻佔,現在奪回也將大宋的西北疆域擴大了數百里。而楊昌鵬駐守卓囉和南軍司也沒有一味死守,出兵攻佔了皋蘭、永登等地,鞏固了卓囉和南軍司的周邊地區。

周宏明也從蘭州轉回,四川宣撫使王炎又調集了三萬人馬,以及一批糧草軍需物資等物,到達蘭州,支援楊炎,一併全都帶到卓囉和南軍司。

這時西夏各路大軍都以經回援興慶府,攻佔了黃河峽囗的高震以經成爲一支孤軍,不過兩條戰線的作戰目標者以達到,因此楊炎命人飛報高震,讓他放棄黃河峽囗,退兵到應理駐守。然後留下週宏明守衛卓囉和南軍司,楊昌鵬守衛靜塞軍司,自己和曹勳到應理和高震匯合。至此西夏南部,包括卓囉和南軍司和西壽保泰軍司、靜塞軍司在內的大片地區都被宋軍佔領。

這一次西夏是出動了十二萬大軍進攻蘭州,而等衛慕延平、沒藏安煥、董明召、沒移達哥等人帶着敗軍逃回了興慶府,只剩下五萬多人,而且還有多半帶傷。得知西夏軍大敗而回,嵬名繼忠也戰死了沙場,西夏皇帝李仁孝急火攻心,當殿昏厥於地。只嚇得西夏羣臣手走無措,急忙傳請御醫,七忙八亂費了好一陣功夫,總算是把皇帝給救醒了過來。好在李仁孝到也沒有什麼大病,只是着急上火,一時急火攻心,只用靜養幾天也就無事了。

而且在隨後幾天裡,盡是不好的消息傳來,不過十幾天的功夫,整個西夏南部就都被宋軍佔領了,因此整個興慶府裡都人心惶惶,由其是嵬名繼忠的敗軍,把宋軍形容得像凶神一樣,對於打敗“鐵鷂子”的象軍,更是盡極所能的形容可怕,使整個西夏軍都軍心大亂,充滿了對宋軍恐懼。

其實早在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七年(1081年)時,宋朝曾出動三十萬大軍,分五路攻伐西夏,兵臨靈州,當時西夏岌岌可危,形勢之惡劣,比起現在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那時西夏還保留着景宗李元昊時代的尚武之氣,因此堅壁清野,上下齊心與宋軍決戰,太后、國相甚至都親自上陣,終於打敗了宋軍的進攻,轉危爲安。

但如今的西夏君臣卻是承平太久,這幾十年來,一直推進文治,幾乎沒有經歷過什麼大戰事,甚至有不少大臣根本不知兵事,因此面對宋軍的進攻,全都慌了手腳。

好在這時宋軍主動從黃河峽囗退兵,解除了對興慶府的危脅,才使西夏朝廷得以喘了一口氣。但隨後西夏羣臣卻發現,這樣一來,宋軍下一步用軍的靈活性反而更大了。向東隨時都可以再度出兵,進攻興慶府,而向西用兵,也可以攻取西涼府,拿下整個河西地區。西涼府與興慶府中間,隔着的是一片大沙漠,救援起來十分困難。而且現在西夏軍新敗,元氣大傷,興慶府尚且自顧不暇,那裡還能分得出手來,去援救西涼府呢?

李仁孝身體剛好一點,就立刻強打起精神,招集文武大臣商議退宋軍之策。同時李仁孝還下旨,委任高山都爲興慶府統軍,接替嵬名繼忠,主持軍務。然後又宣佈,不予追究衛慕延平、沒藏安煥、董明召、沒移達哥等衆將的戰敗之過,讓他們依舊擔任原職,在高山都麾下聽用。

這兩條一宣佈,多少起了一些穩定人心軍心的作用。高山都是除了嵬名繼忠之外,西夏軍方資歷最老的將領,由他出任西夏軍的主帥,也算是順理成章,衆望所歸。而且衛慕延平、沒藏安煥、董明召、沒移達哥等衆將接到詔書之後,也感激皇帝的寬宏大量,都決心誓死也要保衛興慶府。

敗回興慶府的人馬雖然還有五萬多人,但中箭受傷的也不在少數,幾乎佔去一半,不過高山都麾下的三萬人馬到是沒有多大的損失,再加上興慶府原有的人馬,一共還有八萬多人。顯然西夏的君臣並不以爲這樣的兵力足以抵抗宋軍的進攻。靈州的任得敬手下到還有不少人馬,不過李仁孝也信不過他,不敢招他入朝,而且他守衛的靈州也是重地,不能輕易放棄。因此只是從白馬強鎮軍司、右廂朝順軍司,黑山福威軍司等地又調集來四五萬人馬,再加上一部分招募的新軍,到也湊齊了十六七萬人馬,人數到是不少了,但戰鬥力究竟如何,還很難預料。

不過在調集人馬的同時,西夏朝廷在興慶府外圍採用堅壁清野的戰術,將百姓全都遷入城中,糧食全都拖走,房屋放火燒光等等措秩,使宋軍無法就地取得補濟,也加強了興慶府和周圍地區的防守,加固了城牆,又拓寬了護城河,又準備了大量守城工具,這一系列準備,也總算讓西夏君臣有了些底氣。對於守住興慶府也有了幾分信心。

不過李仁孝也知道,僅靠西夏一國,恐怕很難底抗宋軍的進攻,雖然有金國可以依仗,但在打下去對西夏絕沒有好處,最好還是和南宋講和算了。但即使是講和,也必須依靠金國從中周旋才行。因此李仁孝一面整頓國內的防守,一面派Lang訛進忠爲臣,赴南宋求和,又派焦仲景爲使,去金國求救。

好在宋軍攻佔了西夏南部的大片土地之後,也需要一段時間來穩固,一時也無力再發動新的進攻,也給西夏求和騰出了一些時間。

就在宋朝秋獮的最後一天,完顏陳和尚帶着十幾個人騎快馬連夜返回金國報信,而白彥敬仍留在建康,密切關注事態的進展情況。

其實完顏陳和尚還沒有趕到中都,金國的朝廷就以經收到了消息。宋軍突然對西夏發動反擊,並且立刻是進攻到西夏國內,反應之迅速,也確實大大出乎金國的意料之外。

宋夏之戰的整個過程金國也都大致清楚了,雖然連金國也被楊炎後瞞天過海之計給騙了,但在南宋沒有出動大軍增援蘭州的情況下,而西夏的十二萬大軍居然被南宋不足六萬人馬打敗,這也未免太難看了一點。再聯想到此前西夏軍的表現,看來對西夏軍的戰鬥力也要重新評估了。

這些天以來,金國同樣也在天天議論,怎樣應對現在的局面。現在金國以經失去了先手,如果還是坐視不管,照這樣發展下去,很難說南宋不會吞併了西夏,或者迫使西夏倒向南宋的一邊,無論是那一種情況,都是金國絕不願見到的,因此金國所有的朝臣首先立刻都達成了一致意見,那就是金國一定要干涉南宋繼續對西夏用兵,決不能讓南宋滅掉西夏。

而干涉的方法無非兩種,軍事手段和政治手段。

軍事手段就很簡單了,那就是馬上發動大軍進攻南宋,迫使南宋立刻從西夏撤軍。但兩年以來,雖然金國的國力有些恢復,但還不足以再次發動全面南征。而依靠守衛邊境的人馬發動局部進攻到是做得到,但現在南宋在邊境也守備森嚴,未必能夠討得好去。即使能夠打幾個勝仗,也改變不了大局。何況南宋還有長江天險,也是目前金軍無法克服的一道難關,上一次南征失利,與其說是敗給了楊炎,還不如說是敗給了長江。

而且最重要的是,現在完顏雍並不願馬上就和南宋撕破臉皮,因此純軍事手段是絕不可取的,只能樂用政治手段,通過外交施壓,讓南宋與西夏講和,從此罷兵。

金國羣臣根據目前的形勢和細作們的打探到消息的分析,以目前南宋的實力,如果在外部有金國的干涉,也很難吞併西夏,因此只要金國的態度堅決,南宋應該是會接受與西夏講和。不過做爲戰敗的一方,西夏要做出一些讓步,讓南宋體面的接受講和,自然是不可避免的。金國自然也會盡力周旋,讓西夏的損失降到最低限。

不過宋夏議和之後,經此一戰,南宋這兩年以來積讚的國力只怕也要消耗大半,在未來的幾年裡,對金國將處於劣勢中,而且也讓西夏明白,只能靠金國的幫肋,才能抵抗南宋的進攻,因此也會更加依賴金國。可以說是一箭雙鵰。即削弱了南宋,又拉隴了西夏。

因此完顏雍立刻派人給留在建康的白彥敬送信,讓他首先在建康試探南宋的態度。

當然用政治手段來解決問題也不是全靠使者的一張嘴,適當的軍事手段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不過使用軍事手段,即要使南宋感覺到危脅,不得不停止對西夏的進攻,從而接受講和,但又不能過份激怒南宋,以免使南宋惱羞成怒,而變化成宋金的全面衝突,那可就得不償失了。想要把握好其中的分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金軍的主將人選就是一個大問題了,目前的京兆府路制置使完顏××顯然不是一個合適的人選。

因此完顏雍又特意將完顏長之招回了中都,與執政大臣們一起商議軍事行動如何來配合政治手段。正好這時完顏陳和尚也趕回了中都,也一起參與商議。

經過了幾天的商議,終於決定,在中原和江淮邊境,畢竟離建康太近,恐怕會過份觸怒南宋,製造出一些緊張的氣氛來,牽制南宋的兵力到是可以,但必須保持克制態度。但在金國的西南邊境,可以適當製造一些衝突,進行一些小規模的戰鬥。並且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出兵到西夏境內,去幫助西夏抵抗宋軍的進攻。因爲西南離建康較遠,即使發生一些激烈一些的戰爭,也有挽回的餘地。而朝廷決定派出尚書左丞紇石列志寧出任京兆府留守使,主持西南大局。同時任命完顏陳和尚爲京兆府兵馬總管,主管軍務大計。

就在這時,西夏的使臣焦仲景也趕到了中都,懇請金國出面周旋,讓南宋退兵。而留在建康的白彥敬也傳回來消息,南宋朝廷認爲,如果條件合適,也同意與西夏講和。

這條消息也讓金國君臣都鬆了一口氣,他們最但心的就是南宋的皇帝趙忱年輕氣盛,打了幾個勝仗之後就忘乎所以,非要吞併西夏不可。那樣就只會逼得金國和南宋不得不全面開戰。現在南宋也有講和之心,那就好辦了,至於條件可以慢慢再談,總是能夠找到讓雙方都接受的方案。

不過楊炎用兵實在太鬼了,誰知道這一回是不是又在故弄玄虛,再來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到也不能不防。因此完顏雍一面答應焦仲景,保證大金會從中周旋,一面對派遣紇石列志寧和完顏陳和尚兩人,即刻趕去京兆府路。

十一 追上宋軍 上六十八重開議和(上)六重返廣南2九十二西線戰事十五仁修之戰3八十三叛亂終止(一)三十一西夏潰敗十一 追上宋軍 下六苛政1四十九收復建康(下)一零三準備十四十三翼之戰4二十四宋朝的憤怒一二一微妙的關係四十二溧水攻防(一)七十九鄧王趙竑(上)二攻克信州3五 進攻海南7十三鄧王趙愷八 橫生變故2一百十疑兵之計(上)十六 廣州3十四西夏軍的動向四十五大宋的佈防(下)五誓師出發3三新年3八出鎮北京4五十四初戰告捷(下)九兵敗如山1三十三連盟定議後記六 臨安之夜4十二 海邊 雨 激戰 上十一交趾臣服5一二零小淩河之戰十八立後(二)十一征戰塔塔兒4十六弒君2十六弒君2十二逆鱗2十二突襲廣州3九兵敗如山7三十九湖南民變二 張浚病故4十二逆鱗1十一交趾臣服1十六弒君3十八還有援軍嗎4四十八蘭州攻防(上)七十三平息叛亂(二)三新婚蜜月3八禮社江之戰4十一交趾臣服5九十九示弱二十八鐵甲船逞威一 回家1十拒守不戰5九廣南練兵1一 回家3七鬥智鬥力3五十六議和(三)十八臨安的流言3六十一襄樊(一)六重返廣南1一一七最後一戰(下)九楊炎歸來5十三出兵一百奇襲黑林(上)十大破西夏軍7八十一敗軍(上)七十西湖夜舟一二零金國的危機一下旨南征2七宗教的力量1七出兵大理5二十請辭一百三告別王罕(二)五 形勢突變 下六十四火炮的弱點十大破西夏軍3六十八結局(二)三變法圖治(二)五十一準備秋獮(上)三十八大金國師(上)十一圍城打援1十五徐海心服4三十四整編禁軍十六初戰告捷(下)八禮社江之戰2十六 進攻貴州2九十六滹陀河之戰(三)十三宋軍出兵5一二四宋蒙分裂九十七招降十三分裂2六苛政2三十九湖南民變五逃亡5三完顏長之的決定(上)九十四滹陀河之戰(上)
十一 追上宋軍 上六十八重開議和(上)六重返廣南2九十二西線戰事十五仁修之戰3八十三叛亂終止(一)三十一西夏潰敗十一 追上宋軍 下六苛政1四十九收復建康(下)一零三準備十四十三翼之戰4二十四宋朝的憤怒一二一微妙的關係四十二溧水攻防(一)七十九鄧王趙竑(上)二攻克信州3五 進攻海南7十三鄧王趙愷八 橫生變故2一百十疑兵之計(上)十六 廣州3十四西夏軍的動向四十五大宋的佈防(下)五誓師出發3三新年3八出鎮北京4五十四初戰告捷(下)九兵敗如山1三十三連盟定議後記六 臨安之夜4十二 海邊 雨 激戰 上十一交趾臣服5一二零小淩河之戰十八立後(二)十一征戰塔塔兒4十六弒君2十六弒君2十二逆鱗2十二突襲廣州3九兵敗如山7三十九湖南民變二 張浚病故4十二逆鱗1十一交趾臣服1十六弒君3十八還有援軍嗎4四十八蘭州攻防(上)七十三平息叛亂(二)三新婚蜜月3八禮社江之戰4十一交趾臣服5九十九示弱二十八鐵甲船逞威一 回家1十拒守不戰5九廣南練兵1一 回家3七鬥智鬥力3五十六議和(三)十八臨安的流言3六十一襄樊(一)六重返廣南1一一七最後一戰(下)九楊炎歸來5十三出兵一百奇襲黑林(上)十大破西夏軍7八十一敗軍(上)七十西湖夜舟一二零金國的危機一下旨南征2七宗教的力量1七出兵大理5二十請辭一百三告別王罕(二)五 形勢突變 下六十四火炮的弱點十大破西夏軍3六十八結局(二)三變法圖治(二)五十一準備秋獮(上)三十八大金國師(上)十一圍城打援1十五徐海心服4三十四整編禁軍十六初戰告捷(下)八禮社江之戰2十六 進攻貴州2九十六滹陀河之戰(三)十三宋軍出兵5一二四宋蒙分裂九十七招降十三分裂2六苛政2三十九湖南民變五逃亡5三完顏長之的決定(上)九十四滹陀河之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