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轉攻建康(上)

廬州,宋軍大營。這時李顯忠正坐在大帳中議事。

天臨府臨時朝廷下令,對金軍展開了全面反擊之後,由李顯忠全面負責江北的進軍。從四川的十萬援軍之中,大半都撥調到李顯忠部下,在江北作戰。川軍中的幾位主要將領,楊昌鵬、周宏明、楊巨源、李好義等人這時也都在李顯忠的帳下聽用。

現在江北的宋軍歸李顯忠節制的還有李寶、戚方二支人馬,總兵力達到二十七八萬。戚方部現在正駐守襄樊一線,以抵抗南陽的金軍。李顯忠和李寶合兵一處,全力攻取淮東。

宋軍在江北的進攻分爲三路,由馬軍司都指揮使陳敏率七萬人馬爲左路,進攻盱眙軍,李顯忠親率八萬大軍爲中路進攻滁州,李寶爲右路率六萬大軍,水陸並進,攻取和州,全面展開對淮東的進攻。

金軍在淮東的守將是完顏陳和尚,兵力約有十萬。他早己做好準備,將淮東守衛的十分嚴密。過雲了半個多月,宋軍只有右路的李寶水陸並進,攻下了和州,而其他兩路的進展都不大。戰事這樣僵持,也令李顯忠心中也不禁有些焦急。

李顯忠是在紹興九年(1139年)歸宋,那時李顯忠正好三十歲,正是當年。但因爲他歸宋時間較晚,在軍中的資歷太淺,因此在紹興十年、十一年期間的宋金大戰,李顯忠基本上都沒趕上。而隨後宋金紹興議和成功,兩國罷兵,有近二十年末發生過戰事,其間李顯忠雖然逐步晉升到了節度使的位置,卻始終未能實現爲國建功立業的歸宋目地,而大好的年華就這樣白白耗廢了。

直到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的宋金采石之戰中,李顯忠才真正有機會,能夠獨自領兵作戰,終於成爲宋軍的主要戰將之一,而右那一年,李顯忠以經五十二歲的老人了。而隨後的時間裡,隨着紹興時期的那一批名將逐漸凋零,李顯忠在宋軍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到了現在以經成爲大宋的最主要戰將之一。

歸宋之後,李顯忠雖然也幾經起伏,但從來沒有人說李顯忠是一個嫉妒成性的人,只是李顯忠深知自已年華漸老,因此建立功業,抱效國家的心情也更爲迫切,而然就在這時,楊炎突然橫空出世,短短數年內,屢建奇功,雖然年紀輕輕,但也以經晉升到節度使,儼然已有凌駕於李顯忠之上的勢頭。

對於楊炎的晉升之快,李顯忠到也並沒有什麼不滿的地方,一來是因爲楊炎的晉升,完全是靠自己建立的功勳彪炳,並沒有一點僥倖的地方。而在另一方面,昔日楊沂中對李顯忠有推薦提拔之恩,李顯忠是一個極重感情的人,因此對楊沂中一直心懷感激,因此他對楊炎的晉升不但不感到不悅,相反還爲楊沂中有這麼一個好孫子感到高興,同時也爲朝廷又出了一位優秀的青年將領而感到欣慰。只是心裡難免會有一些憒憾,畢竟現在李顯忠也巳是年過六旬的人了,留給他建功立業,實現抱負,名重青史的時間以經不多了。

而在金軍南侵之後,大宋朝廷也是幾經跌宕,現在甚至出現了兩君並位的局面。李顯忠始終都是十分堅定的站在楊炎擁立的趙忱這一邊,從來都未曾動搖過。而趙忱繼位之後,對李顯忠同樣十分信任,從一開始就將江北的軍務大權全部交於李顯忠掌管,並且在朝中設置都督府,由李顯忠最敬服的楊沂中出任都督,主管全局軍務。這一點也令李顯忠感到非常舒心,同時在心裡也對天臨府朝廷更加忠誠,在楊炎赴四川平亂的時間裡,李顯忠率領宋軍,在襄鄂一線死死抵擋住了金軍從南陽和廬州的兩路進攻,令完顏長之也覺得無機可趁,守住了荊湖防線,終於堅持到楊炎平定了四川內亂,從四川回軍。也算是回報了朝廷對自已的信任。

後來在宋軍收復淮西的戰鬥中,李顯忠作爲江北宋軍的總指揮,和這次戰鬥的參與者,這裡面自然也有李顯忠的一份功勞。不過和楊炎的情況一樣,因爲現在李顯忠的官職太高,不會馬上加封,只能等打退金軍之後,再按功績大小封賞。

但李顯忠心裡也明白,收復淮西的戰鬥是由楊炎一手策劃,而且在遠襲安慶,強攻廬州這兩場收復淮西的關建性的大戰,都是楊炎的功勞。自已雖然也參與了這一戰,但收復淮西的首功並不是自己。對此他到也並不嫉妒,相反還對楊炎的用兵想法大怛,不拘一格,驍勇善戰還是十分讚賞,自己也承認不如。只是李顯忠心中的遺憾之意更爲深重,因此他一直希望自己能有一個機會,獨立作戰,戰下一個大戰功,以證明自己的能力,也對得起自己當年歸宋。

後來隨後川軍東進,天臨府朝廷決定對金軍展開全面反擊,而李顯忠依然作爲江北的主將,負責攻取淮東。麾下節制的人馬總數接近三十萬,想不到自己一直盼望的機會這麼快就來了,因此李顯忠躊躇滿志,發誓這一次一定要打一場漂亮的勝仗,回報年輕君主的知遇之恩。

那知偏偏事與願違,出兵半個多月了,宋軍在江北的進展並不大,僅僅只攻下了一個和州。而這時宋軍在江南卻是捷報連傳,楊炎在嚴州大敗完顏長之,李公佐在海上大勝金軍,宋軍連續收復了徽州、嚴州、處州、溫州等地。這兩下一對比,李顯忠也覺得自已臉上無光,因此心裡也十分焦急。

而就在這時,從天臨府都督府發來命令,讓李顯忠暫時停止進攻淮東,立刻調集人馬,準備渡過長江,與楊炎合兵去進攻建康,並由李顯忠負責主攻建康,楊炎負責阻擊金軍的援軍。

原來楊炎戰勝了完顏長之以後,因爲找到了獨孤癡可以牽制普風,因此也就放開手腳,立刻回報都督府,建議先暫時緩攻臨安,集中兵力,收復建康,重而封鎖長江,將金軍徹底困死在江南。

臨安偏處一隅,從地理上來說,並非什麼戰略要地。只是做爲現在的大宋國都,地立才顯得十分重要。但即使是奪回來,也是政治意義大於實際的戰略意義。而建康府則不同,作爲目前大宋的陪都,本身居有的政治意義也僅次於臨安,而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更是不可低估。

如果收復了建康,李公佐再從海上進軍,堵住長江的出海口,大宋的水軍不僅可以徹底控制長江水道,堵死江南金軍北還的退路,而且向北還可以從長江沿岸各處襲擊淮東,令金軍無法駐守。向南則可以直取臨安。可以說是控制了兩淮兩浙的要點。大宋不禁能夠完全收復失地,而且還能重創金軍,令金朝至少在十年以內無法恢復元氣。

而且現在宋軍的水軍在長江上已佔絕對優勢,在江北與建康隔江相望,在江南剛剛大勝金軍,迫使金軍退守臨安,現在金軍的主要防禦力都側重於臨安方向,而建康一帶的防守側相對空虛,可以說收復建康的條件和時機以經成熟了。

因此接到楊炎的信之後,朝中的幾位執政大臣經過了簡單的討論之後,也都認爲先收復建康對目前的戰事更爲有利一些,也更有把握一些,因此立刻通過同意了楊炎的建議,暫時緩攻臨安,集中兵力,收復建康。楊沂中等人只是對楊炎的計劃細節做了一些小的修改,進一步的完善了這個計劃,然後分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傳到李顯忠和楊炎軍中,讓他們兩人立刻開始,實施收復建康的計劃。

這時李顯忠正力在江北遲遲打不開局面而發愁,接到都督府的軍令之後,也不由眼前一亮。金軍南侵之前,李顯忠就是擔任建康府御前駐軍都統制,對建康的戰略地位自然十分清楚,明白現在宋軍一但收復建康,那麼擊敗金軍,取得反擊戰的全面勝利是指日可待。

當然李顯忠也知道,想要收復建康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建康府也稱金陵,是一座歷史名城,歷來南北對持的南方朝廷都是以建康府爲都,周圍環着三山一水,地形十分險要,屢經戰火考驗。

事實上建康的防禦力比臨安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除四周山川的天然屏障外,經歷數代的修健之後,防禦結構設計得很合理。整座城市還分爲內城、外城兩部分,一但外城失守,守軍還可以退入內城,繼續抵抗敵人的進攻。

外城有長牆圍護,城牆高大,普遍都在四丈以上,十分堅固,外圍城牆寬達五丈,可容多騎並排而馳,不僅可以放置牀弩、投石器一類的大型城防武器,而且分爲上下兩層,守軍在下層,弓弩手在上層。既使敵人攻上城牆,也可以由下層的守將迎戰,弓箭手可以在上層從容利用城牆上的掩護,與敵軍周旋。而城樓更加宏大,高達五丈,可以府視全城。

雖然內城牆比外城牆要低,但在內城與外城之間有二百步左右的距離,是一片大空白區,沒有任向可以遮掩的地方,敵軍在進攻內城的時候,將完全在金軍的打擊範圍之內。

好在李顯忠在撤離建康的時候,將難以搬運的投石機和牀弩全都毀掉,金軍現在缺少這樣的大型城防武器,但是儘管如此,建康城依然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城市。

可以說如果有充足的糧食和物資,就算有百萬大軍也未必能夠攻得破建康。當然前提是建康還畢須要有足夠的兵力才行。因爲建康城太大,想要完全守住建康,至少需要十萬以上的兵力才行。而現在金軍在建康駐守的兵力,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這也是宋軍能夠改變戰略,先取建康的重要原因。

宋軍繼善守城,自然也善攻城,而且李顯忠又對建康的城防情況可謂瞭若指掌。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李顯忠認爲最多十五天時間,宋軍就可以攻下建康。當然在此其間,楊炎必須能阻擋住金軍的援軍。可以說這一次轉攻建康能不能成功,關建其實就在楊炎身上。

因此接到將令之後,李顯忠立刻和陳敏、李寶兩人商議,渡江去取建康的事情。陳敏和李寶也認爲現在去取建康,確實是一個好主意。只是收復建康之功絕不算小,而且這一次是由李顯忠爲主將,楊炎只是協助,幹得又是絕對廢力不討好的阻擊援軍的事情,朝廷和都督府平白無故將一個大好的立功機會送給了自己,只是不知楊炎是做何想法。雖然李寶以前和楊炎有過一些接觸,對楊炎的印象不錯,但也不敢確定楊炎是否甘心爲別人作嫁衣。

就在這時,楊炎的信也送到李顯忠處,在信中明確表示,願意協助李顯忠,收復建康。並且說明自己以經率軍出發,將在溧水至石臼湖之間組織防線,阻擊金軍。因此請李顯忠進快渡過長江,進攻建康。

其實楊沂中也明白,這種阻擊戰是最不好打的。但他之所以還做這樣安排,其實是想把收復建康的功勞讓給李顯忠。因爲楊炎現在所建立的功勳太大了,太引人注意了,雖然深受趙忱的信賴,向長此下去,不僅難免遭到誹議,而且在武將之中,也難免受人則目。因此希望讓李顯忠攻下建康,爲楊炎分但一下注意力。

李顯忠接信之後,心中大爲感激,立刻和李寶、陳敏商議進軍的事宜。三人商議之後決定,留下陳敏在廬州主持軍務,率領八萬大軍與金軍對持,李顯忠和李寶兩人合兵共計十三萬大軍,另加水軍兩萬,戰船六百五十餘艘,率軍南渡,進攻建康。

第二天,李顯忠立即開始調軍南下。而李寶連夜趕回和州,立刻率領水軍,順江而下,向金軍的長江水軍發動猛攻。

一一七與金國徹底決裂一下旨南征7十六初戰告捷(下)九戰象2八禮社江之戰3一一七與金國徹底決裂一一一進軍河北(下)四爲民除害5十四太子北巡(三)二十一清查田產九政局的變換3二十四蒙古軍的進攻(下)一下旨南征1十六 進攻貴州2十二大金太子1一一四乃蠻的結局(上)六十九重開議和(下)十四兵變3五逃亡1九出使金國二十六宋軍出擊(下)十五脫困5七十孤注一擲(三)五逃亡1一雙懸日月4九楊炎歸來4二 公主的心思2八十九陳州之戰(三)四十四大宋的佈防(上)一二三對策(下)六公主傾情2十七大理使臣7五十八馳援淮西七宗教的力量2一百六舊的結局和新的開始(上)十六弒君5五誓師出發4八十四叛亂終止(二)十一新君登基4十八臨安的流言5十五分兵兩路1八十三叛亂終止(一)二海上突襲4六摩尼教的滅亡4十二守衛橫山砦2三 叢林奇遇3六出奇制勝3三十七外患內憂(上)三新婚蜜月4九兵敗如山4十四背水一戰4六 臨安之夜3二十六宋軍出擊(下)十五分兵兩路1八楊炎起復七部署廣州5四十五血戰(一)一 臨安的朝議7六公主傾情2十七經略安西(下)三臨危受命7九楊炎歸來6二十五飲馬黃河七十九正式開始北伐一零一各路並進六十三和談(上)五半路伏擊7十三鶴蚌相爭3四十七決定撤軍十拒守不戰2五半路伏擊3三十除夕夜宴(下)六十三襄樊(三)十六弒君4二 徐州大戰 上三新年4五十五建康之變(下)四十七決定撤軍五半路伏擊6八十四攻佔中都(上)三新婚蜜月2三 再見嚴蕊3八楊炎起復十七死守州衙5五十八馳援淮西十嚴蕊受刑2八十招之約1六十一半渡可擊(三)六十半渡可擊(二)七部署廣州5七夜襲成都7二十九平分秋色二十四蒙古軍的進攻(下)三十一楊炎的奇謀五 進攻海南1四十二溧水攻防(一)十八還有援軍嗎2三臨危受命6一一三乃蠻潰敗一零八受降西夏(上)
一一七與金國徹底決裂一下旨南征7十六初戰告捷(下)九戰象2八禮社江之戰3一一七與金國徹底決裂一一一進軍河北(下)四爲民除害5十四太子北巡(三)二十一清查田產九政局的變換3二十四蒙古軍的進攻(下)一下旨南征1十六 進攻貴州2十二大金太子1一一四乃蠻的結局(上)六十九重開議和(下)十四兵變3五逃亡1九出使金國二十六宋軍出擊(下)十五脫困5七十孤注一擲(三)五逃亡1一雙懸日月4九楊炎歸來4二 公主的心思2八十九陳州之戰(三)四十四大宋的佈防(上)一二三對策(下)六公主傾情2十七大理使臣7五十八馳援淮西七宗教的力量2一百六舊的結局和新的開始(上)十六弒君5五誓師出發4八十四叛亂終止(二)十一新君登基4十八臨安的流言5十五分兵兩路1八十三叛亂終止(一)二海上突襲4六摩尼教的滅亡4十二守衛橫山砦2三 叢林奇遇3六出奇制勝3三十七外患內憂(上)三新婚蜜月4九兵敗如山4十四背水一戰4六 臨安之夜3二十六宋軍出擊(下)十五分兵兩路1八楊炎起復七部署廣州5四十五血戰(一)一 臨安的朝議7六公主傾情2十七經略安西(下)三臨危受命7九楊炎歸來6二十五飲馬黃河七十九正式開始北伐一零一各路並進六十三和談(上)五半路伏擊7十三鶴蚌相爭3四十七決定撤軍十拒守不戰2五半路伏擊3三十除夕夜宴(下)六十三襄樊(三)十六弒君4二 徐州大戰 上三新年4五十五建康之變(下)四十七決定撤軍五半路伏擊6八十四攻佔中都(上)三新婚蜜月2三 再見嚴蕊3八楊炎起復十七死守州衙5五十八馳援淮西十嚴蕊受刑2八十招之約1六十一半渡可擊(三)六十半渡可擊(二)七部署廣州5七夜襲成都7二十九平分秋色二十四蒙古軍的進攻(下)三十一楊炎的奇謀五 進攻海南1四十二溧水攻防(一)十八還有援軍嗎2三臨危受命6一一三乃蠻潰敗一零八受降西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