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5)

fùcìxūpútíshìfǎpíngděngwúyǒugāoxiàshìmíngānòuduō“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luósānmiǎosānpútíyǐwúwǒwúrénwúzhòngshēngwúshòuzhěxiūyíqiè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shànfǎjídéānòuduōluósānmiǎosānpútíxūpútísuǒyánshànfǎzhě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rúláishuōjífēishànfǎshìmíngshànfǎ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白話譯文】

“再者,須菩提,這個名爲無上正等正覺的法,一切平等,沒有什麼高下之分,所以才叫作無上正等正覺。擺脫了我、人、衆生、壽者的區分,來修習一切的善法,就可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所謂善法,如來說並非善法,只是叫做善法罷了。”

第二十四品福智無比分

xūpútíruòsānqiāndàqiānshìjièzhōngsuǒyǒuzhūxūmíshānwá“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rúshìděngqībǎojùyǒurénchíyòngbùshīruòrényǐcǐbōrěbōluómì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佈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jīngnǎizhìsìjùjìděngshòuchídúsòngwèitārénshuōyúqiánfúdé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於前福德,bǎifènbùjíyībǎiqiānwànyìfènnǎizhìsuànshùpìyùsuǒbùnéngjí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白話譯文】

“須菩提,如果有人用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須彌山堆積而成的七寶,來進行佈施;而另外有人拿着這本《般若波羅蜜經》,哪怕只是其中的四句偈,受持讀誦,並且向他人宣講;那麼,前面那個人佈施所得的功德,還不及後一個人的百分之一,百千萬億分之一,直到用算數比喻都不能比擬的程度。”

第二十五品化無所化分

xūpútíyúyìyúnhérǔděngwùwèirúláizuòshìniànwǒdāngdù“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zhòngshēngxūpútímòzuòshìniànhéyǐgùshíwúyǒuzhòngshēngrúláidù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zhěruòyǒuzhòngshēngrúláidùzhěrúláijíyǒuwǒrénzhòngshēngshò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zhě者。

xūpútírúláishuōyǒuwǒzhějífēiyǒuwǒérfánfūzhīrényǐwé“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yǒuwǒxūpútífánfūzhěrúláishuōjífēifánfūshìmíngfánfū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白話譯文】

“須菩提,你覺得如何?大家不要以爲如來會有這樣的念頭:我應當去度脫衆生。須菩提,不要有這樣的想法。爲什麼?

因爲實在是沒有如來可度的衆生,假如有如來可度的衆生,如來就有了我、人、衆生、壽者的分別。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實質上並沒有我,但一般的凡夫以爲有我。須菩提,所謂凡夫,如來說並非是凡夫,只不過名爲凡夫而已。”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

xūpútíyúyìyúnhékěyǐsānshíèrxiàngguānrúláifǒ“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xūpútíyánrúshìrúshìyǐsānshíèrxiàngguānrúlá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fóyánxūpútíruòyǐsānshíèrxiàngguānrúláizhězhuànlúnshè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wángjíshìrúlá王即是如來。”

xūpútíbófóyánshìzūnrúwǒjiěfósuǒshuōyìbùyīnɡyǐ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sānshíèrxiàngguānrúlá三十二相觀如來。”

ěrshíshìzūnérshuōjìyá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ruòyǐsèjiànwǒ若以色見我,yǐyīnshēngqiúwǒ以音聲求我,shìrénxíngxiédà是人行邪道,bùnéngxiànrúlá不能見如來。

【白話譯文】

“須菩提,你覺得可不可以憑藉三十二種相去認識如來?”

須菩提回答:“是的,是的,可以憑藉三十二種相認識如來。”

佛陀說:“須菩提,假如憑藉三十二相就可以認識如來,那麼,轉輪聖王(以正法治世的大君王)就是如來了。”

須菩提對佛陀說:“世尊,按我理解的佛所說的道理,不應該憑藉三十二相來認識如來。”

這時,世尊說了一首偈: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現)如來。

第二十七品無斷無滅分

xūpútírǔruòzuòshìniànrúláibùyǐjùzúxiànggùdéānòuduō“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luósānmiǎosānpútíxūpútímòzuòshìniànrúláibùyǐjùzúxiànggù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déānòuduōluósānmiǎosānpútíxūpútírǔruòzuòshìniànfāānòudu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luósānmiǎosānpútíxīnzhěshuōzhūfǎduànmièmòzuòshìniànhéyǐgùfā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ānòuduōluósānmiǎosānpútíxīnzhěyúfǎbúshuōduànmièxi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白話譯文】

“須菩提,假如你有這樣的想法:如來不因具足一切諸相的緣故,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不要這樣想:如來不因爲具足一切諸相,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你更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人,是在說一切法斷滅。千萬不能這樣想,爲什麼呢?因爲發無上正等正覺的人,對於一切的法不會以斷滅相去判斷。”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貪分

xūpútíruòpúsàyǐmǎnhénghéshāděngshìjièqībǎochíyòngbùshī“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佈施;ruòfùyǒurénzhīyíqièfǎwúwǒdéchéngyúrěncǐpúsàshèngqiánpúsàsuǒ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dégōngdéhéyǐgùxūpútíyǐzhūpúsàbúshòufúdégù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xūpútíbófóyánshìzūnyúnhépúsàbúshòufúdé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xūpútípúsàsuǒzuòfúdébùyīnɡtānzhùshìgùshuōbúshòufú“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着,是故說不受福dé德。”

【白話譯文】

“須菩提,如果有菩薩用充滿恆河沙數一樣多的世界七寶佈施,而另外有人,明白一切法沒有自性,達到無生無滅的大乘境界,那麼,此人的功德遠遠超過了前者。爲什麼呢?須菩提,真正的菩薩是不接受有爲福報的。”

須菩提問佛陀:“世尊,爲什麼說菩薩不接受有爲福報?”

“須菩提,菩薩對於所作的福德,沒有任何執著貪求,所以說菩薩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威儀寂靜分

xūpútíruòyǒurényánrúláiruòláiruòqùruòzuòruòwòshìré“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bújiěwǒsuǒshuōyìhéyǐgùrúláizhěwúsuǒcóngláiyìwúsuǒqù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gùmíngrúlá故名如來。”

【白話譯文】

“須菩提,假如有人說:如來或來或去,或坐或臥,那麼,這個人並不明白我所說的義理。爲什麼?所謂如來,無所來,也無所去,所以叫做如來。”

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

xūpútíruòshànnánzǐshànnǚrényǐsānqiāndàqiānshìjièsuìwéiwē“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爲微chényúyìyúnhéshìwēichénzhòngnìngwéiduōfǒ塵,於意云何?是微塵衆寧爲多不?”

xūpútíyánshènduōshìzūnhéyǐgùruòshìwēichénzhòngshíyǒ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zhěfójíbúshuōshìwēichénzhòngsuǒyǐzhěhéfóshuōwēichénzhòngjífē者,佛即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wēichénzhòngshìmíngwēichénzhòngshìzūnrúláisuǒshuōsānqiāndàqiānshìjiè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jífēishìjièshìmíngshìjièhéyǐgùruòshìjièshíyǒuzhějíshìyìhé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xiàngrúláishuōyìhéxiàngjífēiyìhéxiāngshìmíngyìhéxiā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xūpútíyìhéxiàngzhějíshìbùkěshuōdànfánfūzhīréntānzhù“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着qíshì其事。”

【白話譯文】

“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碾碎成微塵,你說這些微塵是不是很多?”

須菩提說:“很多,世尊。爲什麼呢?如果微塵很多是實有的話,佛就不會說微塵很多。爲什麼呢?佛說微塵很多,其實並非微塵很多,只是名爲微塵很多。世尊,如來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虛幻不實的,只是假名爲三千大千世界而已。爲什麼呢?如果我們把這個世界看成是實有的,那麼,它不過是很多微塵積聚而成的一個所謂整體,這個整體本身並沒有獨立的自性,因此並非一個實在的整體,只不過名爲一個整體而已。”

“須菩提,這個積聚而成的整體,實際上是無法言說的。但一般的凡夫,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纔會對這樣一個虛幻的整體執著。”

第三十一品知見不生分

xūpútíruòrényánfóshuōwǒjiànrénjiànzhòngshēngjiànshòuzhě“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jiànxūpútíyúyìyúnhéshìrénjiěwǒsuǒshuōyìfǒ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fúyěshìzūnshìrénbújiěrúláisuǒshuōyìhéyǐgùshìzū“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shuōwǒjiànrénjiànzhòngshēngjiànshòuzhějiànjífēiwǒjiànrénjiànzhò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shēngjiànshòuzhějiànshìmíngwǒjiànrénjiànzhòngshēngjiànshòuzhějià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xūpútífāānòuduōluósānmiǎosānpútíxīnzhěyúyíqièfǎyīnɡ“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rúshìzhīrúshìjiànrúshìxìnxièbùshēngfǎxiàngxūpútísuǒyánfǎ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xiàngzhěrúláishuōjífēifǎxiàngshìmíngfǎxià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白話譯文】

“須菩提,如果有人說佛在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你覺得怎樣呢?這個人理解我所說的道理嗎?”

“沒有,世尊,這個人沒有理解如來所講的道理。爲什麼呢?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並非是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只是名爲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人,對於一切的法,應該這樣了知,這樣觀察,這樣信解,不起分別心。須菩提,所說的法相,其實都是虛幻不實的,只是名爲法相。”

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

xūpútíruòyǒurényǐmǎnwúliàngāsēngqíshìjièqībǎochíyòngbù“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世界七寶持用布shīruòyǒushànnánzǐshànnǚrénfāpútíxīnzhěchíyúcǐjīngnǎizhìsìjù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jìděngshòuchídúsòngwèirényǎnshuōqífúshèngbǐ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

yúnhéwèirényǎnshuōbùqǔyúxiāngrúrúbúdònghéyǐgù“云何爲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yíqièyǒuwèifǎ一切有爲法,rúmènghuànpàoyǐ如夢幻泡影,rúlùyìrúdià如露亦如電,yīnɡzuòrúshìguā應作如是觀。”

fóshuōshìjīngyǐzhǎnglǎoxūpútíjízhūbìqiūbìqiūníyōupó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sèyōupóyíyíqièshìjiāntiānrénāxiūluówénfósuǒshuōjiēdà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huānxǐxìnshòufèngxí歡喜,信受奉行。

【白話譯文】

“須菩提,如果有人用充滿不可勝數的世界的七寶來佈施,而另有善男子善女人發心尋求徹底的解脫,受持、讀誦、並且爲別人解說這部經書,哪怕只是其中四句偈,所獲得的福德遠遠勝過前面那個人。那麼,應當如何爲別人解說呢?應當不執著一切的法,如如不動。爲什麼呢?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圓滿地宣講了這部經,須菩提以及在場的衆多比丘(和尚)、比丘尼(尼姑)、優婆塞(在家修行的男子)、優婆夷(在家修行的女子),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聽了佛的說法,皆大歡喜,切實奉行。

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9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來面目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5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1)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20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2)第25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2)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3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2)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1章 自序: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爲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第3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2)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2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1)第6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2)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1章 自序: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爲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2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1)第16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1)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5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1)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4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心,從專心吃飯開始第25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2)第20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2)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21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3)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2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1)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5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1)第5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1)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14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16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1)第16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1)第1章 自序: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爲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9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來面目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1章 自序: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爲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第5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1)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21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3)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4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心,從專心吃飯開始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9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來面目第9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來面目第14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2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1)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6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2)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14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16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1)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23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5)第16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1)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5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1)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14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4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心,從專心吃飯開始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2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1)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6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2)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
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9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來面目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5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1)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22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4)第20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2)第25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2)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3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2)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1章 自序: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爲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第3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2)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2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1)第6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2)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1章 自序: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爲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2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1)第16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1)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5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1)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4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心,從專心吃飯開始第25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2)第20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2)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21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3)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19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1)第2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1)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5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1)第5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1)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14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16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1)第16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1)第1章 自序: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爲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第17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2)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9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來面目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8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第1章 自序: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爲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第5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1)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21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3)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4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心,從專心吃飯開始第13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爲煎熬(2)第9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來面目第9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來面目第14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2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1)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6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2)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14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16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1)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23章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5)第16章 不焦慮的活法: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1)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11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2)第5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1)第10章 不焦慮的活法: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1)第14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1)第4章 不焦慮的活法:修心,從專心吃飯開始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第26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3)第18章 不焦慮的活法: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2章 《金剛經》學前課18分鐘(1)第7章 不焦慮的活法: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第6章 不焦慮的活法:心情煩躁時,馬上深呼吸(2)第24章 特別附錄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的本源(1)第15章 不焦慮的活法:生死的秘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