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教育系統

金勝曼不愧是做過女王的人,區區一個推行漢化的策略還難不得她,僅僅用了三天時間,她就拿出一份十分詳細的計劃,這份計劃簡單的概括來說,其實主要分爲幾個方面。

第一就是說漢語,無論是三韓、倭國還是蝦夷州的草原人,以後的官方用語統一用漢語、寫漢字,而且官方設立一個考覈機構,並將漢語分成四個等級,最低爲一級,最高爲四級。所有非漢族的百姓,都需要進行漢語考覈,然後根據考覈成績,劃分成不同的等級,漢語和漢字越是精通,等級也就越高,而這個等級則與本人所繳納的稅額和享受的福利有關。

比如兩個新羅人都是同一家工廠做工,而且做的工作也是一樣,而其中一個漢語等級爲二級,另外一個是三級,那麼三級漢語的工人則會比二級的工人拿到的工資要多,而且每次工廠分發的福利也要豐厚一些,另外在升遷上,同樣也具有優先價值。

第二個則是穿漢服。千萬不要小看一件衣服,服式自古以來就代表着一個民族的文化與傳承,當那些異族身上穿着漢服,口中說着漢話,那麼不用幾年,恐怕連他們自己都把自己當成漢人了。而且這點也早有先例,當初北魏的孝文帝推行漢化,就將禁胡服這一條大張旗鼓的寫了出來。

第三則是改漢姓,這條無論古今,都是同化別人的不二利器,無論是剛纔提到的北魏孝文帝,還是後世的日本侵略中國,都強制百姓改姓,不過前一個是讓鮮卑人改漢姓,後一個則是強制中國人改倭姓。

除了上面的三條。另外還有其它的一些漢化措施,比如統一度量、習漢俗、推廣儒學等等。這些措施經過李愔和王安、陸洪等人的討論好,又在細節方面進行修改和完善,終於確定下來。不過在推行的過程中,卻要有輕重緩急之分,比如對北韓、中韓兩州來說,那裡的百姓都是原來的新羅人和百濟人,他們受漢文化影響較大,而且兩州的內部也十分穩定。所以推行漢化不會有任何的困難,這些措施也就可以全面施行。

另外對於倭國來說,現在李愔對這裡還在施行高壓統治,大量的軍隊都駐紮在這裡,所以漢化的推行也可以全面實施。不過卻需要以軍隊爲後盾,用鐵與血來強制推行,若是遇到反抗,則會立刻遭到軍隊的鎮壓,所以問題也不大。

不過蝦夷州的草原人卻是個麻煩,這主要是李愔對那裡的統治太過薄弱,而且草原人的遊牧生活方式。也不利於漢化的推行。所以現在的當務之急,是改變這些草原人的生活方式,然後派駐官員,加強對這些草原人的統治。然後纔可以開始推行漢化。

另外除了草原人外,林邑那裡也是一樣,同樣要慢慢的加強統治力度。不過除了推行漢化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擺在李愔面前。那就是對治下百姓的教育問題。本來李愔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工業和經濟發展,對教育方面並不怎麼在意。但是隨着醜醜漸漸長大,她的教育問題自然要由李愔操心,而李愔也從女兒的教育問題上想到,自己也該關心一下治下百姓的教育問題了。

臺灣等地的漢人百姓都是來自於大唐,而隨着這幾年工商業的發展,大唐百姓的生活也富裕起來,既然有了錢,那麼有不少百姓都會將自己的兒子送去讀書,畢竟在傳統的觀念中,只有讀書才能真正的改變自己的命運。

也正是因爲如此,大唐各地除了工廠遍佈之外,大大小小的學館也開始慢慢興起,鄉村之間讀書聲響成一片,這讓不少儒家子弟都十分興奮,認爲聖人說的那種大同盛世即將到來。

不過學習四書五經的人雖然多,但是科考一途並不容易,特別是唐朝的科考,更是難比登天,一般人很難在這上面出頭。再加上現在商業的需要,所以不少人在讀了幾年正統的儒家經典後,轉而學習算學、天文,以及由道家新興起的化學等等,相比科舉那種枯燥的學問,這些雜學也更加有趣,而且隨着工商業的發展,這些雜學也有了更加寬廣的用途,所以一時間雜學也開始興盛起來,雖然還暫時還被儒學所壓制,但卻也不可小覷。

相比大唐,李愔治下的土地卻要自由的多。比如以漢人百姓最爲集中的臺灣爲例,那裡最開始就是一些從大陸搬遷過去的移民,大多都是以打漁種地爲生,讀書人少之又少,後來李愔大力發展臺灣,吸引了大批的種植園主和工商業主到臺灣,雖然這些人中也有一些讀書人,但既然是以種植園和工商爲業,自然也都不是迂腐之人。

也正是因爲如此,臺灣在教育方面從一開始就是一片空白,不過後來隨着臺灣的發展,工商和航海等行業,需要大數精通算學、化學、天文等雜學的人才,而這些人才在大唐國內也十分緊缺,所以臺灣這邊的數量更是稀少。對於這種情況,不少工商業主開始自力更生,開辦各種專業學校,甚至免費教學,唯一的要求就是在學生學成後,要爲他工作幾年。

不過上面這些商人開辦的專業學校雖然不錯,但卻都有一個缺點,因爲無論是算學、化學、天文,甚至還是航海學,全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礎。

比如像那位參與了探索澳洲的馮石介,他之前就是在登州加入李愔開辦的航海學院,通過學習成爲一名測量官,但是他以前跟着父親學過算學,而且也識字,可以說有極好的基礎,所以才能學成,若是換成一個大字不識的人,那就得從最基礎的文字開始學起,想要學成一名測量官,估計沒個七八年根本連想都不要想。

商人一切向錢看,所以他們可沒耐心從基礎教育教起,這也導致了那些專業學校的起點較高,能上這種學校的人並不多,而這種情況也就說明,臺灣的基礎教育方面存在着極大的缺陷,而李愔現在要解決的,也正是基礎教育。

現在臺灣的常住人口已經達到了五十多萬,而且隨着大力移民,以後的人口數量還會急劇增加,再加上基隆和臺南等城市的出現,這使得教育需求已經形成,甚至已經有不少地方開始出現私塾,一些從大陸來的不得志讀書人開始教授傳統儒學,若是放任這種情況發展下去的話,日後恐怕還會形成儒學一家獨大的局面。

李愔對儒學並沒有什麼偏見,甚至感覺儒學在修身方面,還是有着一定的積極作用,不過相比較而言,李愔還是更看中算學、天文、化學、航海等實用的學問,所以他並不希望臺灣和大唐國內一樣,變成儒學教育的天下。

也正是因爲如此,李愔在齊王府的官制中,再次增加了一個教育院,任命謝純爲院長,花廣爲副院長,專業負責教育系統的架構。

謝純和花廣都是李淳風的高徒,之前隨李愔一起到了登州,開辦了航海學院,教授學生學習航海需要的各種知識,不過現在航海學院已經搬遷到了基隆,他們兩個因爲能力出衆,而且又對算學、天文等學科都有很深的造詣,所以被李愔破格提拔,成爲臺灣教育系統的架構者。

李愔雖然不懂教育,但後世好歹也上了十幾年學,正所謂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所以他結合臺灣的實際情況,再加上後世受到的十幾年摧殘,很快決定將現在臺灣教育分成三個階段。

其中最基礎的自然是小學教育,也可以稱爲基礎教育。這種教育將在新設立的小學裡完成,開設語文和算學兩門最主要的學科,其中算學就沒什麼好說的了,主要是些加減乘除的運算,不過李愔帶來的阿拉伯數字已經傳播開來,所以現在算學也都是以各種數學符號來演算。至於語文則主要還是以儒家教育爲主,從啓蒙的三字經、千字文,一直到論語、大學等。

另外在小學教育中,學生還會接觸一些最基礎的天文、化學、生物、航海等方面的知識,一方面是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另外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爲下一階段的教學打好基礎。

基礎教育完成後,就可以進入到中等教育階段,這時期學生們主要還是以語文和算學爲主,但是天文、化學等方面的雜學比重開始增加,學生們可以學習更加深奧的知識。

而在中等教育之後,則是大學教育,這方面李愔十分省力,他將那些商人開辦的專業學校,以及官方開辦的各種專業學校,分別按學科合併,形成類似後世專科大學的學校,比如學習航海的航海學院,學習各種物理機械知識的科學院,以及學習醫學的醫學院等。學生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報考相應的大學。

李愔在將教育的三階段列出來後,卻忽然間發現,他好像給自己找了一份十分麻煩的工作,因爲在接下來的時間,他需要將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一件與教育相關的事情上來,而且這件事別人根本幫不了他。

(未完待續)

第274章 李愔起名字的水平第454章 全家搬遷第12章 有女一帆第250章 李貞惹下的禍事第382章 又要起名第678章 天花中的瑪雅第396章 劉仁軌入長安第602章 瘟疫肆虐第207章 被嬌怯怯的姐姐算計了第417章 計劃行不通第15章 詩才之名滿長安第564章 抵達獅城第20章 與蕭文心的初見第90章 武元慶、武元爽,你們贏了!第530章 馬六甲獅城第74章 攻破安市城第174章 天下可不止盧氏會玩刺殺第654章 可怕的羅馬貴族第411章 忐忑的李治第389章 又見馮氏兄妹第553章 同意第122章 齊王府中再聚首第301章 南陽公主第94章 蕭瑀是大唐第一號反賊第174章 天下可不止盧氏會玩刺殺第225章 說服夢雪第276章 相見不相認第24章 我都不如六弟第259章 一家三口?第265章 ”飯桶“比賽第408章 解開心結第73章 楊妃懷孕了第615章 三個選擇第391章 馮氏兄妹的隱瞞第319章 飢餓的金城(下)第66章 蕭家來人第585章 當年的故人第534章 平民生活第221章 爲什麼不做成罐頭?第580章 偶遇玄奘第164章 范陽盧氏又如何第283章 更加鬼大的李治第587章 北天竺劇變第163章 夢碎第91章 終於走了第11章 飲宴聽琴第255章 李愔的後續計劃第331章 魏黑子與吳天德第414章 奴隸探索第558章 改良婆羅門第11章 落魄漁民第367章 崑崙奴破陣營第218章 度量衡第408章 解開心結第42章 水泥工業協會第587章 北天竺劇變第213章 李愔的海外藏寶第484章 楊妃的幫助第515章 傳說中的海盜第684章 美洲人的移民(上)第585章 當年的故人第89章 人渣李愔第10章 經典船型第29章 捕奴隊被扣第153章 皇室新成員第374章 染血的礦石第472章 推行漢化的糾結第565章 獅城夜景第32章 吐蕃之議與修路第62章 即將開始的血肉盛宴第497章 白送火器?第23章 女眷們的詩會(下)第230章 武媚娘也要去流求第480章 採兒回京第209章 六哥好志氣!第135章 一篇文章引發的混亂第74章 攻破安市城第104章 血色腳印第216章 東市之行第604章 哭泣的波斯王子第668章 什麼叫羣毆第312章 救與不救第239章 港口外等死的船隊第437章 四衛在行動(下)第473章 教育系統第501章 松樹部落第10章 經典船型第53章 王惜君的心計第559章 立國的顧慮第482章 李貞的野心第602章 瘟疫肆虐第129章 六哥,您看我怎麼樣?第182章 李恪無法繼位的真正原因第345章 種植園第194章 黑馬第452章 發行銀幣第706章 李恪也要去第331章 魏黑子與吳天德第748章 到達長安第388章 不客氣的李永等人
第274章 李愔起名字的水平第454章 全家搬遷第12章 有女一帆第250章 李貞惹下的禍事第382章 又要起名第678章 天花中的瑪雅第396章 劉仁軌入長安第602章 瘟疫肆虐第207章 被嬌怯怯的姐姐算計了第417章 計劃行不通第15章 詩才之名滿長安第564章 抵達獅城第20章 與蕭文心的初見第90章 武元慶、武元爽,你們贏了!第530章 馬六甲獅城第74章 攻破安市城第174章 天下可不止盧氏會玩刺殺第654章 可怕的羅馬貴族第411章 忐忑的李治第389章 又見馮氏兄妹第553章 同意第122章 齊王府中再聚首第301章 南陽公主第94章 蕭瑀是大唐第一號反賊第174章 天下可不止盧氏會玩刺殺第225章 說服夢雪第276章 相見不相認第24章 我都不如六弟第259章 一家三口?第265章 ”飯桶“比賽第408章 解開心結第73章 楊妃懷孕了第615章 三個選擇第391章 馮氏兄妹的隱瞞第319章 飢餓的金城(下)第66章 蕭家來人第585章 當年的故人第534章 平民生活第221章 爲什麼不做成罐頭?第580章 偶遇玄奘第164章 范陽盧氏又如何第283章 更加鬼大的李治第587章 北天竺劇變第163章 夢碎第91章 終於走了第11章 飲宴聽琴第255章 李愔的後續計劃第331章 魏黑子與吳天德第414章 奴隸探索第558章 改良婆羅門第11章 落魄漁民第367章 崑崙奴破陣營第218章 度量衡第408章 解開心結第42章 水泥工業協會第587章 北天竺劇變第213章 李愔的海外藏寶第484章 楊妃的幫助第515章 傳說中的海盜第684章 美洲人的移民(上)第585章 當年的故人第89章 人渣李愔第10章 經典船型第29章 捕奴隊被扣第153章 皇室新成員第374章 染血的礦石第472章 推行漢化的糾結第565章 獅城夜景第32章 吐蕃之議與修路第62章 即將開始的血肉盛宴第497章 白送火器?第23章 女眷們的詩會(下)第230章 武媚娘也要去流求第480章 採兒回京第209章 六哥好志氣!第135章 一篇文章引發的混亂第74章 攻破安市城第104章 血色腳印第216章 東市之行第604章 哭泣的波斯王子第668章 什麼叫羣毆第312章 救與不救第239章 港口外等死的船隊第437章 四衛在行動(下)第473章 教育系統第501章 松樹部落第10章 經典船型第53章 王惜君的心計第559章 立國的顧慮第482章 李貞的野心第602章 瘟疫肆虐第129章 六哥,您看我怎麼樣?第182章 李恪無法繼位的真正原因第345章 種植園第194章 黑馬第452章 發行銀幣第706章 李恪也要去第331章 魏黑子與吳天德第748章 到達長安第388章 不客氣的李永等人